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修养

中国人的修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元培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修身养性
  • 人生哲学
  • 处世之道
  • 道德修养
  • 文化经典
  • 中华文化
  • 人生智慧
  • 自我提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2063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6026
品牌:读品联合(TASTEFUL READING)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民国大师经典书系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路过民国,拜会经典!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重读百年经典,再塑国民素养。

当下中国亟需的道德指引,每一个人必读的修身之书!

《中国人的修养》是原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经典杰作,主要收录他春极为重要的道德思想代表作品《中学修身教科书》和《华工学校讲义》,充分体现了蔡元培先生对于现代中国人应具有的道德素养的总体构想。本书公开出版后,畅销一时,多次再版,影响了无数读者。《中国人的修养》融合了中华传统修身与西方现代公民教育的优点,内容全面系统且通俗易懂。它不仅是一本中学生的修养读本,更是每一位公民都应该好好读一读的修身塑德之书。

“民国大师第三辑”优选了民国时期著名学者的作品,包括胡适、金克木、李叔同、辜鸿铭、王国维、朱光潜、梁启超、蔡元培等八位大师的作品。这些作品经过多年的历练,已成为国学必读经典。


内容简介

? 《中国人的修养》是蔡元培先生在公民道德修养教育方面的杰出作品,收录了他极为重要的道德思想教育代表作《华工学校讲义》和《中学修身教科书》,以及其他若干篇相关散论。本书原为普通学生所用的教科书,它完美结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修身理念与现代公民德育理念,通过细小事件,理论结合实践,详细具体地阐述了培养公民道德修养的方法,是一部值得全体国人阅读的道德范本。

?


作者简介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近代革命家、教育家、伦理学家。浙江绍兴人。先后担任民国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是民国时期现代教育制度的主要缔造者,其一生主张教育救国,认为唯有思想文化的革命,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蔡元培先生为人宽厚温良,曾两度游学欧洲,对中国社会的弊端有透彻的认识,因此在国内大力提倡民主、自由与人权思想,致力于改良社会风气,且尤其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

目录

中学修身教科书

例 言

上 篇

修己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体育

第三节 习惯

第四节 勤勉

第五节 自制

第六节 勇敢

第七节 修学

第八节 修德

第九节 交友

第十节 从师

第二章 家族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子女

第三节 父母

第四节 夫妇

第五节 兄弟姊妹

第六节 族戚及主仆

第三章 社会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生命

第三节 财产

第四节 名誉

第五节 博爱及公益

第六节 礼让及威仪

第四章 国家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法律

第三节 租税

第四节 兵役

第五节 教育

第六节 爱国

第七节 国际及人类

第五章 职业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佣者及被佣者

第三节 官吏

第四节 医生

第五节 教员

第六节 商贾

下 篇

绪论

第二章 良心论

第一节 行为

第二节 动机

第三节 良心之体用

第四节 良心之起源

第三章 理想论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快乐说

第三节 克己说

第四节 实现说

第四章 本务论

第一节 本务之性质及缘起

第二节 本务之区别

第三节 本务之责任

第五章 德论

第一节 德之本质

第二节 德之种类

第三节 修德

第六章 结论

华工学校讲义

德育三十篇

合群

舍己为群

注意公众卫生

爱护公共之建筑及器物

尽力于公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责己重而责人轻

勿畏强而侮弱

爱护弱者

爱物

戒失信

戒狎侮

戒谤毁

戒骂詈

文明与奢侈

理信与迷信

循理与畏威

坚忍与顽固

自由与放纵

镇定与冷淡

热心与野心

英锐与浮躁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修己


第一节 总论


人之生也,不能无所为,而为其所当为者,是谓道德。道德者,非可以猝然而袭取也,必也有理想,有方法。修身一科,即所以示其方法者也。[?作者在此处加批注:“仅说到国家而止。”]夫事必有序,道德之条目,其为吾人所当为者同,而所以行之之方法,则不能无先后,所谓先务者,修己之道是已。

