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无线通信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印] T L Singal(T L 辛格) 著,于洁潇 译
图书标签:
  • 无线通信
  • 移动通信
  • 无线网络
  • 信号处理
  • 通信原理
  • 天线技术
  • 无线电
  • 5G
  • 物联网
  • 信息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775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255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
外文名称:Wireless Communication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44
字数:10826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作为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实践工程师的教材, 也可供无线通信工程师和科研人员参考。
  本书适合作为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实践工程师的教材,也可供无线通信工程师和科研人员参考。

内容简介

  《无线通信》是一本内容涉及移动通信、蜂窝通信系统与网络结构以及新兴无线技术的综合教科书,集基本理论与技术实践于一体,适合作为信息通信领域本科生或研究生教科书,也可作为该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全书由14章组成,内容包括无线通信的发展历史,移动通信工程的基本理论,蜂窝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多址技术、主要结构,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蜂窝通信技术,无线局域网、移动Ad-hoc网络、RFID技术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新兴无线网络技术。

作者简介

  T L Singal,现任位于印度旁遮普邦(Punjab)拉杰布拉(Rajpura)的奇特卡拉工程与技术学院(Chitkara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电子与通信工程系教授。他本科毕业于古鲁格舍德拉(Kurukshetra)国家技术学院(NIT,N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于贾朗达尔(Jalandhar)旁遮普工业大学(Punjab Technical University)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他已经在印度和美国的知名电信组织从事无线通信与蜂窝通信方面的工作近20年,并在海得拉巴(Hyderabad)的HAL公司、昌迪加尔(Chandigarh)的PSIDC公司等知名企业完成了各类VHF/UHF无线通信项目。在1990年至1992年期间,他还在公务访问德国时传授了多址接入无线通信系统(Multi-Acces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的有关实践技术。在2000年至2002年与美国得克萨斯州(Texas)达拉斯(Dallas)伟创力国际有限公司(Flextronics International Inc.)合作期间,他担任公司高级网络顾问(Senior Network Consultant),为诺基亚公司(Nokia)、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北电网络公司(Nortel)、辛格勒无线公司(Cingular Wireless,美国*大的无线网络运营商公司)、美国声流公司(VoiceStream USA)等各类客户提供GSM与CDMA蜂窝网络领域的*优解决方案。自2003年起,他就一直在位于印度贾朗达尔(Jalandhar)的旁遮普工业大学(Punjab Technical University)工学院担任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高级教职(Senior Faculty of Electronics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主攻蜂窝与移动通信。T L Singal的研究兴趣包括数字通信系统的建模与性能分析、未来数字蜂窝网络的无缝移动性以及无线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收敛性。他召集过许多关于无线网络的国际和国内会议,并编辑出版了会议论文集。