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化发展报告(2016)

深圳文化发展报告(20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骁儒 著
图书标签:
  • 深圳
  • 文化
  • 发展
  • 报告
  • 2016
  • 文化研究
  • 城市发展
  • 深圳
  • 社会科学
  • 年度报告
  • 政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296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6072
丛书名: 深圳蓝皮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页数:336
字数:3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由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编撰,内容包括城市文化治理、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政策、文化创意园区、文化调研报告、案例研究等,较为全面系统地回顾、总结了2015年深圳文化发展的基本状况、创新思路和主要成果,分析了深圳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

张骁儒,男,1959年10月生,汉族,河北遵化人。现任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院长。曾任西藏军区政治部文教办干事、秘书处秘书,河北省军区石家庄警备区政治部干事,河北省政协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深圳市政府驻成都办事处综合处副处长、处长,深圳市政协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处长、办公厅副主任,中共深圳市委副秘书长。近年来致力于党史研究和方志研究。
陈少兵,男,湖北天门人。华中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学博士。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成员、副院长、副研究员。曾任中共深圳市委党校(深圳行政学院、深圳社会主义学院、深圳经济管理学院、深圳中华文化学院)副校(院)长、校委委员职务。多年从事科技管理方面的研究,并有教研部门分管教学、科研的工作经历,具有较强的研究和管理能力。
王为理,男,1965年1月生,安徽岳西人。现任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成员、副院长、研究员。1985年7月参加工作,198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复旦大学西方哲学专业哲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课程哲学博士。曾任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三级),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文化产业和城市文化研究。
张军,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目录

Ⅰ 总报告
1 2015年深圳文化发展状况及2016年政策建议【王为理 张 军 熊德昌 杨立青】/001
  一 2015年深圳文化发展基本情况/002
  二 2016年深圳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012
  三 2016年深圳文化发展的主要思路和举措/018

Ⅱ 城市文化治理
2 打造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相匹配的学术文化【李瑞琦】/024
3 国际文化都市视野中的深圳文化底蕴【黄永健 岳顶聪 郝云慧】/036
4 深圳政府传播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调查研究【潘晓慧】/048
5 城中村艺术干预模式的多元差异化分析【李蕾蕾 阳 秋 吴翔凌 肖姗姗】/064

Ⅲ 公共文化服务
6 我国公共文化设施供给的历史回顾与政策梳理【毛少莹】/077
7 文化“走出去”财政政策比较分析【宋 阳】/092
8 深圳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高小军】/107
9 深圳独立书店运营的现状与趋势——以“我们书房”为例【张 克】/121

Ⅳ 文化产业政策
10 “淘宝”和“剧宝”,谁将引领世界
  ——中视丰德影视版权产业的战略构想与产业突破【王建锋】/135
11 深圳市电影金融模式探索【刘 辉 邓颖翀】/147
12 关于“文化产业新业态”的理论初探【任开碍】/159
13 深圳“创客之城”与创意城市联动发展研究【袁 园】/172
14 关于在前海大力发展艺术金融产业的思考建议【深圳市末参艺术交流中心】/187
15 深圳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与结构研究报告
  ——基于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深圳市统计局新兴产业统计办课题组】/203

Ⅴ 文化创意园区
16 充分利用友城平台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以深圳与爱丁堡互建文化创意产业孵化中心为例【欧阳进雄】/225
17 深圳市南山区文化产业园的业态形成与模式创新【王建磊 郑子涵】/238
18 特区1980文化创意产业园调研报告【刘红娟】/253

Ⅵ 案例研究
19 打造联动发展的大鹏旅游文化产业【周礼红】/263
20 争当特区一体化体育强区——以龙华新区体育事业发展为例【张 军】/273
21 Maker Faire Shenzhen对深圳创意城市建设的影响研究【黄玉蓉 王 青 朱 芳】/284
22 广州市文化馆运营模式及经验启示【曾德雄 贾云平 梁礼宏】/294
23 城市建筑公共空间与城市人文精神的共鸣【〔法〕多米尼克·里昂】/308

