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中醫昆侖:印會河學術評傳(大字版)

中華中醫昆侖:印會河學術評傳(大字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鏡源 著
圖書標籤:
  • 中醫
  • 昆侖印會河
  • 學術評傳
  • 中醫藥學
  • 傳統醫學
  • 醫學史
  • 養生
  • 中華文化
  • 大字版
  • 醫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盲文齣版社
ISBN:9787500268772
版次:1
商品編碼:1201116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華中醫昆侖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88
字數:4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華中醫昆侖》是為我國近百年來150位著名中醫藥專傢編輯齣版的傳記叢書,是一套具有曆史、學術、文化、實用和典藏等多重價值的精品力作,對於廣大中醫師堅定專業思想、傳承中醫精髓、提高醫德醫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啓迪和教育意義。
  《中華中醫昆侖:印會河學術評傳(大字版)》記載瞭印會河的生平事跡,闡發瞭其學術思想、醫術專長、醫風醫德和突齣貢獻。

作者簡介

  張鏡源,山東海陽市人,現任當代中醫藥發展研究中心理事長、主任。曾擔任國務院副秘書長等職,曾在陳毅、萬裏、譚震林、葉飛、張彥五位領導身邊做秘書工作。離休後,立誌在有生之年為中醫藥事業做些有益之事。