此外,他还多次在国际和国内会议上宣讲技术研究论文。 T L Singal现任位于印度旁遮普邦(Punjab)拉杰布拉(Rajpura)的奇特卡拉工程与技术学院(Chitkara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电子与通信工程系教授。他本科毕业于古鲁格舍德拉(Kurukshetra)国家技术学院(NIT,N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于贾朗达尔(Jalandhar)旁遮普工业大学(Punjab Technical University)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他已经在印度和美国的知名电信组织从事无线通信与蜂窝通信方面的工作近20年,并在海得拉巴(Hyderabad)的HAL公司、昌迪加尔(Chandigarh)的PSIDC公司等知名企业完成了各类VHF/UHF无线通信项目。在1990年至1992年期间,他还在公务访问德国时传授了多址接入无线通信系统(Multi-Acces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的有关实践技术。在2000年至2002年与美国得克萨斯州(Texas)达拉斯(Dallas)伟创力国际有限公司(Flextronics International Inc.)合作期间,他担任公司高级网络顾问(Senior Network Consultant),为诺基亚公司(Nokia)、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北电网络公司(Nortel)、辛格勒无线公司(Cingular Wireless,美国*大的无线网络运营商公司)、美国声流公司(VoiceStream USA)等各类客户提供GSM与CDMA蜂窝网络领域的*优解决方案。自2003年起,他就一直在位于印度贾朗达尔(Jalandhar)的旁遮普工业大学(Punjab Technical University)工学院担任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高级教职(Senior Faculty of Electronics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主攻蜂窝与移动通信。__eol__T L Singal的研究兴趣包括数字通信系统的建模与性能分析、未来数字蜂窝网络的无缝移动性以及无线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收敛性。他召集过许多关于无线网络的国际和国内会议,并编辑出版了会议论文集。此外,他还多次在国际和国内会议上宣讲技术研究论文。__eol____eol__

目录

第1章 无线通信系统的演进
1.1 无线通信发展历史概述
1.2 无线通信的优势
1.3 无线通信的劣势
1.4 无线网络的发展阶段
1.5 无线系统的比较
1.6 下一代网络的演进
1.7 无线通信的应用
1.8 潜在的市场领域
1.9 研究面临的挑战
1.10本书概要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简答题与答案
自测题
自测题答案
复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移动通信工程
2.1 引言
2.2 无线电路径
2.3 传播衰落
2.4 基本传播机理
2.5 移动无线信道
2.6 无线衰落信道仿真
关键术语
本章小结
重要公式
简答题与答案
自测题
自测题答案
复习题
分析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传播模型
3.1 传播条件
3.2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
3.3 移动点到点传播模型
3.4 室外传播路径损耗模型
3.5 室内传播路径损耗模型
3.6 由于植被引起的信号衰减
3.7 长距离传播
关键术语
本章小结
重要公式
简答题与答案
自测题
自测题答案
复习题
分析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蜂窝通信基本原理
4.1 蜂窝术语
4.2 蜂窝结构和簇
4.3 频率复用概念
4.4 簇的大小和系统容量
4.5 定位同信道小区的方法
4.6 频率复用距离
4.7 同信道干扰和信号质量
4.8 减少同信道干扰的方法
关键术语
本章小结
重要公式
简答题与答案
自测题
自测题答案
复习题
分析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蜂窝天线系统设计
5.1 天线特性
5.2 基地台处的天线
5.3 移动天线
5.4 全向天线蜂窝系统的设计
5.5 定向天线蜂窝系统的设计
5.6 天线参数及其影响
关键术语
本章小结
重要公式
简答题与答案
自测题
自测题答案
复习题
分析题
参考文献
第6章 频率管理与信道分配
6.1 频率管理
6.2 信道分配策略
6.3 固定信道分配
6.4 动态信道分配
6.5 混合的信道分配
