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原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联合编写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0)应用指导手册》(2001年由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上,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孟群主任牵头和国际病案协会理事、中国医院协会病案专业委员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病案科刘爱民主任的精心策划下得以问世。
为满足医改工作的需要,加强对编码的统一管理,2011年,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委托WHO疾病分类合作中心编制了《疾病分类与代码》,即在ICD-10框架下将疾病编码由4位扩展到6位编码(前4位采用世卫组织标准,后2位采用临床医学术语),《疾病分类与代码》拟作为新的国家标准发布实施。为了配合该标准的推广应用,本书共收录了2万余种疾病条目,采用疾病病因、解剖部位、临床表现、病理为主要轴心的基本编制原则,以满足临床医疗、科研、教学与医疗管理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对疾病分类与代码的编制原则与疑难编码进行了阐述和注释。该《手册》不仅作为疾病与死因分类的培训教材,也是指导广大卫生统计人员、病案人员、医务工作者、信息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正确理解和使用新的国家标准的工具书和参考书。
作者简介
刘爱民,北京协和医院病案科主任。先后任北京医院学会北京病案学组的委员,第三届副组长。曾任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理事,北京医学会病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院协会理事。现任国际病案协会理事,中国医院协会病案专业委员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理事、中国社区协会理事,《中国病案》杂志总编,卫生部病案专业晋升考试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刘爱民1975年投身病案管理事业,1984至1985年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学习病案信息管理,导师是该病案学校校长,国际病案协会主席PhyllisWatson教授的亲自指导。30余年的工作中,作为主编或编委正式出版专业书籍或译著20余部,涉及病案信息管理、疾病分类、手术分类等各方面。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科研项目11个。
刘爱民一直活跃于病案的国际舞台,曾访问过多个国家进行学术交流。自1992年起,他一直是国际病案协会的理事,先后多次在国际上宣读学术论文,一些学术观点对病案专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他提出的疾病名称和手术名称公式成为了今天我国医师们书写疾病诊断和手术名称的参考依据。他曾多次组织过国际培训班。2005年主持亚太地区的病案会议。
刘爱民主要成就:他是我国病案正规教育的创始人之一,目前国内无论是病案中专班还是大专、本科班,大都使用或参考他和其他同志制定教学大纲,编写专业教材。2009年他主持出版的《病案信息学》首次将病案管理提高到病案信息管理的高度,填补了高等病案专业教材的空白。该书为国家十一五计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际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他是国际疾病分类法引入我国病案专业的主要人员之一,他参与了国际疾病分类ICD-9、ICD-10的翻译工作,承担了卫生部多期省一级的全国师资培训任务,20多年来,他为国家推广使用国际疾病分类和病案信息管理的发展走遍全国,为学习班授课培训的人员多不胜计。
在他的领导下,创办了《中国病案》杂志和《中国病案网站》,杂志现成为核心期刊,网站为全国病案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在他和其他同志的努力下,病案人员晋升列入了卫生部系列。他亲自主持病案信息专业考试的参考书及题库编写。
刘爱民主任多次出色完成卫生部、医院学会的委派任务,全国统一病案首页、疾病分类统计报告的主要制定人。他组织完成了由卫生部委托的SARS病案书写要求与电子病案研究,参与近年来卫生部有关病案法律法规文件的起草工作,支援边远地区学术活动,包括云南、四川、西藏自治区、澳门,受到上级部门的好评。最近,还负责卫生部100多个病种临床路径的编码工作。
刘爱民无论在国际或是国内病案行业中都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疾病分类与代码使用说明
疾病名称编码索引表
肿瘤形态学编码索引表
疾病名称拼音索引表
肿瘤形态学拼音索引表
前言/序言
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作为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标准,是卫生信息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统计范畴涵盖死因、疾病、伤害、症状、就诊原因、影响健康状况的因素以及疾病的外部原因等,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医疗保险、人口管理等部门及病人信息收集与统计分析。目前,全球约70%的卫生费用支出依据ICD进行医疗支付和卫生资源配置。
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以下简称统计信息中心)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承担国际疾病分类与代码标准的应用、培训和推广工作,并指导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以下简称WHO疾病分类合作中心)开展相关工作(ICD翻译、培训和咨询等)。为满足统计工作标准化需要并与国际接轨,1993年统计信息中心首次把国际疾病分类ICD-9引入中国并等效采用编码,成为我国国家疾病分类标准《GB/T14396-1993》。2001年将ICD-10(4位编码)完全等效作为国家分类标准《GB/T 14396-2001》。为推广使用ICD-10,统计信息中心联合WHO疾病分类合作中心于2001年编印了《国际疾病分类ICD-10应用指导手册》,用于指导医院病案统计人员和医务人员正确使用国际疾病分类与代码,该书对国际疾病分类的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已成为广大病案统计人员、医务工作者、信息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案头工具书,多次再版。
