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佛教通史·第四卷:中国汉传佛教(公元7世纪至10世纪))

世界佛教通史·第四卷:中国汉传佛教(公元7世纪至10世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道儒,张淼 等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史
  • 中国佛教
  • 汉传佛教
  • 唐朝佛教
  • 五代佛教
  • 佛教文化
  • 宗教史
  • 历史
  • 学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7026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262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54
字数:832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首先,它是国内外学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世界佛教通史”。


其次,它是一部既凸显中国佛教主体性又彰显世界佛教多样性的佛教通史。

第三,它是一部有着明确问题意识的世界佛教通史。

第四,它是一部彰显佛教和平精神和价值导向的世界佛教通史。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世界佛教通史之中国佛教卷,介绍了隋唐五代期间的中国佛教发展情况,主要内容如下:

  一、隋唐五代社会与佛教。社会状况与思想文化、佛教政策的演变、三教关系及其影响。

  二、隋唐五代佛教发展概况。社会普及与民间佛教、寺院经济与僧团组织、佛教典籍与文化艺术。

  三、天台宗。智顗与天台宗的创立,天台宗的判教体系,一念三千的实相论,作为修行实践论的止观学说等等。

  四、三论宗。六家七宗的般若学,三论宗的传承与系谱等。

  五、三阶教。创立与初禁,屡禁屡起。

  六、唯识宗。唯识宗的创立,唯识宗基本教义,唯识宗的兴盛及其传承。

  七、华严宗。华严诸派融合与华严初祖等。

  八、禅宗。从菩提达摩到禅宗创立,弘忍门下与南北分宗等。

  九、律宗。律宗产生前的律学运动回顾,《十诵律》在隋唐时期的流传,四分律与唐代律宗。

  十、净土宗(398)。善导流的净土思想发展,慈愍流的净土思想发展,慧远流的净土思想发展。

  十一、密宗。密教的传入和流行,密宗的建立与初传,密宗的发展与昌盛,密宗的传承与续传密教。

作者简介

  魏道儒,哲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华严宗通史》、《中华佛教史·宋元明清卷》、《宋代禅宗文化》、《禅宗无门关》、《佛教史话》、《坛经译注》等,合著有《中国禅宗通史》、《佛教史》、《中国五大宗教知识读本》等,合译有《早期佛教与基督教》、《宗教生活论》等。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隋唐五代社会与佛教
第一节 社会状况与思想文化
第二节 佛教政策的演变
第三节 三教关系及其影响

第二章 隋唐五代佛教发展概况
第一节 社会普及与民间佛教
第二节 寺院经济与僧团组织
第三节 佛教典籍与文化艺术

第三章 天台宗
第一节 智�糜胩焯ㄗ诘拇戳�
第二节 天台宗的判教体系
第三节 一念三千的实相论
第四节 圆融三谛的真理论
第五节 作为修行实践论的止观学说
第六节 性具善恶的佛性论
第七节 智�醚�说的传承及湛然对天台宗的发展
第八节 隋唐时期天台宗与日本、朝鲜的关系

第四章 三论宗
第一节 六家七宗的般若学
第二节 三论宗的传承与谱系
第三节 摄论诸师与三论学的复兴
第四节 吉藏及其三论宗佛学思想
第五节 吉藏门人与三论宗的衰落

