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波蘭尼:市場的限度

卡爾·波蘭尼:市場的限度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加雷斯·戴爾 著,焦兵 譯
圖書標籤:
  • 社會學
  • 經濟學
  • 曆史
  • 政治學
  • 市場
  • 嵌入性
  • 互惠
  • 再分配
  • 虛構商品
  • 製度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16180952
版次:1
商品編碼:1200589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66
字數:351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的時候,兩本關於政治經濟學的著作齣版瞭。一本是哈耶剋的《通嚮奴役之路》,它成為20世紀最後四分之一世紀裏的自由市場革命的推動性力量。另一本是卡爾·波蘭尼的《大轉型》,它值得人們好好閱讀,它是這個世紀重要、具創造性的著作,就擴展和加深對市場社會的批評而言,這個時代沒有其他書比《大轉型》做得更多瞭。而《卡爾·波蘭尼:市場的限度》一書是全麵介紹波蘭尼思想及其遺産的著作,且詳盡而又批判性地分析瞭《大轉型》一書。

內容簡介

  卡爾·波蘭尼的《大轉型》被譽為20世紀具影響力的經濟史著作。它對於當今曆史轉摺期的重要意義絲毫不遜於他自己所處的那個時代。該書對19世紀“市場原教旨主義”的批判是對我們所處的新自由時代的一種警醒。對於那些渴望理解21世紀頭十年末期全球經濟動蕩的原因和動力的人來說,《大轉型》是一本預言般的教科書。《卡爾·波蘭尼:市場的限度》是第1本全麵介紹波蘭尼思想及其遺産的著作。該書不僅評價瞭波蘭尼在美國學術界期間撰寫的那些使其贏得大名的論著,而且還討論瞭他首次流亡維也納期間發錶的期刊文章,也包括他第二次流亡英國期間所作的演講和發錶的小冊子。該書詳盡而又批判性地分析瞭《大轉型》,而且考察瞭波蘭尼早期的著述,包括經濟人類學、古代社會的經濟史以及政治和經濟理論。該書的主要資料來源有對波蘭尼女兒卡麗·波蘭尼-萊維特的采訪,以及波蘭尼本人用英文和德文撰寫的全部作品,包括已齣版和未齣版的作品。對波蘭尼思想的介紹,將有益於整個社會科學領域的學生和學者,為認識我們當今時代的經濟危機提供瞭一種新穎的解釋視角。

作者簡介

  加雷斯·戴爾,英國倫敦布魯內爾大學政治學高級講師。其公開齣版的專著涉及德意誌民主共和國、東歐和國際移民等問題的研究。他新的一部作品是2016年由哥倫比亞大學齣版社齣版的《卡爾·波蘭尼傳》。目前,他正在撰寫一部有關“增長範式:經濟增長的意識形態”的專著。

  焦兵,1981年齣生,安徽鳳颱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國際關係專業博士,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編輯、副研究員,研究方嚮為國際關係理論與中國外交,在《世界經濟與政治》《國際論壇》《國際展望》《江漢論壇》《西亞非洲》等刊物發錶多篇論文。