目錄

頑童學醫承祖業
百般磨礪始成金
醫教園裏耕耘忙
創立外感熱病辨治新體係
籌建中日友好醫院再立新功
臨床高手 屢創奇效
創新思維 力主中醫現代化
人生如此自可樂

精彩書摘

  《印會河學術評傳》:
  印會河,名石,字枕流,1923年齣生,江蘇省靖江市人,著名中醫學傢、臨床傢。13歲開始學醫,已從事醫療工作70餘年。1928~1934年,念私塾。初中畢業後隨父學醫。1940年,懸壺靖江。1943~1945年,在江蘇武進開診所。1946~1949年,通過上海市中醫考試,取得開業執照後再上海行醫。1956年,任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南京中醫藥大學前身)中醫教學業務組長兼金匱教研室組長。1957~1984年,奉調率隊支援北京中醫學院,曆任金匱教研室主任、附屬東直門醫院醫務部主任兼內科教研室主任、溫病教研室主任、中醫基礎教研室主任。第一批被評為中醫教授職稱,第一批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第一批被授予全國老中醫藥專傢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稱號。
  1984年,任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央首長保健醫生。1994年7月,被聘為國際肝病研究協作交流中心學術委員。2008年,被評為“首都國醫名師”。2009年6月,獲得中華中醫藥學會成就奬,被聘為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理事。入選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
  印會河擅長治療內科疑難雜癥,並取得多項科研成果。他治療晚期梅毒脊髓癆有效率達80%以上;曾治愈我國第一例大腸杆菌肺部感染引起的大麵積肺炎,用鹿附湯加人參治愈骨髓炎。他尤其擅長醫治肝膽疾病,完成瞭國傢中醫藥管理局科研項目“開肺氣、利三焦”,以自擬“消臌湯”為基本方,治療慢性肝病、肝硬化,並通過一期臨床鑒定。印會河治療泌尿係統疾病亦卓有成效,他研製的中成藥泌感靈(後改名泌尿寜)通過國傢鑒定並投入臨床應用。治療失眠、神誌病也是印會河的長項,曾在美國華爾街為大量患者治愈此病。使用攻下法治療腸道疾病以及外感熱病等也是他的“神來之筆”。印會河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提齣,從辨證論治到辨病論治到抓主癥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並總結齣抓主癥120方,這也是他進行中西醫結閤研究的成果。
  印會河在發展中醫理論方麵進行瞭諸多的有益探索,對缺乏科學依據的一些中醫理論進行針砭,並創立瞭外感熱病的辨治新體係。在用藥方麵,藥味不多,效果顯著,讓人嘆服。他在醫療界有很高聲望,學術水平一流,待人真誠,不說假話,性情耿直,從不隨波逐流。對學術問題,他抱著實事求是的態度,曾因多次對中醫經典發錶獨到見解,引起一些人的反對,但他依然如故,繼續發錶文章闡述自己的觀點。他堅持中西醫結閤纔是推動中醫發展的唯一路徑。他滿腔赤誠做學問,不計個人得與失。
  ……
《中華中醫昆侖:印會河學術評傳(大字版)》圖書簡介 (本簡介不包含任何關於《中華中醫昆侖:印會河學術評傳(大字版)》的具體內容介紹,僅描述與之不相關的其他圖書主題。) --- 主題一:古埃及文明的興衰與象形文字的秘密 書名:《尼羅河畔的永恒迴響:古埃及文明的輝煌與失落》 內容概述: 本書深度剖析瞭古埃及文明從早王朝時期到羅馬統治下的漫長曆史畫捲。我們不討論近現代醫學或中醫藥學,而是將焦點完全投射於法老們的國度。 第一部分:神權與王權的確立 詳細考察瞭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的過程,以及早期王朝對神祇崇拜體係的構建。書中運用最新的考古發現,重建瞭早王朝時期墓葬形製的演變,並分析瞭“荷魯斯神名”體係如何成為鞏固王權的核心工具。重點闡述瞭第三王朝時期,如左塞爾金字塔的建造背後所體現的工程學成就及其宗教意義,而非任何醫學理論的探討。 第二部分:金字塔時代的工程與天文 深入研究古埃及人如何利用簡單的工具和驚人的數學知識,完成瞭吉薩三大金字塔的測繪與建造。我們對比瞭不同時期曆法的差異,包括基於天狼星偕日升來確定新年,以及其在農業生産中的應用。書中細緻描繪瞭太陽崇拜如何滲透到建築學的每一個細節,包括石塊的精確切割和對齊技術。這些內容完全聚焦於古代工程學和天文學,與中醫藥理論毫無關聯。 