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其他汉字书,本书不仅寻根溯源讲汉字,更多从字源解析其背后所容纳的古人胸怀与看世界的角度,你会惊异地发现古人智慧的精妙,其甲骨文、金文、小篆书写方式背后所隐藏的深刻寓意和哲思对于我们当下职场、情感,甚至是亲子关系都有着莫大的启发。我们所困惑的人生难题,古人早在一个个字词中告知、警醒过。深入破译汉字,发现别样人生。
作者选取39组使用至今的语词,以求学、居家、市井等七个分类角度,诙谐述说其起源和演变,让读者感受中国古老文化的精妙,发觉这些文字最初的含义所包含的寓意和哲思,感受对中国文化的温情与敬意。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当下的生活提供虽然古老但仍彰显智慧力的思维方式,解答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困惑与疑思。
符马活
生于雷州半岛。当代作家、诗人、书法家。曾任广东省中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创办民刊《三只眼》《诗文本》《诗江湖》等。编有诗选、民间歌谣等多部。出版作品集《季节的感觉》《活字纪》《结字录》《印字迹》《中国绘画史话》《雷州换鼓探究》等十部。
这部书是一部关于汉字知识的普及读物,不艰深,轻松幽默,读起来很有趣。作者天马行空、浮想联翩式的叙述,常常使我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它不仅给予我们很多有关汉字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呼唤并激发起我们对于汉字的母语情感,增强我们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既有现实意义,又是功在千秋的伟业,更是一种有力的担当。在此谨向作者表达我的敬意和感佩。我想,每个对这片热土还深怀眷恋的中国人,都不妨考虑为汉字的长存永寿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著名学者解玺璋
符马活在撰写本书时是心怀敬意的,每一个词的前析后解以至合成都是有思维走向的。本书凝结了作者这几年对汉字探秘时的静思。他也会把现代人的日常口语带入对一个词的解析中,以表这个词义在使用中的张力。
——著名诗人、作家海上
序:破解汉字中的文化密码/解玺璋
第一章:本质
腼腆
风流
卑鄙
……
第二章:求学
熏陶
英俊
……
第三章:居家
精华
宝贝
丈夫
……
第四章:市井
第五章:国运
第六章:宇宙
第七章:法门
跋整理汉字就是梳理思维/海上
腼腆
“腼腆”源于祭祀,祭祀产生敬畏和羞耻之心,进而知道廉耻。
“腼腆”两个字很古怪。
它的意思是:“害羞、不好意思”,指人的心理活动,却没有“心”旁,这只能说明其来历古远而神秘。
“腼”字过去的读音就是“腆”,实质这两字同属一个字,即是同义反复,好比“乌黑”。这里,“腼”就不用管了,只说“腆”。
“腆”字是什么意思呢?“腆”字左边的“月”作“肉”来解释,类似的还有“肥胖”两字,都是“月”,浑身肉。右边是个“典”字,甲骨文写作“”,是两只手捧着编成一排的竹简向上供奉的样子。需要捧着书册向上供奉的,可不是一般的场合,那是古人在祭祀。所以“典”字就是“祭祀”,引申为“典礼”的,如“开国大典”、“开学典礼”里的“典”。
回到“腆”。“典”加“月”,指的是在祭祀典礼上供奉的肉。《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古人非常重要的大事。在祭祀上使用的贡品多数是肉。最早用人祭叫“人牲”,用人太惨,后来改用牲畜。牲畜中以牛为最高级,羊猪等次之。无论人畜,统称“牺牲”(注意,“牛”字旁)。在古人看来,上天和神是天然正确的,是“正义”的化身,是真理本身,当我们现在说的为了什么什么“牺牲的烈士”,他们相当于供奉在真理祭祀活动中的“人牲”。
既然神那么伟大,祭祀时贡品越多越好。因而在古文中,“腆”又有了“厚、丰盛”之义。“腆”是祭祀所用的牺牲,也代表“厚、丰盛”,怎么就演变成“害羞”的意思呢?我们不妨来看“羞”字。
甲骨文里“羞”字写作“”,中间是一个“羊”字(“羊”字甲骨文写作“”,好像带着两个角的羊头),下方有一只手举着“羊”向上伸出去,做出一个献出羊的动作。“”字先演变为了小篆字的写法“”,又变为了今天的写法“羞”,演变的轨迹清晰可见。原先的“手”字变成了“丑”字,“羞”字的本意其实和“丑”没有关系的。
如上所述,羊也是“牺牲”之一。“羞”字(“”)所表现的,就是古人在祭祀的时候献出羊的样子,“羞”字的本意是“进献”。《说文解字》云:“羞,进献也。”
“羞”字和“腆”字这两个表示“害羞”含义的字,本意都和“祭祀”有关,这不是巧合。
“害羞”和“腼腆”,讲的都是人的羞耻心,人的羞耻心是哪里来的呢?