目錄

?導 論 1
卡爾·波蘭尼與新自由主義時代 3
個體責任與對共同體的追尋 7
資本主義的邪惡特徵 12
從文明衰亡到新自由主義 18
第一章  經濟學與社會主義倫理 23
責任與“評估”:社會主義“核算爭論” 25
批判與反駁 34
道德目的屈從於經濟手段 38
通嚮共産主義與基督教的綜閤 49
第二章  《大轉型》 55
自由主義世紀:黃金時代的矛盾 59
市場經濟的誕生 61
馬爾薩斯、李嘉圖和“斯品漢姆蘭” 65
市場化及其後果 72
破壞性力量與靈活性的終結 76
《大轉型》的原創性 85
對概念框架的批判 88
對曆史論述的批判 97
第三章  經濟人的沒落 107
從經濟人到社會人 110
方法論之爭 116
從邊際主義到形式主義 126
“經濟”的兩種含義 132
整閤機製 139
矛盾和模糊之處 144
形式主義者的反駁 151
馬剋思主義的介入 156
爭論的擴散與消解 162
第四章  古代社會的貿易、市場和貨幣 167
引言:“傢庭經濟”辯論 169
“原始”和古代的貿易、市場和貨幣 174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三個觀點 182
美索不達米亞:評估與批判 187
青銅和黑鐵時代希臘的貿易與市場 198
希臘:評估與批判 204
西非:達荷美、維達和提夫 211
達荷美和提夫族:評論與批判 216
從中美洲、柏柏爾高地到印度農村 222
結論 227
卡爾·波蘭尼:市場的限度2
第五章  “脫嵌型”經濟與“永恒嵌入型”經濟 231
嵌入性:係譜學分析 233
概念的進一步冒險 241
20 世紀中期的嵌入性和“去商品化” 251
第六章  “大轉型”的前夜?當代新自由主義與反嚮運動 257
為什麼新自由主義取得統治地位 260
替代性方案:參與性計劃和混閤經濟 262
“泛濫”的反嚮運動 268
鍾擺力量 275
大震蕩 281
反思當前的睏境 286
結 論 291
一位反對共産主義的自由主義者? 293
馬剋思主義者還是浪漫主義者? 298
批判與緻敬 304
參考文獻 310
索 引 355


精彩書摘

  《卡爾·波蘭尼:市場的限度》:
  簡言之,社會關係僅僅當它能發揮生産關係的作用時,纔會在製度層麵發揮決定性作用。
  這一辯論齣現瞭某種程度的混亂,原因是另一位法國人類學傢剋勞德·梅拉索剋斯(Claude Meillassoux)提齣瞭一個很坦率的批判。他批評波蘭尼將自己的理論模型局限到社會産品的流通上,從而忽視瞭生産領域。這是一個經常被提及的爭論,最近邁剋爾·布洛威(Michael Burawoy)嘲諷波蘭尼“對生産一無所知”。但是,對於古德利爾來說,這一批判毫無道理。嚴格說來,波蘭尼並沒有忽視生産的社會關係;相反,他把生産的社會關係同産品的流通形式閤並到瞭一起。他的“位置運動”類似於馬剋思主義概念體係中的“生産的技術關係”(technical relations of production),而其“占有運動”(包括市場資本主義中勞動力的買賣)類似於馬剋思主義中的“生産的社會關係”。但是,古德利爾的迴應是不準確的。對於馬剋思主義者來說,階級分化社會中的生産關係涉及剩餘産品如何生産、誰負責分配剩餘産品,以及用以怎樣的目的。波蘭尼關注的是産品和服務在個人之間或者其他占有主體之間的往返運動,而不關注社會關係框架,但是,正是社會關係框架允許産品和服務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從一個群體轉移到另一個群體。總之,古德利爾對波蘭尼的理論缺少“人剝削人的理論”深錶遺憾,這種缺失導緻波蘭尼對資本主義體係的批判存在很大弱點。波蘭尼自己也準確地錶達瞭這一點:他認為,馬剋思主義關於經濟在社會中的作用的論述屬於“剝削理論”——階級戰爭;而在他自己的理論體係中,則屬於“市場原理——沒有階級戰爭”。
  ……

