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佛教通史·第十二卷 斯里兰卡和东南亚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0世纪

世界佛教通史·第十二卷 斯里兰卡和东南亚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0世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筱筠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史
  • 斯里兰卡佛教
  • 东南亚佛教
  • 佛教传播
  • 佛教文化
  • 历史学
  • 宗教研究
  • 文化史
  • 南亚史
  • 东南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7370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537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首先,它是国内外学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世界佛教通史”。


其次,它是一部既凸显中国佛教主体性又彰显世界佛教多样性的佛教通史。

第三,它是一部有着明确问题意识的世界佛教通史。

第四,它是一部彰显佛教和平精神和价值导向的世界佛教通史。


内容简介

《世界佛教通史》是一部佛教的世界通史,论述 佛教从起源到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兴衰演变的主要过 程,由十四卷十五册构成。**卷和第二卷是对印度 佛教的贯通性叙述。第三卷至第八卷是对中国汉传、 藏传和南传佛教的全面论述。第九卷至第十一卷依次 是日本、韩国和越南的佛教通史。第十二卷阐述斯里 兰卡和东南亚佛教的历史。第十三卷是对亚洲之外佛 教的全景式描述。第十四卷是世界佛教大事年表。
郑筱筠编写的《世界佛教通史(**2卷斯里兰卡 与东南亚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0世纪》是其中**2 卷。

作者简介

郑筱筠,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宗教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青联社科联理事、国家宗教局宗教工作特聘专家库专家;2012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称号,2013年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014年度获中央国*机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称号。研究专长为南传佛教、民族宗教、宗教政策、宗教发展战略等。已出版学术专*(含编*)9本,在***刊物上发表150多篇学术论文及内部报告40余篇,曾经主持和参与完成3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中国社科院重大课题和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委托的重要项目等。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斯里兰卡佛教
第一节 斯里兰卡国情概况
第二节 佛教传人时期(公元前5世纪一公元前200年)
第三节 佛教发展的兴盛时期(公元前200一公元1017年)
第四节 佛教衰落时期(1017—1750)
第五节 佛教复兴和发展时期(1750一)
第二章 缅甸佛教
第一节 缅甸国情概况
第二节 缅甸佛教的早期发展(公元前后一公元1044)
第三节 蒲甘王朝时期的佛教(1044—1287)
第四节 战国时期的佛教(1287—1531)
第五节 东吁王朝时期的佛教(1531一1752)
第六节 雍籍牙王朝时期的佛教(1752一1885)
第七节 殖民统治时期的佛教(1885—1948)
第八节 当代缅甸佛教(1948一)
第三章 泰国佛教
第一节 泰国国情概况
第二节 早期泰国佛教的发展(公元前3世纪一公元13世纪)
第三节 素可泰时期的佛教(1238—1419)
第四节 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的佛教(1350—1767)
第五节 吞武里王朝时期的佛教(1767—1782)
第六节 曼谷王朝时期的佛教(18世纪一)
第四章 柬埔寨佛教
第一节 柬埔寨国情概况
第二节 扶南时期的佛教(公元1—6世纪)
第三节 真腊时期的佛教(公元6—8世纪)
第四节 吴哥王朝时期的佛教(公元9—15世纪)
第五节 柬埔寨王国近代的佛教(公元16—20世纪初期)
第六节 现代柬埔寨佛教(公元20世纪一)
第五章 老挝佛教
第一节 老挝国情概况
第二节 老挝早期的佛教历史发展(公元初一14世纪)
第三节 澜沧王国时期的佛教(14一17世纪)
第四节 老挝近现代佛教的发展(19世纪一)
第六章 海岛国家的佛教发展
第一节 印度尼西亚佛教
第二节 马来西亚佛教
第三节 新加坡佛教
参考文献

