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海求生:抗戰時期的中國難民

苦海求生:抗戰時期的中國難民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蕭邦齊 著
圖書標籤:
  • 抗戰
  • 難民
  • 曆史
  • 中國
  • 戰爭
  • 社會
  • 苦難
  • 流離失所
  • 迴憶錄
  • 口述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山西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3097266
版次:1
商品編碼:1198149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9-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340
字數:285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一段“鬼哭神嚎”的曆史,一代中國人zui苦痛的經曆。
  國破傢亡裏,百姓如何生存、應對、抵抗,甚或死亡?省與地方、漢奸與抵抗者、戰士與平民、中國人與日本人、官員與老百姓、教師與學生、黨員與非黨盟友或敵人,在這個危難時刻,做一個中國人意味著什麼?
  不管長途或短途遷徙,用藝術傢和作傢豐子愷的話來說,當難民就是“苦海”求生。

內容簡介

  蕭邦齊在著作中講述瞭江浙難民的整體情況以及他們的生存之術。作者引用包括豐子愷迴憶錄在內的大量迴憶和訪談材料,分析國民政府在戰爭中對難民的政策和態度,“焦土政策”下難民何以自處,以及大量地方官員如何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履行職能。蕭邦齊分析瞭流離失所狀態下的教育、工商,以及在戰爭狀態下,上海和浙江如何經由商人、地方勢力、軍閥、官員維持貿易往來。同時,蕭邦齊提到:日軍使用化學武器給浙江不少地區帶來的嚴重後果。
  蕭邦齊強調,1937年至1945年間,中國國民政府在應對危機和幫助民眾方麵體現瞭自己的無能。政府組織不力,物資匱乏,在短時間內無法安置難民。國民政府的一些策略反而加劇和惡化瞭難民承受的痛苦。例如,國民政府奉行的“焦土政策”摧毀瞭重要的基礎設施,但沒有阻止日軍推進,卻讓民眾生不如死。

作者簡介

  蕭邦齊,現為馬裏蘭洛約拉大學亞洲史德勒講席教授。有大量中國史著作和教材問世。其著作有:《血路——革命中國中的瀋定一傳奇》(Blood Road:The Mystery of Shen Dingyi in Revolutionary China)榮獲1997年度列文森優秀史學著作圖書奬;《九個世紀的悲歌:湘湖地區社會變遷研究》等。

目錄

前  言 韆人坑
第一章 鬼哭神嚎的世界
上海序麯 014
浙北陷落 018
......
第二章 麵對難民危機
處理難民麵臨的障礙 042
金華:難民圍睏的個案研究 046
......
第三章 轉乎溝壑
即將來臨的戰爭 070
去何方? 073......
第四章 苦日子
社區與傢庭:馮宗孟的敘述 098
汪夢鬆日記中記錄的局部災難 102
......
第五章 擄掠中國平民
戰爭中的顛沛流離 123
吳英纔的例子 136
第六章 流動中的政府
遷至永康 147
離散的政府 153
其他政府方麵的睏難 155
......
第七章 與敵人玩捉迷藏
流動的餘姚縣政府 176
兩極化世界中的行動傢 182
......
第八章 遊擊的教育
紹興縣立中學 202
紹興嵇山中學 206
......
第九章 戰時的商業
浙江省鐵工廠 228
工業內遷 233......
第十章 焦土
炸毀閘口電廠 252
炸毀錢塘江大橋 254
第十一章 貿易和走私
溫州與前往內陸的新通道 277
走私 279.....
第十二章 鼠疫彈
各異的政治文化 300
......
結 語 重建傢園
緻 謝

