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与读书(套装共2册)

人生与读书(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克木 著
图书标签:
  • 人生哲理
  • 读书方法
  • 自我提升
  • 人生感悟
  • 经典名著
  • 文化素养
  • 思维拓展
  • 个人成长
  • 文学
  • 人生规划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2010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6048
品牌:读品联合(TASTEFUL READING)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民国大师经典书系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6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未名四老”之一! 挖掘民俗心态,试解文化之谜。 国学大师金克木关于文化、历史和读书方法的随笔集。


内容简介

《人生与读书》是“未名四老”之一、国学大师金克木关于文化、历史和读书方法的随笔集。金克木将丰富的阅历和深刻的人生领悟融于文字,说文化、谈古今、讲方法,出经入史、直抒胸臆。


作者简介

金克木(1912—2000),字止默,笔名辛竹,安徽寿县人。中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学者。通晓英语、法语、德语、世界语等多种语言,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未名四老”。曾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主要作品有《梵语文学史》《文化猎疑》《蜗角古今谈》《文化的解说》等。


目录

第一辑?文化随想 / 001

何谓“文化危机” / 002

文化问题断想 / 004

我们的文化难题 / 008

显文化?隐文化 / 013

传统文化定性问题 / 029

文化之谜:传统文化?外来文化 / 031

文化之谜:科学?哲学?艺术 / 048

文化之谜:宗教信仰 / 064

文化之谜:世界思潮 / 080

东西文化及其科学 / 096

文才史学的偏锋中锋 / 100

文化三型?中国四学 / 104

无文的文化 / 116

治“序”?乱“序” / 133

记《菊与刀》 / 150

文化百川汇大都 / 161

用艺术眼光看世界 / 165

第二辑?历史漫议 / 171

读《清鉴》 / 172

一梦三千年:周公 / 176

坐井观天记 / 182

历史的幽默 / 186

历史的断层 / 190

倒读历史 / 194

清文字狱质疑 / 204

范蠡商鞅:两套速效经济软件 / 206

与诗对话:《咏怀》 / 486

史书?小说 / 225

秦汉历史数学 / 229

风流汉武两千年 / 255

《春秋》数学?线性思维 / 276

玉梨魂不散?金锁记重来 / 282

《史记?天官书》之启示 / 297

戴震梦告“剽窃”之冤 / 301

唐宋的文史 / 305

蒙族皇帝论法治 / 307

诸葛亮“家训” / 313

第三辑?与书为友 / 317

闲谈“八股文学史” / 318

《东莱博议》 / 322

《活动变人形》书后 / 325

再阅《楞伽》 / 334

《银翘》?《剪云》 / 346

谈《千字文》 / 350

重读“崤之战” / 354

与书对话:《礼记》 / 357

阿Q——辛亥革命的符号 / 361

父子对话:八股文学 / 366

“道、理”?《列子》 / 372

“解构”六奇 / 382

高鹗的八股文 / 385

一谈散文:《试笔》 / 394

再谈散文:《旁观者》 / 398

古典小说:《儒林》?《镜花》 / 402

与文对话:《送董邵南序》 / 406

从《三寸金莲》谈“挖根”小说 / 410

读《声无哀乐论》 / 421

百无一用是书生 / 425

《心经》现代一解 / 435

《春秋》符号 / 452

《世纪末读《书》 / 463

读徐译《五十奥义书》 / 477


精彩书摘

何谓“文化危机”

