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的理论逻辑(国外社会建设理论比较研究丛书;“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社会分层的理论逻辑(国外社会建设理论比较研究丛书;“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怡,朱静,王平,李沛 著
图书标签:
  • 社会分层
  • 社会学
  • 社会建设
  • 理论研究
  • 比较研究
  • 国外理论
  • 阶层
  • 不平等
  • 社会结构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2440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426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外社会建设理论比较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页数:31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为西方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成果之一,本书囊括并评介了西方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领域的基本经典理论及其经验研究。它以丰富而颇具前沿性的学术视野,围绕社会分层的思想逻辑,对既有的浩繁文献做了一定的采撷、梳理和呈现。全书分上下两篇,由三大部分共十九章构成。上篇,在经典社会分层理论与当代社会分层理论的铺陈里,可以看到大分类的阶级分析与当代层化思维视角的承继或碰撞。下篇,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关于统治阶级、中产阶级和底层贫困阶级的结构特征及其关系群像的研究;二是关于社会阶级流动过程的系列研究。从中国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中的独特性出发,这部探讨西方分层理论的书籍能为中国实践、中国学术界提供理论创新、理论对话的平台。

作者简介

周怡,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获南京大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学位。研究兴趣与教学重点为文化社会学、中国基层社会研究、社会分层与流动、质性研究方法。先后在国际SSCI期刊发表论文2篇,在国内**期刊《社会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2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战线》、《江海学刊》、《社会》、《中国乡村研究》等核心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著有《****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解读社会:文化与结构的路径》、《我们信谁?——关于信任模式与机制的社会科学探索》等学术著作。多部论著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现代社会信任模式与机制研究”(2011)首席专家。

朱静,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

王平,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沛,在无锡高新区从事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研究工作。

目录

第一部分 导论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经典理论传统/ 2

第二章 社会分层抑或不平等的历史/ 9
一、社会分层体系类型的维度/ 10
二、社会分层体系的五种类型比较/ 11

第三章 社会分层的原则:功能抑或冲突/ 17
一、戴维斯和摩尔的功能论分层原则/ 17
二、图明对功能原则的批评/ 20

上篇 经典的社会分层和整合理论

第二部分 经典的阶级理论

第四章 马克思:社会中的阶级关系与阶级利益/ 25
一、阶级分析思想/ 25
二、社会整合与阶级/ 34 小结/ 37

第五章 涂尔干:现代社会的道德与秩序/ 39
一、社会分工与社会团结/ 39
二、宗教生活中的集体意识与社会整合/ 43
三、职业伦理与法人团体/ 45
小结/ 48

第六章 韦伯:理性化世界的观念与社会结构/ 49
一、社会分层标准和整合秩序的一般理论/ 49
二、从宗教伦理到社会阶层的考察/ 57 社会分层的理论逻辑
小结/ 63

第七章 布迪厄:文化分层与文化再生产/ 64
一、品味区隔的文化分层/ 64
二、文化资本与教育不平等/ 71
小结/ 77

第八章 其他古典社会理论家的分层与整合构想/ 78
一、齐美尔:现代社会的分化与整合/ 78
二、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的不同平等机制/ 82
三、托克维尔:民主政体的分层与整合/ 84
小结/ 89


第三部分 现代的层化思维

第九章 “无阶级社会”:另一类挑战者的声音/ 91
一、尼斯伯特:社会阶级概念的衰落/ 91
二、克拉克和李普塞特:阶级的政治意义下降/ 96
三、帕库斯基和沃特斯:阶级的死亡/ 100
四、金斯顿:无阶级社会/ 106
小结/ 112


第十章 “阶级说了算”:后马克思主义的回应/ 113
一、赖特:阶级结构分析的一般框架/ 113
二、达伦多夫: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冲突/ 124
三、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中的阶级冲突/ 130 小结/ 133


第十一章 “权力—政党”:后韦伯主义的立场/ 135
一、吉登斯:阶级关系的结构化/ 135
二、帕金:阶级壁垒与阶级的社会集群/ 144
三、洛克伍德:阶级地位与阶级意识的研究/ 149
小结/ 153

