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本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套装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郝万山+印会河+王灿晖等

共13本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套装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郝万山+印会河+王灿晖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景源 等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温病学
  • 名家讲稿
  • 刘景源
  • 郝万山
  • 印会河
  • 王灿晖
  • 中医经典
  • 医学教材
  • 中医养生
  • 套装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金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093590
商品编码:1049191650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
开本:16
出版时间:2008-01-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1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9787117094801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32.00

9787117093590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36.00

9787117165426   王永炎中医心脑病症讲稿         58.00     缺

9787117094740   印会河中医学基础讲稿          33.00

9787117127424   王灿晖温病学讲稿             39.00

9787117129701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          59.00

9787117093873   王洪图内经讲稿              49.00

9787117109987   李培生伤寒论讲稿                                 36.00

9787117095228   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         47.00

9787117093453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         36.00

9787117096126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42.00

9787117093606   李今庸金匮要略讲稿           31.00

9787117131247   金寿山温病学讲稿            28.00

9787117141550   罗元恺妇科学讲稿             30.00 

内容简介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尤山教授为教育部*课程《伤寒论》创建项目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的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示范教学主讲人,医药大学很好主讲教师,从事《伤寒论》教学、临床、科研近40年,教学缜密严谨,深入浅出,注重理论结合临床实际。本书是在他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伤寒论》示范教学的讲稿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提炼而成的。 结论部分主要介绍《伤寒论》的基本情况、学习方法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结、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八章,主要结合《伤寒论》原文,主要讲述郝教授本人的研究心得与体会,重视解析该书中辩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分析怎样将经典中的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实际。 书末附有方剂汉语拼音索引和《伤寒论》条文索引。 本书可供《伤寒论》学习、研究者参考,对学习《伤寒论》和领悟《伤寒论》的精髓颇有裨益对指导实践和提高中医辩证论治水平也有帮助。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教授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经典课程《温病学》主讲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从事《温病学》等中医基础学科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在温病学术上造诣颇深。本讲稿是他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温病学》示范教学讲稿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提炼而成。本书分为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上篇总论分为六章,分别讲述了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温病的概念、温病的病因与发病、温病的辨证、温病的常用诊法、温病的治疗内容。其中尤对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作了较详细的讲解。中篇各论分为八章,分别讲述了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八种温病。书中对每个证候、方药都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阐释,对相疑似的方证作出了鉴别分析。为了使读者对每个病种的传变规律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在每个病种后都附有传变规律及证治简表,使读者一目了然。下篇温病学名著选讲分为二章。主要对《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前十条,《温病条辨》的学术思想进行阐释,这两章的讲述,较少引用前人的评注,主要是刘教授本人学习叶、吴两位温病学家著作的读书心得及用于指导临床的体会。 

本书可供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者参考,也适合高等中医院校学生,自学中医人员学习《温病学》之用。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李德新教授为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学现代教育示范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讲人,辽宁中医大学教授。从高等中医院校开设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之日始迄今,一直致力于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进修班生讲授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科研方法学、中医与周易等课程。在中医界享有盛誉。 本书是在李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讲稿基础上,结合本人数十年的教学经验并补充介绍了五运六气的基本知识而编写而成的。书中首先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结构和知识体系及其特点。然后分别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脏象学说、气血精津液学说、经络学说、体质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养生与防治。五运六气学说九个方面,结合本人数十年的教学,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现了中医学理论的学术特色和优势。书中对教学难点和疑点进行了深入地分析,阐述,引发学生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以便掌握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本书可供中医院校师生,自学中医者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参考,也适合临床医师的理论再提高及科研工作者参考使用。

