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對傳統文化、儒傢文化哲學感興趣的讀者,對南懷瑾著作感興趣的讀者 南懷瑾先生在講述《中庸》時,先“依文解義”,即先消化文句錶層的意義,然後再做深入的研究。他指齣,《中庸》涵蓋瞭許多重要概念,再由這些概念進行闡發,觸類旁通,廣徵博引,列舉中外曆史故事,結閤自身的閱曆和感受,對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瞭深刻剖析。他采用一貫主張的“以經注經”、“以史證經”的方式,將《中庸》與《大學》、《易經》、《論語》等儒傢經典相結閤,尤其著重闡發瞭《中庸》與《大學》的密切關係。
內容簡介
作為“四書”之一的《中庸》原為《禮記》之一篇,相傳為孔子之孫子思所作。因不滿意宋儒對《中庸》的解釋,南懷瑾先生親自撰寫瞭《話說中庸》一書,澄清瞭人們對“中庸”的誤解,指齣《中庸》是發揮聖學的宏文,子思旨在闡明孔子之所以為聖人的學養和造詣,既為傳統的儒學辯護,又錶達自己親受孔子的教誨而彆傳聖學心印的精義;《中庸》的要點在於指齣學問修養必須先至“中和”的境界,纔能明白天人之際心性相關的道體和作用。
作者簡介
南懷瑾先生,齣身於世代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遍覽經史子集,對國學鑽研精深,體認深刻,於中華傳統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詣,更兼通諸子百傢、詩詞麯賦、天文曆法、醫學養生等等,對西方文化亦有深刻體認,在中西文化界均為人敬重,堪稱“一代宗師”。
目錄
齣版說明
樂朔和子思的對話
何謂《中庸》
宋儒程硃說《中庸》
《中庸》與《中論》
中不中用的中是《中庸》的中
上論
依文解義先說《中庸》的綱宗
自在從容中道難
入世修行從容中道更不易為
天命之性與地緣人性的異同
形而下的人性與形而上的天性
從人道本位的修行說起
天人之際鬼神之說
論虞舜姬周的受命於天
祭祀和宗教
"修道之謂教"的治國之道
智、仁、勇的比類發明
治國平天下的九經
治國九經的補充
下論
反身而誠的真識
《中庸》的頓悟與漸修
天地萬物存在的元始功能
總結聖道內明外用之學--禮贊孔子
結語
附錄一 話說中庸 南懷瑾原著 劉雨虹編整
樂朔和子思的對話
何謂《中庸》
宋儒程硃說《中庸》
《中庸》與《中論》
《中庸》的中
上論
《中庸》的綱宗
自在從容中道難
入世修行從容中道更不易
天命之性與地緣人性
人性與天性
人欲的問題
大小的問題
從人本位的修行說起
君子與小人的不同作風
天人之際鬼神之說
虞舜和姬周的受命於天
祭祀和宗教
"修道之謂教"與治國之道
五達道與三達德
關於智、仁、勇
治國平天下的九經
治國九經的補充
謀而後動
下論
反身而誠的真識
《中庸》的頓悟與漸修
天地萬物存在的元始功能
聖人之道愚人之行
總結聖道內明外用之學
禮贊孔子的功德
結語
附錄二南懷瑾先生年譜(簡譜)
精彩書摘
現代的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同學們,大概很少聽過《中庸》這個名稱瞭,如果是在中年以上,五六十歲的人,有些一提到《中庸》,還會拿它來當笑料,甚之,還很感慨地說:中國人就是被《中庸》所誤,所以弄得國傢民族百年來吃盡瞭苦頭。但你如嚮他請教什麼是“中庸”他又說不齣具體的道理瞭,因為他們也沒有好好讀過《中庸》,更談不上徹底研究《中庸》瞭。
一般人們所謂的中庸,大概就是馬馬虎虎,糊塗敷衍的意思。也正如現代人用湖南話來說,就是和稀泥;用上海話來說,就是搗漿糊。萬事得過且過,不必太認真,大概像煞有介事就可以,那便是中庸之道瞭。比較好一點來說,隻要不左不右,應付得過去,自己不做任何確定的主張,做個隨波逐流的濫好人,便是中庸之道瞭。這樣地理解《中庸》,這樣地用《中庸》,當然就會使人個個成為庸庸碌碌之輩,所謂國將不國,的確是誤國之學,實是不值一談。
其實,《中庸》是一本書,它是傳統五經《禮記》中的一篇文章,在宋代的時候,被當時的儒傢學者們特彆抽齣來,和《大學》、《論語》、《孟子》閤起來叫作“四書”,從此影響左右瞭中國韆年來的民族文化。這個曆史的故事,我在講《大學》的時候,已經有比較簡略的交代,不必再說瞭。
《中庸》一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子思名伋,也便是承繼孔子學問心法的弟子曾子的學生。曾子作瞭一篇《大學》,子思作瞭一篇《中庸》,都是傳承孔子一係儒傢學問心法的大作。
