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饭碗盛饭,汁椀(汤碗)喝汤,是日本人的传统。饭碗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瓷器。汁椀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漆器。 
  一只精美的汁椀,一只与其相配的饭碗,再摆上一副筷子,呈现在托盘之上,这样便可成为“一式(一套)”。 
  这也是该书的主旨——与八位日本设计大师、八位飞驒春庆工艺传人一起探索食用器物的神髓。 
  注释:1.日文中“椀”与“碗”分别指使用木胎或瓷土制作而成的餐具或茶具。因此偏旁分别使用“木”和“石”以示制作材料的差异。 
  汁椀是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使用到的漆器,它和饭碗一样,都是用手捧着,都会与双唇发生接触。汁椀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边缘会直接入口,使用的人则享受热腾腾的汤汁。传统的日本饮食中一定会使用到筷子,而汁椀所使用的漆料也和筷子上的一样。不管时代之潮如何汹涌,只要是日本人都会默默地对精美的漆器产生欲望,使其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因此,汁椀可谓日本饮食文化的精髓。如果每天都有一碗热腾腾的“汁”汤暖身,生活也会越来越红火吧。这次的飞弹春庆传统漆器便是在这样的理解下成形,以“汁椀”的形式将传统再度创新,为“汁椀”这种每一天温暖日本人心的器物开辟了新的道路。 
  ——原研哉        
内容简介
     《椀一式》是一本介绍日本漆器的书。日本漆器有名的产地是飞驒春庆,其在日本的地位相当于景德镇在中国陶瓷界的地位。但在工业化发展速度日新月异的当下,日本的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创新也遇到了不少难题。一方面是传统手艺人的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传统器具造型难以创新,大众对传统工艺价值的质疑;另一方面是设计师们对传统工艺望而却步,并不能将其信手拈入设计之中,究其缘由,则在于他们对于传统的造型经验性的理解之中。为了让日本设计师和传统手艺继承人一起解决这些困局,日本设计师协会邀请了日本当今具影响力的八位设计师与飞驒春庆传统手艺人一起设计制作了八套日用漆器餐具。 
  传统的餐具造型并非来自设计师的精心设计,而是脱胎于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生活,它的成型来自人们多年生产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及智慧。恰如由富含石灰的水滴所形成的钟乳之美中充满了时间的魔力,日常生活中人类无数的行为成为了孕育传统造型的无形之手。该书是中国读者了解日本漆器文化的重要参考书籍。日本设计师协会让设计大师和传统手艺人一起工作,一起探讨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创新问题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作者简介
     深泽直人,日本著名产品设计师,家用电器和日用杂物设计品牌“±0”的创始人,“IDEO”在日本的分部和SuperNormal工作室创始人,无印良品设计顾问。他曾为多家知名公司诸如苹果、爱普生、日立、无印良品、NEC、耐克、日本精工株式会社、夏普、steelcase、东芝等等做过产品设计。  
  原研哉,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      
内页插图
          目录
   为生做日本人的我们所独享的“椀一式” 
日本设计委员会 原研哉 
椀一式 
几何之美 深泽直人 
一对八栗 原研哉 
透雕孔筷 岩崎信治 
器宇轩昂的润红色春庆漆椀 川上元美 
“艳”色 小泉诚 
曲木之椀 黑川雅之 
为春庆漆器添一幅画作 松永真 
