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它是国内外学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世界佛教通史”。
其次,它是一部既凸显中国佛教主体性又彰显世界佛教多样性的佛教通史。
第三,它是一部有着明确问题意识的世界佛教通史。
第四,它是一部彰显佛教和平精神和价值导向的世界佛教通史。
本书是世界佛教通史之中国佛教卷,介绍了隋唐五代期间的中国佛教发展情况,主要内容如下:
一、隋唐五代社会与佛教。社会状况与思想文化、佛教政策的演变、三教关系及其影响。
二、隋唐五代佛教发展概况。社会普及与民间佛教、寺院经济与僧团组织、佛教典籍与文化艺术。
三、天台宗。智顗与天台宗的创立,天台宗的判教体系,一念三千的实相论,作为修行实践论的止观学说等等。
四、三论宗。六家七宗的般若学,三论宗的传承与系谱等。
五、三阶教。创立与初禁,屡禁屡起。
六、唯识宗。唯识宗的创立,唯识宗基本教义,唯识宗的兴盛及其传承。
七、华严宗。华严诸派融合与华严初祖等。
八、禅宗。从菩提达摩到禅宗创立,弘忍门下与南北分宗等。
九、律宗。律宗产生前的律学运动回顾,《十诵律》在隋唐时期的流传,四分律与唐代律宗。
十、净土宗(398)。善导流的净土思想发展,慈愍流的净土思想发展,慧远流的净土思想发展。
十一、密宗。密教的传入和流行,密宗的建立与初传,密宗的发展与昌盛,密宗的传承与续传密教。
魏道儒,哲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华严宗通史》、《中华佛教史·宋元明清卷》、《宋代禅宗文化》、《禅宗无门关》、《佛教史话》、《坛经译注》等,合著有《中国禅宗通史》、《佛教史》、《中国五大宗教知识读本》等,合译有《早期佛教与基督教》、《宗教生活论》等。
这部通史的第四卷,时间跨度正值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局时期,从盛唐的雍容大气过渡到中晚唐的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混乱。我好奇的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佛教的“教义阐释”与“社会功能”是如何发生变化的。例如,在国家权力衰弱时,地方寺院的力量是否有所增强,这是否反过来促进了禅宗这种更注重个人体验、对世俗王权依赖性相对较低的宗派的崛起?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对佛教在文化传播上的贡献有更细致的描绘,比如它如何深刻影响了宋代以后士大夫的文人心态,以及在这一时期,佛教典籍的翻译和流通策略的变化。总而言之,我期待的不是一本平铺直叙的编年史,而是一部能够揭示那一千年间,佛教如何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适应并重塑中国历史进程的深刻论述。
评分阅读这样一部宏大的通史系列,我最关注的是作者处理史料的严谨性和叙事角度的独特性。七到十世纪的中国佛教,正处于从“输入”到“本土化”的关键转折点,我希望能在这卷中看到关于敦煌文书、碑刻等一手资料的精彩运用,而不是仅仅依赖后世的二手总结。例如,禅宗在这一时期的传播路径和地域性差异,是理解其最终成为主流的关键。如果作者能详细描绘出禅宗祖师们在不同地域的布教策略,以及他们如何将玄奘带来的天台、唯识等显宗教义与本土的玄学思潮相融合,那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那一时期思想史的认知。我尤其期待看到关于佛教寺院经济和管理模式的探讨,这往往是衡量宗教在世俗权力结构中地位的重要指标。
评分从学术视角来看,我特别关注作者如何处理“中国佛教的成熟期”这一论断。公元七至十世纪,标志着印度佛教体系在中国完成了彻底的本土化,形成了天台、华严、禅宗、净土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派。我期待看到作者对这些宗派理论体系的内部逻辑进行清晰的梳理和比较分析,尤其是它们在“圆融”与“判教”上的不同策略。更进一步,我想知道作者是否能够有效地界定“汉传佛教”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尤其是在面对与周边文化(如吐蕃佛教、新罗佛教)的互动时,如何突出其独特性。对于那些关键的文本,如《法华经》的注疏、禅宗语录的编纂,作者是否有新的解读角度,能够提升我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深度。
评分这部著作的第四卷聚焦于公元七世纪到十世纪的中国汉传佛教,这无疑是一个极为关键的时期,它跨越了唐朝的鼎盛与中晚期的转型。我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佛教史的研究者,对这一时期的佛教发展脉络深感兴趣。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梳理这一阶段密宗传入、禅宗兴起与定型,以及净土信仰的世俗化进程。尤其是“会昌法难”之后,佛教如何在国家政策与社会变迁中寻求新的生存空间,以及各宗派如何通过本土化改造,最终确立其经典形态。我希望能看到对重要人物如玄奘、不空、惠能等人的学说继承与发展有深入的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年代罗列。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佛教与儒、道三教关系的动态演变,以及佛教在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的深刻影响,能否提供独到的见解和详实的史料支撑,这将决定这部通史的深度和厚度。
评分作为一名普通历史爱好者,我对这卷书的“可读性”有着较高的要求。通史往往容易陷入枯燥的教派纷争和义理辨析,但七世纪到十世纪的佛教,恰恰是与社会生活交织最深的时期。我希望作者能将那些深奥的教义,通过生动的历史事件和鲜活的人物故事展现出来,比如,唐代长安的佛寺如何成为当时社会精英阶层的文化中心,或者民间信仰中弥勒信仰如何转化和发展。如果能将佛教的教义变革与当时的政治气候、社会思潮进行更紧密的勾连,比如阐释佛教如何应对“三武一宗”后的意识形态挑战,那么这部书就不再是单纯的宗教史,而是一部精彩的中古社会文化史。
评分这恶个书只有京东全;买吧
评分东西是直接寄给朋友的,他说质量和包装都可以,速度也很快。
评分其次,它是一部既凸显中国佛教主体性又彰显世界佛教多样性的佛教通史。
评分目前中文世界,最好的一套佛学论著了,不管有多少不满,都无法取代!
评分还可以。。。。。。。。。。。。
评分据说是今年最新力作
评分打折囤货,这套图书还是很有收藏价值的,适合在旅行前学习。
评分非常不错的书,发货速度也很快。
评分价格优惠,果断购入,入门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