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思辨—癌症研究中的悖论

癌症思辨—癌症研究中的悖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亨利.H.衡 著,那葳 译
图书标签:
  • 癌症
  • 肿瘤学
  • 医学哲学
  • 科学史
  • 研究方法
  • 批判性思维
  • 悖论
  • 医学伦理
  • 科学争议
  • 癌症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529036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510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9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谈问癌色变的时代,想要走出癌症治疗的瓶颈,必先知己知彼,方能柳暗花明。

启动大脑思辨,突破现有框架,来一场学术激战,为癌症研究指明方向,带来希望。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癌症演变基因组理论这一新概念,以求一统研究领域。许多重要和具有代表性的但又容易产生疑惑的问题和悖论将在本书中进行批判性分析。通过比较基因和基因组理论,许多普遍流行观念中所隐藏的缺陷得以阐释。本书的讨论旨在抛砖引玉以启动对当前癌症研究的批判性重新评估,这是当前研究形式下迫切需要的一场思辨!

作者简介

亨利.H.衡博士,毕业于美国维恩州立大学。主攻专业领域: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

目录

目录

前言i

致谢iv

序言v

第1章引言:为何此时以及为何围绕癌症展开思辨

1.1癌症研究的进展

1.2癌症研究面临的挑战

1.3提出尖锐问题

1.4新的概念规范

1.5主要内容

第2章癌症的基因突变理论

2.1概述

2.2简史:历史性展望

2.2.1第1类:癌症基因的识别与表征以及证明基因突变是致癌作用的基础

2.2.2第2类:基因突变次序的识别进一步验证了基因突变论

2.2.3第3类别:癌症标志为以基因为基础的癌症研究提供了合理依据

2.2.4第4类:基因突变理论的临床验证

2.3对基因突变论的质疑

2.3.1解决癌症研究中的悖论需要有新的概念框架

2.3.2癌症的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复杂关系对癌症基因突变论的理论基础提出了质疑

2.3.3聚焦某(些)特定基因突变可以理解为无意识的“摘樱桃”行为

2.3.4许多支持癌症突变论的简明实验是基于精心设计的“无噪音”的线性实验系统

2.3.5研究者们都倾向于将自己的发现推而广之并用推断性结论填补概念上的空白

2.4重新评估癌症研究的基石

2.4.1癌基因或者基因组变异?癌基因转变细胞的故事

2.4.2基因的序贯累积:漂亮的模型被丑陋的事实摧毁

2.4.3癌症标志:运用分子学基础原理对抗癌症的幻想

2.4.4非常有限的临床成功案例对当前癌症研究的基础理论提出质疑

2.5改变势在必行

第3章试图破解癌症的其他理论

3.1概述

3.2为何需要寻找新的理论

3.3异倍体理论:利用异倍化连锁反应解释癌症形成的多步过程

3.4组织结构域理论(TOFT)

