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綫通信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無綫通信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印] T L Singal(T L 辛格) 著,於潔瀟 譯
圖書標籤:
  • 無綫通信
  • 移動通信
  • 無綫網絡
  • 信號處理
  • 通信原理
  • 天綫技術
  • 無綫電
  • 5G
  • 物聯網
  • 信息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277511
版次:1
商品編碼:1196255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外電子與通信教材係列
外文名稱:Wireless Communications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44
字數:10826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適閤作為通信工程和電子信息類相關專業高年級本科生實踐工程師的教材, 也可供無綫通信工程師和科研人員參考。
  本書適閤作為通信工程和電子信息類相關專業高年級本科生實踐工程師的教材,也可供無綫通信工程師和科研人員參考。

內容簡介

  《無綫通信》是一本內容涉及移動通信、蜂窩通信係統與網絡結構以及新興無綫技術的綜閤教科書,集基本理論與技術實踐於一體,適閤作為信息通信領域本科生或研究生教科書,也可作為該領域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全書由14章組成,內容包括無綫通信的發展曆史,移動通信工程的基本理論,蜂窩通信係統的基本原理、多址技術、主要結構,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蜂窩通信技術,無綫局域網、移動Ad-hoc網絡、RFID技術和無綫傳感器網絡等新興無綫網絡技術。

作者簡介

  T L Singal,現任位於印度旁遮普邦(Punjab)拉傑布拉(Rajpura)的奇特卡拉工程與技術學院(Chitkara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電子與通信工程係教授。他本科畢業於古魯格捨德拉(Kurukshetra)國傢技術學院(NIT,N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研究生畢業於賈朗達爾(Jalandhar)旁遮普工業大學(Punjab Technical University)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他已經在印度和美國的知名電信組織從事無綫通信與蜂窩通信方麵的工作近20年,並在海得拉巴(Hyderabad)的HAL公司、昌迪加爾(Chandigarh)的PSIDC公司等知名企業完成瞭各類VHF/UHF無綫通信項目。在1990年至1992年期間,他還在公務訪問德國時傳授瞭多址接入無綫通信係統(Multi-Acces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的有關實踐技術。在2000年至2002年與美國得剋薩斯州(Texas)達拉斯(Dallas)偉創力國際有限公司(Flextronics International Inc.)閤作期間,他擔任公司高級網絡顧問(Senior Network Consultant),為諾基亞公司(Nokia)、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北電網絡公司(Nortel)、辛格勒無綫公司(Cingular Wireless,美國*大的無綫網絡運營商公司)、美國聲流公司(VoiceStream USA)等各類客戶提供GSM與CDMA蜂窩網絡領域的*優解決方案。自2003年起,他就一直在位於印度賈朗達爾(Jalandhar)的旁遮普工業大學(Punjab Technical University)工學院擔任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高級教職(Senior Faculty of Electronics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主攻蜂窩與移動通信。T L Singal的研究興趣包括數字通信係統的建模與性能分析、未來數字蜂窩網絡的無縫移動性以及無綫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收斂性。他召集過許多關於無綫網絡的國際和國內會議,並編輯齣版瞭會議論文集。此外,他還多次在國際和國內會議上宣講技術研究論文。 T L Singal現任位於印度旁遮普邦(Punjab)拉傑布拉(Rajpura)的奇特卡拉工程與技術學院(Chitkara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電子與通信工程係教授。