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 文章辨体序题疏证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 文章辨体序题疏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吴讷 著,凌郁之 注
图书标签:
  • 中国古典文学
  • 文学理论
  • 文学批评
  • 古代文献
  • 选辑
  • 辨体
  • 序题
  • 疏证
  • 学术著作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1704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010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对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题》作了细致的诠释、考辨、补订。致力于寻检出处,沿波讨源,考核异同;对原书不备者,增补以广之;原书所略而宜存录者,则备录以补其阙。钩稽史料,疏证辨订。据《续修四库全书》本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本及《明文衡》、《稗编》本予以重新校勘,纠正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点校本的文字讹误,订正了标点讹误。并多方搜讨吴讷资料,作为附录。

作者简介

  吴讷(1372—1457),字敏德,号思庵,常熟人。明成祖召对称旨,命为宫廷顾问。洪熙元年,任监察御史。宣德年间,先后出按浙江、贵州。后任南京左副都御史,被诬入狱。释放后,于英宗四年(1406),告老返里。殁后,朝廷赠谥“文恪”,乡人祀之言偃祠。著有《小学集解》、《思庵集》等。《明史》有传,称其“议论有根柢。于性理之奥,多有发明”。

  凌郁之,文学博士,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学术方向在古代文学研究、文献研究、江南文化研究等领域。出版学术专著5部:《洪迈年谱》、《走向世俗:宋代文言小说的变迁》,整理有《鄱阳三洪集》等。

目录

凡例
前言
文章辨體序
諸儒總論作文法
文章辨體凡例
文章辨體總目
古歌謠辭
古賦
……
諡法
諡議

墓碑、墓碣、墓表、墓志、墓記、埋銘
誄辭、哀辭
祭文
外集
連珠

……
雜體詩
近代詞曲
附錄
後記

精彩书摘

  七體
  昭明輯《文選》,其文體有曰“七”者,蓋載枚乘《七發》,繼以曹子建《七啟》、張景陽《七命》而已。
  見《文選》卷三四、三五。李善《文選注》云:“《七發》者,說七事以啟發太子也,猶楚詞《七諫》之流。”《七諫》者,東方朔之所作也。
