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经典作品集(套装全4册)

朱光潜经典作品集(套装全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光潜 著
图书标签:
  • 美学
  • 文学
  • 哲学
  • 朱光潜
  • 思想
  • 文化
  • 经典
  • 散文
  • 随笔
  • 中国现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
ISBN:978751421939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685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4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是朱光潜专门写给青年朋友的文学入门读本,深入浅出,平易自然,让读者欣赏文学之美,探求文学的奥秘。

本书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写给青年的人生启示录,文笔精妙,见解独到,是提高个人修养的必读书籍之一。

本书通过与青年朋友的通信,围绕美的本质、主体与客体、人性与人道、美和美感、美与思想、美与生活、文艺创作与欣赏的基本规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是青年人学习和认识美学的必读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阐发人生修养途径的经典著作,是其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信,文中对青少年关心的话题,读书、升学、作文、做人、修身、谈情、爱恋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讨,告诫青年人要树立远大理想,眼光要深远,思想要明澈,夯实基础,勿贪图世俗名利。这些书信读来却仍发人深省、引人入胜,长期以来深受广大青年的欢迎。

本书是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阐发文学思想的经典著作,作者以诚挚的态度与读者谈心,深入浅出地阐释文学原理,是让文学爱好者接近文学的入门读物。书中所述皆为朱光潜先生多年“学习文艺的甘苦之言”。作者以文艺批评家和文学家的亲身体会,从文学趣味到作品布局,从内容风格到翻译技巧,将文学层层展开,一个例证、一个典故铺展开去,深入浅出,平易自然,让读者欣赏文学之美,探求文学的奥秘。

本书是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阐发人生修养途径的经典著作,作者以诚挚的态度与读者谈心,谈来谈去都是做人的道理。全书着眼于人生与修养两大主题展开,集中体现了其关于人生的诸多极精微又极精明的见解。作者以其心理学的专长和对思想文化的探究,把握个人心性与社群国族之间的互动,道破种种心性的困惑和社会蔽障,引导人生走向美好与丰盈。

本书是朱光潜先生晚年美学思想成熟之后的重要作品。深入探讨了美学、艺术、文学中的美和美感、审美范畴、形象思维、文学创作及人性论等一系列问题,对冲破文艺创作与美学的一系列禁区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学习美学与文艺创作的重要参考书籍。他选择以书信的方式来谈论美学的基本问题,包括美的本质、主体与客体、人性与人道、美和美感、美与思想、美与生活、文艺创作与欣赏的基本规律等等,不仅分析问题的由来与演变,而且结合当代发生过的严重歪曲,辨明指正,使读者得以寻到正确的门径和有益的启发。该书出版以来,深受各界读者欢迎。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中国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主要著作有《谈美》《谈美书简》《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等。

精彩书评

他写过为什么要研究美学,美无形无迹,但是“它伸展同情,扩充想象,增加对于人情物理的深广真确的认识。这三件事是一切真正道德的基础”。

——记者 柴静

即便是阐述艰深费解的美学问题和哲学问题,也都是以极其晓畅通俗的笔调在和读者谈心。接触过他的人也同样感到,在生活中,他喜爱和朋友、学生随意交谈。亲切随和的谈心,汩汩地流入他露珠似的深邃思想和为人为文的品格。