精彩書摘

  1938年及此後,金華當局除瞭推行一些特彆工作外,還進行瞭其他一些值得注意的以工代賑的嘗試。其中一項小嘗試是讓難民自己充當難民救濟管理者。起初,軍方負責管理難民中心,但有些人認為這些職責可以由難民自己完成。浙江賑濟會組織起考察係統,選擇齣學曆和道德水準較高的難民成立服務處,管理難民救濟工作。zui初的目標是選齣22—40歲之間的34名難民,對如此龐大的難民問題來說,這個數字極為保守。考試的內容包括普通話和時事,同時還要求體檢。通過考試後(1938年4月17日在永康縣中學舉行瞭一場考試),還有為期兩周的培訓。5月初,這些新的管理人員接受任命,派遣到鄰近各縣。不過,我未能發現可以反映他們對這些地方難民工作産生影響的資料。不過,這種嘗試錶明,官方希望對那些至少暫時落腳在當地的難民們有一種規範化管理。
  在1938—1942年流亡的省政府所在地永康縣,政府發起瞭zui重要的以工代賑項目,在芝英鎮成立瞭難民染織廠(見地圖4)。由於難民救濟費用收支不相抵,政府想設立製衣廠,為省公務員、省級和縣級警察以及軍事單位提供衣物。賑濟會開始籌設工廠,卻因為各種涉及法規和程序的難題而備受阻礙。省主席黃紹竑讓曾任浙江督軍兼省長的呂公望(1870—1954)直接負責這一項目。呂公望說:“曩年在辦廠時,事頗棘手,人材物力,並感空盡,機具生財,百無一有。”憑藉農業銀行貸款10萬元和芝英地方精英的幫助,呂公望在1938年4月建立瞭染織廠,有3800名難民在此做工。工廠的首要任務是讓滿是虱子、髒兮兮的難民們分批次沐浴。為瞭容納難民和工廠,呂公望徵用瞭鎮上的寺廟、祠堂。
  1938—1942年,即呂公望所說的“和平時期”,染織廠和在縣城以及金華縣內7個城鎮的21個工廠每年為三四韆人提供工作、救濟、教育。為瞭照顧做工的難民,難民工廠還設立瞭接收嬰兒和13歲以下孩子的托兒所、幼兒園和小學部。此外,還為文盲的難民設立夜校進行補習,並進行一些軍事訓練。那些不能在染織廠做工的年老難民則可以從事其他工作。除瞭為難民們提供工作場所和住所外,每完成一件成品都可以給工人現金奬勵,用以難民們的日常開支。難民中男女各住不同宿捨。呂公望對難民抱持一種強烈的傢長式的態度,下發瞭印製的指導和規章以及軍事準備的說明。
  難民工廠的成功之處在於呂公望在組織、資金和管理中動員當地資源的能力。據說,在難民工廠存在的7年時間裏,有140多人參與瞭工廠的管理。從明代起就是集鎮的芝英鎮是永康縣zui有權勢、經濟上和政治上zui成功的應氏傢族的聚居地。呂公望接到掌管難民工廠的任務後,聯絡瞭曾當過芝英鎮鎮長和區稅務所所長的應文龍(1881—1950)。應文龍也是應氏宗祠的管理人,他領頭支持呂公望的要求,將大小寺廟挪給工廠所用。他還呼籲其他精英捐資,用於管理工廠、購買機器和材料。起初,地方精英們買瞭1000颱木織機,但隨著工作的擴展,需要的機器數量增加到1200颱。地方精英還從始至終參與瞭工廠的管理以及幾年後在另外四個城鎮中設立分廠的工作。總的來說,在應對難民危機中,這裏的地方領導人願意、甚至急切地充當政府的盟友。
  盡管據說有些難民拒絕要靠做工獲得食物和住宿,但在難民工廠工作和在一個穩定地方帶來的安全感,讓他們産生瞭一種越來越強的對工廠及其體係的認同感。呂公望聲稱,工廠難民將工廠看作戰時傢庭,他們對它非常忠誠;他錶示,他們成為難民的許多苦楚已經被淡忘。在混亂和不安的氣氛中,對難民來說,這種歸屬感無疑比他們生産的任何紡織品都更重要。
  ……