第五章 三阶教
第一节 创立与初禁
第二节 屡禁屡起
结语

第六章 唯识宗
第一节 唯识宗的创立
第二节 唯识宗基本教义
第三节 唯识宗的兴盛及其传承

第七章 华严宗
第一节 华严诸派融合与华严初祖
第二节 智俨与华严宗创立
第三节 法藏与华严学的新进展
第四节 李通玄的教外华严学
第五节 华严学的定型与禅化

第八章 禅宗
第一节 从菩提达摩到禅宗创立
第二节 弘忍门下与南北分宗
第三节 南岳和青原两系的初期发展
第四节 禅宗五家及其初期发展

第九章 律宗
第一节 律宗产生前的律学运动回顾
第二节 《十诵律》在隋唐时期的流传
第三节 四分律与唐代律宗
结语

第十章 净土宗
第一节 善导流的净土思想发展
第二节 慈愍流的净土思想发展
第三节 慧远流的净土思想发展
结语

第十一章 密宗
第一节 密教的传入和流行
第二节 密宗的建立与初传
第三节 密宗的发展与昌盛
第四节 密宗的传承与续传密教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世界佛教通史·第四卷:中国汉传佛教(公元7世纪至10世纪) 简介 《世界佛教通史》第四卷,聚焦于公元7世纪至10世纪这一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深入剖析了汉传佛教从盛唐的辉煌走向五代十国的动荡,再到宋初的复兴与转型。这一时期,恰逢中国历史上几个重要的王朝更迭:辉煌灿烂的唐朝(618-907年)及其后的五代十国分裂时期(907-960年),直至北宋王朝(960-1127年)的建立。此时期,汉传佛教在思想、教义、制度、艺术、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都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既有承继前代的辉煌,也孕育了新的生机,为后世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盛唐气象与佛教的鼎盛 公元7世纪,中国迎来了空前繁荣的大唐帝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方面都达到了顶峰。佛教在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的长期传播与本土化,至隋代已日渐成熟,并在唐代迎来了其发展的黄金时代。 教派的繁荣与融汇: 这一时期,著名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唯心宗(唯识宗)、禅宗、净土宗等,都在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各宗派的经典阐释、思想体系、修行方法日益丰富和系统化。尤其是禅宗,在这一时期大放异彩,其直指人心的顿悟法门,简洁深刻的语言,以及对日常生活实践的强调,极大地吸引了各阶层人士,并逐渐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宗派。天台宗以其圆融的“一念三千”思想,华严宗以其“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宇宙观,都在哲学层面为佛教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唯识宗在玄奘法师翻译的经典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心识的认识。净土宗则以其简易的念佛法门,深入民间,成为普及性最广的信仰形式。 译经事业的辉煌: 盛唐时期,伴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密切,译经事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义净法师远赴印度求法,带回大量梵文佛经,并将其翻译成中文,其译本的严谨与准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其他高僧大德也孜孜不倦地从事佛经的翻译、注释和流通工作,使得佛教经典更加丰富和完善,也为学术研究和思想传播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寺院经济与社会影响: 佛教寺院在此时期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成为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实体。寺院拥有大量的土地、财富,并从事生产、商业活动,成为重要的经济力量。同时,寺院也承担着教育、医疗、慈善等社会功能,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僧侣的社会地位普遍较高,许多高僧大德受到皇帝的尊崇,并在政治、文化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佛教艺术的巅峰: 盛唐时期的佛教艺术,无论是雕塑、绘画,还是建筑,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佛教艺术宝库,在这一时期留下了大量精美的壁画、彩塑和石雕,展现了佛教题材的丰富多样,以及当时艺术家高超的技艺和审美情趣。这些艺术作品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体现,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瑰宝。 安史之乱后的挑战与转型 然而,盛唐的气象并非永恒。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场大规模的战乱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也对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乱的破坏与僧侣的处境: 战乱导致了寺院的破坏、僧侣的流离失所,以及佛教经典和艺术品的损毁。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筹集军费,甚至出现了“搜刮僧财”、“强制僧尼还俗”的事件,佛教的生存环境一度变得严峻。 佛教的衰落与复苏: 尽管遭受重创,佛教并未因此消亡。在战乱平息后,寺院逐渐得以修复,僧侣们也积极参与灾后重建和社会救助。然而,安史之乱后,佛教在官方的支持力度和民众的信仰热情方面,相较于盛唐时期有所下降。 “会昌灭佛”的沉重打击: 唐武宗时期(845年)的“会昌灭佛”,是汉传佛教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政治性迫害。朝廷以“私度僧尼”、“不事生产”、“聚敛财富”等为由,下令拆毁寺院、没收财产、强制僧尼还俗。这次灭佛事件对佛教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许多寺院被毁,僧侣大量减少,许多珍贵的经典和艺术品也付之一炬。