吾国圣人,以孝为百行之本,小之一人之私德,大之国民之公义,无不由是而推演之者,故曰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由是而行之于社会,则宜尽力于职分之所在,而于他人之生命若财产若名誉,皆护惜之,不可有所侵毁。行有余力,则又当博爱及众,而勉进公益,由是而行之于国家,则于法律之所定,命令之所布,皆当恪守而勿违。而有事之时,又当致身于国,公尔忘私,以尽国民之义务,是皆道德之教所范围,为吾人所不可不勉者也。

夫道德之方面,虽各各不同,而行之则在己。知之而不行,犹不知也;知其当行矣,而未有所以行此之素养,犹不能行也。怀邪心者,无以行正义;贪私利者,无以图公益。未有自欺而能忠于人,自侮而能敬于人者。故道德之教,虽统各方面以为言,而其本则在乎修己。

修己之道不一,而以康强其身为第一义。身不康强,虽有美意,无自而达也。康矣强矣,而不能启其知识,练其技能,则奚择于牛马;故又不可以不求知能。知识富矣,技能精矣,而不率之以德性,则适以长恶而遂非,故又不可以不养德性。是故修己之道,体育、知育、德育三者,不可以偏废也。

第二节 体育

凡德道以修己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体育为本。

忠孝,人伦之大道也,非康健之身,无以行之。人之事父母也,服劳奉养,惟力是视,羸弱而不能供职,虽有孝思奚益?况其以疾病贻父母忧乎?其于国也亦然。国民之义务,莫大于兵役,非强有力者,应征而不及格,临阵而不能战,其何能忠?且非特忠孝也。一切道德,殆皆非羸弱之人所能实行者。苟欲实践道德,宣力国家,以尽人生之天职,其必自体育始矣。

且体育与智育之关系,尤为密切,西哲有言:康强之精神,必寓于康强之身体。不我欺也。苟非狂易,未有学焉而不能知,习焉而不能熟者。其能否成立,视体魄如何耳。也尝有抱非常之才,且亦富于春秋,徒以体魄孱弱,力不逮志,奄然与凡庸伍者,甚至或盛年废学,或中道夭逝,尤可悲焉。

夫人之一身,本不容以自私,盖人未有能遗世而独立者。无父母则无我身,子女之天职,与生俱来。其他兄弟夫妇朋友之间,亦各以其相对之地位,而各有应尽之本务。而吾身之康强与否,即关于本务之尽否。故人之一身,对于家族若社会若国家,皆有善自摄卫之责。使傲然曰:我身之不康强,我自受之,于人无与焉。斯则大谬不然者也。

人之幼也,卫生之道,宜受命于父兄。及十三四岁,则当躬自注意矣。请述其概:一曰节其饮食;二曰洁其体肤及衣服;三曰时其运动;四曰时其寝息;五曰快其精神。

少壮之人,所以损其身体者,率由于饮食之无节。虽当身体长育之时,饮食之量,本不能以老人为例,然过量之忌则一也。使于饱食以后,尚歆于旨味而恣食之,则其损于身体,所不待言。且既知饮食过量之为害,而一时为食欲所迫,不及自制,且致养成不能节欲之习惯,其害尤大,不可以不慎也。

少年每喜于闲暇之时,杂食果饵,以致减损其定时之餐饭,是亦一弊习。医家谓成人之胃病,率基于是,是乌可以不戒欤?

酒与烟,皆害多而利少。饮酒渐醉,则精神为之惑乱,而不能自节。能慎之于始而不饮,则无虑矣。吸烟多始于游戏,及其习惯,则成癖而不能废。故少年尤当戒之。烟含毒性,卷烟一枚,其所含毒分,足以毙雀二十尾。其毒性之剧如此,吸者之受害可知矣。

凡人之习惯,恒得以他习惯代之。饮食之过量,亦一习惯耳。以节制食欲之法矫之,而渐成习惯,则旧习不难尽去也。

清洁为卫生之第一义,而自清洁其体肤始。世未有体肤既洁,而甘服垢污之衣者。体肤衣服洁矣,则房室庭园,自不能任其芜秽,由是集清洁之家而为村落为市邑,则不徒足以保人身之康强,而一切传染病,亦以免焉。