关键术语
本章小结
简答题与答案
自测题
自测题答案
复习题
分析题
参考文献
第7章 蜂窝系统设计
7.1 增加小区范围的系统参数
7.2 覆盖盲区填充及漏泄馈线
7.3 减小干扰的系统参数
7.4 增加通信容量的方法
7.5 小区分裂
7.6 调制技术回顾
7.7 均衡
7.8 分集
7.9 信道编码
7.10交织
7.11语音编码
7.12切换机制
关键术语
本章小结
重要公式
简答题与答案
自测题
自测题答案
复习题
分析题
参考文献
第8章 多址技术
8.1 简介
8.2 频分多址
8.3 时分多址
8.4 扩频多址技术
8.5 空分多址
8.6 混合多址技术
8.7 多址技术的比较
8.8 分组无线多址接入技术
8.9 载波侦听多址接入协议
8.10多载波多址接入方案
关键术语
本章小结
重要公式
简答题与答案
自测题
自测题答案
复习题
分析题
参考文献
第9章 基本蜂窝系统
9.1 早期移动通信系统的局限
9.2 蜂窝系统的组成
9.3 蜂窝系统的运行
9.4 性能标准
9.5 蜂窝系统的规划
关键术语
本章小结
重要公式
简答题与答案
自测题
自测题答案
复习题
分析题
参考文献
第10章 无线通信系统
10.1 寻呼和短信息系统
10.2 无绳电话系统
10.3 无线本地环路
10.4 LMDS
10.5 蜂窝电话系统
10.6 高级移动电话服务(AMPS)
10.7 增强型全接入通信系统
10.8 美国数字蜂窝系统(IS-54/136)
10.9 个人数字蜂窝(PDC)
关键术语
本章小结
简答题与答案
自测题
自测题答案
思考题
分析题
参考文献
第11章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
11.1 GSM网络结构
11.2 GSM信令协议架构
11.3 GSM系统使用的标示符
11.4 GSM系统的信道
11.5 GSM的帧结构
11.6 GSM语音编码
11.7 GSM的身份认证和安全
11.8 GSM呼叫程序
11.9 GSM的越区切换过程
11.10GSM业务和特征
关键术语
本章小结
简答题与答案
自测题
自测题答案
思考题
分析题
参考文献
第12章 CDMA数字蜂窝标准(IS 95)
12.1 扩频的概念
12.2 CDMA系统的结构
12.3 CDMA空中接口
12.4 IS-95 CDMA前向信道
12.5 IS-95 CDMA反向信道
12.6 CDMA呼叫处理
12.7 CDMA系统的功率控制
12.8 软切换
12.9 Rake接收机概念
12.10CDMA特性
12.11CDMA系统的性能
关键术语
本章小结
重要公式
简答题与答案
自测题
自测题答案
复习题
分析题
参考文献
第13章 3G数字蜂窝技术
13.1 2.5G 时分多址(TDMA)演进路线
13.2 GPRS技术
13.3 EDGE技术
13.4 2.5G CDMAOne系统蜂窝技术
13.5 3G蜂窝网络的需求
13.6 IMT-2000全球标准
13.7 UMTS技术
13.8 W-CDMA空中接口
13.9 TD-SCDMA技术
13.10CDMA2000蜂窝技术
关键术语
本章小结
简答题与答案
自测题
自测题答案
复习题
分析题
参考文献
第14章 新兴的无线网络技术
14.1 IEEE 802.11 WLAN技术
14.2 欧洲远程通信标准协会(ETSI)高性能无线局域网(HIPERLAN)技术
14.3 IEEE 802.15 WPAN技术
14.4 IEEE 802.16 WMAN技术
14.5 移动Ad-hoc网络(MANET)
14.6 移动IP和移动性的管理
14.7 移动TCP
14.8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
14.9 RFID技术
14.10无线网络中的安全性需求
14.11IEEE 802.21标准――综述
14.12无线网络的互操作性
关键术语
本章小结
简答题与答案
自测题
自测题答案
复习题
分析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缩略语
附录B 关键术语表
分析题答案
模拟测试卷―类型1
模拟测试卷―类型2
模拟测试卷―类型3
模拟测试卷―类型4

前言/序言

  译者序
  21世纪无线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人们亲身感受到了无线通信及其融合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革和震撼。无线通信技术几乎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已成为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核心热门技术。
