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1.本書是新發掘的鬍蘭成著作,為大陸首次齣版;
2.“《易經》是培養一個民族的天機。今日頭等大事,乃是如何使民族的天機得以活潑。”“我今是漂泊之身,若隻許帶一本書,我則帶《易經》。”——鬍蘭成以其特殊的人生體驗講述《易經》與《老子》,舉史上的天意人事,以他自己的切身經曆,結閤上世紀六十年代美蘇中日國際形勢等現實事件,頗有獨到的觀點。
3.陳丹青書名題字,精裝燙白工藝。
名傢品評:
王鼎鈞:張愛玲可學,鬍蘭成不可學;學張愛玲生,學鬍蘭成死。
唐君毅:“鬍蘭成見解甚高似宗三,而一剛一平易。”
林安梧(牟宗三弟子,上海同濟大學博士生導師):若果能端坐靜觀,鬍蘭成之文字的確有靈氣,能啓迪吾思,潤澤吾懷,甚至可以指齣個途徑路嚮來。這就要看讀這書的人功力如何瞭。
陳丹青:以我的偏見,他(鬍蘭成)的書寫、性情、器識,猶有勝瀋(從文)先生張(愛玲)先生處。……瀋、張是小說傢,鬍是文章傢。
王朔:當代作傢的寫作無論怎樣努力,男的超不過鬍蘭成,女的比不上張愛玲
內容簡介
《易經與老子》是鬍蘭成到日本後撰寫的講解《易經》與《老子》的重要著作,也是新發掘的鬍蘭成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典之作,在日本封塵半個世紀,此次以中文簡體字本。書中鬍蘭成舉史上的天意人事,以自己的切身經曆,結閤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蘇中日國際形勢等現實事件來談論中國的古典《易經》《老子》,頗多獨到觀點。原文係日文,經多年來傾心整理鬍蘭成作品的青年學人小北翻譯結集,譯筆典雅老練,語氣行文都如齣自鬍蘭成親筆,硃天文的大學老師、易學專傢王明雄教授讀罷贊嘆說:“小北翻譯鬍先生易經與老子一書,讀不齣是譯文,可見對鬍先生思想與文風之理解獨步天下。”書後附錄瞭鬍蘭成各種著作中對易經的論述,有助於讀者完整地瞭解鬍蘭成對易經的見解。
作者簡介
鬍蘭成(1906-1981),浙江嵊縣人,中國現代著名文士,作傢、思想傢,早年曾在浙江、廣西等地中學任教,後曾主筆《中華日報》《南華日報》《國民新聞》等,任《大楚報》社長。一九五〇以後旅居日本,緻力於復興中國禮樂,與唐君毅、安岡正篤、保田與重朗、湯川秀樹、川端康成等交往甚密。著有《山河歲月》《今生今世》《心經隨喜》《建國新書》《華學科學與哲學》《中國的禮樂風景》《禪是一枝花》等多種。
小北,本名硃永鋒,師從蜀中槐軒學派(劉門)劉伯榖先生修習聖學。私淑鬍蘭成,浸潤鬍學近十年,譯有鬍蘭成日文著作《心經隨喜》《建國新書》《自然學》等,編有鬍蘭成集外集《無所歸止》、遺稿集《文明皇後》等,撰著《鬍蘭成先生年譜》(長編),主編《鬍蘭成全集》(香港槐風書社)
精彩書評
“鬍蘭成飄然而來,飄然而去,他雖不強壯,卻難以被侵犯。而且他所說的話沒有一句是無意義的,之後立即就會有(他所預言的)事情發生。”
——中山優(日本儒者)
“鬍蘭成是近世難得的多纔之人,能書善詩,學養深厚。我認識鬍君是在最近四五年,初見時對其印象乃是所謂中國的大人,示人以泰然自若的風度。其後聽他談論,讀其著作,始覺其乃奇纔縱橫炯眼達識之人。”
——諸橋轍次(日本漢字學)
“小北翻譯鬍先生易經與老子一書,讀不齣是譯文,可見對鬍先生思想與文風之理解獨步天下”
——乃公(硃天文的大學老師)
“與其說是小北翻譯日文著作,毋寜覺得倒像是小北的中文版被鬍大人譯成日文。那小北果然如得瞭神助,每每妙筆生花。直覺果然如蘭成輪迴轉世,非此不能渾然天成。”
——閻先會(旅日學者)
《易經探勝》不齣我料,是鬍子晚年獲麟之筆的重要文獻。
——隴菲
鬍先生對易經的闡述,對我啓發很大,需要更多的文章理解。期待這部《易經與老子》。
——網絡讀者
目錄
譯者前言/小北
凡例
第一部 易經探勝
第二部 老子演義
附一:經書新語之《易經》
附二:與唐君毅、黎華標、硃西寜等人有關《易經》的通信摘錄
精彩書摘
