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套丛书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与沈阳化工研究院组织专家联合编写,具有先进性。
2.本书收集整理了114条新的除草剂生物活性测试标准操作规范,具有新颖性、可操作性和全面性。
作为杀虫剂分卷之一,本书按照“试材准备与培养”与“试验操作”两大部分,系统收集和整理了114项杀虫剂生物测定相关的标准操作规范。其中,试材准备与培养部分对室内试验常用靶标的室内繁育方法进行了细致地规范;试验操作部分则涵盖了杀虫剂生物活性常规测定方法、抗性选育、混剂联合作用测定、解毒酶/靶标酶活性测定以及线虫的室内分离及试验方法等。
本书内容全面,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实用性强,非常有利于规范杀虫剂生物测定工作和评价标准,适合从事农药特别是杀虫剂的生产质量控制、农药管理、农药登记、核查市场商品以及国际贸易的相关关人员查阅和参考。
顾宝根,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顾宝根,男,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副主任,研究员。1988年起在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工作起一直从事农药测定和管理工作,先后从事农药生物测定、质量管理、环境影响、登记管理、残留标准、信息服务和国际合作等技术和管理工作,2015年12月起到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1、主持的代表性科研项目
(1)组织制定了与FAO和OECD接轨的农药生测试验准则,使我国的农药登记试验与国际接轨。
(2)主持并参与制定《农药登记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和(二)、《农药标签通则》、《农药剂型名称和代码》、《农药毒性分级标准》、《苏云菌芽孢杆菌制剂标准》、《磺酰脲类除草剂合理使用准则》、《农药安全储运防毒规程》等国家和行业标准。
(3)组织《农药登记资料要求》修订工作,参与《农药管理条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修订。
(4)主持新农药创创制生测试验SOP体系项目,制定了包含靶标生物饲养、实验设备操作等生测全过程的731个基本与国际接轨的SOP规范。
(5)主持"绿色生态农药的研发和产业化----农药安全性、生态评价研究" 等多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课题,承担农药管理相关国际准则和标准的制定,先后出版和发表三十多篇论文和书籍。
2、代表性获奖
(1)2002年,《农药登记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获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三等奖。
(2)2009年,“农药对环境生物危害影响与管理对策”获国家环保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
(3)2014年,“新型天然蒽醌化合物农用杀菌剂的创制及其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第一部分试材准备与培养/1
SOP-SC-2001 标准养虫室2
SOP-SC-2002 鳞翅目昆虫种群的建立4
SOP-SC-2003 同翅目昆虫种群的建立6
SOP-SC-2004 卫生害虫与贮粮害虫种群的建立8
SOP-SC-2005 螨种群的建立10
SOP-SC-2006 线虫种群的建立12
SOP-SC-2007 鳞翅目昆虫的寄主作物14
SOP-SC-2008 同翅目昆虫的寄主作物15
SOP-SC-2009 螨的寄主作物16
SOP-SC-2010 线虫的寄主作物17
SOP-SC-2011 东方黏虫的饲养18
SOP-SC-2012 二化螟的饲养20
SOP-SC-2013 小菜蛾的饲养22
SOP-SC-2014 茶尺蠖的饲养23
SOP-SC-2015 亚洲玉米螟的饲养24
SOP-SC-2016 棉铃虫的饲养26
SOP-SC-2017 斜纹夜蛾的饲养28
SOP-SC-2018 甜菜夜蛾的饲养30
SOP-SC-2019 小地老虎的饲养32
SOP-SC-2020 桃小食心虫的饲养34
SOP-SC-2021 蚕豆蚜的饲养36
SOP-SC-2022 棉蚜的饲养37
SOP-SC-2023 桃蚜的饲养38
SOP-SC-2024 褐飞虱的饲养39
SOP-SC-2025 白背飞虱的饲养40
SOP-SC-2026 灰飞虱的饲养41
SOP-SC-2027 黑尾叶蝉的饲养42
SOP-SC-2028 淡色库蚊的饲养43
SOP-SC-2029 家蝇的饲养44
SOP-SC-2030 果蝇的饲养46
SOP-SC-2031 美洲斑潜蝇的饲养47
SOP-SC-2032 德国小蠊的饲养48
SOP-SC-2033 美洲大蠊的饲养49
SOP-SC-2034 黑胸散白蚁的饲养50
SOP-SC-2035 杂拟谷盗的饲养51
SOP-SC-2036 玉米象的饲养52
SOP-SC-2037 黄粉虫的饲养53
SOP-SC-2038 朱砂叶螨的饲养54
SOP-SC-2039 柑橘全爪螨的饲养55