  按:來裕恂《漢文典·文章典》卷三:“七者,設問類也,原於‘孟子問齊宣王之大欲’。蓋周、秦諸子著書,及漢人作賦,多設爲問答之辭,而《文選》爲之別立‘七’體,謬矣。”王之績《鐵立文起》前編卷一二:“枚乘《七發》,亦偶然作,原不可定爲一體,我欲列之雜著中。自東漢、魏、晉諸人爭擬之,儼若傳記詩賦之類,必不可缺,真堪爲之噴飯也。《昭明文選》竟標曰‘七’,彼拙於文而陋於識,固不足怪。而《辨體》、《明辨》亦襲而莫知是正,何耶?”
  《藝文類聚》卷五七《雜文部·七》引傅玄《七謨序》曰:“昔枚乘作《七發》,而屬文之士若傅毅、劉廣世、崔駰、李尤、桓驎、崔琦、劉梁之徒,承其流而作之者紛焉。《七激》、《七興》、《七依》、《七疑》、《七說》、《七蠲》、《七舉》之篇,通儒大才馬季長、張平子亦引其源而廣之。馬作《七厲》,張造《七辯》,非張氏至思,比之《七激》,未爲劣也。《七釋》僉曰妙焉,吾無間矣。若《七激》、《七依》之卓轢,《七枝》、《七辯》之纒綿精巧,《七啟》之奔逸壯麗,《七釋》之精密閑理,亦近代之所希也。”又引摯虞《文章流別論》曰:“《七發》造於枚乘,借吴、楚以爲客主,先言出輿入輦蹷痿之損,深宮洞房寒暑之疾,靡漫美色宴安之毒,厚味暖服淫曜之害,宜聽世之君子要言妙道,以疏神導體,蠲淹滯之累。既設此辭,以顯明去就之路,而後說以聲色逸游之樂。其說不入,乃陳聖人辯士講論之娱,而霍然疾瘳。此因膏粱之常疾以爲匡勸,雖有甚泰之辭而不沒其諷諭之義也。其流遂廣,其義遂變,率有辭人淫麗之尤矣。”
  徐師曾《文體明辨·七》序題云:“按七者,文章之一體也。詞雖八首,而問對凡七,故謂之七;則七者,問對之別名,而楚詞《七諫》之流也。蓋自枚乘初撰《七發》,而傅毅《七激》、張衡《七辯》、崔駰《七依》、崔瑗《七蘇》、馬融《七廣》、曹植《七啟》、王粲《七釋》、張協《七命》、陸機《七徵》、桓麟《七說》、左思《七諷》,相繼有作。然考《文選》所載,唯《七發》、《七啟》、《七命》三篇,餘皆略而弗錄。由今觀之,三篇辭旨宏麗,誠宜見采;其餘遞相摹擬,了無新意。”
  劉永濟《十四朝文學要略》卷二《賦家之旁衍》:“按‘七’之爲體,彥和謂枚乘首製,實齋謂肇自孟子之問齊王,近世章太炎獨以爲解散《大招》、《招魂》之體而成。今核其實,文體孳乳,必於其類近。孟子問齊王之文,意雖近似,而文制相遠。《大招》、《招魂》,歷陳宮室、食飲、女樂、雜伎、遊獵之事,與《七發》體類最近。特枚乘演爲七事,散著短章耳。今從太炎說。”
  按:王兆芳《文章釋》謂七體“源出《管子·七臣七主》篇”。此說又與諸家不同。
  《容齋隨筆》云:“枚生《七發》,創意造端,麗旨腴辭,固爲可喜。後之繼者,如傅毅《七激》、張衡《七辯》、崔駰《七依》、馬融《七廣》、曹植《七啟》、王粲《七釋》、張協《七命》、陸機《七徵》之類,規仿太切,了無新意。及唐柳子厚作《晉問》,雖用其體,而超然別立機杼,漢、晉之間沿襲之弊一洗矣。”
  《容齋隨筆》卷七《七發》。
  《十四朝文學要略》卷二《賦家之旁衍》:“自《七發》以下,作者繼踵。觀枚氏首唱,信獨拔而偉麗矣。及傅毅《七激》,會清要之工;崔駰《七依》,入博雅之巧;張衡……
  ……