第十二章 “职业与功能”:后涂尔干主义的补充/ 154
一、戴维斯—莫尔:功能分层理论及其经验研究/ 154
二、帕森斯的社会分层功能理论/ 160
三、格伦斯基和索伦森的职业共同体研究/ 165
小结/ 170

下篇 社会分层的结构和过程

第四部分 社会分层的结构:上层精英、中产阶级与贫困群体

第十三章 关于上层精英的研究/ 173
一、精英冲突论/ 173
二、精英功能论/ 181
三、多元论/ 185
四、有关社会转型期精英权力的讨论/ 186
小结/ 189

第十四章 关于中产阶级的研究/ 190
一、新中产阶级的出现: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阵营的关注/ 191
二、中产阶级与其他阶级的位置关系、政治倾向/ 196
三、新中产阶级的生活风格、文化因素/ 200
小结/ 203

第十五章 关于贫困群体的研究/ 205
一、普遍贫困的观点/ 205
二、贫困的亚文化观点/ 209
三、贫困的情境观点/ 213
四、贫困的结构观点/ 220
小结/ 228

第五部分 社会分层的过程:社会流动

第十六章 基本概念及其理论视角/ 231
一、什么是社会流动/ 231
二、基本理论视角/ 235

第十七章 代际职业流动研究:模型与三代人/ 239
小结/ 246

第十八章 布劳—邓肯模型之后:改造抑或挑战/ 247
小结/ 261

参考文献/ 264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经典理论传统

社会分层是一个亘古拓新的学术研究领域。“亘古”是说,自人类诞生起,社会就以不同层次呈现,所有社会都经由某种生活方式构成各种权力与财富阶层;而在社会学100多年的历史中,阶级、阶层、社会不平等、种族群体等社会分层议题一直是社会学的主流研究问题。“拓新”的含义是,社会变迁或社会转型总使每一历史时期、每一阶段、每一区域的研究显示不同的社会分层。因而,关注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学术成长应该有其不能不为的道理和丰富的文献资料基础。本书的叙述首先从基本概念说起,目前在社会分层领域有四个关键词需要大家了解。第一,社会分化(social differentiation);第二,社会不平等(social inequity);第三,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第四,社会阶级(social class)。以下我们从分析词义入手,辅以对应的经典分层理论视角。
社会分化
社会分化作为社会分层的基础概念,与分层概念既具有联系又彼此区别。社会分化过程指的是社会要素之间的分离和差异不断增加的过程,广义上分为横向分化和纵向分化两部分。横向分化也称功能分化,意指社会生活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和时间上逐渐分离成专门部分的离散趋势。纵向分化亦称等级分化,主要指人口对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资源的占有及其分布的离散趋势。狭义上,人们大多只将前一种横向的功能性结构分化,如社会组织的专门化、社会不断分工造成的个人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抑或其占有的社会职位(social position)的区隔等称为社会分化;而将纵向的社会成员间的等级分化,如阶级、地位、权力和财富的分化现象,称作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显然,社会分化并没有使得一个社会单元相对另一个社会单元具有特权地位,仅表现为不同社会单元的区分。比如社会角色的不同、社会职位的不同以及主观世界评价的不同,等等,这 基本概念及经典理论传统第一章 些差异不一定反映高低不同。但社会分层是具有地位特性的,涉及生活方式、规范或道德的认同将随社会不同部分而程度各异,涉及上层对下层的权力支配以及财产所有权的差异等等。经典时代社会学的奠基人都非常重视社会分化或社会分层主题,法国学者埃米尔·涂尔干的分工论是讨论社会分化的经典著作,马克思的阶级分析论、韦伯的地位论则有对社会分层的精辟阐述。应该说,社会分化相比社会分层,是一个外延更广的概念,是社会分层的基础,也与社会分层在区别中密切相关。假定某一家庭中的人存在高低地位不同,那么家庭成员个体是有社会分层的;相反,家庭中承担不同家务劳动的人,并不一定有地位上的高低之分。
