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是哲学名家冯友兰先生对于中西方哲学样态的思考和自己理想人生的确立,是其之后哲学思想的基础,对其整个哲学思想的形成有着深远意义。这是一本研究中西哲学不可或缺的著作,也是研究冯友兰先生哲学思想不可跳过的著作。
本书语言较为浅显,包含中西哲学具有代表性的流派,是哲学初学者和哲学爱好者的入门宝典。
《人生哲学》是冯友兰先生在哥伦比亚大学时所作博士论文的中文改写本,旨在探寻一理想人生作为自己批评人生及行为的标准。人生下来就具有欲望,能满足欲望的东西,在人的眼中,都是好的,譬如母乳之于婴儿,金钱之于商贾,官位之于政客。世界万物,“彼之琼浆,我之砒霜”。譬如下雨,农人喜而渔人忧。在世间纷纷攘攘的“好”中,求“独一的好”,在现实利益纠缠冲撞的人生外,求“理想人生”,作为我们批评人生和行为的标准,在冯友兰先生看来,这就是哲学。哲学,“求好之学也”。冯友兰先生在书中为读者展示了“十样理想人生”,即十种哲学系统,打破东西界限,通过对“损道”“益道”“中道”的平等分析,最终得出自己对“欲”“好”“天道”“人道”“宗教”“意志自由”等问题的人生思考。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门,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曾执教中州大学、广东大学和燕京大学。1928年8月起,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校秘书长、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校务委员会主席等职。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文学院院长。1952年院系调整后,转入北京大学任哲学系教授。
冯友兰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他提出的“释古”理论对史学研究有方向性价值,“照着讲”与“接着讲”的方法论,则对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指导意义。他的著作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可以概括为“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
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著名国际问题专家  李慎之
东方哲学与重视逻辑和论证的西方哲学不同,讲究领悟。中国*具代表性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和战胜人生磨难的智慧,让我领悟到了如何自正其身,如何善良正直地活着。
——韩国总统 朴槿惠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哲学与人生
第二节 哲学及人生哲学
第三节 哲学家之“见”与“蔽”
第四节 人生哲学之派别
第二章 浪漫派——道家
第一节 所谓道德之意义
第二节 何为幸福
第三节 人为之害
第四节 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
第五节 个人之修养
第六节 纯粹经验之世界
第七节 万物一体
第八节 余论
第三章 理想派——柏拉图
第一节 柏拉图与其时代之问题
第二节 柏拉图对于此问题之解决
第三节 宿慧说与概念说
第四节 理智的世界与感觉的世界
第五节 灵魂与肉体
第六节 爱与哲学
第七节 灵魂之转变
第八节 概念说之困难
第九节 余论
......
精彩语句摘录:
人乃于诸好之中,求唯一的好(即最大最后的好);于实际的人生之外,求理想人生,以为吾人批评人生及行为之标准。而哲学之功用及目的,即在于此。故哲学者,求好之学也。
哲学以其对于一切之极深的研究,繁重的辩论,以得其所认为之理想人生;讲人生哲学者即略去一切而直讲其理想人生。
许多人生哲学,皆有其“见”,皆“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吾人势不能“罢百家而定一尊”,只述吾人所认为对者,而将其余一概抹杀。
实际的世界,有好有不好;实际的人生,有苦受亦有乐受。此为事实无人不知,哲学史中大哲学家亦无不知,其所争辩,全在对于此事实之解释及批评。
盖人生即人之生活之总名,人生之当局者即人,吾人之生活即人生也。吾人之动作云为,举措设施,一切皆是人生。
假使吾人能立一种道德制度,于其中可得一大和,凡人之欲,皆能包在内,“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则即只有善而无恶,即所谓至善,而最丰富最美满的人生,亦即得到矣。
文学美术作品,皆人之所为,以补救天然界或实行界中之缺陷者;故就一方面说,皆假而不真,人特用之以自欺耳。
若必须离开吾人之历史、环境,甚至吾人之本性,而有所作为,然后方可为自由,则此等自由,固亦上帝所不能有者也。
即成功失败之造成,皆受机遇之影响,而机遇又非吾人力之所能制。如深知此,则吾人于不能达所求之目的之时,亦可“不怨天,不尤人”,而省许多烦恼。
