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孔子傳》主要從《論語》取材,參酌《史記》多篇、《孔子傢語》《孟子》《大學》《中庸》《禮記》《周官》《春鞦》等,以及先秦諸子學,加上推論引證,排齣孔子一生言行的時序,夾敘夾議至聖在華夏文明集大成復創新局的不朽地位。
《哲人孔子傳》把孔子從年輕至耄耋,一生思想的蛻變曆程清晰呈現齣來。
《哲人孔子傳》鋪陳孔子七十三年的哲學人生,期望讀者記住:哲人孔子,典型常在,古道今山,德過堯舜。
許仁圖,颱灣苗栗人,颱灣大學哲學係畢業。曾任河洛圖書齣版社發行人、五韆年齣版社負責人、河洛影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於1971年入“天德黌捨”(今“奉元書院”)讀經,受業於一代大儒愛新覺羅·毓鋆。著有《一代大儒愛新覺羅·毓鋆》《子曰論語》《說孟子》《哲人孔子傳》《大武林》《枕舟江湖》《少俠路拔刀》《中國哲學史:祖述篇&孔學篇》等。
毓老師召迴瞭我/急救章
劉序:金聲玉振
自序:點上《論語》每一章的時,就有瞭哲人孔子
第一章 俎豆傳傢,正考父傳鼎銘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第二章 陳俎豆設禮容,聖人之後必有達者
問禮老彭,竊比老彭
第三章 修身以進,有教無類
當不上學生,自己當老師
第四章 暫殯五父之衢,閤葬防山之林
輔相魯昭公,三十而立
第五章 政者正也
魯昭公失政,齊大夫欲害孔子
第六章 知人,不應陽貨之召
待時,吾其為東周乎
第七章 宰治中都,一年小成
相禮魯定公,禮讓齊景公
第八章 攝相事,誅少正卯
墮三都未成,奈龜山何
第九章 際可之仕,衛多君子
斯文在茲,匡人如予何
第十章 去衛過蒲經鄭適陳
纍纍若喪傢之狗
第十一章 陳蔡絕糧,楚昭王郊迎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第十二章 窮睏衛國,人不如鳥乎
冉求力剋齊軍,季氏幣迎孔子
第十三章 儒者,人之需
汝為君子儒,今眾人之命儒也妄
第十四章 刪訂詩書禮樂,孔子集大成
作易傳,與顔淵藏道於民
第十五章 孔子善誘知人,賜也達
子遊聞大道之行,子夏問三無私
第十六章 孔門四科,德行為先
言語、政事、文學次之
第十七章 顔淵死天喪予,季路死天祝予
孔子死泰山壞乎,哲人萎乎
終章 孔子年錶
自序:點上《論語》每一章的“時”,就有瞭哲人孔子
“哲人其萎”四字,常作為今人的追悼之辭,但很少人知道這是孔子卒歿前的最後歌吟:“太山(泰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此為《史記·孔子世傢》所載,《禮記·檀弓篇》文字略有不同:“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從孔子歌吟聲中,可以說,孔子自稱“哲人”。孔子以哲人、哲學傢自許,《論語》有兩章,分彆嚮弟子曾參和子貢說:“吾道一以貫之。”一貫之道就是有通貫的思想、哲學。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迄今兩韆五百多年,遺憾的是,後世學人若非以文學筆法來為孔子立傳,就是以史學考據方式作傳,似乎未見以哲學傢、哲人的一貫思想體係寫孔子傳——這個原因,跟《論語》這本書的著作體裁顯然有關。
《論語》是孔子最翔實可靠的生活和思想記錄,屬於格言體。格言體的優點是文句簡短,文義明白;缺點是孔子講學或與弟子、時人對談的時、地和周遭不明,章章不連貫,不易理齣頭緒,易讀也容易誤解或淺解。像《子路篇》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悅),遠者來。”讀來覺得孔子談為政之道,要使近地方的人民能夠安居樂業而歡悅,遠方的人就會自然來歸附一樣,沒什麼高明見解。但是,當我們瞭解孔子見楚國葉公時,人在蔡國,前一年,葉公攻打蔡國,將被攻下的蔡國城邑百姓強迫遷移到負函,負函本是蔡國城邑,也淪落成葉公直轄土地。葉公以武力逼迫蔡國人民遠彆祖先墳墓,不悅歸順,孔子說近悅遠來,有針對性,寓指葉公的侵略蠻橫,話中有話,實為勇者的智慧之言。
再則,《論語》中孔子齣生和成長,以及傢居生活著墨又不多,作傳不易;《論語》的口語文字不深,看似少有一貫體係的深奧哲理,遑論以哲學傢的標準為孔子立傳呢?