  印度奇特卡拉工程与技术学院(ChitkaraInstituteofEngineeringandTechnology)电子与通信工程系TLSingal教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与工程技术实践所著的《无线通信》是一本集无线通信基本理论与技术实践于一体的优秀教材,内容涵盖无线与移动通信、蜂窝系统结构与相关技术、蜂窝通信系统与网络,以及新兴无线网络技术等领域的主要问题。全书共包括14章。第1章为无线通信发展历史概述,第2章和第3章为移动通信工程基本理论介绍,第4章至第7章系统介绍频率复用、同信道干扰、天线系统设计、小区扇区化、频率管理与信道分配技术等蜂窝通信基本原理,第8章阐述多信道接入技术,第9章介绍蜂窝系统的结构与运行,第10章至第13章分别阐释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蜂窝技术,第14章深入分析WLAN、移动Ad-hoc网络、RFID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以及移动IP和TCP。书中基本理论讲解详细,系统设计与技术实现阐释清楚,适合作为信息通信领域本科生、研究生教科书,也可作为该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前言、第1章和第2章由李锵、张瑞峰负责翻译,第3章至第5章由宋晓炜、杨蕾负责翻译,第6章至第8章由于洁潇负责翻译,第9章和第10章由宫霄霖负责翻译,第11章和第12章由白煜负责翻译,第13章和第14章由陈雷负责翻译,全书由李锵负责审校。参与本书翻译和校对工作的还有关欣、杨爱萍、马杰、赵全明、詹敏晶、周煜、杜衡、王哲、王旭、孙萍、张琦珺、郭龙伟、孟凡奥、王蒙蒙、童云飞、刘一达、曹玉鑫、师冬丽等。该书的翻译出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渗透着众人的汗水。在此对参与本书翻译的全体教师和学生以及电子工业出版社的责任编辑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译审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译文中难免有不妥乃至错误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作者简介
  TLSingal现任位于印度旁遮普邦(Punjab)拉杰布拉(Rajpura)的奇特卡拉工程与技术学院(ChitkaraInstituteofEngineeringandTechnology)电子与通信工程系教授。他本科毕业于古鲁格舍德拉(Kurukshetra)国家技术学院(NIT,NationalInstituteofTechnology)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于贾朗达尔(Jalandhar)旁遮普工业大学(PunjabTechnicalUniversity)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他已经在印度和美国的知名电信组织从事无线通信与蜂窝通信方面的工作近20年,并在海得拉巴(Hyderabad)的HAL公司、昌迪加尔(Chandigarh)的PSIDC公司等知名企业完成了各类VHF/UHF无线通信项目。在1990年至1992年期间,他还在公务访问德国时传授了多址接入无线通信系统(Multi-AccessWirelessCommunicationSystems)的有关实践技术。在2000—2002年与美国得克萨斯州(Texas)达拉斯(Dallas)伟创力国际有限公司(FlextronicsInternationalInc.)合作期间,他担任公司高级网络顾问(SeniorNetworkConsultant),为诺基亚公司(Nokia)、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北电网络公司(Nortel)、辛格勒无线公司(CingularWireless)、美国声流公司(VoiceStreamUSA)等各类客户提供GSM与CDMA蜂窝网络领域的最优解决方案。自2003年起,他就一直在位于印度贾朗达尔(Jalandhar)的旁遮普工业大学(PunjabTechnicalUniversity)工学院担任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高级教职(SeniorFacultyofElectronicsandCommunicationEngineering),主攻蜂窝与移动通信。
  TLSingal的研究兴趣包括数字通信系统的建模与性能分析、未来数字蜂窝网络的无缝移动性,以及无线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收敛性。他召集过许多关于无线网络的国际和国内会议,并编辑出版了会议论文集。此外,他还多次在国际和国内会议上宣讲技术研究论文。
  前言
  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是一个全新的无线世纪!简而言之,蜂窝无线电话、无线局域网和最近的无线因特网等无线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将整个世界的无线通信推向一个更加完整更加健全的水平。无论在都市拥挤的中心区域,或者现代工业化经济区域,还是在巨大的乡村田园,无线语音或无线数据通信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人们当前的需求。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市镇和城市,每天都在安装和调试无线通信系统和网络。无论当地居民还是访客都可以做到在任何地点使用手持无线终端设备和笔记本电脑与世界其他地方保持联系。