前言/序言


《深圳文化发展报告(2016)》 一、 概述 《深圳文化发展报告(2016)》是一份全面梳理和分析2016年度深圳文化发展状况的年度报告。报告旨在记录和展现深圳在文化创新、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化交流与传播等方面的最新成就与发展趋势,为理解深圳作为现代化国际都市的文化特质提供数据支持与理论依据。报告以严谨的调研、详实的统计和深刻的洞察,描绘出一幅生动立体的深圳文化画卷,展现了这座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在文化建设领域的活力与潜力。 二、 报告主要内容与结构 本报告系统性地回顾了2016年深圳文化发展的各项重点工作和取得的成果,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创新与发展 文化理念的引领与创新: 报告深入分析了2016年深圳在文化发展战略、政策导向方面的新举措,以及如何通过理念创新驱动城市文化品格的塑造。这包括对深圳“创新之都”城市定位在文化层面的具体体现,以及如何将创新精神融入文化创作、生产与传播的各个环节。 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创新: 重点关注了2016年度深圳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方面的创新成果,例如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数字文化内容的创作生产、文化科技融合的案例等。报告可能涉及到的具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新媒体艺术作品的涌现、沉浸式体验项目的推广、创意设计在生活各领域的应用等。 文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探讨了2016年深圳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努力,包括人才引进政策的优化、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以及对各类文化人才的激励与支持。报告会呈现深圳如何吸引和留住对城市文化发展至关重要的各类专业人才。 2. 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升级 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概况: 报告会提供2016年度深圳文化产业的总体规模、增长态势、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等宏观数据。可能还会分析文化产业内部各细分领域的表现,如影视、出版、演艺、设计、动漫游戏、数字内容等。 重点文化产业板块的深度分析: 针对深圳具有优势和潜力的文化产业板块,报告会进行深入剖析。例如,对深圳在数字文化、创意设计、文化科技等领域的独特优势进行阐述,并展示相关企业的创新实践和市场表现。 文化产业的融合与协同发展: 关注2016年深圳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趋势,如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文化与金融等的结合。报告会分析这些融合模式如何催生新的业态和增长点,以及深圳在推动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方面的探索。 文化企业的成长与创新: 报告将聚焦2016年度深圳涌现出的优秀文化企业,分析其发展模式、创新举措和市场竞争力。可能还会关注文化企业的投融资情况、上市表现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拓展。 3. 文化事业的普惠与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报告会详细介绍2016年深圳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进展,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与服务提升,以及基层文化组织的活动开展情况。 文化惠民活动的开展: 关注2016年度深圳面向市民开展的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如文化演出、展览、讲座、艺术普及等,以及这些活动在提升市民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方面的作用。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探讨2016年深圳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努力,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 城市文化精神与价值观的弘扬: 分析2016年深圳在通过文化事业传播城市精神、弘扬主流价值观方面所做的努力,例如主题文化活动的组织、优秀文化作品的推广等。 4. 文化交流与传播 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报告会梳理2016年深圳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的活动,包括与国际城市、文化机构的合作项目,以及深圳文化“走出去”的成效。 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 分析2016年深圳如何利用文化手段提升城市国际形象,例如通过参与国际文化活动、推广城市文化品牌、以及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国际传播等。 国内文化交流与合作: 关注2016年深圳与其他国内城市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包括文化资源的共享、艺术活动的互办、以及人才的交流等。 三、 报告的意义与价值 《深圳文化发展报告(2016)》不仅是一份对过去一年深圳文化发展的回顾和总结,更是一份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它为政府部门制定文化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文化研究机构提供研究素材,为文化企业提供市场洞察,也为广大市民了解和参与深圳的文化建设提供重要参考。通过这份报告,读者能够深刻认识到深圳在文化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其在国家文化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报告也为未来深圳文化发展的方向提供了启示,预示着深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中,将在文化领域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幅深圳文化发展的立体画卷,生动而富有层次。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数据和政策,更是深入到深圳文化的肌理之中,去发掘和呈现它独特的生长逻辑。我尤其对书中对于“创新”与“包容”这两个关键词在深圳文化发展中的体现印象深刻。我看到,深圳是如何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吸纳全球的文化元素,同时也鼓励本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书中对一些文化融合的案例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比如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都展现出了深圳在文化发展上的独特魅力。我感觉,这本书让我对深圳的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那个“愣头青”的改革者形象,而是一个在不断学习、不断融合、不断创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文化品格的城市。

