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海求生:抗战时期的中国难民

苦海求生:抗战时期的中国难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萧邦齐 著
图书标签:
  • 抗战
  • 难民
  • 历史
  • 中国
  • 战争
  • 社会
  • 苦难
  • 流离失所
  • 回忆录
  • 口述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0972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149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40
字数:285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段“鬼哭神嚎”的历史,一代中国人zui苦痛的经历。
  国破家亡里,百姓如何生存、应对、抵抗,甚或死亡?省与地方、汉奸与抵抗者、战士与平民、中国人与日本人、官员与老百姓、教师与学生、党员与非党盟友或敌人,在这个危难时刻,做一个中国人意味着什么?
  不管长途或短途迁徙,用艺术家和作家丰子恺的话来说,当难民就是“苦海”求生。

内容简介

  萧邦齐在著作中讲述了江浙难民的整体情况以及他们的生存之术。作者引用包括丰子恺回忆录在内的大量回忆和访谈材料,分析国民政府在战争中对难民的政策和态度,“焦土政策”下难民何以自处,以及大量地方官员如何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履行职能。萧邦齐分析了流离失所状态下的教育、工商,以及在战争状态下,上海和浙江如何经由商人、地方势力、军阀、官员维持贸易往来。同时,萧邦齐提到:日军使用化学武器给浙江不少地区带来的严重后果。
  萧邦齐强调,1937年至1945年间,中国国民政府在应对危机和帮助民众方面体现了自己的无能。政府组织不力,物资匮乏,在短时间内无法安置难民。国民政府的一些策略反而加剧和恶化了难民承受的痛苦。例如,国民政府奉行的“焦土政策”摧毁了重要的基础设施,但没有阻止日军推进,却让民众生不如死。

作者简介

  萧邦齐,现为马里兰洛约拉大学亚洲史德勒讲席教授。有大量中国史著作和教材问世。其著作有:《血路——革命中国中的沈定一传奇》(Blood Road:The Mystery of Shen Dingyi in Revolutionary China)荣获1997年度列文森优秀史学著作图书奖;《九个世纪的悲歌:湘湖地区社会变迁研究》等。

目录

前  言 千人坑
第一章 鬼哭神嚎的世界
上海序曲 014
浙北陷落 018
......
第二章 面对难民危机
处理难民面临的障碍 042
金华:难民围困的个案研究 046
......
第三章 转乎沟壑
即将来临的战争 070
去何方? 073......
第四章 苦日子
社区与家庭:冯宗孟的叙述 098
汪梦松日记中记录的局部灾难 102
......
第五章 掳掠中国平民
战争中的颠沛流离 123
吴英才的例子 136
第六章 流动中的政府
迁至永康 147
离散的政府 153
其他政府方面的困难 155
......
第七章 与敌人玩捉迷藏
流动的余姚县政府 176
两极化世界中的行动家 182
......
第八章 游击的教育
绍兴县立中学 202
绍兴嵇山中学 206
......
第九章 战时的商业
浙江省铁工厂 228
工业内迁 233......
第十章 焦土
炸毁闸口电厂 252
炸毁钱塘江大桥 254
第十一章 贸易和走私
温州与前往内陆的新通道 277
走私 279.....
第十二章 鼠疫弹
各异的政治文化 300
......
结 语 重建家园
致 谢

