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十八年前出版時,在西方已經是一本講創意、創作、開發藝術潛能的經典書。連作者自己都沒想到,此書的讀者群不斷擴大,至今已超過兩百萬人。世界各地的讀者在領教之外,甚至在各地舉辦起社群討論,幫助其他也想重拾創意能量的學員。當今流行講宇宙能量、吸引力法則來圓滿夢想,卡麥隆早在之前就已提出這些開創的想法,並一一指出極細微的實踐之道。 卡麥隆是一個劇作家,她有一個有名的電影導演前夫──馬丁?6?4史柯西斯,即使看起來似乎擁有比別人更順利的創作條件,但是就如同所有藝術家一樣,她經歷了創作路上一定會遇到的顛簸。她把自己的心得和經驗整合起來,得出一套方法,開始教授給想要疏通創意能量的人。從初的手稿、到影印且免費贈予的筆記,以及現今的書本型式,卡麥隆在創意學上開創了一個新領域,走了一趟精采互動及教學相長的過程。 卡麥隆慧黠、直接也謙卑,重要的是,她毫無保留、慷慨地傾其所有,灌注給真正想讓內心藝術家成長的讀者。 你可以為了要培養創意而看這本書,也可以單單為了使生活更美好而翻閱它,基本上,兩者並不衝突,而且,缺一不可。
超過二百萬讀者感動推薦 突破創作瓶頸的永恆經典 靈感究竟從何而來? 當作品被批評得一文不值時,該怎麼找回自信心? 如何療癒我們內在小小的藝術家,重新踏上創作之路? .晨間隨筆+藝術之約:讓你的創造力重現生機。 .重視過程,而非結果:讓你學會珍惜錯誤。 .和自己內在受傷的孩子對話:你的心將重新得到安撫與滋養。 .不要為自己或作品打分數:別陷入自我批評的陷阱中,摧毀創意幼苗! .別輕忽宇宙的力量:這是能讓你突破瓶頸的重要指引! .創造力是人人皆有的本性:別再說自己沒有創意了,這只是害怕失敗的藉口。 本書是卡麥隆真實的心靈札記,也是所有創作者珍貴的參考書。她結合自己在創作這條路上遭遇瓶頸的經驗,獨創了十二週恢復創意的課程,讓禁錮的心重新釋放源源不絕的靈感。 此十二週課程皆有一個特定主題,討論在創作過程中容易遇到的困難。經由作者的點醒和清楚明確的練習方法,往往能挖掘出你隱藏已久的心理障礙,讓你真實面對自己。此外,作者也在文中穿插自身和周遭朋友的故事,以時而幽默、時而自嘲、時而嚴肅的口吻,藉此同理及化解創作者身陷阻礙時的心情。 卡麥隆在每章課程結束後,會出幾道「作業」,要求學員拋開紙上談兵的理論,在生活中如實地去實踐這些心靈課業。令人驚訝的是,當我們跨越了侷限,療癒了自己之後,創意往往會在此時不請自來。
茱莉亞.卡麥隆(Julia Cameron) 兼具小說家、劇作家、作曲家、詩人等多重身分,在電影及電視圈頗負盛名。至今已出版數十本著作,寫作題裁廣泛,包括詩集、小說和非小說類。 《創意,是心靈療癒的旅程》是她受歡迎、經典,以討論創意為主題的暢銷書。但在此之前,茱莉亞曾投注十年時間不斷寫作,卻在創作之路上走得跌跌撞撞、茫然迷惑、信心盡失,後只得仰賴酒精來支撐自己的意志力。儘管如此,茱莉亞仍不曾放棄,她憑著對藝術的熱愛,重新回歸創作本然的初衷,不斷向內省視自己的心,終於找到將靈感化為真實作品的方法,並獲得百萬讀者的正面肯定。 茱莉亞開設了名為「藝術家之路」課程,成功帶領許多在創作之路上遭遇瓶頸的作家、演員、舞者、導演、作曲家等等,和內在的自我對話,重新開啟了創意的泉源。甚至許多嚮往藝術工作卻不知該如何開始的人,在哂昧俗髡叩姆椒ㄡ幔�也大膽的在藝術之路上盡情揮灑自己的想法。 譯者簡介 鍾清瑜 今年剛過半百,師範大學英語系畢業。曾任秘書等職,並赴美進修一年。現任高中職英文教師,教學之餘,陸續為緯來電視台譯過影片、翻譯社兼職翻譯。譯有《不朽的傳說》、《從心靈到細胞的療癒》等十幾本書。
十週年版序 序 心靈電力:基本原則 基本工具 週:先接受做差勁的自己 第二週:信任自己 第三週:控制負面能量 第四週:重拾真崭?nbsp; 第五週:宇宙能量就是你的靠山 第六週:創意與 第七週:拒絕完美主義 第八週:按部就班慢慢來 第九週:善待自己的困境 第十週:競爭.名氣.工作狂 第十一週:創意自主權 第十二週:信任自己的內在指引 後記 創作之路問與答 創意社群指導原則 附錄:上路雜記
书名: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 The ARTIST’S WAY:The Spiritual Path to Higher Creativity
作者:茱莉亞.卡麥隆
出版社:茱莉亞.卡麥隆
出版日期:2010/05/21
页码:320頁
开本:16.8 x 22 cm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很有心思,那种柔和的色彩搭配上富有力量感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拿到手里的时候,纸张的质感非常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滑腻感,而是带着一种沉甸甸的踏实感,翻开扉页,油墨的清香混杂着书本特有的陈旧气息,瞬间把我带入了一种准备好深入探索的宁静氛围。我通常对这类心灵成长的书籍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市面上太多流于表面的“成功学”口号了,但光是阅读前言和目录的排版方式,就让我感觉到了作者在构建这个“旅程”时的严谨与细腻。它不像是一堆零散的建议堆砌而成,更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引导读者一步步穿过迷雾。尤其欣赏它在章节划分上所体现出的层次感,仿佛知道读者在哪个阶段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内心阻碍,并提前准备好了应对的“工具箱”。这种用心程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其中,去体验那未知的自我发现之旅。书页间那种仿佛呼吸般的留白,也让阅读过程变得舒缓,不会让人感到压迫,非常适合在夜晚,点上一盏暖黄色的灯,慢慢品读。
