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日历(2017)

物种日历(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果壳网 编
图书标签:
  • 自然
  • 动物
  • 生物
  • 科普
  • 博物
  • 日历
  • 摄影
  • 物种
  • 年度
  • 图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ISBN:97875455221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7067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2
字数:5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一本高颜值、涨知识的科普日历!国内知名科普社群果壳网联手新华文轩精心出品!
  2.新潮的阅读方式!365天,每天扫码阅读一篇自然科普短文;53周,每周一幅生物手绘写真:每天一个物种,带你重新认识这个多彩的世界!
  3.与60万人共度酷炫科普的2017!可在每篇科普文章后留言、互动交流。
  4.精美手绘写真!可撕下来的物种日历!可贴、可送人、可收藏!
  5.2017《物种日历》主题词:萌!有萌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017,365个萌宠动植物来袭,让我们一起度过呆萌的2017!
  6.首页附赠精美明信片。
  7.可立于办公桌(内附使用方法),让呆萌动植物伴您度过2017每一天!

内容简介

  《物种日历(2017)》不止是一本日历,更是一本便携的百科全书。以背面小小的二维码为媒介,物种日历第1次将线上、线下的内容相结合,开创了科学传播的新途径。每天凌晨零点,更新一篇生动的科普短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带你重新认识神奇的自然世界。
  《物种日历(2017)》是一种可“立”起来的日历,特色:1.一年50多周,一周一张手绘生物写真;2.一年365天,每天扫描二维码即可看到一篇物种介绍。

作者简介

  果壳网,是中国具影响力的科技媒介,是开放、多元的泛科技兴趣社区。提供负责任、有智趣、贴近生活的科技主题内容,致力于让科学兴趣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和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科技有意思。

精彩书评

  陪伴孩子一段美好时光
  我每天都会追着物种文章看,也会读给孩子听,这已然成为我家的固定习惯。
  ——读者评论

  对世界抱有好奇心,认识新的生灵和物种。
  ——读者评论

目录

1月1日元旦 伊比利亚猞猁 Lynx pardinus
1月8日 八色鸫 Pitta nympha
1月15日 粒突箱鲀Ostracion cubicus
1月22日 碎毛盘海蛞蝓Jorunna parva
1月29日 羊驼Vicugna pacos
2月5日 糖果蜗牛Liguus virgineus
2月12日 大嘴地雀Geospiza magnirostris
2月19日 捕蝇草Dionaea muscipula
2月26日 大耳猬Hemiechinus auritus
3月5日 条纹海马Hippocampus zebra
3月12日 长尾毛丝鼠/龙猫Chinchilla lanigera
3月19日 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
3月26日 莫氏树蛙Rhacophorus moltrechti
4月2日 鲸头鹳Balaeniceps rex

精彩书摘

  1月15日 粒突箱鲀(Ostracion cubicus):俗称“木瓜”,幼鱼金黄带黑点的肤色惹人喜爱,长大后会变成暗淡的蓝灰色。箱鲀游泳很慢,靠骨板状的六边形鳞片“铠甲”和分泌毒素防御捕食者,但毒素过多自己也会中毒。
  1月29日 羊驼(Vicugna pacos):羊驼的祖先是安第斯山脉的野生小羊驼,也叫骆马。人类饲养羊驼,主要是为了取得它的毛,用作优质衣料。经过长年选育,现在的羊驼毛发丰厚,圆滚滚的,剃毛后变“瘦”的样子更加呆萌。
  2月5日 糖果蜗牛(Liguus virgineus):这种漂亮的蜗牛住在树上,以树皮上的苔藓和真菌为食。虽然学名里有“virgin”,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都是女性。和其他蜗牛一样,它们雌雄同体,但仍然需要交换精子,将卵受精。卵很大,但是数量不多,产在树下的泥土里。
  8月20日 猴面小龙兰(Dracula simia):猴面小龙兰的属名“dracula”意为“小龙”,也是德古拉伯爵的名字。长相如此奇葩是因为拟态,但拟态对象不是猴子,而是一种并不起眼的蘑菇。小龙兰的唇瓣形态和气味都像蘑菇,可以吸引食菌蝇类为自己传粉。
  12月3日 赤狐(Vulpes vulpes)与传说不同,赤狐并不是特别聪明,但它适应能力很强,而且非常灵活,奔跑、跳跃都很拿手。赤狐用一套特殊的动作捕捉小动物,腾空跳起,在空中一弯腰下降,酷炫地用前爪按住猎物。但有时会一头扎进雪里,有点蠢。
  ……