就社会个体或群体而言,社会分化的本质与自我界定过程相联系,也就是人们熟知的主体化(subjectification)过程。社会分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个体或群体如何在社会结构中扮演角色,界定自身的社会意义。而主体化概念的确立又与另一个概念“他者”(the other),即“异己性”(alterity)相互勾连。即人们总是在“相异于他者”的社会建构中确立“我是谁”、“我们是谁”的结构抑或文化象征的边界(Lanment,1992,2000);或者会依循自己所属的集体特征来界定自我归属的“整体”,如国家、民族、社区、家庭等。无论倾向于哪一整体或个体归属的范畴,都标示了具体的社会分化:一些属于通过法律来确定界限的正式的社会分化,另一些则可能是非正式、界限模糊不清的社会分化。但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分化,它们都根深蒂固地深植于社会,构成社会的差异及其主从关系。同时,分化的建构过程又嵌入在社会每一个体的生命史中。因而,社会分化是这个建构过程的媒介,也是结果(Foucault,1969;Giddens,1992)。即我们生活在充满社会分化的世界中,因为每个人都有意无意在创造、强化和控制彼此的差异,创造出一个个名为“我属”与“他者”、局内人与局外人、公民与非公民、移民者与原生者、异性恋与同性恋以及富人与穷人等的诸多类别。
社会不平等
第二个概念是社会不平等。这是个具有高低等级差异的概念。引入英文意义“access to valued resources”之后,社会不平等通常指社会人口中的个体或群体对某特定社会中“有价”资源、服务和地位的不平等的摄取或占有。“有价”不是只有交换价值的“有价”,也不是马克思说的有使用价值的“有价”。它是指社会特定的一群人认为这种资源有价值,同时是稀缺品。比如,政治地位是“有价”的,它有支配人的权力,而支配人具有相当的含金量;再比如,收入的“有社会分层的理论逻辑价”性,等等。当社会人口给某种资源赋予价值后,原本无价的资源就可能成为稀缺资源并因此而“有价”。当“有价”资源在某一系统分布不均衡时,就生成我们声称的“不平等体系”。阶级、阶层、利益群体差异、性别不平等、民族不平等以及种族不平等都可归纳到社会不平等概念中去。那么,在某一特定社会存在诸多有价资源的情况下,什么是决定社会不平等的最主要的中心有价资源呢?历史上有过四类经典的论述。
传统马克思主义认为,中心的最有价资源存在于产权关系中。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决定其他资源的支配。谁对生产资料有占有关系,谁对生产资料占有得多,谁就在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以及上层建筑处于主导地位。不占有生产资料的就沦为次要的被支配地位。因此,出现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概念区分,占有生产资料的一方构成剥削阶级,不占有的那方则处在被剥削阶级地位,或相对资产阶级而言沦为无产阶级。这种阶级区分体现出不平等的“零和”模式,一个阶级的“得”就是另一个阶级的“失”,表征阶级结构的两极分化对立(Dahrendorf,1959;Marx,1848/1959;Wright,1979)。
韦伯主义观点指出,中心的最有价资源是权力(power)、声望(prestige)和财富(property)。韦伯同意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因素决定社会地位的观点,但他认为:(1)经济地位并非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而是由人们所处的“市场处境”、“生活机会”决定。“当一些人在生活机遇方面有共同的、特定的因素构成时,只要这种构成表现为占有物质的经济利益和获得收入的机会,而且是在商品或劳动市场的条件下表现出来的,那么,这些人就可以说是一个‘阶级’。”(Weber,1982:56)(2)社会分层的因素除了经济因素以外,还有地位因素和权力因素。韦伯所定义的地位实际是一个人拥有的社会声望。如果地位群体指由人们共享生活方式而形成的共同体,那么地位状况取决于特定的正反两方面社会荣誉的评价,从而形成声望的排列系列。(3)权力因素是韦伯主义包括后韦伯主义社会分层理论所强调的最重要的有价资源。权力与物质资源之间始终保持一种特定关系。在马克思看来,权力是物质资源的附生现象,人类历史就是一种围绕物质资源的斗争,对稀缺物质资源的垄断能够促使那些需要而没有这些资源的人们服从。对韦伯来说,权力是一个基础性概念,其本身就足以算是一种社会资源,标示阶层的地位符号(Breen,2005;Lenski,1966;Giddens,1973;Goldthorpe,1980;Parkin,1971;Weber,1982)。