  越来越多的高频段(1GHz及以上)射频频谱资源可用于移动通信,文明社会中的移动性意识逐步深入,无线设备与产品采用全球化标准,应用信息技术的商业模式不断扩展以及更多的诸如此类的因素,正在引领无线通信系统巨大的增长速度。移动新应用以及数据传输新技术的出现迟早会将多媒体移动普适计算成为现实。
  本书目标
  20多年以来,我一直在顶尖电信公司从事全双工VHF/UHF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模拟/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系统集成和调试工作。为了实现在理论课堂上向工程爱好者传递我在无线和蜂窝通信领域工作期间积累的实践知识和行业经验的目标(理想),我于大约7年前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生涯。在蜂窝移动通信和无线通信系统与网络课堂上同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后,深深地感觉到需要一本综合性的教科书,该书应在介绍移动通信基本原理以及蜂窝通信系统设计基本概念之后,就转向对蜂窝系统和新兴无线网络技术的全面剖析,以期学生彻底理解。基于我在电信行业工作期间积累的各类无线与蜂窝通信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系统集成方面的丰富经验,激发我编写一本简明但全面的,并且易于理解的无线通信教科书,以此满足电子与通信工程爱好者的需要,书中包括我的教学笔记和教学过程中学生提问的答案。
  关于本书
  《无线通信》是一本综合教科书,内容涵盖无线与移动通信、蜂窝系统结构与相关技术、蜂窝通信系统与网络,以及新兴无线网络技术等领域的主要问题。在工科大学和研究机构中,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以及研究生的无线通信课程和相关学科课程确定的绝大多数内容都包含在本书中。目前在市场上没有单本书能够有效地满足所有这些课程的教学要求。本书也综述了蜂窝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使得读者能够在将来修订相关课程的内容。大体上讲,本书以一种模块化的方式组织各章及各节的内容,为课程内容的设计提供了足够的灵活性。
  本书集易读性和逻辑性于一身,并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新概念和复杂概念。全书重点放在无线技术基本理论和标准无线系统/网络两个方面,同时,本书也为理解诸如ITU、IEEE以及其他类似组织制定的特定无线标准提供了全面指导。本书在教学方面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各章小结、重要公式、关键术语、自我测试、综合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各章参考文献等诸多方面,这些都将帮助考生备考GATE、TES、PhD入学考试等各类竞争性考试,并从中脱颖而出。本书也可作为参加电信与蜂窝网络领域技术面试的参考指南。
  此外,对蜂窝网络和无线局域网的合理剖析也会鼓励学生从事研究活动。本书提供了关于无线通信系统规划与设计的良好背景知识,因此,本书可以作为参考教科书,也适合于无线与蜂窝通信领域从业的专业人士自学使用。
  目标读者
  本书主要是作为无线通信领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科书,读者应具备电子与通信工程方面的背景知识,并且要熟悉信号与系统理论、电磁场理论、模拟与数字通信以及天线与电波传播理论。这些课程在大多数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的本科生阶段都会有所涉及,课程内容对于学习无线/移动通信、蜂窝移动通信、无线通信系统与网络以及先进通信系统都是非常有用的。
  本书的内容可以分为两门课来讲授。第一门课涵盖第1章至第8章,主要介绍无线/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以及蜂窝系统的概念和设计。第二门课涵盖其余的章节,内容包括基本蜂窝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新兴蜂窝与无线网络技术。由于各章对于所讨论的主题都是相当全面的,并且相对独立,因此读者可以仅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进行阅读,也可以根据规定的教学大纲选择相应的章节阅读。
  不同目标课程的总体规划