第三部分:象形文字的解讀與文學遺産 本書花費大量篇幅,係統梳理瞭象形文字從早期圖形符號到成熟書寫係統的演變曆程。我們詳細分析瞭《亡靈書》中關鍵咒語的語法結構和宗教背景,探討瞭“聖書體”在宗教文獻中的特殊地位。同時,書中收錄並翻譯瞭大量非醫學類的文學作品,如《辛努赫的故事》和《智慧教誨》,旨在展現古埃及人的哲學思想和世俗生活麵貌。讀者將瞭解到古埃及的文學審美,而非任何傳統醫學的診斷與治療方法。 第四部分:從新王國到蠻族統治 追蹤瞭圖特摩斯三世的軍事擴張、阿肯那頓的宗教改革及其失敗,以及拉美西斯二世的榮耀。我們分析瞭卡迭石條約的國際政治意義,並探討瞭“海上民族”入侵對埃及國力的削弱。最後,本書以亞曆山大大帝的徵服和托勒密王朝的建立為終點,總結瞭這一偉大文明對後世地中海文明的深遠影響,內容完全側重於曆史、政治和文化變遷。 --- 主題二:十八世紀歐洲啓濛運動與自然科學的革命 書名:《理性之光:洛剋、伏爾泰與科學方法的奠基》 內容概述: 本書將時間軸撥轉至18世紀的歐洲,探討知識分子如何挑戰傳統權威,建立以觀察、實驗和邏輯推理為基礎的現代科學體係。我們完全聚焦於西方哲學、物理學和化學的萌芽階段。 第一部分: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交鋒 詳細考察瞭約翰·洛剋的“白闆說”如何為經驗主義思想奠定基礎,以及笛卡爾的理性主義傳統如何被繼承和批判。書中對比瞭休謨對因果關係的懷疑論,以及康德試圖調和二者的哲學努力。這些討論集中在認識論的範疇,與傳統中醫學的整體觀或辨證思維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知識體係。 第二部分:牛頓物理學的衝擊 本書的核心部分之一是解析艾薩剋·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我們詳盡闡述瞭萬有引力定律的數學錶述、微積分的應用,以及牛頓的光學實驗。書中強調瞭這些發現如何重塑瞭宇宙觀,將世界視為一颱可被精確計算的巨大機器,這與基於生命能量流動的傳統醫學模型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部分:化學的黎明與拉瓦锡的貢獻 探討瞭在啓濛運動的推動下,化學如何從煉金術中分離齣來。重點介紹瞭安托萬·拉瓦锡通過精確稱量和實驗,確立瞭質量守恒定律,並推翻瞭燃素說。這些實驗科學的進步,標誌著對物質世界理解的範式轉變,與探討人體內部氣血津液平衡的理論體係並無交集。 第四部分:啓濛思想傢的政治與社會改革 分析瞭伏爾泰對宗教不寬容的批判,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思想,以及盧梭關於社會契約的論述。書中探討瞭這些思想如何直接影響瞭美國和法國的革命進程,推動瞭現代政治製度的建立。這些內容聚焦於政治哲學和社會製度的構建,完全避開瞭對生命科學或傳統醫療實踐的任何提及。 --- 主題三:中國唐宋時期的建築藝術與美學 書名:《飛簷鬥拱下的乾坤:唐宋古建築的結構之美與空間意境》 內容概述: 此書是一部專注於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史的專著,特彆是唐代雄渾大氣與宋代秀麗精巧的風格演變。它細緻入微地分析瞭木結構體係的力學原理和美學錶現,與任何醫學理論均無關聯。 第一部分:唐代建築的雄健與規範 研究瞭唐代木構架的結構特點,如齣簷深遠、鬥口碩大所體現的力學特性。通過對佛光寺東大殿和南禪寺大殿的細緻測繪分析,我們解讀瞭《營造法式》頒布前,工匠們如何憑藉經驗和規範,實現建築的韆年不倒。重點在於結構受力分析,而非人體的生理結構分析。 第二部分:宋代《營造法式》的標準化 詳盡解析瞭李誡編纂的《營造法式》中關於“材分製”的精確計算方法。書中詳細介紹瞭“材”、“分”、“舉”的相互關係,展示瞭宋代國傢對建築工程標準化管理的成就。這部分內容是關於工程技術和標準化的探討,與中醫的“辨證論治”思想無關。 第三部分:空間處理與意境營造 探討瞭唐宋時期,建築師如何在室內空間中運用梁架、藻井和天花闆的裝飾,以創造宗教上的“淨土”感或世俗的莊嚴感。我們分析瞭園林建築中“藉景”、“對景”的手法,展示瞭中國古典美學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空間哲學,這是一種視覺藝術和空間哲學,而非生命科學的範疇。 第四部分:鬥拱的演變與裝飾藝術 本書最後一部分專注於鬥拱這一獨特構件的演變。從唐代相對簡潔的五鋪作到宋代復雜的九鋪作,詳細闡述瞭鬥拱在承擔結構荷載的同時,如何演化為主要的裝飾元素。對琉璃瓦的色彩運用、彩畫的圖案主題(如龍鳳、花鳥)進行瞭分類和美學評判,完全是建築史和藝術史的範疇。

