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在原衛生部衛生統計信息中心、北京協和醫院世界衛生組織疾病分類閤作中心聯閤編寫的《國際疾病分類(ICD-10)應用指導手冊》(2001年由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齣版社齣版)的基礎上,在國傢衛生計生委統計信息中心孟群主任牽頭和國際病案協會理事、中國醫院協會病案專業委員主任委員、北京協和醫院病案科劉愛民主任的精心策劃下得以問世。
為滿足醫改工作的需要,加強對編碼的統一管理,2011年,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委托WHO疾病分類閤作中心編製瞭《疾病分類與代碼》,即在ICD-10框架下將疾病編碼由4位擴展到6位編碼(前4位采用世衛組織標準,後2位采用臨床醫學術語),《疾病分類與代碼》擬作為新的國傢標準發布實施。為瞭配閤該標準的推廣應用,本書共收錄瞭2萬餘種疾病條目,采用疾病病因、解剖部位、臨床錶現、病理為主要軸心的基本編製原則,以滿足臨床醫療、科研、教學與醫療管理的需要,並在此基礎上,對疾病分類與代碼的編製原則與疑難編碼進行瞭闡述和注釋。該《手冊》不僅作為疾病與死因分類的培訓教材,也是指導廣大衛生統計人員、病案人員、醫務工作者、信息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正確理解和使用新的國傢標準的工具書和參考書。
作者簡介
劉愛民,北京協和醫院病案科主任。先後任北京醫院學會北京病案學組的委員,第三屆副組長。曾任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理事,北京醫學會病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醫院協會理事。現任國際病案協會理事,中國醫院協會病案專業委員主任委員。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理事、中國社區協會理事,《中國病案》雜誌總編,衛生部病案專業晉升考試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
劉愛民1975年投身病案管理事業,1984至1985年赴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學習病案信息管理,導師是該病案學校校長,國際病案協會主席PhyllisWatson教授的親自指導。30餘年的工作中,作為主編或編委正式齣版專業書籍或譯著20餘部,涉及病案信息管理、疾病分類、手術分類等各方麵。發錶論文30餘篇,參與科研項目11個。
劉愛民一直活躍於病案的國際舞颱,曾訪問過多個國傢進行學術交流。自1992年起,他一直是國際病案協會的理事,先後多次在國際上宣讀學術論文,一些學術觀點對病案專業産生瞭很大的影響,例如,他提齣的疾病名稱和手術名稱公式成為瞭今天我國醫師們書寫疾病診斷和手術名稱的參考依據。他曾多次組織過國際培訓班。2005年主持亞太地區的病案會議。
劉愛民主要成就:他是我國病案正規教育的創始人之一,目前國內無論是病案中專班還是大專、本科班,大都使用或參考他和其他同誌製定教學大綱,編寫專業教材。2009年他主持齣版的《病案信息學》首次將病案管理提高到病案信息管理的高度,填補瞭高等病案專業教材的空白。該書為國傢十一五計劃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際級規劃教材;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
他是國際疾病分類法引入我國病案專業的主要人員之一,他參與瞭國際疾病分類ICD-9、ICD-10的翻譯工作,承擔瞭衛生部多期省一級的全國師資培訓任務,20多年來,他為國傢推廣使用國際疾病分類和病案信息管理的發展走遍全國,為學習班授課培訓的人員多不勝計。
在他的領導下,創辦瞭《中國病案》雜誌和《中國病案網站》,雜誌現成為核心期刊,網站為全國病案人員提供瞭良好的學術交流平颱。在他和其他同誌的努力下,病案人員晉升列入瞭衛生部係列。他親自主持病案信息專業考試的參考書及題庫編寫。
劉愛民主任多次齣色完成衛生部、醫院學會的委派任務,全國統一病案首頁、疾病分類統計報告的主要製定人。他組織完成瞭由衛生部委托的SARS病案書寫要求與電子病案研究,參與近年來衛生部有關病案法律法規文件的起草工作,支援邊遠地區學術活動,包括雲南、四川、西藏自治區、澳門,受到上級部門的好評。最近,還負責衛生部100多個病種臨床路徑的編碼工作。
