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建筑名家黑川雅之的建筑设计文化集,理解日本建筑及民族审美文化的通识读本。
★ 揭开日本建筑中蕴藏的东方文化韵律,剖析日本民族对生命与自然之关系的哲思。
★ 以日本历史文化的视角欣赏日式民居、茶室、庭园的构造与布局,领略其中深蕴的“侘寂”“幽玄”“物哀”等日本独特审美文化。 ★ 日本建筑的形成,并不是因为人类造就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如同鸟兽筑巢一般的野性本能。——黑川雅之
《依存与自立:日本建筑的自然之心》,是日本设计名家黑川雅之的建筑文化随笔集。他以日本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为思考点,对比西方建筑,剖析了东西方建筑美学之差异,多角度地阐释建筑中所蕴含的生命与自然之关系——不以依存为恶,不憧憬自立,并进入日本民族的文化心理。跟随黑川雅之,我们能从日本历史文化的视角欣赏日式民居、茶室、庭园的构造与布局,领略其中深蕴的“侘寂”“幽玄”“物哀”等日本独特审美文化,深入感受日本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之哲思。
黑川雅之(Masayuki Kurokawa)1937年生于日本名古屋,先后毕业于名古屋工业大学建筑系及早稻田大学。1967年在他获得早稻田大学建筑工学博士学位的同时,成立了黑川雅之建筑设计事务所。之后,为了鼓励更多的年轻力量加入设计师的行业,黑川先生在2001年创建了Designtope网站,并以创意、文化、产业和信息互动为目的,而先后创建了D-Studio(工作室)、Competition(竞赛)、D-Gallery(展示厅)和D-Library(资料库)四个辅助网站。在2007年,黑川先生又成立了K株式会社。黑川雅之先生的创作横跨建筑、室内、家具以及产品设计,是日本少见跨领域的设计大师。他多样且杰出的作品为他获取了多项殊荣,其中包括每日设计奖、日本室内设计师协会年度大奖、Good Design金奖并于1996年获得德国*重要奖项- “DESIGN -INNOVATIONEN”大奖,以表彰他在世界建筑和工业设计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他的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更被纽约当代艺术馆(MOMA)、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
第一章 建筑与自然
东亚是否存在审美意识
摆脱西方思想
建筑的起源
心灵的建筑
日本建筑的“流”与“淀”
先依存后飞跃
第二章 逆转思维
细微之处包含整体
委身于偶然
原状为最
诱发偶然
沉溺于依存后的展翅飞翔
第三章 亚洲的时代
东亚文化圈
东亚的审美意识
全球化时代
中国和日本相互依存
第四章 生命的引擎
缺失感培养自发性
不安和依存点燃生命的引擎
好奇心、愿望及行动力
依存是实现自我的跳板
尽可能不加工保持素材原样,意味着保持自然。
不砍伐树木,不开发土地,不改变河道,不改变风向……意味着不改变自然之力、自然之流。而且,可以主张将自然之流引向人类,对其进行加工,却非改变。
日本民居对自然十分用心,因为它主张“建筑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与人相同,建筑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要积极的生,积极的死。
日本建筑原本就是接受风之流动的树木建筑,不去阻挡风,反而要使风生成沉积。
日本器具也都十分朴素。日本木屐就是在一块简单的木板上装上“齿”和“系”(绳带),而西方的鞋子,例如荷兰的木鞋,就是把木头挖成适合人脚穿着的形状。在木工工具等方面,如锯子的把手,在日本就是根圆棍,而西方则做成适合手拿的形状。
日本是让人的手足等身体部位去适应工具,而西方是让工具来适应人的身体部位。
日本和服仅仅是对长布匹进行直角剪裁后缝制起来,而西服则讲究要根据人体体型进行立体剪裁再缝制。人们甚至可以从西服的那种完全合体守身的思维中感到那是对自然的一种敌对。这与想用洞穴来保卫自己的思想一致。
和服与人之间有“余暇”,有“游戏”。这样就可以利用和服与人体间的“游戏”来将和服穿得像模像样。要想在穿着和服时举手投足都看起来美妙,穿衣人就要好好磨炼技术了。
在日本,工具与人之间也存在这种“游戏”。把这种“游戏”玩得好的木匠师傅,就用得好工具,玩不好的木匠师傅就用不好工具。木屐也一样,它让人们边走边玩味足底与木屐间的不吻合感。
我认为,这些空间正与建筑中产生的沉积——“间”一样。正因为没有一体感,木屐与足部是非连续的,和服与人体、工具与手、人与住宅的“间”也都是非连续的。玩的就是这种非连续性,人要善于设置“游戏”,设置“间”。通过“间”,要使非连续的分散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连为一体,是需要特别力量的。在这个“间”里,非连续的人和物产生的“气”发生着动态变化。正是这“气”在进行着信息交换,将他们连接在一起。这种关系就叫作“群”。
所谓“群”,就是将非连续的游戏“间”通过华丽的动态平衡组成集合的状态。不仅是人与人、家与家,在所有的工具、物与人之间都存在着这样非连续的华丽动态平衡。
同样,在建造民居、加工工具时,日本也会善意地对待自然。但西方对自然的加工是与自然的对立,因而会过于在意人体,想方设法地制作完全合体的服装,精心考虑建造极其合理的住宅。只需做得正正好好,即便不是天才也能完成工作,唯有天才型的工作做不来。
不与自然敌对的东方思想在医学方面也可一见。中国和日本的针灸,就源于对人的生命力的信任。东方相信生命力,希望通过对身体进行刺激来祛除病症。而西方缺乏对生命体的深层信任,会对衰竭的脏器实施切除手术。我感觉这种与人体的敌对同与自然的敌对是相同的。即便不称其为“敌对”,至少也是缺乏信任。