精彩书摘

  1938年及此后,金华当局除了推行一些特别工作外,还进行了其他一些值得注意的以工代赈的尝试。其中一项小尝试是让难民自己充当难民救济管理者。起初,军方负责管理难民中心,但有些人认为这些职责可以由难民自己完成。浙江赈济会组织起考察系统,选择出学历和道德水准较高的难民成立服务处,管理难民救济工作。zui初的目标是选出22—40岁之间的34名难民,对如此庞大的难民问题来说,这个数字极为保守。考试的内容包括普通话和时事,同时还要求体检。通过考试后(1938年4月17日在永康县中学举行了一场考试),还有为期两周的培训。5月初,这些新的管理人员接受任命,派遣到邻近各县。不过,我未能发现可以反映他们对这些地方难民工作产生影响的资料。不过,这种尝试表明,官方希望对那些至少暂时落脚在当地的难民们有一种规范化管理。
  在1938—1942年流亡的省政府所在地永康县,政府发起了zui重要的以工代赈项目,在芝英镇成立了难民染织厂(见地图4)。由于难民救济费用收支不相抵,政府想设立制衣厂,为省公务员、省级和县级警察以及军事单位提供衣物。赈济会开始筹设工厂,却因为各种涉及法规和程序的难题而备受阻碍。省主席黄绍竑让曾任浙江督军兼省长的吕公望(1870—1954)直接负责这一项目。吕公望说:“曩年在办厂时,事颇棘手,人材物力,并感空尽,机具生财,百无一有。”凭借农业银行贷款10万元和芝英地方精英的帮助,吕公望在1938年4月建立了染织厂,有3800名难民在此做工。工厂的首要任务是让满是虱子、脏兮兮的难民们分批次沐浴。为了容纳难民和工厂,吕公望征用了镇上的寺庙、祠堂。
  1938—1942年,即吕公望所说的“和平时期”,染织厂和在县城以及金华县内7个城镇的21个工厂每年为三四千人提供工作、救济、教育。为了照顾做工的难民,难民工厂还设立了接收婴儿和13岁以下孩子的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部。此外,还为文盲的难民设立夜校进行补习,并进行一些军事训练。那些不能在染织厂做工的年老难民则可以从事其他工作。除了为难民们提供工作场所和住所外,每完成一件成品都可以给工人现金奖励,用以难民们的日常开支。难民中男女各住不同宿舍。吕公望对难民抱持一种强烈的家长式的态度,下发了印制的指导和规章以及军事准备的说明。
  难民工厂的成功之处在于吕公望在组织、资金和管理中动员当地资源的能力。据说,在难民工厂存在的7年时间里,有140多人参与了工厂的管理。从明代起就是集镇的芝英镇是永康县zui有权势、经济上和政治上zui成功的应氏家族的聚居地。吕公望接到掌管难民工厂的任务后,联络了曾当过芝英镇镇长和区税务所所长的应文龙(1881—1950)。应文龙也是应氏宗祠的管理人,他领头支持吕公望的要求,将大小寺庙挪给工厂所用。他还呼吁其他精英捐资,用于管理工厂、购买机器和材料。起初,地方精英们买了1000台木织机,但随着工作的扩展,需要的机器数量增加到1200台。地方精英还从始至终参与了工厂的管理以及几年后在另外四个城镇中设立分厂的工作。总的来说,在应对难民危机中,这里的地方领导人愿意、甚至急切地充当政府的盟友。
  尽管据说有些难民拒绝要靠做工获得食物和住宿,但在难民工厂工作和在一个稳定地方带来的安全感,让他们产生了一种越来越强的对工厂及其体系的认同感。吕公望声称,工厂难民将工厂看作战时家庭,他们对它非常忠诚;他表示,他们成为难民的许多苦楚已经被淡忘。在混乱和不安的气氛中,对难民来说,这种归属感无疑比他们生产的任何纺织品都更重要。
  ……

