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立足中国,聚焦全球化,既是一部惊心动魄的经济史,又是一部了解现在国际经济格局和发展趋势的前沿著作。先从当下金融危机第三波谈起,接着切入“一带一路”战略,并沿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区域和国家,分析其中蕴含的收益和风险,同时探讨美国主导的TTP、TTIP。接着纵向审视全球化1.0、2.0、3.0时代的特征,包括主导国家、标志事件、政治经济制度、交易方式、货币体系等,分析各自的优势和缺陷;并分析全球化4.0时代下的新剧本新特征,预见中国将重新回到世界之巅。最后,提出全球化4.0下的全球新议题,包括核武器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高政治领域和气候、排放等低政治领域议题;以及中国在这些议题上的担当和行动。预测中国将走在全球治理的zui前沿,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邵宇,金融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博士后。牛津大学John Swire学者,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兼职教授。陆家嘴沙龙理事会秘书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成员。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中国财新网专栏作者。曾任职上海宝山区发改委副主任,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副系主任、CFA项目主任,西南证券研发中心总经理,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2011年加盟东方证券,目前任总裁助理、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领域覆盖全球宏观、中国宏观、权益债券投资策略和金融工程。代表作品包括《全球化4.0》、《新政机遇》、《穿越镀金时代》、《危机三部曲》、《微观金融学及其数学基础》等。2014年度中国青年经济学人,上海十大青年经济人物。
秦培景,复旦大学金融学博士,中信证券研究部A股策略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市场,在quan威与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主编复旦大学《证券投资分析》教材,著有《危机三部曲:全球宏观、金融、地缘政治大图景》等。证券卖方研究从业经验7年,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政策与股票市场投资策略、上市公司盈利、大类资产配置,目前专注于A股投资策略研究。荣获新财富与水晶球zui佳分析师评比多项荣誉(团队成员)。
对中国而言,全球化红利体现在对内以开放促改革和结构调整,对外以升级占领产业竞争和规则制定至高点,期待新一轮全球化的来临和中国的出色表现。
——夏斌 国务院参事、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主席
在引领全球经济活动长达两个世纪之后,西方国家开始在生产制造、贸易、投资等方面被世界其他地区超yue。在这样趋势性转变中,探讨全球新均衡的重构路径,以及中国在新的机遇下,参与全球产业转型、结构调整乃至治理机制变革的机遇,显得至关重要。本书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理论探索。
——李扬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
全球化是经久不衰的话题,也是当下zui富挑战的宏观研究主题,本书作者一向思维大胆、预测大胆。若想知道全球化不同题目如何可以串起来,本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魏尚进 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这本书写出来了一个新视角,用这个视角,才能看清楚中国相对衰落的世界以及它将迎来的中国重回中心的时代。这个时代被作者定义为“全球化4.0”。
——张军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老式全球化确实已经停滞,新的全球化动力在哪里?会在哪里以什么形式展开?本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充分的证据,值得一读。
——姚余栋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
津津有味的阅读了本书,它提供了一致的分析框架、丰富的技术细节和颇为大胆的前瞻性预测。未来正在发生,小心求证!