前言/序言

  《文章辨体序题疏证》凡例
  一、《序題》旁徵博引,取精用宏,論文多宗朱熹、真德秀;論詩多宗楊仲弘;論賦多依祝堯《古賦辨體》;論樂府多取郭茂倩《樂府詩集》,凡所涉前代文獻,多為節錄或轉述,或僅鎔裁前人大意。本《疏證》則致力於尋檢出處,輯錄原文,考核異同。《序題》所未詳者,增補以廣之;《序題》所略而宜存錄者,則備錄以補其闕,鉤稽史料,輯釋證補。
  一、《序題》釋名章義,原始表末,然過於精簡,意或未盡。如其所采,局限於少數幾家。本《疏證》則博采眾說,以廣見聞,以暢厥旨。要在考鏡源流,鉤深致遠。或遡洄以求之,梳理其引文及思想之理路;或遡游以求之,徵引明清近代諸家之所申論。或引而申之,旁徵以為原文之輔證;或商而訂之,備錄異說以為反證。
  一、本《疏證》先錄《序題》原文,逐條疏注其下。《序題》原文用大字,疏證文字用小字。原文頂格書寫,疏證文字低二格,而疏證文字之按語又低二格。
  一、古人稱書名往往省稱,如兩《唐書·藝文志》,或簡稱為“唐志”,則加書名號;或有別稱,如《詩經》為“三百篇”或“三百五篇”,亦酌加書名號。
  一、本《疏證》以明嘉靖刻本《文章辨體》為底本,並與天順刻本、程敏政《明文衡》(卷五六)、唐順之《稗編》(卷七三、七五)及于北山校點《文章辨體序說》諸本相參校。
  一、天順刻本卷首有《文章辨體序》、《諸儒總論作文法》、《文章辨體凡例》、《文章辨體總目》,而嘉靖本此四者次序則為:《文章辨體序》、《文章辨體總目》、《文章辨體凡例》、《諸儒總論作文法》。又,天順刻本《文章辨體總目》有“外集”目錄,而嘉靖本則無。本《疏證》卷首依天順本。
  《文章辨体序题疏证》前言
  本書是對吳訥《文章辨體》序題部分所作的箋釋、考辨與訂補。……
  吳訥(1372-1457),……
  《文章辨體》是吳訥按體選文的總集,所選一般都是習見的文章,而歷來學者對此書的重視主要在其《序題》部分。此部分明代即已別出單行,如程敏政編《明文衡》卷五六,唐順之《稗編》卷七五皆收錄,均題為《文章辨體序題》(《稗編》卷七三又錄其中詩賦為《文章辨體二十四論》)。196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于北山先生校點的《文章辨體序說》,與羅根澤先生校點的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合刊,為目前通行之本。考彭時序《文章辨體》云:“每體自為一類,每類各著序題。”程敏政《明文衡》、唐順之《稗編》收錄,亦均題作《序題》,今從舊稱。
  與徐師曾《文體明辨》一樣,《文章辨體》也是“假文以辨體,非立體而選文”(徐師曾《文體明辨序》),吳、徐二書,雖曰總集,而其本意蓋在藉選文以明文體。
  夷考先秦,文章渾淪未判,而後世體分派衍,枝繁葉茂,遂生出許多體式,或以功用而設,或以體式而分;或雖為祖孫而各取名號;或雖為兄弟而別立門庭;或相承相因,或遞嬗遞變,於是紛繁難理。降及魏晉,集部已興,文體之分判,遂成自覺。摯虞有《文章流別集》,任昉有《文章始》,皆致力於區判文體,討論源流。蕭統《文選》按體選編,文體方面亦所措意。至於陸機《文賦》、劉勰《文心雕龍》,皆有文體之論,影響深遠。下逮唐宋,文體大備,愈分愈廣而愈細。而集部之編纂,必須“能審鑒諸體,委詳所來,方可定其優劣,論其取舍”(殷璠《河嶽英靈集序》)。後如郭茂倩《樂府詩集》、祝堯《古賦辨體》之書,皆致力於一种文體之討論,其深入可知。此二書對於吳訥《文章辨體》影響頗大。而其後如徐師曾《文體明辨》、許學夷《詩源辨體》、賀復徵《文章辨體彙選》等書,則又受吳訥此書之影響。明人很重視文體辨析,或可認為是當時一股思潮,而吳訥此書實開明代文體學之先聲。
  ……
  《文章辨體》上承朱熹、真德秀諸家選文的精神,文理合一,不為文而文。其選文,“彼其無關世教者,並置不錄”(余孟麟《文章辨體序》)。而其所列文體,亦非刻意於完備,故不必認為其所認識之文體僅限於此。其實,此書之意義不在其所選文章之雅正,亦不在其所列文體名目之得當,而在其對文以貫道的傳統的堅持上。嗣後,徐師曾《文體明辨》意在補其名目之不足;賀復徵《文章辨體彙選》意在補其選文之不足,其實皆非吳訥之本意。
  後世學者好將吳、徐二書並稱,實則吳前徐後,吳優徐劣;吳書整潔,徐書枝蔓。毛奇齡、朱彝尊和四庫館臣皆斥《文體明辨》之妄,而對吳書多所推重。今人有不知吳、徐之先後優劣,而或顛倒稱之,是所謂不辨學術之源流也。
  關於《文章辨體》一書的評價,歷來見仁見智,有褒有貶。……
  現在所見《文章辨體》明刻本兩種:天順八年刻本與嘉靖三十四年刻本。今人所編《續修四庫全書》第一六〇二冊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二九一冊皆收《文章辨體》,但版本不同。《續修四庫全書》所收之《文章辨體》五十卷,《總論》一卷,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外集》五卷,據北京圖書館藏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所收,係據吉林省圖書館藏本。二者皆稱天順八年刻本,皆半葉十三行,行二十四字。但是我們比較二本後發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所據之吉林省圖書館藏本,與《續修四庫全書》外集所據之北京圖書館藏本,字體刻風行款全同,同為天順刻本;而《續修四庫全書》內集所據之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與前者行款雖同,而字體刻風不同,是嘉靖刻本。……