漆黑的森林 佐藤卓 
对谈 小泉城× 佐藤卓 
对谈 平松洋子× 原研哉 
对谈 黑川雅之× 西田惠一× 泷村纪贵 
重与箱 
物尽其用的工具 深泽直人 
双手搬运的神秘 原研哉 
大日子里的重箱 岩崎信治 
重箱两样 川上元美 
圆与四角 小泉城 
玉手箱 黑川雅之 
我最喜爱的曲木器物 松永真 
春庆小箱 佐藤卓 
春庆漆器保管指南 
后记       
前言/序言
     为生做日本人的我们所独享的“椀一式” 
  日本设计委员会 原研哉 
  2008年3月,日本设计委员会向我提出设计新式生活用品的要求,以重新唤活设计中所采用的岐阜县高山市“飞弹春庆”传统漆器技法的魅力。成立于1953年的日本设计委员会是一家以启发社会设计力为己任的机构。长年以来,这个机构汇集了日本最有活力的建筑家,设计家及评论家,目前已有26位成员参与其中。该机构自发进行画廊运营,Good Design设计奖评选及策展等艺术活动,近期也开展了扶植日本传统产业的新项目。 
  但问题在于:设计师们对传统工艺望而却步,并不能将其信手拈入设计之中。究其缘由,则在于他们对于传统的造型经验性的理解之中。我们知道传统的造型并非来自设计师的精心设计,而是脱胎于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生活,它的成型来自人们多年生产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及智慧。恰如由富含石灰的水滴所形成的钟乳之美中充满了时间的魔力,日常生活中人类无数的行为成为了孕育传统造型的无形之手。那么,也不难理解为何设计师们会在听闻日本设计委员会的要求之时,面对“飞弹春庆”这门传统技艺的创新挑战而犹豫不决的心情了。 
  但委员会成员们却对日常生活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之所以可以成为成功的专业设计师也得益于他们不同于人的着眼日常的洞察力和付诸实践的行动力。设计的器物如果可以成为日常生活的伴侣,即使面对传统漆器技艺的挑战,潜藏在设计师心中那一团热情之火也会愈燃愈烈,这可谓设计师不可抑制的本能反应。传统漆器匠人的共同作业也可弥补设计师在传统技艺方面的不足,使得这种传统在其设计上的体现成为可能,那么设计师接受漆器的挑战也成为了自然而然的选择。这样一来,设计师并非只是创作“形”式,更多的是作为将脱胎于古代生活的传统技艺引入现代生活并为现代人所欣赏的媒介。这样的设计也可重新唤起漆料这种已远离现代生活多时的传统材料的生命力,现代人也得以亲身感受传统漆器的魅力。 
  “椀一式”这个设计主题也是基于“日常”,其涉及的物件并非远离现代人生活的重箱(日式传统分层饭盒)或茶道用具,而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汁椀[1](汤碗)”。如此一来,设计师也不必拘泥于传统造型,可以大胆地进行创作。日本人身边最为常见的漆器便是“汁椀”,那么与其最为相衬的餐具就要数“饭碗”了。再摆上一副筷子,呈现在托盘之上,这样便可成为“一式(一套)”。设计师这种设计巧心促成了整个设计主题的诞生。 
  如果是每天都会使用到的“汁椀”和“饭碗”,即使价格贵一点也想收入囊中是日本人都会有的普遍想法。基于这样的考量,我提议以“椀一式”作为点缀餐桌的工艺品的总称,为有经济能力的成年人提供新旧结合的审美物件。和陶艺界已经成功的“夫妻茶碗”概念一样,“椀一式”这种听似绵绵的辞藻中也有着深植于心的广告效果。 
  另外,为了漆器技艺的传承发展和产地区域健康的经济活力,设计如“汁椀”等使用人群最为广泛的日常用品也成为了必然之举。对于“飞弹春庆”漆器自身来说,这也为其提供了制作漆椀的良机,更是事关其未来传承发展的关键课题。“椀一式”的构思正是处于这样的目的,作为试金石应运而生的。 
  这样的创作理念吸引了深泽直人、原研哉、岩崎信治、川上元美、小泉诚、黑川雅之、松永真及佐藤卓,共计八位设计大师最终决定参与其中,他们潜心设计,与“飞弹春庆”制漆技艺迸撞出无以伦比的绝美火花。 
