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2014年9月,洛陽老子學會聯閤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社科院等單位,在洛陽老君山召開瞭第四屆老子文化國際論壇。論壇收到國內外學者提交的論文近百篇,對老子進行瞭全方位的研究。本書編委會依照材料新、觀點新、角度新的原則,對所有論文進行瞭篩選,將其中的精品編成此書。
目錄
論老子道之精義
老子與洛邑摭說
《老子》的“我”和“吾”
《老子》“輔萬物之自然”古今淺說
道教“萬物一體”的智慧與生態文明建設
漢簡《老子》中的一些“異文”及“義旨”考辨
《老子》容、公思想及其影響
從老子的“大小之論”談起
《老子》中“物”之理論及生態意義研究——郭店楚簡本與王弼本的一個比較
老子及道傢的根本道論
近年齣土文獻與《老子》研究
老子“玄德”思想及其所蘊形而上下的通貫性——基於通行本和簡帛本《老子》的綜閤考察
論老子道傢學說的人本精神
老子論“知”與“智”
老子生育思想探微
《老子》的幸福觀與“玄德”思想之間的關係
虛無與對反:《老子》應用哲學的兩大主軸
老子屈君伸民的政治思想及其現代意義
《道德經》中的“大”
老子論愛
《史記·老子傳》中隱含的事實
馬王堆帛書《老子》“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瑣議
魏晉南北朝《老子》的注釋與傳播
道傢“無為而治”執政理念的廉政觀審視
從巫文化衍變的視角談道教與道傢的關係——兼論王屋山在道教神仙體係中的地位
文本·語境·心態:王船山的老莊異同論一
讓老子文化走齣象牙之塔走近普通百姓——淺談《道德經》研究中的六大誤區
老子名利思想及其現代價值重估
老子思想對日本近現代名傢的影響
“芒”與“明”——淺論《齊物論》所述“自我”世界的兩重境界
老子的自然世界
“執大象”之“道”:《道德經》中的意象分析
道傢關於生態文明的智慧
2l世紀韓國新道學的齣路看老子的道
老子思想啓示的四大人文理性精神要旨
從老子到韓非:淺論道法淵源的幾個方麵
不爭之觀——老子“善”論發微
近代老學與疑古思潮
老子的“絕學無憂”新探
弱者生存之道——老子謀略思想探析
“道德生活論”與當代世界危機
王羲之“老子書道觀”與老子道德觀
黃老學視域下《凡物流形》中的“執一”之道
老子形象演變芻議——從《混元老子》等圖像溯源太上老君形象之演變
詮釋的可能空間:以“道可道非常道”的釋義為例
論馮友蘭闡《老子》“知和”“知常”“習常”的境界哲學
妙道與心靈——老莊之“神”述論
論上德下德的曆史地位
萬物一體法自然生態和諧道相通——老子“和諧思想”在老君山開發建設中的實踐運用
“由人事而天道”:道傢對“禮崩樂壞”的應對及其現代意義
“重積德則無不剋”——論老子“德”的現實意義
中國老君山的整體考察——兼論洛陽老君山的地位及老君山係列性整體性的意義與價值
The Inspirational Laozi——Poetry,Business,and the Blues
Basic Aspects of Daoist Philosophy
後記
精彩書摘
《老子的學說與精神:曆史與當代》:
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此處對二十一章提到的“恍惚”作瞭解釋,指齣所謂恍惚(惚恍)乃是無狀之狀,無象之象,即不是像普通的事物那樣擁有一種具體可見的形象。另外,此段特彆指齣“道”的存在無法以視、聽、搏等感覺形式予以確證。那麼“道”是否如“邏各斯”一樣是一種通過人類理性抽象齣來的一種精神存在呢?根據十九章所說的“絕聖棄智,民利百倍”,三章的“絕學無憂”及四十八章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等論述,“道”也絕對不是人類精神構造齣來的一種觀念存在。可以說“道”既不同於赫拉剋利特描述的“邏各斯”,又不同於黑格爾哲學體係中的絕對精神。那麼“道”究竟是什麼呢?按照老子對“道”的理解,“道”的觀念或者道之名固然是人所給定的,但這種給定並不是“道”之本性的自然呈現,而是人們想對“道”有所言說而采取的一種不得已的做法。畢竟“道”在本質上是超越一切名言的意指。人們將那不可言說之存在命名為“道”,並沒有錶達什麼具體的內涵,而僅僅是一種標識。至於“道”的實體本身是完全存在於人的感覺、理性之外,而為人類精神所無法把握。進而言之,人類精神不僅無法觸及作為終極實體的道。相反地正是因為人彰顯瞭他的精神,纔使道體處於遮蔽的狀態。人之精神遮障瞭道,這是老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一語的真正意指。論及於此,有人可能會詢問:既然“道”存在於人類精神的視域之外,那麼老子本人又是如何體證那窈冥恍惚的道之存在呢?這一問題的確很關鍵。值得我們認真地思索。從老子《道德經》全書敘述的主旨來看,他把人們的體道活動與其生存狀態直接聯係起來,指齣:人們隻有放棄異化的、悖道的生活行為(這其中既包括各種具體的實踐行為,也包括抽象的意識行為及心理狀態),從而徹底改變人的生存狀態,纔能最終消除人之生存中遮蔽道之光輝的陰影,使之重現於光明之中。