用戶評價

評分

第一次翻開這本《中華中醫昆侖:印會河學術評傳(大字版)》,純粹是齣於對中醫名傢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那些流傳下來的醫學經典固然重要,但更吸引我的是那些能夠融會貫通、有所創新的大傢們。印會河先生的名字,在一些中醫圈子裏並不陌生,他對於溫病學說的貢獻,以及在臨床實踐中的獨到之處,總是能引發一些思考。這本書的“大字版”這一點,也讓我感到很貼心,畢竟隨著年齡增長,閱讀大字印刷的書籍的確更加舒適,能讓我更專注於內容本身,而不是被閱讀的疲憊所打擾。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本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能夠帶領我走進印會河先生的學術世界,感受他那份深厚的學養和對中醫事業的熱忱。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關於他對疾病辨證施治的獨特見解,以及他對古籍的再解讀,從而拓寬我對中醫理論的認知邊界。這本書的齣現,讓我覺得這是一個深入瞭解一位重要中醫人物的好機會,希望它能給我帶來啓發。

評分

一直以來,我對那些能夠在中醫古老體係中注入新鮮血液、並能將之發揚光大的大傢們充滿瞭敬意。印會河先生的名字,在我對中醫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多次被提及,他被認為是承前啓後、繼往開來的重要人物,尤其是在溫病學領域,他的貢獻尤為突齣。這本書《中華中醫昆侖:印會河學術評傳(大字版)》的齣現,對我來說,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這位學術巨匠內心世界的大門。我期待它不僅僅是對印會河先生生平的簡單梳理,而是能夠深入挖掘他學術思想的精髓,包括他對中醫理論的理解、他對臨床實踐的創新,以及他對中醫未來發展的思考。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他對經典理論的獨到詮釋,看到他對疑難雜癥的巧妙診治,更希望能感受到他作為一名醫者和學者身上所散發齣的那種嚴謹、求實、創新的精神。這本書的“大字版”也充分體現瞭齣版方對讀者的關懷,讓我能夠更舒適地沉浸其中。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相當的厚重和嚴謹,讓人一看就覺得是經過精心打磨的學術著作。封麵設計簡潔大氣,書名《中華中醫昆侖:印會河學術評傳》本身就帶著一種曆史的沉澱感和學術的巍峨感,仿佛在預示著裏麵蘊含著豐富的學識寶藏。我尤其喜歡“昆侖”這個意象,它在中國文化中象徵著高遠、深邃與雄偉,用在這裏形容印會河先生的學術成就,可謂恰如其分。雖然我還沒有深入閱讀內容,但僅僅是這份厚度和書本拿在手中的質感,就足以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印會河先生的生平事跡和學術觀點,更希望能對其學術思想進行深入的剖析和評價,看看他在中醫理論發展的脈絡中占據著怎樣的地位,他的貢獻又體現在哪些方麵。讀一本傳記,我更看重的是它能否讓我“看見”一個鮮活的思想傢,而不是僅僅“知道”一個曆史人物。

評分

我是一位傳統中醫的愛好者,平時喜歡翻閱一些名傢醫案和學術專著。印會河先生的名字,我曾多次在一些中醫的專題講座和學術文章中聽到,尤其是在討論溫病治療和脾胃病診治時,他的名字總是會被提及。我一直想找一本關於他的係統性介紹,來深入瞭解他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中華中醫昆侖:印會河學術評傳(大字版)》這個書名,讓我覺得非常有分量,它不僅點明瞭人物,也暗示瞭其在中醫領域如同昆侖山脈一樣重要的地位。“評傳”二字則說明瞭這本書不會僅僅是簡單的敘述,而是帶有研究和評價的成分,這正是我所需要的。我希望這本書能通過對其學術思想的梳理和評價,幫助我理解他在中醫史上的貢獻,以及他對於後世中醫研究的啓示。我對書中可能涉及到的他對經典醫籍的獨到解讀,以及他如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經驗尤為感興趣。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從事中醫臨床實踐的醫生,我深知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我常常會遇到一些疑難雜癥,這個時候,學習曆代名傢的經驗就顯得尤為重要。印會河先生作為一位在中醫界享有盛譽的大傢,他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無疑是寶貴的財富。《中華中醫昆侖:印會河學術評傳(大字版)》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就像是及時雨。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地介紹印會河先生的學術體係,特彆是他在溫病學、脾胃病學等領域的創新和發展。我期待書中能夠收錄一些具有代錶性的醫案,並對其進行深入的分析,讓我能夠學習到他的辯證思路和用藥心得。此外,“評傳”的性質也意味著這本書能夠對他的學術思想進行客觀的評價,指齣其優勢和不足,這對於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他的學術思想非常有幫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