3.5基于系统生物学视角的各种理论

3.5.1癌症吸引子概念

3.5.2内源性网络假说

3.5.3诸多假说所面临的共同质疑

3.6一些基于自然演变史的激战性假说

3.6.1癌症代表一种返祖现象

3.6.2反转录转座子介导的基因组演变与癌症之间的关联

3.6.3人类基因组与快速变化的环境(包括生活方式)不匹配

3.6.4癌症是适应与生存之间的一个权衡交替

3.7一些重新出现的流行概念

3.7.1表观遗传变异驱动癌症形成

3.7.2癌症干细胞

3.7.3感染

3.7.4瓦伯格效应和线粒体在癌症中的作用

3.7.5增变基因表型

3.7.6异质性和肿瘤社群

第4章癌症基因组测序计划揭示出意料之外的癌症基因组全貌

4.1概述

4.2十年癌症基因组测序:问题多于答案

4.2.1各CGS工作组的最初计划和目标

4.2.2癌症基因组测序背后的主要依据

4.2.3CGS的初始目标、时间表、策略和预期结果

4.3CGS计划成功与否的衡量

4.3.1CGS的早期挑战

4.3.2最初对CGS的担忧是否得到了解决

4.3.3CGS结果揭示出癌症基因组意外新全貌

4.3.3.1乳腺癌

4.3.3.2结直肠癌

4.3.3.3肺鳞状细胞癌

4.3.3.4前列腺癌

4.3.3.5横纹肌样肿瘤——非突变型癌症

4.4CGS结果总结

4.4.1已知癌症基因的验证

4.4.2驱动型突变和乘客型突变

4.4.3突变全貌的高度动态化

4.4.4癌症突变谱

4.4.5核型变异的重要性

4.4.6分子通路是否可以统一突变多样性

4.4.7癌症的确是一个演变过程

4.5CGS相关四大问题

4.5.1测序数据如何印证基因组水平变异的终极重要性

4.5.2测序数据何以支持间断性癌症演变

4.5.3是否有(固定的)癌症基因组

4.5.4CGS是否已有足够数据验证癌症基因论或者还需要测序更多样本

4.6结论

第5章揭开癌症之谜:理解基因组变异介导的癌症演变

5.1概述

5.2对癌症演变进行重新思考与界定的依据

5.2.1癌症演变研究简要回顾

5.2.2当前癌症演变理论面临的挑战

5.3探寻癌症随机基因组变异的意义

5.3.1“噪音”是系统不稳定性的信号以及适应的前提条件

5.3.2我们应该研究哪一个基因组水平

5.3.3随机基因组变异(例如NCCAs)与基因组不稳定性相关联

5.3.3.1非克隆式染色体变异的界定与分类

5.3.3.2非克隆式染色体变异增加与不稳定基因组相关联

5.4癌症演变两阶段的发现与验证

5.4.1结果摘选背后的原因

5.4.2观察动态演变

5.4.3各种模型演变两阶段验证

5.4.4理解癌症演变两阶段以及NCCAs与CCAs之间关系的重要意义

5.5基因组异质性与致瘤性之间的关联

5.6基因组变异通过改变系统遗传形成新的基因组系统

5.6.1基因界定的“部分遗传”

5.6.2基因组环境界定“系统遗传”

5.6.3系统遗传是如何维护的

5.6.4长久以来系统遗传为何被遗漏

5.7基因组混乱:通过癌症基因组重组创造新系统从而发生快速演变

5.8癌症的演变机制

5.8.1在形形色色的分子机制中寻找普适机制

5.8.2压力、基因组变异和选择之间的简单关系

5.8.3癌症中有限基因突变特异性的理论解释

5.8.4临床预测所面临的挑战

5.8.5多水平全景模型

5.8.6癌症演变基因组理论总结

第6章不重要之中的重要性:为何“噪音”对于癌症演变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6.1概述

