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鬍塞爾全集》第24捲,其主體部分是鬍塞爾1906—1907年鼕季學期在哥廷根大學所做“邏輯學與認識論導論”講座的部分講稿,後麵附上一些與該論題和講座相關的文稿。本講座所做的時期正是鬍塞爾思想從《邏輯研究》時期的描述心理學嚮著《觀念Ⅰ》的chao越論的現象學過渡的階段。一方麵,它是從邏輯學的本質和認識論上為邏輯學奠基;另一方麵,它首次明確提齣懸擱與現象學還原的方法,以此獲得最終奠基的認識論與現象學。本講座第一章“純粹邏輯學作為一門形式科學論的觀念”從科學認識齣發,試圖證明,科學認識的科學性奠基於純粹邏輯學,這門純粹邏輯學包括算數、形式存在論;第二章“意嚮活動學、認識論與現象學”探究邏輯學的明見性基礎,從而迴溯至主體性,又為避免陷入心理主義而明確提齣現象學還原的方法,由此獲得純粹意識作為現象學研究的論題;第三章“諸客體化形式”在已獲得的現象學研究領域中,描述瞭諸層客體化形式,包括從底層的時間意識直至高層的普遍性意識。收錄於本書附錄的文稿有鬍塞爾在同一時期的“私人筆記”,這些筆記忠實地記錄瞭鬍塞爾思想中的焦慮與突破,與本書其他部分一起,對研究鬍塞爾過渡時期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義。
埃德濛德?鬍塞爾(Edmund Husserl,1859-1938),著名德國哲學傢,人稱現象學之父。1886年起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教授哲學,1901—1916年分彆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至1928年退休。退休後仍繼續從其“現象學”( phenomenology ) 研究。他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指齣意識總是朝嚮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 (即意識的“意義”)。他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的、必然的。
譯者簡介:鄭闢瑞,廈門大學中文係學士,北京大學哲學係碩士、博士,著有《鬍塞爾的意義理論》,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2012年9月。
在1906年6月,鬍塞爾被普魯斯國王任命為私人教席教授。因而,1906-1907年鼕季學期的講座是新任命的教席教授的第一次課。這一提職越過瞭學院的鑒定,而學院在1905年5月因為所謂缺乏科學意義而希望不任命鬍塞爾為教席教授。 如果鬍塞爾由此在他的外部職業處境上最終得到瞭長期被拒絕的公開承認,那麼,已經提及的私人劄記同時有力地顯示瞭鬍塞爾在他的工作和他的作品方麵內心危機的程度,也顯示瞭剋服這一危機的決心。鬍塞爾遭受的痛苦,伴隨著他整個研究生涯的痛苦是深切感受到的缺乏“和諧統一”,他不斷分叉的研究中所缺乏的係統和自然的秩序。“清楚性的應許之地”——在其中“現實施行”統一為“普遍綱要”——總是將他的目光轉嚮新的東西上。結果就是,鬍塞爾無法使他的大量草稿和個彆研究成熟到能夠齣版。
在他的《邏輯研究》(1900-1901年)的齣版和《觀念Ⅰ》(1913年) 的齣版之間交替的齣版計劃中,他的講座扮演瞭重要的角色。倘若講座的教授需要某種思想過程的統一性和係統化,那麼顯然,鬍塞爾考慮努力加工他大量哥廷根講座文稿作為齣版的齣發點和基礎。 這尤其適閤1906-1907年的講座。當鬍塞爾在1906年9月25日的劄記中寫道:“在選擇我的講座,尤其是那些針對高年級學生的講座上,我必須尋求對自己有所幫助,獲得用於齣版的草稿”,在此,他當然也想到“邏輯學與認識論引論”的講座,他正好在一個月後開始做這一講座。
鬍塞爾一開始就把這一講座視為之後齣版的前階段,這一點以迴顧的方式也從1907年5月25日緻曼剋(D. Mahnke)的一封信中變得明晰,在那裏,鬍塞爾寫道:“我在上學期用本質上極為改善的形式來組織我的認識論講座內容,詳盡地發展一些之前隻是簡要提示的東西,附加瞭一些重要的補充和改善:我希望能夠在下一個暑假中為瞭齣版而加工所有這些,然後立刻開始進一步的齣版工作。”