前言/序言

  本書旨在批判性地介紹卡爾. 波蘭尼(Karl Polanyi)的著作,闡釋他的核心文本,並對他的主要論點展開廣泛的批判。寫作這本書源於我對波蘭尼研究方法的興趣,因為他綜閤藉鑒瞭社會學和政治經濟學各種研究傳統的概念,來構建其獨特的研究路數。但是,他具體藉用瞭哪些概念以及如何使用這些概念?隨著我更深入地研究波蘭尼的著作,這種睏惑感逐漸退去,一種仰慕之情油然而生,不禁感嘆其知識涉獵的深度、廣度和原創性,盡管我同時也更加明確地意識到其著作在許多方麵存在缺陷,包括經驗層麵和理論層麵。因此,我是站在總體贊成但又不失批判的立場上寫作此書的。
  在我研究的第一階段,一個很明顯的事實是,當時還沒有一本全方位介紹波蘭尼作品的著作。盡管當時有一本很有用的、研究頗為透徹的專著,即羅恩. 斯坦菲爾德(Ron Stan.eld)的《卡爾. 波蘭尼的經濟思想》(The Economic Thought of Karl Polanyi,1986),但是,正如書名所顯示的,該書關注的是他的經濟思想。盡管這一點無疑是波蘭尼研究的重心,但卻不是他唯一的關注點。而且,斯坦菲爾德沒有批判性地考察波蘭尼的思想,相反,他麯解瞭波蘭尼的思想,因而將波蘭尼的思想歸到新維布倫學說(Neo-Veblenian)的框架之下。此外,斯坦菲爾德的這本書現在已經過時。近三十年來,大量原始資料和二手文獻相繼齣版,世界也發生瞭很大變化,波蘭尼贏得瞭新的、更廣泛的聽眾。除瞭斯坦菲爾德的著作外,與本書的主題部分重閤的兩部專著分彆是艾倫. 莫裏斯. 西弗斯(Allen Morris Sievers)的《卡爾. 波蘭尼新經濟學批判》(Critique of Karl Polanyi’s New Economics,1949)和格雷戈裏. 鮑姆(Gregory Baum)的《卡爾. 波蘭尼的倫理學和經濟學》(Karl Polanyi on Ethics and Economics,1996)。但是,這兩本書在主旨和特點上都與本書極為不同。西弗斯的著作是一種爭辯性的批判而不是批判性的介紹,而且此書的齣版先於其他同類主題的著作;鮑姆的著作則是一種短評的擴展版,囊括瞭波蘭尼對神學和倫理學的冥思苦想。
  在《卡爾. 波蘭尼:市場的限度》一書中,我試圖全麵考察波蘭尼的作品。但是,由於篇幅原因,我捨棄瞭一些主題,我在其他地方討論瞭這些問題,包括波蘭尼在匈牙利期間政治和學術觀點的形成,a以及波蘭尼的傳記(這是我下一部書的主題)b。本書所捨棄的主題還包括:嵌入性原理(embeddedness theorem)的某些方麵;c撰寫《大轉型》之前的研究準備工作[特彆是波蘭尼對“管製資本主義”(regulated capitalism)以及民主與資本主義間矛盾的理解];d波蘭尼對福利國傢、布雷頓森林體係和社會民主傳統所進行的某些自相矛盾的、頗具爭議的評論。
  除瞭波蘭尼公開齣版的作品外,具有重大價值的文獻還有:對波蘭尼女兒卡麗. 波蘭尼—萊維特(Kari Polanyi-Levitt)的采訪資料;卡麗. 波蘭尼—萊維特、瑪格麗特. 門德爾(Marguerite Mendell)和丹尼爾. 薩利(Daniel Salee)以及肯尼斯. 麥剋羅比(Kenneth McRobbie)分彆於1990 年、1991 年和1994 年編輯齣版的二手文獻。我主要依據康科迪亞大學(Concordia University)卡爾. 波蘭尼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留存的珍貴檔案。正是在這裏進行的研究工作,讓我逐漸認識到,當前學術界對波蘭尼作品的流行解釋是不充分的,因為它們主要依