劉愛民無論在國際或是國內病案行業中都有較高的學術地位。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疾病分類與代碼使用說明
疾病名稱編碼索引錶
腫瘤形態學編碼索引錶
疾病名稱拼音索引錶
腫瘤形態學拼音索引錶
前言/序言
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作為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計分類標準,是衛生信息標準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統計範疇涵蓋死因、疾病、傷害、癥狀、就診原因、影響健康狀況的因素以及疾病的外部原因等,廣泛應用於醫療機構、醫療保險、人口管理等部門及病人信息收集與統計分析。目前,全球約70%的衛生費用支齣依據ICD進行醫療支付和衛生資源配置。
國傢衛生計生委統計信息中心(以下簡稱統計信息中心)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承擔國際疾病分類與代碼標準的應用、培訓和推廣工作,並指導北京協和醫院世界衛生組織疾病分類閤作中心(以下簡稱WHO疾病分類閤作中心)開展相關工作(ICD翻譯、培訓和谘詢等)。為滿足統計工作標準化需要並與國際接軌,1993年統計信息中心首次把國際疾病分類ICD-9引入中國並等效采用編碼,成為我國國傢疾病分類標準《GB/T14396-1993》。2001年將ICD-10(4位編碼)完全等效作為國傢分類標準《GB/T 14396-2001》。為推廣使用ICD-10,統計信息中心聯閤WHO疾病分類閤作中心於2001年編印瞭《國際疾病分類ICD-10應用指導手冊》,用於指導醫院病案統計人員和醫務人員正確使用國際疾病分類與代碼,該書對國際疾病分類的應用起到瞭積極的促進作用,已成為廣大病案統計人員、醫務工作者、信息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案頭工具書,多次再版。
隨著我國醫改的不斷深入和醫療健康事業的發展,按病種付費、醫保理賠、醫院等級評審、臨床路徑、電子病曆、精細化管理、信息化建設等對疾病分類的標準化、規範化和科學化以及疾病分類數據質量提齣瞭更高要求。為滿足醫改工作的需要,加強對編碼的統一管理,2011年,統計信息中心委托WHO疾病分類閤作中心編製瞭《疾病分類與代碼》,即在ICD-10框架下將疾病編碼由4位擴展到6位編碼(前4位采用世衛組織標準,後2位采用臨床醫學術語),《疾病分類與代碼》擬作為新的國傢標準發布實施。為瞭配閤該標準的推廣應用,我們編寫瞭這本《疾病分類與代碼應用指導手冊》,共收錄瞭2萬餘種疾病條目,並對疾病分類與代碼的編製原則與疑難編碼進行瞭闡述和注釋。該《手冊》不僅作為疾病與死因分類的培訓教材,也是指導廣大衛生統計人員、病案人員、醫務工作者、信息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正確理解和使用新的國傢標準的工具書和參考書,對提高我國疾病分類水平,提升統計數據質量,規範醫療服務管理,促進統計和信息化建設將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
國傢疾病分類與代碼應用指導手冊 本書旨在為醫療衛生機構、疾病監測部門、統計分析人員以及其他相關從業者提供一本全麵、實用、權威的國傢疾病分類與代碼的應用指南。本書內容詳實,結構清晰,涵蓋瞭疾病分類體係的理論基礎、編碼規則、實際應用方法以及最新發展動態,緻力於幫助讀者準確、高效地理解和運用疾病分類代碼,從而提升疾病管理、統計分析和科研工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核心內容與特點: 一、 疾病分類體係的理論基礎與演進: 疾病分類的意義與價值: 詳細闡述瞭疾病分類作為醫學統計、流行病學研究、衛生管理、醫療保險、臨床實踐等領域基石的重要性。通過規範的疾病分類,可以實現對疾病的有效監測、預警、乾預和資源配置,為製定公共衛生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國際疾病分類(ICD)的發展曆程: 迴顧瞭國際疾病分類(ICD)從早期版本到最新版本的演變過程,重點介紹ICD-10和ICD-11的主要特點、更新內容及其在國際上的應用情況。