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无尽藏造化生意足
——《张充和诗文集》读记
张充和先生2015年驾鹤西去。一年后,三联书店出版了白谦慎编《张充和诗文集》,共收诗词220余首(其中友人唱和诗词30余首),散文60余篇。目前,这是收辑具规模的张充和文学作品集。充和生前曾声言,自己这辈子无意于以著作传世,随兴而至写下的东西,随写随丢,“不自收拾”。那么,收入《诗文集》中的这些作品是从何而来的呢?说来是一段佳话,起初是友人兼诗人卞之琳、弟弟作曲家张定和,分别蒐集了充和散落各处的散文小说和旧体诗词,各自编目整理,定和甚至亲手抄录了百来首“充和诗词”,装订成册。有了这个基础,再经多方寻觅补充、考订编排,纂集合编于旅美学人白谦慎之手。这个过程竟至数十年,经历两代人,难能可贵。
娴于昆曲、兼擅书画,醉心古典艺术,这是人们熟悉的充和老人。透过新出版的《诗文集》,我们看到的分明是一位文学的张充和,既精于旧体诗词,又擅写白话小品短章。从少年习作,到耄龄怀人忆旧的散文篇什,在长达80余年的岁月里,她用手中的一支笔,抒写情怀,叙述悠悠往事……
“诗词篇”开篇有几首十几岁的习作,编者白谦慎认为“殊难觅得,弥足珍贵”。如十三四岁时作《荷珠》,“闪灼光芒若有无……不是珍珠是泪珠”,授业的左履宽老先生批为“妙不可阶”(指巧妙得别人无法赶上。参南朝梁?简文帝《与湘东王书》:“谢故巧不可阶,裴亦质不宜慕。”)多年后,充和还是以“荷珠”为题,1945和1951年,两度倚声填词,留下《凤凰台上忆吹箫咏荷珠》二首。存世的同题两阕现有多个抄本,分别为50年代和90年代的钢笔、毛笔稿本和工楷誊录本。各抄本遣词用字,略有差异,可见出作者数十年间的反复推敲、用心斟酌。王国维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荷珠”,陪伴了她一生。
向为人称赏的《临江仙咏桃花鱼》写于抗战烽火中的1943年。词前小序略记因缘:“嘉陵江曲有所谓桃花鱼者,每桃花开时出,形似皂泡。余盛以玻璃盏,灯下细看,如落花点点。余首咏之,诸师友亦和咏。并附。”
小小桃花鱼,原本是一种水母。据说,桃花水母1880年由英国伦敦皇家植物园研究定名。在我国分布虽广,却很稀见。1939年,武汉大学教授高尚荫等人在四川嘉定大渡河边一水池中发现了几个直径约为18毫米的桃花水母,经研究发表,定名为“中华桃花水母”。五年后,同在蜀地生活的张充和写下了《临江仙咏桃花鱼》。
1971年,定居北美多年的充和再作《临江仙咏桃花鱼》,序曰:“昔在北碚嘉陵江畔,春三月间有名桃花鱼者出,体透明,忽如垂露,忽似飞花。掬水得数十,置玻璃盏中,夜间灯下,舞态千变。曾作临江仙一首,诸师友有和章十馀。今在海外,见《生活》杂志中载此图,宛似相识,乃检箧中,只存和词四,而昔咏鱼诸故旧大半为鬼,余亦凋瘁。奈何!更续一章遣怀。辛亥秋志。”
先后两咏桃花鱼,从“愿为波底蝶,随意到天涯”,到“海上风光输海底,此心浩荡无涯”,时光流逝近30年,沧桑世变,物是人非,“昔咏鱼诸故旧大半为鬼”。《诗文集》中,收入仅存的当年“诸师友和咏”五阕,作者分别为工于词学的词人汪东、词曲大师吴梅的高足卢前,以及王韬甫、冯白华、韦均一。
充和与古琴艺术家査阜西有数十年的深厚交谊。1944年,在云南呈贡,充和作有《呈贡杂咏二首呈阜西先生》,阜西遂和《次充和怀旧韵》(二首)。1947年,充和为阜西画一件梅花立轴并书自作《临江仙咏蜀中桃花鱼》。
然而,这段交往随充和1948年赴美戛然而止。二十余年,音信全无。1970年,充和在一首《八声甘州》小序中写到:“选堂来,不自携琴。因借与寒泉,阜西所赠也。闻其已归道山,乃共听其录音,为唏嘘者久之。”期间,充和听到査阜西已不在人世的消息,饶宗颐(选堂)来哈佛演出,没有自带古琴,充和拿出当年阜西赠送给她的一把宋琴“寒泉”,借与选堂,联想到“寒泉”的主人,不禁唏嘘。
四年后的1974年,充和再作《八声甘州?闻阜西尚健在喜极依前韵》,“喜佳音万里,故人犹健,疑谶都休。”听到阜西尚健在,阴霾一扫,欢欣喜悦。1976年,充和工楷抄写上述两首《八声甘州》,诗简寄呈“阜西四哥嫂同粲”,八十高龄的阜西老人收阅后,激动异常,遂回信说,“几度廻环诵读”,“觉情词瑰丽,又胜当年多矣”。遗憾的是,此时的阜西老终因年老体衰,已无力赓和。
同年,阜西走了。充和三作《八声甘州》,凭吊一代琴宗,“怅泠泠七弦,栖栖一代,千古悠悠”。从误听阜西归道山,到欣闻阜西尚健在而喜极,敬悼阜老,前后三首《八声甘州》,大喜大悲,幽微沉厚,哀切感人。《八声甘州》三首,充和生前抄写了多遍,寄托着无尽的哀思。
集中收有一函沈尹默为张充和修改词作后致张充和的信,信中说充和的“词旨清新,无纤豪俗尘”,当是十分中肯的评价。
“散文篇”收有桃李年华时的三篇短章,其中《梁石言先生略传》六百余字,不枝不蔓,言简意赅,笔调老辣得与她的年龄似不般配。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何以在一年后,充和竟以数学零分、国文满分的成绩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