《文章辨体序题疏证》: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的精要研析 在中国古典文学浩瀚的星河中,理论与批评宛如璀璨的群星,指引着文学创作的方向,梳理着文学发展的脉络。历代文论家们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对文学体式、创作方法、鉴赏标准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正是这样一套旨在汇集、整理并深入解读这些经典论著的学术工程。其中,《文章辨体序题疏证》作为该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于中国古代文章学领域极具代表性的“辨体”与“序题”两个核心概念,通过严谨的疏证,为读者呈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的精妙之处。 一、 “辨体”:中国古代文章分类学的基石 “辨体”,顾名思义,即辨别文章的体式。在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中,文章体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古人认为,不同的文体各有其特定的功能、结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需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内容来选择和运用。对文章体式的辨析,不仅关乎创作的规范,也深刻影响着文学的鉴赏和批评。 《文章辨体序题疏证》一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古代学者如何认识和界定各种文章体式。从最基础的“文”与“字”的区别,到“诗”、“骚”、“赋”、“碑”、“志”、“论”、“说”、“表”、“状”、“议”、“记”、“传”、“序”、“疏”、“笺”、“注”等林林总总的文体,本书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阐释。 研究“辨体”,首先要理解其历史演变。从先秦诸子百家文章的自由散漫,到汉代文体趋于定型,再到魏晋南北朝的文体自觉,直至唐宋的集大成,中国文章体式的发展历经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本书通过对历代重要文论家的观点进行梳理,勾勒出这一发展脉络,让读者清晰地看到“辨体”理论是如何逐步成熟和完善的。 其次,本书着重考察“辨体”的理论依据。古人并非随意划分文体,而是有着一套严谨的理论体系。例如,文章的“体”往往与内容(“质”)和形式(“文”)紧密相连。不同的内容决定了文章应该采用何种体式来承载;而不同的体式则对语言的运用、结构的安排提出了特定的要求。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究这些内在的逻辑联系,理解“文质相符”、“以意运文”等重要文学理念在“辨体”中的体现。 再者,“辨体”的实践意义不容忽视。对于作者而言,掌握“辨体”是创作的前提。知晓不同文体的特点,才能写出符合规范、表达精准的作品。对于读者和评论者而言,“辨体”是理解文章、进行鉴赏和评价的基础。一篇文章,如果脱离其应有的体式,其优点和缺点就难以准确地把握。本书通过大量的史料和文献的梳理,展现了“辨体”理论在古代文学创作、教育和批评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文章辨体序题疏证》对“辨体”的论述,不仅局限于对文体名称的罗列和定义,更在于揭示了其背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例如,对于“诗”与“文”的界限,古人有着诸多讨论,有的强调诗的抒情性,有的则注重诗的格律;对于“论”与“说”的区分,则牵涉到论证的严密性和说理的通俗性。本书通过对这些具体问题的深入探讨,展现了中国古代文论家在精细区分、准确把握文章体式方面的智慧。 二、 “序题”:理解文章脉络与意图的钥匙 “序题”,通常指文章的题目(“题”)和位于正文之前的序文(“序”)。在古典文学作品中,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和概括,而序文则承担着交代写作背景、说明创作缘由、阐释主旨、引导读者阅读等多重功能。因此,对“序题”的深入研究,是理解文章内容、作者意图乃至于作品思想价值的重要途径。 《文章辨体序题疏证》一书,将“序题”置于与“辨体”同等重要的地位,充分肯定了它们在文学分析中的价值。本书并非简单地收集各种题目和序文,而是对其进行了“疏证”——即梳理原文,考证其出处、字词含义、典故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解释和分析。 首先,本书对于“题目”的分析,关注其命题的艺术性与概括性。一个好的题目,往往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提前点明文章的核心内容,甚至蕴含着作者的某种情感或态度。本书通过分析大量经典作品的题目,揭示了题目在传达信息、引导理解方面的作用。例如,一些题目直接点明事物的性质(如《岳阳楼记》),另一些则以景物入题(如《醉翁亭记》),还有些则直接抒发情感(如《离骚》)。本书将对此进行详尽的分析。 其次,本书对“序文”的梳理与解读,是其核心价值所在。序文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可以是作者本人撰写的“自序”,用来解释自己的创作心路;也可以是他人为作品撰写的“代序”,往往由名家撰写,其价值不亚于作品本身。无论是哪种,序文都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为何而作”和“旨在何处”。 本书的“疏证”工作,体现在对序文中的每一个字词、每一处典故、每一个引述的追根溯源。例如,在分析一篇序文时,如果其中引用了前人的诗句或典故,本书会详细考证其出处,解释其含义,并说明它与正文的关联。这种严谨的考证,能够极大地帮助读者扫清理解上的障碍,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意图。 更进一步,本书通过对序文的分析,揭示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个人经历、思想观念等。