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老子道德经通解
:23.00元
作者:清宁子 编著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
ISBN:9787802542297
字数:140000
页码:17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道德经》不仅是道教的宝典,而且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部的经典著作。
目录
总序
序
前言
上篇 道经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下篇 德经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附录一:《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附录二:部分宫观道山介绍
后记
内容提要
老子是中国古代颇富理性思维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主要反映在所著的《道德经》一书中。该书又名《老子》,系道家学派现存的开山之作,也是迄今为止被译成外文版本多的中国古典著作。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老子任周朝史官。相传儒家圣人孔子至周曾向老子请教过古礼。后来,孔子十分感叹地对弟子们说:“我见老子,他就像龙一样啊!”这充分表现了孔子对老子的敬慕。
按有关史料记载,老子晚年因目睹周王朝之衰败,遂“去周隐居”。不久之后,老子准备西去流沙,以化异俗。到了函谷关的时候,因关令尹喜之请,而写下了载传颂的五言《道德经》。
文摘
作者介绍
清宁子,詹宁子,詹石窗,1954年生,哲学博士,先后担任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国家“九八五”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础地教授、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中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易学研究会会长、厦门市道教协会名誉会长等职。
|
|
|
| |||||||||||||||||||||||||||||||||||||||||||||||||||||||||||||||||||||||||||||||||||||||||||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体现出一种低调的品味。封面的设计简洁到近乎朴素,没有任何花哨的图腾,仅仅是素雅的底色和古朴的字体,这本身就与书中所蕴含的精神气质高度契合,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和谐。内页的用纸质感温润,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和沉思的文本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细节体验。更值得称赞的是,注释和译文的处理方式。作者并未将译文与原文混杂在一起,而是采取了一种精妙的对照结构,使得读者在理解原文的微妙之处时,可以随时参照译者的精妙之处,却又不至于打断阅读的流畅性。这种对阅读体验的细致关怀,使得阅读过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对“中和之美”的体悟,让人感到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倾注了极大的尊重与敬意。
评分这部新近购得的典籍,初翻阅时便觉一股清冽之气扑面而来,那种感觉,仿佛置身于空旷的山巅,听得见风声呼啸,却又心神宁静。我特别留意了它在阐释“道”的本质时所采用的语言,它并非那种故作高深的晦涩难懂,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生活中的具象来描摹那个“无形而上”的境界。例如,书中对于“水”的反复强调和细致剖析,简直令人拍案叫绝。作者似乎将自己毕生的体悟,都凝聚在了对“上善若水”这几个字的反复推敲之中,从水利万物而不争的角度,层层递进地剖析了“无为”的真正含义,让人初次领悟到,真正的强大并非在于征服,而在于顺应与包容。这种对古老智慧的现代性解读,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统哲学的理解边界,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深谙世事的老者对饮清茶,言语间尽是润物无声的哲理,让人不自觉地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确实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对“性命双修”理论的整合能力所深深折服。很多著作往往将“性”与“命”割裂开来,要么偏重于心性的磨砺,要么偏重于身体的调养,而这本书巧妙地构建了一个统一的框架,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两者是如何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它不仅探讨了如何通过修心来获得清净的智慧,同时也非常详尽地阐述了如何通过精微的导引和吐纳来固本培元,以承载这份智慧。特别是其中对于“精、气、神”三者之间能量转换的描述,逻辑清晰,环环相扣,仿佛是在阅读一本古代的“生命科学”教科书,充满了严谨的内在美感。这种全面的视角,彻底打破了我过去对道家修行“只重精神”的片面理解,展现了一个更为完整和系统的生命提升路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对经典文字的重复阐释上,而是充满了对读者个体生命状态的关怀与引导。它鼓励读者将书中的理论,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中去检验和实践。比如,当谈到“知足常乐”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结合了古代文人面对官场沉浮时的心路历程,来具体分析“得”与“失”在不同阶段对心境的影响。这种将宏大哲学与个体悲欢离合相连接的能力,使得书中的智慧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彼岸,而是当下就能用以指导生活困境的实用工具。每一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回味书中对某个具体场景的点评,这种由内而外的自我审视和修正,是阅读任何一本纯粹理论著作都无法替代的宝贵收获。
评分坦白讲,我在翻阅市面上许多道家相关的书籍时,总会遇到一种通病:要么过于注重历史考据,显得枯燥乏味;要么就是过度玄乎,让人抓不住重点。然而,这本读物给我的体验是截然不同的。它在论述那些高深的“心法”时,特别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一点对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书中对于“内观”和“守一”的步骤讲解,细致到近乎于一种“傻瓜式”的指导,但这种“傻瓜式”的背后,却是对修行历程中常见误区的精准预判和有效规避。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气感”和“拙火”运行时的那种克制与审慎,没有夸大其词,没有鼓吹速成,而是强调了“持恒”与“自然”,让人能以一种更加平和、健康的心理预期来面对自身的修炼过程。这种脚踏实地的态度,使得原本高高在上的道家修炼,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增强了我的阅读信心和实践的欲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