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丛书:海洋环境腐蚀过程阴极溶解氧还原反应

中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丛书:海洋环境腐蚀过程阴极溶解氧还原反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盾,吴佳佳 著
图书标签:
  • 腐蚀
  • 海洋腐蚀
  • 电化学腐蚀
  • 阴极反应
  • 溶解氧
  • 腐蚀控制
  • 材料科学
  • 环境科学
  • 海洋工程
  • 腐蚀机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837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693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4
字数:2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丛书:海洋环境腐蚀过程阴极溶解氧还原反应》以在海洋环境腐蚀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溶解氧还原反应为研究对象,在就该电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特点、机理与模型、常用研究方法等进行初步介绍后,重点阐述钢铁材料和典型有色金属材料上该电化学反应的路径与特点、海洋微生物膜对该电化学反应的影响,并对海洋环境中该电化学反应的有效利用进行概述。
  《中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丛书:海洋环境腐蚀过程阴极溶解氧还原反应》可供从事腐蚀与防护、电分析化学等领域研究和应用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丛书序
丛书前言

前言

第1章 海洋环境腐蚀电化学过程
1.1 海洋环境腐蚀概述
1.1.1 海洋环境因素与腐蚀特征
1.1.2 海洋环境腐蚀常见类型
1.1.3 海洋环境腐蚀常用防护方法
1.2 海洋环境腐蚀电化学反应
1.2.1 电化学反应基础
1.2.2 海洋环境腐蚀阳极反应
1.2.3 海洋环境腐蚀阴极反应

第2章 溶解氧还原反应常用电化学研究方法
2.1 循环伏安法
2.1.1 基本原理
2.1.2 应用实例
2.2 极化曲线法
2.2.1 基本原理
2.2.2 应用实例
2.3 电化学阻抗谱法
2.3.1 基本原理
2.3.2 应用实例
2.4 旋转圆盘电极法
2.4.1 基本原理
2.4.2 应用实例
2.5 旋转圆环.圆盘电极
2.5.1 基本原理
2.5.2 应用实例

第3章 钢铁材料上的溶解氧还原反应
3.1 纯铁上的溶解氧还原反应
3.2 碳钢上的溶解氧还原反应
3.2.1 预钝化Q235钢在模拟海水中的溶解氧还原反应
3.2.2 预钝化Q235钢在模拟混凝土孔隙液中的溶解氧还原反应
3.2.3 不同处理方法对20钢在模拟海水中溶解氧还原反应的影响
3.3 低合金钢上的溶解氧还原反应
3.3.1 预钝化x60钢上的溶解氧还原反应
3.3.2 不同处理方法对x60钢上溶解氧还原反应的影响
3.4 合金钢上的溶解氧还原反应
3.4.1 不锈钢上的溶解氧还原反应
3.4.2 不同处理方法对不锈钢上溶解氧还原反应的影响

第4章 典型有色金属材料上的溶解氧还原反应
4.1 铜及其合金上的溶解氧还原反应
4.1.1 铜及其合金简介
4.1.2 不同处理方法对铜上溶解氧还原反应的影响
4.1.3 其他因素对铜及其合金上溶解氧还原反应的影响
4.2 铝及其合金上的溶解氧还原反应
4.2.1 铝及其合金简介
4.2.2 AA2024.T3高强度铝合金上的溶解氧还原反应
4.3 锌及其合金上的溶解氧还原反应
4.3.1 锌及其合金简介
4.3.2 锌上的溶解氧还原反应
4.3.3 锌合金上的溶解氧还原反应
4.4 镍及其合金上的溶解氧还原反应
4.4.1 镍及其合金简介
4.4.2 镍上的溶解氧还原反应
4.4.3 镍合金上的溶解氧还原反应