6.2生物系统噪音

6.3组学时代癌症研究的新挑战

6.4为何研究者们会对异质性产生分歧

6.4.1简化论还是整体论

6.4.2研究策略也会影响科学家的判断

6.4.3促使异质性被忽略的其他非科学因素

6.5噪音实为生物系统复杂性

6.6有缺陷或者未经检验却被普遍接受的概念

6.7癌症异质性画像

6.7.1演变潜力因“噪音”/基因组异质性而增加

6.7.2多水平异质性使持久性克隆式扩张成为具有不稳定基因组的癌症细胞群体的稀有事件

6.7.3基因组水平异质性对于癌症演变具有终极重要性

6.7.4“噪音”或者离群者界定癌症细胞群体的轨迹

6.7.5异质性使癌症细胞群体具有复杂性和稳固性

6.7.6平均化方法导致靶标和药物选择错误

6.7.7统计学平均不适合于评估不稳定的细胞群体

6.7.8没有真实异质性的模型是不正确的癌症模型

6.7.9重要之中的不重要

6.8短文:癌症异质性的机制和重要意义

……

精彩书摘

癌症研究应回归临床实践

人类在过去一百多年与癌症的抗争中,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临床实践,对癌症发生机制的认识可归纳为几个基本的理论假说:基因突变、染色体易位、表观遗传修饰和干细胞起源。其中基因突变假说已得到比较多的实验证据。但是这些研究结论是建立在对一部分癌症分析的基础上,并主要依靠细胞系和动物模型。因此,我们对癌症发生发展机制的认识非常有限,靠现有的知识不能真正揭示机体遗传基因变异与癌症的关系,关于癌症生物学的研究也是长期处于信息收集和知识积累阶段,而且主要的研究结果是基于体外培养细胞系和小鼠模型,尽管获得了不少具有历程碑意义的重要发现,但是这些研究结果对癌症的预防和临床诊疗水平的提升却十分有限,因为癌症的理论研究虽然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但能够用于癌症有效治疗的知识和技术是很少的,导致癌症研究类似盲人摸象的历史和现实不断重演。

亨利·衡博士撰写的“癌症思辨”一书从癌症研究中的悖论提出了癌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恶性肿瘤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一个顽疾,不易早期发现,已有的治疗手段难以获得满意的效果,社会的危害性极大。特别是针对癌症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已形成的固定思维方式及采取的手段提出了新的观察与思考并提供了详实的数据资料插图,以癌症研究驳论的话题展示给读者。

衡博士在“癌症思辨”一书中阐述了人类研究癌症的简史,从癌细胞起源于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异常到针对基因突变的序贯性累积和癌症基因变异图谱构建给我们展示了人类在癌症研究中获得的知识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但同时也指出这一盲人摸象式的研究模式的局限性。重点分析了过去40多年人们在癌症分子标志研究中的问题,指出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先假定关键基因可能是癌基因,如果不是就鉴定抑癌基因,再不是就分析表观遗传;先聚焦编码基因,不行就关注非编码。这一研究策略的核心思想就是把癌症简化到少数可重复的特定分子变化上,不断地积累资料并在这一研究模式强大惯性的推动下导致数量巨大的相似性研究报告的产出。但是这些研究结果对癌症的有效防治的指导作用是极其有限的。

衡博士在书中用大量的实验证据阐述了癌症是一类遗传变异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系统性疾病,主要的临床问题是癌症的侵袭转移和对现有治疗手段的抵抗,这一表现是由癌症的异质性和动态演变决定的;强调癌症的演变属于间断性和高度动态化的过程。这与近年来受到本领域关注的新的理论假说:包括癌症可能是一类慢性非可控性炎症或代谢性炎症、是一类局部表现为异常增殖的全身代谢障碍综合症,例如以有氧酵解代谢葡萄糖而获取能量;肿瘤也表现为一种不能愈合的创面,使某一类细胞或组织长期处于死亡与增殖的非平衡状态;可能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组织或器官及细胞社团群体;更有学者认为也可能是人类生命进化过程中的遗产;也可能是一个新的物种。这些学术观点和科学假说,目前还缺少系统的实验资料和充足的实验研究证据,但是,这些观点也是在长期的研究中,人们针对主流的癌症科学假设驱动的各项研究工作中发现并提出的,随着各项研究工作的深入,特别是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系统生物学和精准医学研究的发展,人类将会对细胞癌变和肿瘤发生发展的规律有更全面的认知,从而推动临床诊疗理念、方案和技术的进步。