且身体衣服之清洁,不徒益以卫生而已,又足以优美其仪容,而养成善良之习惯,其裨益于精神者,亦复不浅。盖身体之不洁,如蒙秽然,以是接人,亦不敬之一端。而好洁之人,动作率有秩序,用意亦复缜密,习与性成,则有以助勤勉精明之美德。借形体以范精神,亦缮性之良法也。

运动亦卫生之要义也。所以助肠胃之消化,促血液之循环,而爽朗其精神者也。凡终日静坐偃卧而怠于运动者,身心辄为之不快,驯致食欲渐减,血色渐衰,而元气亦因以消耗。是故终日劳心之人,尤不可以不运动。运动之时间,虽若靡费,而转为勤勉者所不可吝,此亦犹劳作者之不能无休息也。

凡人精神抑郁之时,触物感事,无一当意,大为学业进步之阻力。此虽半由于性癖,而身体机关之不调和,亦足以致之。时而游散山野,呼吸新空气,则身心忽为之一快,而精进之力顿增。当春夏假期,游历国中名胜之区,此最有益于精神者也。

是故运动者,所以助身体机关之作用,而为勉力学业之预备,非所以恣意而纵情也。故运动如饮食然,亦不可以无节。而学校青年,于蹴鞠竞渡之属,投其所好,则不惜注全力以赴之,因而毁伤身体,或酿成疾病者,盖亦有之,此则失运动之本意矣。

凡劳动者,皆不可以无休息。睡眠,休息之大者也,宜无失时,而少壮尤甚。世或有勤学太过,夜以继日者,是不可不戒也。睡眠不足,则身体为之衰弱,而驯致疾病,即幸免于是,而其事亦无足取。何则?睡眠不足者,精力既疲,即使终日研求,其所得或尚不及起居有时者之半,徒自苦耳。惟睡眠过度,则亦足以酿惰弱之习,是亦不可不知者。

精神者,人身之主动力也。精神不快,则眠食不适,而血气为之枯竭,形容为之憔悴,驯以成疾,是亦卫生之大忌也。夫顺逆无常,哀乐迭生,诚人生之常事,然吾人务当开豁其胸襟,清明其神志,即有不如意事,亦当随机顺应,而不使留滞于意识之中,则足以涵养精神,而使之无害于康强矣。

康强身体之道,大略如是。夫吾人之所以斤斤于是者,岂欲私吾身哉?诚以吾身者,因对于家族若社会若国家,而有当尽之义务者也。乃昧者,或以情欲之感,睚眦之忿,自杀其身,罪莫大焉。彼或以一切罪恶,得因自杀而消灭,是亦以私情没公义者。惟志士仁人,杀身成仁,则诚人生之本务,平日所以爱惜吾身者,正为此耳。彼或以衣食不给,且自问无益于世,乃以一死自谢,此则情有可悯,而其薄志弱行,亦可鄙也。人生至此,要当百折不挠,排艰阻而为之,精神一到,何事不成?见险而止者,非夫也。


第三节 习惯

习惯者,第二之天性也。其感化性格之力,犹朋友之于人也。人心随时而动,应物而移,执毫而思书,操缦而欲弹,凡人皆然,而在血气未定之时为尤甚。其于平日亲炙之事物,不知不觉,浸润其精神,而与之为至密之关系,所谓习与性成者也。故习惯之不可不慎,与朋友同。

江河成于涓流,习惯成于细故。昔北美洲有一罪人,临刑慨然曰:吾所以罹兹罪者,由少时每日不能决然早起故耳。夫早起与否,小事也,而此之不决,养成因循苟且之习,则一切去恶从善之事,其不决也犹是,是其所以陷于刑戮也。是故事不在小,苟其反复数次,养成习惯,则其影响至大,其于善否之间,乌可以不慎乎?第使平日注意于善否之界,而养成其去彼就此之习惯,则将不待勉强,而自进于道德。道德之本,固不在高远而在卑近也。自洒扫应对进退,以及其他一事一物一动一静之间,无非道德之所在。彼夫道德之标目,曰正义,曰勇往,曰勤勉,曰忍耐,要皆不外乎习惯耳。

