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教材或者参考用书,也可供分析化学科研人员及分析测试人员参考。 采用“去公式化”解析策略,注重化学平衡体系的分析和算式的推导,去掉大量导出公式,设计代数方程求解软件
建立[H+]的通用计算策略,终点误差的通用计算策略,高精度滴定曲线的通用绘制策略,为解决复杂化学平衡问题提供统一的思路和模式
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剖析部分近似解法存在的问题
较为系统地介绍常用数理统计方法
配以丰富的例题和详细的解题过程
内容简介
《分析化学》的主要内容包括酸碱平衡、配位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沉淀平衡体系的定量计算,以及相应滴定分析方法。不同于经典的分析化学教材,《分析化学》采用“去公式化”解析策略,注重化学平衡体系的分析和算式的推导,数值计算和方程求解则通过软件完成。相关软件的Matlab代码附于书后。《分析化学》还介绍了常见数理统计方法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特别强调方法的正确使用和结果的合理阐释。《分析化学》包含了数量众多、难度不同的例题,并且给出解题思路和分析过程。每章最后包括习题并附有答案。
《分析化学》可作为高等理工类学校化学化工类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分析化学教材,也可供从事分析化学工作的科技人员阅读和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分析化学概述
1.1.1 分析化学及其作用
1.1.2 分析化学分类
1.1.3 分析化学简史
1.2 滴定分析法
1.2.1 滴定分析简史
1.2.2 滴定分析的基础概念
1.2.3 容量分析仪器
1.2.4 滴定方式
习题
第2章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和统计学处理
2.1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
2.2 实验数据中的误差传递
2.2.1 系统误差传递
2.2.2 随机误差传递
2.3 数理统计基础知识
2.3.1 在误差分析中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的必要性
2.3.2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3.3 显著性检验
2.3.4 传统的统计数值表
2.4 数理统计方法在误差分析中的具体应用
2.4.1 检测限和定量限
2.4.2 分析结果精密度的检验
2.4.3 两组数据精密度的比较
2.4.4 置信区间
2.4.5 平均值与参考值的比较
2.4.6 两个平均值的比较
2.4.7 两组配对数据的比较
习题
第3章 酸碱滴定
3.1 酸碱平衡体系
3.1.1 酸碱平衡体系的定量性质
3.1.2 酸碱平衡体系[H+]的计算策略
3.1.3 酸碱平衡体系[H+]的计算示例
3.2 缓冲溶液
3.2.1 缓冲作用
3.2.2 缓冲溶液的相关计算
3.2.3 缓冲溶液的配制
3.2.4 缓冲容量
3.3 酸碱滴定曲线
3.3.1 绘制酸碱滴定曲线
3.3.2 滴定曲线特征与体系酸碱性质的关系
3.3.3 V.[H+]曲线
3.3.4 滴定突跃及其影响因素
3.4 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
3.4.1 酸碱指示剂
3.4.2 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计算
3.5 准确滴定判别
3.5.1 一元酸的准确滴定判别
3.5.2 多元酸的准确滴定判别
3.5.3 混合酸的准确滴定判别
3.6 滴定曲线用于终点误差计算和准确滴定判别
3.6.1 计算终点误差
3.6.2 多元酸的准确滴定判别
3.6.3 混合酸的准确滴定判别
3.7 常见酸碱滴定法
3.7.1 烧碱的测定
3.7.2 纯碱的测定
3.7.3 硅的测定
3.7.4 磷的测定
3.7.5 铵盐的测定
3.7.6 凯氏定氮法
3.7.7 醛酮的测定
习题
第4章 配位滴定
4.1 配位平衡体系
4.1.1 配位平衡体系的定量性质
4.1.2 配位平衡体系定量计算的要点
4.2 配位滴定曲线
4.2.1 绘制配位滴定曲线
4.2.2 [M']sp的计算
4.2.3 滴定突跃及其影响因素
4.3 配位滴定的终点误差
4.3.1 金属指示剂
4.3.2 配位滴定的终点误差计算
4.3.3 计算配位滴定终点误差的林邦公式
4.4 准确滴定判别
4.4.1 酸度的影响和酸度允许范围
4.4.2 混合离子的选择性滴定
4.4.3 掩蔽
4.5 滴定曲线用于终点误差计算和准确滴定判别
4.6 常见配位滴定法
4.6.1 多数金属离子的直接测定
4.6.2 返滴定法测铝
4.6.3 置换滴定法测银
4.6.4 置换滴定法测锡
习题
第5章 氧化还原滴定
5.1 氧化还原平衡体系
5.1.1 氧化还原平衡体系的定量性质
5.1.2 氧化还原平衡体系定量计算的要点