子思生當中國春鞦時代的末期,也就是戰國七雄爭霸的開始時期,大約在公元前四百九十年之間,比西方文化希臘上古的大哲學傢蘇格拉底的齣世早八十多年。子思在幼年時期,孔子還在世,他是曾經親自受到孔子的教養,但他卻從曾子那裏接受學問教育。所以說,子思是曾子的學生,後來的孟子,便是子思的學生。
子思為什麼要著《中庸》呢?我們根據孔子後人所著《孔叢子》一書的記載資料,子思在他十六歲的時候(後世疑為六十歲之誤,考證難詳),到瞭宋國,宋國的大夫樂朔和他談論學問之道,話不投機,樂朔對他錶示不高興,就叫人去圍攻他。事情被宋國的君侯知道瞭,親自去救齣瞭子思。因此子思很感慨地說:“文王睏於羑裏,作《周易》。祖君(孔子)屈於陳、蔡,作《春鞦》。吾睏於宋,可無作乎!於是,撰《中庸》之書四十九篇。”
樂朔和子思的對話
樂朔和子思討論學術,他們是怎樣地發生歧見呢?《孔叢子》的記載:
“子思年十六,適宋。宋大夫樂朔與之言學焉。朔曰:《尚書?虞》、《夏》數四篇善也(《尚書》——《書經》所收集的,隻有《堯典》、《舜典》等三四篇文章是好的)。下此以訖於秦、費,效堯、舜之言耳,殊不如也(其他的那些《秦誓》、《費誓》啊,都是模仿堯、舜的話,實在不夠格)。子思答曰:事變有極,正自當耳(那是時代社會有所改變,所以有些文章,也是正對當時的習慣而作)。假令周公堯舜,更時異處,其書周矣(假使周公和堯、舜,彼此顛倒上下換個時代,那麼堯、舜的文告,也便會和周代的文句一樣瞭)。樂朔曰:凡書之作,欲以喻民也。簡易為上,而乃故作難知之辭,不亦繁乎?(樂朔說寫文告,本來是要一般人們都看得懂,知道瞭事情,所以愈簡單明白愈好。但讀那些古書的文章,有些故意作齣讀不懂的字句,這不是有意找麻煩嗎?)子思曰:書之意,兼復深奧;訓詁成義,古人所以為典雅也。昔魯巷亦有似君之言者,伋答之曰:道為知者傳,非其人,道不貴矣。今君何似之甚也!(子思說:古書上的記載,固然有時覺得很深奧,其實,隻要對文字學的訓詁下點工夫就懂瞭。古人把口說的話變成文字,就要求典雅一些,纔使文學有藝術感。從前魯國也有鄉下的裏巷之人,像你一樣提齣這個問題問我,我(子思)對他說:學問之道,是傳給真有慧智的人,如果不是智者,那對學問之道,有什麼可貴之處呢?現在你怎麼也和一般不學無術的人一樣見解呢?)”
子思這樣說瞭,樂朔當然是“不悅而退”。便迴來對他自己的黨徒們說:“孺子辱吾(孔伋這個小子,當麵侮辱瞭我)。”“其徒曰:此雖以宋為舊。然世有仇焉,請攻之。遂圍子思。宋君聞之,駕而救子思。”(樂朔的黨徒們聽瞭便說:孔傢的祖先,雖然也是宋國的人,但隔瞭很多世代瞭,而且和我們有舊仇,我們正要找他齣氣、修理他。因此,就來圍攻子思。幸而被宋國的君侯聽到瞭,纔親自帶人來解救瞭子思的危難。)
但《孔叢子》又記載“子思作《中庸》之書四十九篇”,這正如子思所說,讀古書要知道訓詁之學瞭。古文所說的“篇”字,是從竹從扁。換言之,在子思的時代,作書寫文章,是把字刻在竹簡上麵。所以說《中庸》共有四十九篇。後來宋儒硃熹把它割裂分編成三十三章,這便變成瞭《大學》、《中庸》硃注章句之學的起源,並非是子思的原著。但要真正對《中庸》原著考證起來,實在也並非容易的事,我們也隻好各說各的瞭。
何謂《中庸》
子思著《中庸》的原意,如果根據《孔叢子》等平實的記載,他是為瞭解釋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保持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學問之道的著作。所謂“《中庸》一書,其中言智、仁、勇,言費隱,言誠明、天道、人道。非深入聖人之奧,不能達於心口。子思之學,有淵源於中庸乎見之矣”。
在初唐時期,孔穎達著《禮記正義》,引用漢儒鄭玄目錄雲:“名曰《中庸》,以其記中和之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孫子思伋作之,以昭明聖祖之德也。”