涂尔干学派将中心的最有价资源聚焦于职业抑或职业团体,即职业分工的不同、职业技能的差异构成了社会分层及其社会不平等。相对传统阶级理论重视宏 基本概念及经典理论传统第一章 观层面的大型阶级冲突的制度化力量来说,涂尔干学派强调阶级应该回到一种可操作的微观阶级层面,即回到劳动技术分工的不同功能部门所形成的职业群体的层面。他们关注“小型阶级”(small classes)(职业共同体)在生产领域的出现,及其对不同个体的道德、价值观、生活机会和生活方式的形塑;并认为职业及其技能作为最有价资源而形成了具有阶级属性的分割。这样的分割,在涂尔干主义及后涂尔干主义看来颇具现实的社会功能:(1)职业群体的共同经历有组织经济及生活的功能;(2)形成一套成员不得不遵守的规范/道德原则,构成制度化的道德体系;(3)解决团体成员与其他团体的冲突;(4)是政治组织的基础。总之,职业群体是国家与个人之间的中介,能够通过吸收社会力量,摆脱经济无序,从而发挥社会整合作用(Alexander,1988;Durheim,1893/1960;Grusky,2001:164 172;Grusky and Galescu,2005;Golthorpe,2002)。
布迪厄通过引入“惯习”(habitus)、“生活风格”(life style)概念,特别强调了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作为中心有价资源的重要性。布迪厄在《区隔》( Distinction,1979/1984)一书中,将阶级定义为具有相同惯习的生物个体的集合,又将惯习界定为早期生活经验在行动者思想和行动图式中积淀下来的、内在而具较强惯性的或已经制度化了的东西。他认为,人们凭借惯习去认知社会时,要经过一个解码过程。解码过程中的解码能力不是先验与生俱来的,而是取决于行动者的文化资本。文化资本的两个主要来源——家庭背景和学校教育——是解码能力的两项决定性因素。其中,学校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家庭背景的不足,从而帮助个体取得标示某种地位象征的品位和举止(Bourdieu,1984:84 92)。文化资本的三种形态(身体化、制度化和客观化形态)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阶级阶层属性(Bourdieu,1984;Swartz,1997;Weininger,2002;周怡,2003)。
尽管上述四类学术传统对中心有价资源的评判不一,但之后的有关社会不平等的阶级理论及其经验研究都基本未能突破这四类框架。“资源匮乏”是存在于所有个体、群体和社会之间的重要议题,它促使人们去诉求和思索社会的公平性,思索如何才能在竞争中成功获取资源,避免资源流向他方或他者。然而,基于平等的资源分配,无论在机会还是在结果上都难以真正实现。不平等作为一种社会分层的理论逻辑常态既充斥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也在某特定社会的各个领域有不同的体现。也就是说,任何人类社会都存在过社会不平等。
社会不平等说到底同人们在社会结构中的不同位置以及位置之间的不同关系密切相连。社会不平等不可能消失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社会中总存在某些角色或某些地位,使一些人能够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有价资源、服务;另一方面,人类拥有赋予事件和事物意义的能力,拥有对差异、界线作出评价的能力。前者反映客观的位置上的物质利益差异(如收入、财富等),后者则为主观的由位置与位置之间比较而产生的感受利益差异(如荣誉、声望等)。正是客观和主观的利益差异产生并延续人们的社会不平等状况。