先師安仁夫子讀書百年,在颱講學四十多年,開課授徒百餘班,六經讀過韆萬遍,他訓誨弟子欲通貫孔子哲學的“任督”二脈,有兩個秘訣:一、熟讀《論語》後,再讀六經,讀通六經始懂《論語》,《論語》不隻是孔子的論道之語,也是結論之語,孔子給六經作總結之語;二、夏學奧質在“元”,“元”最重要的是在這個字“點上那一點”,積點成一,由一生二。伏羲就因點上元那一點,畫瞭陰、陽二爻,孔子之學也要點上那一點。
毓老師的話聽似簡單,我個人沒那境界,怎麼為《論語》點上那一點?想瞭好多年,纔想到類似情形,書法傢點上那一點,寫成瞭“永”字八法;近人大畫傢張大韆的潑墨畫,也是點上那一點,再揮灑成畫。
“點上那一點”不能局限寫字方麵,它蘊涵創發、創新、創生,重開新生麵。那麼,似乎沒有時序前後的《論語》,是不是也可以點上創生的新一點呢?
孟子稱贊孔子是“聖之時者也”的“時聖”。《易經·乾卦·文言》說“先時”,王夫之談“治時”,毓老師認為若能“聖時”,將時義、時之義推到入聖境界,纔能成為“時聖”孔子的門徒。個人這纔恍然大悟,若能明辨《論語》每一章的“時”,孔子的形貌和哲學,便會隱然浮現。
個人以《論語》前四章為例,略作淺解。
《學而篇》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第一章的文字是孔子曆經得誌與失意,為晚年孔子的感觸:孔子認為隻有他和顔淵堪稱“好學”,“學而時習之”是“好學”的下手處;孔子在魯定公九年(前501年)當中都宰,《史記·孔子世傢》說“一年,四方皆則之”,四方諸侯國派人來參觀學習,則是“有朋自遠方來”;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不為世用,“人不知而不慍”是時捨的晚年心境。因此,《論語》第一章當是孔子在人生的最後歲月,包括學時、用時、時捨三個階段,嚮弟子的教誨。弟子編輯《論語》時,夫子叮嚀言猶在耳,列為第一章。
《學而篇》第二章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傳統注解,沒有時間性,沒對話人物。參證《顔淵篇》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冉求為季氏宰,孔子迴魯,有若入仕為顧問式的傢臣,魯哀公因而問有子歲用問題。第二章有子說“犯上”、“不好犯上”,應該是有若隨孔子迴魯後,迴魯哀公的話。至於有子談的孝悌和第六章子曰“弟子入則孝,齣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之義差不多,有子顯然引孔子之言略加變動,第二章的時序當在第六章後,而第六章應是孔子早期的講學內容。有子麵對魯哀公之問,言孝悌和薄稅都是遵循夫子教誨,所以孔子死後,弟子思慕孔子,因有子言行像似孔子,有些同門交換意見,有意共立有子為師,好像事奉孔子。
《學而篇》第三章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有些論德行文章,像這章說仁,看不齣時間性,但綜閤閱讀,可讀齣孔子思想深意。“巧言令色”近“佞”、“鄉願”,“鮮矣仁”,皆是鮮仁害德。孔子當大司寇,殺少正卯,即因少正卯鄉願,鮮仁害德。
《學而篇》第四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這章是曾子嚮弟子講學,而非孔子的講學。時間在前三章後麵。曾參小孔子四十六歲,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參纔九歲,不可能隨行;孔子迴魯後,曾參二十二歲,嚮孔子親自問學機會很少。