印会河中医学基础讲稿

印会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曾任全国统编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第5版的主编。他饱读各类中医经典,在学术上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本书是印老在20世纪70年代末给北京中医学院师资进修班学生授课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书中绪论、王要介绍中医学基础的内容、特点及任务。第*-四章及第七章主要从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与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预防和治则方面阐述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第五-六章主要阐述诊法,辨证等中医诊断学的内容。其中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论述独特,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与现用教材不同,反映了印老在外感热病辩证方面的观点。全书每章后附有小结,以便学生理解和记忆。本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温故知新,对初学中医人员学习理解中医理论体系会有很大裨益。本书可供各层次中医院校师生,自学中医人员参考使用。

 王灿晖温病学讲稿

本书忠实记录了王灿晖教授温病学课堂教学的授课内容,充分反映王灿晖教授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强化温病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讲解,重点介绍温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常用诊法、治法和预防等;突出温病学理论的临床应用,分别介绍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四时温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和辨证论治,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强调与临床紧密结合;注重经典原著对现代温病学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选编了温病学代表性原著《温热论》、《湿热病篇》和《温病条辨》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归类编排,分条阐述,旨在加强对温病学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和深化。全书既保持传统温病学理论体系,又反映温病学的现代学术发展状况;既具有全面系统的温病学理论分析,叉密切结合临床实际,突显温病学理论的临床运用价值。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外感疾病的辨治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能力。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第3辑):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虽然以“讲稿”为名,实际上它并不是人们印象中的讲稿。从字面上理解,讲稿应该是教师为讲授教材准备的文字稿,而本“讲稿”则是据课堂讲课的录音整理而成的。

 王洪图内经讲稿

本讲稿突出了对《内经》有关医理部分的讲解与诠释,在“理论阐释”项下,采用条分缕析的方法,指出某理论中所包函的若干要素;并联系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由此及彼地相互印证,使学生在全面理解的前提下,抓住其要领,为临床运用打下基础;以生动而浅近的古今医案为论据,讲解“临证指要”。其中贯穿着本人的临证心得与体会,多数医案理法方药兼备,不仅可以验证有关理论,也可以直接用于临证实践。

 李培生伤寒论讲稿

李培生教授是中医伤寒学界的一代宗师,泰山北斗。所著的这本《伤寒论讲稿》基本保留了明·赵开关复刻宋版《伤寒论》的原貌;全书以六经为纲,本证、兼变证、类似证为目的编写体例,明白地勾画出了六经辨证论治的体系,极便于初学;书中每条原文下又分词解、提要、释义、治法、方药、方义、参考资料诸项,使全书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书中首次指出《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明确了该书作为中医临床治疗学基础的地位。

 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

《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作者连建伟教授曾于2005年应台湾长庚大学邀请,赴台为该校中医系八年制学生讲授《金匮要略方论》,其授课的讲稿是海峡两岸中医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部真实记录。现予整理出版,以飨广大读者。《金匮要略方论》系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被尊称为方书之祖。原书文字古朴,后学不易理解。连氏的讲解融会各家,深入浅出,结合自己40年来的治学心得,具有理论创新与临床见解。并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穿插文史哲知识于医学教育之中,引导学生爱我中华,爱我中医,理解中医之精髓,掌握中医基本功。为反映讲学全貌,书末并附授课课时表,期中期末考试卷及参考答案,台湾学子临别赠言、讲学日记等。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是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集毕生治中医学的学术思想而作,成书于20世纪60年代初,原名《中医各家学说及医案选》,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更名为《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全书共分作上中下三篇:上篇,医学流派;中篇,基础理论各家学说;下篇,临床各科各家学说。《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是根据1979年任应秋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限于录音资料,只涉及《中医各家学说》上篇,在内容的详略方面与教材形成互补之势。该书整理的重点放在展现任应秋的讲学风格,明晰他的教学思路,揭示他的治学方法等方面,避免简单重复讲义内容,让每一章节均能收到和讲义相得益彰之效果。尤其是任应秋研读中医经典文献的心得,对临床案例的分析,以及对历代医家学说的提炼和归纳等,更具启迪意义,对中医教育、中医研究,以及中医临床都是十分生动而难得一见的宝贵资料。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是现代著名中医学家刘渡舟先生经典著作。刘老强调痃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担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目是在刘老讲课录音的基础整理而成的,有理论、有临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伤寒论》的六经辩证理论体系,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李今庸金匮要略讲稿

