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著名京昆錶演藝術傢和戲麯教育傢俞振飛論述戲麯藝術的文集。內容由四個部分組成:一、關於其六十餘年演劇生活的記述;二、談在《太白醉寫》、《奇雙會》、《斷橋》、《牆頭馬上》和《三堂會審》等代錶作中的錶演經驗;三、對同颱的梅蘭芳、程硯鞦、荀慧生等著名藝術傢的迴憶;四、關於戲麯錶演理論的探討。此次重版補充瞭王傢熙在本書在初版時尚未及整理完畢的俞振飛的數篇遺文,以及他與俞老“翰墨相隨十四年”的經曆。本書堪稱俞振飛藝術思想和美學觀點之萃編。
增訂版序/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麯學校
原版序/張庚
演劇生活六十年——答讀者問
新的道路
輯一 演藝萃思錄
《太白醉寫》中“詩仙”之神采
《奇雙會?寫狀》的錶演格調
《荊釵記?見娘》的感情波瀾
《斷橋》之革新
《琴挑》從“呀”到“啐”
《牆頭馬上》中裴少俊形象的塑造
《監酒令》劉章的唱段
《群英會》的周瑜
《三堂會審》的王金龍
《金玉奴》奠稽的窮生錶演
輯二 談藝追思錄
梅蘭芳和梅派藝術
無限深情杜麗娘
悼硯鞦說“程腔”
禦霜移的人品和戲品
讀《荀慧生日記》
聯珠閤璧受益深
和薑妙香的友誼
南方小生瑣憶
與薛覺先相處的日子
陳伯華——中國漢劇藝術的驕傲
周傳瑛和王傳淞在《十五貫》中的錶演
觀《西園記》有感
輯三 傳藝凝思錄
昆劇藝術摭談
戲麯錶演藝術的基礎
程式與錶演
唱麯在昆劇藝術中的位置
習麯要解
念白要領
練嗓和護嗓
藝術記錄工作刻不容緩(代跋)
後記/章力揮
附記 翰墨相隨十四年——懷念俞振飛先生/王傢熙
《菊壇名傢叢書:俞振飛藝術論集(增訂本)》:
問:舊社會學戲,要學到一些真本事是很難的,您是怎樣嚮程繼先老先生學習的呢?
答:程老先生教我時,最初也有顧慮。因為1日社會有種壞風氣,徒弟學齣來,成名瞭,老師年紀也大瞭,就被踢齣去。所以戲班裏有句老話說:“教會徒弟,餓死師父。”因此,老師往往要留一手,這也是生計所迫。我拜師後,我們師生同班,都在硯鞦的“鳴和社”中演齣。因為我老師不願意演新戲,所以如《碧玉簪》、《鴛鴦塚》等戲都由我唱,《販馬記》、《玉堂春》等則由我老師唱。當初硯鞦所以要我“下海”,就是希望我和他多演新戲。和我老師同在一個劇團裏演戲,我總感到,老師有真纔實藝,我應當好好嚮他學習。但觀眾的看法並不盡然。老師畢竟年紀大瞭,演小生扮相和嗓子都受到影響;而我比較年輕,有扮相,有嗓子,因此就更受歡迎一些。當時,劇團裏也有人想把我老師辭掉,我堅決反對。我錶示:我年輕,扮相、嗓子沾光,絕不能說明我的造詣比老師高,老師有真本事,應當在劇團裏帶著我們這幫年輕人,讓他多發揮些作用。我還很堅決地說:“因為我能唱瞭,老師被辭掉,這種事我堅決不乾。如果你們把我老師辭掉,我也不唱瞭。”盡管我確實是真心的,老師也被留瞭下來,但他對我仍然留一手;我對老師總是畢恭畢敬,唯命是聽,可是他對我總是很浮泛。有的戲,我希望老師能教我,他又總是推托,不肯傳授。如《群英會》,我在南方老早就會唱瞭,不過我覺得老師的路子好,他演得雖然看上去並不那麼火熾,卻有分量,有儒將的風度,我特彆希望他重新教我,可他一再找托詞,不願相授。有一次,我鼓足勇氣嚮他提齣要求,說:“老師,我想請您說說《群英會》。”不料老師聽瞭我這句話,兩隻眼睛從老花眼鏡上麵翻齣來,對我上下打量一番,說:“唱《群英會》,你也配?”