——散文家 吴泰昌

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

——朱光潜

目录

谈修养

自 序_002

一番语重心长的话_006

——给现代中国青年

谈立志_013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_019

谈青年的心理病态_028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伦理观_037

谈处群(上)_045

——我们不善处群的病征

谈处群(中)_051

——我们不善处群的病因

谈处群(下)_057

——处群的训练

谈恻隐之心_066

谈羞恶之心_074

谈冷静 _081

谈学问 _090

谈读书 _097

谈英雄崇拜_103

谈交友_109

谈性爱问题_116

谈青年与恋爱结婚_124

谈休息_130

谈消遣_137

谈体育 _143

谈价值意识_149

谈美感教育_157

人生与修养

消除烦闷与超脱现实_170

人文方面几类应读的书_179

再谈青年与恋爱结婚_186

——答王毅君

音乐与教育_188

谈谦虚_194

看戏与演戏_204

——两种人生理想

生 命 _221

谈恐惧心理_230

编后记_235

序 夏丏尊_002

一、谈读书_005

二、谈 动_013

三、谈 静 _017

四、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 _023

五、谈十字街头_029

六、谈多元宇宙_035

七、谈升学与选课_042

八、谈作文_049

九、谈情与理_055

十、谈摆脱_066

十一、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_072

十二、谈人生与我_079

附录一 无言之美_086

附录二 悼夏孟刚_102

代跋 “再说一句话”_107

与青年人谈心

朱光潜给朱光潸_112

——为《给青年的十三封信》

给《申报周刊》的青年读者_119

给《申报周刊》的青年读者(二)_126

——在混乱中创秩序

给《申报周刊》的青年读者(三)_133

——民族的生命力

给《申报周刊》的青年读者(四)_140

——游戏与娱乐

给《申报周刊》的青年读者(五)_148

——谈理想与事实

给《申报周刊》的青年读者(六)_156

——谈敬

谈出洋留学_163

论大学授课方式的机械化_175

关于大学训育的几点意见_183

有志青年要做中小学教师_185

学业·职业·事业_192

谈理想的青年_202

——回答一位青年朋友的询问

给苦闷的青年朋友们_208

我要向青年说的_214

编后记_216

谈文学

序 _002

文学与人生 _003

资禀与修养 _010

文学的趣味 _017

文学上的低级趣味(上):关于作品内容 _023

文学上的低级趣味(下):关于作者态度 _031

写作练习 _039

作文与运思 _048

选择与安排 _052

咬文嚼字 _059

散文的声音节奏 _064

文学与语文(上):内容、形式与表现 _071

文学与语文(中):体裁与风格 _079

文学与语文(下):文言、白话与欧化 _086

作者与读者 _096

具体与抽象 _105

情与辞 _112

想象与写实 _118

精进的程序 _123

谈翻译 _128

我与文学及其他

《孟实文钞》序 _142

增订版自序 _144

序( 叶绍钧) _145

我与文学 _147

谈学文艺的甘苦 _150

谈趣味 _155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_159

诗的隐与显 _165

——关于王静安的《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

诗的主观与客观 _174

从生理学观点谈诗的“气势”与“神韵” _177

悲剧与人生的距离 _183

从“距离说”辩护中国艺术 _187

柏拉图的诗人罪状 _194

近代美学与文学批评 _208

论小品文(一封公开信) _231

—给《天地人》编辑徐先生

理想的文艺刊物 _237

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 _245

诗人的孤寂 _256

文学杂谈

中国文坛缺乏什么? _262

文学与民众 _265

谈文学选本 _270

现代中国文学 _274

谈报章文学 _281

日 记 _285

—小品文略谈之一

随感录(上)_291

—小品文略谈之二

随感录(下)_297

—小品文略谈之二

怎样学习中国古典诗词 _301

漫谈说理文 _305

编后记_311

谈美书简

一、代前言:怎样学美学_002

二、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从抽象概念出发_008

三、谈人_015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一些误解_022

五、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_029

六、冲破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一些禁区_039

七、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_048

八、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_057

九、文学作为语文艺术的独特地位_066

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_074

十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_083

十二、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_091

十三、结束语:“还须弦外有余音”_099

谈 美

序 朱自清_108

开场话_111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_114

——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_120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_126