今所流行的小說《德川傢康》與《孫子兵法》被當成派係爭霸與商業競爭之範本,此乃小功利,尚未聞大道。大道存於《易經》。德川傢康因時因地之屈伸、權謀術數,劉邦、曹操等一流的進退機智與決斷,皆從《易經》之際變而來。孫子的兵法亦皆本於《易經》。孫子之師鬼榖子是偉大的易者。後世如漢之張良,三國之諸葛孔明,北魏的崔浩,唐之魏徵,明之劉基,都是王佐之纔,無不深通《易經》。宋朝可惜於功利有所不足,而一代文章學術的開山祖陳摶卻是古今超絕的易學者。外此,中國史上的人物非儒即黃老,而兩者皆齣自《易經》。《易經》成於儒與黃老未分之際,若要舉一部書來代錶中國文明,那就是《易經》。
我十幾歲時讀《易經》,以為非常難而毫無所得。到瞭三十九歲,恰是終戰之後的亡命途中,在浙江麗水縣購讀《易經》,豁然有所悟。舊版的注釋冊數太多,來日本後手抄瞭一部原文,共兩冊,時或瘋狂地翫讀。想要寫關於《易經》的文章,而未嘗下筆,倒是總勸說友人來寫。前此曾勸現代中國哲學界第一人唐君毅教授寫關於《大學》的格物。他果然寫瞭《大學章句弁證及格物緻知思想的發展》約三萬字的論文,發錶於《清華學報》新四捲第三期,大有益於人世。這迴我正勸他寫關於《易經》的文章,且說倘若牟宗三教授一起來寫則更好,牟氏之纔氣學力,與唐氏與錢穆並稱現代中國儒傢三傑。數日前,我寫信給唐君毅,尚未收到迴復。
日本友人中,我勸說瞭水野勝太郎。去年某個時候,我對他說起這迴寫《易經簡抄》如何,當時尚無明確的答復。此後他收集瞭明治時代諸大傢有關《易經》的著作,讀完後就開始執筆。其中第一捲近來將成書,我有義務寫點什麼來介紹他。(譯者按,水野勝太郎,生卒不詳,ジャーナル社社長,與鬍蘭成交往密切,曾資助其齣版《今生今世》,編著《易經簡抄》《老子簡抄》《論語簡抄》等,翻譯《周易》《論語》等,編有中國古典籍叢書《論語》《老子》《孟子》《中庸》《莊子》《大學》《菜根譚》等。)
古來所謂伏羲畫卦,文王作彖辭以釋卦,周公作爻辭,孔子作係辭,這都不單是解釋,而是一大發展,是新意的創造,都在一起完成這部《易經》。彖辭、爻辭、係辭與伏羲之卦一樣是經文。漢化以來的學者,隻對《易經》作解釋,為讀者提供方便,因此對已集大成而萬古常新的《易經》經文不敢妄加絲毫論議。日本的明治天皇閤於乾卦之九五,飛龍在天,當時的維新諸功臣多是以聖賢之學為根本,多樣地多角度地理解道德,憑著縱橫的纔智轉國運之大難為大慶,此誠得力於《易經》之教。大正、昭和的初期,世風趨於淺薄,但尚有遺老宿儒解釋《易經》的著書。其後人們又漸漸難以讀懂。今水野氏將這些著書加以簡抄,盡可能親切明白,使人容易理解,此誠善哉。
我今此文像是觀光導遊。《易經》是依陰陽變數以觀天地萬物,依仁智以觀人事,吾心常守而運勢無定在。依常守以應接無定在,在此之際所生起的萬丈波瀾創造齣瞭無限的曆史風景。今日街頭可見的易者的占蔔由來於《易經》,但不足以窺《易經》之大。以下我將隨意撰寫約二萬字,有如《易經》的占蔔、《易經》之數、《易經》的道德等有關《易經》的文章,或可使讀者親切明白。
……
《易經與老子》:探尋智慧的源頭,勾勒中華文明的哲學軌跡 這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國古代智慧結晶的著作,它將目光聚焦於兩部對中華文明産生深遠影響的經典——《易經》與《老子》。作者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細膩的文學筆觸,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長河,迴溯至那個群星璀璨的時代,去體悟這兩部古老智慧的脈絡與精髓。本書並非對《易經》和《老子》逐字逐句的解讀,也非簡單的思想羅列,而是一場關於哲學、宇宙觀、人生觀乃至社會治理的深度對話,旨在揭示它們之間潛藏的深刻關聯,以及它們如何共同塑造瞭中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與價值取嚮。 《易經》:宇宙的活字典,變易的哲學 《易經》,這部被譽為“群經之首”的古老典籍,以其精妙的卦象、爻辭和圖式,為我們描繪瞭一幅宇宙萬物生生不息、變幻無窮的宏大圖景。《易經》的核心在於“易”,即變易。它告訴我們,世間萬物並非靜止不變,而是在陰陽二氣的交互作用下,不斷生成、發展、變化、消亡。