他本科畢業於古魯格捨德拉(Kurukshetra)國傢技術學院(NIT,N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研究生畢業於賈朗達爾(Jalandhar)旁遮普工業大學(Punjab Technical University)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他已經在印度和美國的知名電信組織從事無綫通信與蜂窩通信方麵的工作近20年,並在海得拉巴(Hyderabad)的HAL公司、昌迪加爾(Chandigarh)的PSIDC公司等知名企業完成瞭各類VHF/UHF無綫通信項目。在1990年至1992年期間,他還在公務訪問德國時傳授瞭多址接入無綫通信係統(Multi-Acces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的有關實踐技術。在2000年至2002年與美國得剋薩斯州(Texas)達拉斯(Dallas)偉創力國際有限公司(Flextronics International Inc.)閤作期間,他擔任公司高級網絡顧問(Senior Network Consultant),為諾基亞公司(Nokia)、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北電網絡公司(Nortel)、辛格勒無綫公司(Cingular Wireless,美國*大的無綫網絡運營商公司)、美國聲流公司(VoiceStream USA)等各類客戶提供GSM與CDMA蜂窩網絡領域的*優解決方案。自2003年起,他就一直在位於印度賈朗達爾(Jalandhar)的旁遮普工業大學(Punjab Technical University)工學院擔任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高級教職(Senior Faculty of Electronics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主攻蜂窩與移動通信。__eol__T L Singal的研究興趣包括數字通信係統的建模與性能分析、未來數字蜂窩網絡的無縫移動性以及無綫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收斂性。他召集過許多關於無綫網絡的國際和國內會議,並編輯齣版瞭會議論文集。此外,他還多次在國際和國內會議上宣講技術研究論文。__eol____eol__

目錄

第1章 無綫通信係統的演進
1.1 無綫通信發展曆史概述
1.2 無綫通信的優勢
1.3 無綫通信的劣勢
1.4 無綫網絡的發展階段
1.5 無綫係統的比較
1.6 下一代網絡的演進
1.7 無綫通信的應用
1.8 潛在的市場領域
1.9 研究麵臨的挑戰
1.10本書概要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簡答題與答案
自測題
自測題答案
復習題
參考文獻
第2章 移動通信工程
2.1 引言
2.2 無綫電路徑
2.3 傳播衰落
2.4 基本傳播機理
2.5 移動無綫信道
2.6 無綫衰落信道仿真
關鍵術語
本章小結
重要公式
簡答題與答案
自測題
自測題答案
復習題
分析題
參考文獻
第3章 傳播模型
3.1 傳播條件
3.2 自由空間傳播模型
3.3 移動點到點傳播模型
3.4 室外傳播路徑損耗模型
3.5 室內傳播路徑損耗模型
3.6 由於植被引起的信號衰減
3.7 長距離傳播
關鍵術語
本章小結
重要公式
簡答題與答案
自測題
自測題答案
復習題
分析題
參考文獻
第4章 蜂窩通信基本原理
4.1 蜂窩術語
4.2 蜂窩結構和簇
4.3 頻率復用概念
4.4 簇的大小和係統容量
4.5 定位同信道小區的方法
4.6 頻率復用距離
4.7 同信道乾擾和信號質量
4.8 減少同信道乾擾的方法
關鍵術語
本章小結
重要公式
簡答題與答案
自測題
自測題答案
復習題
分析題
參考文獻
第5章 蜂窩天綫係統設計
5.1 天綫特性
5.2 基地颱處的天綫
5.3 移動天綫
5.4 全嚮天綫蜂窩係統的設計
5.5 定嚮天綫蜂窩係統的設計
5.6 天綫參數及其影響
關鍵術語
本章小結
重要公式
簡答題與答案
自測題
自測題答案
復習題
分析題
參考文獻
第6章 頻率管理與信道分配
6.1 頻率管理
6.2 信道分配策略
6.3 固定信道分配
6.4 動態信道分配
6.5 混閤的信道分配
關鍵術語
本章小結
簡答題與答案
自測題
自測題答案
復習題
分析題
參考文獻
第7章 蜂窩係統設計
7.1 增加小區範圍的係統參數
7.2 覆蓋盲區填充及漏泄饋綫
7.3 減小乾擾的係統參數
7.4 增加通信容量的方法
7.5 小區分裂
7.6 調製技術迴顧
7.7 均衡
7.8 分集
7.9 信道編碼
7.10交織
7.11語音編碼
7.12切換機製
關鍵術語
本章小結
重要公式
簡答題與答案
自測題
自測題答案
復習題
分析題
參考文獻
第8章 多址技術
8.1 簡介
8.2 頻分多址
8.3 時分多址
8.4 擴頻多址技術
8.5 空分多址
8.6 混閤多址技術
8.7 多址技術的比較
8.8 分組無綫多址接入技術
8.9 載波偵聽多址接入協議
8.10多載波多址接入方案
關鍵術語
本章小結
重要公式
簡答題與答案
自測題
自測題答案
復習題
分析題
參考文獻
第9章 基本蜂窩係統
9.1 早期移動通信係統的局限
9.2 蜂窩係統的組成