《群言》编辑部以“文化危机及其出路”为题向我约稿。我对这个大题目没有发言权,一是由于无知,多年因衰老几乎足不出户,“闭关”何能谈世事?二是由于不懂,不明白文化指的是教育、知识、技能,还是文学、艺术,还是社会心理、风气,还是其他。也不明白怎么叫危机。1966年一声广播,战鼓齐鸣,全国学校一律停课,书刊差不多尽被扫除,有文化的人全搅进一股洪流,演种种角色。那时没有人说是文化危机。后来“复课闹革命”,得一个“闹”字,“师道尊严”大受批判,仿佛文化更加高涨、深入。再以后,都说是“浩劫”过去,文化勃兴,学校增加,书刊繁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怎么好说是危机呢?若指文盲增加,教育经费短缺,报刊常见错字病句,那也不自今日始。至于“刘蕡下第”、“雍齿且侯”、茅屋秋风、箪食陋巷,那更是多年痼疾,“没什么了不起”,大厦不会由此倒塌。如果危机指的是危在将来,那就只好先救燃眉之急,顾不得后代。“儿孙自有儿孙福。”文化究竟不是生活第一需要,有十年“破”文化的历史足可证明。既然不明白危机,自然也就说不上出路。因此我想,文化危机,不论是大是小,是远是近,必须老百姓和领导人都感觉到危险,那就不用愁没有出路。若是知识缺乏,无妨赚钱;文化降低,地球仍转;教育贫困,不伤纱帽;那么,若干知识分子痛哭流涕长太息又有何用?打不动人心就引不起行动。唠叨多了,结果也许会适得其反。

当前文化情况,我虽无知,也略有所闻。仿佛是旧“纲常”已去,新“名教”未除。“立”字传统已亡,“破”字传统仍在。治文似治武,建设如作战。惯于“亡羊补牢”,不信“曲突徙薪”。看起来,文化核心在思想。我们的目标是现代化或超现代化,而思想是古老的,只信直接经验和实用,要求“立竿见影”。这好比以成汤、周武的思维软件装入电脑,以刻竹简方式打字,越着急越慢。外国的新旧思维套不进我们的头脑,“合资”不易。而且恐怕还有世界性的文化危机,外国人同样在伤脑筋。有日本人和欧洲人谈话,要拯救人类。看来历史需要重温,不能回避。两次世界大战中强者失败的结果,使中央突破和歼灭战思想要让位于费边战略。如果不出现适合中国现代化的思维,文化矛盾怕难以解决。但是,中国文化的大变革正在出现,危机也未必不是转机吧?

文化问题断想

有一个外国人说:历史告诉我们,以后不会再这样了。另一个外国人说:历史告诉我们,以后还会这样。有个中国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还是中国人说的好,把两个外国人的话都包括了。“师”,既可以是照样效法,也可以是引为鉴戒。学历史恐怕是两者都有。二十年前发生过连续十年的史无前例的大事,既有前因,又有后果。我们不能断言,也不必断言,以后不会再有;但是可以断言,以后不会照样再来一个“史有前例”了。历史可能重复,但不会照样,不会原版影印丝毫不走样,总会改变花样的。怎么改变?也许变好,也许变坏,那是我们自身天天创造历史的人所做的事。历史既是不随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又是人们自己做出来的。文化的发展大概也是这样。我们还不能完全掌握历史和文化的进程,但是我们已经可以左右历史和文化,施加影响。若不然,那就只有听天由命了。对历史进程可以看出趋向,但无人能打保票。

历史上,中国大量吸取外来文化有两次。一次是佛教进来,一次是西方欧美文化进来。回想一下,两次有一点相同,都经过中间站才大大发挥作用。佛教进来,主要通过古时所谓西域,即从今天的新疆到中亚。西域有不少说不同语言的民族和文化。传到中原的佛教,是先经过他们转手的。东南也有从海路传来的,却不及西北来的影响大,那里没有会加工的转口站。青藏地区似乎直接吸收,但实际上是中印交互影响,源远流长。藏族文化和印度文化融为一体,那里的佛教和中原不同。蒙古族是从藏族学的佛教,也转了手。欧美文化进来也有类似情况。明中叶到清初,耶稣会教士东来并在朝廷中有地位,但是文化影响不能开展。后来帝国主义大炮打了进来,人和商品涌入,但文化还不像鸦片,打不开局面。西洋人在中国出的书刊反而在日本大量翻印流行。所谓西方文化是经过东方维新后的日本这个转口站涌进来的。哲学、文学,直接从欧洲吸收而且有大影响的,是经过严复和林纾的手。两个翻译都修改原著,林纾还不懂外文。此外许多文化进口货是经过日本加工的。梁启超在日本办杂志。孙中山在日本鼓吹并组织革命。章太炎在日本讲学。鲁迅、郭沫若在日本学医、学文学。从欧美直接来的文化总没有从日本转来的力量大。欧美留学生和教会学校虽然势力不小,但在一般人中的文化影响,好像总敌不过不那么地道的日本加工的制品,只浮在上层。全盘西化,完全照搬,总是不如经过转口加工的来得顺利。好比电压不同,中间总得有个变压器。要不然,接受不了,或则少而慢,反复大。