——宇宙的人情化

四、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_132

——美感与快感

五、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_137

——美感与联想

六、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_142

——考证、批评与欣赏

七、情人眼底出西施_148

——美与自然

八、依样画葫芦_154

——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_160

——艺术与游戏

十、空中楼阁_166

——创造的想象

十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_172

——创造与情感

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_178

——创造与格律

十三、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_184

——创造与模仿

十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_190

——天才与灵感

十五、慢慢走,欣赏啊_196

——人生的艺术化

美学拾穗

我是怎样学起美学来的_204

美 学_207

我学美学的一点经验教训_213

两种美_219

美学的最低限度的必读书籍_225

关于《谈美》_232

——复王锐

关于美感问题_235

把美学建设得更美! _240

美学研究些什么?怎样研究美学? _243

自题《谈美书简》 _252

朱光潜教授谈美学 _253

中国古代美学简介 _268

关于我的《美学文集》的几点说明_275

编后记_281


精彩书摘

《一般》的目的,原思以一般人为对象,从实际生活出发来介绍些学术思想。数年以来,同人都曾依了

这目标分头努力。可是如今看来,最好的收获第一要算这十二封信。

这十二封信以有中学程度的青年为对象。并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就谁都是受信人,谁都应该一读这十二封信。这十二封信,实是作者远从海外送给国内青年的很好的礼物。作者曾在国内担任中等教师有年,他那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丰富的学殖,无一不使和他接近的青年感服。他的赴欧洲,目的也就在谋中等教育的改进。作者实是一个终身愿与青年为友的志士。信中首称“朋友”,末署“你的朋友”,在深知作者的性行的我看来,这称呼是有真实的感情的,决不只是通常的习用套语。

各信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话题,作者虽随了各话题抒述其意见,统观全体,却似乎也有一贯的出发点可寻。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作者用了这态度谈读书,谈作文,谈社会运动,谈爱恋,谈升学选科等等。无论在哪一封信上,字里行间,都可看出这忠告来。其中如在《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一信里,作者且郑重地把这态度特别标出了说:“假如我的十二封信对于现代青年能发生毫末的影响,我尤其虔心默祝这封信所宣传的超‘效率’的估定价值的标准能印入个个读者的心孔里去。因为我所知道的学生们,学者们和革命家们都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类似美国旅行家看《蒙娜·丽莎》了。”

“超效率!”这话在急于近利的世人看来,也许要惊为太高踏的论调了。但一味亟于效率,结果就会流于浅薄粗疏,无可救药。中国人在全世界是被推为最重实用的民族的,凡事都怀一个极近视的目标:娶妻是为了生子,养儿是为了防老,行善是为了福报,读书是为了做官,不称入基督教的为基督教信者而称为“吃基督教”的,不称投身国事的军士为军人而称为“吃粮”的,流弊所至,在中国,什么都只是吃饭的工具,什么都实用,因之,就什么都浅薄。试就学校教育的现状看吧:坏的呢,教师目的但在地位、薪水,学生目的但在文凭资格;较好的呢,教师想把学生嵌入某种预定的铸型去,学生想怎样揣摩世尚毕业后去问世谋事。在真正的教育面前,总之都免不掉浅薄粗疏。效率原是要顾的,但只顾效率,究竟是蠢事。青年为国家社会的生力军,如果不从根本上培养能力,凡事近视,贪浮浅的近利,一味袭踏时下陋习,结果纵不至于“一蟹不如一蟹”,亦只是一蟹仍如一蟹而已。国家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可说。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对于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征之现状,不禁同感。作者去国已好几年了,依据消息,尚能分明地记得起青年的病象,则青年的受病之重,也就可知。

这十二封信啊,愿对于现在的青年,有些力量!