衡博士在综合分析和评价癌症基因组研究工作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癌症基因组异质性的问题并重点阐述了癌症是包括基因组在内的多组学异常导致的复杂性疾病,而不是采用简单的实验体系获得的基因突变的线性分析结果。提出癌症细胞核型的异质性,其中列举了一项研究,在5万例实体肿瘤中获得了4万多个独特的染色体核型。重点对癌症基因组是否能获得均一的高频突变基因提出质疑,实际上依据TCGA和ICGC的数据及我在500例胃癌基因组分析的结果,癌症中的基因突变以低频突变为主,如非常少数的高频突变基因p53与累积的突变多少有关,提示p53基因与基因组的稳定性相关;同时也发现作为抑癌基因的p53是一个基因,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细胞中p53基因突变更容易产生胚系水平的基因组异常而增加新物种的形成。衡博士在书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理论分析,并指出基因组拷贝数和重排在细胞癌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衡博士在书中以十分有说服力的图表资料和496篇文献展示给我们癌症研究中值得思考的问题,以一位科学工作者的兴趣和担当将我们每天都能面临的问题做了系统的梳理,从癌症研究的理念、技术方法和应采取的对策都做了认真的分析讨论。虽然,有些观点可能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或片面性,但是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就是提出问题和验证前人的错误。因为人类对癌症的认识是十分初步的,我们虽然已获得了包括基因组的大数据和海量的信息,但是能够用于指导临床有效诊疗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包括依据基因突变与癌症的理论,已有几十个分子靶向药物问世并可对部分患者产生即刻效果,但是其临床的长期疗效是极其微弱的,我们应遵照薛定鄂先生的观点,“我们的任务不是去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而是针对所有人都看见的东西做从未有的思考”。

衡博士提出的观点:通过对癌症研究的思辨,我们可以从已提出的关于癌症是什么的理论假说,包括基因突变;但是并不能真正解释这种疾病的本质;其中癌症的自主性生长(autonomy)生物学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高度异质性即个性化(individuality),对环境和选择压力的适应性(nexibility),获得不死性即永生化(immortality)和发病过程的隐匿性和较长的潜伏期(long latencies)。另一方面,休眠的肿瘤可在体内伴随整个生命过程,但又具有随时发作的可能性并正如衡,博士提到的癌症细胞的演变具有间断性和随机性。特别是目前临床上对恶性肿瘤的分期、分型、分级、预后判断和治疗主要是根据临床体征、影像和病理学检查的结果。但这些指标尚不能充分反映肿瘤确切的生物学行为,难以准确判断肿瘤患者的病程演变和预后。特别是大量的分期、分型、分级相同的癌症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有着显著的不同。因此,建立和发展科学合理的个体化诊疗理念、策略、方案和技术是实现肿瘤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关键问题。实现上述目标的核心是系统全面揭示细胞癌变、肿瘤发生发展的动态演变规律和机体系统的交互作用和调控机理,发展先进有效的诊疗方法。这项艰巨的工作与解码生命的奥秘一样,首先要在包括基因组学在内的多组学水平阐明其规律,实现基因组学与肿瘤生物学的整合与集成,目前简述的理论假说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解释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需要我们在长期研究工作积累的基础上认真反思以往的理论假说和结论,以激发成千上万癌症研究者科学探索的激情与勇气,利用包括基因组技术在内的多组学手段和系统生物学研究平台,为解码癌症的奥秘,发展识别癌症异质性、控制癌症的动态演变和治愈患者的新理论与新手段。