  據的是波蘭尼公開齣版的作品,而且主要是英文作品。在下文中,以“1-11”形式為開始的所有引用都標明瞭波蘭尼檔案的文件夾和文件名。我盡可能地注明文件的日期;對於重復使用同一檔案中的重要文本時,均將其列入參考文獻。從德語文獻翻譯成英語文本的材料,無論是否公開齣版,都屬於我個人的成果。
  卡爾. 波蘭尼是一位製度主義者,因此,當我現在轉嚮感謝那些幫助我完成本書寫作的人士時,也許從一個機構開始談起是最閤適的。正如上文所提及的,本文引用的所有未公開齣版的材料以及大量公開齣版的文獻,都源自卡爾. 波蘭尼研究所的檔案,包括波蘭尼的手稿、與同事和朋友的通信、著作撰寫提綱、筆記、大事記、波蘭尼個人圖書館的部分資料以及其他豐富的珍藏。卡爾. 波蘭尼研究所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資源寶庫,而且它管理完善,並對研究者敞開大門。然後,我要感謝研究所的共同創辦人、管理者和主任,他們分彆是卡麗. 波蘭尼—萊維特、安娜. 戈麥斯(Ana Gomez)和瑪吉. 門德爾(Margie Mendell),我欠他們的太多太多。我還有幸參加瞭研究所近年分彆在伊斯坦布爾和濛特利爾舉辦的兩場卡爾. 波蘭尼國際研討會。我要特彆感謝卡麗. 波蘭尼—萊維特,她願意待在濛特利爾接受我一輪又一輪的采訪,而且在近三年的時間裏,我一直與她保持電話聯係。我還要感謝馬蒂厄. 丹尼斯(Mathieu Denis)和弗裏德裏剋. 丹尼斯(Frédérique Denis),他們熱情的幫助讓我在濛特利爾的數次逗留都非常享受。此外,我還要感謝布魯內爾大學商學院和社會科學學院,它們承擔瞭我參會和學術旅行的費用。
  關於這部書稿齣版前的準備工作,我要特彆感謝三個人,他們認真閱讀瞭書稿的全部內容。剋裏斯. 漢(Chris Hann)逐字逐句地閱讀瞭書稿的所有章節,他見多識廣,並以幽默的方式指齣我的錯誤,從而鞭策我提高書稿質量。格奧吉. 傑爾盧吉揚(Georgi Derluguian)總是催人奮進,他的評論總是尖銳有用,而且為我下一部書稿的寫作提供瞭許多精神食糧。基思. 哈特(Keith Hart)進行瞭十分到位的批評,並提齣瞭建設性意見。此外,我還想感謝科斯塔斯. 拉帕維查斯(Costas Lapavistsas),他閱讀瞭早期書稿的部分章節,並提齣瞭頗具洞察力的建議(我們之間關於貨幣起源的辯論使我確信,我必須研究美索不達米亞地區貨幣的起源)。瑪吉. 門德爾認真閱讀瞭書稿的一章,幫助我發現許多模糊不清之處。戴維德. 坦迪(David Tandy)和穆罕默德. 納菲斯(Mohammad Na.ssi)為另外一章提齣瞭很有思想的評論。我還要感謝丹. 湯普金斯(Dan Tompkins),他研讀瞭其中一章,並與我分享他的重要資料。此外,邁剋爾. 哈德森(Michael Hudson )、米歇爾. 坎賈尼(Michele Cangiani )、卡麗. 波蘭尼—萊維特、蒂姆. 英戈爾德(Tim Ingold )、約翰尼斯. 瑞格(Johannes Renger)和基爾. 馬丁(Keir Martin)分彆批閱瞭書稿各章節,德裏剋. 沃爾
  (Derek Wall)核查瞭最終稿的部分內容,政體齣版社(Polity)的埃瑪. 哈欽森
  (Emma Hutchinson)提供瞭一個人所能期望得到的所有建議和支持。我要對上述所有人士錶達最誠摯的謝意!






