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九变篇》:
《九变篇》中孙子主要论述了在作战过程中,如何根据特殊的情况变化,灵活机动变换战术以赢得战争的胜利。它集中体现了孙子作战指导思想的基本特征。
孙子明确主张将帅应根据五种不同的地理条件实施灵活的指挥,并提出了以“途有所不由”等“五不”措施为内容的作战基本准则。孙子要求将帅们尽可能做到全面辩证地观察问题,见利思害,见害思利,从而趋利避害,防患于未然。
在本篇中,孙子还深刻地阐述了有备无患的备战思想,指出不能寄希望于敌人“不来”、“不攻”,而要立足于自己做好充分准备,拥有强大的实力,震慑住敌人。为了真正贯彻“九变”的灵活作战指导原则,孙子特别重视将吏队伍的建设,因此他语重心长地叮嘱那些身为将帅的人:要克服自己性格上“必死”、“必生”、“忿速”、“廉洁”、“爱民”等五种缺陷,以避免导致“覆军杀将”的悲剧。
《行军篇》:
《行军篇》的主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军”,即军队在不同地形条件下如何行军作战和驻扎宿营;二是“相敌”,即怎样仔细观察和判断敌情。
孙子指出,凡行军作战,如何“处军”事关胜负大局,必须认真对待,妥善处置。其总的原则是:要善于利用有利的地形,避开不利的地形。为此,孙子详尽列举了山地、江河、沼泽、平原等四种地形下的不同的“处军”方法。并且进而把利用地形的基本特点归纳为“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这是孙子对前人和当时战争中如何利用地形的科学总结。
在“处军”得宜的前提下,孙子强调“相敌”的重要性。他主张仔细观察敌情,在对敌情做出缜密分析、判断的基础上,采取正确的措施打击敌人。他从实战经验中概括出三十余种侦察判断敌情的方法,其要旨就是提倡透过现象看本质,体现了孙子兵学的朴素辩证特征。
孙子在本篇中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作战指导思想:主张“并力”(集中兵力),“料敌”(正确判断敌情),“取人”(争取人心),反对少谋无虑,轻敌冒进。在治军上,孙子提倡“合之以文,齐之以武”,赏罚并用,宽严结合,以实现“与众相得”(上下一致)的目的。
《地形篇》:
本篇是我国*早的有关军事地形学的精辟论述。孙子在这里集中探讨了利用地形的重要性,提出了在不同地形条件下军队作战的若干基本原则,辩证地揭示了敌情与军事地理的相互关系。
孙子根据当时实战的具体要求,具体列举了军队在作战中可能遇到的六种地形,并就此提出了详尽、适宜的用兵方法。基于“地形者,兵之助也”这一精辟论断,孙子主张将帅要重视对地形的观察和利用,并且将判断敌情同利用地形两者密切地联系起来,这就是所谓:“料敌制胜,计险易、远近,上将之道也。”
孙子进而讨论了由于将帅指挥失当而导致军队失败的六种情况——“六败”。他细致剖析了“六败”的原因,指出这缘于人事,而非天意:“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他对将帅提出了严肃的道德要求:“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这一识见,是封建时代那些唯主上之命是从的庸人所无法望其项背的。
在本篇中,孙子还阐述了官兵关系的基本准则,主张将领既要爱护关心士卒,又要严格治军纪律,做到“爱”、“严”结合,奖惩适宜。这一治军理论,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眭。
内页插图
目录
《九变篇》:
马援误择险道致兵败
岑彭长驱入蜀击公孙
李渊不攻河东入关中
夫差强争中原险遭亡
岳飞君命不受进中原
宋军按图布阵失斗志
李怀光见利忘害败魏州
《行军篇》:
裘甫半济决壅击唐军
钱传瑾永战夺上流
庞师古洼地立营遭水淹
周亚夫绕道避险地
夏侯悖大意中伏击
郑庄公恃险挑进击北戎
赵元昊卑辞诱进击契丹
陆逊欲退先攻不失一兵
《地形篇》
前言/序言
深入解析古代智慧的精粹:中华历史典籍瑰宝系列 本系列图书旨在为广大读者呈现中华文明长河中那些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通过严谨的考证、清晰的译注和深入的解读,帮助现代人跨越时空,与古代的智者对话。本套丛书聚焦于中国古代哲学、历史、军事、文学等多个领域的核心典籍,力求还原原著的历史场景与思想内核,并阐释其在当代的价值与意义。 --- 第一辑:儒家思想的基石与实践 《论语精粹与时代精神》 内容概述: 《论语》,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是儒家学派的奠基之作,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文化圈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本册精选了《论语》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章,结合朱熹、王阳明等历代大儒的注释精髓,力求展现孔子“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体系与“中庸之道”的处世智慧。 重点篇目解析: 学而篇的启示: 探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背后的学习态度与内在修养的统一性。深入剖析“温故而知新”在知识迭代加速的现代社会中的创新价值。 为政篇的政治哲学: 详细解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为政之道,对比古代的“德治”与现代的“法治”的互补关系。 里仁篇的社区伦理: 聚焦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阐述儒家对社会责任感和群体和谐的构建理念。 