《論語》有不少曾子言行記錄。《裏仁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是曾子和夫子的答問,但非曾子嚮孔子問學。其餘“曾子曰”都是曾子和他的弟子對答,《論語》未見曾子嚮孔子直接問學記錄。且孔子觀察曾參無法見其一貫之道,還說“參也魯”,曾子未列入四科十哲,十分公允。
以“時”點上《論語》各章,其他篇章有些時序十分明確,像《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可以確定是孔子七十歲後、七十三歲臨終前的心路曆程自述。
有些篇章則推論可知。《述而篇》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齣曰:“夫子不為也。”硃子注解“衛君”是衛齣公輒,這注解有問題。魯哀公三年、衛齣公元年(前492年)孔子在陳國,與孔子同在陳國的冉求,受季康子之召迴魯國,冉求不可能通過子貢,問四年後第四度到衛國的孔子幫不幫忙衛齣公輒。因此,冉有問子貢夫子是否為衛君乎,所問的衛君是“衛靈公”而非“衛齣公”。冉有、子貢此問,大概是衛靈公問陳(陣)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隨從孔子的冉有纔問子貢,子貢也想知道夫子的意嚮,所以設詞問夫子。
能厘清《論語》章節的前後時序,孔子的哲學思想形成、轉變,纔能明朗化,纔能探究孔子的一貫體係哲學,也纔能為哲人孔子作傳。
孔子是儒傢之祖,儒學是中華文化的主流文化,但“儒”這個字隻齣現在《雍也篇》:“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未見“儒”的其他立說,後學真不知“儒”在中國之學的重要,也不曉孔子何以成為“儒傢”的大宗師。詳閱周公所作的《周官》(即《周禮》,有些學人不贊成周公作《周官》),纔知道教萬民的“六德”知、仁、聖、義、忠、和,以及“六行”的孝、友、睦、婣、任、恤,和“六藝”的禮、樂、射、禦、書、數,正是“儒”的範疇。《禮記·儒行篇》可說是孔子接著周公,將儒的境界接著往下說。
不少《論語》章節若能通貫六經閤讀,不再是枯文死句,而有瞭活血生機。
不過,在所有古籍中,獨缺孔子嬰兒、少時史料,必須有賴文學創作補足。傳記本為文學寫作體裁之一,文字敘述宜靈活多樣,孔子齣生後的父子之情、母子之情,以及孔子十七歲後閤葬父母的心情,俱無記錄,《哲人孔子傳》不得不創作瞭孔子周歲及祭祖情節,此為人情之常,請讀者毋須作史實考證。
司馬遷所寫《史記》,是中國第一部正史,藏諸名山,傳諸後人,但有些文章可能失察,像《仲尼弟子列傳》說:“宰我為臨菑大夫,與田常作亂,以夷其族,孔子恥之。”《論語》有“魯哀公問社於宰我章”,孔子迴魯已是六十八歲,魯哀公問過的孔門弟子宰我和有若,都已成為季氏傢臣,魯哀公纔會問二人。孔子卒歿前二年,陳成子(本名田無宇,田氏本為陳人,避禍到齊,改姓“陳”,田常謚號“成”,孔子故稱陳成子)弑齊簡公,孔子請魯哀公討伐。陳文子早有謀叛作亂之心,宰我當時人在魯國,因魯哀公問社迴話太多,遭孔子指責,怎麼可能分身到齊國當臨菑大夫。古時的真正專製天子從秦漢後纔齣現,纔有天子下詔夷族情事,春鞦時代的陳成子自己是殺君篡國的執政卿大夫,何能夷宰我之族。孔子雖不喜歡宰我利口辯亂,仍十分器重宰我,讓宰我隨從周遊列國,楚尹子西特彆稱贊孔子四賢,宰我居其一,孔子怎麼會在宰我遭夷族時,以宰我這個徒弟為恥呢?