《人類的終結:文明的黃昏與重塑》 一部關於現代性危機、全球化悖論與未來社會秩序的宏大思辨之作。 引言:當我們站在巨變的邊緣 我們正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曆史關口。二十世紀的宏大敘事——進步、理性、無限增長的信仰——正在崩塌。技術奇點在逼近,氣候變化已成無可辯駁的現實,地緣政治的鐵幕正在重新降臨,而“人性”本身,似乎正被算法與資本的洪流所重新定義。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周期或政治風暴,而是文明根基的動搖。《人類的終結》是一次對我們當下處境的深刻剖析,它拒絕提供廉價的希望或簡單的解決方案,而是試圖描摹齣籠罩在我們上空的復雜迷霧,並探索在迷霧散去後可能齣現的幾種未來圖景。 第一部分:理性的牢籠與效率的異化 本書首先深入探討瞭現代社會賴以生存的邏輯基礎——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的內在局限。不同於啓濛運動對理性的頌揚,本書認為,當理性被完全剝離瞭價值和目的的維度,僅作為達成某一既定目標的“最優路徑”時,它便成為瞭異化的源頭。 1.1 “算法之治”的幽靈:控製與透明的悖論 我們目睹瞭數據采集和算法預測如何滲透到社會肌體的每一個角落。從信用評分到醫療診斷,從新聞推送再到司法判決,決策權正悄然從人類的經驗和直覺手中轉移到冰冷的數學模型中。本書細緻地分析瞭這種“算法之治”如何創造瞭一種新型的、隱形的社會控製。它並非通過暴力,而是通過對“可能性”的篩選和預設,使個體在看似自由的選擇中,實際上被引導進入預設的軌道。關鍵在於,這種控製的“黑箱”特性,使得問責製形同虛設,透明度的缺失反而強化瞭係統的威權。 1.2 意義的消解與勞動的空心化 在後工業時代,大部分工作正在嚮“無意義的勞動”轉變,即那些不涉及創造性、情感投入,純粹為瞭維持係統運轉而存在的重復性任務。本書探討瞭“福特主義”的遺産如何演變為“零工經濟”的碎片化奴役,以及人工智能的崛起對人類心智的潛在衝擊。當創造力被外包給機器,當人類的核心價值——解決問題、共情、敘事——不再具有經濟上的稀缺性時,個體的存在感將何去何從?這不僅僅是失業問題,而是人類精神的“存在性危機”。 第二部分:全球化的斷裂與地方性的迴潮 全球化曾被許諾為消除邊界、實現普世繁榮的烏托邦工程。然而,本書認為,這種全球化本質上是一種單嚮度的、以金融資本為核心的“去地域化”過程,它加速瞭對地方性知識、文化韌性和生態承載力的消耗。 2.1 “超主權”的幻覺與民族國傢的復蘇 麵對跨國公司的巨大能量和無國界的金融流動,傳統民族國傢的主權似乎被架空。然而,本書指齣,在危機時刻,政治的最終堡壘依然是民族國傢。全球化並未帶來一個無政府的“世界村”,而是催生瞭一種“超主權的治理結構”——一個由國際組織、跨國精英和技術寡頭構成的鬆散聯盟,他們對本國公民負責的意願和能力日益減弱。這種權力的真空,恰恰為帶有排他性和保護主義色彩的極端民族主義迴潮提供瞭溫床。 2.2 供應鏈的脆弱性與生態的懲罰 新冠疫情和地緣衝突暴露瞭高度“優化”的全球供應鏈的極端脆弱性。本書將供應鏈危機視為一種“生態懲罰”——對自然資源掠奪的係統性反饋。當我們追求“地球上最低的邊際成本”時,我們卻忽略瞭生態邊界的剛性。從稀土爭奪到水資源短缺,環境問題不再是遙遠的預警,而是正在重塑國傢安全和經濟格局的核心議題。 第三部分:重塑共同體與重建時間感 麵對前述的睏境,本書拒絕陷入技術決定論或末日悲觀主義。它的核心論點在於:現代性的危機,本質上是“共同體”概念和“時間感”錯位的危機。 3.1 從“連接”到“共在”:地方社區的復興 現代性將人從血緣、土地和傳統中解放齣來,卻將他們投入到流動的、原子化的社會網絡中。本書強調,真正的社會韌性源於對“地方性”的再發現。這不是退迴到前工業時代的田園牧歌,而是有意識地重建那些能夠提供情感支持、知識傳承和集體行動能力的“小尺度共同體”。這包括對城市規劃、食物生産、公共空間的再思考,旨在培養一種“在場感”——即人們願意為之付齣努力、並能清晰看到其成果的生存空間。 3.2 對“永恒增長”範式的告彆:慢時間的必要性 資本主義的時間觀是綫性的、加速的,其唯一目標是下個季度的更高收益。本書主張必須進行一場“時間的政治學”革命,引入“慢時間”的概念。這種時間觀重視長期性、循環性和不可逆轉的生態周期。它要求我們重新定義“成功”——不是以GDP衡量,而是以世代福祉、生態健康和文化深度來衡量。這涉及對短期主義的製度性抵抗,例如,如何設計齣抵禦即時滿足誘惑的政治和金融工具。 結論:作為一種“審慎的實踐”的未來 《人類的終結》最終導嚮一種“審慎的實踐”(Prudent Praxis)。未來的不確定性是絕對的,但人類的選擇並非無關緊要。我們必須放棄尋找一個一勞永逸的“終極解決方案”,轉而緻力於在破碎的現實中,運用想象力、批判性思維和對曆史的深刻理解,進行持續的、局部的、有方嚮感的修正。這本書是對所有關心人類未來走嚮的思考者發齣的一項邀請:停止對舊有秩序的盲目優化,開始嚴肅地設計一個“不再受效率主導”的生存模式。 隻有當我們正視自身的局限、接受文明的黃昏並非終點,而是劇變開始的標誌時,我們纔能開始搭建通往新秩序的真正橋梁。

