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八大山人(1626-1705)是中国艺术史上的开创性一代宗师,是对300年来中国绘画乃至整个中国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人物,也是近百年来海内外学术界、艺术界持续研究的对象。
近代以来,八大山人研究渐成热门之学,并累积了丰厚的研究成果。不仅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出现不少以研究八大山人名世的专家,而且美国、日本以及欧洲一些国家也有大量的研究作品问世,人们对八大山人的研究具有相当的深度。
《八大山人研究大系》遴选海内外中、英、日等国关于八大山人的研究成果,较全面地反映出八大山人的研究面貌,并呈现出八大山人的智慧创造,彰显了本领域的研究得失,以推动八大山人研究向纵深发展。
《八大山人研究大系》12卷18册,辑入的文章以八大山人书画研究为主体,旁及文学、哲学、美学、宗教等诸多领域,计850多万字,配图1800多幅,是迄今海内外全面、系统的八大山人研究成果汇编结集。
作者简介
饶宗颐,1917年生,字伯濂、伯子,号选堂,又号固庵。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西泠印社社长,法兰西学院外籍院士,曾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的“大紫荆勋章”,国学大师。在敦煌学、甲骨学、古文字学、考古学、中国文学、中国艺术等领域都做出了贡献。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在八大山人研究方面,发表过重要成果。出版有16卷《饶宗颂二十世纪文集》等。
朱良志,1955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画院传统绘画研究中心主任,曾任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高级研究员、,在美学、中国哲学、中国传统艺术研究方面出版过多部学术著作,出版的《南画十六观》《石涛研究》《八大山人研究》等为学界所重。
内页插图
目录
八大山人的画押
八大山人花押“十有三月”考释
八大山人“芸窗”印小记
略论八大山人的“花押”
简释八大山人“二九十八生”印
八大山人的一方图章——学学半
八大山人“驴”号臆释
八大山人屐形印
八大山人的屐形印
八大山人之治印
八大山人诗文名号篆刻研究
八大山人的书法艺术与篆刻
黑枳、□艾对印初诠
“口如扁担”——闲章不闲
这一方“西江弋阳王孙”印
初次揭橥的八大山人《柳溪归棹图》——兼论“屐”形印的新解
再记八大山人书画中的几个问题
综记八大山人书画中的几个问题
八大山人的题款艺术
附录一:八大山人印章
附录二:八大山人款识
附录三:八大山人花押
前言/序言
八大山人(1626-1705),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顶尖艺术家,是对三百多年来中国绘画乃至整个中国艺术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艺术所体现的思想也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和学术价值。
八大山人在世时,他的艺术就广有影响,郑板桥以“名满天下”来评之。清代中期以来,八大山人的艺术具有不容置疑的地位,并对近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如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干等,都曾直接受到其智慧的影响。
近代以来,八大山人研究也渐成热门之学。以书画研究为主体,并旁及文学、哲学、美学、宗教等诸多领域。不仅在大陆和港台地区出现不少以研究八大山人名世的专家,在美国、日本、欧洲也有大量的研究作品问世,研究具有相当的深度。
这是一个复杂的研究对象。八大山人的作品素以内容的丰富性和晦涩难解而著称。他留下的文字也是如此。启功先生曾说:“八大题画的诗,几乎没有一首可以讲得清楚的。”由于史料不足,他的生平过程也像谜一般。这样的特点,给研究者提供了很大的探索空间。