虽然武宗死后,佛教得以恢复,但元气大伤,尤其是一些依附于皇室和贵族的大乘佛教宗派,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五代十国的分裂与佛教的区域性发展 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长达五十余年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在这一时期,中央集权瓦解,各地政权林立,佛教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区域性政权的扶持与限制: 各个地方政权出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考量,对佛教的态度不尽相同。一些政权出于巩固统治、收买人心等目的,会给予佛教一定的扶持;而另一些政权则可能出于自身利益,对佛教进行限制或利用。 地方宗派的兴盛与特点: 在这一分裂时期,一些原本在大唐帝国相对受到压制的宗派,如禅宗中的曹洞宗、临济宗等,在一些区域性政权的扶持下得以发展壮大,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他们注重实际修行,强调师徒传承,对后世佛教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的民间化与大众化: 在政治动荡、社会不安的时期,佛教的民间化和大众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净土宗等强调易行道的宗派,在民间仍然拥有广泛的信众基础。许多地方性的民间信仰也与佛教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佛教文化。 北宋初年的复兴与新格局 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中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与稳定的时期。新的统一政权对佛教的态度,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佛教的复兴提供了新的机遇。 官方政策的调整与佛教的恢复: 北宋统治者总体上采取了相对宽容和支持的政策,重新修建寺院,恢复僧团,鼓励佛教经典的流通。统治者也积极利用佛教来巩固政权、教化民众。 “三教合一”的思想倾向: 随着儒释道三教的长期互动,北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思想倾向日益明显。一些学者和僧人开始尝试将佛教的义理与儒家、道家的思想进行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思想格局,试图为佛教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找到新的定位。 禅宗的进一步发展与改革: 经历过唐末五代的动荡,禅宗在北宋初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革。五家七宗的格局进一步巩固,涌现出许多著名的禅师,如汾阳善昭、石霜庆诸等,他们的语录和公案成为后世禅宗学人的重要教材。禅宗通过不断的改革和适应,在新的社会土壤中继续播撒其影响。 佛教的世俗化与文化融合: 佛教在宋代进一步融入中国社会文化之中。许多文人学者对佛教思想和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将佛教的观念融入文学、艺术创作之中,也参与到佛教经典的注释和研究中。寺院的建筑、艺术也更加贴近中国本土的审美情趣。 本卷研究的意义 《世界佛教通史·第四卷:中国汉传佛教(公元7世纪至10世纪)》正是致力于梳理和分析这一复杂而重要的历史进程。本卷将从多个维度,系统地考察这一时期汉传佛教的演变轨迹: 思想层面: 深入探讨各主要佛教宗派的教义发展、经典诠释,以及它们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制度层面: 分析寺院的组织结构、僧侣的管理制度、国家对佛教的管理政策,以及这些制度在不同时期、不同政权下的变化。 社会层面: 考察佛教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包括其在教育、医疗、慈善、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以及佛教与世俗社会的关系。 艺术层面: 鉴赏和分析这一时期佛教艺术的成就,包括雕塑、绘画、建筑等,并探讨其风格特征和时代意义。 人物研究: 重点介绍在这一时期做出杰出贡献的高僧大德、译经家、宗派祖师,以及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思想影响。 对外交流: 探讨这一时期中外佛教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包括僧侣的西行求法、经典的外传等。 通过对公元7世纪至10世纪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的深入研究,本卷旨在勾勒出汉传佛教在经历了盛唐的辉煌、战乱的冲击、分裂的挑战后,如何走向复兴与转型,并为后世佛教的发展奠定新的基础。本卷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读者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佛教在中国历史和文化长河中的独特地位和深远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通史的第四卷,时间跨度正值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局时期,从盛唐的雍容大气过渡到中晚唐的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混乱。我好奇的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佛教的“教义阐释”与“社会功能”是如何发生变化的。例如,在国家权力衰弱时,地方寺院的力量是否有所增强,这是否反过来促进了禅宗这种更注重个人体验、对世俗王权依赖性相对较低的宗派的崛起?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对佛教在文化传播上的贡献有更细致的描绘,比如它如何深刻影响了宋代以后士大夫的文人心态,以及在这一时期,佛教典籍的翻译和流通策略的变化。总而言之,我期待的不是一本平铺直叙的编年史,而是一部能够揭示那一千年间,佛教如何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适应并重塑中国历史进程的深刻论述。