尘封的足迹: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变迁的群像 一部穿越历史迷雾,探寻现代中国社会底色与人性韧性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某一类特定群体,而是以一个广阔的、多维度的视角,审视了自清末民初至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中国社会经历的深刻动荡、剧烈转型以及底层人民的生存图景。它试图通过对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零散史料、个人回忆、地方志片段的细致梳理与交叉比对,重建一个立体的、充满生命力的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全景图。 第一部分:旧制度的崩塌与新秩序的雏形(约1900-1927年) 这一部分着重于“巨变”的前夜与初啼。我们首先描摹了传统帝国瓦解后留下的巨大社会真空。这不是一个整齐划一的崩溃,而是各地因循守旧与激进革新的力量在乡村、城市和知识分子群体中激烈碰撞的过程。 乡村的裂变: 重点考察了土地制度在地方士绅、宗族势力与新兴军阀控制下的复杂演变。我们深入分析了传统赋税体系的解体如何加剧了小农家庭的脆弱性。书中细致描绘了地方武装割据、土匪滋生与地方自治尝试之间的拉锯战,这种失序状态是随后一切社会动荡的温床。例如,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佃农契约的分析,揭示了经济压力如何渗透到家庭伦理结构中,以及新式学堂的出现如何开始动摇传统的父权权威。 城市的胎动与阵痛: 这一章将焦点投向租界和新兴工业城市。上海、天津、武汉等地的城市化进程并非简单的现代化,而是充满了阶级冲突与文化冲突。我们探讨了买办阶层、早期产业工人群体的形成及其独特的生存哲学。工人的生活条件、罢工运动的萌芽,以及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对“国民性”的批判与重塑,构成了城市现代化的复杂底色。此处,我们特别关注了女性角色在传统家庭解体与新型社会角色探索中的挣扎与转型,而非将其简单地标签化为“觉醒”。 权力的游走与合法性的争夺: 从袁世凯称帝的闹剧到北洋政府的分崩离析,我们考察了不同政治派系对“国家”概念的不同诠释。这部分不仅仅是宏大的政治史叙述,而是着力于分析权力真空对基层治理的影响——从军阀的横征暴敛到地方团练的兴起,权力是如何在中央与地方之间进行模糊的渗透与争夺的。 第二部分:民族主义的兴起与社会结构的重塑(约1927-1937年) 国民政府的建立标志着国家权力对传统地方势力的首次大规模整合。本部分深入剖析了这种整合的深度、广度及其留下的断层。 现代化的悖论: 考察了“黄金十年”的建设成就与结构性矛盾。在交通、金融、教育等领域的现代化建设令人瞩目,但这种发展极度不平衡。书中详述了沿海发达地区与广阔内陆的经济鸿沟如何拉大,以及这种鸿沟如何催生了新的社会心理——既有对现代性的向往,又有对传统文化根基被侵蚀的焦虑。 乡村的整合与抵抗: 重点分析了国民党推行的乡村改革(如清丈、地方自治)在不同地区的实施效果。在许多地方,这些改革往往被地方豪强所架空,导致中央政令的“失真”。我们关注了乡村社会中各种非正式的互助网络和民间信仰如何继续发挥着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尤其是在面对新的税收压力和征兵制度时。 思想的战场: 这一部分细致梳理了三民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意识形态在知识界和青年群体中的传播与竞争。我们着重探讨了不同思潮如何影响了教育体系和文学创作,以及这些思想如何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奠定了精神基础。 第三部分:风暴中的众生相与韧性(约1937年及以后) 抗日战争的爆发,对前二十多年积累的社会结构进行了最严酷的压力测试。本部分不谈战争的宏大战略,而是聚焦于社会结构的“流变”与“固化”。 战时的人口迁移与城市遗弃: 详细描绘了沿海人口和工业资产向内陆的艰难转移过程。这不仅是地理上的位移,更是社会阶层的重组。一些原本在战前处于边缘的专业技术人才,因其稀缺性在战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而许多城市精英则在流亡中迅速贫困化。我们考察了战时大后方城市(如重庆、成都)人口激增带来的居住、卫生、物资分配的巨大挑战。 后方社会的运转: 探讨了战时经济的特点,包括恶性通货膨胀对不同社会群体的侵蚀。例如,公务员的固定薪水如何迅速贬值,而投机商和垄断资本家如何趁机膨胀。同时,也记录了民间社会的自发组织,如妇女在生产救国中的角色、战时互助会的建立等,这些展现了社会在极端压力下重建联系的能力。 被遗忘的边缘群体: 这是一个重要的反思部分。本书深入考察了在国家机器疏于管理或无力到达的地区,社会秩序是如何通过家族、宗族、宗教团体等非国家力量来维持的。特别关注了那些因战争而流离失所,但未被主流叙事记录的群体——例如,失去土地的流民、被裹挟的壮丁家庭、以及在战火边缘游走的中间势力。 总结:一个未完成的现代性叙事 全书的结论部分,回归到对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发展脉络的整体反思。它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并未完成一次彻底的“现代化”或“革命”,而是一个充满断裂、叠加与矛盾的“前现代向现代过渡期”。社会韧性主要来源于传统社会结构中残留的强大互助机制,而非完全建立在国家制度之上。这种过渡期的复杂性,深刻塑造了此后中国社会的基本底色和长期议题。 本书旨在提供一种细致入微的社会史观察,避免宏大叙事的简单归纳,力求呈现出历史的肌理感、多重性和复杂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力量实在太强悍了,读完后我久久不能平静。作者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描摹,简直像是用最真实的笔触在画布上涂抹,那些细节,那些微不足道的日常瞬间,被赋予了沉重的历史重量。我尤其被那种无处不在的、渗透到骨子里的绝望感所震撼。它不是那种宏大叙事下的抽象苦难,而是具体到一碗糠菜、一件破旧衣衫、一个在寒风中蜷缩的身影上。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尘土和饥饿的味道。这本书成功地捕捉了“生存”本身,而非仅仅是“抗争”的主题。它让你直面人性在极端压力下的脆弱与坚韧,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普通人,他们没有伟大的口号,有的只是对明天多一口气的渴望。这种朴素而真挚的记录,比任何官方史料都要来得震撼人心。我感觉自己像是化身为那个时代的旁观者,亲眼目睹了时代的巨轮碾过个体生命的无奈与挣扎。那种无声的呐喊,至今仍在耳边回响。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一次彻底的感官与心智的洗礼。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可以轻易合上放回书架的作品,它会像一块烙铁一样,在你的记忆深处留下印记。我发现自己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会不自觉地将当下的舒适与书中所描绘的困苦进行对比,这种对比带来的震撼是持久的。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试图提供任何廉价的慰藉或虚假的希望,而是让你正视“苦难”的本质——它是随机的、无序的、并且常常是不讲道理的。这种不加粉饰的真实,反而激活了读者内心深处最原始的同情心和思考欲。我甚至开始关注一些战争历史中被边缘化的群体,他们的声音,他们的挣扎,这本书为他们发出了强有力的回响。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是一部关于人性韧性与脆弱的哲学探讨。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价值和人文关怀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作为读者,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每一个细节考证上的严谨态度,但这种严谨并没有让文字变得枯燥或教条。相反,是这些精确的背景信息,让那些人物的遭遇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可供验证的历史空间,让我们得以窥见“大历史”是如何具体地、残酷地作用于“小人物”的命运之上的。它没有回避战争带来的社会秩序的崩塌,对于底层民众的流离失所、对社会道德基础的侵蚀,都有着令人警醒的描绘。读完之后,我不仅是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更是对那些在历史尘埃中挣扎求存的生命,油然而生一种深沉的敬意。它提醒我们,和平是多么来之不易,而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建立在无数人的牺牲和忍耐之上。