……
前言/序言
unll
老子的學說與精神:曆史的沉澱與當代的迴響 老子,那位身披神秘麵紗的先賢,其思想的深邃與廣博,至今仍是人類智慧寶庫中熠熠生輝的珍寶。《老子的學說與精神:曆史與當代》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學說條目,更非止步於對曆史文獻的考據。它是一次深入的探尋,一次跨越韆年的對話,旨在挖掘老子思想的核心精髓,梳理其在漫長曆史進程中的演變與發展,並著重探討其在當代社會所激發的深刻共鳴與實踐啓示。 一、 追溯本源:老子其人與《道德經》的誕生 本書的首要任務,是帶領讀者迴到老子生活的時代,那個百傢爭鳴、思想碰撞的春鞦末期。我們將審慎地審視關於老子生平的各種說辭,辨析史料的真僞,力求勾勒齣一個相對可信的“老子形象”。他究竟是隱士?是史官?抑或是某種集體智慧的象徵?這些問題的探討,不僅是為瞭滿足曆史的好奇,更是為瞭理解其思想産生的土壤與背景。 隨後,我們將目光聚焦於《道德經》這部奠定老子思想基石的著作。它以其簡潔而富有哲理的語言,寥寥五韆言,卻蘊含瞭宇宙萬物的根本規律。本書將逐章逐句,甚至逐字逐句地解讀《道德經》的文字,揭示其字麵意義之外的深層含義。我們將探討“道”的不可言說性與普遍性,“德”的內涵與外化,以及“無為”並非消極避世,而是順應自然、因勢利導的智慧。這種細緻入微的解讀,將幫助讀者擺脫對老子思想的刻闆印象,感受其思想的靈動與包容。 二、 學說精髓:貫穿古今的核心理念 《老子的學說與精神:曆史與當代》將係統梳理老子學說的核心理念,並分析這些理念的內在邏輯與相互關聯。 “道”與“無為”:宇宙的本原與人生的智慧 我們將深入剖析“道”作為宇宙萬物的本源,其“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特性。理解“道”的無形無相,以及其作為一切存在的根據。在此基礎上,我們將探討“無為”的思想。這並非無所作為,而是指不妄為、不強求,順應自然的規律,減少人為的乾預,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無為”的智慧體現在政治上,即“無為而治”;體現在個人修養上,即“守柔”、“知止”。 “德”的內涵:生命的自洽與和諧 “德”是“道”在萬物中的體現,是生命內在的本性與力量。本書將闡釋“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的深層含義,探討真正的“德”並非刻意追求,而是自然流露。我們將分析“德”在個人、社會乃至宇宙層麵上的重要性,它關乎生命的自洽、個體的成熟以及萬物的和諧共存。 辯證法的萌芽:物極必反與柔弱勝剛強 老子思想中蘊含著深刻的辯證法思想。我們將著重分析“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原理,揭示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有”與“無”、“正”與“奇”、“禍”與“福”等相對立的概念,在特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甚至相互依存。“柔弱勝剛強”並非軟弱,而是一種以柔剋剛、以退為進的生存智慧和戰略眼光。 政治哲學:治理的藝術與民本的思想 老子對政治的論述,提齣瞭“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形象比喻,強調治理的精要在於“無為而治”。他倡導“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體現瞭樸素的民本思想。本書將深入探討老子關於“不爭”、“不言”、“不役”等政治主張,分析其對後世政治思想産生的深遠影響。 人生哲學:知足常樂與修身養性 在個人層麵,老子提供瞭寶貴的人生智慧。“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其核心思想之一,教導人們要認識到自身的局限,懂得適可而止,從而獲得內心的平靜與滿足。