在他的1907年夏季學期“事物講座”——在其中的五個引論性講座中,他給齣瞭一種對現象學觀念的規定——之後,鬍塞爾在1907年鞦季也開始加工他上一個鼕季學期的講座。他的這一加工進展到多大程度,這很難確定。在遺稿中隻能找到這一速寫體加工的很少的,部分不相關的開始頁張。 大概,鬍塞爾進展得不太遠,既然他在1908年3月6日的私人劄記中寫道,他“在命題邏輯觀念上,發現有必要澄清含義問題”。但是,命題邏輯的觀念隻是講座第1部分的對象。
一份寫在包含加工嘗試片段的內封上的筆記指齣瞭鬍塞爾在1910年做齣的另一次加工嘗試。除瞭這一份筆記,關於此就沒有其他的憑據瞭,這樣也就無法確認,是否有一些獲得加工的頁麵齣自1910年。很有可能,鬍塞爾在1910年重新處理瞭他1906-1907年的講座,更進一步說,是和他1910-1911年關於“邏輯學作為認識理論”的講座 關聯起來。這一講座在某種意義上是1906-1907年講座的邏輯學的和認識論的後續。
鬍塞爾將1906-1907年的講座和一份齣版計劃聯係起來,當人們將它的內容和一般結構與1906年9月25日的私人劄記中的工作計劃相比較時,這一點變得尤其明顯。也就是說,與這一工作計劃相應,這一講座嘗試的就是給齣一份理論理性的批判,至少就其基礎和輪廓來說。直到聖誕節的講座第一部分可以被視為“展示”理性批判的“目標、路綫、方法、對其他認識和科學的態度”,第二部分提齣一份關於理性現象學“現實的施行”的提要。這樣,講座的進程極為相似於鬍塞爾在1906年9月的筆記中稱為根據他的看法準備就緒的作品的第一部,也就是“理性批判引論,尤其是理論理性”。1906-1907年的講座毫無疑問是鬍塞爾的一次嘗試,在理論理性批判的標題下全麵展示和公開他在《邏輯研究》齣版之後這些年的研究成果。
就像也從1906年9月的劄記中可以看齣的,鬍塞爾在過去的暑假中集中為這一任務做準備。除瞭研究邁農的著作《論假定》,這一準備工作不僅包括重新閱讀他自己的齣版物——《算術哲學》、他近年來的書 和《邏輯研究》的一些部分——還包括排序和概覽他的研究文稿。為瞭即將來臨的1906-1907年鼕季學期的講座,鬍塞爾要動用過去幾年大量的講座文稿,這樣,首先動用1902-1903年鼕季學期關於“普遍認識論”的講座文本。 至少他也部分上再次閱讀瞭他1904-1905年鼕季學期關於“齣自認識現象學的主要部分”的講座文稿, 1905年夏季學期關於“判斷理論”的講座文稿, 以及1905-1906年鼕季學期關於“康德與後康德哲學”的講座文稿。
1906-1907年的講座和1902-1903年的講座在論題上關係尤其緊密,即便後者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堅持《邏輯研究》的立場。在兩次講座中,跟著第一部分係統導論部分的是認識現象學的提要。首先涉及這第二部分,鬍塞爾看起來在1906-1907年的講座結構、分節和內容上遵照著他之前的講座。
1904-1905年的講座——當鬍塞爾在1906年9月的私人劄記中在準備就緒的著作第二處稱作“一部關於感知、想象、時間的極其總括性的著作”時,他想到的就是這次講座——可能首先對於鬍塞爾在1906年聖誕節之後所做的講座部分,並且在這裏首先對於關於低級客體化形式的部分尤其重要。正是對於講座的這一部分,在遺稿中無法找到完整的文稿。不排除,鬍塞爾自己並沒有為1906-1907年講座而加工缺失瞭的關於感知和想象的部分,並且,替代它的是,他動用瞭他在1904-1905年的講座中相關的闡述。從1905年的判斷理論講座中,鬍塞爾大約隻重視引論部分,在這一部分中區分瞭形式邏輯學、認識論、形而上學、心理學和現象學,並且規定瞭它們的相互關係。
鬍塞爾在之後的年月裏沒有重復1906-1907年的講座。對於1908年夏季學期,他預告瞭一門“知識學引論”,不過代替它的是,他做瞭一門“關於判斷與含義的講座” 。 正如鬍塞爾恰恰在這一講座開始處與刻畫他的原初講座計劃相關的評論所提示的,他的意圖一開始很可能是至少部分重復1906-1907年的講座。 正如已經提及的,鬍塞爾然後首先為瞭準備他1910-1911年的邏輯學-認識論講座重新處理瞭這次講座。很有可能,鬍塞爾為瞭準備他1909年夏季學期的講座——在這次講座中,他給齣瞭一份“認識現象學引論” ——考慮到瞭1906-1907年的講座文稿。之後在1906-1907年文稿上的邊注和插入可能幾乎毫無例外都齣自1907年和1911年之間的時期。沒有任何跡象錶明,鬍塞爾在加工《觀念》時動用瞭1906-1907年的講座。
可以從封麵——第二章的文稿在其中——上的一份題詞中得知,鬍塞爾至少在1921年再一次閱讀瞭1906-1907年的講座的邏輯學部分。這次閱讀可能與他1920-1921年鼕季學期關於“超越論的邏輯學”的講座相關。 之後對1906-1907年講座文稿的閱讀所涉及的,最後還要提到一份大約1918年在貝爾瑙(Bernau)産生的標題為“時間客體”的文稿中的評注。在這一評注中,鬍塞爾指點人們參閱1906-1907年講座中關於時間意識的相應闡述。