第5章 海洋微生物对溶解氧还原反应的影响
5.1 天然海洋微生物膜对溶解氧还原反应的影响
5.1.1 天然海洋微生物膜的形成发展过程
5.1.2 天然海水中钝性金属材料的开路电位正移现象
5.1.3 天然海洋微生物膜对溶解氧还原反应的作用机制
5.2 典型单菌株对溶解氧还原反应的影响
5.2.1 溶解氧还原反应电化学活性微生物的菌种多样性
5.2.2 铁细菌对溶解氧还原反应的作用
5.2.3 硫酸盐还原菌对溶解氧还原反应的作用

第6章 海洋环境中溶解氧还原反应的利用
6.1 海水金属空气电池
6.1.1 海水铝空气电池
6.1.2 海水镁空气电池
6.2 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
6.2.1 微生物燃料电池
6.2.2 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中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丛书:海洋环境腐蚀过程阴极溶解氧还原反应》:
  1.全面腐蚀
  全面腐蚀又称均匀腐蚀,是指金属材料与腐蚀介质互相接触的部位均匀地遭到腐蚀损坏的现象。这种腐蚀形态只有少数的碳钢、低合金钢在全浸腐蚀条件时出现。全面腐蚀的危险性相对而言较小,是一种可预测的海洋腐蚀形态,根据腐蚀速率和预期材料寿命,在工程设计上预留腐蚀余量即可。
  2.局部腐蚀
  局部腐蚀是指在与腐蚀环境接触的整个金属表面上,某些区域发生优先集中腐蚀。局部腐蚀主要是由于材料存在表面电化学不均一,形成局部腐蚀原电池而引发的。局部腐蚀虽然平均重量损失较小,但由于腐蚀损失主要集中于某些区域,其危险性大。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局部腐蚀形态。
  1)点蚀
  点蚀又称小孔腐蚀,其突出特点为材料的大部分表面不腐蚀或轻微腐蚀,而在局部区域产生于表面向内扩展的点坑。通常在金属材料的表面缺陷处容易引起点蚀发生,这些缺陷包括非金属夹杂、盐粒及污染物的局部沉积、保护膜破裂、成分偏析、晶界及晶格缺陷等。对钝性材料(如不锈钢、铝合金)来讲,在海洋环境中由于大量氯离子的存在,极易在钝化膜缺陷处发生点蚀。
  2)缝隙腐蚀
  缝隙腐蚀是由于金属表面与其他金属或非金属表面形成缝隙,缝隙中电解质溶液的溶解氧含量低于缝隙外的,进而形成氧浓差电池.导致缝隙部位发生严重的局部腐蚀。海洋环境中金属构件中的铆接或镙钉接头等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缝隙,因而缝隙腐蚀是海洋环境腐蚀的一种重要腐蚀形式。
  3)晶间腐蚀
  晶间腐蚀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局部选择性腐蚀,通常腐蚀沿晶界向合金的内部发展,从而使晶粒间的结合力大幅降低,失去了原有的机械强度。由于产生晶间腐蚀后,从表面上看金属材料仍有金属光泽,几乎看不到腐蚀,所以其危害性很大。这种腐蚀主要发生于各种合金材料中,如铜合金、铝合金、镍基合金、镁合金等。
  4)电偶腐蚀
  又称接触腐蚀,是指不同腐蚀电位的两种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相互接触时产生电位差,由此构成宏观腐蚀电池而引起的腐蚀。电偶腐蚀主要发生在不同金属接触及邻近区域,对其他区域影响较小,腐蚀速率不均匀分布,距离接触区域越远受到的影响越小。影响电偶腐蚀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电极电位差、极化性、介质性质及其导电性、温度、pH、面积比等。在海洋工程技术中,采用不同金属或合金来制造结构物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海洋环境中发生电偶腐蚀的情况较普遍。电偶腐蚀可被有效利用,即通常所说的牺牲阳极保护。
  5)应力腐蚀
  应力腐蚀是由残余或外加应力和腐蚀联合作用导致的腐蚀损伤。影响应力腐蚀的因素包括金属及合金成分与组织结构、应力大小、介质的种类及浓度、温度等。应力腐蚀往往会发生没有形变先兆的突然断裂,容易造成严重事故,其危险性较大。置于海水中的奥氏体不锈钢、高强度钢、铝合金等都存在应力腐蚀现象。
  6)氢脆
  氢脆是由于氢和应力的共同作用而导致金属材料产生脆性断裂的现象。氢脆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氢含量、温度、应变速率、金属材料的强度、成分与组织结构等。处于海洋环境中的高强度钢和超高强度钢,在阴极保护下,可能存在过保护问题,部分氢向钢内部扩散。经一段孕育期后,在钢内产生裂纹,裂纹逐步扩展,最后突然产生氢致延滞断裂。
  7)空泡腐蚀
  空泡腐蚀简称空蚀,在一定温度环境条件下,材料因腐蚀介质局部压力变化导致空泡形成和溃灭而产生破坏。空泡腐蚀一般认为是一种疲劳破坏,形貌一般呈海绵状和蜂窝状,有时产生针孔和麻点。在海洋环境中,船舶的螺旋桨与泵轴等过流部位是空泡腐蚀发生的重点区域。
  ……