——沈明高 财新智库莫尼塔研究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引言:新全球化的使命召唤 / 1
0.1 新平庸:再平衡低增长 / 1
0.2 全球化:从 1.0 到 3.5 / 4
0.3 全球化 4.0:中国如何重回世界之巅 / 6
0.4 关于本书 / 9
第 1 章 危机第三季:新兴市场与货币体系 / 11
1.1 加息资本惊、锚动天下乱 / 12
1.1.1 人民币贬值:技术还是趋势 / 13
1.1.2 第一次接触:离岸人民币与港币 / 18
1.1.3 英国“脱欧”:全球化逆转 / 22
1.2 危机第三波:新兴市场和货币体系 / 27
1.2.1 三种周期的叠加 / 27
1.2.2 蝴蝶效应:脆弱国度 / 33
1.2.3 中国顶住:最优储备 / 41
1.3 三大地缘断裂带 / 48
1.3.1 第一断裂带:欧俄边界 / 49
1.3.2 第二断裂带:大中东 / 51
1.3.3 第三断裂带:西太平洋 / 52
第 2 章 大变局序幕:复兴“丝绸之路” / 55
2.1 前全球化时代:“丝绸之路”与大航海时代 / 56
2.1.1 古代“丝绸之路”:从甘英到郑和 / 57
2.1.2“丝绸之路”启示录 / 59
2.1.3 全球化 1.0:大航海时代 / 63
2.2 “一带一路”引领全球化新阶段 / 67
2.2.1 国家战略:重回“丝绸之路” / 68
2.2.2 合纵连横与区域抱团:应对 TPP 与 TTIP / 71
2.2.3 产能换空间:基建联通周边 / 72
2.2.4 能源安全:重点油气 / 73
2.3 聚焦泛欧亚大陆互联互通 / 77
2.3.1 周边国家基建水平落后 / 78
2.3.2 沿线国家可投资性展望 / 83
2.3.3 内外兼修:对接“三纵两横” / 85
2.4 风险预警 / 85
2.4.1 地缘风险:大国博弈 / 87
2.4.2 产业安全:低端替代者 / 88
第 3 章 亚洲升腾:巡礼“一带一路”核心区域 / 91
3.1 东亚:新雁行模式 / 91
3.1.1 东亚模式:美国布局与中国入局 / 92
3.1.2 亚洲金融危机与秩序重铸 / 96
3.1.3 资产负债表修复:东亚再造 / 99
3.1.4 全球危机下的东亚再定位 / 101
3.1.5 中国的东亚攻略:一体化领导者 / 104
3.2 中亚:“陆丝”核心 / 108
3.2.1 国家构建:重构压力 / 109
3.2.2 如何与中亚各国打交道 / 110
3.2.3 外部利益:被动全球化 / 112
3.2.4 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 / 114
3.3 南亚:龙象之舞 / 117
3.3.1 环喜马拉雅经济带 / 117
3.3.2 经济、人口与政治复杂性高 / 119
3.3.3 印度:龙象之舞 / 121
3.3.4 巴基斯坦:全天候走廊 / 127
3.4 中东:血核油 / 130
3.4.1 塑造现代中东的基本力量 / 131
3.4.2 三个核心经济体 / 136
3.4.3 中国中东新动向 / 140
第 4 章 全球化 2.0:英国殖民体系 / 145
4.1 英国崛起 / 146
4.1.1 海洋霸权 / 146
4.1.2 工业革命 / 148
4.1.3 制度优势:财政金融化与自由市场 / 150
4.2 第一次失衡:殖民 VS 朝贡体系 / 155
4.2.1 白银时代 / 156
4.2.2 中英失衡与鸦片战争 / 157
4.3 大分化下的矛盾积累 / 159
4.3.1 东西大分流 / 160
4.3.2 从局部热战到世界大战 / 163
4.4 全球化 2.0 的变异和瓦解 / 164
4.4.1 崛起的德国:体系破坏者 / 164
4.4.2 追赶的美国:第二次失衡 / 166
4.4.3 例外的日本:东亚模式雏形 / 173
第 5 章 全球化 3.0:美式全球化 / 177
5.1 美式全球化的基础与三元循环 / 177
5.1.1 美苏争霸:从双极到单极 / 177
5.1.2 三个世界:国际经济的三元格局 / 180
5.1.2 美元本位:中心加外围的货币体系 / 183
5.2 全球化 3.0 的精髓 / 184
5.2.1 和平与稳定的环境 / 186
5.2.2 快速的技术进步 / 186
5.2.3 外溢性与包容性较高的自由市场体系 / 188
5.2.4 信用货币体系 / 190
5.3 美元本位缺陷与危机 / 192
5.3.1 总量问题:过度供给与危机常态 / 193
5.3.2 结构问题:自我强化的双重循环 / 196
5.3.3 金融催化剂:流动性幽灵 / 203
第 6 章 中国的全球化剧本 / 209
6.1 全球化升级与中国战略转变 / 210
6.1.1 旧秩序和中国模式:全球化下的大推进 / 211
6.1.2 新秩序与二次入世:利益交换新模式 / 218
6.2 贸易:新挑战、新协议、新红利 / 220
6.2.1 新挑战:从失衡冲突到价值链竞争 / 221
6.2.2 新自贸协定:碎片化趋势 / 226
6.2.3 G2 博弈:太平洋贸易棋局 / 230
6.2.4 TPP 的挑战与中国的应对 / 234