本書將探討老子關於“少私寡欲”、“清靜無為”的修身之道,以及如何通過體悟“道”,達到天人閤一的精神境界。 三、 曆史的傳承:學說的流變與演化 老子的思想並非一成不變,在兩韆多年的曆史長河中,它經曆瞭各種解讀、闡釋與轉化。本書將細緻地考察老子學說的曆史流變。 早期道傢:莊子與道傢的發展 我們將考察與老子並稱“老莊”的莊子,其思想如何繼承並發展瞭老子的“道”與“無為”思想,通過其汪洋恣肆的寓言故事,將老子的哲學具象化,並加入瞭更豐富的精神自由與個體解放的內涵。 漢代的“黃老之學” 分析漢初統治者如何汲取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從而促進瞭社會的恢復與發展。我們將探討“黃老之學”的特點,及其在曆史進程中的作用。 魏晉玄學與道教的形成 考察魏晉時期,玄學傢們如何將老子哲學與儒傢、佛教思想相結閤,形成瞭新的哲學思潮。同時,也將梳理老子學說如何成為道教思想的重要源頭,探討道教在吸收與轉化老子思想過程中的貢獻與變化。 曆代哲學傢對老子的解讀 我們將精選不同曆史時期具有代錶性的哲學傢,如王弼、何晏、硃熹、王陽明等,分析他們如何解讀《道德經》,以及他們的解讀如何影響瞭後世對老子思想的認知。 四、 當代的迴響:老子精神的現代意義 《老子的學說與精神:曆史與當代》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在於其對老子思想在當代社會價值的深入挖掘。在這個物質極大豐富、信息爆炸、競爭激烈的時代,老子的智慧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應對現代焦慮:寜靜與自我的迴歸 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生活中,人們普遍麵臨焦慮與迷失。老子的“清靜無為”思想,為我們提供瞭一種解脫之道。本書將探討如何從老子那裏汲取力量,學會“知止”,減少不必要的欲望,迴歸內心的寜靜,找迴真正的自我。 可持續發展與生態倫理 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與當今世界麵臨的環境危機不謀而閤。我們將分析老子對自然規律的尊重,以及其“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超然態度,如何在現代社會指導我們實現可持續發展,建立更加和諧的人與自然的關係,構建生態文明。 管理智慧與領導力 “無為而治”並非消極,而是最高明的管理之道。本書將探討老子關於“不爭”、“不役”、“不與民爭利”等思想,如何應用於現代企業管理、組織領導以及社會治理中,如何通過尊重規律、激發潛能、減少不必要的乾預,實現高效與和諧。 人際關係與溝通之道 老子“柔弱”、“不言”的思想,對現代人際交往提供瞭深刻的啓示。我們將探討如何運用“不爭”的智慧化解衝突,如何通過“少言”的策略進行有效溝通,如何理解“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微妙之處,從而建立更加健康、和諧的人際關係。 批判性思維與價值重塑 在信息泛濫的時代,保持清醒的頭腦至關重要。老子“常道”、“常德”的思想,鼓勵我們超越錶象,探尋事物的本質。本書將分析老子如何挑戰世俗的價值觀,引導我們進行獨立思考,重塑對成功、幸福的理解,抵製浮躁與功利。 創業與創新中的“無為”智慧 或許令人意外,但老子思想中也蘊含著對創業與創新的啓示。我們將探討“無為”如何轉化為一種“以退為進”、“厚積薄發”的創業策略,如何通過觀察市場規律,順勢而為,實現可持續的創新與發展。 五、 結語:古老智慧的現代生命力 《老子的學說與精神:曆史與當代》是一部麵嚮廣大學術界、哲學愛好者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的作品。它既是一部嚴謹的學術著作,又是一本充滿人文關懷的思考集。通過對老子學說的深度剖析,對曆史流變的梳理,以及對當代價值的探索,本書旨在喚醒讀者對古老智慧的重新認識,激發對人生、社會乃至宇宙的深刻反思,並最終將這份跨越韆年的精神力量,轉化為滋養我們當代生活的活水源泉。它將帶領讀者踏上一場智識與精神的旅程,感受老子學說穿越時空的魅力,理解其精神內核如何依然在我們這個時代迴響,並為我們的生活提供前行的智慧與方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