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采药录 考证与图谱(上册)

岭南采药录 考证与图谱(上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骥,刘传明 著
图书标签:
  • 岭南采药
  • 中药
  • 药用植物
  • 岭南药草
  • 本草
  • 图谱
  • 传统医学
  • 药材
  • 植物学
  • 岭南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3596509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921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岭南采药录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92
字数:37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对萧步丹《岭南采药录》所述的400余种岭南中草药进行了全面的整理与考证。
  国内首次出版的关于《岭南采药录》的系统研究资料。
  充分考虑教学科普及实用的需求,增加药材识别栏目,配有高清度原创图片。

内容简介

  本书以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萧步丹撰《岭南采药录》(根据1932年萧灵兰室铅印本影印)为蓝本,重点参考香港万里书店2003年出版的萧步丹撰、关培生校勘本,对萧步丹《岭南采药录》所述的480种岭南中草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考证。根据《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植物志》《广东植物志》《广州植物志》和《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等分类学典籍,查清其来源、产地;参照《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广东中药志》《广东药用植物手册》《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等中药学著作与相关考证论文,结合作者们数十年来对岭南中草药进行实地考察和市场调查的情况,梳理其正名、别名及品种变迁,旨在为岭南中草药自然资源、地理环境、形态特征、性味功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个脉络较为清晰的基础资料。
  本书编写力求科学严谨,语言简练,图文并茂,可为相关研究人员和岭南中草药的爱好者提供简明而有价值的资料,同时为普及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保护和发展岭南中草药服务。

作者简介

  蔡岳文,广东省中药研究所主任中药师,南药研究室原主任。长期从事药用植物分类及鉴定,中药资源、中药材引种栽培及中药材规范化生产(GAP)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省级科研课题多项。主编、参编《南方药用植物图鉴》《药用植物识别图鉴》《药用植物识别技术》等多部专著及教材。

  马骥,南方医科大学教授,南粤优秀教师,兰州大学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博士后。长期从事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鉴定与资源。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和教学课题10余项,发表有关中草药资源与鉴定方面的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9部。主持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视频课3项。

  刘传明,南方医科大学副教授,全国中药标本馆委员会理事。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期从事中药鉴定学、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的品种鉴定与质量评价。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和教学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专著5部。参与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视频课3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精彩书摘

  山橘叶
  原文
  味苦涩,性涩,略有毒,少入服剂,煎水,可洗疥癞烂脚,捣傅脚趾湿烂,去风邪,去瘀生新,凡跌打骨痛皮肿,用其叶捣烂,下铁锅炒至将焦,即入好酒煮沸,取酒饮之,以其渣敷伤处,消瘀散肿,吾粤造酒之酒饼,即以其叶为原料。
  文献研究
  【关订】山橘叶为芸香科植物山小橘 Glycosmis citrifolia (Willd.)Lindl. 的叶。
  【冼订】 橘叶(别名酒饼叶)来源于芸香科山小橘Clycosnds cilrifoliaLindl., 山小橘为三出复叶,与五叶山橘不同,原书载为三小叶,应为本种。
  ——————
  考证与整理
  【关订】与【冼订】所用拉丁学名Glycosmis citrifolia Lindl. 为小花山小橘的异名,小花山小橘Glycosmis parviflora (Sims) Kurz 小叶2~4片,产台湾、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模式标本采自广东。根及叶作草药。而山小橘Clycosnds pentaphylla (Retz.) Correa 小叶5 片,稀3 片,分布于云南南部及西南部。故山橘叶应来源于芸香科山小橘属Glycosmis 植物小花山小橘Glycosmis parviflora (Sims) Kurz. 的叶。见《中国植物志》第四十三卷,第二分册,124~126 页。《广东植物志》第二卷,254 页。以山小橘Glycosmis parviflora (Sims)Little 之名收载, 将Glycosmis cilrifolia Lindl. 和Glycosmis parviflora
  Sims 均列为该种的异名,别名山油柑、酒饼叶。产英德以南各地,以西南部(包括海南岛)较常见,生于低海拔坡地的灌丛或疏林中,较常见于平地、路旁的竹林下或灌丛中。并记载其药用价值。
  《中华本草》第4 册,第十二卷,939~940 页。以山小橘Glycosmiscitrifolia (Willd.) Lindl. 之名收载,别名山油柑(《植物分类学报》)、小果(《海南植物志》)、水禾木(《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根和叶入药,味苦,性平;祛风解表,化痰止咳,理气消积,散瘀消肿。实际三者所述原植物均为同一种,即小花山小橘Glycosmis parviflora (Sims) Kurz。
  ——————
  原植物识别特征
  小灌木,高1~3 m。叶互生,小叶2~4 片,小叶片椭圆形、长圆形或披针形,长5~19 cm,宽2.5~8 cm,全缘。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两性,5 数;花瓣白色;雄蕊10,药隔顶端有1 油点;子房上位。浆果近球状,直径10~15 mm;由淡黄白色转为淡红色或暗朱红色,半透明,油点明显。花期5—7 月,果期7—9 月。
  ……

