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西藏方志研究

清代西藏方志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心愚 著
图书标签:
  • 清代
  • 西藏
  • 方志
  • 地方志
  • 历史地理
  • 藏学
  • 文化史
  • 文献研究
  • 清史
  • 边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000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5316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一部系统研究清代西藏方志的著作,共5章4篇附录。作者在对清代西藏方志长期关注的前提下,通过查阅史料、对照古籍、分析研究,系统地探讨了清代西藏方志的诸多方面。这些研究涉及《西藏志考》《西藏志》等书著者及成书时间的考证,清代西藏方志的资料来源及几部主要著作间(《西藏记》与《西藏志》、《西藏考》与《西藏志》《西藏志考》等)的关系考,《西藏志》、宣统《盐井乡土志》等方志的特点及其资料价值;此外,还通过对《藏纪概》《西域遗闻》等来探讨清代西藏方志的编撰问题;最后,对清代西藏方志的序、跋、例言及目录著录问题进行分析研究。4篇附录依次为:乾隆《打箭炉志略》著者及资料来源,乾隆《保县志》的特点及史料价值,咸丰《冕宁县志》的资料来源、篇目特点及纳西族史料价值,乾隆初年的丽江纳西族风俗研究。


作者简介

  赵心愚,1953年出生,重庆人,历史学博士,先后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校长,四川省第八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主编《康区藏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辑要》《康区藏族社会珍稀资料辑要》《清季民国康区藏族文献辑要》等著作。


精彩书摘

  做藏学研究,通常离不开两种材料,一是藏文材料,二是汉文材料,二者不可偏废。这两种材料从文体类型上大体包括各类史籍、写卷文书、档案、石刻碑文、笔记等。但每一历史时期,材料的文体和类型又各有特点、各有侧重。例如,清代涉及西藏的汉文材料中,有一种文体类型的材料是我们绝不可以忽视的,这就是清代的西藏地方志。清代修志之风大盛,是我国地方志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就地域而论,清代所修地方志已基本覆盖全国,同时包括了不少边疆地区。我以为,清代地方志发展的一个独特成就,即是产生了一批有关西藏的地方志。清代,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关系日趋密切,随着清军数次入藏、驻藏大臣制度的建立等等,大批朝廷官员、将军以及商旅和各种身份的人员频频出入西藏,在此背景下,一批出自入藏官员和文人之手的游记、纪程及各种描述西藏的奏牍、奏疏不断涌现,这为当时一批西藏地方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清代西藏地方志发端于雍正时期,并先后经历乾隆、嘉庆和光绪、宣统两个高潮期,共产生了20多部。由于这些方志的原始材料多来自入藏文人、官员的亲历、亲见和亲闻,大多为第一手资料,对于认识当时西藏社会面貌、史地风土、政治民情有着弥足珍贵的价值。

  近十余年来,清代西藏地方志已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目前已先后整理出版了《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一些过去十分稀见的清代西藏地方志也陆续被发掘、整理和出版。这就为人们更好地利用清代西藏地方志这批珍贵材料提供条件。但是,清代西藏地方志作为一种特殊的史料系统和文体类型,自有其特点和发展传承脉络。长期以来,藏学研究领域对清代西藏地方志的利用总体来说并不充分,很大程度上与对这一特殊文体类型和史料系统的整体特点和史料价值认识不足有较大关系。尽管以往的学者也对清代西藏地方志中的个别志书进行过一些研究,如考证作者,甄别史料来源或传承关系等,但却始终缺乏对清代西藏地方志整体面貌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吾兄心愚教授撰写的这部《清代西藏方志研究》,可以说正好弥补了这一缺环。该书从史料学的角度,对清代西藏地方志这一特殊史料系统进行了整体和全面的研究,分别涉及了清代西藏各地方志的作者及成书时间、资料来源、传承关系、编撰体例、总体特点及史料价值等诸多方面,颇多建树。许多考证细致深入,发前人之所未发,提出了全新的认识和见解。看得出该书非草率之作,是作者长期积累、研究的结果。心愚教授近几年的学术兴趣颇偏向于史料方面的研究与整理,先后已整理出版了《清季民国康区藏族文献辑要》(上、下)、《康区藏族社会珍稀资料辑要》(上、下)和《康区藏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辑要》等系列文献资料,颇得学界好评。该书是他继康区文献资料整理辑录后的又一个重要的史料学研究成果。我相信,该书的出版同样会嘉惠于学界,不仅会促进学界对清代西藏地方志这一独特史料系统之特点与价值的整体认识,同时也将提升藏学研究领域对清代西藏地方志这一史料系统的进一步利用。