礼仪者,交际之要,而大有造就习惯之力。夫心能正体,体亦能制心。是以平日端容貌,正颜色,顺辞气,则妄念无自而萌,而言行之忠信笃敬,有不期然而然者。孔子对颜渊之问仁,而告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由礼而正心,诚圣人之微旨也。彼昧者,动以礼仪为虚饰,袒裼披猖,号为率真,而不知威仪之不摄,心亦随之而化,渐摩既久,则放僻邪侈,不可收拾,不亦谬乎。

第四节 勤勉

勤勉者,良习惯之一也。凡人所勉之事,不能一致,要在各因其地位境遇,而尽力于其职分,是亦为涵养德性者所不可缺也。凡勤勉职业,则习于顺应之道,与节制之义,而精细寻耐诸德,亦相因而来。盖人性之受害,莫甚于怠惰。怠惰者,众恶之母。古人称小人闲居为不善,盖以此也。不唯小人也,虽在善人,苟其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则必由佚乐而流于游惰。于是鄙猥之情,邪僻之念,乘间窃发,驯致滋蔓而难图矣。此学者所当戒也。

人之一生,凡德行才能功业名誉财产,及其他一切幸福,未有不勤勉而可坐致者。人生之价值,视其事业而不在年寿。尝有年登期耋,而悉在醉生梦死之中,人皆忘其为寿。亦有中年丧逝,而树立卓然,人转忘其为夭者。是即勤勉与不勤勉之别也。夫桃梨李栗,不去其皮,不得食其实。不勤勉者,虽小利亦无自而得。自昔成大业、享盛名,孰非有过人之勤力者乎?世非无以积瘁丧其身者,然较之汩没于佚乐者,仅十之一二耳。勤勉之效,盖可睹矣。

第五节 自制

自制者,节制情欲之谓也。情欲本非恶名,且高尚之志操,伟大之事业,亦多有发源于此者。然情欲如骏马然,有善走之力,而不能自择其所向,使不加控御,而任其奔逸,则不免陷于沟壑,撞于岩墙,甚或以是而丧其生焉。情欲亦然,苟不以明清之理性,与坚定之意志节制之,其害有不可胜言者。不特一人而已。苟举国民而为情欲之奴隶,则夫政体之改良,学艺之进步,皆不可得而期,而国家之前途,不可问矣。此自制之所以为要也。

自制之目有三:节体欲,一也;制欲望,二也;抑热情,三也。

饥渴之欲,使人知以时饮食,而荣养其身体。其于保全生命,振作气力,所关甚大。然耽于厚味而不知餍饫,则不特妨害身体,且将汩没其性灵,昏惰其志气,以酿成放佚奢侈之习。况如沉湎于酒,荒淫于色,贻害尤大,皆不可不以自制之力预禁之。

欲望者,尚名誉,求财产,赴快乐之类是也。人无欲望,即生涯甚觉无谓。故欲望之不能无,与体欲同,而其过度之害亦如之。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尚名誉者,人之美德也。然急于闻达,而不顾其他,则流弊所至,非骄则谄。骄者,务扬己而抑人,则必强不知以为知,訑訑然拒人于千里之外,徒使智日昏,学日退,而虚名终不可以久假。即使学识果已绝人,充其骄矜之气,或且凌父兄而傲长上,悖亦甚矣。谄者,务屈身以徇俗,则且为无非无刺之行,以雷同于污世,虽足窃一时之名,而不免为识者所窃笑,是皆不能自制之咎也。

小之一身独立之幸福,大之国家富强之基础,无不有借于财产。财产之增殖,诚人生所不可忽也。然世人徒知增殖财产,而不知所以用之之道,则虽藏镪百万,徒为守钱虏耳。而矫之者,又或靡费金钱,以纵耳目之欲,是皆非中庸之道也。

盖财产之所以可贵,为其有利己利人之用耳。使徒事蓄积,而不知所以用之,则无益于己,亦无裨于人,与赤贫者何异?且积而不用者,其于亲戚之穷乏,故旧之饥寒,皆将坐视而不救,不特爱怜之情浸薄,而且廉耻之心无存。当与而不与,必且不当取而取,私买窃贼之赃,重取债家之息,凡丧心害理之事,皆将行之无忌,而驯致不齿于人类。此鄙吝之弊,诚不可不戒也。