6.3 投资:对外资产负债表重构 / 236
6.3.1 现状:储备占比过大,收益率不匹配 / 236
6.3.2 直接投资:从净流入到净流出 / 240
6.3.3 证券投资:
金融周期分化与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 / 245
6.4 货币: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命 / 252
6.4.1 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与动因 / 253
6.4.2 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与分级 / 255
6.4.3 人民币国际化的特色路径 / 260
6.4.4 离岸人民币:香港为中心,多点开花 / 265
6.5 自贸区:全面开放桥头堡 / 270
6.5.1 对外开放试验田 / 271
6.5.2 上海自贸区的使命 / 273
6.5.3 当自贸区遇见金融城 / 277
第 7 章 全球治理改进:中国烙印 / 283
7.1 全球化 3.0 中的治理 / 284
7.1.1 全球治理掀起的背景 / 284
7.1.2 旧秩序的挑战 / 286
7.1.3 变革:全球化 4.0 下的治理 / 288
7.2 新全球治理:高政治领域 / 289
7.2.1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 290
7.2.2 恐怖主义 / 292
7.2.3 网络安全 / 294
7.3 新全球治理:低政治领域 / 297
7.3.1 气候与排放 / 297
7.3.2 环境治理 / 301
7.3.3 难民与移民 / 303
7.3.4 跨国犯罪 / 307
7.3.5 公共卫生 / 308
7.4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未来战略 / 309
7.4.1 全面参与战略 / 310
7.4.2 贡献治理理念 / 314
7.4.3 2016 杭州:中国议程 / 316
终章 全球化不是黑暗森林 / 319
引 言 新全球化的使命召唤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 清 ] 陈澹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
于工业化、市场化和全球化 : 工业化带动人口转移和城市
化,城市化使得要素集聚,在新产业中进行更具规模效应
与效率的生产;市场化的价格机制使得要素配置效率提升;
而更重要的是,全球化拓展了中国经济的供需边界,在打
通技术、资源与资本的获取途径的同时,也对接了外部的
巨大市场,使得中国得以全面参与并受益于全球分工的价
值链。
0.1 新平庸:再平衡低增长
以 2008 全球危机为标志,我们已经送别了那个超凡增
长的黄金时代。眼下全球化体系正处于裂变的关键期,对
中国这一代表性的新兴大国而言,无疑是重要的机遇窗口。
虽然笔者上一本专著《危机三部曲:全球经济、金融、地
缘政治大图景》出版至今经过了三年多,但全球化趋势的
演变却已足够精彩。一方面,我们对老框架的展望与预测
效果还算满意;另一方面,值得研究的领域和热点问题也
层出不穷。
例如在经济方面,美国的制造业回流与能源独立使得其需求逐渐“内
卷化”(图 0-1、图 0-2);全球贸易失衡虽有缓解但增长却长期萎靡,
进入所谓“新平庸”状态(图 0-4);世界贸易组织(WTO)多哈回合事
实上已经死亡,但形形色色的区域合作,如 TT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的简称)、TTIP(跨大西洋贸易
与投资伙伴协议 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 的简
称)、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的简称)等,却在分割式地蓬勃发展。在金融方面,美日欧
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量化宽松(图 0-3),但在 2016 年可能会分化严重;而
中国在争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更多话语权的同时,也开始打造平
行的小“三驾马车”(金砖银行等)。
在地缘政治方面,中东局势越发混乱,伊斯兰国恐怖崛起,俄罗斯也
日益激进;而中国开始积极推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并渐次进入地缘
热点区域。如何以更广阔的视角,更扎实的框架分析当下宏观经济形势并
制定可行的投资策略,成了我们工作中绕不开的任务。如何系统地理解这
些问题,把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研究成果,以更好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也