前言/序言

  波澜壮阔的海洋作为生命的母体与摇篮,孕育了万千生命。三四十亿年前,原始海洋出现了原始生命——古细菌,而随着生命的演化,蓝细菌的登场带来了氧气,氧气的出现使得地球慢慢成为生命的伊甸园。目前,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尤其是人和高等动物,需要以氧为氧化剂从有机物的氧化中获取能量来维持生命,因此,氧气对生命至关重要。而对非生命体来讲,氧气可能有毒害性,如钢铁材料的吸氧腐蚀。
  由于海水呈弱碱性且溶解有相当量的氧,除电位很负的镁及其合金外,几乎所有的工程金属材料在海水中的电化学腐蚀都属于吸氧腐蚀,即阴极反应为溶解氧还原反应。鉴于溶解氧还原反应在海洋环境腐蚀中的重要性,非常有必要对该电化学反应进行深入研究,以深化海洋腐蚀机理认识,为海洋工程设施的腐蚀防护提供依据。目前,溶解氧还原反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新能源领域,而在腐蚀领域的研究报道不多。本书共6章。第1章首先概述海洋环境腐蚀引出溶解氧还原反应,并从反应动力学、机理与模型等方面对溶解氧还原反应进行初步介绍;第2章主要介绍溶解氧还原反应的常用研究方法,在阐述研究方法的工作原理后给出应用实例;第3章和第4章分别介绍钢铁材料和典型有色金属材料上的溶解氧还原反应,钢铁材料按纯铁、碳钢、低合金钢和合金钢四部分进行介绍,典型有色金属材料主要涉及铜、铝、锌、镍及其合金;第5章介绍海洋微生物膜对溶解氧还原反应的影响,按照先天然海洋微生物膜后典型单菌株的顺序,单菌株中尤其突出了铁细菌和硫酸盐还原菌的作用;在介绍了溶解氧还原反应对海洋工程材料的破坏作用后,在最后一章(第6章)中介绍海洋环境中溶解氧还原反应的有效利用,这部分主要包括海水金属空气电池和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
浅析现代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防护与应用 图书名称:现代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防护与应用 作者:[在此处填写作者姓名,例如:张宏伟,李明] 出版社:[在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例如: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份:[在此处填写出版年份,例如:2023] ---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当前工程领域中,材料在极端工作环境下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并系统地探讨了新一代防护技术和功能材料的应用策略。随着航空航天、深海探测、核能、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材料的服役环境日益复杂,温度、压力、腐蚀性介质的极端性对材料的可靠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本书旨在为材料科学家、结构工程师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深入、前沿的技术参考。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极端环境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机理、先进防护涂层与表面改性技术、高性能结构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以及面向特定极端工况的失效分析与寿命预测。 第一部分:极端环境下的材料失效机理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在高温、超低温、高压、强辐射以及复杂化学介质等极端条件下,材料内部结构和力学性能发生变化的物理化学机制。 1. 高温氧化与热腐蚀 重点阐述了高温合金在燃气轮机、航空发动机等工作介质中的氧化行为。详细讨论了氧化皮的形成、生长动力学,以及硫、钒等元素引起的熔盐腐蚀(热腐蚀)对防护氧化物层(如 $ ext{Cr}_2 ext{O}_3$, $ ext{Al}_2 ext{O}_3$)的破坏机制。分析了贫氧、富氧条件下,不同气氛对材料表面氧化态的影响,并引入了动力学模型来预测高温氧化速率。 2. 低温脆化与应力断裂 针对深空、深海、液化天然气(LNG)储运等低温环境,本书详述了典型金属材料(如低碳钢、镍基合金)在低于过渡温度下的韧性急剧下降现象。