顾知鄙吝之当戒矣,而矫枉过正,义取而悖与,寡得而多费,则且有丧产破家之祸。既不能自保其独立之品位,而于忠孝慈善之德,虽欲不放弃而不能,成效无存,百行俱废,此奢侈之弊,亦不必逊于鄙吝也。二者实皆欲望过度之所致,折二者之衷,而中庸之道出焉,谓之节俭。

节俭者,自奉有节之谓也,人之处世也,既有贵贱上下之别,则所以持其品位而全其本务者,固各有其度,不可以执一而律之,要在适如其地位境遇之所宜,而不逾其度耳。饮食不必多,足以果腹而已;舆服不必善,足以备礼而已,绍述祖业,勤勉不怠,以其所得,撙节而用之,则家有余财,而可以恤他人之不幸,为善如此,不亦乐乎?且节俭者必寡欲,寡欲则不为物役,然后可以养德性,而完人道矣。

家人皆节俭,则一家齐;国人皆节俭,则一国安。盖人人以节俭之故,而赀产丰裕,则各安其堵,敬其业,爱国之念,油然而生。否则奢侈之风弥漫,人人滥费无节,将救贫之不暇,而遑恤国家。且国家以人民为分子,亦安有人民皆穷,而国家不疲苶者。自古国家,以人民之节俭兴,而以其奢侈败者,何可胜数!如罗马之类是已。

爱快乐,忌苦痛,人之情也;人之行事,半为其所驱迫,起居动作,衣服饮食,盖鲜不由此者。凡人情可以徐练,而不可以骤禁。昔之宗教家,常有背快乐而就刻苦者,适足以戕贼心情,而非必有裨于道德。人苟善享快乐,适得其宜,亦乌可厚非者。其活泼精神,鼓舞志气,乃足为勤勉之助。惟荡者流而不返,遂至放弃百事,斯则不可不戒耳。

快乐之适度,言之非艰,而行之维艰,唯时时注意,勿使太甚,则庶几无大过矣。古人有言:欢乐极兮哀情多。世间不快之事,莫甚于欲望之过度者。当此之时,不特无活泼精神、振作志气之力,而且足以招疲劳,增疏懒,甚且悖德非礼之行,由此而起焉。世之堕品行而冒刑辟者,每由于快乐之太过,可不慎欤!

人,感情之动物也,遇一事物,而有至剧之感动,则情为之移,不遑顾虑,至忍掷对己对人一切之本务,而务达其目的,是谓热情。热情既现,苟非息心静气,以求其是非利害之所在,而有以节制之,则纵心以往,恒不免陷身于罪戾,此亦非热情之罪,而不善用者之责也。利用热情,而统制之以道理,则犹利用蒸汽,而承受以精巧之机关,其势力之强大,莫能御之。

热情之种类多矣,而以忿怒为最烈。盛怒而欲泄,则死且不避,与病狂无异。是以忿怒者之行事,其贻害身家而悔恨不及者,常十之八九焉。

忿怒亦非恶德,受侮辱于人,而不敢与之校,是怯弱之行,而正义之士所耻也。当怒而怒,亦君子所有事。然而逞忿一朝,不顾亲戚,不恕故旧,辜恩谊,背理性以酿暴乱之举,而贻终身之祸者,世多有之。宜及少时养成忍耐之力,即或怒不可忍,亦必先平心而察之,如是则自无失当之忿怒,而诟詈斗殴之举,庶乎免矣。

忍耐者,交际之要道也。人心之不同如其面,苟于不合吾意者而辄怒之,则必至父子不亲,夫妇反目,兄弟相阋,而朋友亦有凶终隙末之失,非自取其咎乎?故对人之道,可以情恕者恕之,可以理遣者遣之。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所以养成忍耐之美德者也。

忿怒之次曰傲慢,曰嫉妒,亦不可不戒也。傲慢者,挟己之长,而务以凌人;嫉妒者,见己之短,而转以尤人,此皆非实事求是之道也。夫盛德高才,诚于中则形于外。虽其人抑然不自满,而接其威仪者,畏之象之,自不容已。若乃不循其本,而摹拟剽窃以自炫,则可以欺一时,而不能持久,其凌蔑他人,适以自暴其鄙劣耳。至若他人之才识闻望,有过于我,我爱之重之,察我所不如者而企及之可也。不此之务,而重以嫉妒,于我何益?其愚可笑,其心尤可鄙也。