一直困扰着我们。
显然框架和逻辑的重要性更胜于观点本身。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
们曾以三次贸易失衡、不同本位国际货币体系演进为主线,以全球化资源
国、消费国、生产国三元分工为框架,将主要国别与区域的研究拼图整合
在一起,进而从开放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的顶层设计高度,我们识别出存在
着三个最重要的宏观金融经济周期:全球化周期(又包含国际收支周期和
国际投资及货币周期)、国家资产负债表周期和总需求周期。三者间既有
不同的时间跨度和不同的分析对象,又密切联系,它们的叠加往往会形成
最为强大的驱动力和影响因子。
所谓全球化周期是指各经济体之间的商品流和资金流,它基本是流量
分析,跨多个经济体,并可能是全球金融市场(大类资产)最重要的定价
基准;国家资产负债表周期是分析经济体及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资产配置
与杠杆率变化及其可持续性的存量框架,它与债务资产的相对估值和利率
长期趋势关系密切;总需求周期可能是最短的周期,它是与财政政策、货
币政策最为密切相关的宏观变量,毫无疑问几个排行前列的超大型经济体
(美欧中日)的国家资产负债表周期和总需求周期存在着巨大的外溢效应,
这种外溢效应正是通过全球化周期来进行连锁反应和相互激荡的。
例如全球化周期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盈余,对应着国家资产负债表
的外部净收入的周期性改善和超额储蓄的上升。如果总需求短周期处于上
升的阶段,这可能是源于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而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盈
余又开始下降,那么需求形成的资金来源必然主要是通过负债或者杠杆的
上升,而杠杆上升会导致国家资产负债表的不可持续性和全球化周期中资
金流向的多变性,一旦逼近临界点,金融危机可能就在眼前——但这些都
只不过是全球化这个最宏大的图景中的一个断章。准确地说,是美国主导
的全球化 3.0 的高度发展及其主要矛盾爆发的一段历史记录。
这几年来,我们发现在前期的研究中,略显欠缺的可能是对全球化大
趋势的系统性理解。正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
足谋一域”。因此本书选取“全球化 4.0”为标题,尝试跳出国别与区域研究,
以更广阔的视角,更具系统性和历史感的框架进行深入探讨。
0.2 全球化:从 1.0 到 3.5
自从 1492 年美洲地理大发现后,全球主要经济活动区域就被逐渐联
系在一起并不断加强,由此全球化便开始了。就像我们日常使用的电脑,
全球化的平稳运行依赖于硬件与软件两个维度的协调。全球化的表象是贸
易、投资、货币、信息、技术、人员等“要素”的跨境流动,以及由此带
来的各经济体对外依存度与受外制约度的不断提升。从经济的角度理解,
全球化的实质是生产要素的全球优化配置与市场开放的不断发展——这是
硬件。而我们划分的全球化 1.0 至 4.0 依据的是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制度
与规则(包括官方的与非官方的,权威的与约定俗成的)等——这是软件,
解决的是全球化过程中如何做大蛋糕以及怎么切蛋糕的问题。优秀的软件
可以更好地发掘硬件的潜力,而硬件的升级意味着软件也必须调整:这听
起来很像是老生常谈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故事的全球化版本,但实际内容
却更复杂,也更精彩。
从大航海时代的全球化 1.0,到英国主导的全球化 2.0,再到美国主导
的全球化 3.0,全球化规则的主导者可以获得更多的全球化红利,但维持这
些规则也需要相应的实力。全球化规则本身就是世界各国相对综合实力的镜
像,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经济实力,其次是军事实力。因此全球化体系的更
迭可以看作强国相对实力变化导致的历时较长的制度周期变迁的结果。
全球化 1.0 之前,操作系统很多,威斯特伐利亚、伊斯兰哈里发、天下
朝贡、印度和印第安等都是自成一家。但到了英国主导的全球化 2.0 时,就
一股独大了,威斯特伐利亚民族国家和条约体系一统天下。其他系统要么被
彻底删除(美洲),要么被殖民被格式化,也即西方式现代化。其他文明系
统被迫都在寻找现代性,其越不成功者(按西方标准)可能就越动荡不安。
但其实就算是风靡世界的威斯特伐利亚老系统也都满身 bugs,全球危机
和世界战争的不断到来就是证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以后的欧盟似乎提
供了一种新的升级思路,通过让渡部分国家主权以进行经济、货币和外交