《金匮要略》一书是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实践家张仲景,在上承《黄帝内经》和《八十一难经》等典籍的医学理论,广泛采集众家之方,并结合自己医疗经验而写出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中的“杂病部分”,其中包括内科、外伤科及妇产科等疾病,共22篇。它以病证名词为纲,以脏腑为理论核心,以辩证思维论述并奠定了内、妇科疾病的辨证施治理论体系,是一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宝贵典籍。它以“分类简明,辨证切要,方药精练,经验可靠”为特点,1800年来受到后世医家的高度重视而奉为圭臬,与其他中医经典一起指导着后世医家临床医疗的实践,是中医药学的经典著作之一,是每个修习中医药学者的必读之书。

 程士德中医基础学讲稿

本书是我国恢复高考以后,程教授亲自走上讲台为本科生授课而撰写的讲稿。全书分绪言、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精气血津液、经络学说、病因病机、诊法、辨证、预防与治则九部分。书中对中医学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地分析,引人入胜。体现了中医学老前辈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以及对教学工作一丝不苟的严谨治学态度。综观之,本书有两个特色:一是重点突出,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作了重点阐述;二是在讲述中结合程老自己几十年教学和临床经验,强调了掌握好中医理论的基础知识,对于学好中医各科的重要性。这对初学中医学的同道有很大启发,将能帮助初学者更好地领会和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知识。本书可供各层次的中医院校师生、自学中医者学习使用,也可供临床医生参考。

 罗元恺妇科学讲稿

《罗元恺妇科学讲稿》内容包括《中医妇科学》总论和各论的部分内容,研究生课程的部分内容及专题讲座等。罗氏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德艺双馨,既为经师,亦为人师。他的讲稿纵横古今,贯通中西,思维缜密,深入浅出。处处以中医理论为纲,每每切合临床实际。从他的中医妇科讲稿中,可以看到一位名医,名师的临证思路,教学方法,中医神韵与大师风范。

目录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上篇 总论

第*章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战国至隋、唐时期——萌芽阶段

1.《黄帝内经》与《难经》关于温病的记载

2.《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论》对温病的认识

3.《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对温病的认识

二、宋、金、元时期——成长阶段

1.《伤寒补亡论》对温病病因与发病的新见解

2.《素问玄机原病式》等书对温病治疗学的贡献

3.《医经溯洄集》对伤寒与温病之区别的论述

三、明、清时期——形成与发展阶段

1.《伤暑全书》论暑病

2.第*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

3.《证治心传》——一部几乎被湮没的温病学重要文献

4.《尚论篇》、《医门法律》对温病的阐发

5.《广瘟疫论》对《温疫论》的发挥

6.《温热暑疫全书》论温、热、暑、疫

7.《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温病学体系形成的标志

8.《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病辨证论治的代表性文献

9.《伤寒温疫条辨》论伤寒与温病之辨

10.《通俗伤寒论》论广义伤寒

11.《温病条辨》——温病学的集大成之作

12.《温热经纬》——优秀的温病学文献集注

13.《时病论》论时令病

14.《温热逢源》论伏气温病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一、温病的概念

二、温病的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

2.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大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

三、温病的范围与分类

四、温病与伤寒

五、温病与温疫

六、温病与温毒

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绪论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二、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唯物辩证观五、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六、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七、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结构和知识体系第*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二章脏象学说第三章气血精津液学说第四章经络学说第五章体质学说第六章病因学说第七章病机第八章养生与防治第九章五运六气学说
印会河中医学基础讲稿