前言/序言


《社会分层的理论逻辑:国外社会建设理论比较研究》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社会分层研究领域的核心理论范式,通过对西方学界经典与前沿理论的梳理、辨析与比较,旨在揭示社会分层现象背后蕴含的深层逻辑及其演变脉络。本书立足于“国外社会建设理论比较研究”这一宏大视角,将社会分层理论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建设语境下进行考察,以期为理解和构建更具包容性和韧性的现代社会提供理论借鉴。 核心内容与论述 第一部分:社会分层理论的基石与流派 本书的开篇,系统梳理了关于社会分层的早期经典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 重点阐述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生产力以及由此产生的阶级划分的理论,分析了阶级作为一种经济结构性力量如何塑造社会不平等。本书不仅解读了马克思理论的核心概念,如“阶级利益”、“阶级意识”、“剥削”等,还追溯了其对后世阶级理论发展的深远影响,例如新马克思主义者对文化资本、象征资本等非经济因素的关注。 韦伯的社会分层论: 详细介绍了马克斯·韦伯对马克思理论的超越与补充。韦伯从“阶级”、“身份”(地位)和“权力”三个维度,构建了一个更为复杂和多元化的社会分层模型。本书深入剖析了这三个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成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特别地,本书强调了韦伯对“身份群体”在塑造社会认同和等级秩序中的作用的独特见解,以及其对官僚制和理性化过程如何影响社会分层的分析。 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论: 聚焦于戴维斯和摩尔等代表性学者的观点,解释了功能主义如何从社会整体运行的角度来理解分层。本书会阐释功能主义者认为社会分层是社会功能所必需的,通过对不同职业的地位进行差异化排序,以及给予高层职业更高的奖励,可以激励最能干的人才去担任这些关键职位,从而保障社会的有效运行。本书也会讨论功能主义理论面临的批评,如其对不平等的辩护以及对既得利益的忽视。 第二部分:当代社会分层理论的演进与争鸣 在奠定理论基础后,本书转向当代社会分层研究的前沿。 后工业社会与服务经济的分层: 探讨了丹尼尔·贝尔等学者提出的后工业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分析了知识、信息和技术在新的分层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本书会分析技能需求的变化、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以及新兴职业群体的出现,如何重塑传统的阶级划分。 文化资本与社会再生产: 深入解读了皮埃尔·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本书会详尽阐述布尔迪厄如何将文化、教育和品味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这种资源可以在代际之间传递,从而固化和再生产社会不平等。本书会分析不同场域(如教育场、艺术场)中文化资本的运作机制,以及它如何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相互结合,影响个体的社会地位。 风险社会与不确定性: 引入了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探讨在全球化和技术发展背景下,新的社会风险(如环境污染、金融危机、疾病传播)如何成为新的分层因素,以及这些风险如何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不均等地分配。本书将分析风险的认知、管理和应对方式如何加剧或缓解社会不平等。 全球化与跨国分层: 关注全球化进程对社会分层的影响。本书会考察全球资本流动、劳动力市场变迁以及跨国公司扩张等如何催生新的全球性分层结构,以及国家、地区、民族等因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例如,对“全球精英”和“全球无产者”的探讨,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和国家间不平等的复杂图景。 身份政治与社会分层: 分析了身份认同(如性别、种族、族裔、性取向、宗教信仰等)如何成为新的社会分层维度。本书会探讨这些身份维度如何与传统的阶级、地位等因素相互交织,形成复杂的交叉性不平等(intersectionality),并对社会运动和政治动员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流动理论的更新: 审视了不同学派对社会流动现象的解释。本书会梳理关于结构性流动、代际流动、职业流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大数据和量化方法在现代社会流动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其揭示的社会流动的新特征和挑战。 第三部分:社会分层理论在社会建设中的意涵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理论研究与社会建设实践相结合。 理论的社会政策启示: 探讨不同的社会分层理论如何为制定和评估社会政策提供指导。例如,如何从阶级分析的角度理解贫困问题,如何从文化资本的角度设计教育公平政策,如何从风险社会理论的角度构建社会安全网。 构建包容性社会的理论路径: 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本书会提炼出不同理论中关于促进社会公平、减少不平等、提升社会凝聚力的思想精华。本书将讨论如何通过政策干预、制度改革、文化倡导等多种方式,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中国情境下的理论反思与借鉴: 结合中国社会变迁的实际,对国外社会分层理论进行反思。本书将尝试回答,哪些西方理论能有效解释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变迁,哪些方面需要结合中国自身的历史和文化语境进行创新性解读。同时,也将探讨中国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如何借鉴和转化这些理论智慧,以应对自身面临的挑战,并为全球社会建设贡献中国经验。 本书特色与贡献 系统性与前沿性结合: 本书既对社会分层研究的经典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又深入探讨了近年来涌现的前沿理论和研究议题,力求全面展现该领域的学术图景。 比较研究的深度: 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不仅比较不同理论的异同,还分析它们在不同社会语境下的适用性,力求深入揭示理论背后的逻辑差异。 理论与实践的对接: 强调理论在理解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中的作用,尤其关注社会分层理论在社会建设中的现实意涵和政策启示。 