微波在超材料与超表面中的行为,在信息传输、天线、雷达、网络、隐身等领域都有许多应用。《微波超材料与超表面中波的行为》从超材料和超表面概念出发,依据局域共振原理,采用仿生设计模型系统介绍了作者课题组十多年在微波超材料和微波超表面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总结和探讨了结构单元与缺陷效应;树枝状、树叶状结构与左手超材料性能的内在联系与变化规律,为研制新型高性能微波超材料和超表面提供了方法。另外,该书还从理论和实验介绍了窄带、多带与宽带超材料完全吸收器;超材料基板微带天线、近零折射率超材料天线的设计和行为,为研制新型隐身结构和相控阵天线提供了基础。
《微波超材料与超表面中波的行为》可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波天线等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高年级学生和从事相关工作科研人员、丁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前言
上篇 微波左手超材料
第1章 左手超材料基本概念与现状
1.1 左手超材料
1.2 拥有负参数的人工超材料
1.2.1 负有效介电常数
1.2.2 负有效磁导率
1.2.3 左手超材料的实现
1.2.4 手性双各向同性超材料
1.2.5 复合左右手传输线超材料
1.3 超材料设计——从静态场到可见光
1.4 超材料的有效电磁参数
1.4.1 散射参量提取法
1.4.2 实现负折射率的充要条件
1.5 超材料新物理特性及应用
1.5.1 超级透镜与突破衍射极限
1.5.2 光学隐形与变换光学
1.5.3 捕获彩虹效应
1.6 超材料领域面临的挑战
1.6.1 克服本征损耗
1.6.2 实验实现光频段超材料
1.6.3 三维超材料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章 六边形结构单元与缺陷效应
2.1 引言
2.2 负磁导率材料
2.2.1 六边形SRRs设计
2.2.2 六边形SRRs制备及测试装置
2.2.3 单个六边形SRRs测试
2.2.4 两个六边形SRRs的相互作用
2.2.5 负磁导率的实现
2.3 负介电常数材料
2.3.1 几何参数对等离子体频率的影响
2.3.2 电连续性对谐振频率的影响
2.3.3 负介电常数的实现
2.4 实现左手超材料
2.4.1 样品制备与透射测量
2.4.2 负折射测量
2.5 负磁导率材料的缺陷效应
2.5.1 引言
2.5.2 一维材料的缺陷效应
2.5.3 二维材料的缺陷效应
2.6 左手超材料的缺陷效应
2.6.1 引言
2.6.2 单层SRRs的缺陷效应
2.6.3 三层SRRs的缺陷效应
2.6.4 左手超材料的禁带现象
2.6.5 含LHMs一维光子晶体的反常禁带
2.7 左手超材料微波反射特性
2.7.1 引言
2.7.2 左手超材料反射仿真
2.7.3 测量仪器及步骤
2.7.4 负介电常数材料反射
2.7.5 负磁导率材料反射
2.7.6 左手超材料反射
2.7.7 禁带左手超材料反射特性
2.8 缺陷对左手超材料负折射的调控
2.8.1 点缺陷与空位对负折射率的影响
2.8.2 缺陷调控的双带负折射率
参考文献
第3章 由V结构单元构筑负磁导率材料与左手超材料
3.1 引言
3.2 V结构单元及磁谐振分析
3.2.1 样品设计及制备
……
下篇 微波超表面器件
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扭曲”自然规律的科技充满了好奇,而“超材料”和“超表面”无疑是近些年来最让我着迷的概念之一。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明了其核心内容,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以什么样的深度来探讨微波在这些非传统材料中的行为。是会侧重于理论推导和数学模型的建立,还是会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现象分析来论证?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我希望看到真实的、可验证的科学证据,而不是空中楼阁般的理论构想。而且,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历史发展脉络,介绍一下超材料和超表面是如何从概念走向现实的,那会非常有启发性。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罗列现象,更能深入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机制,例如波的衍射、反射、折射以及能量的吸收和传输等,是如何在超材料和超表面的特殊结构下产生与众不同的表现的。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次深入浅出的科学体验,让我能够真正理解微波与这些前沿材料之间的奇妙互动。
评分从这本书的标题来看,它似乎触及了一个非常前沿且充满潜力的研究领域。作为一名对科技发展有高度关注的普通读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解答我心中关于“超材料”和“超表面”的一些基本疑问。我尤其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将“微波”这一特定的电磁波段与这些新型材料联系起来的。微波的特性与可见光、无线电波等有什么本质区别,为什么它们在超材料和超表面中会展现出如此特别的行为?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清晰的类比或者图像化的解释,帮助我理解这些抽象的物理概念。此外,我非常好奇,这些“行为”具体指的是什么?是改变波的传播方向、增强或减弱信号强度、实现能量的聚焦或者扩散,还是其他更奇特的现象?如果书中能够结合一些具体的实例,比如作者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有趣现象,或者一些已经实现的创新应用,那将极大地提升阅读的趣味性和知识性。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微波、超材料和超表面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最近听到不少关于“超材料”和“超表面”的讨论,感觉它们是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这本书的标题让我眼前一亮,它精确地指出了研究的对象——微波,以及研究的核心——这些材料中波的行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能够理解这些前沿概念。我更想知道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超材料”和“超表面”是如何被设计和制造出来的,它们特殊的结构是如何赋予它们与众不同的电磁响应的。而且,“波的行为”这个说法也让我很感兴趣,我想了解这些行为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比如能否实现对微波的精准控制,例如束缚、聚焦、引导,甚至产生负折射等奇特现象。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相关的理论基础,但又不过于晦涩,同时又能辅以一些生动的图示或者动画演示(虽然是文字书,但可以通过描述来想象),那就再好不过了。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微波在这些新型材料中的应用潜力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微波超材料与超表面中波的行为”在我的脑海里立刻勾勒出一幅科技感十足的画面。我对“超材料”和“超表面”这些名词本身就充满了好奇,它们听起来就好像是能够突破物理极限的材料。我尤其想知道,在这本书里,作者是如何具体阐述“波的行为”的。是关于它们是如何与这些结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各种奇特现象的吗?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微波传播、吸收、反射、衍射等基本物理原理在超材料和超表面中的特殊表现的详细解释。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实际案例,比如它们在通信天线、雷达散射、甚至未来可能实现的某种创新应用中的作用,那就更好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严谨但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概念传递给我,让我能够理解为什么这些材料能够对微波产生如此显著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可能带来的深远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一个清晰、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简洁的配色和抽象的图案,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平时对物理学尤其是电磁学领域的研究一直很感兴趣,但坦白说,超材料和超表面这些概念对我来说还是有些陌生。我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书,期待能够从中找到一些清晰的解释和引人入胜的案例。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是否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复杂的科学原理,毕竟,将前沿的科研成果普及给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也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工作。我希望作者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样,带领我穿越那些复杂的公式和理论,去理解微波在这些奇特材料中到底是如何表现的,它们是如何被操纵和控制的,以及这些行为背后蕴含的科学逻辑。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实际的应用前景,比如在通信、成像或者隐身技术等方面,如果能有一些生动的图示或者模拟效果的介绍,那就更好了。这本书就像一块等待我去发掘的宝藏,我迫切地希望能够通过阅读它,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评分备用,还不错~~~~~~~~~~
评分工作需要,值得参考学习。
评分工作需要,值得参考学习。
评分赵老师写的好书。。。。。。
评分该专业的书籍不多,先买来看看了解一下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赵老师写的好书。。。。。。
评分该专业的书籍不多,先买来看看了解一下
评分不错不错,找个时间好好读下,应该会有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