八大山人研究的诸多方面在中国艺术研究中具有典范性。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频繁,遗民问题是艺术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八大山人是一位遗民艺术家,他的艺术带有强烈的遗民色彩,像《古梅图》之类的作品,明显存在怀念旧朝的情感。但如何把握他的遗民情怀问题,其实是一个八大山人研究中的焦点问题。如果过分强调八大山人遗民艺术家的身份,他的作品被涂上浓厚的反清复明色彩,他画中冰冷的感觉,只被解读为对清人不合作的态度,他画中鱼鸟等的古怪眼神,是对新朝的憎恨——这是一个真实的八大山人吗?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往往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密切关系,如何恰当把握这样的关系,也是艺术史研究中会碰到的重要问题。如八大山人研究中有个“青云谱问题”。清初以来,八大山人可以说是整个江西艺术的代表,南昌青云谱,是清初建起的道观,它继承历史上道教“净明派”的思想,其营建之始,就带有反清复明的思想倾向。八大山人去世后,江西实际上存在着一个将其神化的倾向,八大山人甚至被称为“八大仙人”,他成了不少反清复明文人的思想领袖。大致从19世纪末期开始,青云谱开山道长朱道朗和八大山人被合而为一。八大山人研究界对此进行了长期热烈的讨论,这样的讨论推进了这方面研究向纵深发展。其中得失,对中国艺术史研究来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为一位文人画家,八大山人的书画创造活动具有一个宏阔的哲学宗教思想背景。明亡以后,八大山人在寺院隐居30余年,大约在他55岁前后离开佛门,回到南昌,过着世俗生活。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八大山人对佛门的态度。这也直接涉及对其作品的理解。今天我们所见八大山人作品,大多创作于他离开佛门之后。有些论者认为,八大山人并不信奉佛学,他在佛门只是不得已的栖息。八大山人早期作品中很多内容被解释为对佛学的厌倦,中年后离开佛门被看成是实现了他的夙愿。他的很多作品被解释为抨击禅宗之作。而另有论者认为,八大山人终其一生都是一位禅宗艺术家,他的作品中体现出强烈的禅宗倾向,道禅哲学尤其是禅宗思想给他孤迥特立的艺术创造以智慧。这方面的深入探讨,为传统艺术的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
一百多年来八大山人研究累积了丰厚的成果,不仅涉及对清初那个中国艺术发展重要时期的理解,也涉及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把握。八大山人虽然一生足不出江西,没有任何显赫的身份(只做过一个寺院不长时间的住持),一生生活于困窘之中,但作为艺术上的不世之才,他创造的艺术世界,包括对人生命存在价值的追寻、对艺术本质的理解,对人类文明特别是审美世界有重要影响。
我们编辑这套《八大山人研究大系》,希望汇集海内外八大山人的研究成果,全面反映八大山人的研究面貌,完整呈现八大山人的智慧创造,彰显本领域的研究得失,推动八大山人研究向纵深发展,并希冀对整个中国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研究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对当今的艺术创造和文化建构产生正面作用。
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曾经出版过广具影响的《八大山人全集》,该书主要呈现的是八大山人存世书画作品的面貌。十多年后,该社又组织力量,编辑出版这套《八大山人研究大系》,侧重展现八大山人研究的面貌。这两套书相伴而行,相互补充,以期给研究者和普通读者了解和研究这位伟大艺术家提供更方便的途径,尽管立意甚高,但编辑工作遇到的困难仍然不少,因此留下了一些遗憾。敬请多提宝贵意见,以完善此一工作。
本书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图书,并列入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谢意。