5.2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5.2.1 绘制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5.2.2 化学计量点电势的计算
5.2.3 滴定突跃及其影响因素
5.3 氧化还原滴定的终点误差
5.3.1 氧化还原指示剂
5.3.2 氧化还原滴定的终点误差计算
5.4 滴定曲线用于终点误差计算
5.5 氧化还原滴定分析中的预处理
5.6 常见氧化还原滴定法
5.6.1 高锰酸钾法
5.6.2 重铬酸钾法
5.6.3 碘量法
5.6.4 溴酸钾法
5.6.5 铈量法
习题
第6章 重量分析和沉淀滴定
6.1 沉淀平衡体系
6.1.1 沉淀平衡体系的定量性质
6.1.2 沉淀平衡体系定量计算的要点
6.1.3 沉淀溶解度主要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6.1.4 沉淀溶解度的其他影响因素
6.2 沉淀的形成
6.2.1 沉淀的类型
6.2.2 沉淀的形成过程
6.2.3 沉淀的污染
6.2.4 沉淀条件的选择
6.2.5 均相沉淀法
6.3 有机沉淀剂
6.3.1 形成螯合物的有机沉淀剂
6.3.2 形成离子缔合物的有机沉淀剂
6.4 沉淀滴定法
6.4.1 沉淀滴定曲线
6.4.2 滴定突跃及其影响因素
6.4.3 沉淀滴定的终点误差
6.5 常见沉淀滴定法
6.5.1 莫尔法
6.5.2 福尔哈德法
6.5.3 法扬斯法
6.5.4 其他沉淀滴定
习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一些数理统计的Matlab程序
附录2 关于假设检验的解释
附录3 酸碱平衡体系中质子平衡可以通过物料平衡和电荷平衡导出的证明
附录4 复杂代数方程的高效求解方案
附录5 绘制滴定曲线的Matlab程序
附录6 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常数表
前言/序言
本书是分析化学经典课程体系的改革成果。
分析化学作为“四大化学”之一,是国内外高校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经过长期发展,分析化学课程已经形成了成熟且稳定的经典体系,强调计算的可实现性。在计算工具欠发达的年代,前辈研究者们精心推导了各种近似计算公式,这些公式运算简单,复杂度一般不会超过平方/开方、指数/对数。只要记住公式及其适用条件,借助简单计算工具和数学用表就能够解决问题,甚至是一些稍复杂的难题。因此,“公式化”的经典课程体系得到了广泛认可,时至今日,国内绝大多数分析化学教材仍然采用这种课程体系。
现代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发达的硬件和丰富的软件可以高效地解决分析化学中的计算问题。当数值运算不再困难时,经典课程体系的优点便失去了基础,不足则迅速显现,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量公式及其适用条件需要记忆,导致了学习兴趣的减退;二是诸多公式将学习焦点集中在问题的求解层面而非分析层面,套用公式解题尽管方便,却降低了主动思考的必要性,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三是难以解决某些复杂化学平衡问题,因为无公式可用。因此,经典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些教改研究者显然意识到了过量的计算公式对分析化学课程的负面影响.于是在修订教材时删除了一些烦琐公式。然而,删除烦琐公式就意味着移除了它们所解决的复杂化学平衡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分析化学的重要内容,不仅不能从教材中移除,反而应该加以强调。
作者通过长期教学实践和研究,建立了分析化学新课程体系。新体系的核心思想是:从基本定量关系(物料平衡和电荷平衡)入手,完成对化学平衡的分析和算式的推导,数值计算和方程求解则通过软件完成。新课程体系的特点如下:
(1)新课程体系不再包含经典体系中的大量导出公式,是“去公式化”的课程体系,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机械记忆的负担。为了节约解题时间,作者设计了一个界面友好的代数方程求解软件(源代码见附录4)。同时为了兼顾效率,书中保留了少量适用范围较广的传统公式,如简单酸碱平衡体系[H+]估算公式,计算EDTA配位滴定终点误差的林邦公式,以及氧化还原滴定中化学计量点电势的计算公式等。
(2)新课程体系为解决复杂化学平衡问题提供了统一的思路和模式。例如,建立了酸碱平衡体系[H+]的通用计算策略、终点误差的通用计算策略,以及高精度滴定曲线的通用绘制策略。对于部分例题,补充了经典解法,以作为参考和对比。不难发现,一些传统的解题技巧已变成更广泛背景下的特例。
(3)新课程体系解决了一些传统方法无能为力的复杂化学问题;澄清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如混合酸的准确滴定判别;剖析了一些近似解法存在的问题,如复杂配位平衡体系的计算、碘量法的终点误差计算、MnS沉淀的溶解度计算等。