塵封的足跡: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社會變遷的群像 一部穿越曆史迷霧,探尋現代中國社會底色與人性韌性的宏大敘事。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個特定的曆史時期或某一類特定群體,而是以一個廣闊的、多維度的視角,審視瞭自清末民初至抗日戰爭勝利前後,中國社會經曆的深刻動蕩、劇烈轉型以及底層人民的生存圖景。它試圖通過對不同階層、不同地域的零散史料、個人迴憶、地方誌片段的細緻梳理與交叉比對,重建一個立體的、充滿生命力的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社會的全景圖。 第一部分:舊製度的崩塌與新秩序的雛形(約1900-1927年) 這一部分著重於“巨變”的前夜與初啼。我們首先描摹瞭傳統帝國瓦解後留下的巨大社會真空。這不是一個整齊劃一的崩潰,而是各地因循守舊與激進革新的力量在鄉村、城市和知識分子群體中激烈碰撞的過程。 鄉村的裂變: 重點考察瞭土地製度在地方士紳、宗族勢力與新興軍閥控製下的復雜演變。我們深入分析瞭傳統賦稅體係的解體如何加劇瞭小農傢庭的脆弱性。書中細緻描繪瞭地方武裝割據、土匪滋生與地方自治嘗試之間的拉鋸戰,這種失序狀態是隨後一切社會動蕩的溫床。例如,通過對長江中下遊地區佃農契約的分析,揭示瞭經濟壓力如何滲透到傢庭倫理結構中,以及新式學堂的齣現如何開始動搖傳統的父權權威。 城市的胎動與陣痛: 這一章將焦點投嚮租界和新興工業城市。上海、天津、武漢等地的城市化進程並非簡單的現代化,而是充滿瞭階級衝突與文化衝突。我們探討瞭買辦階層、早期産業工人群體的形成及其獨特的生存哲學。工人的生活條件、罷工運動的萌芽,以及新文化運動中知識分子對“國民性”的批判與重塑,構成瞭城市現代化的復雜底色。此處,我們特彆關注瞭女性角色在傳統傢庭解體與新型社會角色探索中的掙紮與轉型,而非將其簡單地標簽化為“覺醒”。 權力的遊走與閤法性的爭奪: 從袁世凱稱帝的鬧劇到北洋政府的分崩離析,我們考察瞭不同政治派係對“國傢”概念的不同詮釋。這部分不僅僅是宏大的政治史敘述,而是著力於分析權力真空對基層治理的影響——從軍閥的橫徵暴斂到地方團練的興起,權力是如何在中央與地方之間進行模糊的滲透與爭奪的。 第二部分:民族主義的興起與社會結構的重塑(約1927-1937年) 國民政府的建立標誌著國傢權力對傳統地方勢力的首次大規模整閤。本部分深入剖析瞭這種整閤的深度、廣度及其留下的斷層。 現代化的悖論: 考察瞭“黃金十年”的建設成就與結構性矛盾。在交通、金融、教育等領域的現代化建設令人矚目,但這種發展極度不平衡。書中詳述瞭沿海發達地區與廣闊內陸的經濟鴻溝如何拉大,以及這種鴻溝如何催生瞭新的社會心理——既有對現代性的嚮往,又有對傳統文化根基被侵蝕的焦慮。 鄉村的整閤與抵抗: 重點分析瞭國民黨推行的鄉村改革(如清丈、地方自治)在不同地區的實施效果。在許多地方,這些改革往往被地方豪強所架空,導緻中央政令的“失真”。我們關注瞭鄉村社會中各種非正式的互助網絡和民間信仰如何繼續發揮著社會穩定器的作用,尤其是在麵對新的稅收壓力和徵兵製度時。 思想的戰場: 這一部分細緻梳理瞭三民主義、自由主義、馬剋思主義等意識形態在知識界和青年群體中的傳播與競爭。我們著重探討瞭不同思潮如何影響瞭教育體係和文學創作,以及這些思想如何為即將到來的全麵抗戰奠定瞭精神基礎。 第三部分:風暴中的眾生相與韌性(約1937年及以後) 抗日戰爭的爆發,對前二十多年積纍的社會結構進行瞭最嚴酷的壓力測試。本部分不談戰爭的宏大戰略,而是聚焦於社會結構的“流變”與“固化”。 戰時的人口遷移與城市遺棄: 詳細描繪瞭沿海人口和工業資産嚮內陸的艱難轉移過程。這不僅是地理上的位移,更是社會階層的重組。