分析了晶界扩散、位错运动受限导致的塑性变差机制。特别关注了氢脆效应在低温高压环境下的协同作用,以及材料内部微观缺陷(如夹杂物)在低温应力集中下的扩展行为。 3. 辐射损伤与辐照效应 在核反应堆和空间站等高能粒子流环境中,材料的微观结构会发生显著变化。本书讨论了中子、质子、重离子辐照对晶格造成的空位和间隙原子的产生与迁移,由此导致的材料膨胀、硬化和蠕变性能下降。重点对比了无序合金与有序合金在辐照下的抗性差异,并介绍了先进的辐照损伤原位监测技术。 第二部分:先进防护涂层与表面工程技术 材料防护是实现极端环境服役寿命延长的核心途径。本部分系统介绍了当前最前沿的表面改性与功能涂层技术。 1. 高熵合金与多层复合涂层 探讨了高熵合金(HEA)作为耐腐蚀和耐磨损涂层的潜力。与传统单组分或二元合金相比,HEA 凭借其高构型熵和“迟滞效应”,表现出优异的抗辐照和高温稳定性。随后,详细解析了热障涂层(TBCs)的制备工艺(如等离子喷涂、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EBPVD)及其层间粘结强度的优化,特别是利用纳米结构梯度设计来适应热冲击。 2. 反应性物理气相沉积(RPVD)与原子层沉积(ALD) 深入剖析了原子层沉积(ALD)技术在制备超薄、保形、无缺陷防护层方面的独特优势。重点讨论了如何利用 ALD 技术精确控制氧化物、氮化物或金属间化合物的厚度和化学计量比,以应对高酸性或高碱性介质的侵蚀。同时,对比了 RPVD 技术在制备致密金属或陶瓷薄膜时的工艺窗口和微结构控制。 3. 阻挡层与渗透性控制 针对湿热和含盐雾环境,介绍了用于抑制活性元素(如 $ ext{Cl}^-$, $ ext{SO}_4^{2-}$)渗透的中间阻挡层(Barrier Layer)的设计。讨论了如 $ ext{Y}_2 ext{O}_3$, $ ext{SiO}_2$ 等材料在降低离子扩散速率方面的作用机制,并引入了电化学阻抗谱(EIS)在评估阻挡层完整性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极端环境下的功能材料与结构设计 本部分关注于能够主动适应或抵抗极端载荷的功能材料及其在结构层面的应用。 1. 形状记忆合金(SMA)与智能结构 介绍了镍钛(NiTi)基形状记忆合金在温度循环载荷下的应用。重点分析了 SMA 驱动器在航天器热控系统和自修复结构中的应用潜力。讨论了超弹性行为与疲劳寿命之间的权衡,以及如何通过合金化或热处理来调控其马氏体转变温度($ ext{M}_s$, $ ext{M}_f$)。 2. 陶瓷基复合材料(CMC)在热结构中的应用 陶瓷基复合材料因其轻质、耐高温、抗热震的特性,已成为下一代航空发动机和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首选材料。本书详细阐述了 $ ext{SiC}/ ext{SiC}$ 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设计(如纤维编织方式、基体渗透技术),以及其在高温氧化气氛下的腐蚀防护策略,特别是对 $ ext{SiO}_2$ 熔融层形成及后续侵蚀的控制。 3. 增材制造(AM)对极端环境材料的影响 系统考察了选择性激光熔化(SLM)和电子束熔化(EBM)等增材制造技术在制备高难熔金属(如铌、钼合金)和复杂几何结构部件中的优势与挑战。探讨了 AM 部件中残余应力、晶粒取向和孔隙率对疲劳寿命和抗辐照性能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优化制造参数以获得致密、各向同性结构的工艺路径。 第四部分:服役性能评估与寿命预测 可靠性是极端环境工程的生命线。本部分提供了评估材料剩余寿命和预测失效风险的先进方法。 1. 多尺度疲劳与蠕变耦合模型 针对高低温交变载荷下的结构件,建立了结合宏观应力分析和微观裂纹萌生/扩展的耦合损伤模型。引入了连续介质损伤力学(CDM)和晶体塑性有限元(CPFEM)方法,以更精确地模拟复杂应力状态下的材料行为。 2. 原位监测与无损评估技术 详细介绍了在极端工况下实现材料状态实时监控的技术,包括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FBG)的温度和应变监测、声发射(AE)技术在裂纹早期识别中的应用,以及高频超声波在检测涂层剥落和内部缺陷中的效能。 3. 数据驱动的寿命预测 结合机器学习(ML)和人工智能(AI)方法,构建材料在复杂载荷组合下的服役寿命预测模型。通过分析历史试验数据和在线监测数据,实现对材料退化趋势的非线性拟合与外推,从而提高工程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 本书特色: 本书内容紧跟国际前沿研究热点,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它不仅提供了对材料失效物理化学机制的深刻理解,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先进材料设计和表面防护解决方案。