情欲之不可不制,大略如是。顾制之之道,当如何乎?情欲之盛也,往往非理义之力所能支,非利害之说所能破,而惟有以情制情之一策焉。

以情制情之道奈何?当忿怒之时,则品弄丝竹以和之;当抑郁之时,则登临山水以解之,于是心旷神怡,爽然若失,回忆忿怒抑郁之态,且自觉其无谓焉。

情欲之炽也,如燎原之火,不可向迩,而移时则自衰,此其常态也。故自制之道,在养成忍耐之习惯。当情欲炽盛之时,忍耐力之强弱,常为人生祸福之所系,所争在顷刻间耳。昔有某氏者,性卞急,方盛怒时,恒将有非礼之言动,几不能自持,则口占数名,自一至百,以抑制之,其用意至善,可以为法也。


前言/序言

例言


一、本书为中学校修身科之用。


二、本书分上、下二篇:上篇注重实践;下篇注重理论。修身以实践为要,故上篇较详。


三、教授修身之法,不可徒令生徒依书诵习,亦不可但由教员依书讲解,应就实际上之种种方面,以阐发其旨趣:或采历史故实,或就近来时事,旁征曲引,以启发学生之心意。本书卷帙所以较少者,正留为教员博引旁征之余地也。


四、本书悉本我国古圣贤道德之原理,旁及东西伦理学大家之说,斟酌取舍,以求适合于今日之社会。立说务期可行,行文务期明亮。区区苦心,尚期鉴之。




《东篱下:中国文人的生活美学与精神世界》 一、 溯流之上,何为“东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这句千古绝唱,早已不仅仅是诗句,更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它关乎着远离尘嚣的静谧,关乎着与自然和谐的相融,更关乎着一种淡泊宁静、不为物役的精神境界。 《东篱下》一书,便以此为引,试图勾勒出中国文人在历史长河中,所构建的独特的生活美学与精神世界。我们并非要探讨中国人的“修养”——那或许过于宏大、也过于抽象,可能涉及古今、涵盖各类人群,其边界难以界定。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一个更为具体的群体:那些以笔墨为伴,以山水为友,以诗文寄情,以情怀论世的中国文人。 从魏晋风度的名士风流,到唐诗宋词的繁盛景象,再到明清士大夫的雅趣生活,中国文人以其独特的品格、情怀和生活方式,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深沉的底蕴和隽永的魅力。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内心的独立与清醒?他们如何在柴米油盐的俗世中,寻觅诗意的栖居?他们如何在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中,淬炼出精神的坚韧与升华?《东篱下》将尝试拂去历史的尘埃,细细品味那些被岁月沉淀下来的,属于文人的“东篱”情怀。 二、 诗情画意,生活即是艺术 中国文人的生活,从来不是单调的线性叙事,而是意境绵长的水墨画卷。他们对生活细节有着非凡的敏感与热爱,将日常的点滴升华为艺术的享受。 器物之雅: 从唐代陆羽的“茶道六君子”,到宋代文人的“点茶三绝”,茶与茶器,早已超越了饮品的范畴,成为了一种仪式,一种审美,一种沟通。书中将细致描绘文人如何选择茶具,如何品茗赏器,如何在每一次冲泡中体味人生的滋味。再如古琴的拨弄,古砚的墨香,古籍的翻阅,每一件器物,都承载着文人的审美品味和生活哲学。我们将在字里行间,看到他们如何挑选一柄精美的笔,如何搭配一砚上好的墨,如何在案头摆设一盆素雅的兰花,如何选择一套古朴的瓷器。这些物件,不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是精神的延伸,是他们安顿心灵、寄托情思的物化载体。 居所之韵: 文人的居所,往往是他们精神世界的缩影。从陶渊明的“三径就荒,松竹是吾友”,到白居易的“绿野堂开茅屋底”,再到苏州园林的曲径通幽,无不体现着他们对自然、对宁静、对和谐的追求。书中将深入探究文人如何选择隐逸之地,如何建造简朴而雅致的居所,如何将自然景观巧妙地融入庭院,营造出“天人合一”的理想空间。不仅仅是宏大的园林,即便是书斋的布置,小院的经营,他们也会倾注心力,使其成为一方远离尘嚣、滋养心灵的净土。 饮食之趣: “民以食为天”,但文人的饮食,却自有其独特的风味与情趣。他们不追求奢华的食材,而注重食材的时令、烹饪的技艺,以及与自然风物的呼应。书中将描绘文人如何赏析时令蔬果,如何尝试山野间的风味,如何在宴饮中以诗助兴,将一顿饭吃出文化,吃出雅致。例如,王羲之兰亭雅集的“曲水流觞”,苏轼的“东坡肉”,这些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文人生活情趣与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 节令之情: 中国的传统节令,是文人情感宣泄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节点。他们如何在春节对酒当歌,如何在清明踏青扫墓,如何在端午品粽赏龙舟,如何在中秋赏月怀远,如何在重阳登高赏菊……书中将通过这些节令,展现文人与亲友的交往,与自然的感应,以及对生命、对人生的感悟。节令不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情感的容器,是文人寄托思念、抒发情怀的绝佳契机。 三、 精神探寻,心灵的栖居与升华 生活的雅趣,固然是文人精神世界的载体,但其更深层的魅力,则在于他们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读书与思考: 读书是文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他们精神世界的“能量源泉”。书中将探讨文人如何选择书籍,如何读书,以及在读书中获得的启迪与思考。他们不仅读圣贤书,也读诸子百家,甚至涉猎佛道经典,在浩瀚的书海中,构建起自己独立而丰富的精神宇宙。