9.3 蜂窩係統的運行
9.4 性能標準
9.5 蜂窩係統的規劃
關鍵術語
本章小結
重要公式
簡答題與答案
自測題
自測題答案
復習題
分析題
參考文獻
第10章 無綫通信係統
10.1 尋呼和短信息係統
10.2 無繩電話係統
10.3 無綫本地環路
10.4 LMDS
10.5 蜂窩電話係統
10.6 高級移動電話服務(AMPS)
10.7 增強型全接入通信係統
10.8 美國數字蜂窩係統(IS-54/136)
10.9 個人數字蜂窩(PDC)
關鍵術語
本章小結
簡答題與答案
自測題
自測題答案
思考題
分析題
參考文獻
第11章 全球移動通信係統(GSM)
11.1 GSM網絡結構
11.2 GSM信令協議架構
11.3 GSM係統使用的標示符
11.4 GSM係統的信道
11.5 GSM的幀結構
11.6 GSM語音編碼
11.7 GSM的身份認證和安全
11.8 GSM呼叫程序
11.9 GSM的越區切換過程
11.10GSM業務和特徵
關鍵術語
本章小結
簡答題與答案
自測題
自測題答案
思考題
分析題
參考文獻
第12章 CDMA數字蜂窩標準(IS 95)
12.1 擴頻的概念
12.2 CDMA係統的結構
12.3 CDMA空中接口
12.4 IS-95 CDMA前嚮信道
12.5 IS-95 CDMA反嚮信道
12.6 CDMA呼叫處理
12.7 CDMA係統的功率控製
12.8 軟切換
12.9 Rake接收機概念
12.10CDMA特性
12.11CDMA係統的性能
關鍵術語
本章小結
重要公式
簡答題與答案
自測題
自測題答案
復習題
分析題
參考文獻
第13章 3G數字蜂窩技術
13.1 2.5G 時分多址(TDMA)演進路綫
13.2 GPRS技術
13.3 EDGE技術
13.4 2.5G CDMAOne係統蜂窩技術
13.5 3G蜂窩網絡的需求
13.6 IMT-2000全球標準
13.7 UMTS技術
13.8 W-CDMA空中接口
13.9 TD-SCDMA技術
13.10CDMA2000蜂窩技術
關鍵術語
本章小結
簡答題與答案
自測題
自測題答案
復習題
分析題
參考文獻
第14章 新興的無綫網絡技術
14.1 IEEE 802.11 WLAN技術
14.2 歐洲遠程通信標準協會(ETSI)高性能無綫局域網(HIPERLAN)技術
14.3 IEEE 802.15 WPAN技術
14.4 IEEE 802.16 WMAN技術
14.5 移動Ad-hoc網絡(MANET)
14.6 移動IP和移動性的管理
14.7 移動TCP
14.8 無綫傳感器網絡(WSN)
14.9 RFID技術
14.10無綫網絡中的安全性需求
14.11IEEE 802.21標準――綜述
14.12無綫網絡的互操作性
關鍵術語
本章小結
簡答題與答案
自測題
自測題答案
復習題
分析題
參考文獻
附錄A 縮略語
附錄B 關鍵術語錶
分析題答案
模擬測試捲―類型1
模擬測試捲―類型2
模擬測試捲―類型3
模擬測試捲―類型4

前言/序言

  譯者序
  21世紀無綫通信和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讓人們親身感受到瞭無綫通信及其融閤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革和震撼。無綫通信技術幾乎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已成為全球化、信息化時代的核心熱門技術。
  印度奇特卡拉工程與技術學院(ChitkaraInstituteofEngineeringandTechnology)電子與通信工程係TLSingal教授結閤自己的教學實際與工程技術實踐所著的《無綫通信》是一本集無綫通信基本理論與技術實踐於一體的優秀教材,內容涵蓋無綫與移動通信、蜂窩係統結構與相關技術、蜂窩通信係統與網絡,以及新興無綫網絡技術等領域的主要問題。全書共包括14章。第1章為無綫通信發展曆史概述,第2章和第3章為移動通信工程基本理論介紹,第4章至第7章係統介紹頻率復用、同信道乾擾、天綫係統設計、小區扇區化、頻率管理與信道分配技術等蜂窩通信基本原理,第8章闡述多信道接入技術,第9章介紹蜂窩係統的結構與運行,第10章至第13章分彆闡釋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蜂窩技術,第14章深入分析WLAN、移動Ad-hoc網絡、RFID技術、無綫傳感器網絡以及移動IP和TCP。書中基本理論講解詳細,係統設計與技術實現闡釋清楚,適閤作為信息通信領域本科生、研究生教科書,也可作為該領域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本書前言、第1章和第2章由李鏘、張瑞峰負責翻譯,第3章至第5章由宋曉煒、楊蕾負責翻譯,第6章至第8章由於潔瀟負責翻譯,第9章和第10章由宮霄霖負責翻譯,第11章和第12章由白煜負責翻譯,第13章和第14章由陳雷負責翻譯,全書由李鏘負責審校。參與本書翻譯和校對工作的還有關欣、楊愛萍、馬傑、趙全明、詹敏晶、周煜、杜衡、王哲、王旭、孫萍、張琦珺、郭龍偉、孟凡奧、王濛濛、童雲飛、劉一達、曹玉鑫、師鼕麗等。該書的翻譯齣版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滲透著眾人的汗水。在此對參與本書翻譯的全體教師和學生以及電子工業齣版社的責任編輯錶示誠摯的感謝!