中国人对于外来文化,不但要求变压,还有强烈的选择性。二道手的不地道的佛教传播很广。本来没有什么特殊了不起的阿弥陀佛,只是众佛之一,在中国家喻户晓,名声竟在创教的释迦牟尼佛之上。观世音菩萨也是到中国化为女性才大显神通。玄奘千辛万苦到印度取来真经,在皇帝护法之下,亲自翻译讲解。无奈地道的药材苦口,传一代就断了。连讲义都流落日本,到清末才找了回来。玄奘自己进了《西游记》变为“唐僧”,成了吸引妖精和念紧箍咒的道具,面目全非。对西方文化同样有选择。也许兼容并包,但很快就重点突出,有幸有不幸。就艺术说,越地道越像阳春白雪,甚至孤芳自赏,地位崇高而影响不大。反而次品有时销路大增,供不应求。流行的第一部现代欧洲小说是林纾改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小仲马)。一演再演的欧洲戏剧是改编的《少奶奶的扇子》(王尔德),都不是世界第一流的,而且变了样。我们中国从秦汉总结春秋战国文化以后,自有发展道路,不喜生吞活剥而爱咀嚼消化。中国菜是层层加工,而不是生烤白煮的,最讲火候。吃的原料范围之广,无以复加,但是蜗牛和蚯蚓恐怕不会成为中国名菜。至少在文化上我们是从来不爱一口整吞下去的。欧美哲学也同古时印度哲学命运相仿。人家自己最为欣赏的,我们除少数专家外,往往格格不入,甚至嗤之以鼻;或则改头换面,以至于脱胎换骨,剩个招牌。有的东西是进不来的,不管怎样大吹大擂,也只能风行一时。有的东西是赶不走的,越是受堵截咒骂,越是会暗地流行。所以,文化的事不可不注意,又不可着急。流行的不都是劣货、次品,直接来不经转口的上等货有的也会畅销,因此大可不必担忧,更无须生气。

我们的文化难题

当前中外文化互相冲击不仅是中国的问题,而且是世界的问题,因为10亿人口大国的文化不能不影响世界。单从中国方面说,就科学和哲学思想的范围内,我们遇到的是什么难题?换句话说,历史给我们出下了什么文化难题?

先得说清楚:科学指的是从哥白尼、伽利略、牛顿以来的近代科学,不是指一般的科学。这一点认识对我们很要紧,因为中国缺的恰恰是近代这一段的发展。在16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并不弱于欧洲。正在欧洲开始前进的关头,耶稣会的传教士来到中国。利玛窦等人带来的还是近代以前的科学,同中国的可以合流。可惜没有合成更没有发展。这正在明清之际。这时和以后的欧洲近代科学直到19世纪后半才打进中国来,而我们自己在这段期间没有和欧洲作同步发展,没有伽利略上斜塔做实验,也没有烧死布鲁诺。一方面,中国的古代科学是不知怎么流出去的。另一方面,欧洲近代科学以前的结尾是和宗教同来的,这以后的发展又是和枪炮同来的。科学的同伴使中国人厌恶。中国科学从明代中叶到清代中叶,从16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仿佛断了气(试看《畴人传》,不是全断,是对欧洲说)。直到20世纪初期,五四运动时提出要科学,还是含含糊糊的,不离其同伴和“富强”二字的,还没有接上气。一边全是欧洲的,一边仍旧是中国老式思想方法,两下不接头,使我们吃了大苦头。