颜渊篇与子路篇的君子修养: 通过对孔门弟子的问答,展现了不同个体在追求“仁”的道路上所面临的挑战与实践路径。 本书特色: 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原文抄录,更侧重于从当代管理学、心理学的角度对儒家思想进行再阐释。我们设置了“古今对照”栏目,将孔子的教诲与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团队建设、员工激励等议题相结合,使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两千多年前的智慧如何指导当下的工作与生活。译注部分力求平实流畅,避免晦涩的文言术语,确保零基础读者也能顺畅阅读。 --- 第二辑:道家思想的自然观与人生哲学 《道德经全译与庄子逍遥游深度解读》 内容概述: 老庄之道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另一座高峰。本册汇集了《道德经》的奥秘与《庄子》的浪漫想象,旨在揭示道家关于“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核心思想,以及其对生命个体自由的终极向往。 重点篇目解析: 《道德经》的宇宙观: 重点阐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成论,并探讨“有”与“无”的辩证统一。 “水”的哲学象征: 深入分析老子对水的推崇——“上善若水”,探讨其柔弱胜刚强、居下不争的生存智慧。 《庄子·逍遥游》的解放: 细致解读鲲鹏展翅、藐姑射之山等意象,分析庄子如何通过打破常规的认知框架,实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齐物论”的相对性: 探讨庄子对是非、美丑、贵贱等二元对立的超越,理解其“万物齐一”的广阔胸襟。 本书特色: 本卷特别邀请了多位跨学科的学者参与撰稿,将道家思想与现代生态伦理学、量子物理学的某些概念进行谨慎的对照探讨,旨在展示道家思想跨越时代的普适性。对于《庄子》中的寓言故事,本书提供了详尽的背景文化解读,帮助读者理解其荒诞外表下蕴含的深刻哲理。全书装帧设计采用留白较多的版式,模拟道家清静无为的审美趣味。 --- 第三辑: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谋略精粹 《吴子兵法与孙膑兵法:形胜与权变》 内容概述: 军事理论是中国古代智慧的集中体现,其对战略部署、信息掌控和心理战的精妙构思,对现代商业竞争和危机管理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册精选《吴子》和《孙膑兵法》,系统梳理中国古代战争理论中“形”与“势”、“实”与“虚”的辩证关系。 重点篇目解析: 《吴子》的治军之道: 侧重于“料敌”、“军争”和“强弱之分”。详细分析吴起如何从国家治理层面构建强大的军事力量,强调战前准备的决定性作用。 《孙膑兵法》的战术创新: 集中探讨“田忌赛马”的战略思维原型,以及“围魏救赵”中对时空要素的精准把握。重点解读“势”的营造与运用,即如何在不利条件下通过布局制造有利的态势。 “地”的战略价值: 深入研究古代对地形、天时、地利的评估方法,解析这些地理因素如何影响战役的全局走向。 本书特色: 本书的军事图解部分尤为出色,采用等高线地图和示意箭头,将复杂的战例和行军路线清晰化。我们不仅关注“如何打赢一场仗”,更侧重于“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战争”——即《孙膑兵法》中强调的“百战不殆”的上乘境界。理论阐述严谨,语言风格果敢有力,是对古代军事谋略的系统梳理。 --- 第四辑:史学巨著的叙事艺术与历史观 《资治通鉴导读:治乱兴衰的镜鉴》 内容概述: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计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司马光的这部巨著不仅是历史记录,更是一部深厚的政治教科书。本册精选了影响历史进程的关键转折点进行细致导读,旨在提炼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重点篇目解析: 秦汉的统一与变革: 重点梳理秦朝的速亡与汉朝的休养生息,分析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巩固过程中的得失。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 探讨门阀制度对政治效率的影响,以及少数民族与汉文化的交融趋势。 唐宋盛衰的关键决策: 选取几个重要的政治事件,如武则天的用人策略、安史之乱的爆发与平定过程,分析领导者的决策对国家命运的决定性影响。 史学的叙事结构: 探讨司马光如何运用“大事不虚,小事不具”的原则来构建历史的宏大叙事。 本书特色: 本书采用了“事件聚焦”的导读模式,选取了诸如“赤壁之战”、“玄武门之变”等重大事件,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深入剖析事件背后的权力博弈和人性复杂。配有清晰的世系图和时间轴,帮助读者理清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理解“以史为鉴”的真正含义。 --- 结语: 本系列丛书汇聚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智慧结晶,无论您是历史爱好者、哲学探索者,还是寻求人生指引的职场人士,都能从这些跨越时空的经典中汲取力量与启迪。我们相信,真正的经典永不过时,它们是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永恒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