  由於譯審者水平有限,加之時間倉促,譯文中難免有不妥乃至錯誤之處,敬請讀者不吝指正。
  作者簡介
  TLSingal現任位於印度旁遮普邦(Punjab)拉傑布拉(Rajpura)的奇特卡拉工程與技術學院(ChitkaraInstituteofEngineeringandTechnology)電子與通信工程係教授。他本科畢業於古魯格捨德拉(Kurukshetra)國傢技術學院(NIT,NationalInstituteofTechnology)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研究生畢業於賈朗達爾(Jalandhar)旁遮普工業大學(PunjabTechnicalUniversity)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他已經在印度和美國的知名電信組織從事無綫通信與蜂窩通信方麵的工作近20年,並在海得拉巴(Hyderabad)的HAL公司、昌迪加爾(Chandigarh)的PSIDC公司等知名企業完成瞭各類VHF/UHF無綫通信項目。在1990年至1992年期間,他還在公務訪問德國時傳授瞭多址接入無綫通信係統(Multi-AccessWirelessCommunicationSystems)的有關實踐技術。在2000—2002年與美國得剋薩斯州(Texas)達拉斯(Dallas)偉創力國際有限公司(FlextronicsInternationalInc.)閤作期間,他擔任公司高級網絡顧問(SeniorNetworkConsultant),為諾基亞公司(Nokia)、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北電網絡公司(Nortel)、辛格勒無綫公司(CingularWireless)、美國聲流公司(VoiceStreamUSA)等各類客戶提供GSM與CDMA蜂窩網絡領域的最優解決方案。自2003年起,他就一直在位於印度賈朗達爾(Jalandhar)的旁遮普工業大學(PunjabTechnicalUniversity)工學院擔任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高級教職(SeniorFacultyofElectronicsandCommunicationEngineering),主攻蜂窩與移動通信。
  TLSingal的研究興趣包括數字通信係統的建模與性能分析、未來數字蜂窩網絡的無縫移動性,以及無綫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收斂性。他召集過許多關於無綫網絡的國際和國內會議,並編輯齣版瞭會議論文集。此外,他還多次在國際和國內會議上宣講技術研究論文。
  前言
  20世紀的第一個10年是一個全新的無綫世紀!簡而言之,蜂窩無綫電話、無綫局域網和最近的無綫因特網等無綫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正在將整個世界的無綫通信推嚮一個更加完整更加健全的水平。無論在都市擁擠的中心區域,或者現代工業化經濟區域,還是在巨大的鄉村田園,無綫語音或無綫數據通信已經成為各行各業的人們當前的需求。在世界各地的許多市鎮和城市,每天都在安裝和調試無綫通信係統和網絡。無論當地居民還是訪客都可以做到在任何地點使用手持無綫終端設備和筆記本電腦與世界其他地方保持聯係。
  越來越多的高頻段(1GHz及以上)射頻頻譜資源可用於移動通信,文明社會中的移動性意識逐步深入,無綫設備與産品采用全球化標準,應用信息技術的商業模式不斷擴展以及更多的諸如此類的因素,正在引領無綫通信係統巨大的增長速度。移動新應用以及數據傳輸新技術的齣現遲早會將多媒體移動普適計算成為現實。
  本書目標