  ……


边疆史地研究新视野:清代西藏地方文献与制度变迁 本书聚焦于清代西藏地方的治理结构、社会经济形态及其与中央王朝互动演进的历史进程,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的深度挖掘与细致梳理,旨在重构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清代西藏图景。全书摒弃传统的宏大叙事框架,转而深入考察地方行政体系的运作细节、社会阶层的日常生态以及文化信仰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适应与重塑。 本书的研究立足于对清代中央政府在西藏设立的行政机构——驻藏大臣制度的考察,不仅分析了其设立的初衷、权责划分及其在实际运作中与达赖、班禅喇嘛传承体系的权力博弈,更着重探讨了这一制度如何渗透和影响到西藏地方的基层治理。我们详细考察了清廷对西藏地方行政人员的任免流程、对地方税赋的征收机制,以及在“金瓶掣签”制度推行过程中,中央权力如何借由宗教仪式合法化其对西藏上层僧俗领袖的控制。这部分内容超越了对制度本身的简单描述,深入剖析了权力运行的微观机制与实际效果。 在社会结构层面,本书将研究视角投向了西藏地方社会中的主要构成群体——贵族(如世袭的“朗生”家族)、僧侣阶层和农奴群体。通过对清代西藏土地制度(如“夏卿”制度)的分析,我们揭示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复杂关系,以及这种结构如何维系了地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等级。特别是对农奴身份流转的个案研究,展现了在既定的社会框架下,个体命运的无奈与微小的变数。本书拒绝将清代西藏简单地视为一个静止的、受中央完全控制的体系,而是强调地方精英阶层在维护自身利益时所展现出的能动性与适应性。 文化与宗教是理解清代西藏的关键脉络。本书系统梳理了清朝皇帝对藏传佛教各大教派(格鲁派、萨迦派、噶举派等)的拉拢与制衡策略。研究不仅限于宫廷层面的册封与赏赐,更深入到寺院经济的结构分析。重点考察了拉萨三大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在清代的发展轨迹,包括它们如何通过兼并土地、管理商贸和拥有大量“僧兵”而积累政治影响力。我们探讨了清廷如何通过规范寺院的僧侣数量、干预重大宗教仪式的形式,以期在保持对藏传佛教尊重的前提下,将其纳入国家意识形态的管控范围。 本书的另一重要贡献在于对边境治理与民族关系的探讨。清代是西藏与周边民族地区,如蒙古、青海、川滇等地联系最为紧密的时期之一。我们详细考察了清廷为维护边疆稳定所采取的军事部署、商贸往来(如茶叶、马匹的互市)以及对流民和商人的管理措施。通过分析官方档案中关于“土司”与“土官”的设置与调整,展现了中央政权在不同地理环境和民族背景下采取的弹性治理策略,揭示了“多民族国家”概念在清代边疆实践中的复杂面向。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路径,将历史学、社会学和地理学的观察视角相结合。研究材料的运用极为审慎,主要依赖于清代中央政府的档案(如《清史馆藏西藏档案》、《军机处录本》中的相关奏折)、驻藏大臣的日记和信函、以及地方志(如《西藏琐闻》、《清代西藏图志》等)的原始版本。通过对这些史料的互证与批判性解读,本书力求突破以往研究中对孤立史料的过度依赖,展现出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重解释的可能性。 本书旨在为对清代历史、边疆治理和宗教社会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扎实、细致且富有批判精神的分析框架,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西藏地方制度史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央与地方权力互动、文化适应与社会变迁的深度历史研究。 其最终目的,是为理解当代西藏问题的历史根源提供更丰富、更具层次感的历史参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论述结构上的精妙布局,简直是学术写作的典范。全书脉络清晰,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如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的跳跃感或断裂感。作者似乎预设了读者的疑问,并在关键转折点上设置了小结或过渡段,有效地帮助读者巩固和消化前文吸收的信息。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使得原本可能因为史料庞杂而显得芜杂的论述,变得井然有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跨学科信息时的能力,将地理学、民族学的一些概念巧妙地融入历史分析中,使对特定区域的认识不再是孤立的历史事件罗列,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全局观的构建,是真正体现作者深厚学养的地方,让读者在跟随作者思路时,感受到一种掌控全局的清晰感。

评分

从文本的细节来看,作者在考证上的细致入微,绝对值得称赞。很多一般研究者可能会忽略的、散落在地方志边角处的记载,都被作者精准地挖掘了出来,并且进行了富有洞察力的解读。例如,关于某一特定宗教仪式在不同年代的地方志中的记载变化,作者捕捉到了其中的细微差异,并由此推导出社会控制力或文化渗透程度的微妙变迁。这种对“小数据”的重视,恰恰是历史研究中“大发现”的源泉。阅读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停下来,去比对那些引用的古籍版本,作者的引注规范且严谨,使得这些考证工作具有极高的可信度。这让人深切体会到,真正的学术研究,不在于你说了多少“新话”,而在于你对“旧材料”下了多少“新功夫”。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

评分

初读开篇几页,我立刻被作者那种抽丝剥茧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他并没有急于抛出宏大的结论,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耐心地引导读者进入那个特定时期的历史场景。语言风格非常扎实,学术气息浓郁却不显得晦涩难懂,大量引用的原始材料经过精炼和梳理后,变得条理清晰,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特别是对一些敏感或复杂历史概念的界定,作者的处理非常审慎和辩证,显示出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开阔的史学视野。这不像有些著作,为了追求新颖而故作惊人之语,而是脚踏实地地在文献的海洋里打捞,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是衡量一部严肃学术著作价值的重要标准。读下去,感觉每句话后面都有坚实的史料支撑,让人心服口服,充满了探索历史真相的乐趣。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沉稳、厚重且极具启发性。它不仅是对既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许多值得后续研究者深思的新问题和新的研究视角。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分析框架,让人们可以借此重新审视清代那个复杂多元的边疆治理图景。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的知识体系被有效地拓展和加固了,对于理解边疆史、地方史乃至整个清代国家治理模式,都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这绝不是一本可以快速“扫过”的书,它要求读者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细细品味,但所付出的努力,必将换来丰厚的回报。它像是一盏灯,照亮了许多历史研究中长期以来比较模糊的角落,是非常值得珍藏和反复研读的力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古韵的气息,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遥远的清代。封面选用的材质和字体搭配,透露出一种对学术的敬畏感,这在当下的出版物中并不多见。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上乘,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排版布局,疏密得当,使得那些复杂的历史地名和人名对照起来清晰明了,阅读体验极佳。对于专门研究历史文献的人来说,一个好的阅读载体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足见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当然,我们更期待的是内容上的深度与广度,但就初步的触感和视觉感受而言,它已经为接下来的阅读奠定了非常好的基调,让人心生期待,相信作者在内容的梳理上,也定能达到与装帧设计相匹配的严谨与考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