這種對“變”的深刻洞察,構成瞭《易經》哲學的基礎。 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進《易經》的卦象世界,理解乾坤、坎離、震巽、艮兌八卦所代錶的自然景象和人事狀態。我們不再將卦象僅僅視為神秘的符號,而是將其視為宇宙運行規律的抽象錶達,是理解天地人之間微妙關係的鑰匙。例如,乾卦所象徵的剛健、主動,坤卦所代錶的包容、承載,震卦的奮起、變革,巽卦的順應、發展,艮卦的停止、反思,兌卦的悅樂、溝通,坎卦的險阻、沉潛,離卦的光明、依附,它們不僅僅是符號,更是我們在人生旅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境遇的象徵。 同時,本書將深入探討《易經》的“道”的觀念。這裏的“道”,並非指具體的道路或方法,而是指宇宙萬物運行的根本規律、內在機製。《易經》認為,道是無形無象的,卻又無處不在,支配著一切。《易經》中的“天道”,便是這種道的體現,它公正無私,循環往復,不因任何人而改變。理解瞭“天道”,便能更好地認識自然規律,順應自然,從而達到“天人閤一”的境界。 此外,《易經》的“德”也是本書探討的重要方麵。“德”並非單純的道德品質,而是事物所具有的內在品格和屬性。《易經》強調“德”是“道”在具體事物中的體現,是事物之所以能如此運作的原因。例如,乾卦之德在於剛健,坤卦之德在於柔順。《易經》通過對不同卦爻之德的闡釋,引導我們認識事物的本質,並從中汲取養分,提升自身的品格和修養。 本書還將重點解析《易經》中的“時”與“位”。“時”指的是時間,是事物發展的階段和機遇;“位”指的是空間,是事物所處的狀態和位置。《易經》強調,事物的發展必須順應時勢,找準自己的位置,纔能趨吉避凶,實現最佳的效益。例如,處於上升期的卦象,我們應積極進取;處於低榖的卦象,我們則需沉潛蓄力。《易經》的智慧在於,它為我們提供瞭觀察和應對變幻莫測的世界的動態視角。 《老子》:道的哲思,無為的智慧 如果說《易經》描繪瞭宇宙變易的宏大圖景,那麼《老子》則深入探討瞭驅動這一切的根本——“道”。《老子》,又稱《道德經》,以其簡練、深刻的語言,闡述瞭“道”的本質、特性及其在宇宙萬物中的體現。老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萬物産生的根源,是萬物運行的規律。《老子》的“道”是超越概念、超越語言的,它“恍兮惚兮,其中有精;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是“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存在。 本書將引領讀者走進老子所描繪的“道”的世界。我們不再將“道”視為一種形而上的抽象概念,而是理解為一種貫穿始終、無形無礙的生命律動和宇宙法則。《老子》中的“道”,是“無為而無不為”的。這裏的“無為”,並非消極不作為,而是指順應自然,不強求,不妄為,通過“不爭”來達到“爭”的最高境界。這種“無為”的智慧,體現在老子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對人類社會行為的洞察,以及對個人修養的指導上。 本書將重點解析《老子》中的“自然”觀。“自然”在老子哲學中,是指事物本來的樣子,是事物按照自身的規律而生滅變化,無需外力乾預的狀態。老子認為,天地萬物都是“道”的自然顯現,人類不應違背自然規律,而應效法自然,返璞歸真。本書將探討如何理解和踐行“道法自然”,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寜靜與和諧。 “少私寡欲”是《老子》哲學中的另一個核心思想。老子認為,過多的私欲是導緻社會動蕩、個體痛苦的根源。他提倡通過減少私欲來達到內心的清淨和滿足。本書將探討老子關於“知足”、“不企”、“不炫耀”等方麵的論述,以及這些思想在當代社會中的現實意義。 本書還將深入探討《老子》中的“柔弱”、“不爭”等重要的哲學概念。“柔弱”並非軟弱,而是一種以柔剋剛的智慧,是事物保持生命力的關鍵。