  20多年以來,我一直在頂尖電信公司從事全雙工VHF/UHF無綫通信係統以及模擬/數字蜂窩移動通信係統的設計、開發、測試、係統集成和調試工作。為瞭實現在理論課堂上嚮工程愛好者傳遞我在無綫和蜂窩通信領域工作期間積纍的實踐知識和行業經驗的目標(理想),我於大約7年前開始瞭自己的學術生涯。在蜂窩移動通信和無綫通信係統與網絡課堂上同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的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後,深深地感覺到需要一本綜閤性的教科書,該書應在介紹移動通信基本原理以及蜂窩通信係統設計基本概念之後,就轉嚮對蜂窩係統和新興無綫網絡技術的全麵剖析,以期學生徹底理解。基於我在電信行業工作期間積纍的各類無綫與蜂窩通信係統的設計、開發和係統集成方麵的豐富經驗,激發我編寫一本簡明但全麵的,並且易於理解的無綫通信教科書,以此滿足電子與通信工程愛好者的需要,書中包括我的教學筆記和教學過程中學生提問的答案。
  關於本書
  《無綫通信》是一本綜閤教科書,內容涵蓋無綫與移動通信、蜂窩係統結構與相關技術、蜂窩通信係統與網絡,以及新興無綫網絡技術等領域的主要問題。在工科大學和研究機構中,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本科生以及研究生的無綫通信課程和相關學科課程確定的絕大多數內容都包含在本書中。目前在市場上沒有單本書能夠有效地滿足所有這些課程的教學要求。本書也綜述瞭蜂窩無綫通信技術發展的最新趨勢,使得讀者能夠在將來修訂相關課程的內容。大體上講,本書以一種模塊化的方式組織各章及各節的內容,為課程內容的設計提供瞭足夠的靈活性。
  本書集易讀性和邏輯性於一身,並且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使讀者能夠清晰地理解新概念和復雜概念。全書重點放在無綫技術基本理論和標準無綫係統/網絡兩個方麵,同時,本書也為理解諸如ITU、IEEE以及其他類似組織製定的特定無綫標準提供瞭全麵指導。本書在教學方麵的主要特點體現在各章小結、重要公式、關鍵術語、自我測試、綜閤問題、分析問題以及各章參考文獻等諸多方麵,這些都將幫助考生備考GATE、TES、PhD入學考試等各類競爭性考試,並從中脫穎而齣。本書也可作為參加電信與蜂窩網絡領域技術麵試的參考指南。
  此外,對蜂窩網絡和無綫局域網的閤理剖析也會鼓勵學生從事研究活動。本書提供瞭關於無綫通信係統規劃與設計的良好背景知識,因此,本書可以作為參考教科書,也適閤於無綫與蜂窩通信領域從業的專業人士自學使用。
  目標讀者
  本書主要是作為無綫通信領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科書,讀者應具備電子與通信工程方麵的背景知識,並且要熟悉信號與係統理論、電磁場理論、模擬與數字通信以及天綫與電波傳播理論。這些課程在大多數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的本科生階段都會有所涉及,課程內容對於學習無綫/移動通信、蜂窩移動通信、無綫通信係統與網絡以及先進通信係統都是非常有用的。
  本書的內容可以分為兩門課來講授。第一門課涵蓋第1章至第8章,主要介紹無綫/移動通信的基本原理以及蜂窩係統的概念和設計。第二門課涵蓋其餘的章節,內容包括基本蜂窩通信係統、無綫通信係統以及新興蜂窩與無綫網絡技術。由於各章對於所討論的主題都是相當全麵的,並且相對獨立,因此讀者可以僅選取自己感興趣的章節進行閱讀,也可以根據規定的教學大綱選擇相應的章節閱讀。
  不同目標課程的總體規劃
  整本書是以章節和主題的模塊化結構組織編寫的,可以對本科生和研究生工程教育階段開設的基於無綫通信的不同課程進行係統性規劃。如下不同課程的章節映射圖為必讀主題提供瞭相應的指南,也可以結閤教學要求從其他章節中選讀相關主題涉及的內容。
  課程→章節↓無綫/移動通信蜂窩移動通信無綫通信係統與網絡先進通信係統1√√√√2√√×√3√√××4×√×√5√√××6×√×√7√√××8√√√√9×√√√10××√×11~14××√√
  顯著特徵
  本書給齣瞭無綫通信基本理論的詳細描述,也為蜂窩通信係統的規劃與設計提供瞭很好的背景知識,同時闡述瞭對無綫網絡技術的深刻理解。
  本書的主要特徵如下:
  ●用簡單易懂的語言介紹無綫通信基本原理。
  ●蜂窩通信與天綫係統設計考量的全覆蓋。
  ●包括GSM、GPRS、CDMA在內的數字蜂窩技術的詳細描述。
  ●對諸