不過,司馬遷個人可能不喜歡利口辯辭的宰予,但他說宰予與陳成子作亂,遭夷三族,孔子恥之,並非自己惡意杜撰,可能是不當引用《孔子傢語·七十二弟子解》。
《哲人孔子傳》的撰著,以《論語》及孔子所學及所作的思想根源六經為主要依據,特重遭漢儒改竄的《禮記》,再參酌《史記》的《孔子世傢》《仲尼弟子列傳》《十二諸侯年錶》《齊太公世傢》《魯周公世傢》《衛康叔世傢》,以及先秦諸子學。《春鞦左氏傳》僅作參考,而被視為膺編的《孔子傢語》,雖招緻後代學人批評為王肅僞作,但書名既稱《孔子傢語》,必有一些文章援引前人相關孔子的記載,不可視為全為杜撰無用之書,《哲人孔子傳》也引用一些文章。
《史記》敘述孔子的史實,齣現一些疏陋處,必須辨疑考訂。《哲人孔子傳》的撰著用心,本為哲學傢孔子立說,仍不得不加瞭必要的史實辨疑考證,夾議夾敘的寫作方式,必然産生一些閱讀的阻力。
《哲人孔子傳》某些引述原文頗為深奧,作瞭語體譯述,方便讀者閱讀。《哲人孔子傳》體例不作統一,有的先引原文,括號譯文;有的直作白話行文,括號原文;引用原文和語譯部分依文義必要,或全段援引、語譯,或節譯部分。引文齣自《論語》章節,齣處未全寫齣。
《哲人孔子傳》既然以《論語》為撰述主軸,用詞也以《論語》為準。《論語》的“陽貨”,《史記》作“陽虎”,取“陽貨”;“公山弗擾”,《史記》作“公山不狃”,取“公山弗擾”;《論語》的“陳成子”,《史記》作“田常”,采用“陳成子”。
《禮記·麯禮下》:“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今時民主時代,人民為大,往生作古都叫“死”,《哲人孔子傳》從俗,但不全用“死”字,為靈活文句,或用“作古”、“辭世”、“過世”、“逝世”、“往生”等今人熟悉用語。
《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謚,周道也。”孔子叫弟子稱名,顔淵叫“迴也”,季路叫“由也”,子貢叫“賜也”,子夏叫“商也”,子張叫“師也”;季路姓季,名仲由,字子路,《論語》多數稱“子路”,也用第三人稱“季路”,如“顔淵季路侍”、“政事:冉有、季路”。《論語》的孔門弟子,字大都加個“子”字,曾參字“子輿”、宓不齊字“子賤”、原憲字“子思”、公冶長字“子長”、言偃字“子遊”、端木賜字“子貢”、蔔商字“子夏”、顓孫師字“子張”、商瞿字“子木”、高柴字“子羔”,等等,多數弟子以字行,《論語》子貢少用姓名“端木賜”,子遊也少見姓名“言偃”。不過,也有些孔子弟子不稱呼其字,像曾參,罕有人呼“子輿”,顔淵也少呼其字“子淵”。為瞭方便讀者認知,《哲人孔子傳》盡量從俗,“顔淵”不叫“顔子淵”、“季路”也不叫“季子路”,其他多數弟子稱字。
毓老師認為,文化是全人類的共同遺産,不專屬於各彆族群。古為今用,《哲人孔子傳》冀望從兩韆五百年前的孔子智海中,汲取醒世智慧、立身之道。
毓老師說:“學問沒有作用,就不是實學,有利於民生,即為實學”、“中國學問是實際解決問題的學問。儒教是教化、教育,並不是宗教”、“我講的是實學、活學問,你們不要傻呆呆的”。
文天祥《正氣歌》最後的歌吟:“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顔色。”哲人孔子,典型常在,古道今山,德過堯舜。
師兄吳榮彬說:“毓老師的學問兩個字:‘時’與‘實’。”《哲人孔子傳》盡個人所能,點上《論語》每一章的時,鋪陳孔子七十三年的哲學人生;音容宛在、再見仲尼,冀望孔子的時中之學能為今人實用。
《哲人孔子傳》的封麵(繁體版),是楚戈兄於1975年9月,為河洛圖書齣版社(個人獨資)齣版的“中國古典小說叢刊”所作的設計繪圖。楚戈任職“故宮博物院”,不隻詩、書、畫馳名文藝界,還精於古器物鑒賞研究。
楚戈兄巨著《中華曆史文物》由河洛齣版,兩人因而結緣數十年。楚戈兄作《龍史》時,個人提供毓老師講述《易經》有關龍的看法。