前言/序言


《岭南采药录 考证与图谱(上册)》 一、 缘起与背景 岭南,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自古以来便孕育着丰富多样的药用植物资源。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悠久的中医药文化,共同造就了岭南药用植物的辉煌。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古籍中记载的药材信息逐渐模糊,辨识困难,甚至面临失传的风险。《岭南采药录 考证与图谱(上册)》正是诞生于对这份珍贵遗产的深深忧虑与传承之责。本书旨在系统梳理、深入考证、精细图绘岭南地区历代医药典籍及民间流传的药用植物,以期为现代医药研究、中药产业发展以及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提供一份详实可信的资料。 本书的编纂,是在充分尊重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有所突破与创新。我们深知,任何一项学术研究都离不开前代的积累,但同时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运用新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才能让古老的智慧焕发新的生机。因此,编者团队倾注了大量心血,深入田野,跋山涉水,对岭南地区的药用植物进行实地考察与采集,结合文献考证,力求做到“真”与“实”的结合。 二、 考证篇:溯本追源,辨真析伪 “考证”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其区别于一般图谱类书籍的重要特色。本册的考证部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文献溯源与梳理: 早期记录: 追溯岭南药用植物的早期文字记录,从《神农本草经》等基础性典籍中,筛选出可能与岭南地区相关的药材,并进行初步的地域性推断。 地方文献考究: 重点梳理历代岭南地区的地方志、医药著作、本草文献等,如宋代的《太平御览》、明代的《本草纲目》中提及岭南药材的部分,以及清代及民国时期专门论述岭南药材的著作,深入挖掘其中对药材的描述、功用、采集方法、炮制工艺等信息。 名家医案与验方: 搜集历代岭南名医的医案和验方,从中提取涉及的药用植物,通过其使用经验来佐证药材的真实性和辨识依据。 民间药典与谚语: 考察岭南地区的民间医药习俗,收集流传于民间的药典、药方、歌谣、谚语等,这些非正规文献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药用植物知识,是考证的重要补充。 2. 药材辨识与鉴别: 形态特征比对: 依据古籍中的文字描述,特别是关于植物的形态(如根、茎、叶、花、果、种子等)、生长环境、采集季节等信息,与现代植物分类学知识进行比对。 性味归经考: 深入研究历代文献中关于药材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的记载,分析其内在逻辑,并与现代药理学研究进行适度联系,以辨识药材的准确性。 “同名异物”与“异名同物”辨析: 重点关注岭南地区特有的药材命名现象,以及由于地域差异、时代演变导致的“同名异物”(同一名称指代不同植物)和“异名同物”(不同名称指代同一植物)的情况,通过文献对比和实地考察,进行精确辨析。 伪品与替代品考: 鉴别历史文献中可能存在的伪品和替代品,分析其混淆的原因,并给出正确的辨识方法。 3. 产地与资源考: 历史产地考证: 结合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考证古代文献中提及的药材道地产区,分析其地理环境、气候特征与药材品质之间的关系。 资源现状调查: 对一些濒危或稀有的药用植物,进行资源现状的初步调查,评估其保护价值和利用前景。 炮制与道地药材: 考证不同药材的传统炮制方法,以及其与药效、药材品质的关系,探讨岭南地区道地药材形成的独特性。 三、 图谱篇:形神兼备,直观呈现 “图谱”是本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在于为读者提供直观、准确的视觉参照,弥补单纯文字描述的不足。本册的图谱部分,力求做到: 1. 精细写实,形态逼真: 高清彩色插图: 采用高品质的彩色摄影或科学绘画技术,对每一种药用植物进行全方位的描绘,包括植株整体、根、茎、叶、花、果、种子等关键部位的特写。 实地拍摄照片: 大量运用编者团队在岭南各地实地采集、拍摄的照片,真实反映药材的自然形态、生长环境以及不同生长阶段的特征。 科学绘画辅助: 对于一些难以通过摄影完整展现的细节,如微观结构、内部构造等,辅以专业的科学绘画,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2. 图文并茂,标注详尽: 学名与别名标注: 对每种药材,清晰标注其拉丁学名、中文名,以及历代文献和民间流传的别名、异名,方便读者对照查阅。 关键特征点标记: 在插图或照片的关键位置,进行详细标注,指出用于辨识的重要形态特征,如叶序、叶形、花瓣数量、果实类型等。 生长环境示意: 部分药材会配以生长环境的示意图或照片,帮助读者了解其生境偏好,为野外识别提供线索。 3. 标准化与规范化: 图例规范: 采用统一的图例标注方式,保持整体风格的协调与规范。 视角多样: 尽量从不同的角度展示药材,如俯视、侧视、剖面等,力求全方位呈现其形态。 四、 内容结构与篇章安排(上册) 《岭南采药录 考证与图谱(上册)》在内容编排上,力求科学合理,便于读者查阅和学习。具体来说,上册将重点涵盖: 总论: 岭南药用植物资源概述: 介绍岭南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土壤条件及其对药用植物生长的影响,概述岭南药用植物的特点、优势与重要性。 岭南医药学发展简史: 梳理岭南医药学的发展脉络,重点介绍与药用植物相关的历史文献、名家及学术流派。 本书的编纂目的、原则与方法: 详细阐述编纂本书的初衷、遵循的学术原则以及采用的考证、图绘方法。 