绪论第*章阴阳五行学说第*节 阴阳学说第二节 五行学说第二章脏腑学说与气血津液学说第*节 脏腑学说第二节 气血津液学说第三章经络学说第*节 经络的概念和组成第二节 十二经脉第三节 奇经八脉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及其应用第四章病因病机学说第*节 发病第二节 病因第三节 病机第五章诊法第*节 望诊第二节 闻诊第三节 问诊第四节 切诊第六章辨证第*节 八纲辨证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第三节 脏腑辨证第四节 六经辨证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第六节 三焦辨证第七章预防与治则第*节 预防第二节 治则

王灿晖温病学讲稿

第*章绪论一、温病学的概念二、温病学的发展概况三、《温病学》内容结构和学习方法第二章温病的概念一、温病的特点二、温病的范围和分类三、温病与伤寒、温疫、温毒第三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一、温病的病因二、温病的发病第四章温病的辨证一、卫气营血辨证二、三焦辨证三、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一、辨舌二、验齿三、辨斑疹、白痦四、辨常见症状第六章温病的治疗一、温病的治则二、温病治法的确立依据和运用要点三、温病的主要治法四、温病兼夹证的治疗五、温病瘥后调理第七章沮病的预防一、温病预防的意义二、我国古代预防温病的成就三、温病的预防方法第八章风温一、概述二、病因病机三、诊断与鉴别诊断四、辨证论治五、护理预防第九章春温一、概述二、病因病机三、诊断与鉴别诊断四、辨证论治五、护理预防第十章暑温一、概述二、病因病机三、诊断与鉴别诊断四、辨证论治五、护理预防第十一章湿温一、概述二、病因病机三、诊断与鉴别诊断四、辨证论治五、护理预防第十二章伏暑一、概述二、病因病机三、诊断与鉴别诊断四、辨证论治五、护理预防第十三章秋燥一、概述二、病因病机三、诊断与鉴别诊断四、辨证论治五、护理预防第十四章大头瘟一、概述二、病因病机三、诊断与鉴别诊断四、辨证论治五、护理预防第十五章烂喉痧一、概述二、病因病机三、诊断与鉴别诊断四、辨证论治五、护理预防第十六章《温热论》选读第*节 温病大纲第二节 邪在肺卫第三节 邪陷营血第四节 流连气分第五节 邪留三焦第六节 里结阳明第七节 论湿第八节 辨舌验齿第十七章《温病条辨》选读第*节 温病大纲第二节 风温、温热、温疫、冬温第三节 暑温第四节 湿温第五节 伏暑第六节 秋燥第七节 温毒第八节 温病治禁第九节 治病法论第十八章《湿热病篇》选读第*节 湿热病提纲第二节 邪在卫表第三节 邪在气分第四节 变证、类证第五节 善后调理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

总论

第*讲 中药与中药学

第二讲 中药学的发展——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三讲 中药学的发展——隋、唐、两宋和金元时期

第四讲 中药学的发展——明代、清代

第五讲 中药学的学习方法

第六讲 中药的功效

第七讲 中药的性能之一:概述、四气

第八讲 中药的性能之二:五味

第九讲 中药的性能之三:升降浮沉、归经

第十讲 中药的性能之四:引经与药引、有毒与无毒

第十一讲 影响中药临床效应的因素之一: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与贮存

第十二讲 影响中药临床效应的因素之二:中药炮制的目的

.............

王洪图内经讲稿

上篇 概论

第*章 《黄帝内经》的成书与流传(第1-2讲)

第*节 《黄帝内经》课的性质与学习方法

第二节 《黄帝内经》的成书与流传

第二章 《黄帝内经》的学术体系(第3-4讲)

第*节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结构与形成

一、《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结构

二、《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与学术价值

一、《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

二、《黄帝内经》的学术价值

..........

李培生伤寒论讲稿

第*章 概论

一、作者生平

二、时代背景及著书动机

三、《伤寒论》流传历史及版本形成

四、《伤寒论》学术发展简介

五、伤寒的涵义

六、《伤寒论》中的六经概念

七、六经与八纲的关系

八、六经传变及合病并病

九、六经生理病理和治则

十、《伤寒论》的卓越成就及其实用价值

十一、《伤寒论》的读法

.............