……


《癌症思辨:癌症研究中的悖论》 癌症,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词汇,其研究历经百年,虽取得巨大进展,但至今仍如迷雾重重。我们似乎总在触及真相的边缘,却又被无尽的悖论所困扰。这本书并非一本技术性的癌症治疗指南,也不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简单梳理,它试图深入挖掘癌症研究领域中那些看似矛盾、难以解释的现象,邀请读者一同进行一场深刻的“思辨”。 书中,我们将一同审视那些挑战我们固有认知,甚至颠覆现有理论的癌症研究碎片。例如,为什么有些看似相同的癌症,在不同患者身上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侵袭性和治疗反应?为什么某些看似“顽固”的肿瘤,在特定条件下会奇迹般地消退?为什么我们投入巨资研发的靶向药物,在解决了部分问题后,又会催生出新的耐药机制,让病情卷土重来?这些都是癌症研究中最令人费解,也最需要我们跳出既有框架去思考的“悖论”。 本书将聚焦于这些“悖论”背后的深层原因。我们不回避复杂性,反而将其视为探索的起点。作者将从多个维度剖析这些悖论的根源: 基因组学的双刃剑: 基因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我们得以窥探癌症的基因图谱,但随之而来的是海量的基因突变信息。如何区分“驱动基因”与“乘客基因”?基因组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如何解释肿瘤的演变和耐药性?这些都是基因组学在癌症研究中抛出的难题。 微环境的沉默力量: 肿瘤并非孤立的存在,它生长在一个复杂的微环境中,其中包含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等。这些“非癌细胞”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以及对治疗的反应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它们的作用机制往往是双向的,有时促进肿瘤,有时又可能抑制肿瘤,这种复杂互动构成了研究中的一大悖论。 免疫系统的双重性: 免疫疗法的兴起,被誉为癌症治疗的革命。但我们同时也看到,免疫系统有时会“视而不见”癌细胞,有时又会过度激活,引发自身免疫损伤。如何更好地“唤醒”免疫系统去识别和攻击肿瘤,同时避免其失控,是免疫疗法研究中最核心的挑战之一。 治疗的“副作用”与“获益”的权衡: 癌症治疗往往伴随着显著的副作用,这些副作用有时甚至可能比疾病本身更具破坏性。而我们为了追求疗效,有时不得不接受这些代价。那么,在“生存”与“生活质量”之间,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更精密的权衡?治疗方案的个体化,又如何才能真正实现? “治愈”与“控制”的边界模糊: 随着医学的进步,部分癌症已经从“绝症”变成了“慢性病”,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实现长期的“缓解”。然而,我们是否真的“治愈”了它?“控制”与“治愈”之间的界限在哪里?对疾病的长期监测与管理,又带来了新的挑战。 《癌症思辨》旨在引导读者超越对癌症的恐惧,以一种更理性、更具批判性的视角来审视科学探索的进程。它不是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更深刻的问题,鼓励读者参与到这场关于生命、疾病与科学边界的讨论中。通过对这些悖论的深入剖析,我们不仅能更清晰地认识到癌症研究的复杂性,更能从中汲取新的灵感,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新的启示。 本书适合所有对癌症科学抱有好奇心,希望深入理解癌症研究挑战的读者。无论你是医学专业人士,还是关心亲友健康的普通读者,亦或是对生命科学充满热情的学生,都能从中获得启发。让我们一同走进癌症研究的世界,不畏惧那些棘手的悖论,而是将它们视为通往更深刻理解的桥梁。

用户评价

评分

《癌症思辨—癌症研究中的悖论》这本书,我拿到它的时候,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终于有一本书敢于直面那些我们避而不谈的问题了。癌症研究,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攻克的过程,但如果我们仔细审视,会发现其中充满了各种难以解释的现象。比如,为什么有些癌症病人即使没有任何治疗,也能奇迹般地康复?这完全不符合我们现有的疾病发展规律。又或者,为什么一种在实验室里被证明极其有效的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却效果甚微,甚至出现意想不到的副作用?这些“为什么”常常被归结为个体差异或者技术局限,但如果这些“例外”和“失败”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甚至是颠覆性的理论呢?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这种可能性。“悖论”这个词,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未知领域的大门。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些科学家们在深夜里苦苦思索、却又常常无解的困境,去理解那些隐藏在成功案例背后的失败,以及那些被视为“错误”的现象背后可能蕴含的真相。我期待的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一种不拘泥于既定框架的探索精神,能够在这本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评分

拿到《癌症思辨—癌症研究中的悖论》这本书,说实话,最初的期待是它能提供一些关于癌症治疗的新奇角度,或者是一些令人振奋的科研突破的预告。毕竟,癌症这个词汇本身就承载着太多的希望与绝望。而“悖论”这个词,在我看来,总带着点故弄玄虚的意味,但又隐隐勾起了一丝好奇。我尝试着去想象,在这本书里,作者会不会在梳理癌症研究的宏大叙事时,时不时地抛出一些“你看,事情似乎不是这样的”的节点?比如,我们一直认为基因突变是癌症的根本原因,但有没有可能,某些“突变”反而是身体为了应对环境压力而产生的保护机制?又或者,我们费尽心力去靶向清除癌细胞,但为什么总有那么一部分顽强的细胞能够逃脱,甚至变得更加凶猛?这些看似自相矛盾的现象,才是最令人着迷的地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揭开癌症研究表象下的复杂性,让我们看到那些被主流观点所忽视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证据和逻辑。它会不会是一本让人读了之后,开始对很多“常识”产生怀疑的书?我抱着一种既期待又略带忐忑的心情,准备迎接它可能带来的思考冲击。