常用术语解释: 对本书中可能出现的专业术语进行解释,如植物学名词、中医药学名词等。 正文(药材条目): 按科属或功效分类(初步设想,具体视研究进展而定): 草本药材: 涵盖根、茎、叶、花、果、全草等各类草本药材。 木本药材: 涵盖树皮、根皮、枝、叶、花、果、木材等各类木本药材。 藤本药材: 涵盖藤、茎、叶、果实等各类藤本药材。 其他类(如菌藻类,若资源丰富则考虑): 每个药材条目的构成: 药材名称: 正名、别名、异名(按重要性排序)。 考证部分: 文献记载: 引用和分析历代本草及相关文献中对该药材的记载,包括名称演变、形态描述、性味、功效、主治、炮制、产地等。 本草学辨析: 针对该药材的辨识难点,如易混淆的物种、历史记载的偏差等,进行详细分析和论证。 现代研究进展(简要): 适度提及该药材的现代药理学、化学成分、临床应用等研究成果,作为考证的佐证或补充。 生态学与资源分布: 描述该药材的自然生长环境、生境要求、适宜产地以及目前的资源状况。 图谱部分: 高清彩色插图/照片: 展示药材的整体形态及关键部位特写。 形态特征描述: 用简洁明了的文字,概括该药材最关键的形态学特征,便于实地辨认。 鉴别要点: 提炼出该药材与其他相似或易混淆药材的主要区别特征。 附录: 参考文献目录: 列出本书引用的所有参考文献。 名词索引: 中文名、拉丁学名索引,方便读者检索。 五、 价值与意义 《岭南采药录 考证与图谱(上册)》的编纂,对于岭南地区乃至全国的中医药学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与深远的意义: 1. 学术价值: 填补研究空白: 系统梳理和考证岭南地区传统药用植物资源,填补了在该领域的理论研究空白,为中医药文献学、植物学、药学等学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促进学科交叉: 融合了文献学、植物学、药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有助于推动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 传承中医精髓: 通过严谨的考证,还原古籍中药材的真实面貌,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医药的精髓。 2. 应用价值: 指导临床用药: 为中医师、药师提供准确的药材辨识依据,确保临床用药的疗效与安全。 服务中药产业: 为中药材的种植、收购、加工、质量控制提供科学指导,有助于提升中药材的品质与规范化水平。 支持新药研发: 挖掘岭南特色药用植物资源,为发现新的药用成分、开发新药提供素材与线索。 促进植物保护: 提高对岭南地区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认识,促进其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3. 文化价值: 弘扬岭南文化: 展现岭南地区独特的医药文化底蕴,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及中医药知识: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社会大众普及中医药知识,提高公众对中医药的认识与接受度。 服务旅游与生态: 结合岭南地区丰富的自然风光,为中医药文化旅游、生态科普教育提供支持。 六、 展望 《岭南采药录 考证与图谱》的出版,只是一个开始。我们深知,药用植物的研究是一个持续而庞大的工程,岭南这片土地上,仍有无数珍贵的药用植物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认识、去传承。本书的上册,只是对其中一部分重要药材的初步梳理与呈现。未来的工作中,编者团队将继续秉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断深化研究,力求在后续的卷册中,为读者呈现更加全面、深入、详实的岭南药用植物的图谱与考证,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贡献更多绵薄之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岭南采药录 考证与图谱(上册)》简直是开启了我对中医药世界认知的一扇新大门!作为一个对岭南地区独特的草药文化一直充满好奇的普通爱好者,我之前接触到的很多资料都零散且不够系统。翻开这本书,立刻被其严谨的考证态度和精美的图谱所吸引。首先,那些古籍文献的梳理和对照做得非常扎实,可以看出作者在历史溯源上下了极大的功夫,不仅列出了药物的名称变迁,还深入分析了不同时期文献中对同一味药的描述差异,这对于理解药材的演变和应用非常有帮助。我尤其喜欢它在考证部分对于一些模糊不清的记载的处理方式,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通过旁征博引,提出合理的推测,并给出依据,这种审慎的态度让人信服。再者,上册包含的药材种类相当丰富,而且选取的都是在岭南地区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性的药材。那些栩栩如生的彩色图谱更是点睛之笔,细节描绘得一丝不苟,即使是对植物学不太了解的人,也能通过这些图片大致辨认出药材的形态特征。对于我这样没有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这种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大大降低了学习门槛,也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这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将深厚的学术研究融入到了普通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的范畴,这非常难得。