评分

当我从朋友那里拿到《深圳文化发展报告(2016)》时,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我通常对这类宏观的报告有些敬而远之,觉得它们往往会充斥着官方语言,缺乏人情味和生动性。然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却出乎意料地好。它并没有让我感到沉闷,反而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城市规划者,或者一位资深的文化研究者,娓娓道来深圳在2016年这一年里的文化故事。书中对于一些文化现象的解读,往往能够触及到更深层次的社会和经济动因,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深圳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深圳在动漫、游戏、影视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揭示了这座城市如何利用其在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在这些领域异军突起。同时,它也并没有忽略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对一些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让报告显得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失实践的温度。

评分

我是一位生活在深圳多年的市民,见证了这座城市的飞速发展。我一直认为,一个城市的文化,是它最独特的灵魂所在。所以,当我看到《深圳文化发展报告(2016)》这本书时,我感到非常亲切,也充满了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机会,让我从一个更宏观、更系统的角度,来审视我所生活的这座城市在文化层面的成长和变化。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市民文化生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描绘。我希望看到,在2016年,市民们是如何参与到各种文化活动中,是如何享受城市提供的文化资源,以及他们对于城市文化发展的真实感受和期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更贴近生活的语言,讲述深圳的文化故事,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座城市之所以成为今天这样的原因,也能更好地感受它在文化上的独特魅力。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时或许觉得浓烈,但细细品味,便能感受到其醇厚的回甘与丰富的层次。我之前对深圳的印象,更多停留在它“科技之城”、“效率之都”的标签上,总觉得这里的文化氛围可能没有那么浓厚,甚至有些单薄。但阅读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所展现的2016年的深圳文化,是如此的多元、活跃且富有生命力。我看到了这座城市在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文化创新之间找到了一种巧妙的平衡。例如,书中关于深圳如何保护和活化具有历史价值的旧工业区,将其改造成集艺术展览、创意办公、文化休闲于一体的文创空间,就让我大开眼界。这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大胆探索。书中也对深圳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上的投入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无论是新落成的图书馆、美术馆,还是遍布社区的文化站,都体现了政府对提升市民文化生活品质的重视。我仿佛能通过文字,感受到市民们在这些空间里享受文化、交流思想的热情。

评分

这本书,当我第一次在书店的推荐架上看到它时,就吸引了我。封面设计简洁大气,蓝色的色调带着一种沉静而深远的思考感,"深圳文化发展报告(2016)"这几个字,如同一个引子,瞬间勾起了我对这座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城市的好奇心。我一直以来都对深圳这座城市抱有浓厚的兴趣,它从一个小渔村蜕变成今天的国际化大都市,这其中的变革与发展,尤其是文化层面的演进,对我而言充满了无限的魅力。所以,毫不犹豫地,我将它收入囊中。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期待着它能为我揭示深圳在2016年这一年里,文化肌理究竟是如何生长、蔓延,又是如何与其他社会经济因素交织融合的。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深圳是如何在保留自身特色、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又不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符号的。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份报告,它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可以窥视到深圳这座城市背后跳动的文化脉搏,感受到它在时代浪潮中的呼吸与心跳。我希望它能用扎实的调研、深刻的分析,以及生动的案例,为我描绘出一幅清晰且富有层次的深圳文化图景,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座城市的灵魂所在。我猜想,里面一定会有关于创新、科技与文化融合的章节,毕竟深圳是出了名的“创新之都”,这种基因必然会渗透到它的文化发展之中。