图表丰富,案例翔实,是相关领域工程师和研究人员不可或缺的参考手册。 适读人群: 航空航天、能源装备(核电、燃气轮机)、深海工程、生物医学材料等领域的研发人员、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师生,以及从事相关技术标准制定的专业人士。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很长,但听起来就很有分量,充满了学术气息。《中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丛书》这个总标题,就已经暗示了这是一套体系庞大、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系列研究。而其中细分到的《海洋环境腐蚀过程阴极溶解氧还原反应》,则将研究聚焦于一个极其重要且复杂的领域。作为一名对材料科学和海洋工程略有涉猎的读者,我对这本书抱有极高的期待。我尤其关注它是否能深入剖析海洋环境下,溶解氧还原反应在整个腐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与其他腐蚀因素(如盐度、温度、pH值、微生物等)之间的相互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详细的机理分析,用严谨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模型来支撑其论点。例如,在不同海洋环境(如潮间带、深海、近岸、远海)下,溶解氧的浓度和分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又如何直接或间接影响阴极反应的速率?书中是否会涉及到电化学动力学、腐蚀产物分析、材料表面形貌观察等研究手段?而且,作为“控制战略研究”,我更希望能看到书中提出的控制方法,是基于对溶解氧还原反应深刻理解的产物,而非泛泛而谈的通用策略。比如,是否会针对性地提出抑制氧还原的涂层技术、缓蚀剂设计,甚至是电化学保护的新思路?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理解海洋腐蚀机制、并据此进行材料选择和防护设计的重要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中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丛书:海洋环境腐蚀过程阴极溶解氧还原反应”,单从标题来看,就透露出一种国家层面的战略眼光和对具体技术细节的深入探索。作为一名对材料科学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对“腐蚀”这个概念一直心存敬畏,尤其是海洋环境中的腐蚀,其破坏力和复杂性远超陆地。这本书将研究聚焦在“阴极溶解氧还原反应”上,让我觉得它并非是一本笼统的科普读物,而是非常专业地探讨了海洋腐蚀的一个核心环节。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中国腐蚀状况”这样一个宏观背景与“海洋环境腐蚀过程阴极溶解氧还原反应”这样一个微观机理联系起来的?书中是否会结合中国海域的实际腐蚀案例,来分析氧还原反应的影响?我期待书中能用相对易懂的方式,但又不失科学严谨性地,解释清楚氧还原反应在海水腐蚀中扮演的角色,它如何引发电化学腐蚀,以及有哪些主要的控制手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解答一些我长久以来的疑问,比如,为什么金属在海水中会那么容易生锈?是不是因为海水里有大量的氧气?而这个“溶解氧还原反应”又是如何加速这个过程的?此外,“控制战略”这个词也吸引了我,它意味着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提供实际的解决方案,也许是对现有防腐技术的评估,或是对未来防腐方向的展望。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中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丛书:海洋环境腐蚀过程阴极溶解氧还原反应》,听起来就非常硬核,充满了科研的严谨和对国家战略层面的考量。作为一名对材料科学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常常被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腐蚀的严峻性所震撼。