内有的好,即欲之目的之所在;手段的好,非欲之目的之所在,但吾人可因之以达目的者。
……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对“边缘人物”的深度挖掘。作者似乎对那些活在社会光谱两端、不被主流目光所关注的角色抱有特殊的情感。他们身上那种既矛盾又坚韧的生命力,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特别喜欢主角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固执的清醒,他们没有传统英雄的光环,有的只是在泥泞中挣扎却依然保持尊严的勇气。这本书没有进行任何道德上的审判,它只是冷静地、甚至带着一丝温柔的笔触,记录下这些生命是如何与周遭环境进行搏斗、妥协或抗争的。读完后,你对“成功”和“失败”的定义可能会被彻底颠覆,你会开始重新审视那些你曾经忽略的、生活在阴影中的伟大灵魂。
评分这本作品的文字功力是毋庸置疑的,简直是语言的盛宴。作者的遣词造句如同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每一个形容词、每一个动词的选择都恰到好处,既不显得矫揉造作,又充满了力量感和画面感。特别是书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那种光影的流动、空气的温度,乃至微风拂过发梢的触感,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读起来,我经常需要放慢速度,不是因为内容晦涩难懂,而是舍不得快速翻页,生怕错过那些精妙的措辞。它不像某些现代小说那样追求简洁高效,而是沉浸在一种古典的、富有韵律的美感之中,读完后留下的是一种回味悠长的 साहित्यिक享受。如果你是一个对语言美感有极高要求的人,这本书绝对能满足你对“文字之美”的所有想象。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性的,它绝不适合那些只想轻松打发时间的读者。它的结构是高度非线性的,充满了大量的内心独白和哲学思辨,初看起来可能会觉得有些跳跃和晦涩。我花了相当大的力气去适应作者的这种叙事风格,初期甚至有些烦躁,觉得作者似乎在故意设置障碍。但一旦你被它的内在逻辑所吸引,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它逼迫你调动起你所有的知识储备和想象力去跟上作者的思维轨迹。与其说是在读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智力上的深度对话。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给“思考者”的邀请函,它不提供答案,只提供提问的深度和广度,让人在读完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不停地在脑海中构建自己的解答体系。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整体感受,那就是“共振”。它讲述的故事或许与我的个人经历相去甚远,但其中蕴含的情感张力和存在主义的焦虑感,却能精准地击中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感觉作者就像一位高明的心理侧写师,他捕捉到了人类共同面对的那些关于时间流逝、身份认同以及意义追寻的终极困惑。更妙的是,这种共振不是那种廉价的煽情,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它就像一个完美的音叉,在你阅读时轻轻敲击,然后你自身的全部思绪就开始随着它的频率嗡嗡作响。它不是一本让人逃避现实的书,恰恰相反,它让你更清晰、更深刻地回归到你自己的生命现场,带着一种被洗涤过的、更强韧的心态继续前行。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迷宫,初读时会让人感到有些迷失,但随着深入,你会发现每一个看似随意的转折背后,都隐藏着作者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它没有给你一个明确的指引,反而像是在你面前铺开了一张巨大的、泛黄的旧地图,让你自己去寻找那些标注着“此处有宝藏”或者“此路不通”的标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角色内心挣扎时的那种细腻,那种仿佛能穿透纸张,直抵读者灵魂深处的真实感。有那么几处情节,简直让我停下来,放下书,望着窗外发呆好久,反复咀嚼那些对话和场景,思考如果是我,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不是一本读完就可以束之高阁的书,它更像是一位老友,在你人生的不同阶段打开,都会给你带来全新的感悟和思考的切入点。它挑战了你既有的认知框架,让你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你曾认为理所当然的真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