《星际探险者:失落文明的密码》 作者:伊莲娜·瓦伦丁 出版社:寰宇之光 装帧:精装,附赠精美星图 页数:680页 --- 内容简介 在公元2742年,人类的足迹已遍布银河系边缘的数千个星系,但宇宙的深处依旧隐藏着无数未解之谜。本书讲述了天才天体物理学家兼密码学家,艾瑞斯·凡恩,在一次例行深空探测任务中,意外截获的一段古老而复杂的信号。这段信号并非来自任何已知的外星文明,它的结构复杂到足以让当代最先进的量子计算机陷入停滞。 艾瑞斯,一个对古代语言和失落科技抱有近乎狂热兴趣的探险家,立即意识到这可能与传说中掌握了时空折叠技术的“先驱者”文明有关。先驱者,一个在宇宙大爆炸后不久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的超级文明,他们的存在仅存在于宇宙民间传说和极其模糊的考古碎片中。 第一部:寂静的低语 故事始于“奥德赛号”深空探测舰的深空站。艾瑞斯和她的跨学科团队——包括精通量子力学的机械师泽维尔、历史学家兼语言学家卡拉,以及沉默寡言但经验丰富的领航员“幽灵”——将信号源定位在一片被称为“湮灭之域”的危险星云。这片区域因其反常的引力波动和对所有电子设备的强烈干扰而闻名,几乎是所有星际航行者的禁区。 信号的首次破译工作充满了挫折。它不是基于任何已知的数学序列或物理常数,而更像是一种基于宇宙背景辐射波动的“情感编码”。卡拉教授坚信,要理解这段信息,必须从更本源的哲学和艺术角度入手,而非单纯的逻辑推演。在一次几乎要放弃的夜晚,艾瑞斯从信号中捕捉到了一种类似于巴洛克音乐中“对位法”的结构,这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他们发现,信号的核心是一份关于“坐标漂移”的警告。先驱者文明似乎预见到了某种灾难,并试图将他们的知识封存在宇宙中的特定“锚点”上。 第二部:星图上的幽灵航线 随着对密码的深入理解,一个惊人的事实浮出水面:坐标指向的不是一个固定的星球,而是一条穿越虫洞和非欧几里得空间的“活体航线”。这条航线要求飞船具备超越现有曲速引擎能力的推进技术,并且必须能够承受连续的维度震荡。 团队决定利用泽维尔秘密研发的“相位稳定器”——一个尚未完全通过安全测试的装置。他们偷偷离开了奥德赛号的母港,踏上了这段危险的旅程。 航线的第一站将他们引向了被遗弃的“克拉克斯-7”殖民地。这里曾是人类扩张初期的一个重要前哨站,但在一次未知的能源枯竭事件后被彻底抛弃。殖民地内的一切都凝固在了最后一刻,人们甚至来不及撤离。艾瑞斯在殖民地的主图书馆中发现了一批记载着先驱者与早期人类接触的“加密日记”。这些日记揭示了先驱者文明的辉煌,但也暗示了他们毁灭的真正原因——并非外部入侵,而是对自身技术的过度依赖和滥用,导致了宇宙规律的局部扭曲。 第三部:回音与抉择 在航线的最终阶段,他们遭遇了来自“执政官联盟”的阻挠。联盟是一个以维护宇宙秩序为名,但实际上控制着所有先进科技垄断的政治实体。联盟特工一直追踪着艾瑞斯的信号,他们渴望获得先驱者的技术,并将其军事化。 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太空追逐,奥德赛号在“幽灵”的完美导航下,成功穿过了“熵之门”——一个自然形成的、极不稳定的时空裂缝。 他们到达的目的地,是一个漂浮在宇宙真空中的巨大几何结构,它不反射任何光线,而是吸收一切能量。这里是先驱者留下的最终档案馆。 档案馆内,艾瑞斯找到了失落文明的全部遗产:关于物质重构、生命起源的真正答案,以及一个关于宇宙“循环”的终极理论。然而,图书馆的守护者——一个由纯粹意识构成的实体——向艾瑞斯发出了最后的警告:先驱者的毁灭,源于他们试图“编辑”宇宙的基本法则。他们留下的技术,是双刃剑。 艾瑞斯面临着一个痛苦的抉择:是将这份超越时代的力量带回人类社会,加速文明的演进,但也可能重蹈先驱者的覆辙?还是将其永远封存? 本书的高潮部分,集中在艾瑞斯团队如何运用先驱者留下的“伦理算法”来决定这份知识的命运。他们没有选择占有,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具挑战性的道路——利用先驱者的技术,建立了一个能够保护并引导新发现的“知识隔离层”,确保任何未来的文明在获得这份力量前,必须先通过严格的道德与哲学考验。 尾声:新纪元的序曲 艾瑞斯和她的团队带着远超预期的见识返回了人类领地。他们没有带回能立刻改变战争格局的武器,也没有带来能瞬间解决能源危机的装置。他们带回来的是一种全新的宇宙观,一种对“限制”和“敬畏”的深刻理解。 《星际探险者:失落文明的密码》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太空探险的小说,它更是一部关于知识的重量、文明的兴衰,以及人类在面对无限可能性时应有的审慎与责任感的史诗。它探讨了科技发展与伦理边界的永恒张力,邀请读者一同思考:我们真正渴望从宇宙中发现的,究竟是力量,还是智慧? --- 本书特色: 硬科幻设定:对量子纠缠、非欧几何和时间错位有严谨且富有想象力的描绘。 密码学解谜:书中包含了多次复杂的符号解析和语言学重建过程,极具挑战性。 哲学思辨:深入探讨了文明的“信息熵”与“道德熵”之间的关系。 人物群像:塑造了性格迥异、专业互补的探险团队,他们的友谊与冲突推动了情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