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

金匮要略方论序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

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

第*章 导言

一、《中医各家学说》的性质

(一)《中医各家学说》的形成

(二)《中医各家学说》的任务

(三)《中医各家学说》的科学性和理论性

(四)《中医各家学说》的历史性

二、为什么要学习中医各家学说

(一)学习《中医各家学说》是发掘祖国医学宝库的具体措施

(二)学习《中医各家学说》是强化中医学教育的手段

(三)学习《中医各家学说》是开拓思维的方法

三、怎样学习《中医各家学说》

............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伤寒卒病论集

绪论

各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

..............

李今庸金匮要略讲稿

绪论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程士德中医基础学讲稿

1 绪言

1.1 《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1.1 《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性质

1.1.2 《中医学基础》课程学习的任务

1.1.3 学习《中医学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1.2 怎样学好《中医学基础》

1.2.1 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朴素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1.2.2 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

2 阴阳五行学说

2.1 阴阳学说

2.1.1 阴阳学说的产生和形成

............

刘渡舟伤寒论专题讲座

刘渡舟讲《伤寒论》脉证总例三篇

第*讲 平脉法

第*课 平脉法原文(27-33条)

第二课 平脉法(34-49条)

第三课 平脉法(50-69条)

第二讲 伤寒例

第*课 伤寒例(119条)

第二课 伤寒例(20-29条)

第三课 伤寒例(30-42条)

第四课 伤寒例条文(43-60条)

第五课 伤寒例(61-75条)

第三讲 辨痉湿暍脉证

第*课 辨痉湿喝脉证(1-3条)

..............


