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祖安榜书选

章祖安榜书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章祖安 著,牛子 编
图书标签:
  • 章祖安
  • 榜书
  • 书法
  • 碑帖
  • 传统文化
  • 艺术
  • 字帖
  • 临摹
  • 书法练习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56751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2785
包装:平装
开本:大8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章祖安先生,从事书法教学五十余年,中国美术学院首任书法博导,被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先生誉为三奇——首奇,文武奇人;第二奇,书艺奇遒;第三奇,风骨奇狷。先生于文、史、哲、艺皆有精研,尤于《易》学领悟精深。书法追求“清、厚、奇、古”的境界,元气、学养和手艺三者并重。此次从章先生历年书作中,精选小楷、行书、榜书若干,又将其宝爱的《石门颂》珍拓与临作并刊,四册大作,可谓是先生一生书艺学识的全面展示。书中还配有章先生高足牛子博士的技法分析和学书指导,简明扼要,学书者不可多得。

内容简介

  康有为先生评述榜书创作有“五难”,故书家不多作。章祖安先生近十年来孜孜于此,创作出许多精品力作,欲开书写之新境。本册为先生历年精品楹联及匾额选集,每页一件作品,间有局部放大,并附牛子赏析文字,学书者可从此窥见“章体”用笔的奥妙,并体味其中的新理异态。


作者简介

  主编:

  牛子,1974年生于新疆乌鲁木齐。200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12年6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导师章祖安。书法江湖网站创始人。


  作者:

  章祖安,字秋农,陆维钊弟子。1937年8月13日生于浙江绍兴。1960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1961年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63年起,参与浙江美术学院全国首届书法篆刻本科生的教学工作。1979年任全国首届书法篆刻硕士研究生五人指导小组成员。199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任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首任博导。1997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和硕士点通讯评议专家组成员,同年起任全国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通讯评议专家。

  主要著述:《周易占筮学》、《章祖安书法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书法艺

  术》、《中国当代书法——章祖安》、《佛魔居百品——章祖安书法作品集》。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美院可有奇人乎?答曰:章祖安先生正是。兹为先生拈出三奇:首奇,文武奇人;第二奇,书艺奇遒;第三奇,风骨奇狷。

  ——许江

  祖安先生的书法,特色便是他强调的“书外功”。

  ——何怀硕

  章老师学问深醇博大,其《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书法艺术》,意境阔大,理念宏深,不愧为经典之作。章老师书法四体皆工,造诣极高。记得我在读研究生期间,章老师的小行楷书一展示,就光彩照人,独领风骚。后见其书房壁间挂满《石门颂》风格的作品,风神卓绝,其笔性功夫,令人折服。后来章老师又钟情草书,虿尾银钩,不同凡响,近年又握铁笔作印,可谓一鸣惊人。近两年章老师的书法更加浑朴厚重,大气磅礴,使转纵横,更加神采奕奕。实缘胸次广、学问深、悟性高所至。

  ——王冬龄

  最近,秋农先生有古典文学专业的训练,有传统文献学的修养,而且1961年以来就在浙美书法专业教书,对书法文化有整体把握。

  ——刘涛

  我通读了章先生的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是二十多年后的重读,深感它们都经历住了时间考验,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佳作。章先生以学问为千古之事,作书刻印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看他的《石门颂》临本、有黄石斋遗韵的小字、气势磅礴的榜书、他刻的“佛魔居”、“佛魔”等印章,没有丝毫的苟且,却又沉着而生动,笔笔刀刀“都有精神处”。

  ——白谦慎

  章祖安先生的书法特点是用笔沉实肯定,点画厚重雄浑,除了起笔收笔处,在行笔过程中绝少提按的变化,尤其是饱墨铺毫,裹锋绞转的习惯,都具有典型的碑派书风技法特征。

  ——刘恒

  章先生书法中不时会流露出一种“俏皮”的趣味来,这种趣味显然不同于诸如雄强遒媚、雅致秀逸等书风特征,而是游离于其范畴之外的另一种东西,我以为那是一种洋溢着书写者人生感悟的意趣,无足够的学术涵养与艺术自信者,断难有此大境界。