近代科学在欧洲一开头被基督教教会认为有害。当时人还不明白科学和信仰是两回事。宗教改革并不需要科学指导。真正受到科学震动的是哲学传统。神学的破坏不是来自外部的科学而是来自内部的哲学发展。布鲁诺之死主要不是由于天文学而是由于他的怀疑论。哲学冲击了神学又受到科学冲击。科学先名为自然哲学,发展为另一种哲学。开头仿佛相安无事。哲学家康德也研究科学。哲学家照旧自高自大,并没有觉得自从康德的“超越”形而上学开始,就是哲学受科学冲击而变样了。欧洲从此发展出近代哲学。这正是在18世纪,中国的清代前期。中国的哲学本来也是不弱于欧洲的,缺的刚好是欧洲17到18世纪的一群哲学家。那时是明末清初,中国哲学家全忙于政治,讲哲学也是讲政治。同时,欧洲哲学家,培根、洛克、笛卡儿、狄德罗等许多人虽不脱离政治,却开辟了文艺复兴反中世纪以后的近代哲学道路。到19世纪末期,生物学的进化论冲击了整个思想领域,狄尔泰才从哲学上发展了原来解说经典的诠释学,提出“精神科学”,认为人文科学的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科学。同时,从尼采开始又有另一种思想向“形而上学”开火。在近代科学冲击下的欧洲哲学本身的一再大变化中,出现了从古未有的一些问题,成为整个20世纪欧洲思想中种种复杂变化的引子。不幸的是欧洲近代哲学也和近代科学一样在19世纪末期随枪炮、鸦片、机器等洋货一同涌进中国。这比科学进来的情况更麻烦,因为哲学思想没有通用的教科书和数学公式,又不能由人做实验,几乎不可能很快分出青红皂白。这个近代哲学的不接头使我们吃的苦头比科学方面更大,还苦的是自己不大觉得。

在科学和哲学方面,中国从来不缺,也不弱。只是从明朝末叶即17世纪起和欧洲对不上头了。当然这以前彼此也不一样,但难分轩轾,可是这以后中国就有点相形见绌了。这也不要紧。困难在于我们不能像印度和日本那样全部移植而和原有的来个“双轨制”。不论那样是好是坏,中国办不到。中国从周秦以来便是习惯于大一统的。这是从上到下根深蒂固的中国特有的思想,只能枝节修改,很难根本动摇,更谈不到拔除。这几乎可以说是中国的立国之本,不亡之道。

困难还在于我们在20世纪初必须把欧洲从17世纪以来300多年的科学和哲学思想照19世纪末的样子一下子吃进来消化掉。用从语言学发展出来的术语说,那便好像是要把“历时的”转变为“共时的”。我们既要明白“属内”的、构造性的(emic),又要明白“属外的”、非构造性的(etic)。不同的东西同时来,挤进自己原有的“参照系”,真不容易消化吸收。

1858年印度次大陆全部沦为殖民地,到1947年才独立。1868年日本“维新”以后发展成为“大国”,先是军事的,后是经济的。中国从1840年到1949年对外对内战争连绵不断,文化也走了第三条路,未亡也未兴。这不是因为中国本来弱,而是因为中国本来强。弱比强容易变,不是倒下去,便是站起来。强的变弱了,就倒不下也站不起。要再强起来只有靠自己内部化出新的力量,外力帮不上多少忙。这又是一个难题。

中外文化互相冲击,我们需要关心一下当前世界思潮中的问题,并且参加进去对话。不是只提供情况和资料,不是只说自己的意见,而是对话,以平等的地位,不高也不低,参加到世界思潮中去。这样的对话需要知己知彼,互相沟通。科学大致已经通上气了,可是科学思想却未必。这也就是哲学思想。已经通上气的哲学只限于大学教室中讲述的和少数专门学者研究的范围,也还不全面。至于科学和哲学通气的思想难题,重点不在本体论而在方法论方面,恐怕还需要真正切实沟通一下。例如眼前弥漫于许多学科中的用于方法论的思想,如现象学、诠释学、符号学、格式塔心理学等,我们还注意得很不够,还拘泥于旧的分类分科。若是通了气,不仅科学,连哲学也参加到世界思潮中去,平等相待,不是摇头晃脑的轻视,不是手忙脚乱的引进,那难题也就不难解决了吧!