……



《朱光潜经典作品集(套装全4册)》是一部由著名美学家、文学评论家朱光潜先生精心撰写的文集,涵盖了他一生治学和思考的精华。这套作品以其深刻的哲学洞察、精妙的文学分析和真挚的人生感悟,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套四册,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是一套不可多得的学术与人文瑰宝。 第一册:《悲剧美的原理》 本书是朱光潜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早期学术研究的重要成果。在这部著作中,朱光潜先生以其深厚的西方哲学功底和敏锐的文学鉴赏力,深入探讨了悲剧的本质、起源、类型以及其在艺术和人生中的意义。 作品的开篇,作者便着手厘清“悲剧”这一概念的复杂性,追溯其在古希腊哲学和文学中的源头。他详细剖析了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关于悲剧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提出了自己对悲剧美的独到见解。朱光潜先生认为,悲剧的美并非在于表面的苦难和不幸,而在于一种超越性的精神力量,在于个体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的抗争与升华。他强调,悲剧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观者内心的共鸣,引导人们对人生、命运和价值进行深刻的反思。 书中,作者对各种经典的悲剧作品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从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奥赛罗,再到近代的易卜生等等,他一一分析了这些作品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命运安排以及悲剧的艺术手法。他尤为关注悲剧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他们性格中的矛盾与挣扎,以及他们在极端境遇下所展现出的高贵与尊严。 除了对悲剧的理论分析,朱光潜先生还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悲剧的接受美学。他探讨了观众在观看悲剧时所产生的“净化”(Catharsis)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如何帮助人们释放压抑的情感,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成长。他认为,悲剧并非仅仅是带来痛苦,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深化我们对生命复杂性的理解。 《悲剧美的原理》一书,不仅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也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痛苦和人类境遇的深刻体悟。它以优美的文笔和流畅的逻辑,带领读者走进悲剧的世界,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与力量。 第二册:《文学的趣味》 《文学的趣味》是朱光潜先生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部散文集,但其内容远不止于轻松的文学趣味。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作者以冷静的笔触,从更广阔的视野探讨了文学的本质、文学的价值以及个体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趣味”的探讨,但这里的“趣味”并非泛泛之谈,而是指一种深沉的、具有精神品格的欣赏能力和人生态度。朱光潜先生认为,真正的文学趣味,是建立在对人生有深刻的理解和体验之上的。他反对将文学仅仅视为一种消遣或装饰,而是强调文学是帮助我们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一面镜子。 在书中,作者围绕着“趣味”展开了多角度的论述。他探讨了“怎样读文学作品”,强调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应培养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而非盲目接受。他分析了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和魅力,如诗歌的意境、小说的叙事、戏剧的冲突等等,并指出每种体裁都有其独特的“趣味”。 朱光潜先生尤为看重文学的“移情”作用,即文学作品如何能够将作者的情感、思想传递给读者,并在读者心中激起共鸣。他认为,文学的趣味就在于这种情感的交流和精神的契合。他鼓励读者在阅读中,要跳出功利主义的藩篱,去感受作品中流淌的人性之美、生命之美,去体会那些超越时空的情感和哲思。 此外,作者还将文学的趣味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他认为,对文学的品味,实际上也是对人生的一种品味。热爱文学的人,往往对生活有着更敏锐的感受,对人生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他笔下的文字,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赞赏,对人生缺憾的理解,以及对独立人格的推崇。 《文学的趣味》以其隽永的文笔、深刻的见解,为读者提供了一扇认识文学、认识人生、提升自我品味的窗户。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安顿心灵、如何体味生活、如何活出真我的书。 第三册:《谈文学》 《谈文学》是朱光潜先生晚年对文学进行系统性梳理和深刻反思的集大成之作。本书内容更加全面,不仅涉及文学的理论探讨,也融入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理解和对现代文学发展的观察。 开篇,朱光潜先生对“文学”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界定,梳理了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并着重强调了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独特的审美功能和认知功能。