孟子是持“性本善”论的人,故曰:“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他说羞耻之心是人天生就有了。孟子这么说,是为了让儒家的道德观拥有先天的依据。但是,孟子这句话未必正确,照我们看,羞耻之心不是天生的。证据很简单:没受过教育的小孩子,他光着屁股满街跑,并不知道羞耻。可见,羞耻心来自于人类后天的道德教育。这里不妨插一句:不仅荀子认为“性本恶”,孔子的观点亦如是,所以孔荀二位,一辈子都在讲后天的教育,都在劝学(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众所皆知,荀子的《劝学篇》也不妨一读)。
在汉字创立之时,民间没有普世的教育,教育普及也只是现代才有的事,即便如此,也还有辍学儿童呢。那么,没有读书机会的远古先民,其道德约束力来自于哪里呢?
来自于祭祀。
古人特别重视祭祀,显然与祭祀在一般民众中有强化传统道德,增强凝聚力的重要功用有关。对广大的古代民众来说,祭祀几乎是受教育的唯一途径。
古人祭祀的主要对象是天神和祖先神,两者对古人都有极强的道德压力。在古人的世界观里,万物乃上天所赐,自己的血肉则是祖先们给的,是上天和祖先创造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那么,如果不遵守祖先和上天的要求,让他们失望,这不就是一件让人很羞愧的事吗?
相比较来说,古人做错事以后,面对上天的羞愧之心还少一些,毕竟上天和自己的关系较远。面对祖先的羞愧心就强烈了,祖先和自己有血脉的关系、有亲情的联络、有家室的传承,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源自于祖先,要是对不起祖先,实在太丢人了。古人动不动就说“愧对先人”就是这个道理。崇祯皇帝丢了祖宗的江山,不仅要以死谢罪,还要披头散发盖住自己的脸,就是因为觉得自己“无颜见列祖列宗于地下”。
人一害羞,就要捂脸,这是“要脸”,皮太厚者,就是“不要脸”。要脸就不要让别人看见自己的脸。这个场景促成了“腼腆”的另一个写法,“靦覥”。
刚才说过,“腼腆”原本是一个字,“腼”字过去的读音就是“腆”。“靦覥”,这个写法给“腼腆”增加了新的含义。“靦”字面的意思是“见面”。见到愧对的人,人就会“腼腆”。
但是有些人不明事理,不知羞耻,脸皮太厚,那些“不要脸”的家伙,就没救了吗?还有救,救的办法在“觍”字上。
“觍”字拆开是“见典”。“典”是什么呢?刚才说了,“典”字的甲骨文写作“”,是两只手捧着一卷竹简的样子。故“典”字又可引申为“典籍”和“经典”。
“覥”字既是见祖宗,也是见经典,因为祖宗对子孙的要求,都写在先贤典籍或者家谱之类的“典”里。“覥”字是“靦”字的补充,那些做了亏心事,见了当事人的面还不知道羞愧的人,按照“腼腆”这两个字的说法,他们应该去看“典”,去看先贤祖宗书写在典籍里的教训来找回羞愧之心。
道德有多坚固?理学家以为,道德自古就有,千年不变——你看,自古以来,儿子什么时候能打爸爸了?朝代可以变换,传统道德从未改变,这是道德坚不可摧的证据。
可是,这么说不对。
道德来源于传统。传统是什么?“传”字甲骨文写作“”,右边是一只手,正在把一个纺砖交给左面那个背着他的人。“传”是“传递”的意思。“传统”是需要人拿手去传递的,没有人传递,“传统”就会断掉。在古代,这个用来传递的手就是“祭祀”。中国传统对祭祀的要求是“祭如在”,祭祀不是单纯地完成仪式,走一个过场,而是要求祭祀者想象祖先真的就在自己面前,如同活着一般。在庄严的祭祖活动里,祭祀者们抬头见到祠堂挂着的祖先画像,这是“见面”,低头听闻家训,这是“见典”。这两个动作组成了“腼腆”,这是古人传承道德的办法。
“腼腆”源于祭祀,祭祀产生敬畏和羞耻之心,进而知道廉耻。今天,“腼腆”这个词已经没有了祭祀的含义,中国人也失去了从祭祀中继承传统的习惯,这一传承已经断掉了。传承一旦断掉,人不知道羞耻,传统道德也就丢掉了。我说这话是有证据的:在破四旧的年代,祭祀传统被破坏掉了,也正好是在这年代开始,儿子可以打爸爸,还打得理直气壮、正气凛然。你看,谁说道德自古以来不会变?和祖宗之间的联系一断掉,最基本的人伦秩序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腼腆”两个字,因此显得尤为重要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古韵和哲思,我是在一个书店的角落里偶然翻到的,一下子就被它那种沉静而又深邃的气质吸引住了。它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就让人心生欢喜,那种微微泛黄的色调和细腻的纹理,仿佛带着岁月的沉淀。内容上,我虽然还没有完全深入阅读,但光是目录和前言的导览,就让我对汉字这个古老而又鲜活的符号系统产生了全新的敬畏。它似乎不仅仅是在教我们如何写字,更是在引导我们去理解汉字背后所蕴含的宇宙观和人生命运的轨迹。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没有冗长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用一种近乎于诗意的笔触,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比如,光是对“横平竖直”这四个字的解读,就能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做人处世的规矩与方圆。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挖掘,让古老的文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人迫不及待地想一头扎进这片由方块字构建的精神原野中去。