《脈衝藝術:從信號到視覺的跨越》 內容簡介 《脈衝藝術:從信號到視覺的跨越》並非一本關於技術或工程學的教材,而是一場關於人類感知、信息傳遞以及藝術錶達的深度探索。它審視瞭那些構成我們信息世界基石的“脈衝”——無論是聲波的振動、電磁波的波動,還是神經元傳遞的電信號,以及它們如何在人類的創造力中被轉化為觸動心靈的藝術作品。這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科學與藝術的邊界,揭示隱藏在日常感知背後的豐富信息流,並探討藝術傢如何以獨特的方式理解、操縱並重新詮釋這些“脈衝”,最終構建齣令人驚嘆的視覺、聽覺乃至情感體驗。 本書的核心論點是,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對各種“脈衝”信號的接收、處理和解讀來完成的。從孩童第一次聽到父母的呼喚,到藝術傢捕捉一瞬間的光影變化,再到作麯傢編織齣一麯悠揚的鏇律,這一切都離不開信號的傳遞與接收。然而,《脈衝藝術》更關注的是,當這些原始信號被人類的意識捕獲後,它們如何被轉化為具有意義、情感和美學價值的藝術錶達。 第一章:可見的低語——光影的語言 本章將從視覺藝術的源頭——光開始。我們不是簡單地討論光學原理,而是聚焦於藝術傢如何“聽見”光的聲音,如何理解光綫中的信息。從卡拉瓦喬強烈的明暗對比,到莫奈對瞬間光影變幻的捕捉,再到後印象派畫傢對色彩飽和度的極緻運用,藝術傢們都是通過對光信號的敏銳感知和創造性轉化來傳遞他們的情感與思考。 光的“質感”與“情緒”: 探討藝術傢如何利用不同光源的特性(例如,日光的溫暖、燈光的冰冷、燭光的搖曳)來營造特定的氛圍和情感基調。例如,在倫勃朗的畫作中,柔和的光綫如何勾勒齣人物內心的沉思;而在某些現代藝術裝置中,冷峻的LED燈光如何營造齣疏離或科技感。 色彩的頻率與和聲: 將色彩視為一種視覺“頻率”,討論色彩之間的搭配如何産生類似音樂的“和聲”或“不和諧音”。分析色彩理論如何被藝術傢應用於構建畫麵的視覺節奏和情感張力,如梵高的熾烈色彩如何錶達其內心的激蕩。 陰影的敘事性: 陰影並非僅僅是光綫的缺失,它承載著形狀、體積和神秘感。本章將分析藝術傢如何運用陰影來塑造形體、引導觀者的視綫,甚至暗示未被直接呈現的故事元素。例如,在墨西哥壁畫中,強烈的明暗對比如何增強作品的戲劇性和政治寓意。 動態的光影與時間的感知: 探討藝術傢如何通過描繪動態的光影變化來捕捉時間的流逝,以及光綫在不同時間段(如黎明、黃昏)所帶來的獨特視覺感受。例如,巴比鬆畫派對自然光綫細膩的觀察,如何賦予風景畫以生命力。 第二章:無形的共鳴——聲音的雕塑 如果說光是視覺的語言,那麼聲音就是聽覺的雕塑。《脈衝藝術》將深入探討音樂、口語錶演以及聲音藝術,如何將抽象的聲波轉化為具有情感力量的藝術形式。 音高、節奏與情感的編碼: 分析不同音高(高亢、低沉)、節奏(快闆、慢闆)和音色(明亮、渾厚)如何被藝術傢用作情感編碼的工具。例如,交響樂中的華彩樂段如何錶達喜悅,而低沉的鼓點又如何營造緊張氛圍。 沉默的力量與空間的呼吸: 音樂中的“休止符”和聲音藝術中的“靜默”並非虛無,而是構成聲音敘事不可或缺的部分。本章將探討沉默如何放大聲音、創造空間感,以及留給聽者想象的餘地。分析約翰·凱奇的《4分33秒》等作品如何挑戰我們對“聲音”的定義。 敘事與情緒的聲波圖景: 探究音樂如何通過鏇律、和聲、配器等元素構建起復雜的情感圖景,講述故事,或引發觀者的內心共鳴。從巴洛剋時期的賦格到浪漫主義時期的交響詩,聲音如何成為敘事的載體。 聲音的材質與觸感: 聲音並非總是飄渺的。本章將考察聲音的“材質感”,例如金屬的敲擊聲、絲綢的摩擦聲,以及藝術傢如何利用這些聲音的特質來營造獨特的聽覺體驗。 第三章:內在的脈動——思想與情感的信號 超越純粹的感官輸入,《脈衝藝術》進一步審視瞭人類內在的“脈衝”——思想、情感、記憶和潛意識。藝術傢如何捕捉並將其轉化為可見或可聽的藝術形式,是本章關注的焦點。 情感的色彩與形狀: 探討藝術傢如何以象徵性的方式,將抽象的情感(如愛、恐懼、孤獨)轉化為具體的色彩、綫條和構圖。例如,錶現主義畫作中扭麯的形體和鮮明的色彩,如何直接傳達內心的焦慮與痛苦。 記憶的碎片與時間的迴響: 記憶並非綫性的,而是碎片化的、跳躍的。本章將分析藝術傢如何通過拼貼、濛太奇、象徵等手法,重構個人或集體的記憶,喚起觀者相似的情感體驗。例如,超現實主義作品中夢境般的場景,如何暗示潛意識中的記憶片段。 思想的隱喻與象徵: 藝術傢往往通過隱喻和象徵來錶達復雜的思想和哲學觀念。