随着我国医改的不断深入和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按病种付费、医保理赔、医院等级评审、临床路径、电子病历、精细化管理、信息化建设等对疾病分类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以及疾病分类数据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满足医改工作的需要,加强对编码的统一管理,2011年,统计信息中心委托WHO疾病分类合作中心编制了《疾病分类与代码》,即在ICD-10框架下将疾病编码由4位扩展到6位编码(前4位采用世卫组织标准,后2位采用临床医学术语),《疾病分类与代码》拟作为新的国家标准发布实施。为了配合该标准的推广应用,我们编写了这本《疾病分类与代码应用指导手册》,共收录了2万余种疾病条目,并对疾病分类与代码的编制原则与疑难编码进行了阐述和注释。该《手册》不仅作为疾病与死因分类的培训教材,也是指导广大卫生统计人员、病案人员、医务工作者、信息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正确理解和使用新的国家标准的工具书和参考书,对提高我国疾病分类水平,提升统计数据质量,规范医疗服务管理,促进统计和信息化建设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家疾病分类与代码应用指导手册 本书旨在为医疗卫生机构、疾病监测部门、统计分析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从业者提供一本全面、实用、权威的国家疾病分类与代码的应用指南。本书内容详实,结构清晰,涵盖了疾病分类体系的理论基础、编码规则、实际应用方法以及最新发展动态,致力于帮助读者准确、高效地理解和运用疾病分类代码,从而提升疾病管理、统计分析和科研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核心内容与特点: 一、 疾病分类体系的理论基础与演进: 疾病分类的意义与价值: 详细阐述了疾病分类作为医学统计、流行病学研究、卫生管理、医疗保险、临床实践等领域基石的重要性。通过规范的疾病分类,可以实现对疾病的有效监测、预警、干预和资源配置,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国际疾病分类(ICD)的发展历程: 回顾了国际疾病分类(ICD)从早期版本到最新版本的演变过程,重点介绍ICD-10和ICD-11的主要特点、更新内容及其在国际上的应用情况。深入解析ICD分类体系的逻辑结构、多轴分类原则以及与其他医学分类体系(如SNOMED CT)的关联。 中国国家疾病分类标准: 详细解读中国国家疾病分类标准的制定背景、基本原则及其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情况。明确国家疾病分类代码的层级结构、编码方式以及各层级代码的含义,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和使用国内的疾病分类体系。 二、 疾病分类代码的构成与解读: 编码结构解析: 深入剖析国家疾病分类代码的结构,包括字母、数字的组合规则、章节划分、类目、亚类等。通过图示和案例,直观展示代码的层层递进关系,帮助读者快速掌握代码的构成逻辑。 代码含义解读: 提供常见疾病类别的代码含义解释,以及特殊编码(如外因代码、症状代码、未知原因死亡代码等)的详细说明。强调在实际应用中,理解代码背后的疾病定义和诊断标准至关重要。 术语标准化: 强调医学术语的标准化对于准确编码的重要性。本书将包含一份常用医学术语与疾病分类代码的对照表,方便读者查找和理解。 三、 疾病代码的编码规则与实践: 基本编码原则: 系统介绍疾病编码的基本原则,如“主要诊断”的确定方法、合并症和并发症的编码规则、损伤和中毒的编码原则等。 特殊情况编码: 针对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复杂情况,如多重诊断、症状不明、疾病演变、死亡原因编码等,提供详细的编码指导和注意事项。 信息系统中的编码应用: 探讨疾病分类代码在电子病历、疾病监测系统、医疗保险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介绍如何利用编码实现数据采集、存储、检索和分析的自动化。 编码质量控制: 强调编码质量的重要性,并提供编码质量控制的方法和建议,包括编码员培训、编码审核、错误纠正机制等,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 疾病分类代码的应用场景与案例分析: 疾病监测与预警: 阐述如何利用疾病分类代码进行传染病、慢性病、伤害等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监测,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如何通过编码数据进行疾病趋势预测和早期预警。 流行病学研究: 说明疾病分类代码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作用,包括疾病的病因学研究、危险因素分析、干预效果评估等。提供具体的案例研究,展示如何利用编码数据开展科学研究。 医疗管理与服务: 探讨疾病分类代码在医院管理、医疗质量评估、医疗保险支付、医疗资源规划等方面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展示编码如何支持精细化管理和优化医疗服务。 公共卫生政策制定: 说明疾病分类代码如何为政府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数据支撑,例如疾病防控策略的制定、健康教育项目的规划、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等。 五、 疾病分类与编码的最新发展与未来趋势: ICD-11的应用与挑战: 介绍ICD-11相比ICD-10在结构、内容、编码方式上的显著改进,以及在中国推广应用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与其他信息技术的融合: 探讨疾病分类与自然语言处理(NLP)、人工智能(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融合,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助力疾病编码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数据互操作性与共享: 强调在不同医疗信息系统之间实现疾病编码数据互操作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标准化编码促进医疗数据的共享和利用。 本书特色: 权威性与专业性: 由国内疾病分类与编码领域的专家学者编撰,内容严谨,理论扎实,紧密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和标准。 实践性与指导性: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大量生动的案例分析和操作指南,帮助读者掌握实际应用技能。 全面性与系统性: 涵盖疾病分类的理论、规则、应用等各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前瞻性与发展性: 关注疾病分类与编码的最新发展动态,为读者提供未来趋势的洞察。 本书的出版,将极大地促进国家疾病分类与代码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规范化、标准化应用,提升我国疾病信息管理水平,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无论您是编码员、医生、护士、流行病学家、卫生统计师、卫生管理人员,还是对疾病分类与编码感兴趣的科研人员,本书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