一体化试验,但现在却是貌合神离、困难重重。当老软件不能适应硬件发
展的总量或结构性需求变化时,主导者首先会对软件进行“打补丁”,并
全力维护旧规则,但由于各类过渡版本的软件内核并无变化,经历或长或
短的时间后,这些软件必然会经历全面的升级。升级的过程往往是痛苦的,
但趋势无法逆转。
例如全球化 1.5 版本中虽然同时存在东方朝贡体系与西方殖民体系(还
有伊斯兰哈里发、印度和印加等体系),但工业革命的爆发最终使得历史
的天平倒向后者,随后全球化进入 2.0 体系,即英国主导的海洋帝国殖民
时代。再如一战以后的全球化 2.5 体系中,虽然 2.0 体系中的基础——金
本位被复辟了,但其导致的货币战争和贸易保护却对全球经济造成了较大
的负面冲击,并最终导致世界市场体系崩溃,民族主义国家再度抱团厮杀,
二战过后全球化 3.0 徐徐展开。再如 2008 年全球危机,虽然这只是全球
化体系演变在金融和经济两个切片领域的特殊样本,但却有重要的意义:
美国和美元主导的全球化 3.0 模式具有内在缺陷,单极货币和需求驱动容
易诱发全球贸易和投资不平衡,具有先天的危机基因。未来全球化 3.0 向 4.0
升级的过程虽然复杂,但趋势却难以逆转,这也就是目前全球陷于垃圾时
间和胶着的 3.5 状态的原因(图 0-5、图 0-6)。
真实的历史远比任何小说精彩。经济实力,特别是各主体相对经济实
力的变化虽然是全球化规则变迁的主要因素,但实际催化却千差万别。对
全球经济这个大蛋糕而言,增长是加法,危机是减法,技术进步是乘法,
而战争冲突则是除法,每段时期的主导因素各不相同。通过工业革命获取
的先发优势是英国得以主导全球化 2.0 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两次世界大战
对欧洲的打击,加上冷战的铁幕,则使美式全球化得以火力全开。有意思
的是,我们之前定义的“三次失衡”——即中英失衡、欧美失衡、亚美失衡,
都正是全球化各阶段突变或转折的重要事件:中英失衡与鸦片战争代表着
东西方主导权的交接,欧美失衡的背后是全球化从 2.0 向 3.0 升级的洪流,
而第三次失衡中美国导致的全球危机则标志着传统的美式全球化的终结,
这正是我们亲身见证的历史时刻。
当前上一轮全球化红利大体已经分配完毕,而新一轮全球化动力机制
与制度框架尚未确立。虽然各方在官样文章的表述中都宣示了对完善 WTO
规则和推进新一轮多边谈判的坚持,但私下都已经通过各种双边和多边协
议另谋出路,并由此形成新一轮争夺定规立制主导权的或明或暗的角力与
竞合,其结果的不确定则助推了相关各方在此转型阶段中特殊的焦虑和世
界经济复苏形式的晦暗不明。
这个世界正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重大的调整变革:多极化趋势全面深
入推进,大国关系重构空前复杂,国际矛盾斗争暗流涌动,国际秩序重构
时不我待。但全球化版图与规则重构的过程十分复杂,新旧势力的此消彼
长经常带来冲突,任何一个在位者都会不遗余力地延长其统治的时间,所
以我们将目睹美国在各个领域所上演的惊心动魄的反击战——TPP、加息、
军力投射接踵而来。而旧秩序的破坏与停滞往往导致系统运行碎片化,区
域主义、民粹主义、极端主义抬头,甚至出现反全球化的倾向,两次世界
大战就是最好的负面样本之一。让人羞于启齿的是,战争实际上也是全球
化的一种形式,而且是最为激烈的一种——不同国家、种族、肤色的几
千万人在海洋、陆地和荒漠中用各种武器和技术捉对厮杀。而现在全球化
的三个断裂带——中东、欧俄边界和西太平洋正充满了地缘风险和不确定性。
读到“全球化4.0——中国如何重回世界之巅”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了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微妙变化。这本书显然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宏观经济评论,它更像是一份深入的战略分析报告。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套清晰的理论框架,来解释“全球化4.0”这一概念的内涵,例如,它与过去的全球化有哪些根本性的不同?是更加强调区域化,还是更加注重数字化?又或者是更加关注可持续性和包容性?而“中国如何重回世界之巅”的探讨,则让我好奇书中将从哪些维度展开分析。是侧重于科技创新带来的颠覆性力量?还是中国庞大内需市场的潜力?亦或是其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提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避免落入“中国威胁论”或“中国中心论”的窠臼,而是以一种客观、理性、具有前瞻性的视角,来阐释中国在全球经济复苏与重塑中的战略地位和发展路径。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破解贸易保护主义、如何应对地缘政治风险、以及如何构建更加开放、包容、平衡的全球经济体系的解决方案?