1936年,二十出头的张充和进入南京《中央日报》,接手了原本由储安平编辑的“贡献”副刊,“我是帮储安平的忙,那时候储安平到英国去了”。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她以不同的笔名发表了大量短文、随笔、评论。记逰、怀人、状物、谈佛,散发着活泼泼的青春气息,又饶有禅意和哲理。
“散文篇”后一组文章,是本集的高潮咏叹。晚年的充和追怀师长、至亲、曲友——沈从文、沈尹默、张允和、郑肈经、卢冀野和十来位曲人,看似信笔记述,毫无雕琢修饰,却直抒胸臆,情真意挚;陈年往事,历历在目。联想到充和哀祭沈从文的16字诔辞: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如闻黄钟大吕,古韵遗响,回荡在天地之间。
在充和的诗词中,我们看到“天涯”一词经常出现,尤以远赴北美之后,“谁信天涯若比邻”“故国苦千里,天涯酸几行”“天涯人亦从容老”……对比她那眷恋深切的怀人笔墨,谁能说,故乡——故人——故事,不是永远活在她心中呢?!
海内外首次整理出版的张充和文学作品集,收作者自少年时代以来创作的古体诗词、散文小品和小说。近200首诗词,包括少量友人与作者间的唱和之作;散文、小品、小说60余篇,展示了作者多方面的成就。张充和作品的蒐集、合编前后达数十年,经历两代人,在前辈卞之琳、张定和先期工作的基础上,最后纂集编定于旅美学人白谦慎之手,完成了作者生前的嘱托。
张充和才华出众,琴曲书画,造诣精湛,海内外享有盛名。在古典教育的熏陶下,其诗歌、散文、小说皆有温雅的韵致,以往人们却很少注意到。余英时说,她的文学作品与书画在同一风格笼罩之下,体现了中国文化“以通驭专”的独特精神。张充和晚年怀念师友的文章,以及未刊的《曲人曲事》一组短文,依然保有简洁灵动的神韵。尤其是她的古体诗词,如新泉出山,清雅流丽,曾得到沈尹默“词旨清新,无纤毫俗尘”的嘉许。与她唱和者,有查阜西、余英时、饶宗颐等,附录书中,如鲁殿灵光。
去年6月,为华夏文化艺术奉献终身的张充和,以102岁高龄在美国逝世。谨以此书,向她致敬。
她的生活,是我们失落的优雅。
信手拈来皆故事,张充和追求的却是“十分冷淡”四字,没有把生活经营成沙龙女主人的样子。分明是大时代的亲历者,却总有一份不动声色的宁静。毕竟,人生实难,唯以风格度过。而凡此种种,都不是所谓的才女、贵族、名媛,所能尽诉的吧。
——《新京报》书评周刊 李妍
充和早年是在古典教育的熏陶之下成长起来的,她在不知不觉中直接体现了中国艺术“以通驭专”的独特精神。这便是庄子所谓“道通为一”或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充和与中国古典艺术精神早已融化为一体。
——余英时
读《张充和诗文集》之前,我一直以为她只是那位“北平无战事”里温婉沉静的何辅堂夫人,一个时代的象征,一个模糊的美人剪影。然而,翻开这本厚重的集子,才真正窥见了她灵魂深处的波澜。她的诗,没有惊天动地的呐喊,却如涓涓细流,在不动声色间浸润心田。我尤其喜欢她写给远方亲友的信,字里行间流淌着细腻的情感,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伤感,而是对故乡、对过往、对人生的深深眷恋。她笔下的四季,尤其令人动容,春日里“东风第一枝”的初绽,夏夜里“闲看庭前花开落”的宁静,秋风中的“落叶知多少”的萧瑟,冬雪里的“梅蕊初动”的坚韧,无不带着她独有的东方雅韵。她的文字,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仿佛能听到她低语,看见她在灯下伏案的身影,感受到她一生经历的风雨与从容。那些看似平淡的叙述,实则承载了厚重的人生况味,让人在阅读中,也仿佛经历了一段属于自己的旅程。这本集子,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种对话,一场跨越时代的灵魂交流,让人在浮躁的世界里,找到一份难得的安宁与力量。
评分初次接触《张充和诗文集》,我有些犹豫,担心自己难以理解那些古雅的文字。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张先生的诗文,初读时可能觉得朴实无华,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邃意境和真挚情感。她的诗,像是她对生活的回眸,对过往的沉思,带着一种淡然的智慧。我尤其喜欢她那些描绘自然景物的篇章,寥寥几笔,便能勾勒出山水的清秀,花草的生机,仿佛置身其中,能感受到春风拂面,夏雨初霁。而她的散文,则更显真切,字里行间流露出她对家人、朋友的深情,对故土的思念。我读到她写童年往事,写与亲人的点滴,总觉得格外温暖。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女性的人生史,一位知识女性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保持独立的人格,如何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情感与思考。它没有惊涛骇浪的戏剧性,却有着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她的精神所感染。