用戶評價

評分

卡爾·波蘭尼,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厚重感,似乎預示著一場關於經濟與社會深刻關係的哲學思辨。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卡爾·波蘭尼的瞭解僅限於一些零散的學術討論,知道他是一位對自由市場經濟持批判態度的社會經濟學傢。我尤其好奇他如何剖析“市場的限度”這一概念,因為在當今社會,市場經濟似乎已經滲透到瞭生活的方方麵麵,從日常消費到國傢政策,無處不在。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的市場邏輯背後可能隱藏的社會代價。我設想,波蘭尼可能會從曆史的宏觀視角齣發,追溯市場經濟的起源及其發展過程中對人類社會結構、文化價值以及個體生存方式産生的顛覆性影響。他是否會像一位技藝精湛的手術師,精準地解剖齣市場擴張過程中那些看似微小卻可能緻命的“腫瘤”,並深入探討這些“腫瘤”是如何影響社會肌體的整體健康的?我腦海中浮現齣許多問題:市場邏輯是否真的能夠有效地協調社會資源,還是在追求效率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犧牲掉那些不可量化的、珍貴的社會情感和傳統聯係?波蘭尼的分析是否會觸及到諸如貧富差距、環境破壞、社會失序等一係列伴隨市場化進程而來的棘手問題?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種“醍醐灌頂”的體驗,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在擁抱市場經濟的便利之時,我們也必須保持警惕,審慎地界定市場的邊界,以免讓其無限製的擴張侵蝕掉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人文根基。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就像參加瞭一場思想的盛宴,卡爾·波蘭尼以其獨特的洞察力,為我打開瞭一扇理解現代社會運作邏輯的窗口。他不僅僅是在討論經濟理論,更是在探討一種社會哲學。我尤其被他關於“商品化”的論述所震撼,他揭示瞭當土地、勞動力和貨幣這些本不應被視為純粹商品的事物被推嚮市場進行買賣時,所帶來的巨大破壞力。這讓我聯想到我們身邊許許多多的現象:教育被過度商業化,醫療資源被市場邏輯所裹挾,甚至人際關係似乎也沾染上瞭功利的色彩。波蘭尼的分析讓我開始反思,是不是我們太過於迷信市場的萬能性,而忽略瞭這些“嵌入”在社會肌體中的要素,它們有著自身特殊的價值和功能,不應該被簡單地納入市場交換的範疇。他提齣的“反身運動”的概念,即社會為瞭抵禦市場經濟的侵蝕而産生的自我保護機製,也讓我豁然開朗。這解釋瞭為什麼在曆史上,人們會不斷地通過法律、社會運動等方式來限製市場的權力,建立起各種社會保障和福利體係。這不僅僅是一種經濟行為,更是一種生存的本能,一種對社會完整性和人類尊嚴的捍衛。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一個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絕不能任由市場力量 unchecked,必須有一個強大的社會框架來約束和引導它,確保經濟的發展服務於人的福祉,而不是反過來。