评分

说实话,当初选择《癌症思辨—癌症研究中的悖论》,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我一直觉得,癌症研究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我们投入了无数的资源和智慧,但似乎总是被它牵着鼻子走。而“悖论”这个词,就像一颗小石子,在我平静的思维湖面上激起了阵阵涟漪。我很好奇,这本书到底会呈现出哪些“悖论”?是关于癌细胞本身的行为模式,那些我们难以理解的“不死”特性?还是关于我们现有治疗手段的局限性,那些看似有效的疗法为何总会遇到瓶颈?又或者,它会触及到癌症发生的根本原因,那些我们一直试图解答却又模棱两可的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带领我们一层层剥开迷雾,揭示那些隐藏在癌症研究表象之下的、令人费解的矛盾和冲突。它会不会像一本“反常识”的书,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医学理论?我渴望看到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复杂的学术问题,以一种清晰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让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启发和思考。

评分

《癌症思辨—癌症研究中的悖论》这本书,光听名字就很有分量,也带着一股挑战权威的劲儿。我一直对那些科学研究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感到好奇,比如我们一直努力去“消灭”癌细胞,但为什么它们总是能“卷土重来”,甚至变得更加难以对付?这在我看来,就像是我们在和一种极其狡猾的对手较量,而我们所使用的策略,也许并不完全奏效,甚至可能无意中助长了它的生存能力。这本书的“悖论”二字,恰好触动了我对这些现象的思考。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探讨这些矛盾,揭示出癌症研究中那些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环节。它是否会颠覆我们对癌症发生、发展和治疗的传统认知?是否会让我们看到,我们对癌症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非常表面的层面?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从更宏观、更辩证的角度去审视癌症研究的现状,并且能够为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我希望它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刻思考,甚至改变看法的书籍。

评分

《癌症思辨—癌症研究中的悖论》这本书,拿到手后,我立刻被它的封面设计和书名吸引住了。作为一个对医学和科学发展一直抱有好奇心的人,我对“癌症研究中的悖论”这个词组充满了兴趣。众所周知,癌症是人类健康的一大挑战,相关的研究从未停止,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新的疗法出现。然而,即使是如此深入的研究,我们似乎依然在和它打着一场艰难的仗。这让我不禁思考,那些看起来似乎难以逾越的障碍,那些我们似乎已经理所当然接受的“事实”,是否真的牢不可破?这本书的书名似乎就触及到了这个核心——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甚至赖以进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是否也潜藏着我们尚未发现的矛盾之处?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探索这些“悖论”,理解它们是如何在癌症研究的迷宫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的。它会不会揭示一些颠覆性的观点,挑战我们对癌症的固有认知?又或者,它会为我们指明一条新的研究路径,让我们能够以更深刻、更全面的视角去审视这个问题?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书页,跟随作者的笔触,开启这段关于癌症研究的深度思考之旅。

评分

有内涵有深度,正好最近的since上也有类似主题的文章发表

评分

经典图书,癌症研究必备,权威参考,学习后收益良多,好书

评分

有内涵有深度,正好最近的since上也有类似主题的文章发表

评分

还没有仔细读

评分

还没有仔细读

评分

经典图书,癌症研究必备,权威参考,学习后收益良多,好书

评分

经典图书,癌症研究必备,权威参考,学习后收益良多,好书

评分

还没有仔细读

评分

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 就是翻译的有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