  整本书是以章节和主题的模块化结构组织编写的,可以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工程教育阶段开设的基于无线通信的不同课程进行系统性规划。如下不同课程的章节映射图为必读主题提供了相应的指南,也可以结合教学要求从其他章节中选读相关主题涉及的内容。
  课程→章节↓无线/移动通信蜂窝移动通信无线通信系统与网络先进通信系统1√√√√2√√×√3√√××4×√×√5√√××6×√×√7√√××8√√√√9×√√√10××√×11~14××√√
  显著特征
  本书给出了无线通信基本理论的详细描述,也为蜂窝通信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提供了很好的背景知识,同时阐述了对无线网络技术的深刻理解。
  本书的主要特征如下:
  ●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无线通信基本原理。
  ●蜂窝通信与天线系统设计考量的全覆盖。
  ●包括GSM、GPRS、CDMA在内的数字蜂窝技术的详细描述。
  ●对诸


《脉冲艺术:从信号到视觉的跨越》 内容简介 《脉冲艺术:从信号到视觉的跨越》并非一本关于技术或工程学的教材,而是一场关于人类感知、信息传递以及艺术表达的深度探索。它审视了那些构成我们信息世界基石的“脉冲”——无论是声波的振动、电磁波的波动,还是神经元传递的电信号,以及它们如何在人类的创造力中被转化为触动心灵的艺术作品。这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科学与艺术的边界,揭示隐藏在日常感知背后的丰富信息流,并探讨艺术家如何以独特的方式理解、操纵并重新诠释这些“脉冲”,最终构建出令人惊叹的视觉、听觉乃至情感体验。 本书的核心论点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各种“脉冲”信号的接收、处理和解读来完成的。从孩童第一次听到父母的呼唤,到艺术家捕捉一瞬间的光影变化,再到作曲家编织出一曲悠扬的旋律,这一切都离不开信号的传递与接收。然而,《脉冲艺术》更关注的是,当这些原始信号被人类的意识捕获后,它们如何被转化为具有意义、情感和美学价值的艺术表达。 第一章:可见的低语——光影的语言 本章将从视觉艺术的源头——光开始。我们不是简单地讨论光学原理,而是聚焦于艺术家如何“听见”光的声音,如何理解光线中的信息。从卡拉瓦乔强烈的明暗对比,到莫奈对瞬间光影变幻的捕捉,再到后印象派画家对色彩饱和度的极致运用,艺术家们都是通过对光信号的敏锐感知和创造性转化来传递他们的情感与思考。 光的“质感”与“情绪”: 探讨艺术家如何利用不同光源的特性(例如,日光的温暖、灯光的冰冷、烛光的摇曳)来营造特定的氛围和情感基调。例如,在伦勃朗的画作中,柔和的光线如何勾勒出人物内心的沉思;而在某些现代艺术装置中,冷峻的LED灯光如何营造出疏离或科技感。 色彩的频率与和声: 将色彩视为一种视觉“频率”,讨论色彩之间的搭配如何产生类似音乐的“和声”或“不和谐音”。分析色彩理论如何被艺术家应用于构建画面的视觉节奏和情感张力,如梵高的炽烈色彩如何表达其内心的激荡。 阴影的叙事性: 阴影并非仅仅是光线的缺失,它承载着形状、体积和神秘感。本章将分析艺术家如何运用阴影来塑造形体、引导观者的视线,甚至暗示未被直接呈现的故事元素。例如,在墨西哥壁画中,强烈的明暗对比如何增强作品的戏剧性和政治寓意。 动态的光影与时间的感知: 探讨艺术家如何通过描绘动态的光影变化来捕捉时间的流逝,以及光线在不同时间段(如黎明、黄昏)所带来的独特视觉感受。例如,巴比松画派对自然光线细腻的观察,如何赋予风景画以生命力。 第二章:无形的共鸣——声音的雕塑 如果说光是视觉的语言,那么声音就是听觉的雕塑。《脉冲艺术》将深入探讨音乐、口语表演以及声音艺术,如何将抽象的声波转化为具有情感力量的艺术形式。 音高、节奏与情感的编码: 分析不同音高(高亢、低沉)、节奏(快板、慢板)和音色(明亮、浑厚)如何被艺术家用作情感编码的工具。例如,交响乐中的华彩乐段如何表达喜悦,而低沉的鼓点又如何营造紧张氛围。 沉默的力量与空间的呼吸: 音乐中的“休止符”和声音艺术中的“静默”并非虚无,而是构成声音叙事不可或缺的部分。本章将探讨沉默如何放大声音、创造空间感,以及留给听者想象的余地。分析约翰·凯奇的《4分33秒》等作品如何挑战我们对“声音”的定义。 叙事与情绪的声波图景: 探究音乐如何通过旋律、和声、配器等元素构建起复杂的情感图景,讲述故事,或引发观者的内心共鸣。从巴洛克时期的赋格到浪漫主义时期的交响诗,声音如何成为叙事的载体。 声音的材质与触感: 声音并非总是飘渺的。本章将考察声音的“材质感”,例如金属的敲击声、丝绸的摩擦声,以及艺术家如何利用这些声音的特质来营造独特的听觉体验。 第三章:内在的脉动——思想与情感的信号 超越纯粹的感官输入,《脉冲艺术》进一步审视了人类内在的“脉冲”——思想、情感、记忆和潜意识。艺术家如何捕捉并将其转化为可见或可听的艺术形式,是本章关注的焦点。 情感的色彩与形状: 探讨艺术家如何以象征性的方式,将抽象的情感(如爱、恐惧、孤独)转化为具体的色彩、线条和构图。例如,表现主义画作中扭曲的形体和鲜明的色彩,如何直接传达内心的焦虑与痛苦。 记忆的碎片与时间的回响: 记忆并非线性的,而是碎片化的、跳跃的。本章将分析艺术家如何通过拼贴、蒙太奇、象征等手法,重构个人或集体的记忆,唤起观者相似的情感体验。