但到瞭南宋初期,宋儒硃熹自作《大學》、《中庸》的章句,《中庸》被分割編為三十三章,而且加冠聖境,根據韓愈一篇《原道》論文,認為《中庸》是傳“上古聖神,繼天立極”的道統,從堯、舜的傳心法要而來。那就是堯傳位給舜的時候,說瞭一句“允執厥中”的話。舜再從他一生經驗的總結,更加深入地悟到人性的精微,就加瞭三句而傳給禹,所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纔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道統。由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傳承相續。但從孟子以後,便失傳瞭,這便是韓愈《原道》的意思。因此硃熹就認為,現在總算由宋儒程顥、程頤兄弟重新悟齣來瞭,再傳到硃熹等人,又把道統接上去瞭。硃熹和宋儒們卻絕口不提這種道統說法,是根據韓愈的《原道》思想而來,未免太過小器瞭。同時又說:“其曰天命率性,則道心之謂也。其曰:擇善固執,則精一之謂也。其曰:君子時中,則執中之謂也。”這也都是硃熹對《中庸》確有心得的另一見解。至於在硃注《中庸》章句開頭,特彆標榜程頤(伊川)解說《中庸》的書題,稍等再說。
有趣的是,到瞭清初乾隆時代,有名的詩人纔子袁枚(子纔),他最討厭宋儒理學,也最不喜歡佛、道兩教。他對於《中庸》,認為是西漢儒傢的作品。因為他認為孔子、孟子都是山東人,動不動就提到泰山。而《中庸》唯獨稱華嶽。他斷定子思沒有到過秦地,哪得見過華山或嵩山。袁子纔素來就有文思辯纔,但對於這些論點,始終免不瞭名士氣的狂放。孔子、子思祖孫,都遭逢亂世,周遊行蹤所及,豈可認為他們絕對不知華嶽!不能單憑一句書本上的文字來作論據,就斷定子思未見過華嶽。袁枚善於談詩選色,精煮隨園豆腐。至於義理之學,並未深入,而且也是性所不近,習之所遠,不足論也。但後人也有認為《中庸》“載華嶽而不重”的“華”字,本是山嶽的“山”字,乃漢代傳刻之誤,較為有理。
……
前言/序言
《話說中庸》 書名: 話說中庸 內容簡介: 《話說中庸》是一部旨在深入淺齣解讀、闡釋中國傳統文化核心思想之一——“中庸”的著作。本書並非簡單地堆砌古籍原文,而是試圖以一種更具時代感、更貼近當下讀者生活的方式,來展現“中庸”的智慧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與應用。全書圍繞“中庸”這一概念,從其起源、核心要義、具體體現,到其在個人修養、人際交往、社會治理等多個層麵的指導意義,進行瞭係統而深入的探討。 第一部分:溯源與釋義——“中庸”的根基 本書開篇,將帶領讀者迴溯“中庸”思想的源頭。“中庸”二字,最早見於《論語》,而其真正被係統闡發,則要歸功於《禮記》中的《中庸》篇,並被儒傢奉為“四書”之一。作者將詳細梳理“中庸”思想在先秦諸子百傢,特彆是儒傢學派內部的發展演變過程,解析不同時期、不同學者的理解和詮釋,幫助讀者建立對“中庸”概念的宏觀認知。 “中庸”究竟為何?本書將對其進行多維度的釋義。“中”並非居於中間的物理位置,而是指不偏不倚、恰到好處的“適度”;“庸”則指平凡、平常,引申為經常、恒常,以及庸常之道。兩者結閤,構成瞭一種追求至善至美、閤乎天道人性的根本原則。作者將通過豐富的古代典籍引述和現代語言的解讀,闡明“中庸”並非消極的摺中主義,而是積極的、動態的、追求極緻的智慧。它是一種“無過無不及”的境界,是一種“發而皆中節”的適宜狀態。 第二部分:核心要義——“中庸”的內涵 深入到“中庸”的核心要義,本書將重點闡釋其幾個關鍵維度。 “誠”與“道”: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本書將詳細解讀“誠”在“中庸”中的地位。“誠”是事物本身的真實狀態,是“中庸”的本體。而“誠之”,則是人通過自身努力,去踐行“中庸”之道,達到一種真實不虛、言行一緻的境界。作者將論述“誠”如何構成“中庸”的基石,以及人如何通過“誠”來體悟和實踐“中庸”。 “過猶不及”的辯證: 這是“中庸”最廣為人知的錶述之一。本書將深入剖析“過猶不及”的辯證法,強調“中庸”並非凡事都追求“摺中”,而是在理解事物本質、把握恰當時機、做到恰當程度的基礎上的“適度”。它要求我們在行動時,既要避免做得太過,導緻物極必反,也要避免做得不足,功虧一簣。這種“度”的把握,是“中庸”智慧的精髓所在。 “喜怒哀樂之未發”與“發而皆中節”: 這是“中庸”對個人情感與理性控製的深刻論述。本書將解讀“中庸”如何看待人的本初情感狀態,以及如何在適當的時候、以適當的方式錶達情感。它強調的是一種情感的“中節”,即符閤禮儀、情理,能夠恰如其分地錶達,既不壓抑情感,也不放縱情感,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本書將對比君子與小人在對待“中庸”態度上的差異。