评分我是一个对时间管理和效率有着近乎偏执追求的人,平日里阅读的书籍大多是关于如何优化流程、如何实现目标。所以,当我翻开这本新书时,最初的期待其实是它能提供一套清晰、可量化的“疗愈步骤”。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恰恰在于它对“过程”的珍视,而非对“结果”的急切追求。它没有给我一个非黑即白的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系列可以被反复咀嚼和体验的“练习”,这些练习的设计非常巧妙,它们不是那种需要你刻意挤出时间来完成的任务清单,而是巧妙地融入了日常生活的缝隙中。比如,其中有一段关于“专注地观察一件事物十分钟”的引导,我试着做了,原本以为会感到无聊或难以坚持,但最终我发现自己竟然捕捉到了很多平日里因为匆忙而忽略掉的细节和感受。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远比那些激烈的口号式自我鞭策要来得持久和深刻。它教会我,真正的疗愈不是一次性的大手术,而是日常生活中无数次细微的自我校准和温柔的回应。这种注重内在体验的叙事方式,非常打动我这个习惯于外在驱动的人。
评分从装帧设计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性也被考虑得非常周到。内页的纸张在阳光下呈现出微黄的暖色调,长时间阅读眼睛不容易疲劳,这是一个细节控绝对会加分的地方。更重要的是,书中的排版非常开阔,段落之间留白适中,这使得读者在阅读时可以随时停下来,在页边空白处做下自己的批注、画出重点或者记录下阅读时突然涌现的灵感。我发现我习惯性地在那些触动我的句子旁边画了圈,甚至写下了一些当时的心情碎片,这使得这本书不再是一个单向的信息输出物,而是变成了一本我个人心灵成长的“互动日志”。这种鼓励读者参与其中的设计哲学,让阅读行为本身就变成了一种主动的、有能量的互动。对于我这种喜欢用笔记录、整理思绪的人来说,这样的设计简直是量身定制,它将“被动接收”转化成了“主动构建”的过程。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于“创造力”和“自我疗愈”之间关系的独特阐释。以往我总觉得疗愈是向内挖掘,是一种痛苦的剥离过程;而创造力则是向外输出,是一种天赋的展现。但这本书巧妙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它提出,每一次有意识的“创造”行为,无论大小,都是在重建我们与世界、与自我的连接,这本身就是一种最深层的疗愈。它没有让我去追求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而是鼓励我像艺术家一样去对待我的生活,去观察、去体验、去表达那些真实的声音。这种视角转变是革命性的,它把“疗愈”从一个沉重的心理负担,变成了一种充满好奇心和可能性的日常实践。读完之后,我没有觉得我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但我的视角变了——我不再害怕生活中的“未完成”和“不完美”,因为我知道,每一个微小的创造冲动,都是我正在行走在自己道路上的有力证明。这是一种赋能,而不是安慰剂。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我必须得说,是它最让人感到亲切的地方。它不像某些大师的著作那样高高在上,充满了晦涩的理论,反而像是一个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朋友在跟你促膝长谈。语言流畅且富有画面感,没有太多生硬的学术术语,即便是描述一些非常深层的心理现象时,也能用非常贴近生活的比喻来阐述。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举例时所选择的角度,它们大多是关于艺术创作、日常观察或是情感的微妙波动,这些例子都非常具有普适性,让我很容易就能将书中的概念投射到我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去。这种共鸣感是阅读体验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它让你感觉“哦,原来不止我一个人有这种感受”,从而极大地消解了孤独感。而且,作者的语调总是保持着一种坚定的温柔,即使在谈论痛苦和挣扎时,也透露出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宽容,让人在阅读时,即使流泪,也是一种被接纳和理解的温暖的泪水,而不是被指责的委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