評分

卡爾·波蘭尼的著作,對我來說,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啓濛。在閱讀之前,我對“市場”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被主流經濟學所塑造的,認為市場是最高效的資源配置方式,是通往繁榮的必然路徑。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之前的認知。波蘭尼以其宏大的曆史視野和深刻的社會洞察力,揭示瞭自由市場經濟內在的局限性和潛在的破壞力。他並非否定市場的存在和價值,但他堅決反對將市場視為一個能夠自我調節、不受任何約束的萬能係統。他著重分析瞭當“勞動力”、“土地”和“貨幣”這三個“虛假商品”被完全推嚮市場時,會對社會結構、人類尊嚴和自然環境造成怎樣的顛覆性衝擊。我被他對曆史的細緻梳理所摺服,尤其是對19世紀英國社會經曆的“大轉型”的描寫,讓我清晰地看到瞭市場擴張如何瓦解瞭傳統的社會聯係,導緻瞭普遍的貧睏和失序。同時,他也闡釋瞭社會如何通過“反身性”的自我保護機製,不斷地對市場的侵蝕進行反擊,從而試圖維持社會的平衡和穩定。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經濟活動並非孤立的,它必須嵌入到社會和政治的框架之中,接受監管和引導,纔能真正服務於人類的福祉,而不是反過來吞噬社會。

評分

作為一名對社會科學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發現卡爾·波蘭尼的這本書提供瞭一種截然不同的思考角度。我一直以為經濟發展就是市場效率的提升,就是GDP的增長,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經濟發展絕不僅僅是數字上的增減,它更關乎社會是否能夠保持穩定、公正和人性。波蘭尼的敘述,並非是枯燥乏味的經濟學說教,而更像是一位睿智的長者,在講述一段關於人類文明如何與市場博弈的史詩。他通過對曆史案例的深入挖掘,例如對19世紀歐洲社會所經曆的“大轉型”的描繪,讓我看到瞭市場化進程中那些被掩蓋的陰影。他反復強調,市場並非天然存在,而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創造,並且它的擴張必然會觸及到社會原有的根基,尤其是當涉及到勞動力、土地和貨幣這些“社會關係的基石”時。我開始理解,為什麼在很多社會發展階段,都會齣現關於社會保障、環境保護以及金融監管的爭論,這些爭論的背後,其實是對市場邊界的不斷探索和界定。這本書讓我對“社會”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並非是經濟活動的附屬品,而是經濟活動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一個健康的社會能夠限製和引導市場,使其更好地服務於人類的共同福祉。

評分

這本書的論述方式,給我一種循序漸進、抽絲剝繭的感覺。卡爾·波蘭尼並沒有直接拋齣結論,而是通過對曆史事件和社會現象的細緻描繪,一步步引導讀者進入他的思想世界。他對19世紀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社會變遷的分析尤為精彩,他描繪瞭在這個過程中,傳統的社會結構如何被瓦解,人們的生活方式如何被徹底改變,以及由此引發的普遍的不安和抵抗。他解釋瞭為什麼自由市場經濟,雖然在理論上似乎能帶來效率和繁榮,但在實踐中卻常常導緻社會動蕩和不平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關於“虛假商品”(fictitious commodities)的論點,即勞動力、土地和貨幣。他認為,將它們視為完全的市場商品,忽視瞭它們與人類社會、自然環境以及貨幣作為交換媒介的本質屬性,是導緻社會失序的根源。這讓我對當下許多社會問題有瞭更深的理解,比如環境的不可持續性,勞工權益的保障睏境,以及金融市場的過度投機。波蘭尼的分析讓我意識到,經濟活動並非孤立存在,它與社會、政治、文化緊密相連,任何試圖將經濟與社會徹底分離的嘗試,最終都會付齣沉重的代價。這本書提供瞭理解我們所處世界復雜性的一個強大分析工具。

評分

經典作品,值得收藏閱讀

評分

很舒服 很漂亮 很閤適 不錯的

評分

買太多書瞭,還沒來得及看

評分

書還不錯,需要好好研究下

評分

好書推薦!

評分

好書

評分

很好很棒我喜歡!真的很齣色的一本書!下次還會選擇京東!

評分

很不錯的書籍,值得購買

評分

非常好的書,非常值得一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