现代的自然破坏可以说是受西方思维影响的后果。对自然没有好感,不去依存,也不去相信。离开自然的自立,在人类世界中让自然俯首称臣的姿态,正源于西方的这种思想。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它不像是一本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图录,更像是一部层层递进的哲学思辨录。从宏观的地域环境入手,逐渐聚焦到微观的材料处理和光影捕捉,逻辑链条清晰有力,让人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我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深沉的情感,它没有过度的煽情,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日本文化根基的尊重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当谈及建筑如何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时,那种与环境共生而非对抗的智慧,简直令人震撼。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讨论,更是一种生命哲学的外化。读完后,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审视那些传统的日式庭院,不再只关注于它们的视觉美感,而是开始探究其背后隐藏的“生存之道”。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工具箱,用来解析和欣赏那些真正有灵魂的建筑作品。
评分坦白说,最初翻开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毕竟涉及到建筑设计哲学。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表达方式非常具有可读性,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专业人士与普通爱好者。书中对于“依附”与“独立”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概念在建筑中如何共存的探讨,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视角。它不是简单地赞美传统或盲目崇拜现代,而是在两者之间寻找一种动态的平衡点,这种审慎的态度非常符合当下社会对可持续发展和文化认同的追求。书中的案例选择非常独到,没有只聚焦于那些被过度宣传的“明星建筑”,而是挖掘了许多更贴近日常生活的居住空间,这使得我们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设计理念是如何落地生根的。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度的文化考察,每一个章节都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维度,让我对“家”的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对“自然”的理解可能过于表面化了。这本书没有堆砌那些教科书式的建筑史,而是真正深入到日本民族性格与自然环境相互塑造的历史进程中。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日本的建筑总是如此谦逊地融入背景,而不是咄咄逼人地占据舞台中央。那种对“借景”艺术的精妙阐述,简直像是一堂关于如何用眼睛“居住”的课程。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将复杂的地域性气候变化,转化成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材料的论述印象深刻,那些看似寻常的竹子、纸张和泥土,在特定文化语境下如何承载了极高的精神价值,这是书中最引人深思的部分。整体的阅读节奏把握得非常好,虽然主题深刻,但行文却充满了生命力和温度,让人不忍释卷,仿佛跟随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漫步于古老的庭院之中,聆听着风吹过树叶的低语。
评分对于长期关注建筑美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股清流。它避免了浮于表面的设计技巧展示,而是直击核心——建筑的“精神性”。我最佩服的是作者对于东方宇宙观的理解,并将之巧妙地融入到对建筑形式的分析中。那种对尺度感的拿捏,对“不完美”的欣赏,都体现了一种高度成熟的文化自信。书中的文字富有节奏感,读起来犹如品味一杯上好的清茶,初尝平淡,回味悠长。它成功地让我们思考,在当代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是否正在失去与我们所居住的土地建立深层连接的能力。这本书像是一剂强心针,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建筑创新,往往源于对自身文化和自然环境最深刻的体悟与回归。它不是一本告诉你“该怎么建”的书,而是一本启发你“为什么要这样建”的指南。
评分这本《依存与自立:日本建筑的自然之心》的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让我对日本建筑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那些宏伟的寺庙或极简的现代主义作品上。它更像是一次深入骨髓的对话,探讨的是建筑如何与土地、气候、甚至是光影进行一场永无止境的互动。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诗意,将那些冰冷的混凝土和木材赋予了生命。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间”的探讨,那种介于有形与无形之间的空间哲学,仿佛能让人在阅读时感受到空气的流动。书里提到的许多案例,虽然我之前可能只在照片上匆匆瞥过,但经过作者的解读,它们立刻鲜活了起来,不再只是简单的造型,而成为了自然力量的载体。这种将文化、哲学与具体的建造实践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身处的环境,以及我们是如何与“家”这个概念产生连接的。阅读体验本身就是一种治愈,它不急不躁,引导着人慢慢沉浸到日本传统智慧的幽微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