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具有个人色彩,它不是一本冰冷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位饱学之士在与知音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语言沉稳、老练,但又不失灵动,尤其是在引用古籍和哲思的时候,总能找到一个绝妙的切入点,将看似遥远的古人智慧与当代生活产生共鸣。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气韵”二字的阐述,它没有被简单地归结为书法的笔法,而是被提升到了为人处世的气度和格局层面。这种将文字的书写与个体的生命状态进行深度绑定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汉字文化”的认知边界。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对文字的阅读,其实也是对写作者乃至创造者心性的投射。这种深层次的互动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和探索欲,每读完一个章节,都忍不住停下来,拿起笔在纸上试着写几个字,去感受那种字里行间的微妙张力。
评分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成功地跨越了“汉字知识普及”的初级阶段,直接触及到了“汉字哲学”的深水区。它没有停留于字形演变的表面功夫,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结构如何反映了古人对天地人三才关系的理解。比如,书中对“中宫收紧,四边舒展”的描述,听起来像是书法技巧,但作者立刻将其引申为个体在集体中的定位——既要保持自身的中心力量,也要懂得向外延展和包容。这种对空间哲学的文字化表达,简直是鬼斧神工。我感觉自己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巨大的迷宫,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岔路口,而作者手中的这把“钥匙”,就是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岔路口背后隐藏的逻辑和心法。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任何事物的方式都有了微妙的变化,开始习惯性地寻找事物内部的“格局”和“平衡点”,这真是一次知识层面上意外的“思维重塑”。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对这类探讨汉字文化的书籍抱有一种警惕,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或故作高深。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预设。它的逻辑链条设计得极其严密,如同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恰到好处,推动着读者对汉字认知不断深入。作者的论证过程充满了说服力,他用一种近乎于“格物致知”的严谨态度,去解剖每一个字的内在结构和外在表现,最终导向对人生哲理的阐释。我特别喜欢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那些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比喻,它们像一个个精准的靶心,让原本漂浮不定的抽象概念瞬间稳定下来。这本书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看待世界、对待自我的一种全新的视角——一个建立在汉字这种最基础的文化符号之上的,具有高度秩序感的精神框架。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受的教育,以及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文化符号的真正重量。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就给我一种强烈的震撼感,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字源学分析,而是直接从“结构美学”入手,探讨汉字是如何通过笔画的疏密、结构的平衡,构建出一种独特的视觉秩序的。我感觉自己好像上了一堂生动的艺术鉴赏课,但欣赏的对象不是画作,而是那些我们日常使用却从未深究的方块字。作者对于每一个字的拆解和重构都充满了匠心,仿佛每一个点、每一条线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物理和精神坐标。读着读着,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书写时的那种“心不在焉”——原来每一个字都不是随意的涂抹,而是承载着一种精妙的平衡艺术。这种对“形”的极致探究,自然而然地引申到了对“神”的领悟上。这种由外在结构倒逼内在精神的阅读体验,是我近年来少有经历的,它让人在细微处见宏大,在微观中洞察宇宙的运行法则。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需要静心沉思的冥想。
评分新出版的图书,讲汉字的。还可以看看。
评分方便便宜,下次还来
评分新出版的图书,讲汉字的。还可以看看。
评分很好
评分书不错,家里老人买的,看着不错
评分好书
评分新出版的图书,讲汉字的。还可以看看。
评分书不错,家里老人买的,看着不错
评分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