评分总而言之,《张充和诗文集》是一本让人读来心安的书。在快节奏的当下,能静下心来读这样一本充满古典韵味和人文关怀的书,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张先生的诗,不追求辞藻的华丽,而是力求表达内心的真切感受,这种真诚,在如今的文学作品中尤为可贵。我尤其被她笔下的“静”所打动,无论外界如何喧嚣,她总能在文字中寻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她的散文,更像是她生活片段的真实记录,字里行间透露出她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珍视,对友谊的维系。读她的书,我仿佛能看到她一生中那些闪光的瞬间,那些与亲人、朋友相处的温馨画面,那些她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从容与乐观。这本书,更像是一堂关于人生智慧的课程,教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如何保持一颗平和、淡然的心。
评分《张充和诗文集》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那种历经世事却依旧保有赤子之心的纯粹。她的诗,不刻意追求形式上的雕琢,更多的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但这种自然,却带着一种经过沉淀后的洗练。我特别喜欢她那些关于“过眼云烟”的感叹,没有悲伤,只有一种对生命无常的理解和接纳。她笔下的故乡,总是带着一层淡淡的怀旧色彩,但这份怀旧,并非沉溺于过去,而是对生命中美好片段的珍藏。她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魔力,能让你在阅读时,暂时忘却眼前的烦恼,进入一个更加宁静、更加纯粹的精神世界。我尝试着去模仿她的一些诗句,发现其中的韵味难以模仿,那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气质,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智慧。这本书,不适合在喧嚣中阅读,它需要的是一份静心,一份对生命的敬畏,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意。
评分拿到《张充和诗文集》,我首先被它素雅的装帧吸引。拿到手中,纸张的质感,印刷的字体,都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似乎在预示着里面内容的非凡。我并非一个专业的文学评论家,但作为一个对中国古典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太多共鸣。张充和先生的文字,如同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她的诗,短小精悍,意境悠远,常常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反复读她写“人生就像一场戏”的那几句,每次读都有新的感悟。她对生活的观察入微,对人情世故的洞悉,都体现在她信手拈来的文字中。读她的文章,我仿佛看见了那个时代特有的优雅与从容,也看见了她在动荡年代里,依然坚守内心的那份淡泊与智慧。这本书,不适合速读,需要细细品味,在静谧的午后,一杯清茶,伴着她的文字,让思绪慢慢沉淀,去感受那份属于张充和先生独有的魅力。
评分书的设计极其漂亮,内容有诗文篇、散文篇,还附诸多插图,可阅读可收藏。
评分书很好,品相不错,快递服务也很优秀,这是一本好书,谢谢京东了
评分质量不错,发货速比较度快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至少开本很好,内容就不用说了,合肥四姐妹的小妹!
评分发货速度快,快递小哥态度超好!东东也很好!
评分啊路鱷魚唾沫弄完在裸圖齊了某天永年縣我農歷恐懼
评分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果然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京东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特别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 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
评分书很好,评论就是为京豆,你要不给豆我怎么可能会评论,二手东是个好书店
评分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