深入解析ICD分類體係的邏輯結構、多軸分類原則以及與其他醫學分類體係(如SNOMED CT)的關聯。 中國國傢疾病分類標準: 詳細解讀中國國傢疾病分類標準的製定背景、基本原則及其與國際標準的接軌情況。明確國傢疾病分類代碼的層級結構、編碼方式以及各層級代碼的含義,確保讀者能夠準確理解和使用國內的疾病分類體係。 二、 疾病分類代碼的構成與解讀: 編碼結構解析: 深入剖析國傢疾病分類代碼的結構,包括字母、數字的組閤規則、章節劃分、類目、亞類等。通過圖示和案例,直觀展示代碼的層層遞進關係,幫助讀者快速掌握代碼的構成邏輯。 代碼含義解讀: 提供常見疾病類彆的代碼含義解釋,以及特殊編碼(如外因代碼、癥狀代碼、未知原因死亡代碼等)的詳細說明。強調在實際應用中,理解代碼背後的疾病定義和診斷標準至關重要。 術語標準化: 強調醫學術語的標準化對於準確編碼的重要性。本書將包含一份常用醫學術語與疾病分類代碼的對照錶,方便讀者查找和理解。 三、 疾病代碼的編碼規則與實踐: 基本編碼原則: 係統介紹疾病編碼的基本原則,如“主要診斷”的確定方法、閤並癥和並發癥的編碼規則、損傷和中毒的編碼原則等。 特殊情況編碼: 針對臨床實踐中遇到的復雜情況,如多重診斷、癥狀不明、疾病演變、死亡原因編碼等,提供詳細的編碼指導和注意事項。 信息係統中的編碼應用: 探討疾病分類代碼在電子病曆、疾病監測係統、醫療保險管理係統等信息係統中的應用。介紹如何利用編碼實現數據采集、存儲、檢索和分析的自動化。 編碼質量控製: 強調編碼質量的重要性,並提供編碼質量控製的方法和建議,包括編碼員培訓、編碼審核、錯誤糾正機製等,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四、 疾病分類代碼的應用場景與案例分析: 疾病監測與預警: 闡述如何利用疾病分類代碼進行傳染病、慢性病、傷害等疾病的發病率、死亡率監測,並結閤實際案例分析如何通過編碼數據進行疾病趨勢預測和早期預警。 流行病學研究: 說明疾病分類代碼在流行病學研究中的作用,包括疾病的病因學研究、危險因素分析、乾預效果評估等。提供具體的案例研究,展示如何利用編碼數據開展科學研究。 醫療管理與服務: 探討疾病分類代碼在醫院管理、醫療質量評估、醫療保險支付、醫療資源規劃等方麵的應用。通過案例分析,展示編碼如何支持精細化管理和優化醫療服務。 公共衛生政策製定: 說明疾病分類代碼如何為政府製定公共衛生政策提供數據支撐,例如疾病防控策略的製定、健康教育項目的規劃、醫療衛生資源的配置等。 五、 疾病分類與編碼的最新發展與未來趨勢: ICD-11的應用與挑戰: 介紹ICD-11相比ICD-10在結構、內容、編碼方式上的顯著改進,以及在中國推廣應用可能麵臨的挑戰和機遇。 與其他信息技術的融閤: 探討疾病分類與自然語言處理(NLP)、人工智能(AI)、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的融閤,以及這些技術如何助力疾病編碼的智能化和自動化。 數據互操作性與共享: 強調在不同醫療信息係統之間實現疾病編碼數據互操作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標準化編碼促進醫療數據的共享和利用。 本書特色: 權威性與專業性: 由國內疾病分類與編碼領域的專傢學者編撰,內容嚴謹,理論紮實,緊密結閤國傢相關政策和標準。 實踐性與指導性: 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閤,提供大量生動的案例分析和操作指南,幫助讀者掌握實際應用技能。 全麵性與係統性: 涵蓋疾病分類的理論、規則、應用等各個方麵,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 前瞻性與發展性: 關注疾病分類與編碼的最新發展動態,為讀者提供未來趨勢的洞察。 本書的齣版,將極大地促進國傢疾病分類與代碼在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規範化、標準化應用,提升我國疾病信息管理水平,為維護人民健康提供堅實的科學基礎和技術支撐。無論您是編碼員、醫生、護士、流行病學傢、衛生統計師、衛生管理人員,還是對疾病分類與編碼感興趣的科研人員,本書都將是您不可或缺的案頭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