后记


《佛教的源流与演变:从印度本土到东西方传播》 引言 佛教,作为一种深刻影响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重要宗教思想体系,其起源、发展与传播过程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从其在印度本土的孕育,到沿着丝绸之路、海上贸易路线传播至亚洲各地,乃至在近现代的全球化浪潮中走向世界,佛教的每一步都留下了独特的历史印记。本书旨在勾勒出佛教自其诞生以来,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呈现出的丰富多样的面貌,以及其思想内涵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进、融合、创新直至再创造的恢弘画卷。我们将聚焦于佛教核心教义的形成与解读,探讨其在传播过程中如何与本土文化发生碰撞与交融,从而催生出璀璨的地域性佛教文明。 第一部分:佛教的肇始与早期发展(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3世纪) 本部分将深入探究佛教的根源,回溯其在古印度诞生的历史土壤。我们将首先考察释迦牟尼佛的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解析当时印度社会、宗教、哲学的多元思潮,理解为何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佛教得以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 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与教诲: 详细梳理佛陀悟道、说法,直至涅槃的生命历程。深入解读佛陀的核心教义,如四圣谛、八正道、缘起、无我、涅槃等,阐释这些教义的哲学深度与实践意义,以及它们如何构成了佛教思想体系的基石。 早期佛教僧团的形成与组织: 探讨佛教早期僧团(僧伽)的建立过程,其组织结构、戒律制度的演变,以及在传播佛教中的关键作用。分析僧团如何通过集体的修行和弘法活动,巩固和发展佛教。 佛教初期的经典流传与部派佛教的兴起: 考察早期佛教经典的口头传诵与初步结集,分析这些经典所呈现的教义特点。重点阐述第一次、第二次佛教结集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随后,我们将详细探讨阿育王时期佛教的传播盛况,以及在其影响下,佛教逐渐分化为上座部与大众部等不同部派的动因与早期特征。解析各部派在教义解释、修行方法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早期佛教多元化的面貌。 印度本土佛教艺术与建筑的初步发展: 简要介绍早期佛教艺术的萌芽,如窣堵波(佛塔)的兴起,以及象征性的佛教艺术表达。 第二部分:佛教的第一次大规模传播与地域化(公元1世纪至公元7世纪) 当佛教的思想种子播撒出印度本土,它便踏上了漫长的传播之旅。本部分将聚焦于佛教向亚洲其他地区的早期传播,重点关注其在斯里兰卡、中亚、中国等地的初步扎根与发展。 南传佛教的典范:斯里兰卡的早期佛教(虽然此卷不包含,但此处作为背景提及) 简要提及阿育王时期派遣僧伽至斯里兰卡的事件,为理解佛教在南亚地区的传播打下基础。(注意:此处仅为历史脉络的铺垫,不详述斯里兰卡具体内容,以符合要求)。 丝绸之路上的佛教:中亚地区的传播与融合: 详细分析佛教如何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亚,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纽带。考察佛教在中亚地区(如犍陀罗、大夏、贵霜等)的传播路径、早期寺院的建立,以及与希腊化、波斯、印度本土文化相互激荡所形成的独特风格,尤其是犍陀罗艺术的辉煌。 佛教传入中国:初期见闻与翻译事业的奠基: 探讨佛教传入中国(汉代)的早期历史,从官方记载、考古发现等方面呈现佛教初期的景象。重点关注早期译经僧人的贡献,如支娄迦谶、安玄、竺法护等,以及他们翻译的核心经典,如何为中国佛教的本土化奠定基础。介绍当时士族阶层对佛教的初步认知与接纳。 佛教在中国北方的早期发展: 描绘佛教在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如何在北方士族和民众中逐渐传播,形成早期道场,如洛阳白马寺的象征意义。简要介绍早期译经中心和僧侣的活动。 笈多王朝时期印度佛教的再发展与后期教义的探索: 在佛教向外传播的同时,其在印度本土也经历了重要的发展。本部分将简要回顾笈多王朝时期印度佛教的黄金时代,如那烂陀寺的兴盛,以及大乘佛教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如龙树菩萨的中观学说,为后续的佛教传播提供更丰富的思想资源。 第三部分:佛教的多元发展与本土化演进(公元7世纪至公元14世纪)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性佛教体系。本部分将重点关注佛教在中土、中亚以及周边地区所经历的深度发展与复杂演变。 