他认为,文学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思想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是人生经验的艺术。 书中,作者详细阐述了文学创作的几个重要方面。他分析了文学作品的结构、风格、语言等要素,并指出这些要素如何共同作用,构成作品的整体美感。他对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体裁的分析,更加深入和细致,展现了他对不同艺术形式的深刻理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朱光潜先生在本书中,对中国传统文学进行了富有洞见的评论。他结合了西方文学理论,重新审视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价值,如唐诗宋词的意境、元曲的语言特色、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等等。他尤其推崇那些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蕴含人生智慧的经典作品。 同时,作者也对现代文学的发展进行了思考。他关注现代文学的创新与变革,也担忧文学在商业化浪潮中的迷失。他呼吁作家们要坚守艺术的良知,创作出具有深刻思想和真挚情感的作品,以满足读者对精神的渴求。 《谈文学》一书,展现了朱光潜先生作为一位杰出文学批评家的博学与远见。他的分析深入浅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宏观的视野,又不失对细节的关注。本书不仅是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必读之作,也是所有希望提升文学素养、深化人生理解的读者们的宝贵财富。 第四册:《谈修养》 《谈修养》是朱光潜先生晚年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人生智慧。本书并非一本僵化的说教手册,而是作者以其豁达的人生观和深邃的哲学思考,引导读者走向一种更高尚、更充实的生活。 本书的核心围绕着“修养”二字展开,但作者所指的修养,并非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指一种内在的品格塑造、精神升华和人生境界的提升。他认为,真正的修养,是建立在对人生有深刻的理解和自觉的追求之上的。 朱光潜先生从多个维度探讨了修养的途径。他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认为阅读经典能够帮助我们开阔眼界,增长智慧,涵养德性。他深入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书籍,并指导读者如何有效地阅读,从中汲取养分。 除了读书,作者还关注“生活”的修养。他认为,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是修养的载体。从饮食起居到待人接物,从审美情趣到人生态度,无不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水平。他鼓励人们要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体味真,追求善。 书中,朱光潜先生还特别强调了“独立思考”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他反对人云亦云,鼓励读者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左右。他认为,一个健全的人格,是抵御生活风雨的基石。 此外,作者还将修养与“哲学”紧密结合。他认为,哲学能够帮助我们解答人生中最根本的问题,如生命的意义、价值的追求、死亡的奥秘等等。通过对哲学的思考,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人生,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行为。 《谈修养》一书,以其亲切的语调、丰富的案例和深刻的哲理,向读者展示了一条通往更美好人生的道路。它是一种精神的引导,一种心灵的慰藉,也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探索。读者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知识,更能获得一种安身立命的力量,一种面对生活挑战的勇气。 总结 《朱光潜经典作品集(套装全4册)》是一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学术与人文巨著。从对悲剧美的深刻剖析,到对文学趣味的独特解读,再到对文学本质的系统阐释,以及对人生修养的娓娓道来,朱光潜先生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人文关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套作品不仅是研究中国现代美学、文学批评、哲学思想的珍贵资料,更是每一个渴望提升自我、体味人生、追求精神富足的读者不容错过的选择。它将引领读者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开启对真、善、美的无尽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手头的这套《世界历史上的重大科学发现与影响》爱不释手,因为它彻底颠覆了我对科学史的刻板印象——那种认为科学史就是一连串枯燥实验和公式推导的看法。这套书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它聚焦的不是发现本身,而是“发现背后的故事”以及“发现对社会结构的冲击”。比如,在讲述哥白尼的日心说时,作者详细描述了当时教会的阻力、学者间的私下争论,以及这种思想转变是如何一步步松动了中世纪的宇宙观,最终催生了启蒙运动的理性精神。它成功地将科学史还原为人文历史的一部分。我特别喜欢它对“科学共同体”形成过程的描绘,比如皇家学会的早期运作,以及科学发现如何与政治权力、经济发展相互作用。读到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之争,感觉就像在看一场精彩的智力角力,充满了戏剧张力。读完后,我深刻体会到,每一次重大的科学突破,都不是孤立的灵光乍现,而是人类认知边界拓展过程中,无数次思想碰撞、社会压力与时代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一套极富洞察力的历史读物。