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四卷):印款及其他 本书的定位与范围 《八大山人研究大系》旨在全面、系统地梳理和深入探讨明末清初杰出画家、书法家朱耷(号八大山人)的艺术成就、思想内涵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本研究大系汇集了国内外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力求从多个维度构建一个多层次、多视角的八大山人研究体系。 本书内容概述(不包含“印款及其他”) 本卷作为研究大系的第四卷,将聚焦于对八大山人艺术创作的风格演变、主题思想、具体作品的断代与鉴赏、文献史料的考证以及其在绘画史上的地位等核心议题进行深入剖析。本书的构建逻辑,是先从宏观的艺术史背景入手,逐步深入到微观的技法分析与主题解读,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既扎实又富有启发性的研究框架。 第一部分:八大山人的生命轨迹与时代背景 本部分旨在梳理影响八大山人艺术成熟的外部环境与内在驱动力。 一、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与士人精神 详细探讨明清鼎革之际,江南地区的政治格局变化对知识分子阶层,特别是朱耷个人的思想冲击。分析其“亡国之痛”如何转化为艺术语言的独特表达,探讨其“孤愤”情怀在山水画和花鸟画中的投射。 二、思想渊源与哲学根基 深入考察八大山人深受的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重点分析禅宗的“空寂”思想如何塑造其冷峻的画面气质,以及道家“自然无为”的哲学观如何指导其笔墨的放逸与不羁。特别关注其晚年思想的演变及其对绘画风格的决定性作用。 三、早年师承与早期探索 梳理八大山人早期的学习经历,包括对董其昌、黄道周等人的追摹与继承。分析其在南昌时期所形成的基础性笔墨语言,以及其如何从传统的范式中寻找突破口,为日后独树一帜的风格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绘画语言的革新与风格的演进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集中分析八大山人如何构建其独特的视觉符号系统和笔墨技法。 一、山水画的结构与笔法研究 系统分析八大山人山水画的结构特征,包括对空间的处理、留白的使用以及点景物的取舍。细致剖析其“一笔法”的运用,如如何在折带皴、披麻皴中融入篆隶的笔意,以及如何通过干湿浓淡的变化来营造画面的情绪张力。重点对比不同时期的山水画,勾勒出其风格由早期的谨严到晚期的恣肆狂怪的演变轨迹。 二、花鸟画的象征意义与造型语言 本书将花鸟画作为八大山人“自写胸襟”的重要载体进行深入研究。 1. “呆鸟”的谱系学分析: 探讨八大山人笔下各种水禽形象(如白眼向天的鸬鹚、孤立的荷花)的造型特征,分析其如何通过夸张变形来寄托个人情感。 2. 墨法与意趣: 剖析其在描绘草虫、蔬果时所使用的特定墨法,如“焦墨”的运用,以及如何在极简的笔墨中实现“计白当黑”的视觉效果,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三、书写性与篆刻的内在关联 虽然本卷不侧重于印款的罗列,但会探讨书法的线条如何渗透到绘画的笔墨中。分析其以金石入画的实践,特别是篆书和隶书的笔意如何影响其绘画的骨力和气韵。 第三部分:经典作品的个案研究与断代学探微 本部分选取代表性作品进行深度解读,并尝试构建更精确的断代框架。 一、不同时期的代表作深度剖析 选取不同时期(如四、五十岁阶段、定居扬州时期、晚年景德镇时期)的标志性作品,结合现存的文献记载和作品题跋(不涉及印款细节),进行细致的图解分析,阐释每一阶段的艺术追求与笔墨差异。 二、题跋研究与文献考证 侧重于对八大山人画作上题跋文字的文学性、史料价值进行考辨。分析其题跋中隐晦的政治暗示、身世之叹以及对前人画论的化用,揭示其不事雕琢、直抒胸臆的书写风格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学养。 第四部分:八大山人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本部分着眼于总结与评价,将八大山人置于中国艺术史的长河中进行定位。 一、对后世“写意”画派的启示 分析八大山人如何继承和发展了“扬州八怪”的艺术精神,并对清末民初的创新画家(如吴昌硕等)产生了哪些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二、国际视野下的八大山人研究 简要回顾西方汉学家和艺术史家对八大山人的早期关注与研究脉络,探讨其作品在世界艺术史语境下的独特价值。 三、艺术思想的当代阐释 讨论在当代社会,八大山人那种特立独行、批判现实的精神,如何被重新解读和理解,以及其在当代艺术思潮中的回响。 结语 本卷力求通过对八大山人绘画本体语言和思想脉络的精细梳理,为读者提供一个既扎实又具有批判精神的研究平台,使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位艺术巨匠何以能以如此独特和强悍的姿态屹立于中国艺术史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