岐黄薪传:13位中医名家大师精讲,温病学、内科、妇科、儿科、针灸等领域集大成 洞悉病机,融汇古今,名师亲授,薪火相传。 这套“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套装”,精选了十余位当代中医界的泰斗级人物,他们不仅学养深厚,更拥有数十载临床经验,将毕生所学倾注于讲稿之中。本书籍集合了刘景源教授温病学精要、郝万山教授伤寒论讲稿、印会河教授内科杂病讲稿、王灿晖教授妇科疑难病讲稿等,并涵盖了儿科、针灸、推拿、方剂学、中药学等多个中医核心领域,为广大中医爱好者、学习者及临床医师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学术资源。 编纂特色,精益求精: 本书并非简单的学术论文集,而是将各位名家在多年教学和临床实践中,经过反复提炼、精心组织、深入浅出的讲课内容,加以整理而成。其编纂过程严格遵循学术严谨性,力求原汁原味地展现各位大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诊疗思路。 原汁原味,保留大师风范: 讲稿的形式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各位名家讲课时的生动性、启发性和互动性,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大师的课堂,直接感受他们的学识魅力和临床智慧。 体系完整,覆盖面广: 丛书涵盖了中医理论基础、临床各科、临证思辨等多个层面,从宏观的理论体系到微观的病证治法,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中医学习框架。 突出重点,精讲精炼: 每位名家都针对自己擅长或学术造诣极深的领域,进行深入讲解,并结合大量典型病例,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 注重辨证,强调临证: 丛书的核心在于强调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通过名家对具体病证的分析,展示其如何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如何灵活遣方用药,如何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前沿视角,传承创新: 在传承中医经典理论的同时,各位名家也结合现代医学发展,对中医理论进行创新性解读,并分享其在临床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及解决方案,为中医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名家荟萃,智慧精华: 本书籍汇聚了多位在各自领域享有盛誉的中医名家,他们的学识与经验,是中医宝库中的瑰宝。 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教授作为当代温病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其讲稿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温病发生、发展、演变的规律,以及辨证论治的精髓。内容涵盖了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原则、常用方药及加减变化。特别是在辨析疫病、时令温病等疑难杂证方面,刘教授的见解独到,临床指导意义重大。讲稿中对伤寒与温病的异同辨析,对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的深入解读,以及对具体温病(如流感、乙脑、麻疹、猩红热等)的治疗经验,都堪称温病学领域的一份经典教材。读者可以通过这些讲稿,掌握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并学习到如何将理论应用于临床,有效应对各种外感热性疾病。 郝万山教授: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教授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对《伤寒论》的精辟解读而闻名。他的讲稿深入挖掘《伤寒论》的内涵,将抽象的理论化为生动的临床指导。内容围绕《伤寒论》六经辨证、三阴三阳辨证展开,详细阐述了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病机特点、辨证要点、治疗方药及临证加减。郝教授尤其擅长将《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柴胡汤、四逆汤等)进行拆解分析,阐述其组方思路、药物配伍以及在各种复杂病症中的灵活运用。他的讲稿不仅是对《伤寒论》的复习和巩固,更是学习如何将经方融会贯通,应用于现代临床的绝佳范本。 印会河教授:内科杂病讲稿 印会河教授在中医内科杂病领域造诣极深,其讲稿是数十载临床经验的结晶。本书籍收录的印教授内科杂病讲稿,内容广泛,涵盖了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例如,在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对于咳嗽、哮喘、肺胀等证的辨证论治,提供了详细的思路和治疗方案。在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对胃痛、腹泻、呕吐、泄泻等病症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方药,都有深入的阐述。此外,还包括了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常见病症的辨治经验。印教授的讲稿强调“理法方药”的紧密结合,尤其注重个体化诊疗,能够帮助读者提升在中医内科领域的临床诊疗水平。 王灿晖教授:妇科疑难病讲稿 王灿晖教授是妇科领域的一代宗师,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对于中医妇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籍中的妇科疑难病讲稿,集中体现了王教授在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不孕、更年期综合征、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方面的精湛医术。王教授的讲稿不仅梳理了这些妇科疾病的传统中医理论,更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对病因病机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他善于运用独特的辨证思路和灵活遣方用药,尤其在疑难杂症的诊治方面,展现了其高超的临床智慧。对于从事中医妇科的医者或对此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本书籍将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内容板块,精彩纷呈: 除了以上列举的名家及其代表性讲稿,本套装还包含了其他多位名家的精彩内容,共同构成了一部中医知识的宝库: 儿科疾病诊治: 学习中医如何针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辨治常见儿科疾病,如感冒、发热、咳嗽、腹泻、呕吐、惊风等,掌握儿童特有的生理病理特点及用药原则。 针灸学精要: 深入理解针灸的理论基础,学习常见腧穴的定位、主治、操作技巧,以及针对内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等不同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案,掌握不同病症的取穴配穴原则。 推拿按摩疗法: 学习中医推拿的原理、手法、适应症和禁忌症,了解如何通过手法治疗常见病症,如颈肩腰腿痛、消化不良、失眠等,体验中医非药物疗法的独特魅力。 方剂学深入解读: 在名家的讲授中,深入理解经典方剂的配伍原理、药物功效、加减变化,学习如何根据具体病情灵活化裁方剂,掌握辨证与用药之间的精妙联系。 中药学应用指南: 结合名家的临床经验,学习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配伍禁忌,了解如何将中药的药性与病证的病机紧密结合,发挥最佳疗效。 临证思辨与经验交流: 名家在讲稿中分享的临床思维过程、疑难杂症的诊治经验、以及对中西医结合的看法,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临证指导和学术启迪。 本书籍的价值与意义: 这套“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套装”,不仅是一套医学著作,更是中医智慧的传承。它为: 中医学生: 提供了一个系统、深入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绝佳平台,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中医功底,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 年轻医师: 是一个提升临床诊疗水平、拓展学术视野的宝贵工具,可以通过学习名家的经验,少走弯路,快速成长。 资深医师: 是一次温故知新、博采众长的机会,能够从中汲取新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灵感,进一步提升医术。 中医爱好者: 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医精髓、感受中医魅力的窗口,能够深入认识中医的独特价值和深厚底蕴。 结语: “岐黄薪传”并非一句空泛的口号,它体现在这套书籍的字里行间。各位名家将自己毕生所学的精华倾囊相授,正是为了将中医这门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医学,更有效地传承下去,造福于人类健康。阅读这套书籍,就是与一位位中医巨匠进行思想的对话,就是走进中医的智慧殿堂。我们相信,通过深入研读本书,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自己的中医学习和临床实践道路上,获得深刻的启发和显著的提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那些深入浅出的讲稿,感觉像是直接坐在大师的课堂里聆听教诲。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临床经验的分享和辨证论治的思路。比如,在讲到某个具体病症时,作者会结合大量的医案,从病因病机到用药遣方,一步步地剖析,让人豁然开朗。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在名师的解读下,却能成为 entscheidende 环节。我尤其喜欢作者们那种严谨又不失灵活的教学风格,他们不拘泥于古法,却又深谙其精髓,并且能结合现代医学的视角,给出了许多新颖的见解。读起来既能感受到传统中医的博大精深,又能体会到其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医,特别是温病学、脾胃病学、妇科学等具体领域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方式的启迪,让我对学习和运用中医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信心。