例如,在战乱时期,许多作品的序文会流露出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在师友之间,序文则常常饱含着深厚的友情和对彼此才华的赞赏。这些信息,都使得文章的解读不再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作者、时代以及作品思想内涵的全面理解。 此外,本书还可能探讨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序文风格差异。例如,先秦的序文往往质朴而凝练,汉代的序文则较为铺陈和议论,唐宋的序文则更加讲究文采和情韵。通过对这些风格差异的梳理,读者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演变。 三、 “疏证”:学术研究的严谨与精深 “疏证”是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重要方法,它强调对文献进行细致的梳理、考订和解释,以求还原文献的真实面貌,阐明其内在含义。《文章辨体序题疏证》一书,正是以“疏证”为核心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的精要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本书的“疏证”工作,体现在多个层面: 1. 文献的梳理与考订: 对于每一个涉及的文体、每一篇序题,本书都会追溯其最早的出现,考订其字词的本义、演变,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这涉及到大量的文献查阅和对比工作,需要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功底。 2. 典故与引用的解析: 古人论学,常引经据典。《文章辨体序题疏证》会对序题中出现的典故、引文进行详细的考证,解释其来源、含义,并分析其在特定语境下的意义,避免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的误读。 3. 观点与学说的阐发: 在辨析文体或解读序题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历代文论家的不同观点和学说。本书将对这些观点进行梳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疏证和见解,展现学术研究的辩证过程。 4. 历史语境的还原: 任何文本的产生都离不开其所处的历史语境。《文章辨体序题疏证》不会孤立地看待文本,而是会努力将文本置于具体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中进行解读,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其意义。 “疏证”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将模糊不清的概念变得清晰,将容易产生误解的文本变得易于理解。通过严谨的疏证,本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文本解读平台,更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文论家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所秉持的严谨态度和求真精神。 四、 结语:传承与启迪 《文章辨体序题疏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的精要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解读,更在于它为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通过对“辨体”和“序题”的研究,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古代学者在文学创作、理论建构和学术研究方面的卓越智慧,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书的出版,对于文学研究者、高等院校师生以及广大对中国古典文学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古典文学的体式特征、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精髓,从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学。它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经典与现代的桥梁,将古老的文学智慧重新点燃,为我们提供新的启迪和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见此书,便被其沉甸甸的分量和严谨的命名所吸引。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部著作,能够系统梳理这一宏大的学术领域,而非仅仅停留在零散的介绍。 《文章辨体序题疏证》这个书名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扎实的研究态度,仿佛在邀请我一同走进古代文人对于文章体例和序题的细致辨析之中。我预期,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前人的观点,更可能包含了作者对这些理论和文本的深度考量,甚至可能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封面设计虽然朴实,却有一种学术的庄重感,让我对内文充满期待。想象一下,在午后的阳光下,捧着这本书,细细品味那些古老的文字,感受古人是如何在字斟句酌中,构建起中国文学评论的基石,这本身就是一种令人心驰神往的体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理解古典文学创作和批评的一个重要入口,解答我心中关于文章体式和文人创作动因的诸多疑问。