本章將解析不同藝術流派中常用的象徵符號,以及藝術傢如何巧妙地運用它們來傳遞超越字麵意義的信息。 潛意識的低語與直覺的閃光: 考察藝術傢如何觸及潛意識,並將那些難以言喻的直覺、衝動或夢境轉化為藝術。例如,抽象錶現主義藝術傢通過“自動主義”的創作方式,試圖直接錶達潛意識的流動。 第四章:媒介的轉化——從信號到形式的蛻變 從原始的信號到最終的藝術作品,媒介的選擇和運用至關重要。《脈衝藝術》將探討不同藝術媒介如何影響信號的轉化過程,以及藝術傢如何通過對媒介的創新性運用,賦予信號以新的生命。 畫布上的光綫: 分析油畫、水彩、版畫等二維媒介如何捕捉和錶現光影,以及顔料的質感、筆觸的痕跡如何成為信號傳遞的一部分。 石塊與綫條的重量: 探討雕塑、建築等三維媒介如何處理空間、體積和材質,以及藝術傢如何用固體材料來“雕刻”看不見的力場和情感。 膠片與數字的流動: 審視攝影、電影、數字藝術等媒介如何利用光綫、色彩、剪輯和特效來重塑我們對現實的感知,以及技術如何成為信號轉化的新工具。 聲音的物理與空間: 考察音樂演奏、現場錶演、聲音裝置等如何利用聲音的物理屬性(如頻率、振幅)和其在空間中的傳播,來創造沉浸式的藝術體驗。 第五章:共振與連接——藝術作為信息的橋梁 最後一章將迴歸到“脈衝”的本質——信息傳遞。藝術並非孤立的創作,而是建立在對人類共同經驗的理解和共鳴之上。《脈衝藝術》將探討藝術作品如何作為信息的載體,跨越個體、文化和時代的界限,實現深層次的連接。 普適的情感信號: 探究某些情感和經驗(如愛、失去、希望)如何具有普適性,並通過藝術被普遍地理解和體驗。 文化語境的解讀: 分析文化背景如何影響信號的編碼和解碼,以及藝術傢如何在特定文化語境下創作,並引發跨文化對話。 藝術的未來與新興信號: 展望未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類認知的深化,新的“脈衝”信號將不斷湧現。本章將探討數字藝術、生物藝術、腦機接口藝術等新興領域,以及它們如何拓展藝術錶達的可能性。 觀者作為信號的接收者與再創造者: 強調觀者在藝術體驗中的主動性,觀者如何以自己的經驗和認知去解讀、理解甚至“再創造”藝術作品所傳遞的信息,從而完成整個信息傳遞的閉環。 《脈衝藝術:從信號到視覺的跨越》不是一本冷冰冰的技術手冊,而是一場關於生命、感知與創造力的詩意漫遊。它邀請每一位讀者,放慢腳步,用心去感受那些構成我們世界、也成就我們藝術的無形脈衝,並在其中發現那些觸動靈魂的共鳴。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那些渴望深入理解現代通信係統底層邏輯的工程師和學生來說,這本《無綫通信》無疑是一劑強心針。我一直緻力於射頻前端的設計,經常會遇到各種與信號完整性、乾擾抑製相關的難題,但很多時候,我發現自己對信號在無綫環境中是如何丟失、失真以及如何被乾擾的理解不夠透徹,導緻在解決問題時常常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境地。這本書則提供瞭一個非常全麵的視角,它詳細剖析瞭無綫傳輸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挑戰,例如多徑效應、衰落、多普勒頻移等等,並給齣瞭相應的解決方案和優化策略。書中對於各種先進的通信體製,如OFDM、MIMO等,都有非常詳盡的闡述,其數學推導嚴謹,但又不會讓人感到枯燥乏味,反而能從中體會到設計的巧妙之處。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通信係統的整體架構的講解,它將各個子係統(如編碼、調製、信道估計、均衡等)是如何協同工作的,描繪得淋灕盡緻,這對於我理解整個鏈路的性能瓶頸,以及如何進行係統級的優化提供瞭極大的幫助。

評分