博物精选:自然世界的微观与宏观之旅 一部关于地球生命多样性的深度探索之作 作者/编者团队: 跨学科研究团队(古生物学家、植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家、生态地理学家) 出版年份: 2023年(或根据您期望的“不含《物种日历(2017)》”的年份设定) 图书定位: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物种的工具书,而是旨在通过严谨的科学观察、生动的叙事手法,带领读者领略地球生命演化的宏伟历程与当下生态系统的精妙平衡。它聚焦于那些未被主流科普读物充分揭示的物种间的互动关系、独特的生存策略,以及驱动生物地理格局形成的关键地理与气候因素。 --- 第一部分:隐秘的微观世界——生命的基础结构与适应 章节概述: 本部分将镜头聚焦于宏大叙事之外的生命细节,探索支撑地球生态系统运作的基础机制,从细胞层面的精密工程到微小生物的生存法则。 1.1 细胞的史诗:从原核到真核的迁徙 本书将深入探讨生命起源的关键转折点——真核细胞的形成。我们不仅回顾恩塞·萨克的内共生学说,更侧重于介绍近年来对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组演化的最新研究发现。重点剖析了细胞器如何通过基因水平转移(HGT)实现了功能互补,并探讨了这种结构突破对多细胞生物复杂性爆发的决定性意义。 1.2 微生物的地下帝国:看不见的驱动力 重点介绍那些在土壤、深海热泉和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群落。深入分析了微生物如何通过氮循环、碳循环维持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例如,对嗜酸古菌和深海化能自养细菌的生存策略进行详细描摹,揭示它们如何在没有光照的极端压力下,构建起完整的能量流动体系。 1.3 植物的化学战争:次生代谢的进化军备竞赛 本章抛弃对常见开花植物的简单介绍,转而关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复杂性。通过对特定科属(如唇形科、菊科)的深入解剖,阐述植物如何通过合成生物碱、萜类和酚类化合物,有效地防御植食性昆虫和病原体的侵袭。同时,也探讨了这些化学物质在人类传统医药中的应用潜力与科学验证。 --- 第二部分:形态的奇迹——动物世界的生存艺术与功能演化 章节概述: 本部分聚焦于动物界中那些在特定环境下进化出非凡结构和行为的物种,探索自然选择塑造的令人惊叹的适应性案例。 2.1 伪装的极限:拟态、趋同与环境适应 本书细致比较了不同物种间的防御策略。重点对比了贝茨拟态(无害模仿有害)和缪勒拟态(共同示警)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传播效率。引入了对变色龙、章鱼等利用皮肤色素细胞进行动态伪装的物理学原理分析,以及一些昆虫如何通过模仿枯枝、叶片等无机物来规避捕食者的案例。 2.2 迁徙的导航系统:超越本能的生物罗盘 深入探讨几种长距离迁徙动物(如北极燕鸥、斑蝶、洄游鱼类)如何实现精准导航。除了已知的地磁感应能力外,本章着重介绍了对“量子罗盘”机制(基于隐花色素)的最新理论探讨,以及它们如何整合太阳角度、偏振光和气味信息,构建多重导航冗余系统。 2.3 声音的生态学:复杂鸣叫背后的社会结构 本章分析了高等脊椎动物(尤其是鲸豚类和灵长类)的社会性发声。研究了抹香鲸独特的“密码式”咔嗒声在远距离交流和群体协作中的作用,以及一些鸟类鸣唱中学习和方言的形成机制,揭示了声音复杂性与社会群体规模之间的关联。 --- 第三部分:地球的脉络——生态地理与生物多样性热点 章节概述: 从宏观视角审视地理因素、气候变迁如何塑造了今日地球上物种的分布格局,并探讨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基础。 3.1 板块漂移与物种隔离:大陆的生物学遗产 本章以冈瓦纳古陆的解体为背景,系统梳理了现存物种(如南美洲的负鼠、澳洲的有袋类)在不同大陆上独立演化的历史轨迹。重点分析了“孤立岛屿”生态系统(如马达加斯加、夏威夷)中特有种(Endemics)形成的速度与脆弱性,解释了这些地区为何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宝库和保护的难点。 3.2 气候带的边界:山脉、洋流与物种的垂直分布 探讨了海拔梯度如何模拟纬度梯度,形成“山地岛屿”效应。详细分析了安第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的物种分带现象,以及洋流(如寒冷的秘鲁寒流)如何影响沿岸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特有物种的形成。 3.3 生物多样性的衡量与危机:功能性多样性的视角 本书呼吁超越传统的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概念,引入“功能性多样性”(Functional Diversity)的衡量标准。解释了即使在物种数量相近的两个森林中,由于关键功能类群的缺失,其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也可能存在巨大差异。最后,本书以严谨的数据模型,分析了当前人类活动对关键生态系统功能(如授粉、水分调节)造成的不可逆的潜在影响。 --- 结语:未来的生态想象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基于当代科学前沿的、立体的生命图景。它提醒读者,自然界不仅存在着我们熟悉的宏大叙事,更蕴含着无数精妙的设计和未解之谜。理解这些生命运作的内在逻辑,是我们在快速变化的地球环境中,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 内共生、次生代谢、拟态、量子罗盘、生物地理学、功能性多样性、极端微生物、生态演化。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物种日历(2017)》,就好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自然界奇妙角落的任意门,瞬间将我从钢筋水泥的都市生活拉扯出来,置身于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惊喜的世界。书中的每一页,都仿佛是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精心描绘的微缩画卷,讲述着那些我们平日里可能擦肩而过,却又无比迷人的生命故事。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科普读物,而是充满了温度和人文关怀的散文集。作者以细腻的观察和充满诗意的语言,将一个个看似平凡的物种,挖掘出它们背后隐藏的独特魅力和生存智慧。读着读着,你会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小虫、小草,甚至是我们司空见惯的某些动物,都拥有着超乎想象的生命力与复杂性。书中的故事,有时令人捧腹,有时引人深思,有时又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但无一例外,都深深触动了我的心弦。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提醒我,在这颗星球上,我们并非孤单的存在,而是与万千生命共享着同一片天空,同一片土地。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物种的知识,更是关于生命的赞歌,关于敬畏与热爱,关于重新发现世界的美好。