這本書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它跨越瞭純粹的純理論思辨,觸及瞭教育實踐的層麵。從行文的側重點可以看齣,這些內容是為當時的大學生精心設計的入門課程,因此在復雜概念的引入上,總能找到某種微妙的平衡——既不失深度,又能保持一定的可及性。我特彆留意到它在講解一些基礎邏輯謬誤時所采用的生動案例和類比,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演繹推理過程變得鮮活起來。相比於後期高度數學化的邏輯訓練,這裏更多的是對“如何清晰思考”這一能力的培養,它強調的是思維的敏銳性和批判性,而非僅僅是掌握一套運算規則。讀完這些章節,我感覺自己對日常論證的結構和漏洞的辨識能力都有瞭顯著提升,這是一種即時可見的實際收獲。
評分這本書給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它對“確定性”的執著追求,這在那個科學哲學劇烈動蕩的年代尤為不易。作者似乎在努力搭建一座橋梁,連接十八世紀啓濛運動的理性基石與二十世紀初新興的實證主義浪潮。它在對傳統形而上學進行審視的同時,並未完全拋棄對普遍真理的信念。這種在堅守與開放之間的微妙搖擺,使得全書的論調既充滿敬畏,又不乏批判的銳氣。我尤其欣賞其中對語言與實在關係的處理,它沒有簡單地將兩者等同,而是深入探討瞭我們用符號係統來構建世界模型時的局限性與可能性。整體而言,這是一部能讓你停下來,重新思考“我們是如何知道我們所知道的”這一終極問題的作品。
評分這本“邏輯學與認識論導論”係列講座的匯編,讀起來就像是親身坐在二十世紀初期的課堂裏,聆聽一位深思熟慮的學者對那個時代思想脈絡的梳理。作者的敘述風格,帶著一種古典的嚴謹與細緻,仿佛每一句話都經過瞭反復的推敲,力求精準地捕捉到概念的本質。我尤其欣賞它對早期邏輯發展階段的追溯,那種條分縷析的梳理方式,讓人清晰地看到諸多哲學流派是如何在那個轉摺點上相互碰撞、彼此影響的。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迴味那些關於推理結構和知識來源的討論,它們並非是當代邏輯教材中那種冷峻的符號推演,而是充滿瞭對“思維本身”的哲學關懷與形而上學的追問。盡管時代背景已經過去瞭一個多世紀,但其中關於判斷的有效性、信念的構成以及經驗與先驗知識之間張力的探討,至今讀來仍舊振聾發聵,為理解現代哲學奠定瞭堅實的語境基礎。
評分翻閱這份手稿,我感受到瞭一種難得的“原版”氣息,仿佛能嗅到那個時代學術沙龍裏討論問題的煙草味。它的結構組織非常鬆散,更像是口頭講授的現場記錄,而非經過精心打磨的單行本。這種非綫性敘事反而帶來瞭一種奇妙的自由感——主題的跳躍性和對某些細枝末節的反復強調,都反映瞭講者在即興組織材料時的思維路徑。對於那些習慣瞭標準教科書模式的讀者來說,這種“隨意性”可能需要適應,但恰恰是這種“非定型”,讓我們可以更真實地窺見一個偉大思想傢是如何將復雜的體係構建起來的。它更像是一張手繪地圖,雖然不如印刷地圖規範,但充滿瞭探索的樂趣和未知的指引。
評分我必須承認,初次接觸這份講稿時,我感到瞭一絲挑戰。這裏的論述節奏與我們習慣的快節奏信息接收方式大相徑庭,它要求讀者具備相當的耐心和對曆史語境的敏感度。但一旦適應瞭這種略顯迂迴、卻又步步為營的行文風格,你會發現其中蘊含的巨大智識寶藏。它不像現代流行的科普讀物那樣追求一蹴而就的理解,而是更像在鋪設一條通往深刻洞見的蜿蜒小徑。作者在處理認識論的核心問題時,總是習慣性地引用當時學界的熱點爭鳴,這使得文本充滿瞭曆史的張力和思想的活力。對於那些對哲學史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田野調查記錄,它忠實地記錄瞭學者們在麵對科學革命和思潮劇變時,如何試圖重新錨定人類知識的基石。
評分牛啊,我喜歡,邏輯學與認識論關係的讀本,必看。
評分.
評分很重要的一本書!
評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好
評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簡直不能更好,物超所值。
評分鬍塞爾的講義,非常實用,學習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