SOP-SC-2040 甘薯茎线虫的饲养56
SOP-SC-2041 大豆胞囊线虫的饲养57
SOP-SC-2042 番茄根结线虫的饲养59
第二部分试验操作/61
SOP-SC-2043 滤纸药膜法62
SOP-SC-2044 玻璃容器药膜法64
SOP-SC-2045 鳞翅目幼虫点滴法66
SOP-SC-2046 家蝇成虫点滴法68
SOP-SC-2047 蜚蠊点滴法70
SOP-SC-2048 蚜虫点滴法71
SOP-SC-2049 鳞翅目幼虫喷雾法72
SOP-SC-2050 人工饲料混药胃毒法74
SOP-SC-2051 叶片夹毒法76
SOP-SC-2052 浸叶饲喂法78
SOP-SC-2053 口腔注射法79
SOP-SC-2054 舔吸式口器害虫液滴饲喂法80
SOP-SC-2055 二重皿熏蒸法81
SOP-SC-2056 广口瓶熏蒸法82
SOP-SC-2057 滤纸熏蒸法83
SOP-SC-2058 三角瓶熏蒸法84
SOP-SC-2059 同翅目昆虫根内吸法85
SOP-SC-2060 鳞翅目昆虫根内吸法86
SOP-SC-2061 茎内吸法87
SOP-SC-2062 种子内吸法88
SOP-SC-2063 鳞翅目杀卵测定89
SOP-SC-2064 杀螨剂杀卵作用测定90
SOP-SC-2065 叶片渗透作用测定91
SOP-SC-2066 潜叶害虫测试方法92
SOP-SC-2067 蚜虫浸茎浸渍法93
SOP-SC-2068 叶螨叶碟喷雾法94
SOP-SC-2069 幼虫浸渍饲喂法96
SOP-SC-2070 幼虫浸渍人工饲料夹毒法98
SOP-SC-2071 蚊幼虫连续浸液法99
SOP-SC-2072 家蝇组织培养板法100
SOP-SC-2073 陷阱引诱法101
SOP-SC-2074 毒饵诱食法102
SOP-SC-2075 哺乳动物涂抹法103
SOP-SC-2076 嗅觉计法104
SOP-SC-2077 选择着落法105
SOP-SC-2078 体重法106
SOP-SC-2079 螨产卵抑制作用测定107
SOP-SC-2080 鳞翅目昆虫产卵抑制作用测定108
SOP-SC-2081 土壤混药法109
SOP-SC-2082 击倒箱测定法111
SOP-SC-2083 蚊香试验法112
SOP-SC-2084 杀白蚁剂木块浸渍法113
SOP-SC-2085 杀白蚁剂胶囊法114
SOP-SC-2086 梨木虱成虫测定法115
SOP-SC-2087 梨木虱若虫测定法116
SOP-SC-2088 梨木虱卵测定法117
SOP-SC-2089 温室白粉虱成虫测定法118
SOP-SC-2090 温室白粉虱若虫测定法120
SOP-SC-2091 美洲斑潜蝇成虫测定法121
SOP-SC-2092 美洲斑潜蝇若虫测定法122
SOP-SC-2093 二化螟管测法123
SOP-SC-2094 叶面持效盆栽测定法124
SOP-SC-2095 温度对杀虫效果影响测定125
SOP-SC-2096 异色瓢虫玻璃药膜法126
SOP-SC-2097 亚致死效应测定法128
SOP-SC-2098 昆虫抗性品系群体选育法130
SOP-SC-2099 昆虫抗性品系单体选育法132
SOP-SC-2100 杀虫剂对作物安全性测定134
SOP-SC-2101 杀虫剂联合作用测定136
SOP-SC-2102 杀虫剂与增效剂联合作用测定138
SOP-SC-2103 杀虫剂对Na+,K+-ATP酶活性测定139
SOP-SC-2104 酯酶同工酶的PAGE电泳分析141
SOP-SC-2105 羧酸酯酶的测定方法143
SOP-SC-2106 多功能氧化酶的活性测定145
SOP-SC-2107 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测定147
SOP-SC-2108 24孔板法149
SOP-SC-2109 线虫分离方法151
SOP-SC-2110 线虫96孔板生测法152
SOP-SC-2111 线虫玻璃管测定法153
SOP-SC-2112 线虫死活检测方法及判断标准155
SOP-SC-2113 白蚁滤纸药膜法156
SOP-SC-2114 白蚁陷阱引诱法157
作为一名常年与害虫抗药性作斗争的科研工作者,我对任何关于“活性丧失”的早期预警信号特别敏感。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细致的、能够捕捉到亚致死效应(Sublethal Effects)的测试方案,因为这些效应往往是抗性产生的先兆。比如,观察害虫取食量下降的百分比、繁殖力的细微变化,或是行为模式的早期偏离。我本来设想,在“杀虫剂卷”中,应该有专门的章节来讨论如何设计对照组以排除环境干扰,以及如何量化生物制剂对非靶标生物(如蜜蜂等授粉昆虫)的潜在影响,并将其纳入核心活性评估指标。然而,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完全聚焦在如何“杀死”目标害虫的效率上,强调的是急性毒力。对于那些需要长期生态效益和安全性评估的项目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工具箱显得有些单薄。它更多地关注了“现在能杀死多少”,而不是“未来会如何影响生态平衡”。这种短期、直接的视角,虽然对于快速审批某些产品有帮助,但对于追求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来说,缺少了必要的生态学深度和前瞻性。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是希望能找到一份关于“新兴害虫”的快速生物活性测试预案。