  本书后半部分转入“重与箱”的设计主题。我们在接受这项设计企划案之初,徘徊在脑海中的并非是对设计本身的重视,而是对如何以不一样的设计尽善尽美地展现飞弹春庆制漆技艺本身的绝妙。在箱(便当盒)的设计过程中,讲求简洁之美的造型因无法在设计本身上有所突破而成为了难题。设计师们普遍认为如果销路不好,那么问题不在造型设计,而在于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对消费者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不便之所考量不足。这也是将“重与箱”与“椀一式”分为两章的原因所在。参与“椀一式”与飞弹春庆产生交集的设计师们将以个人的视角分享设计过程中的思量和抉择。 
  椀一式 飞弹春庆x日本设计委员会 
  汁椀是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使用到的漆器,它和饭碗一样,都是用手捧着,都会与双唇发生接触。汁椀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边缘会直接入口,使用的人则享受热腾腾的汤汁。传统的日本饮食中一定会使用到筷子,而汁椀所使用的漆料也和筷子上的一样。不管时代之潮如何汹涌,只要是日本人都会默默地对精美的漆器产生欲望,使其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因此,汁椀可谓日本饮食文化的精髓。如果每天都有一碗热腾腾的“汁”汤暖身,生活也会越来越红火吧。这次的飞弹春庆传统漆器便是在这样的理解下成形,以“汁椀”的形式将传统再度创新,为“汁椀”这种每一天温暖日本人心的器物开辟了新的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在技术上支持设计师的并非飞弹春庆漆器的一般制作者,而是有着丰富经验的匠人。正是有了他们的协助我们才得以制作出如此成熟的产品,每一件都写满自信,他们也为日后的量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椀一式”这个企划最初的目的也在于将来自经验丰富的历史产区,以过硬的技术为保障而制作的漆器重新引入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作为设计师的深泽直人、原研哉、岩崎信治、川上元美、小泉诚、黑川雅之、松永真及佐藤卓,曾多次造访飞弹春庆的原产地,对飞弹春庆的特征及制作方法进行询问和记录,制作过程中也不断地与当地手艺人交换意见。正因为他们的努力才得以制作出如此精良的漆器产品。同时精心选择适合与汁椀配对的饭碗作为一对,置于托盘之上,再配以筷子。这样,“椀一式”才得以以餐具套装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 
  日文中“椀”与“碗”分别指使用木胎或瓷土制作而成的餐具或茶具。因此偏旁分别使用“木”和“石”以示制作材料的差异。(译者注)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漆器收藏与鉴赏的图书简介,主题聚焦于日本漆艺的精髓与历史脉络,但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书名《椀一式:手边的漆器(精装)》。  ---  书名: 莳绘之境:江户至昭和,漆艺的流变与技法探微  副标题:从金缮的哲学到莳绘的复兴,一场跨越世纪的工艺史诗   概述:超越日常的漆艺殿堂  本书是一部深度聚焦于日本漆器发展史,特别是江户时代中后期直至昭和初期这段关键时期的工艺变迁、技术革新与文化内涵的专著。我们不以某一特定器型为纲,而是以“技法之演进”和“时代精神之承载”为核心,构建起一座立体的漆器艺术殿堂。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通过对大量历史档案、私人收藏的珍稀案例以及工艺文献的细致梳理,力求展现出在社会动荡、审美变迁与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日本漆艺如何坚守传统,又如何自我革新,最终攀登至新的艺术高峰。  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那些奠定了现代漆艺基石的工艺大师们,他们的创作理念如何影响了后世,以及那些看似简单的线条与图案背后,所蕴含的复杂美学哲学。   