一些原本在戰前處於邊緣的專業技術人纔,因其稀缺性在戰時獲得瞭前所未有的地位;而許多城市精英則在流亡中迅速貧睏化。我們考察瞭戰時大後方城市(如重慶、成都)人口激增帶來的居住、衛生、物資分配的巨大挑戰。 後方社會的運轉: 探討瞭戰時經濟的特點,包括惡性通貨膨脹對不同社會群體的侵蝕。例如,公務員的固定薪水如何迅速貶值,而投機商和壟斷資本傢如何趁機膨脹。同時,也記錄瞭民間社會的自發組織,如婦女在生産救國中的角色、戰時互助會的建立等,這些展現瞭社會在極端壓力下重建聯係的能力。 被遺忘的邊緣群體: 這是一個重要的反思部分。本書深入考察瞭在國傢機器疏於管理或無力到達的地區,社會秩序是如何通過傢族、宗族、宗教團體等非國傢力量來維持的。特彆關注瞭那些因戰爭而流離失所,但未被主流敘事記錄的群體——例如,失去土地的流民、被裹挾的壯丁傢庭、以及在戰火邊緣遊走的中間勢力。 總結:一個未完成的現代性敘事 全書的結論部分,迴歸到對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社會發展脈絡的整體反思。它認為,這一時期的中國社會並未完成一次徹底的“現代化”或“革命”,而是一個充滿斷裂、疊加與矛盾的“前現代嚮現代過渡期”。社會韌性主要來源於傳統社會結構中殘留的強大互助機製,而非完全建立在國傢製度之上。這種過渡期的復雜性,深刻塑造瞭此後中國社會的基本底色和長期議題。 本書旨在提供一種細緻入微的社會史觀察,避免宏大敘事的簡單歸納,力求呈現齣曆史的肌理感、多重性和復雜性。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是一本讀起來需要深呼吸的書,因為它毫不留情地揭示瞭人性在至暗時刻的復雜性。我注意到作者在處理人物命運時,並沒有采取簡單的“好人”與“壞人”的二元對立。在飢餓和恐懼麵前,道德的邊界變得異常模糊。有人選擇背叛以求自保,有人卻在絕境中展現齣近乎神性的光輝和互助精神。這種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整本書的基調既壓抑又充滿瞭令人動容的溫暖。它不是在批判誰,而是在記錄,記錄那些被曆史遺忘的角落裏,人類精神的彈性極限究竟在哪裏。每次翻開,我都得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我知道,下一頁可能就會齣現一個令人心碎的轉摺,但正是這種真實到近乎殘忍的呈現,纔更讓人覺得它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它強迫讀者去思考,如果換作是我,我又能堅守住幾分良知與底綫。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力量實在太強悍瞭,讀完後我久久不能平靜。作者對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描摹,簡直像是用最真實的筆觸在畫布上塗抹,那些細節,那些微不足道的日常瞬間,被賦予瞭沉重的曆史重量。我尤其被那種無處不在的、滲透到骨子裏的絕望感所震撼。它不是那種宏大敘事下的抽象苦難,而是具體到一碗糠菜、一件破舊衣衫、一個在寒風中蜷縮的身影上。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著的塵土和飢餓的味道。這本書成功地捕捉瞭“生存”本身,而非僅僅是“抗爭”的主題。它讓你直麵人性在極端壓力下的脆弱與堅韌,那些被時代洪流裹挾的普通人,他們沒有偉大的口號,有的隻是對明天多一口氣的渴望。這種樸素而真摯的記錄,比任何官方史料都要來得震撼人心。我感覺自己像是化身為那個時代的旁觀者,親眼目睹瞭時代的巨輪碾過個體生命的無奈與掙紮。那種無聲的呐喊,至今仍在耳邊迴響。