他们是如何与古人对话,如何在字里行间寻求解脱与慰藉? 山水与情怀: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当愁绪难解,当志向受挫,山水便成为文人最好的慰藉。书中将描绘文人如何寄情山水,如何在游历中寻找灵感,如何在山水之间体悟人生的起伏与无常。他们并非简单的风景描摹,而是将个人的情志、抱负、苦闷,与山川河流融为一体,赋予自然以深沉的生命力。从谢灵运的“名山游”,到李白的“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再到范成大的田园诗,山水始终是他们情感宣泄与精神寄托的重要场域。 交游与论道: 文人的交游,往往伴随着思想的碰撞与灵魂的契合。他们如何与志同道合者“高山流水遇知音”,如何在酒酣耳热之际“谈笑风生”,如何在茶香袅袅中“论道”。书中将描绘文人之间亦师亦友的交往,那种超越世俗利益的精神共鸣,以及在交往中互相启发、共同进步的动人场景。从竹林七贤的玄学清谈,到唐宋八大家之间的唱和,文人的圈子,是思想交流的熔炉,是精神慰藉的港湾。 艺术与创作: 诗、书、画、琴、棋……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是文人打发闲暇时光的方式,更是他们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彰显个性的重要途径。书中将探讨文人如何将生活中的感悟融入创作,如何通过艺术作品展现内心的世界。他们如何在一幅山水画中寄托隐逸之志?如何在一首诗中倾诉满腔的愁绪?他们的创作,是对生命与世界的独特回应。 困顿与超越: 文人的命运,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他们也曾遭受政治的排挤,仕途的坎坷,生活的困顿。然而,正是这些磨难,淬炼了他们坚韧的品格,升华了他们的精神境界。书中将展现文人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内心的淡泊与从容,如何从失意中寻找新的出路,如何在精神上获得真正的自由与超越。这是一种不屈服于命运的坚韧,是一种在黑暗中依然能看到光明的心灵力量。 四、 传承与回响,今日的“东篱”情怀 《东篱下》并非是对过往的简单回溯,而是希望在对中国文人生活美学与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中,能够引发今日读者对于生活意义的思考。 在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我们是否还能寻回那份从容与淡泊?在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保持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在喧嚣的世界里,我们是否还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东篱”? 本书将引导读者,从中国文人的生活智慧中汲取养分,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重新思考我们自己的精神追求。它可能不是提供一套现成的“修养”法则,而是打开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种可能性——一种将生活过得有温度、有情趣、有深度,一种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依然能够保持内心澄澈与宁静的生活态度。 《东篱下》邀请您一同踏上这段旅程,去聆听那些穿越时空的弦歌,去感受那些历久弥新的情怀,去发掘属于我们自己“东篱”的可能。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一次对生活之美的温柔唤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一次意外的惊喜。我原本对这类主题的书籍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总觉得会流于表面,或者过于说教。然而,《中国人的修养》这本书,却在不经意间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它没有用那些华丽的辞藻或者宏大的理论来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看似平凡的细节,徐徐展开了“修养”的画卷。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细节的描写,比如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在待人接物中体现出分寸感,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正是一个人内在品格的真实写照。读完这本书,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生活,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言行举止,如今看来似乎都带着某种深意。它让我明白,修养并非遥不可及的圣人标准,而是融入在每一天的点滴之中,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自我完善。这本书的语言朴实却富有力量,读起来既轻松又引人深思,就像和一位长者促膝长谈,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启迪。