第一部:漆之为材——本源与基础的再认识  本部分着眼于漆艺的“本”,即生漆的采集、提炼与调配技术。我们摒弃了浅尝辄止的介绍,深入探讨了日本各地(如会津、轮岛、漆布等)生漆因地域气候和树种不同而产生的细微差别,以及这些差别如何影响了最终作品的质感与耐久性。  核心内容包括:  1.  《漆论》重读: 对江户时代漆艺文献中关于“木地”、“下地”和“上涂”工艺流程的详细解析。特别比较了不同流派对“干燥”环境的控制策略。 2.  色漆的秘密: 探讨朱、黑、褐色等基础色漆的调配技术,以及如何利用矿物颜料(如硫化铁、铅白)来稳定色泽和提高漆膜的韧性。 3.  金缮的哲学基础: 深入分析了“金缮”工艺不仅仅是修补,而是一种接受残缺、赋予物品新生命的设计哲学。通过对历代金缮实例的观察,揭示其在禅宗美学中的位置。   第二部:莳绘的黄金时代——技术的分岔与极致  莳绘(Maki-e)作为日本漆器的皇冠技术,在本卷中占据核心地位。我们不再泛谈“撒金粉”,而是细致区分了“平莳绘”、“高莳绘”、“研出莳绘”在操作难度、视觉效果和时间成本上的巨大差异。  重点案例与技术剖析:     高莳绘的立体构建: 剖析运用“漆砂子”和“堆漆”技术,如何模拟出山川、波涛的立体感。选取昭和初年受到西方建筑风格影响,尝试在莳绘中融入三维透视感的案例进行解读。    螺钿与嵌缀的融合: 研究莳绘如何与螺钿(Nacre)相结合。特别是对“薄贝”与“厚贝”的处理方法,以及如何通过精确的切割角度,使贝片在不同光线下折射出虹彩效果。    大师的“笔迹”: 通过对尾形光琳、抱一等大师风格的继承者作品的扫描分析,探讨他们如何运用独特的“点描”或“晕染”技巧,在平面上营造出动态的视觉效果。   第三部:地方流派的风格分野与地域特色  日本的漆器艺术并非铁板一块,不同藩国因其地理资源、武家文化和传统手工艺背景,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地域性流派。本部分旨在勾勒出主要流派的风格谱系。  比较研究对象包括:  1.  轮岛(能登): 聚焦于其标志性的“轮尘”(布着/麻布贴合)技法,探讨这种极度强调器物耐用性的方式如何影响其装饰风格——偏向粗犷与朴实。 2.  津轻(青森): 研究其“津轻涂”如何大量使用独特的“绞漆”技法,创造出如苔藓或斑驳岩石般的肌理,并分析其与东北地区严酷自然环境的关联。 3.  会津(福岛): 探究会津漆器在江户时代因官方赞助而形成的工整、细腻,更偏向于对精致纹样的程式化处理,及其在作为外交赠礼中的角色。   第四部:明治维新后的危机与重塑(1868-1945)  明治维新对传统手工艺是巨大的冲击。西方工业化产品的涌入,使得依赖慢工细活的漆器一度陷入生存危机。本卷重点分析漆艺界如何应对这一历史性转折点。  1.  “工芸”概念的诞生: 探讨冈仓天心等人如何推动“工艺”从单纯的手工业提升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范畴。 2.  出口工艺的风格转向: 分析为了适应西方市场需求,漆器图案如何从传统的自然物象转向更具异域风情的“ジャポニスム”(日本主义)风格,以及这种商业化对纯粹技艺的影响。 3.  日本传统工艺振兴会(Nihon Kōgeikai)的建立: 探讨该组织如何通过确立“重要无形文化财”的概念,开始系统性地保护和传承那些濒临失传的技法。   第五部:器物背后的叙事——收藏、传承与损耗  最后一部分将视角从技术转向“物”与“人”的关联。每一件精美的漆器,都承载着它被使用、被收藏、被转手的历史。     从“用”到“藏”的转变: 分析江户贵族、町人阶层、明治富商对于漆器用途的审美差异。例如,武士阶层的“合(Gō)”与文人阶层的“文箱”在材料选择和图案上的微妙区别。    漆器损耗的修复与记录: 探讨如何通过对漆器表面裂纹、缺损的形态学分析,来推断其使用环境和历史。    现代视野下的继承: 展望战后日本漆艺在现代主义思潮下,如何继续探索材料的极限,以及这些古老技艺在当代设计中的新生。  本书配有数百幅高清细节图版,旨在为研究者、收藏家以及所有对东方美学抱有热情的读者,提供一部全面而深入的漆器工艺史指南。它不仅展示了漆器之美,更揭示了支撑这份美的、跨越时空的匠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