评分

我拿到《岭南采药录 考证与图谱(上册)》后,最先被吸引的是它那种严谨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术气质。作者在进行药材考证时,不仅仅是查阅文献,更深入地挖掘了药材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民俗文化。那些看似枯燥的考证,在作者笔下变得生动有趣,让我看到了古人智慧的结晶。我尤其喜欢他对一些难以考证的药材的“求真”态度,不轻率下结论,而是通过多角度的分析,给出最有可能的解释,这让我对作者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深感佩服。而书中的图谱部分,更是让我惊叹不已。每一张图都绘制得精美绝伦,色彩鲜艳,细节丰富,无论是药材的整体形态还是局部的特征,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这对于我这样一个辨识能力相对较弱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极大地帮助我克服了纯文字描述带来的辨识障碍,让我能够更准确地认识和了解这些药材。这本书的编排也十分精巧,上册就收录了相当数量的药材,而且都是岭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这让我对后续的下册充满了期待。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集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于一体的优秀著作。

评分

当我拿到《岭南采药录 考证与图谱(上册)》时,脑海里立刻闪过无数个关于岭南草药的疑问,这本书似乎全部替我解答了。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药”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地方文化”和“历史传承”的百科。作者在考证部分所呈现的学术功底令人惊叹,他能将散落在浩如烟海的古籍、地方志、笔记中的零碎信息,如抽丝剥茧般地梳理出来,形成一条清晰的脉络。我特别留意了关于一些濒危或已不常见的药材的考证,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介绍,而是试图还原它们在历史上的生长环境、采集方式以及在民间的使用习惯,这让我对这些“活化石”般的植物有了更深刻的敬意。而书中的图谱部分,更是让我眼前一亮。不同于很多简单扫描的插图,这里的每一幅图都仿佛经过了精心绘制,色彩、比例、纹理都极为逼真,仿佛能闻到药材的清香。特别是对于一些微小的结构,如叶脉、花蕊、根须的特写,都处理得非常到位,这对于后续实地采药或者比对非常有指导意义。我尝试对照书中一些图片去寻找实际的植物,发现精准度非常高,感觉就像随身携带了一位经验丰富的采药向导。

评分

《岭南采药录 考证与图谱(上册)》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我一直觉得,了解一种地方的草药,就是了解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历史积淀。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在考证部分,不仅仅是罗列文献,而是将那些古老的文字记录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地理环境相结合,让我仿佛穿越回了历史的长河,看到了药材是如何被发现、被使用、被记载的。这种“活化”历史的方式,是我在其他地方很少看到的。对于那些历经岁月变迁,名称和形态都有所变化的药材,作者的考证更是细致入微,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文献,辨析其异同,最终给出了最令人信服的结论。而随附的图谱,则更是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触手可及”的真实感。那些细腻的描绘,无论是植物的叶片纹理、花瓣的形状,还是根系的走向,都力求真实还原,仿佛轻轻一碰就能感受到植物的生命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药材的着重介绍,这让我对岭南地区特有的医药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的阅读,更像是一次在岭南山野间的探索之旅。

评分

读完《岭南采药录 考证与图谱(上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做得非常出色。上册所涵盖的药材种类繁多,从常见的药草到一些我从未听闻过的珍稀植物,都得到了详细的介绍。在考证方面,作者对于每一种药材都追根溯源,不仅列出了其在历代本草中的名称和记载,还深入探讨了其在岭南地区的本土演变和使用习惯。这种严谨的考证精神,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大大提升,也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一种药材的历史文化内涵。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民间验方的提及,虽然不是本书的重点,但作者通过考证,将一些流传已久的民间智慧与学术研究相结合,这使得这本书在理论性和实用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而书中的图谱,更是让我惊叹不已。每一幅图都清晰、准确,色彩鲜艳,细节丰富,仿佛是将真实的植物搬到了纸上。对于我这样一个对药材辨识能力不强的人来说,这套图谱简直是福音,它极大地帮助我认识和区分不同的药材,也让我对岭南地区的植物多样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的编排设计也十分合理,内容逻辑清晰,阅读体验非常流畅。

评分

印刷精美

评分

印刷精美

评分

很好

评分

印刷精美

评分

印刷精美

评分

印刷精美

评分

很好

评分

可以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