  ——祁小春

  章先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家,他写字重“道”、循“理”、见“性”,反映在具体作品上,书写条理清晰,外表看似朴实,内质异常丰富,讲究书法的气象,他谈笔法也是以内质充盈为前提,故他的字是技术、形式、精神内涵的综合呈现,在做字、秀技、炫耀形式成风的书坛大背景下,章先生所坚持的书法传统在精神上与二王书风一脉相承,有潇然出尘之致。浙江的老一辈谢世后,能接步前辈书写风范的,大概只有章先生等少数人。

  ——唐吟方

  章先生的书法,决不是一眼望去让人觉得好看的那种,以致有不少人认为章先生主治文史之学,书法只是其旁好。但若简单梳理一下章先生的书学之路,尤其上世纪80年代的一些代表作品,你会发现在新时期之初,当大多数书人还停留于基本法则的解读与学习时,先生则已站在传统文化精神的高度在创作了。

  ——白砥

  在我的有限认识中,秋农先生对书法之“法”主要着力于两处:一是用笔合势,二是感悟自然。

  ——许洪流

精彩书摘

  元气;学养;手艺章祖安

  元气、学养、手艺,三者于书法家缺一不可。而最怕不学不养,元气耗,手艺不但无进,连原已能者亦渐丢失,可叹也。当前谈『文化』之风炽盛,诸如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还有性文化,等等。书法当然更是文化了。谈书法文化者提学养,鄙手艺,更少谈元气。殊不知少了元气什么也算不上。但元气也是要养的,西门庆原来元气颇旺,很有希望登上性文化学者的宝座的,然不学不养,只登徒子,疯狂沉湎于物性操作层面,终于剥元气,纵欲丧身,呜呼哀哉。书法家一天到晚赶场子、拉关系,元气大伤,作品粗糙丑恶,或疲软轻薄,与西门庆之纵欲,实不相远。我长期追求书作能清、厚、奇、古,体会到均要元气率领,而保持并鼓荡元气,则需学养。程颐有言:『不学,则老而衰。』学亦养也,这应从精神并肉体合一理解之。元气、学养体现于作品,有一个转化过程,此时,手艺就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有元气不一定能产生气满的作品;有文心,作品亦不一定有文面。更何况虚张声势,作元气状、学养状的空城计了。我曾对学生言:身体不糟蹋比保养重要,时间不浪费比加班加点重要,不赞成『一天当两天用』的口号(颜渊已是营养不良,加上用功太过,不幸短命死矣,太可惜),因为活的总时数肯定大大减少了,不合算,更何况用功在别处;更为可惜的是丢失了人生的从容,搞中国艺术,最紧要的无过『从容』二字,此二字实是人生之幸福所系。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不涉及《章祖安榜书选》的内容: --- 《中国书法史纲要:从甲骨文到当代》 作者: 王仲轩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字数: 约1500页 定价: 人民币 480.00 元 内容简介 《中国书法史纲要:从甲骨文到当代》是一部集学术性、系统性与普及性于一体的鸿篇巨制。本书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书法自远古萌芽至现代发展的完整脉络,不仅关注书体的演变、书风的流变,更深入探讨了书法艺术背后的时代精神、哲学思想和社会文化背景。全书结构宏大,考证严谨,被誉为当代书法史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 第一部分:上古的曙光与先秦的奠基(约公元前2000年 – 公元前221年) 本部分详细考察了汉字形态的早期形态,重点剖析了甲骨文在神权与王权交织下的符号属性与初步的审美意识。作者结合考古新发现,对殷墟、周原出土的刻辞进行了细致的风格分类。 随后,目光转向金文。作者系统梳理了西周至春秋时期青铜器铭文的风格变迁,从浑厚庄重的“宗周体”到笔画舒展的“大盂鼎”铭文,再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林立背景下形成的区域性书风,如吴越、楚系文字的独特风貌。 重点章节对大篆——特别是《石鼓文》的艺术成就进行了深度解读,探讨了其在结构上由象形向符号化过渡的关键作用,以及其对后世篆书美学的深远影响。战国时期的竹简帛书(如郭店楚简、睡虎地秦简)也被纳入研究范畴,展现了文字在不同载体上的生命力。 第二部分:秦汉的规范与隶楷的成熟(公元前221年 – 公元220年) 秦朝统一六国,小篆作为官方标准书体的确立,标志着中国书法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标准化运动”。本书详述了李斯等人的文字整理工作,并分析了秦峄山刻石等重要摩崖石刻的艺术特征。 然而,真正体现时代精神的是隶书的勃兴。本书将隶书的起源、隶变过程视为书法史上最关键的“转折点”。作者细致区分了“古隶”(秦汉早期)的古朴与“八分体”(汉代成熟期)的严谨规范。通过对汉碑的细致考察,如《乙瑛碑》、《曹全碑》、《张迁碑》等,深入阐发了“蚕头燕尾”的结构美学,以及汉代朴拙、雄强的主流审美取向。 同时,本书未忽视章草的地位。作为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桥梁,章草的连绵与隶书的方整并存,构成了汉末魏初的独特景观。 