“你也配?”我真有些不服氣。我想這齣戲我在上海已經演過幾十次瞭,怎麼現在連想學都“不配”瞭呢?我拜師,是想在藝術方麵再提高一些,為什麼我不遠韆裏而來,如此誠摯,還是學不到我迫切需要學的戲呢?這個打擊,使我精神非常沮喪。不過,我還是努力去理解老師當時的心境,我對他仍然是很敬重的。
雖然老師不肯教我重要的戲,但我尊師的禮貌始終如一,比如每逢三節(端陽、中鞦、春節)和兩壽(師父、師娘的誕辰),照例前去拜節拜壽,等等。一次,我有兩天沒上師父傢去。那天,我在趙世輝先生(趙先生是張學良將軍的妹夫,曾嚮程繼先老師學過戲)傢裏吃晚飯,忽然來瞭一個朋友,跑進屋子就說:“我告訴你們一個不幸的消息,程繼先得急病死瞭!”我聽到這消息愣住瞭。我說:“不可能吧,前兩天我還到老師傢去過,很好嘛!怎麼會死瞭?”我實在難以置信,馬上飯也不吃,坐上朋友的自用汽車趕去。坐在汽車裏我就想:雖然師父說我不配演《群英會》的周瑜,但是隻要我肯下苦功,有瞭一定的成績,師父是不會不教的。現在他死瞭,到我配學的時候,我嚮誰去學呢?想到這裏,不覺悲從中來。可是再一想,我兩三天前還見到過師父,這消息可能靠不住,因此,要往外流的眼淚又收瞭起來。正在這個時候,車已到瞭師父傢門口,將近晚上九點鍾,天很黑,我下瞭車,先看一看門口有何動靜,但見靜悄悄什麼動靜也沒有。再從門縫中看到裏麵,漆黑一團,什麼也看不齣來。無奈隻好硬著頭皮敲門,輕輕敲瞭四五下,裏麵聲息全無,我的神經就緊張起來。因為每次到師父傢,隻需門環一碰,就有人齣來開門;現在敲瞭四五下無人理睬,這就說明凶多吉少瞭。因此我就繼續重重再敲。忽然雙扉開啓,裏麵站齣一個人,我抬頭一看,把我怔住瞭,原來就是我老師。那時我不知道是悲還是喜。到瞭屋子裏坐下,我一聲不響,不知怎麼,直淌眼淚。老師看我神氣不正常,他說:“你到底受瞭什麼委屈,你說啊!”被老師這樣一問,感到老師對我是很富感情的,我竟“哇”的一聲哭瞭齣來。這一哭,老師更感到莫名其妙,再三地嚮我盤問,我隻好把聽到他不幸的消息坦白地告訴他。他聽瞭很感動,用力一拍桌子,對我說:“你是我頭一個徒弟,總算我的眼光沒有看錯。要是我真死瞭,你就是哭得再傷心,我也聽不見瞭。今天,我聽見瞭,看到瞭。沒說的!往後你要學什麼戲,我就教什麼!”從此以後,我們師生關係更親密瞭。他有四齣拿手的窮生戲(《金玉奴》、《打侄上墳》、《秦淮河》、《連升店》)是從來不教人的,後來他也認真仔細地教給我瞭。他說:“好的小生不一定唱得好窮生戲,你有昆麯窮生的基礎,把我這幾齣京戲窮生戲,也好好地傳下去吧!”我演這四齣窮生戲一直很受歡迎,這和老師傳授好是分不開的。
……
對於我們這些長期浸淫於古典美學的人來說,最難得的是找到能夠連接古典哲學精神與現代審美情趣的橋梁。俞振飛先生的藝術,在我看來,是高度凝練的文化符號。我希望這本書能超越單純的藝術批評,深入到他如何將中國傳統文人精神,比如對“氣韻生動”、“遺韻悠長”的追求,融入到他的藝術創作和教學理念中。這本書如果能收錄一些他對傳統戲麯審美範疇的哲學性思考,比如“虛實相生”在舞颱上的具體體現,那將是極大的收獲。我尤其關注他對於“師承”和“創造”之間界限的把握,他是如何做到在不背離傳統根基的前提下,開創齣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的?我期待這本書的文字能帶著一種沉靜而有力的力量,引導讀者去體會那種超越技術層麵的,直抵心靈深處的藝術境界。一本好的理論集,應當是能讓人在反復閱讀中,每次都有新感悟的。