评分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功力极其深厚,但绝不矫揉造作。它的语言风格是内敛而有张力的,如同拉满的弓弦,稍有不慎就会崩断。作者似乎深谙“少即是多”的艺术,那些看似平淡的描述背后,蕴含着巨大的情感能量。我特别欣赏那些场景转换的过渡,它们精准地把握了时间流逝的残酷感,从一个短暂的喘息期,瞬间又被拉回到无休止的逃亡之中。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被一种强大的节奏感所掌控,那种紧迫感和宿命感,伴随着文字的起伏,几乎让我产生了生理上的疲惫。它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重现一段凝固的时间切片,每一个段落都像是一个微缩的世界,完整地展现了生与死的交替。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疏密有致,将个体的悲剧汇聚成了时代洪流的注脚。

评分

这是一本读起来需要深呼吸的书,因为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人性在至暗时刻的复杂性。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人物命运时,并没有采取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在饥饿和恐惧面前,道德的边界变得异常模糊。有人选择背叛以求自保,有人却在绝境中展现出近乎神性的光辉和互助精神。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既压抑又充满了令人动容的温暖。它不是在批判谁,而是在记录,记录那些被历史遗忘的角落里,人类精神的弹性极限究竟在哪里。每次翻开,我都得做好心理准备,因为我知道,下一页可能就会出现一个令人心碎的转折,但正是这种真实到近乎残忍的呈现,才更让人觉得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强迫读者去思考,如果换作是我,我又能坚守住几分良知与底线。

评分

挺不错的商品,非常好,而且自营快递很快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活动买的,价廉物美,下次继续

评分

其实很一般,就是拼拼凑凑,标题倒是取得挺大

评分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评分

不错不错,活动买的,价廉物美,下次继续

评分

送货速度快,使用很方便。

评分

真是不可多得的好书啊好书!

评分

好好好,非常好,支持京东,下次还来,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