评分

对于《文章辨体序题疏证》这样一本专注于“辨体”与“序题”的著作,我的好奇心被极大地激发了。在当下快节奏的阅读环境中,我们似乎更关注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而对于那些构成作品骨架的“体式”和“引导”篇章的“序题”的关注度则相对较低。然而,我相信,正是这些看似“形式”的元素,恰恰是中国古典文学在形式美和结构智慧上的独特体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阐释,为何古人会对文章的体式如此讲究,这种讲究背后是否蕴含着某种哲学思想或审美追求。同时,我也渴望了解,那些看似简短的序题,是如何承载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学术考量,甚至是与时代精神的对话。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中国古典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精妙的艺术构建,而“辨体”与“序题”正是理解这一构建过程的钥匙。

评分

坦白说,我对《文章辨体序题疏证》的了解,更多是源于它在学术圈内的口碑。身边一些攻读古代文学的师兄师姐们,都提到过这本书,称其是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绕不开的“硬骨头”。我非科班出身,但这份“硬”对我而言,恰恰是一种诱惑。我曾尝试阅读过一些古代文学理论的碎片,但往往因为缺乏系统性的梳理而感到迷茫。而“辨体”和“序题”这两个概念,在我的理解中,似乎触及了古典文学创作最核心的脉络——如何根据不同的题材、情感和目的,来选择最恰当的形式,以及这些形式背后的缘起和作者心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更加易于理解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理论和实践呈现出来,即使其中有艰深的学术术语,也能提供必要的解释和指引,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窥得其堂奥,体会中国古代文人那种精益求精的匠心和深邃的洞察力。

评分

收到《文章辨体序题疏证》这本厚重的书,内心是既兴奋又有些许忐忑。兴奋在于,终于有机会深入接触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的精髓;忐忑则是因为,我深知古典文学的研究从来都不是轻松愉快的旅程,尤其是在“疏证”这样的字眼出现时,便预示着其中包含着大量的考据和细节分析。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能够带领我一步步解读那些可能晦涩难懂的古籍,通过对“辨体”和“序题”的层层剖析,让我理解古人是如何在千变万化的文学实践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学术的探讨,更能传递出一种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让我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那种深沉的文学情怀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评分

我是一名刚刚接触古典文学理论的爱好者,偶然得知了《文章辨体序题疏证》这本书,名字就显得非常专业和深入。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中国古代的文人会如此重视文章的“体式”和“序题”?它们在整个文学创作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本书的出现,仿佛就是为我这样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希望它能够系统地讲解关于文章体式的各种理论,比如诗、赋、论、表、疏、记等等,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演变的。同时,“序题”部分,我也很期待能看到作者如何去梳理那些看似简单的篇首文字,如何从中挖掘出作者创作的动机、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潜在对话。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富智慧。

评分

叙事学是文学研究中的热门领域,而本成果所开展的“空间叙事研究”则是此领域中新的理论方向,是目前叙事学研究中最有发展前景、最具学术潜力的领域之一。其研究目的,是对传统叙事学重视不够甚至严重忽视的叙事的空间维度或叙事作品的空间元素进行系统考察,进而对叙事与空间所涉及的问题展开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从一个新的视角对叙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属于文艺基础理论的创新研究,对于叙事学本身的学科建设,对于文学乃至其他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的革新,都具有较为重大的价值。龙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出生,文学博士,文艺学、艺术学博士后,近年来所从事的空间叙事研究,拓展了叙事学研究的领域,是国内最早提出建构“空间叙事学”的学者。

评分

很好的一套书,都是经典。可惜就是数量太少了,三辑有近三十本。

评分

《文则》是南宋陈骙所著的以归纳、总结“为文之法”为目的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崇古尚简,以《尚书》等著作为作文典范,以其全面、深刻的论述奠定了古代修辞学的理论基础,是我国古代DY本修辞学论著。

评分

爱买书是种病,自从看了张之洞的《輶轩语》里说“买书勿吝”之后,就病入膏肓了。要好好看书了。

评分

感谢京东为我们提供的好书

评分

资料丰富,很有见地。

评分

为了搜集此系列而买,没有读。

评分

很不错,物流很快,都是很好的作家更好的作品,非常喜欢…………

评分

元明史料笔记丛刊:三垣笔记元明史料笔记丛刊:三垣笔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