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研究等多个学科的视角,力求提供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社会分层分析框架。 对“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的契合: 本书的研究与“国外社会建设理论比较研究”这一规划项目高度契合,旨在为提升我国在社会建设领域的理论研究水平和国际话语权贡献力量。 本书适合社会学、政治学、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等专业的研究者、教师及学生阅读,也欢迎对社会结构、不平等问题和国家社会建设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通过对社会分层理论逻辑的深入探究,本书致力于启发读者对当代社会结构性挑战的深刻认识,并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有序、繁荣的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老道,它像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层层递进,张弛有度。开篇的理论铺陈如同低沉的大提琴引子,奠定了基调的厚重感;进入中段对具体社会制度(如福利体系、劳动力市场)的剖析时,节奏开始加快,充满了紧张的逻辑推演,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而结尾部分,则回归到对未来社会图景的审慎展望,笔触变得更为宏大而富有哲思。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平衡感,他既没有落入过度悲观的宿命论陷阱,也没有沉迷于不切实际的乌托邦幻想。他坦诚地指出结构性限制的强大力量,同时也为社会行动的可能性留下了空间,这种成熟、克制的学术态度,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作品所应具备的品质。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像许多社会学著作那样沉溺于抽象的理论构建,而是通过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案例分析,将宏大的“分层”概念拉回到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中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不同社会群体的资源获取差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人类学家的耐心。他没有急于给出“为什么会这样”的简单答案,而是耐心地描摹了“如何发生”的过程。比如,在探讨教育机会不均等的部分,他对比了两种不同社会阶层家庭在子女教育路径选择上的微妙差异,那种潜移默化的文化资本流动,读起来让人深感震撼。这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描述,而是充满了对现实复杂性的深刻洞察力,仿佛作者正拿着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剖开社会结构坚硬的外壳,让我们得以窥见内部错综复杂的脉络。整个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与社会现实进行的深度对话,迫使我不断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社会秩序的合理性基础。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方法论上的开放性。很多社会学著作倾向于采用单一的分析框架,要么完全依赖定量数据,要么纯粹诉诸定性访谈。然而,这本书似乎有意打破了这种壁垒。它在宏观的结构分析与微观的个体经验之间穿梭自如,展示了一种高度整合的研究视野。我可以想象作者在构建这些论点时,背后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去整合不同学科、不同层级的信息。这种跨越学科界限、力求描绘一个立体、多维分层世界的努力,是极其鼓舞人心的。它向我们证明了,要真正理解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必须使用所有可用的工具,必须拥抱研究的复杂性,而不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简洁而牺牲了对现实的忠实描绘。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文字密度相当高,初读时需要非常专注,甚至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领会其深层含义。它在梳理西方不同社会理论流派——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到韦伯的“生命机会”理论,再到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时的那种严谨和条理令人印象深刻。但绝非是简单的综述堆砌。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让这些经典理论成为相互孤立的孤岛,而是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对话的场域。他展示了这些理论在解释当代社会动态时的优势与局限,尤其是在面对全球化和技术变革带来的新分化形态时,不同理论工具箱如何被重新激活或宣告失效。这种跨理论的比较和批判性综合,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结构性的不平等提供了一个极其扎实的理论基石,使得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术语变得鲜活起来,真正体现了“比较研究”的学术价值。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对公众议题的关怀。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学院腔调,相反,它似乎一直在努力拉近理论与普通读者的距离。虽然它探讨的是复杂的“社会分层逻辑”,但作者似乎时刻提醒着我们,这些逻辑的最终指向,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尊严。例如,在讨论代际流动性停滞时,那种数据背后的个体命运的沉浮,读来令人感同身受。这不仅仅是一本为专业人士准备的参考书,它更像是一份深刻的社会诊断报告,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理解“是什么”,更要思考“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对现实问题的紧迫回应,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学术范畴。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