评分

我最近刚入手这套《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几本,感觉收获颇丰。书中很多内容都直指临床实际,让我在理论学习之外,能更清晰地看到中医在现实中的应用。特别是那些关于疑难杂症的论述,名师们用他们丰富的经验,给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思路。我之前对一些棘手的病症感到束手无策,但读完这些讲稿后,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作者们在讲解时,往往会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病例,通过对这些病例的分析,我不仅理解了病情的复杂性,也学会了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各有特色,有的娓娓道来,如同春风化雨,有的则旁征博引,充满智慧的火花。最重要的是,它让我明白了中医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需要不断学习、实践和创新的活态学科。对于我这样在中医领域摸索多年的学习者来说,这套书就像是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让我对中医的未来充满期待。

评分

这套《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真的太棒了,让我感受到了中医的魅力。我一直对中医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理论学习有些枯燥,缺乏实践指导。这套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我的这一遗憾。名师们的讲稿,内容详实,条理清晰,而且充满了大师的风范。他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在传递一种治学精神和临床智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中医基本理论的深入浅出解读,以及对各个学科的独特见解。读这些讲稿,就像在和一位位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对话,能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他们会分享自己多年的行医心得,分析各种病症的复杂性,以及如何运用中医的思维去解决问题。这些内容对我来说,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我中医学习道路上的巨大鼓舞。我从中看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也看到了它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评分

这套《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的质量着实令人惊喜,每一本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我最欣赏的是其中蕴含的深厚学术底蕴和扎实的临床功底。名师们在讲解中,不仅对经典理论进行了深刻的阐释,更结合了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分享了许多宝贵的感悟。我之前在学习某些病症时,总觉得概念模糊,难以把握其精髓,但通过阅读这些讲稿,我仿佛醍醐灌顶,对病因病机、治法方药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辩证论治的强调,以及对个体化治疗的重视,更是让我深受启发。我不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是开始学习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这些讲稿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领,让我对中医的理解更加深刻,对中医的运用更加得心应手。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拿到这套《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市面上的中医书籍种类繁多,良莠不齐。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名师们的讲稿,语言朴实却内涵丰富,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我特别喜欢他们对复杂中医概念的通俗易懂的解读,以及对一些疑难杂症的独到见解。书中结合大量临床实例的讲解,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也让我更能理解中医的实际应用。我从中看到了他们对中医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也感受到了他们深厚的学术造诣和高尚的医德。这套书不仅提升了我的中医理论水平,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学习中医的热情,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对于任何热爱中医、希望深入了解中医的人来说,这套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珍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