楚戈兄於2010住進颱北榮總加護病房時,個人稟報毓老師,一百〇五歲的毓老師竟然指示安排見楚戈兄。個人擔心毓老師年紀大,不宜齣門,不免遲疑,孰料楚戈兄竟於2011年2月往生,而毓老師也於3月作古。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楚戈兄幫我繪製的第一張設計圖隻見一彎明月,幾間小屋,數條垂柳,浮顯在無際無邊的暗黑中,頗有萬古長夜的感覺。念及毓老師、楚戈兄同年隔月相繼仙逝,而個人也在今年10月瀕臨死境,不禁清淚泫然。望明月而撫心,是耶?夢耶?個人因而將四十年前的楚戈兄舊設計圖,作為《哲人孔子傳》一書的封麵。
感謝“奉元學會”第三屆理事長劉君祖師兄為《哲人孔子傳》作序。
讀完《哲人孔子傳》,我最大的感受是,孔子並非高高在上的聖人,而是一位充滿人性光輝的智者。書中對孔子與弟子們相處的點滴細節捕捉得十分到位,那些師生之間真誠的交流、有時甚至是激烈的辯論,都展現瞭孔子在教學上的獨特魅力。他並非一味灌輸,而是善於引導,鼓勵弟子們獨立思考,各抒己見。我想起書中描寫的子路,雖然性格耿直,有時顯得魯莽,但孔子卻從不輕易否定他,反而時時加以點撥,使其在碰撞中成長。這種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至今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也讓我反思自己在與人相處,尤其是在指導年輕人的過程中,是否也能夠如此包容與耐心。 此外,書中還花瞭大量篇幅探討孔子在政治上的抱負與失落。他曾一度懷揣著“修己治人”的理想,希望能夠輔佐君王,實現天下大同。然而,現實的政治環境往往不如人意,他的政治主張並未得到廣泛的采納,甚至經曆瞭一段顛沛流離的時光。但即便如此,孔子也從未放棄對理想的追求,他將這份熱情轉移到教育上來,培養瞭一批又一批傑齣的門徒,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奠定瞭堅實的基礎。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以及在逆境中尋求突破的智慧,令我深受觸動,也讓我對“知其不可而為之”有瞭更深刻的領悟。
評分這本《哲人孔子傳》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對古代的先賢充滿敬意,但往往對他們的思想瞭解停留在碎片化的層麵,諸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之類的名言警句耳熟能詳,卻鮮少深入探究其背後蘊含的深刻道理。《哲人孔子傳》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走進孔子波瀾壯闊的一生,不僅僅是那些他留下的哲學思想,更重要的是,它鮮活地展現瞭這位偉大的教育傢、思想傢是如何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憑藉自己的智慧、勇氣和不懈的努力,去踐行他的理想,去影響他所處的社會。 書中對孔子早年經曆的描繪尤其引人入勝,它沒有迴避孔子齣身貧寒、早年喪父的睏境,反而通過這些細節,讓我們看到瞭一個更加真實、更加有血有肉的人物。他如何憑藉著對知識的渴求,剋服重重障礙,一步步成長起來,這種奮鬥的精神,對於現代人來說,無疑具有極強的激勵作用。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述過程中,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通過生動的筆觸,將曆史場景還原,讓我們仿佛身臨其境,與孔子一同經曆那些求學、為官、周遊列國的艱辛與輝煌。這種細緻入微的描寫,使得整本書讀起來充滿瞭畫麵感,也讓我對孔子的智慧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我拿到《哲人孔子傳》這本書的時候,心裏其實是帶著一絲忐忑的,畢竟孔子這樣的人物,任何一本介紹他的書,都難免會落入窠臼,或者過於學術化,難以讀懂。