例如,超现实主义作品中梦境般的场景,如何暗示潜意识中的记忆片段。 思想的隐喻与象征: 艺术家往往通过隐喻和象征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哲学观念。本章将解析不同艺术流派中常用的象征符号,以及艺术家如何巧妙地运用它们来传递超越字面意义的信息。 潜意识的低语与直觉的闪光: 考察艺术家如何触及潜意识,并将那些难以言喻的直觉、冲动或梦境转化为艺术。例如,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通过“自动主义”的创作方式,试图直接表达潜意识的流动。 第四章:媒介的转化——从信号到形式的蜕变 从原始的信号到最终的艺术作品,媒介的选择和运用至关重要。《脉冲艺术》将探讨不同艺术媒介如何影响信号的转化过程,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对媒介的创新性运用,赋予信号以新的生命。 画布上的光线: 分析油画、水彩、版画等二维媒介如何捕捉和表现光影,以及颜料的质感、笔触的痕迹如何成为信号传递的一部分。 石块与线条的重量: 探讨雕塑、建筑等三维媒介如何处理空间、体积和材质,以及艺术家如何用固体材料来“雕刻”看不见的力场和情感。 胶片与数字的流动: 审视摄影、电影、数字艺术等媒介如何利用光线、色彩、剪辑和特效来重塑我们对现实的感知,以及技术如何成为信号转化的新工具。 声音的物理与空间: 考察音乐演奏、现场表演、声音装置等如何利用声音的物理属性(如频率、振幅)和其在空间中的传播,来创造沉浸式的艺术体验。 第五章:共振与连接——艺术作为信息的桥梁 最后一章将回归到“脉冲”的本质——信息传递。艺术并非孤立的创作,而是建立在对人类共同经验的理解和共鸣之上。《脉冲艺术》将探讨艺术作品如何作为信息的载体,跨越个体、文化和时代的界限,实现深层次的连接。 普适的情感信号: 探究某些情感和经验(如爱、失去、希望)如何具有普适性,并通过艺术被普遍地理解和体验。 文化语境的解读: 分析文化背景如何影响信号的编码和解码,以及艺术家如何在特定文化语境下创作,并引发跨文化对话。 艺术的未来与新兴信号: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认知的深化,新的“脉冲”信号将不断涌现。本章将探讨数字艺术、生物艺术、脑机接口艺术等新兴领域,以及它们如何拓展艺术表达的可能性。 观者作为信号的接收者与再创造者: 强调观者在艺术体验中的主动性,观者如何以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去解读、理解甚至“再创造”艺术作品所传递的信息,从而完成整个信息传递的闭环。 《脉冲艺术:从信号到视觉的跨越》不是一本冷冰冰的技术手册,而是一场关于生命、感知与创造力的诗意漫游。它邀请每一位读者,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那些构成我们世界、也成就我们艺术的无形脉冲,并在其中发现那些触动灵魂的共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简直令人惊叹!我一直对无线通信领域充满好奇,尤其是它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从智能手机的普及到物联网的兴起,这一切都离不开其背后强大的技术支撑。然而,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只关注某个特定领域,让人难以建立起一个宏观的认识。但这本书,则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它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循序渐进地介绍了无线通信的基本原理,从最基础的信号传输、调制解调,到更复杂的信道编码、多址技术,都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我特别喜欢它在解释那些复杂概念时,总是能引用生活中生动的例子,比如用扔石头在水面上产生涟漪来比喻信号传播,瞬间就让那些抽象的物理定律变得鲜活起来。而且,书中不仅仅局限于理论,还穿插了大量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让我对无线通信技术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以及未来可能走向何方,有了一个更清晰的图景。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对无线通信一知半解的门外汉,而是对这个领域有了一个全新的、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人性化,对于我这样需要快速掌握核心知识点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目前正在进行一项与智能家居相关的项目,其中涉及到大量的无线传感器节点和数据传输,但对于如何在复杂的室内环境中保证稳定可靠的通信,我一直感到有些力不从心。