而“阴极溶解氧还原反应”这个细分的章节,更是触及到了腐蚀机理的核心。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既专业又不失可读性的方式,为我揭示海洋环境中,溶解氧还原反应是如何充当腐蚀的“催化剂”的。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讲解这个反应的电化学过程,以及它与其他腐蚀因素(例如,氯离子、海水中的微生物等)是如何相互作用,协同作用于金属材料的。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图表或者模型,来直观地展示这些复杂的相互作用?另外,“控制战略”这个词组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它暗示着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描述,而是会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针对溶解氧还原反应的有效控制策略,比如,新型的防腐涂层、缓蚀剂的应用,甚至是通过改变电化学环境来抑制反应的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深入了解海洋腐蚀科学的大门,并让我了解到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了一系列扎实的研究工作,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国家层面的关注,都让人肃然起敬。《海洋环境腐蚀过程阴极溶解氧还原反应》这个子题,听起来就非常专业,可能对非专业读者来说会有些晦涩,但对于行业内的从业者或者研究者来说,无疑是精准的指引。我个人一直对材料在恶劣环境下的表现很感兴趣,尤其是海洋环境,它的腐蚀性是众所周知的。这本书如果能深入讲解氧还原反应在海洋腐蚀中的作用,那将非常有价值。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海洋环境”的,是包含了所有海洋区域,还是侧重于特定区域?比如,海水、海泥、海洋大气,甚至是海洋生物附着的影响,在书中都会被考虑到吗?我对“阴极溶解氧还原反应”的机理部分尤其感兴趣,它是如何发生的?有哪些关键的步骤?哪些因素会加速或减缓这个反应?书中是否会提供相关的电化学测量数据,比如极化曲线、阻抗谱等?更进一步,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描述现象,更能提供“控制战略”。这意味着书中应该会讨论如何有效抑制这种腐蚀反应,或许会提出一些新的材料、新的防腐技术,或者对现有技术的优化建议。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份关于海洋材料保护的深度指南,希望能从中获得实用的知识和启发。

评分

“中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丛书:海洋环境腐蚀过程阴极溶解氧还原反应”,这个书名本身就奠定了一种权威性和专业性。《海洋环境腐蚀过程阴极溶解氧还原反应》这一部分,听起来像是深入到化学和材料工程的腹地,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海洋工程技术稍有了解但非专业人士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我一直对船舶、海洋平台等设施在海水中是如何被腐蚀的感到好奇,而溶解氧还原反应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这个反应的机理,例如,在不同的海水介质(如不同盐度、温度、pH值)中,氧还原反应的速率和途径会有怎样的差异?书中是否会提供具体的实验数据来佐证这些差异?此外,作为“控制战略研究”的一部分,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出切实有效的防腐措施。这些措施是基于对氧还原反应的深刻理解而提出的吗?比如,是否会介绍一些新型的阴极保护技术,或者能够抑制氧还原的涂层材料?我更关注的是,这些控制策略是否具有“中国特色”,是否是针对中国海洋环境的特点而设计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海洋腐蚀有更深入、更具象的认识,并且从中学习到一些能够实际应用到工程实践中的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