前言/序言


《人间絮语:穿越时光的阅读回响》 卷一:流淌的思绪,时代的印记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文字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是触碰灵魂的触角。当翻开《人间絮语:穿越时光的阅读回响》的第一卷,你将步入一个由思想、情感与生活片段编织而成的独特空间。这本书并非某个单一学科的枯燥论述,也不是某个特定人物的传记,而是一系列围绕“人”与“阅读”展开的深刻对话,是作者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与书籍、与自我、与世界进行的真诚交流。 每一篇文章都像一扇窗,窗外是作者曾经驻足过的风景,窗内是她当时的心绪与体悟。这些风景或许是那些塑造了我们集体记忆的伟大时代,或许是那些在我们个人生命中留下深深烙印的平凡瞬间。作者并非试图用宏大的叙事去概括一切,而是通过微观的视角,捕捉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那些在时间长河中闪烁着生命光芒的细小沙砾。 在阅读的初期,你会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作者深情地回顾了那些曾经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以及那些作品背后所承载的社会变迁与思想潮流。她不拘泥于文学批评的术语,而是以一种亲切的口吻,讲述了自己是如何被这些文字所吸引,又如何在阅读中理解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彷徨。你会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历史的洪流,感受到了思想解放的激荡,也体味到了个体在时代浪潮中的渺小与坚韧。 例如,当作者谈及某本关于革命年代的书籍时,她不会仅仅罗列史实,而是会描绘出当时街头的喧嚣,人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或是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牺牲与坚持。她会分享自己阅读时,那些久久不能平静的心情,那些因为理解了历史的厚重而产生的敬畏与感慨。这种叙述方式,让冰冷的文字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温度,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一堆符号,而是鲜活的、触手可及的经历。 然而,《人间絮语》的魅力远不止于此。作者更关注的是阅读如何成为个体生命成长的一部分,如何影响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如何塑造我们的价值观。她会探讨不同类型的书籍,从哲学思辨到诗歌的韵律,从历史的厚重到散文的细腻,一一剖析它们对她心智的启迪。你会发现,阅读并非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探索、质疑、以及最终内化的过程。 你会读到作者如何从一本关于古希腊哲学的书中,领悟到理性思考的力量,如何从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诗歌中,感受到久违的宁静与诗意。她会坦诚地分享自己曾经的困惑与迷茫,以及书籍是如何成为她走出困境的指南,成为她精神的慰藉。这些分享是如此真挚,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让你在阅读中找到共鸣,也可能在她的文字里,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答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探讨阅读时,也深刻反思了“读”与“思”的关系。她不鼓励盲目的堆砌知识,而是强调理解与思考的重要性。她会分享自己如何将阅读所得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如何通过阅读来审视自己的行为,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这种将理论付诸实践的精神,让这本书充满了积极的力量,激励着读者不仅要“读”,更要“思”,要“行”。 卷一的结尾,你将会带着一种豁然开朗的心境。你可能会重新审视自己过往的阅读经历,发现其中蕴含的未被发掘的宝藏;你可能会对那些曾经觉得晦涩难懂的书籍产生新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你可能会开始更加主动地去拥抱阅读,将它视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并非是教条式的引导,而是因为作者以她真诚的文字,点燃了你内心深处对知识、对生活的热爱。 卷二:内心的回响,生命的温度 如果说第一卷是引领你走向更广阔的思想海洋,那么《人间絮语:穿越时光的阅读回响》的第二卷,则将目光更多地聚焦于阅读对个体内心世界的塑造,以及它如何为我们平凡的人生增添独特的光彩。这一卷,文字的笔触变得更加细腻,情感的流淌也更为深沉,它触及的是我们灵魂深处最柔软的部分。 作者在这一卷中,将阅读的体验与人生的起伏、情感的波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会讲述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是哪些书籍陪伴了她,给予她力量,让她渡过难关。这些时刻或许是青春期的迷惘,或许是成长的阵痛,或许是爱情的甜蜜与失落,亦或是面对失去时的悲伤。她不会刻意渲染戏剧性,而是用一种平和而充满智慧的语气,分享书籍如何在这些至暗时刻,成为一束光,照亮前行的道路。 