第三部分:魏晋风度与书体的确立(公元220年 – 公元589年) 魏晋时期,士人精神觉醒,书法艺术彻底脱离了纯粹的实用性,上升为表达个人性情的“性灵之学”。 本部分的核心在于对楷书和行书的定型过程的描绘。楷书的“真”与“楷”的规范,在钟繇、卫夫人等人的探索下逐渐清晰。而东晋,则是书法的黄金时代。 作者投入大量篇幅研究“二王”——王羲之与王献之。王羲之的“尽善尽美”不再是简单的技巧模仿,而是融合了对前代碑学(篆隶)的深刻理解与个人性情的完美表达。本书不仅分析了《兰亭集序》的“天下第一行书”地位,还通过对大量帖学摹本的研究,重建了王氏父子在笔法、结构、气息上的独特贡献。 此外,本书对北朝的魏碑进行了深入的专题研究,强调了其在楷书发展中作为“雄强一系”的不可替代性,剖析了龙门二十品、郑道昭造像碑等作品中蕴含的质朴力量,为后世学书提供了与帖学并重的资源。 第四部分:盛唐气象与宋代尚意(公元589年 – 公元1368年) 隋唐承载着恢弘的帝国气象,书法也随之走向了法度森严的顶峰。 初唐,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在继承“二王”的基础上,各自发展出清晰的个人风格,奠定了唐代楷书的典范。盛唐,颜真卿以其浑厚博大的气度,开创了“颜体”,其“忠义之笔”成为后世推崇的圭臬。而柳公权则以遒劲险侧的“柳体”与之并峙。 本书同时关注了唐代对篆隶的“复古”运动,如张旭、怀素的狂草,展现了盛唐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进入宋代,书法审美转向“尚意”。苏轼倡导的“我书意造法”,强调抒发个人情志,是对唐代法度的突破。米芾在点画中的“刷”与“飞白”,以及黄庭坚的欹侧修长,共同构成了宋人追求自然率真的艺术风貌。本书详细辨析了“宋四家”在书法理论与实践上的异同。 第五部分:元明清的多元探索与碑学复兴(公元1368年 – 1911年) 元代,赵孟頫以其深厚的传统功力,提倡“复古”思想,强调书法应以晋韵为归依,其圆润秀美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明代书法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特点。吴门书派的文征明、祝允明,以及晚明的董其昌的“淡墨小楷”,都代表了当时对书法的精致化处理。 清代是碑学与帖学激烈交锋的时代。碑学在乾隆、嘉庆年间得到空前发展,邓石如、吴昌硕等人从金石中汲取营养,重振篆隶的雄强之风。本书详细记录了康有为、吴玉如等人在碑学理论构建中的重要贡献,并将碑学复兴视为对帖学“柔弱化”的一种矫正。 第六部分:近现代书法的转型与展望(1912年至今) 本书的收官部分,探讨了辛亥革命后,在西学东渐和现代主义思潮冲击下,中国书法所面临的挑战与创新。从早期对碑帖的整理,到当代书坛对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探索,本书关注了书法在当代语境下的生命力与发展方向,总结了不同流派的艺术追求,为读者勾勒出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视野: 不仅是书法史,更是中国思想史、艺术史的缩影,将书法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中考察。 2. 图版丰富: 包含超过一千幅高清原碑帖图片、拓片细节图,以及大量考古现场照片,确保了研究的直观性与准确性。 3. 理论创新: 引入现代艺术批评理论,对传统书论进行重新审视,尤其对“笔法”与“结构”的互动关系提出了独到见解。 4. 详实考证: 每一位重要书家和每一件代表作品的年代、版本、流传都经过严谨的文献考证,对存疑之处亦持审慎态度。 《中国书法史纲要:从甲骨文到当代》不仅是书法专业人士的案头必备工具书,也是所有热爱中华文化、希望深入了解汉字艺术魅力的读者不可或缺的权威指南。它以磅礴的气势和严谨的学风,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千年翰墨的幽深大门。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章祖安榜书选》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无不透露出一种沉稳而又不失雅致的气息。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考究,那种略带纹理的米白色纸张,触感温润,既能很好地衬托出书法作品的墨韵,又不会反光刺眼,让人在长时间的阅读和鉴赏过程中感到舒适。特别是那些精选的榜书作品,每一幅都像是被精心装裱过一般,细节处理得极为到位。放大观察时,能清晰地看到笔锋的起承转合,墨色的浓淡干湿,仿佛作者就在眼前挥毫泼墨。那种力透纸背的雄浑感,以及笔画中蕴含的精气神,都通过高质量的印刷得以完美再现。整体来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或作品集,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书法艺术的尊重和专业水准。无论是作为案头常备的习书范本,还是陈列于书架的艺术收藏,它都展现出了极高的价值。