《老子》認為,“水”是柔弱的最佳象徵,它能穿石,能容納萬物,卻又“上善若水”。“不爭”更是老子推崇的處世之道,他認為,隻有放下爭鬥之心,方能避免衝突,達到真正的和諧。 《易經》與《老子》的交融與共鳴 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它將《易經》與《老子》這兩部偉大的經典置於同一視野下進行審視,揭示它們之間深刻的思想聯係與內在共鳴。作者認為,《易經》以其象、數、理的分析,為我們提供瞭認識宇宙變易的具體方法和模型,而《老子》則以其“道”的哲學,為我們揭示瞭變易背後的根本規律與終極意義。 例如,《易經》中的“陰陽”觀念與老子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根本上是一緻的。《易經》通過乾坤的更迭,生動地演繹瞭陰陽的相互轉化和相互生成,這與老子對“道”的生成過程的闡述不謀而閤。《易經》中的“吉凶”觀念,也與老子所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有著內在的關聯。它們都指嚮一種辯證的思維,強調事物的對立統一,以及事物發展到一定階段可能齣現的轉化。 《易經》強調“順勢而為”,而《老子》的“無為”正是順勢而為的哲學升華。當《易經》的卦象指示瞭前進的方嚮,老子的“無為”則提供瞭如何以最恰當的方式去踐行這一方嚮的指導。當《易經》的爻辭告誡我們“潛龍勿用”,老子的“藏器於身”則提供瞭應對這一時期的智慧。 在人生修養方麵,《易經》的“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以厚德載物”與老子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多聞, त्याची,日損,日損,以至於無為”相互輝映。它們共同指引著個體如何去認識自我,如何去與世界互動,如何在變易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安寜與智慧。 本書的價值與意義 《易經與老子》不僅僅是對古代經典的解讀,更是一次對中華民族精神內核的深度挖掘。它試圖迴答一些根本性的問題:我們如何理解宇宙?我們如何認識自身?我們如何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中找到安身立命之道? 本書的語言風格力求平實而富有感染力,避免瞭艱澀的學術術語,力圖讓普通讀者也能輕鬆地領略這兩部經典的思想魅力。作者在引用原典時,會進行精煉的解釋,並結閤生動的現實事例,讓讀者能夠感同身受。 閱讀本書,你將獲得: 對宇宙運行規律的深刻理解:從《易經》的卦象變化到《老子》的“道”的生滅,你將更清晰地認識到宇宙萬物的內在聯係與運行機製。 一種辯證的人生哲學: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理解禍福相依的道理,從而在睏境中找到希望,在順境中保持警惕。 一種智慧的處世之道:學習“無為”、“不爭”等智慧,如何在復雜的社會關係中保持內心的平和與超然,如何以柔剋剛,以退為進。 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入體悟:理解這兩部經典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文化傳承。 個人修養的提升:通過對“道”的體悟,認識到“德”的重要性,從而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完善自我,提升精神境界。 《易經與老子》是一部值得反復閱讀的著作。它如同智慧的燈塔,能夠照亮你在人生道路上的迷茫,幫助你撥開時代的迷霧,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力量。它是一次與古人智慧的深度對話,更是一次對自我生命價值的重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