你会读到,当她面对选择的十字路口时,是如何通过阅读古人的智慧,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方向;当她经历情感的创伤时,又是如何从那些描写情感的小说或诗歌中,找到共鸣,感受到自己并非孤单一人。这些片段充满了人性的温度,让读者在感同身受的同时,也从中汲取了面对人生风雨的力量。 卷二也深入探讨了阅读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如何与他人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作者会分享她如何通过阅读心理学书籍,来剖析自己内心的需求与恐惧;如何通过阅读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来拓宽自己的视野,理解那些与自己截然不同的人。她强调,真正的阅读,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情感的共鸣与灵魂的对话。 例如,当她谈及与家人的相处时,她会引用某本探讨家庭关系的著作,来反思自己曾经的沟通方式;当她描写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时,也会穿插一些关于友情的经典语录,来升华那种纯粹的情感。这种将阅读所得融入生活细节的叙述,让全书的智慧变得触手可及,也让“阅读”这个行为,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作者也对“阅读的孤独”与“阅读的陪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她承认,阅读在很多时候是一种孤独的旅程,是在寂静的夜晚,与书为伴,与思想对话。然而,正是这种孤独,让我们有机会沉淀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真正的自我。同时,她也强调,当我们通过阅读与其他人的思想产生连接,与那些伟大的灵魂产生共鸣时,阅读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陪伴,驱散内心的寂寞。 这一卷中,文字的韵律也变得更加赏心悦目。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展现出一种炉火纯青的功力,或清新淡雅,或深邃隽永。她善于运用比喻和意象,将抽象的思想具象化,让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获得美的享受。你会感受到,阅读并非是枯燥的学习,而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生活方式。 卷二的末尾,你将会感受到一种由内而外的充实与宁静。你可能会对自己的人生有更深的理解,对那些曾经的经历有更温和的接纳。你可能会意识到,每一次的阅读,都在悄悄地丰富着你的内心世界,让你的生命变得更加厚重,更加有意义。这本书带给你的,并非是立竿见影的改变,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种随着时间推移而愈发显现的生命质感。 《人间絮语:穿越时光的阅读回响》的这两卷,共同构成了一部关于阅读的百科全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生的感悟录。它不追求宏大叙事,不贩卖心灵鸡汤,而是以一种最真诚、最朴素的方式,展现了文字与人生的交织,思想与情感的碰撞。它邀请你一同走进这个由书本构建的世界,在字里行间,发现属于你自己的生命回响,点亮属于你自己的阅读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总觉得,人生是一场漫长的修行,而读书,则是这场修行中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然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往往被海量的信息所淹没,迷失了方向,甚至忘记了最初为什么而读书。我对《人生与读书》这套书充满了好奇,它似乎在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人生中,通过读书,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清晰路径?我猜想,作者在书中可能分享了许多个人的阅读经历,那些对他人生轨迹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书籍,以及他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成长。我希望这套书能够引导我跳出“为了读书而读书”的误区,而是真正理解读书的本质——它是一种与自我对话,与历史对话,与人类思想对话的方式。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选择真正有价值的书籍的建议,如何避免陷入浅层阅读的泥沼,以及如何将书本中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智慧,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渴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启发新的思考,能够看到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道理,在书页中逐渐清晰起来。这套书,或许就是我寻找人生方向,提升精神境界的一盏明灯,帮助我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评分