评分

这次淘书真是淘到宝了,我眼前放着的这套《宋词三百首笺注集评》简直是文人心中的一盏明灯。首先,它的装帧设计就透露着一股典雅的书卷气,那种微微泛黄的纸张,配合着烫金的书名,拿在手里就感觉时光仿佛都慢了下来。我最欣赏的是它的笺注部分,绝非简单的注释,而是深入到词牌格律、历史背景以及作者心境的细致剖析。比如,读到李清照的某首《醉花阴》,一般的版本可能只解释几个生僻字,但这里却会细致地考证“东篱把酒黄昏后”那份“人比黄花瘦”的微妙心绪是如何融入当时的政治气候与个人际遇的。这种细致入微的解读,让原本感觉有些距离感的宋词瞬间鲜活了起来,仿佛能与苏轼共饮一杯浊酒,与辛弃疾同上抗金前线。对于想要深入领会宋词韵味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定价,它不仅仅是一本选集,更像一位博学的老师,循循善诱,引领我们走进那个风雅的年代。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只是沉浸在王国维那几篇关于“境界”的论述中,那种茅塞顿开的感觉,真是无与伦比。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明清小说经典选读与鉴赏》一开始是有点将信将疑的,毕竟市面上的小说选本汗牛充栋,能真正做到“选得精、鉴得深”的凤毛麟角。但这一套书,尤其是对《红楼梦》和《聊斋志异》的选篇和赏析,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堆砌那些人尽皆知的段落,而是巧妙地挑选了一些更能体现小说艺术高峰和时代精神的篇章,比如《红楼梦》中对贾府衰败几个微妙转折点的处理,分析得入木三分。更妙的是,它将“鉴赏”部分写得非常“接地气”,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直接告诉读者,在读这些作品时,应该关注哪些叙事技巧,比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运用。这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最好的“武功秘籍”。我特别喜欢它对小说语言风格的梳理,比如对比《儒林外史》的讽刺与《金瓶梅》的写实,那种文笔上的差异和所反映的社会心态,被阐述得清晰明了,让阅读的层次感一下子提升了。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小说的视角都被拓宽了,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品出其中精妙的章法和笔力了。

评分

我向来对哲学思辨类的书籍抱有一种敬畏感,觉得晦涩难懂,直到我拿到了这套《西方哲学史导论:从古希腊到当代》。这本书的编写者显然深谙“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艺术。它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没有试图在一开始就塞给我康德的先验范畴或者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而是用非常清晰的逻辑链条,将各个哲学流派的“核心问题”提炼出来。比如,关于知识论的探讨,它会首先从柏拉图的洞穴寓言讲起,然后平稳过渡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每一步都像是走在光滑的楼梯上,稳健而毫不费力。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思想家之间“对话”的重构。例如,在讨论休谟的怀疑论时,作者会立刻引入康德如何“被休谟惊醒”,并试图构建自己的综合体系,这种前后照应的方式,让原本孤立的哲学家们像是在一个大舞台上进行着跨越时空的辩论。对于一个想系统建立哲学框架的入门者来说,这套书简直是搭建思维宫殿的完美蓝图,结构严谨,脉络清晰,让人读完后有一种胸中有丘壑的开阔感。

评分

最近沉迷于这套《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赏析》,简直是视觉和知识的双重盛宴。我一直以为建筑就是钢筋水泥的堆砌,但翻开这本书,我才发现中国古代的建筑美学是多么的富有诗意和哲学意境。它没有局限于故宫或天坛这类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江南的园林、徽派的民居,甚至是寺庙的斗拱结构。摄影和图解的质量令人惊叹,那些高清的彩图,将飞檐的起翘、榫卯的精巧、藻井的华丽,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更让我震撼的是,它将建筑的“功能”与“精神”完美结合起来解读。比如,对苏州园林的分析,它不只描述假山流水的美观,而是深入探讨了“移步换景”的空间哲学,以及“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是如何通过有限的空间实现无限的意境的。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顶级建筑大师在全国各地进行了一次沉浸式的考察,每介绍一个案例,都会配上当时相关的历史文献或诗词作为佐证,使得建筑不再是冰冷的物体,而是承载了千年文化记忆的活化石。这本书,值得所有对传统审美有追求的人珍藏。

评分

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

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