评分

阅读这样一部宏大的通史系列,我最关注的是作者处理史料的严谨性和叙事角度的独特性。七到十世纪的中国佛教,正处于从“输入”到“本土化”的关键转折点,我希望能在这卷中看到关于敦煌文书、碑刻等一手资料的精彩运用,而不是仅仅依赖后世的二手总结。例如,禅宗在这一时期的传播路径和地域性差异,是理解其最终成为主流的关键。如果作者能详细描绘出禅宗祖师们在不同地域的布教策略,以及他们如何将玄奘带来的天台、唯识等显宗教义与本土的玄学思潮相融合,那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那一时期思想史的认知。我尤其期待看到关于佛教寺院经济和管理模式的探讨,这往往是衡量宗教在世俗权力结构中地位的重要指标。

评分

从学术视角来看,我特别关注作者如何处理“中国佛教的成熟期”这一论断。公元七至十世纪,标志着印度佛教体系在中国完成了彻底的本土化,形成了天台、华严、禅宗、净土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派。我期待看到作者对这些宗派理论体系的内部逻辑进行清晰的梳理和比较分析,尤其是它们在“圆融”与“判教”上的不同策略。更进一步,我想知道作者是否能够有效地界定“汉传佛教”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尤其是在面对与周边文化(如吐蕃佛教、新罗佛教)的互动时,如何突出其独特性。对于那些关键的文本,如《法华经》的注疏、禅宗语录的编纂,作者是否有新的解读角度,能够提升我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深度。

评分

这部著作的第四卷聚焦于公元七世纪到十世纪的中国汉传佛教,这无疑是一个极为关键的时期,它跨越了唐朝的鼎盛与中晚期的转型。我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佛教史的研究者,对这一时期的佛教发展脉络深感兴趣。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梳理这一阶段密宗传入、禅宗兴起与定型,以及净土信仰的世俗化进程。尤其是“会昌法难”之后,佛教如何在国家政策与社会变迁中寻求新的生存空间,以及各宗派如何通过本土化改造,最终确立其经典形态。我希望能看到对重要人物如玄奘、不空、惠能等人的学说继承与发展有深入的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年代罗列。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佛教与儒、道三教关系的动态演变,以及佛教在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的深刻影响,能否提供独到的见解和详实的史料支撑,这将决定这部通史的深度和厚度。

评分

作为一名普通历史爱好者,我对这卷书的“可读性”有着较高的要求。通史往往容易陷入枯燥的教派纷争和义理辨析,但七世纪到十世纪的佛教,恰恰是与社会生活交织最深的时期。我希望作者能将那些深奥的教义,通过生动的历史事件和鲜活的人物故事展现出来,比如,唐代长安的佛寺如何成为当时社会精英阶层的文化中心,或者民间信仰中弥勒信仰如何转化和发展。如果能将佛教的教义变革与当时的政治气候、社会思潮进行更紧密的勾连,比如阐释佛教如何应对“三武一宗”后的意识形态挑战,那么这部书就不再是单纯的宗教史,而是一部精彩的中古社会文化史。

评分

这恶个书只有京东全;买吧

评分

东西是直接寄给朋友的,他说质量和包装都可以,速度也很快。

评分

其次,它是一部既凸显中国佛教主体性又彰显世界佛教多样性的佛教通史。

评分

目前中文世界,最好的一套佛学论著了,不管有多少不满,都无法取代!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据说是今年最新力作

评分

打折囤货,这套图书还是很有收藏价值的,适合在旅行前学习。

评分

非常不错的书,发货速度也很快。

评分

价格优惠,果断购入,入门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