评分

《物种日历(2017)》这本书,绝对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它像一本精心制作的自然图鉴,又像一篇篇充满人文关怀的散文。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将那些我们常常忽视的、甚至是被误解的物种,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的文字,时而幽默风趣,时而深沉哲思,总能精准地捕捉到物种最动人、最特别的一面。我尤其欣赏书中那种不落俗套的叙事方式,它不是一味地罗列科学数据,而是将科学知识巧妙地融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有趣的观察中。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跟着一位资深博物学家进行一场奇妙的探险,每一次翻页,都可能遇见一个令人惊喜的新发现。它不仅仅是关于“物种”本身,更是关于“生命”的哲学。它让我重新思考,在这个星球上,我们人类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该如何与这个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和谐共处。

评分

《物种日历(2017)》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最令人耳目一新的一本。它颠覆了我对于“物种介绍”类书籍的刻板印象。过去,我总觉得这类书籍要么枯燥乏味,要么过于专业,难以消化。但这本书完全不同,它就像一个博学又风趣的朋友,用一种极其平易近人、充满故事性的方式,将那些关于自然界的小秘密娓娓道来。作者的文字功底着实了得,常常能将一个简单的物种,通过生动的比喻、巧妙的联想,描绘得活灵活现,仿佛就出现在眼前一般。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场别开生面的“自然对话”,每一页都充满了新鲜感和探索的乐趣。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跳出纯粹科学描述的段落,它们往往会涉及到物种与人类文化、历史、甚至是一些有趣的民间传说之间的联系,这使得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多元。它教会我,观察世界,不仅要用眼睛,更要用心,去感受那些隐藏在事物表象之下的深刻内涵。

评分

这是一本读起来让人心情舒畅的书,《物种日历(2017)》。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别致,带着一种悠闲而又敏锐的观察力,将大自然中那些细微之处的美好,一一展现出来。作者就像一个生活在自然中的隐士,用他那平静而又充满力量的笔触,描绘着生命的百态。我喜欢它没有那种说教式的知识灌输,而是用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读者去发现和体会。书中的每一个物种,都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和人格魅力,它们不再是冷冰冰的样本,而是有了自己的故事和情感。读这本书,就好像置身于一个宁静的花园,或者漫步在清晨的森林,感受着生命的气息,体验着自然的馈赠。它让我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可以暂时栖息的宁静之地,也让我对这个充满奇迹的世界,多了一份新的认识和热爱。

评分

不得不说,《物种日历(2017)》这本书,就像一首首关于生命的轻柔民谣,在我的脑海里久久回荡。它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作者仿佛是一位饱经风霜的旅人,用他那充满智慧和温情的目光,为我们一一揭开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下的自然奇迹。我常常会在深夜,捧着这本书,沉浸在那些关于植物生长、动物迁徙、或是昆虫繁衍的故事里。每一个物种,都在作者的笔下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它们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冰冷名词,而是有了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悲欢离合。我被书中描述的那些微小生命的坚韧与顽强所震撼,也为它们所经历的生死轮回而感叹。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宝贵,也让我对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多了一份敬畏和珍惜。

评分

非常喜欢很萌很可爱,喜欢。

评分

漂亮

评分

非常喜欢很萌很可爱,喜欢。

评分

和想象中的一样好

评分

漂亮

评分

刚买回来的书就开始撕撕撕也是没谁了 但是大爱 以后每年一本决定了!

评分

和想象中的一样好

评分

和想象中的一样好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