评分

读完《中国人的修养》,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久违的“精神SPA”。这本书并没有给我带来任何压力,反而是像一股清泉,涤荡了我内心积攒的一些浮躁和焦虑。它的叙述方式非常温和,一点点地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从中学习到了许多关于“内省”的智慧,比如如何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行为,以及如何从中吸取教训。书中那些关于“守拙”和“不争”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我们常常被鼓励去争取、去证明自己,但这本书却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慢下来”、“退一步”可能带来的另一种力量。它让我开始审视那些让我感到疲惫的“不得不”,并思考如何在这种框架下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和节奏。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宁静的力量,读起来让人感觉很舒服,仿佛置身于一个平和的氛围中,与作者一同探索人生的真谛。

评分

我必须承认,起初是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带着一种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为人处世之道”的好奇心翻开了它。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所探讨的“修养”概念,远比我想象的要更为宽广和深刻。它不仅仅是关于礼仪和规矩,更是关于如何认识自我、如何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以及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独立。书中很多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阐释,以及对“仁者爱人”的理解,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作者并没有空洞地宣讲这些道理,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现代生活中的案例,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具象化,使得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并从中获得启发。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内在修养”的强调,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修养并非在外在表现上刻意迎合,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与尊重。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作为一个人,应该追求怎样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书籍的“实用性”要求很高的人,总是希望读完一本书能立刻获得某种技能或者明确的方向。而《中国人的修养》,虽然没有直接提供“how-to”式的指导,却在我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我看待事物的方式,可以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实用”。书中对于“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解读,以及对“知足常乐”的探讨,都让我对人际关系和个人幸福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一些执念,以及那些让我感到不快乐的原因。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所追求的“完美”,其实是束缚自己的枷锁。它教会我更加欣赏生活中的“不完美”,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书中的一些小故事,比如关于“克制”的例子,让我觉得非常贴近生活,也更容易去模仿和实践。它不是那种让你茅塞顿开的书,而是像土壤一样,慢慢地滋养你的内心。

评分

这次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与历史和文化的对话。《中国人的修养》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关于人格塑造、道德修养的精髓,以一种现代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喜欢书中对于“涵养”的论述,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情感的沉淀和品格的升华。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人对于“内在美”的追求,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代代相传的。书中引用的许多古代诗词和文人的论述,都带着一种古朴而隽永的韵味,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与那些先贤们进行了一场心灵的交流。这本书并没有试图去定义“什么是最好的修养”,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和方向,鼓励读者去探索属于自己的答案。它让我更加理解了,为什么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那些经典的智慧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和理解。

评分

书质量还不错,活动囤书,不错不错,买书就到京东

评分

价格亲民,功能强大,很好。

评分

许寿裳版本的《鲁迅传》,文化底蕴深厚,遣词造句古色古香。当中的典故、古诗词引文,很值得品味又有点惹人生厌,一些鲁迅的掌故,因为是作者亲身经历,所以更加真实且感性——这应该是本书的最大特色和卖点。

评分

胡适,实用主义第一人,值得研究。

评分

还可以吧,还可以吧给的

评分

经典书好,价格亲民,

评分

是正版,虽然是电子信息时代纸质书的阅读感受还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东西不错,字体布局偏小一点,没那么大气

评分

大师作品,细心拜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