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将无线通信的各个模块拆解开来,分别进行了清晰的阐述,并且每个章节的结尾都会有小结和相关的习题,帮助我巩固所学知识。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不同调制方式时,通过图示和类比,清晰地展示了它们的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这对于我选择最适合项目需求的通信方案至关重要。而且,书中还专门辟出章节讨论了无线网络的安全性和隐私问题,以及功耗优化等实际工程中非常关注的方面,这让我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兼顾到实际应用的落地性。

评分

对于那些渴望深入理解现代通信系统底层逻辑的工程师和学生来说,这本《无线通信》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我一直致力于射频前端的设计,经常会遇到各种与信号完整性、干扰抑制相关的难题,但很多时候,我发现自己对信号在无线环境中是如何丢失、失真以及如何被干扰的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在解决问题时常常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境地。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视角,它详细剖析了无线传输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例如多径效应、衰落、多普勒频移等等,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优化策略。书中对于各种先进的通信体制,如OFDM、MIMO等,都有非常详尽的阐述,其数学推导严谨,但又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反而能从中体会到设计的巧妙之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通信系统的整体架构的讲解,它将各个子系统(如编码、调制、信道估计、均衡等)是如何协同工作的,描绘得淋漓尽致,这对于我理解整个链路的性能瓶颈,以及如何进行系统级的优化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评分

作为一名对科技史充满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人类的通信方式变革感到着迷,从烽火狼烟到电报,再到如今的5G、6G,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智慧的结晶。这本书《无线通信》就像一位睿智的向导,带领我穿越了这场波澜壮阔的通信革命。它没有用枯燥的技术术语堆砌,而是用讲故事的方式,生动地讲述了每一项关键技术的诞生和演进。从早期对电磁波的探索,到无线电的发现,再到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的崛起,每一章都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是如何凭借超凡的想象力和毅力,将人类的沟通边界不断拓展。书中对那些里程碑式的发明和理论,例如香农的信息论、马可尼的无线电报,都做了引人入胜的介绍,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些基础理论是如何为后来的技术突破奠定基石的。读完这本书,我对无线通信不再仅仅是停留在“能打电话”、“能上网”的层面,而是对其背后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人文历史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对“为何”和“如何”的深刻洞察。我一直认为,学习任何技术,如果只是停留在“怎么用”的层面,那么你永远只能是技术的使用者,而无法成为技术的创造者。而这本书,正是帮助我从“怎么用”提升到“为什么这么用”以及“如何更好地设计和实现”的桥梁。它不仅仅是介绍各种通信协议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这些技术背后的物理原理、数学模型以及工程权衡。例如,在解释信道编码时,书中详细阐述了纠错码是如何克服噪声干扰的,以及不同编码方案在纠错能力、编码效率和复杂度上的取舍,这让我对通信系统的鲁棒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书中也对现有无线通信技术的局限性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比如对未来6G通信的设想,以及人工智能在无线通信领域的应用前景,这让我充满了学习的动力和对未来的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