評分說實話,我對那種堆砌辭藻、缺乏實質內容的藝術評論書已經感到厭倦瞭。我更偏愛那些直擊核心、充滿真知灼見的文本。尤其是在研究經典藝術的現代化轉型時,我非常關注老一輩藝術傢們是如何平衡“守正”與“創新”的。俞振飛先生的時代,正是傳統藝術麵臨巨大衝擊的時期,他如何在堅守昆麯本體的基礎上,引入新的思維方式和舞颱處理手法,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我熱切盼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他在藝術觀念上的轉變曆程,記錄下他對於如何讓古老的藝術在當代社會煥發新生的思考。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他與其他藝術形式(比如話劇、音樂)交流的記錄或評論,那就更具啓發性瞭。我希望它能像一麵棱鏡,摺射齣那個特定曆史時期中國傳統藝術在尋求自我救贖與發展時所經曆的內心掙紮與智慧光芒。讀完之後,我希望自己能帶著更清晰的脈絡,去審視當今舞颱上的各種嘗試。
評分我一直在收集關於戲麯聲腔美學跨界融閤的案例,這是我目前學術研究的重點方嚮。昆麯的“雅”與京劇的“剛”,或者其他地方戲的“俗”與“艷”,在俞振飛先生的藝術生涯中,是如何被觀照和吸收的?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詳盡闡述他對於不同聲腔係統之間張力與和諧的理解。是否有關於他對傳統戲麯“音樂性”與“戲劇性”之間關係的深入探討?很多理論傢往往隻談其中一端,但真正的大師一定能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點。如果這本書能夠深入到樂譜、唱腔闆式的具體分析,甚至涉及到他與作麯傢閤作的過程,那就太棒瞭。這不僅僅是記錄一個人的藝術成就,更是為後世研究中國戲麯聲腔體係提供瞭一份極其珍貴的個案分析。我追求的不是錶麵的贊美,而是那種能讓我像外科醫生解剖一樣,清晰看到其理論結構和技術細節的深度內容。
評分最近沉迷於研究中國傳統戲麯錶演的程式化美學,這其中,對演員如何通過肢體語言和眼神來傳達復雜情感的探究,是我目前最感興趣的領域。我一直在尋找那些能把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具體可操作方法的書籍。比如,對於“做功”的理解,不同流派之間有著怎樣的細微差彆?俞振飛先生作為一位跨越多個藝術領域的大傢,他的理論體係想必非常宏大且精妙。我期望這本書能詳細剖析他在舞颱調度和人物塑造上的心得,特彆是那些不易被外界察覺的、屬於他個人的“心法”。如果書中能附帶一些關於其舞颱遺存的影像資料的文字描述,那將極大地幫助我還原當時的藝術現場。例如,他對“手眼身法步”的獨特理解,是如何融入到他的錶演實踐中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讓我不僅能看到他作為藝術傢的輝煌,更能理解他作為理論傢是如何構建起自己的藝術大廈的。這遠比泛泛而談的藝術史要來得實在和有價值。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真是充滿瞭傳統戲麯的韻味,光是“菊壇名傢”這四個字,就讓人聯想到舞颱上的風采和颱下的功力。我最近在尋找一些關於老一輩藝術傢如何傳承和創新傳統藝術的資料,希望能找到一些深入的見解。很多傳記性的作品往往側重於生平經曆,但真正打動人心的,還是他們對藝術本質的理解和實踐。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包含一些關於昆麯藝術,特彆是俞老先生在錶演風格上的獨特心得,比如他對“水磨腔”的把握,以及如何在現代語境下保持昆麯的古樸典雅。如果書中能有對特定劇目的詳盡分析,對比不同時期的演繹,那就太好瞭。畢竟,藝術理論和實踐是相輔相成的,光有理論的闡述而缺乏實例支撐,總感覺少瞭些底氣。我期待它能成為一本能讓我深入瞭解一位大師內心世界的窗口,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曆史事件的簡單羅列上。我心中的理想之作,應當是那種讀起來如同與智者對坐,能被其深邃的思考所啓發,並且能帶來實踐指導的寶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