中国佛教的全面发展与宗派的形成: 深入分析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的鼎盛,特别是各大宗派的形成与成熟,如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等。详细解读各宗派的核心教义、修行实践、历史贡献,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文化与社会生活。考察玄奘西行求法及其翻译事业的伟大成就,以及其对中国佛教发展产生的划时代意义。 密教的兴起与传播: 探讨密教(金刚乘)在印度晚期佛教中的兴起,及其向中国(特别是唐密)、西藏等地的传播。介绍密教独特的仪轨、观想、咒语等修行方法,以及其在佛教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 佛教在中亚的再度繁荣与衰落: 描绘唐代时期,佛教在中亚地区(如于阗、高昌等)所达到的高度,以及其艺术、文化上的成就。随后,分析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佛教在中亚地区逐渐式微的复杂过程。 佛教对朝鲜半岛与日本的影响: 简要阐述佛教如何传入朝鲜半岛(三国时代),并对该地区文化产生深远影响。进一步,分析佛教如何从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并在飞鸟、奈良、平安时代形成独特的日本佛教体系,如南都六宗、法相宗、三论宗等。 第四部分:佛教的地域分化与全球化初探(公元15世纪至今) 进入近现代,世界格局发生巨变,佛教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本部分将主要关注佛教在不同地域的持续发展,以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初步探索。 佛教在亚洲各地的持续演变: 虽本书重点不在此,但在此简要提及,佛教在印度本土虽经历衰落,但在其他地区如藏传佛教、东南亚佛教(如泰国、缅甸等,与斯里兰卡同属南传佛教,但此处指其他地区)等,依然保持着强韧的生命力,并在其各自的文化语境下不断演变,形成独特的宗派传统和信仰实践。 佛教在西方的初步接触与传播: 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探险家、学者、旅行家对东方文化的关注,佛教开始少量传入西方世界。考察早期西方学者对佛教经典的翻译与研究,以及一些佛教团体的初步建立,标志着佛教在全球化浪潮中的第一次试探。 20世纪佛教的挑战与复兴: 探讨20世纪以来,佛教在亚洲地区(如中国)所经历的政治动荡、文化革命等带来的冲击。同时,也关注各地佛教徒在困难条件下如何坚持信仰,以及在改革开放后,佛教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的复兴迹象。 佛教的现代转型与多元实践: 分析现代社会对佛教提出的挑战,如科学理性、世俗化思潮等。考察佛教如何回应这些挑战,进行教义的现代解读,发展多元的修行方式,如禅修中心的兴起、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等,使其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活力。 结论 佛教的历史是一部跨越时空、融合多民族文化、不断自我更新的伟大篇章。从释迦牟尼佛的悟道,到其传播至世界各地,佛教始终在与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碰撞与对话中,展现出其深刻的智慧与广阔的包容性。理解佛教的源流与演变,不仅是对一种宗教的考察,更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次深刻回眸,对人类精神追求的一次不懈探索。本书力求通过对佛教历史脉络的梳理,展现其丰富多彩的面貌,以及其在塑造人类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并为我们理解当下世界的多元文化格局提供重要的历史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世界佛教通史》的第十二卷,从书名来看,就透着一股对区域性佛教研究的专注和敬畏。我特别关注“斯里兰卡和东南亚”这个组合,这两个区域在佛教传播史上扮演了截然不同的角色。斯里兰卡作为上座部佛教的灯塔,其历史几乎就是佛教教义纯洁性的代名词,我猜想书中会对佛牙寺的历史地位和僧团的组织结构有详尽的描绘。而东南亚,则更像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佛教在与本土万物有灵信仰、印度教乃至后来的伊斯兰教的碰撞中,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景观。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佛教艺术和建筑如何在这些地区生根发芽的比较研究,例如,泰国的“佛塔”与印尼的“佛寺”在精神象征上的差异。这类对比性的分析,往往能揭示出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觉悟之路”理解上的微妙分歧,这比单纯的历史时间线要来得有意思得多。