面对新爆发的虫害,我们通常没有时间进行长达数月的系统性测试,需要一套快速、可靠的初步筛选方法来决定是否值得投入资源进行深入研究。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基于快速替代性指标(如酶活性抑制、特定基因表达量)的生物活性初筛流程,这些指标往往能在短时间内给出相对准确的活性趋势。这本书的结构是如此的严谨和“万无一失”,它似乎默认了所有测试对象都是已知的、研究透彻的经典害虫。对于那些突发性的、需要快速反应的生物安全事件,这本书的流程显得过于冗长和复杂,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应急性考量。它更像是一份为成熟产品准备的“质量保证书”,而非一份为前沿探索准备的“快速响应工具”。阅读下来,我感受到的更多是体系的重量,而非效率的轻盈。如果能加入一些关于如何根据生物学特性,对标准流程进行“模块化”裁剪和调整的指导原则,那对一线工作者来说,价值将倍增。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关注可持续农业的实践,特别是在减少化学农药残留方面,生物防治技术无疑是未来的希望所在。我本以为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套详尽的、可操作的“绿色农药”筛选和评估体系,比如针对特定害虫的生物制剂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效能变化模型,或者如何设计一套高效、低成本的室内模拟试验来预测田间表现。我的兴趣点在于“预测性”和“适应性”。我期待能看到,在进行这些活性测试时,研究人员如何纳入更多的生态因子,比如天敌的协同效应,或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药剂活性的影响。但阅读这本书的体验,更像是在翻阅一本极其细致的仪器校准指南。它用大量的篇幅去界定“什么是合格的测试环境”,而不是“如何突破现有测试的局限性”。这种对基础规范的极致强调,虽然保证了数据的可比性,却也无形中限制了对测试方法创新性的探讨。我找不到任何关于大数据分析如何优化测试设计的内容,也没有看到关于人工智能辅助生物活性预测的讨论。这让我感觉,这本书的视角是静止的、着眼于“当下最优实践”,而非“未来可能的最优实践”。对于期望快速迭代和技术革新的领域,这种过于稳固的框架,有时反而显得有些沉重和保守。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一开始吸引我的并不是它那略显专业和严肃的封面,而是那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质感。拿到后我立刻翻开,期待着能在其中找到一些关于现代农业病虫害管理中,那些关于“精确打击”和“环境友好”的最新研究进展。我本来以为会看到大量关于新型生物源农药作用机制的深入剖析,比如它们如何干扰昆虫的神经系统或者内分泌平衡,那种理论和实验数据紧密结合的论述。然而,当我细细品味几页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完全放在了“如何操作”的流程上,那种对每一个实验步骤、每一个试剂浓度、每一个观察指标都要求达到近乎苛刻的标准化描述。这让我这个更偏好宏观视角和前沿理论的读者感到有些失落。我更渴望看到的是,在这些标准操作背后,科学家们是如何验证这些生物制剂的有效性,以及如何处理那些千奇百怪的田间复杂情况。它更像是一本严格的“操作手册”,而非一本能激发我创新思维的“研究指南”。对于那些需要严格遵循既定流程进行规范化测试的实验室人员来说,这或许是极其宝贵的财富,但对我这种希望了解未来发展方向的读者而言,信息密度和关注点略显偏颇。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跨学科合作的案例,比如如何结合基因编辑技术来筛选更具靶向性的生物防治因子,而不是仅仅聚焦于现有的测试方法是否严谨。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当前国内对新型杀虫剂生物活性评估的最高标准是什么,尤其是针对那些新发现的微生物或植物源提取物。我期望看到的是,测试结果如何被转化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评估等级,以及在法规层面上,哪些指标是决定性的。我特别关注生物活性测试中“剂量-反应”曲线的构建细节,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田间推荐用量的科学性。我本以为,书中会对不同测试阶段(如接触毒力、胃毒力、熏蒸作用)所需的标准生物种群的代次控制、营养状况等有非常深入的讨论。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更像是一套内部的、面向初级技术人员的SOP汇编。它清晰地罗列了“加多少毫升溶剂”、“摇匀多少次”,但对于“为什么选择这个剂量范围”、“这个反应时间点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这类深层次的问题,解答得非常简略。这使得我这种带着较强理论背景去阅读的读者,很难找到知识的突破口。它把复杂的科学决策过程,简化成了机械的执行步骤,这对于提升整个行业的研究深度来说,可能帮助有限,虽然在保证基础一致性上功不可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