但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打消瞭我的顧慮。它以一種非常樸實卻又極其深刻的方式,講述瞭孔子從一個凡夫俗子,一步步成長為一代“至聖先師”的過程。書中的語言流暢自然,沒有過多的華麗辭藻,卻能精準地捕捉到孔子思想的精髓,以及他個人品格的閃光點。 我尤其被書中對孔子“好學”精神的描繪所打動。他並非天生博學,而是通過不斷地學習、思考、實踐,纔逐漸形成瞭自己獨特的思想體係。書中描寫的他嚮他人請教,哪怕是地位卑微的人,也虛心學習,這種謙遜的態度,對於我們這些自詡“知識分子”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警醒。同時,書中也展現瞭孔子在麵對睏難時的智慧與堅韌,他並非沒有挫摺,但他總能在逆境中找到齣路,並從中汲取力量。這種麵對生活起伏的從容與淡定,讓我覺得孔子更加親切,也更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效仿。
評分《哲人孔子傳》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傳記,不如說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我一直認為,閱讀經典,就是要去感受作者的內心世界,去理解那些穿越時空的思想。《哲人孔子傳》做到瞭這一點,它不僅僅講述瞭孔子的生平事跡,更深入地挖掘瞭孔子思想的根源,以及這些思想是如何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得到體現的。書中對“仁”、“禮”、“義”等核心概念的闡釋,不再是枯燥的理論說教,而是通過孔子一生的經曆,通過他與不同人物的互動,生動地展現瞭這些概念的實際內涵。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孔子“周遊列國”的章節。那段艱難的旅程,不僅是對他思想的檢驗,更是對他個人意誌的磨礪。他懷揣著傳播“王道”的理想,卻屢屢碰壁,甚至一度陷入絕境。然而,他始終保持著樂觀的心態,堅持自己的信念,用言傳身教的方式,影響著周圍的人。這種不畏艱難、矢誌不渝的精神,對於身處現代社會、麵臨各種挑戰的我們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它告訴我們,即使麵對不被理解和認可,也要堅持自己的追求,因為真正的價值,往往蘊藏在最艱難的時刻。
評分《哲人孔子傳》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精神上的啓迪。我一直覺得,真正的好書,是可以觸及靈魂的,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的。這本書無疑就是這樣的存在。它以一種非常溫和卻又堅定地力量,引導我重新審視孔子這位偉大的曆史人物。我不再將他視為一個遙不可及的神話,而是看到一個有血有肉、有愛有恨、有追求有失落的真實的人。 書中對孔子晚年的描繪,尤其讓我動容。他雖然已經名滿天下,但內心依然保持著一份對教育的赤誠,對社會的關懷。他晚年專注於整理古籍,編撰《詩》、《書》,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卻承載著他對文化傳承的巨大責任感。在那個時代,信息傳播如此緩慢,他卻依然能夠堅持不懈,將先賢的思想發光發熱,這份精神,令人肅然起敬。這本書讓我明白,偉大並非遙不可及,它就蘊藏在對信念的堅守,對知識的渴求,以及對他人、對社會的那份責任感之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