人到中年,总会不自觉地回望过往,审视当下,并开始对未来产生些许的迷惘。在这个阶段,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依赖于那些能够带来深刻启示的书籍,它们如同黑暗中的火把,照亮前行的道路。而《人生与读书》这个书名,恰恰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也最渴望的部分。我并非寻求一本“人生说明书”,而是期待一种能够引发共鸣和思考的对话。我猜想,这套书可能包含了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对于阅读的理解和感悟,以及书籍如何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平衡阅读与生活的策略,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或许,它会分享一些作者对于经典名著的独特解读,又或者,是如何从看似寻常的书籍中,挖掘出不寻常的智慧。我期待的是那种润物无声的影响,是能够帮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也更加从容地面对未来。如果这套书能够帮助我重新审视我与书籍的关系,并从中获得继续前行的力量,那它便是我近期最值得的阅读投资。

评分

初见这套书,是被那质朴的名字所吸引。《人生与读书》,多温和,又多直接,仿佛一位慈祥的长者,轻轻拍着我的肩膀,要与我分享他走过的人生旅途,以及那些点亮他前行之路的文字。我并非那种时时刻刻捧着书本的“书虫”,但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片渴望被滋养的土壤。我曾无数次在忙碌的生活间隙,试图寻找片刻的宁静,也曾试图从泛黄的书页中汲取一些不灭的光芒。然而,很多时候,我只是在知识的海洋里随波逐流,找不到那个能让我驻足、思考、甚至是心灵震撼的灯塔。我期待这套书,能像一股清流,涤荡我浮躁的心绪,也能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那些模糊的渴望与困惑。它不一定是宏大叙事,也不需要提供什么惊世骇俗的理论,我更希望它能从生活出发,从阅读的体验出发,娓娓道来,让我们在平凡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不平凡的智慧。或许,它能帮助我理清那些关于读书的迷思,让我明白,读书并非一味地堆砌知识,而更是一种与自我对话,与世界连接的方式。它或许能告诉我,在人生的岔路口,如何选择;在面对挫折时,如何坚韧;在享受喜悦时,如何感恩。我期待的,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让我在读完这套书后,能以一种更豁达、更深刻的目光,去审视我的人生,去体验我所能触及的每一次阅读。

评分

不得不承认,近年来我与深度阅读渐行渐远。生活像一张巨大的网,将我牢牢困住,工作、家庭、琐碎的事务,排山倒海而来,留给阅读的时间和精力少得可怜。我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焦虑,仿佛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东西,但又不知从何拾起。这种状态,让我对《人生与读书》这个书名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猜想,这套书并非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作者个人在人生旅途中,通过阅读所沉淀下来的感悟与思考。我渴望能够通过阅读,重新找回那种沉浸式的体验,那种与书中人物一同经历悲欢离合,一同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感觉。我希望这套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打破阅读的惯性思维,引导我发现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刻意义。或许,它会分享一些作者独到的阅读心得,关于如何辨别好书,如何从书本中提炼精华,又或者,如何将书中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我期待的,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引导,而不是强行灌输。我希望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能够被那些触动人心的句子所打动,能够因为书中人物的命运而唏寞或振奋。如果这套书能够帮助我重新点燃对阅读的热情,让我重新拥抱那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状态,那将是我最大的收获。

评分

对于一个在文字世界中游荡多年的读者来说,《人生与读书》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特殊的魔力。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标题,只是平实地陈述了两个紧密相连的概念。我一直认为,一个人读书的习惯和深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他的人生高度。但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以书为友”,如何让阅读成为滋养人生的源泉,却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我希望这套书能够为我揭示一些关于阅读与人生的奥秘。它或许会讲述作者如何从不同类型的书籍中汲取养分,如何将那些遥远的思想转化为贴近自己生活的洞见。我期待它能够帮助我打破阅读的壁垒,无论是时间上的限制,还是心理上的障碍,都能找到克服的方法。或许,它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思路,又或者,是如何在阅读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希望通过阅读这套书,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读书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与智者对话,是心灵的洗礼,是人生的延展。它应该能让我明白,每一个字句,每一次翻页,都在悄无声息地雕刻着我的人生。

评分

一直想认真拜读,关注很久了!正品,速度也快!

评分

胡适先生名作,双十一购买,路过民国,拜会经典!

评分

很好,乘着活动买了好多书,简直就是白菜价啊!买回来好好读一读。

评分

领略大师风采,享受中国优秀文化熏陶,提升人文素养!

评分

胡适,实用主义第一人,值得研究。

评分

答:不要绳,免费!

评分

刚到手,粗略一翻写得还是真不错的,这个版本也不错。

评分

在看了,民国大师太多,苦难成就思想,说的没错!

评分

在看了,民国大师太多,苦难成就思想,说的没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