君子以“中庸”為行為準則,追求事物的適宜與和諧;而小人則可能誤解“中庸”為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或者將其作為逃避責任的藉口。通過這種對比,強化讀者對“中庸”積極、主動、追求至善的理解。 第三部分:踐行之道——“中庸”在生活中的應用 “中庸”絕非僅僅停留在書本上的哲學概念,它更是指導我們日常生活、人際交往乃至社會治理的活生生智慧。本書的重點,將體現在如何將“中庸”的智慧落地,應用到現代生活的方方麵麵。 個人修養: 在個人成長層麵,“中庸”教導我們要保持謙遜、自省、不斷學習的態度。它要求我們認識自己的局限,不斷完善自我,但同時也要保持自信,相信自己能夠達到更高的境界。“中庸”鼓勵我們找到適閤自己的學習和成長節奏,避免急於求成,也避免停滯不前。在情緒管理上,“中庸”提供瞭一種成熟的處理方式,幫助我們在麵對壓力和挑戰時,保持內心的平和與穩定,做齣理性而有效的反應。 人際交往: 在與人相處時,“中庸”是構建和諧關係的重要原則。它強調“和而不同”,尊重個體的差異,尋求共同點,在交流中做到坦誠、真誠,同時也要注意溝通的方式和分寸,避免因言語不當而傷及他人。在處理矛盾時,“中庸”鼓勵我們以平和的心態去化解,尋找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而不是采取極端或對抗的方式。 工作與事業: 在職業發展中,“中庸”提醒我們要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它告誡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要注重過程的質量,而不僅僅是結果。“中庸”同樣強調平衡,在工作與生活之間、個人追求與團隊協作之間找到適度的平衡點,避免過度投入而忽視其他重要方麵,導緻身心俱疲或顧此失彼。 社會治理: 從更宏觀的層麵看,“中庸”的智慧對社會治理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一個國傢或社會的治理,需要一種“適度”的平衡,既要保障個人的自由,也要維護公共的秩序;既要鼓勵創新,也要遵循規律;既要關注發展,也要兼顧公平。任何過度的傾斜,都可能導緻不穩定和失衡。“中庸”提倡的是一種審慎、務實、以人為本的治理理念,力求達到一種長治久安的和諧狀態。 第四部分:挑戰與機遇——“中庸”在現代社會的重塑 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中庸”的價值似乎麵臨著新的挑戰,但也孕育著新的機遇。本書將探討這些議題: “中庸”的現代睏境: 麵對信息爆炸、價值多元的時代,如何理解和踐行“中庸”?會不會被誤讀為保守、僵化?如何纔能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保持“不偏不倚”? “中庸”的時代價值: 在追求效率和個性化的今天,“中庸”所倡導的平衡、和諧、審慎,恰恰是對現代社會某些失衡現象的有效矯正。它能夠幫助我們建立更健康的心態,更穩定的人際關係,更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中庸”的創新解讀: 本書並非一味地復古,而是嘗試在繼承傳統精神的基礎上,結閤現代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學科的理論,對“中庸”進行新的解讀和闡發,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和說服力,使其智慧能夠跨越時空,繼續閃耀。 《話說中庸》以其嚴謹的學術考證、深刻的哲學洞察,和貼近生活的敘述方式,旨在為廣大讀者提供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廣度,既能啓發思考又能指導實踐的“中庸”入門與進階讀物。它將帶領讀者走進“中庸”的智慧殿堂,理解其精髓,掌握其方法,並在紛繁復雜的現實世界中,找到那條通往內心寜靜、人際和諧、社會進步的“中庸”之道。本書希望通過對“中庸”思想的深入淺齣闡釋,幫助讀者更好地認識自我,理解他人,和諧共處,並為構建一個更美好、更具智慧的社會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