评分对于“全球化4.0”这个提法,我一直觉得它比之前的“全球化3.0”等概念更具象,也更能反映当下科技发展和地缘政治变化带来的影响。这本书的副标题直接点出了中国在其中的角色,这让我感到既振奋又警醒。振奋的是,我们有潜力再次引领全球经济发展;警醒的是,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全球化4.0”的内在逻辑,比如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发展等技术和理念将如何重塑全球价值链和贸易格局,以及这些变化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尤其是“中国如何重回世界之巅”这一点,我希望能看到书中提出切实可行、有数据支撑的战略分析,而不是空泛的口号。比如,中国在哪些领域具备真正的优势?又在哪些方面需要补齐短板?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竞争和潜在的逆全球化思潮时,中国应该如何巧妙地运用策略,巩固和提升自身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中国制度优势、创新能力、市场潜力等方面的深度解读,来论证其“重回世界之巅”的可能性?这其中的逻辑链条和论证过程,是我非常关注的。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阵容(虽然没有具体列出,但“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丛书”暗示了这一点)让我对内容质量有了很高的期望。我猜想,这本书会是一本集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于一体的著作。它不会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层面,而是会深入到具体的经济政策、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以及国际合作等多个维度。我很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定义“世界之巅”的,是单纯的经济体量,还是科技创新能力、全球影响力,亦或是可持续发展模式?“重回”这个词,也暗示着中国曾经有过辉煌的时期,那么书中是否会回顾历史,对比不同时期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下和未来?对于“全球化4.0”,我猜想这本书会着重探讨数字化、自动化、服务贸易以及绿色经济等新趋势,以及中国如何抓住这些机遇,克服挑战。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希望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全球经济格局演变以及中国在新时代中扮演何种角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参考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简洁大气,色彩搭配也很有现代感,一看就知道是学术研究类的书籍。书名“国富论”本身就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意义,加上“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丛书”的后缀,更是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感觉这是一场汇聚了顶尖智慧的思想盛宴。而“全球化4.0——中国如何重回世界之巅”这一副标题,则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它直击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点出了中国在全球格局中的角色和发展方向,充满了前瞻性和战略性。作为一名对宏观经济和国际关系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解读“全球化4.0”这个概念,它究竟意味着什么?不同于以往的全球化阶段,它又有哪些新的特征和挑战?更重要的是,作者将如何论证中国在这个新时代下,有何优势和路径能够重回世界经济的领先地位?这种宏大的视角和深入的探讨,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这本书,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探索这些充满未知但又至关重要的议题。它似乎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理解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并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
评分“国富论”这个名字,总是会勾起人对经典著作的联想,而与“全球化4.0”和“中国重回世界之巅”的结合,则赋予了这个经典概念全新的时代内涵。我猜测这本书的主旨在于,如何在中国新一轮的崛起过程中,借鉴历史智慧,同时拥抱未来的全球化浪潮,实现国家经济的持续繁荣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对于“全球化4.0”,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界定的,它是否包含了数字经济的崛起、绿色转型的加速、以及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等多个维度?而“中国如何重回世界之巅”,则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引人深思的议题。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中国如何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制度改革、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构建新的竞争优势的详细论述。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来印证其理论观点?比如,中国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的突破,或者在中国参与构建新型国际经济秩序方面的努力。总之,这是一本从历史维度、现实挑战和未来趋势来审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量级作品。
评分不错
评分正品正品可以
评分好评,书写的好
评分好书
评分不错
评分真是好书,分析透彻
评分888888888888888855555555555
评分好书。
评分好评,书写的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