评分

这本书,老实说,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的。我一个做文化产业的朋友推荐给我的,说他觉得里面的一些分析很有启发性。我一开始并没有太在意,因为我对“报告”这类东西,总是觉得有些枯燥,以为会充斥着各种数据和官方的陈词滥调。但听他这么一说,我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了解了一下。当我深入阅读之后,才发现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得多。它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深圳文化发展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从艺术展览、音乐节,到民间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再到新兴的文化业态,比如文创园区、数字媒体艺术等,都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独到的见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深圳在城市更新中如何融入文化元素的探讨感到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改造,更是一种对城市精神内核的重塑。书中也探讨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比如图书馆、博物馆、社区文化中心等,这些都是衡量一个城市文化活力和包容度的重要指标。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在“诊断”深圳的文化生态,并提出可能的“治疗”或“优化”方向。它让我看到了深圳在文化建设上的决心和努力,也看到了其中存在的挑战和机遇。

评分

我一直对城市的发展史,尤其是文化层面的演变,有着莫名的兴趣。深圳,这个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扮演着标杆性角色的城市,它的文化发展历程,在我看来,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现代化变迁史。当我看到《深圳文化发展报告(2016)》这本书时,我毫不犹豫地决定要读一读。我希望它能为我揭示,在2016年这样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深圳的文化是如何在继承传统、吸收外来、拥抱创新之间,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关于深圳在“文化自信”建设方面的具体实践,尤其是在国际文化交流、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我也好奇,在那个时期,深圳的文化产业是如何与科技产业深度融合的,是如何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又如何催生出全新的文化业态。这本书,在我心中,是一个了解深圳文化“现在进行时”的窗口,我希望能从中看到它的活力、它的挑战,以及它未来的潜力。

评分

这本书,其实是朋友推荐我看的,他是一位对深圳非常了解的文化研究者。我本身是做艺术史研究的,对不同地域的文化生态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当我听到《深圳文化发展报告(2016)》这个书名时,我立刻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希望它能为我提供关于深圳在2016年艺术生态方面最前沿的信息,比如当年的重要艺术展览、新兴艺术机构的崛起,以及艺术家们在创作上所展现出的新趋势。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有关于深圳在当代艺术领域,是如何借鉴国际经验、同时又融入本土特色的分析。我也想了解,在那个时期,深圳的公共艺术,以及城市景观中的文化元素,是如何被塑造和呈现的。对于我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是一份关于深圳艺术脉络的梳理,一份关于这座城市如何在快速发展中,依然不忘在精神和审美层面进行探索的珍贵记录。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深圳的文化发展,绝不仅仅是“复制”或“模仿”,而是一种深刻的“生长”。它在2016年的发展,是紧随时代脉搏,紧抓机遇,同时又积极应对挑战的结果。我看到了深圳是如何将创新精神融入到文化产业的各个环节,是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去赋能传统文化,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去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了深圳在2016年的文化发展现状,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驱动这种发展的深层原因,以及未来可能的走向。我感觉,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对深圳的文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是对中国城市文化发展,以及“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文化创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年轻的城市,如何在快速发展中,依然能够保持其独特的文化活力和创新精神。

评分

坦白说,我抱着非常功利的心态来读这本书的。我是在准备一个关于中国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的课题,需要一些最新的、有说服力的案例分析。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文化发展的轨迹,毫无疑问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详实的一手资料,关于2016年深圳在文化产业政策、人才引进、市场培育、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具体举措和成效。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为我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全面的理论框架。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惊讶地发现,它并没有局限于宏观的政策层面,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具体的文化实践。例如,书中对一些新兴的文化平台的运营模式的分析,对一些成功的文化项目的案例剖析,都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我看到了深圳如何利用其在科技和创新领域的优势,推动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吸引力。书中对于文化消费趋势的分析,对于市民文化需求的洞察,也让我对深圳的文化市场有了更深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