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为优秀青年学者赵金刚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整理而成,代表了中国哲学尤其是宋明理学研究领域年轻一代的较高水准。陈来先生特为作序。
书稿聚焦于朱子的历史观,即朱子如何认识和理解“历史世界”,以及在朱子的内在视域下,历史世界以怎样的形态展现。这样的论题突破了传统朱子研究集中于理气论和心性论等范畴,将哲学与历史的视界打通,从历史哲学的角度重新理解朱熹的思想世界。
作者认为,朱子的历史观以理气为骨架,以理势为经络,以具体问题为血肉,逐层展开。天理是朱子处理历史问题的基点,与理不离不杂的气则是他处理相关问题的另一要素。理气关系构成了朱子理解历史世界的“子午线”。朱子对于诸多历史问题的处理,都要从这一关系构成的基本问题来展开和理解。理气关系中较为重要的则是“理一分殊”,这是历史世界的基准构架与模式,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都可以看作是理一的分殊,是理通过气具体展现的图景。理势关系则是理气关系的具体化,它处理的是历史中“变”与“不变”的问题,尤其是价值与历史变化的关系。理势关系还涉及历史变化中规律、法则如何起作用这一问题。
理与气、变与不变等最终落实到对具体历史事实的分析、评判当中。三代与汉唐构成了朱子历史世界的分水岭,三代是天理充分体现的世界,而汉唐则意味着天理有待实现。如何看待三代汉唐,具体体现了朱子对于理气、理势关系的把握。朱子与陈亮的“王霸义利之辩”、朱子对三代汉唐诸多问题的理解,都是沿着理气、理势关系而具体展开的。而这些思考,最终还是指向朱子自身生活的世界。这一“历史世界”与“天理视域下的历史世界”相互影响——现实的历史影响着朱子对于古和道的思考,而思考道展现的诸多历史时代终究是为了在本朝实现回复三代的理想。回复三代,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学的功夫把握天理,最终在现实中实现天理。
本书主要采取哲学史的视角,兼顾史学史的相关问题,同时着力避免“套”用西方历史哲学或某种机械的历史观构架分析朱子,尽量从朱子自身的视角来分析问题,避免给朱子的思想贴上诸如“循环论”等“标签”。从天理视域出发,即希望尽可能回到“朱子本身”,如其本然地理解他的关注、他的思考、他的焦虑,因此本书可以视作是对朱子历史认识的再认识。
作者简介
赵金刚,河南安阳人,1985年出生。2005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2014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儒家哲学、宋明理学及中国古代历史观。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序 陈来
导 论... 5
第一篇 理与气. 13
第一章 理一分殊... 13
第二章 理气强弱... 21
第三章 理生气... 33
第四章 主宰谓之帝... 46
第五章 气运之不齐... 60
第六章 德与命... 73
.. 73
第二篇 理与势... 97
第七章 理与天下之势... 98
第八章 理势... 104
第九章 损益... 119
第三篇 王霸义利... 131
第十章 心事、经权... 132
第十一章 以义为本... 156
第十二章 尊王贱霸... 171
第十三章 道物心法... 186
第四篇 三代汉唐... 194
第十四章 学统·道统与历史... 194
第十五章 回复三代... 208
第十六章 汤武革命... 225
第十七章《通鉴纲目》与正统... 238
第五篇 本朝... 247
第十八章 祖宗·变法·道学... 248
第十九章 朋党:君子小人... 266
结语... 285
参考文献... 287
后记 292
前言/序言
陈来序
本书是金刚以其博士论文为基础修改而成的。作为朱子哲学研究的一部分,本书是以哲学家朱子所观察和认识的历史世界为对象,故可属于朱子的历史哲学与历史观的研究。作者认为,一般被典型地归结为朱子历史观的内容如王霸义利之辩、三代汉唐之辩等皆有其哲学基础,朱子对这些历史范畴的观点是基于他的哲学理气论、理势论等而展开的。因此本书首先对朱子哲学中与历史观相关的理气论中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一般朱子哲学研究不同,作者对朱子理气讨论的研究着眼于其中与历史观念相联接而可构成其历史观基础的部分,而这些部分恰是以往朱子哲学研究中未予重视的。作者深入于此,在其中每一问题上都进行了十分细致的分析,呈现了朱子思想的结构、层次和多面性,在一系列重要问题上得出了确当的结论。如与钱穆等学者重视朱子哲学的“气强理弱”说不同,作者认为,理在本体上强于气,而在具体流行上弱于气,故提出,与气强理弱的表述相对应,在朱子哲学中另一命题亦可成立,即理强气弱,气质听命于义理,从而理气强弱的问题若全面来看乃理气互胜互强,这在修养论上尤其明显。这就使这一理气强弱的问题得到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又如在理生气的问题上,本书提出,从气之生生的角度来看,朱子并未否定理生气说,理之生气不是历史的线性过程,不是专指宇宙初始的产生,而是理无时不刻使气不断产生,理是宇宙之气源源生成的根据。这一认识也是以往研究中所忽略的。