评分

从编辑排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处理手法可谓是匠心独运,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学习需求。全书的卷册安排很有条理,似乎能看出一条清晰的脉络,从早期的基础训练到成熟期的代表作,这种层次感的呈现,让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领悟作者的艺术轨迹。更值得称赞的是,一些关键作品旁边可能附带了简短的注释或细节放大图,虽然不多,但点到为止,既不喧宾夺主破坏了作品的整体美感,又能在关键处提供必要的导读信息。这种“留白”式的编辑哲学,使得欣赏的自主权更多地交还给了读者,鼓励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理解美。总而言之,这不仅仅是一次作品的简单汇编,而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充满敬意的艺术展示,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由衷地感受到榜书艺术的博大精深与章祖安先生的非凡造诣。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体现在其对不同书写场景的覆盖面上。榜书作为一种应用性极强的书体,常用于牌匾、碑刻等重要场合,其要求不仅是美观,更是要达到“庄重”、“传世”的标准。这本书选录的作品,恰恰体现了这种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无论是用于练习题字规格的把握,还是学习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化地展现气势,都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我个人尝试对照练习时发现,仅仅是模仿其整体的气场就颇有难度,可见其对书写者整体驾驭能力的考验。它迫使我跳出小楷或行书的舒适区,去思考如何让线条在保持清晰可辨的同时,展现出横向的延伸感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可以说,它是一本提升书写“气场”的绝佳教材,远超一般的字帖范畴。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经历了一场与古代书家跨越时空的对话。章祖安先生的榜书,以其浑厚的气势和严谨的法度著称,读来令人心胸开阔,精神为之一振。我尤其欣赏其中几篇对联的布局和气韵的连贯性,那种“一气呵成”的韵味,绝非简单的技巧堆砌可以达到。它蕴含着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格力量。在细细品味那些方正、开阔的字形时,我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自信和从容,这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的选篇跨度似乎也比较大,涵盖了先生不同时期的面貌,使得我们能更全面地理解其书法艺术的演变脉络。对于初学者来说,或许会被其大气所慑,但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同道而言,其中的笔法变化和结构取舍,无疑是值得反复揣摩的宝藏。它不仅仅是学习“写得像”,更重要的是学习“写得好”背后的哲学思考。

评分

我原本对榜书这类书体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过于板正,缺乏灵动。然而,这本《章祖安榜书选》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这里的作品并非一味地追求“大”和“重”,而是巧妙地在磅礴的气势中融入了极其细腻的内涵。比如其中几幅题匾作品,虽然字形宽博,但字与字之间的空间处理却异常精妙,疏密得当,张弛有度。章先生似乎深谙如何在高压力的结构下保持笔画的“呼吸感”。仔细观察那些横画的收尾和竖画的垂露,能发现许多别具匠心的处理手法,既有魏碑的古拙之气,又不失唐楷的法度森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章体”风格。这种融合与创新,使得榜书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艺术表达。对于想在传统中寻求突破的习书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绝佳的参照系。

评分

物流快,书值!

评分

很好!再买一本。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临的自己的东西多了,意临大于对临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超大本的书和图片一样

评分

不错,做生意实在。

评分

很好的购物体验!东西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