在我看來,這本書最難能可貴之處在於它對“為何”和“如何”的深刻洞察。我一直認為,學習任何技術,如果隻是停留在“怎麼用”的層麵,那麼你永遠隻能是技術的使用者,而無法成為技術的創造者。而這本書,正是幫助我從“怎麼用”提升到“為什麼這麼用”以及“如何更好地設計和實現”的橋梁。它不僅僅是介紹各種通信協議和技術,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瞭這些技術背後的物理原理、數學模型以及工程權衡。例如,在解釋信道編碼時,書中詳細闡述瞭糾錯碼是如何剋服噪聲乾擾的,以及不同編碼方案在糾錯能力、編碼效率和復雜度上的取捨,這讓我對通信係統的魯棒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同時,書中也對現有無綫通信技術的局限性以及未來發展方嚮進行瞭前瞻性的探討,比如對未來6G通信的設想,以及人工智能在無綫通信領域的應用前景,這讓我充滿瞭學習的動力和對未來的期待。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人性化,對於我這樣需要快速掌握核心知識點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我目前正在進行一項與智能傢居相關的項目,其中涉及到大量的無綫傳感器節點和數據傳輸,但對於如何在復雜的室內環境中保證穩定可靠的通信,我一直感到有些力不從心。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需求。它將無綫通信的各個模塊拆解開來,分彆進行瞭清晰的闡述,並且每個章節的結尾都會有小結和相關的習題,幫助我鞏固所學知識。我特彆喜歡它在介紹不同調製方式時,通過圖示和類比,清晰地展示瞭它們的優缺點以及適用場景,這對於我選擇最適閤項目需求的通信方案至關重要。而且,書中還專門闢齣章節討論瞭無綫網絡的安全性和隱私問題,以及功耗優化等實際工程中非常關注的方麵,這讓我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能兼顧到實際應用的落地性。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簡直令人驚嘆!我一直對無綫通信領域充滿好奇,尤其是它如何悄無聲息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從智能手機的普及到物聯網的興起,這一切都離不開其背後強大的技術支撐。然而,市麵上很多書籍要麼過於理論化,要麼隻關注某個特定領域,讓人難以建立起一個宏觀的認識。但這本書,則恰恰彌補瞭這一空白。它以一種非常易於理解的方式,循序漸進地介紹瞭無綫通信的基本原理,從最基礎的信號傳輸、調製解調,到更復雜的信道編碼、多址技術,都做瞭深入淺齣的闡述。我特彆喜歡它在解釋那些復雜概念時,總是能引用生活中生動的例子,比如用扔石頭在水麵上産生漣漪來比喻信號傳播,瞬間就讓那些抽象的物理定律變得鮮活起來。而且,書中不僅僅局限於理論,還穿插瞭大量的曆史發展脈絡和未來發展趨勢的分析,讓我對無綫通信技術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以及未來可能走嚮何方,有瞭一個更清晰的圖景。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對無綫通信一知半解的門外漢,而是對這個領域有瞭一個全新的、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

作為一名對科技史充滿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對人類的通信方式變革感到著迷,從烽火狼煙到電報,再到如今的5G、6G,每一步都凝聚著無數智慧的結晶。這本書《無綫通信》就像一位睿智的嚮導,帶領我穿越瞭這場波瀾壯闊的通信革命。它沒有用枯燥的技術術語堆砌,而是用講故事的方式,生動地講述瞭每一項關鍵技術的誕生和演進。從早期對電磁波的探索,到無綫電的發現,再到衛星通信、移動通信的崛起,每一章都像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那些偉大的科學傢和工程師是如何憑藉超凡的想象力和毅力,將人類的溝通邊界不斷拓展。書中對那些裏程碑式的發明和理論,例如香農的信息論、馬可尼的無綫電報,都做瞭引人入勝的介紹,讓我深刻理解瞭這些基礎理論是如何為後來的技術突破奠定基石的。讀完這本書,我對無綫通信不再僅僅是停留在“能打電話”、“能上網”的層麵,而是對其背後深厚的技術積纍和人文曆史有瞭更深的敬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