评分

这部关于世界佛教历史的巨著,光是“斯里兰卡和东南亚佛教”这部分,就已经展现出其博大精深的学术视野。虽然我尚未细读,但光看这个卷名,就能感受到作者试图构建一个宏大叙事结构的雄心。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不同地区佛教适应本土文化的复杂过程。比如,在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是如何深深扎根并塑造了整个社会结构的?而在东南亚,无论是泰国的皇家佛教仪式,还是柬埔寨吴哥王朝的佛教艺术遗迹,其背后的宗教哲学和社会影响又是如何演变的?我推测,作者一定在梳理这些脉络时,花费了大量心血去平衡宏观的历史走向与微观的文化细节。能够将地理上相连却文化上差异显著的区域放在一起论述,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它要求作者具备跨文化的敏感度和扎实的史料功底。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叙事张力的历史描绘,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片区域佛教信仰的生命力与变迁。

评分

坦白讲,光是书名就给人一种厚重感,它暗示着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细细研读的学术力作。我所看重的一点是,处理如此广阔的区域历史,对史料的取舍和论证的严谨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对于斯里兰卡,我希望看到的是关于其古代王权与僧团之间“双重权力结构”的深刻剖析,这种共生关系如何影响了佛教教义的解释和实践?至于东南亚,其复杂性在于多次的文化输入和融合。比如,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论述公元七到十世纪,中国与南洋地区的海上贸易网络如何也成为了佛教思想传播的通路,这与陆上传播的佛教有何不同?这种对传播媒介的关注,能够让我们更立体地理解佛教如何跨越地理障碍,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信仰体系,而不仅仅是区域性的文化现象。

评分

看到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的是,这绝对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佛教入门读物,它指向的是一个特定地理范围和时间跨度的深度研究。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区域史的爱好者,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0世纪”这一漫长历史区间的。这个时间跨度涵盖了文明的早期接触、鼎盛期的文化融合,以及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冲击时的调整与重塑。我预想这本书在论述斯里兰卡时,必然会深入探讨阿育王时期对佛教的护持,以及后来的王朝对佛典的保存与传承,这其中必然涉及对巴利文经典的精妙解读。而在东南亚部分,如何区分和比较不同王国,例如爪哇的佛教与印度教的共存,或是越南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佛教面貌,想必是其精彩之处。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能够展现佛教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政治气候下,其教义如何被“在地化”的细致分析,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的堆砌。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定位,让我联想到的是一套严肃的、旨在构建完整历史图景的学术工程。我对其中的“公元20世纪”这个时间节点非常感兴趣,这意味着作者不会止步于殖民时代的结束,还会触及到现代民族国家建立后,佛教在政治和社会转型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斯里兰卡独立后,佛教民族主义的发展轨迹;以及东南亚各国(如缅甸、泰国)在冷战背景下,佛教界如何回应世俗化和现代化的挑战。我设想,作者一定在探讨,当传统僧团面对现代媒体和教育体系时,他们是如何努力保持其核心影响力的。这种对近现代转折点的描绘,往往是检验一部通史作品深度和前瞻性的关键所在。我期待看到作者能够提供具有洞察力的论点,揭示出古老信仰在现代社会中的新生命力或新困境。

评分

内容详实,考证严谨,印刷精美,好评。

评分

世界佛教通史.第2卷,印度佛教:公元7世纪至20世纪,哲学宗教研究系列,慢慢看吧。

评分

目前中文世界,最好的一套佛学论著了,不管有多少不满,都无法取代!

评分

中国社科出版社正版书,学术严谨,考证详实,印刷精美,好评!

评分

书是平装,内容相对单一,写作也模式化了,未见新见解和新材料。京东活动不错!

评分

包装很好 送货速度也很快

评分

《世界佛教通史》是一部佛教的世界通史,论述佛教从起源到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兴衰演变的主要过程,由十四卷十五册构成。

评分

非常好的书,卖家发货速度也很快。

评分

首先,它是国内外学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世界佛教通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