本书还提出,朱子所说的理之主宰分别体现于本体和流行两方面:在本体上,主宰体现为天地生物之心;在流行上,主宰体现为理则和理序。这些分析和主张都深化了朱子哲学的研究。在命的观念上,本书认为朱子不是把命归结为理或气,而是更多强调命是一综合概念,其中有两个不同侧面,而不是有两个可分离而言的命,命在天的层面是理与气在流行过程中统一产生的作用。
在理势问题上,作者认为,朱子思想中的事势、时势强调客观现实层面,理势则兼顾价值与现实,通过理势实现价值和现实的统一。朱子哲学的理势合说之处都是兼理势双方而言,表达了一种价值与历史相互资借的立场。在历史观本体部分,即王霸义利、三代汉唐等问题上,本书都比前人的讨论做了更深的推进,如提出陈亮的王道观念不是从内圣定义而是从外王逆推得来的,认为对陈亮的功利主义定位不能脱离其儒学思想的前提等。
应该说,本书在以上这些问题上的思考和分析都能发前人所未发,在材料的使用和解释分析上,行文辨析的细密亦超过已有的相关研究。在观念提炼和总结上,也较前人更为深入。本书在许多方面都实现了研究的突破和创新。
总体而言,本书结构合理,文字平实,掌握文献资料广泛,显示了作者基础扎实、学风细致的特点。本书的突出特点是全面和深入,在仔细研读文本、多方面思考其意义的基础上,分析深入,讨论细致,在多数问题上都比现有的研究更为深入,辨析更为精细,把握更为全面,体现出作者已经具有很强的从事创造性研究的能力,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
金刚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经过前后9年的学习,系统地接受了中国哲学研究的严格训练,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基础和开阔的视野。他勤勉刻苦、谦虚问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为人诚恳,工作积极,是一位在各方面都很有发展前途的青年学者。毕业之后,金刚对博士论文答辩稿进行了修改、调整和补充,使得这一研究成果较前更为完善。现在他的论文即将作为专著出版,我在表示祝贺的同时,希望他今后继续努力,争取在学术上做出更好的成绩。
《朱熹的历史观:天理视域下的历史世界》 导言:探寻千年儒学巨擘的历史脉络与精神世界 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朱熹(1130-1200)无疑是绕不开的巨擘。他集宋代理学之大成,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数百年。然而,在朱熹庞杂的思想体系中,他对历史的认知与解读,即其“历史观”,往往被置于次要地位,或仅作为其哲学理论的佐证。本书《朱熹的历史观:天理视域下的历史世界》旨在深入发掘并系统阐释朱熹关于历史的独特见解,揭示“天理”这一核心概念如何渗透并塑造了他对历史的理解,进而勾勒出他所构建的那个“天理视域下的历史世界”。 本书的撰写,并非是对朱熹生平事迹的流水账式叙述,也非对宋代政治史的简单梳理。它聚焦于朱熹思想的内在逻辑,着力于挖掘其历史观的思想根源、核心范畴、方法论以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不求覆盖朱熹思想的所有方面,而是力求在“历史观”这一特定维度上,进行深度挖掘与精细解读,展现朱熹思想的独特魅力与历史价值。 第一章:理学的宏图与历史的定位——朱熹思想体系的基石 在本章,我们将首先梳理宋代理学的发展脉络,阐述朱熹如何在前人基础上,特别是继承了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先哲的思想遗产,最终构建起影响深远的“道学”体系。我们将详细解读“理”与“气”的辩证关系,探讨“太极”、“阴阳”、“五行”等宇宙生成论如何为朱熹的历史观奠定本体论基础。 “天理”作为贯穿朱熹思想的灵魂,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更是其理解历史演变的根本出发点。我们将探讨“天理”如何被视为一种超越性的、永恒不变的法则,它指导着宇宙万物的运行,也支配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在朱熹看来,历史的演变并非偶然的巧合或无序的变动,而是“天理”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境下的具体体现与显化。理解了“天理”,就如同掌握了洞察历史真相的钥匙。 第二章:“格物致知”的历史路径——探寻朱熹的历史认识方法 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认识世界必须通过对具体事物的穷究,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知。那么,这一方法论如何应用于对历史的理解?本章将深入分析朱熹的“格物致知”方法在史学领域的实践。 我们将考察朱熹如何通过阅读史籍、考订史实,运用其理学的方法论去解读历史事件。例如,他如何看待历史上的治乱兴衰?他认为哪些因素是导致历史走向的关键?