評分

這本書的史料價值和人文關懷達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作為讀者,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每一個細節考證上的嚴謹態度,但這種嚴謹並沒有讓文字變得枯燥或教條。相反,是這些精確的背景信息,讓那些人物的遭遇顯得更加真實可信。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可供驗證的曆史空間,讓我們得以窺見“大曆史”是如何具體地、殘酷地作用於“小人物”的命運之上的。它沒有迴避戰爭帶來的社會秩序的崩塌,對於底層民眾的流離失所、對社會道德基礎的侵蝕,都有著令人警醒的描繪。讀完之後,我不僅是對那段曆史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更是對那些在曆史塵埃中掙紮求存的生命,油然而生一種深沉的敬意。它提醒我們,和平是多麼來之不易,而我們今天所擁有的一切,都建立在無數人的犧牲和忍耐之上。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閱讀體驗,是一次徹底的感官與心智的洗禮。它不是那種讀完後可以輕易閤上放迴書架的作品,它會像一塊烙鐵一樣,在你的記憶深處留下印記。我發現自己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會不自覺地將當下的舒適與書中所描繪的睏苦進行對比,這種對比帶來的震撼是持久的。作者高明之處在於,他沒有試圖提供任何廉價的慰藉或虛假的希望,而是讓你正視“苦難”的本質——它是隨機的、無序的、並且常常是不講道理的。這種不加粉飾的真實,反而激活瞭讀者內心深處最原始的同情心和思考欲。我甚至開始關注一些戰爭曆史中被邊緣化的群體,他們的聲音,他們的掙紮,這本書為他們發齣瞭強有力的迴響。它不僅是一部曆史讀物,更是一部關於人性韌性與脆弱的哲學探討。

評分

從文學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文字功力極其深厚,但絕不矯揉造作。它的語言風格是內斂而有張力的,如同拉滿的弓弦,稍有不慎就會崩斷。作者似乎深諳“少即是多”的藝術,那些看似平淡的描述背後,蘊含著巨大的情感能量。我特彆欣賞那些場景轉換的過渡,它們精準地把握瞭時間流逝的殘酷感,從一個短暫的喘息期,瞬間又被拉迴到無休止的逃亡之中。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被一種強大的節奏感所掌控,那種緊迫感和宿命感,伴隨著文字的起伏,幾乎讓我産生瞭生理上的疲憊。它不是在講述一個故事,更像是在重現一段凝固的時間切片,每一個段落都像是一個微縮的世界,完整地展現瞭生與死的交替。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疏密有緻,將個體的悲劇匯聚成瞭時代洪流的注腳。

評分

不錯,貨已收到

評分

蕭邦齊在著作中講述瞭江浙難民的整體情況以及他們的生存之術。作者引用包括豐子愷迴憶錄在內的大量迴憶和訪談材料,分析國民政府在戰爭中對難民的政策和態度,“焦土政策”下難民何以自處,以及大量地方官員如何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履行職能。蕭邦齊分析瞭流離失所狀態下的教育、工商,以及在戰爭狀態下,上海和浙江如何經由商人、地方勢力、軍閥、官員維持貿易往來。同時,蕭邦齊提到:日軍使用化學武器給浙江不少地區帶來的嚴重後果。

評分

幫人代購,速度很快,價格實惠~

評分

苦難的記憶

評分

這樣的專題史少見,切入點新穎。

評分

還沒看還沒看

評分

第一層次指的是對過去實際發生的事情的述說,第二層次則是指對這種述說背後起支配作用的觀念進行反思和解釋,後者有時也稱或。我們可以分彆稱之為一階科學史和二階科學史。一階的科學史和二階的科學史是密切關聯的。我們稱之為“曆範圍、不同內容和不同到牛頓這段曆史時期。這段時期,科學思想發生戲劇性的變革,為迎接新思想的到來所需要的細節上的改變,一環緊扣一環,每一環節都由一個偉大的人物來完成,整個科學的進展仿佛是早已安排好瞭的一幕戲劇的開演。這樣的曆史當然使思想史或觀念史大有用武之地,可是這種情況在科學史上並不總是齣現。到瞭18世紀,科學發展的綫索就不那麼分明瞭,科學史不再是在少數幾個成熟學科中觀念的變革史,而是許多新學科的誕生史。美國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傢托馬光學與靜力學這五大學科屬於古科學在科學革命時期的轉變,更多地歸因於人們以新的眼光去看舊現象,而較少得力於一係大地依賴實驗,庫恩稱之為培根科學,因為培根曾在他的發展設計過蘭圖。庫恩指齣,數學傳統的古典科學和實驗傳統的培根科學直到19世紀仍然是分離的、獨立發展的,不能用一種發展模式來套全部的科學史。庫恩的觀點對我們認識思想史編史方法的局限性是有幫助的。

評分

幫人代購,速度很快,價格實惠~

評分

好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