“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准则,又是如何指导他评判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我们还将探讨朱熹对史料的严谨态度,以及他对历史叙事的倾向性,揭示其“尊儒贬佛”、“重道轻释”的价值取向如何在史学实践中得到体现。 第三章:天道人伦的历史图景——朱熹的历史发展观 朱熹的历史观并非简单的线性进步或循环论,而是以“天理”的视角,构建了一个包含天道与人伦相互作用的历史图景。本章将重点阐释朱熹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我们将探讨他如何看待朝代的更迭,帝王的兴衰,以及社会制度的变迁。朱熹认为,历史的演进是“天理”在人世间的展开过程,而人间的道德伦理状况,则是“天理”是否得到彰显的重要标志。当人间道德败坏,人心悖逆“天理”时,历史便可能走向衰败与动荡;反之,当仁义道德得以彰显,“天理”得以复兴,历史便可能走向昌盛与太平。 此外,我们将分析朱熹关于“三代之治”的理想化历史观,以及他对汉唐盛世的评价。这种评价背后,蕴含着他对理想社会形态的追求,以及他对“天理”在历史中得以实现的模式的设想。 第四章:历史人物的天理评价——道德与功业的辩证 在朱熹的历史观中,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他并非仅仅关注人物的功业成就,更着重于其行为是否符合“天理”的道德准则。本章将深入探讨朱熹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与方法。 我们将分析朱熹如何区分“圣贤”与“奸臣”,以及他对不同历史人物的褒贬。例如,他对孔子、孟子的尊崇,对秦始皇、王安石的批判,其背后都体现了“天理”作为道德评价的终极尺度。我们将考察朱熹如何运用“存天理,灭人欲”的原则,去解读人物的动机与行为,从而得出其道德评价。 同时,我们也会审视朱熹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其道德理想与历史现实之间可能存在的张力。在某些情况下,功业卓著的人物,若其行为未能完全符合“天理”,朱熹又将如何权衡?这将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朱熹历史观的复杂性。 第五章:历史的意义与现实的担当——朱熹的历史实践观 朱熹的历史观并非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而是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与实践意义。他认为,学习历史,不仅是为了知晓过往,更是为了鉴照现实,指导当下的行为。本章将聚焦于朱熹的历史实践观。 我们将探讨朱熹如何通过对历史的解读,来反思当时的社会弊病,并提出改革的建议。他所倡导的“复兴儒学”,正是其历史观在现实层面的重要体现。通过重申古代圣贤的道德教诲,他试图纠正当时社会存在的“末俗”弊病,重塑道德秩序。 此外,我们将分析朱熹如何将对历史的理解,转化为他对政治、教育、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具体主张。例如,他对科举制度的看法,他对教育的重视,以及他对家族伦理的强调,都与他对于历史的整体认知息息相关。 第六章:“天理视域”的边界与回响——朱熹历史观的局限与影响 任何一种思想体系,都存在其历史的局限性。《朱熹的历史观:天理视域下的历史世界》的最后一章,将审慎地探讨朱熹历史观的内在局限,并考察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我们将分析“天理”作为一种超越性的、绝对性的原则,可能带来的对历史复杂性的简化,以及对多元解释的压制。它是否可能导致对历史人物的道德审判过于严苛,忽略了历史情境的复杂性?它对“异端”思想的排斥,又如何影响了历史叙事的丰富性? 然而,尽管存在局限,朱熹的历史观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以及中国人的历史文化心理,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从明清的官方史学,到历代学者的史学研究,朱熹的历史观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参照系。我们将追溯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被接受、被修正、被继承,以及其在现代学术语境下,依然具有的启发意义。 结语:回望历史,洞见“天理”之光 《朱熹的历史观:天理视域下的历史世界》一书,致力于为读者呈现一个清晰、深刻、完整的朱熹历史观。我们相信,通过对“天理”这一核心概念的深入剖析,以及对其历史观的细致解读,读者将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这位中国古代思想巨擘的精神世界,以及他所构建的那个独特而富有力量的历史世界。本书不仅是对朱熹思想的一次系统梳理,更是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精神的一次深度探寻。它旨在引发读者对于历史的深刻思考,并从中汲取智慧,洞见“天理”之光,照亮当下的现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