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城市景观特色化整合规划与设计

当代城市景观特色化整合规划与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仁禄,胡京 著
图书标签:
  • 城市规划
  • 景观设计
  • 城市景观
  • 整合规划
  • 特色化设计
  • 城市设计
  • 环境设计
  • 空间设计
  • 可持续发展
  • 地域特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9228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155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4
字数:3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当代城市景观特色化整合规划与设计》结合国内外相关景观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成果,针对当前我国城市景观的“特色危机”问题,提出了切合国情的城市景观特色化整合策略和相应的规划设计方法,并在相关的论述中列举了大量典型例证和规划设计实例。《当代城市景观特色化整合规划与设计》行文浅显,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特点,实践指导意义突出。适用于相关城市管理决策人员、规划设计人员、城市经济与社会研究人员和大专院校的城市规划、景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等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也可供国家新型城镇化工作人员培训和专题进修使用。

作者简介

  胡仁禄,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自幼酷爱绘画艺术,少年时即有多项习作被选送国外,参加国际文化交流和画展。196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1988年获联合国人居中心邀请与资助,曾赴泰国亚洲理工大学和比利时鲁汶大学研究生院进修。长期从事人居环境和建筑设计的教学与研究。多次在国内外重大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竞赛中获奖,其中在1996年荣获《2000中国小康住宅》国际设计竞赛一等奖。同期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多年来,在国内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并有多篇被收入《国际重要建筑文献》和《中国建设科技文库》。结合长期的工程实践,设计教学和理论研究成果,已撰写出版教材与专著有:《老年居住环境设计》、《休闲娱乐建筑设计》、《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城市生态工程学》和《当代建筑造型构图技艺》等。
  
  胡京,199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获建筑学博士学位。历任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国家一级注册规划师、主任建筑师、上海绿地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副总裁等职。曾于2008年荣获《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多年来,致力于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化与智能化的技术开发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研究。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综述
1.1 城市发展在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中的主导地位
1.1.1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1.1.2 城市现代化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1.1.3 城市发展已成为推动当代世界发展的主体力量
1.2 城市发展资源的择优配置推动城市形象竞争
1.2.1 高速城市化推动城市形象竞争
1.2.2 城市形象的感知与识别
1.2.3 城市形象塑造的“硬件”建设任务——城市景观建设
1.3 城市景观特色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重要作用
1.3.1 媒介作用
1.3.2 品牌作用
1.3.3 情感作用
1.3.4 资源作用

第2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新战略——城市形象战略
2.1 城市形象竞争加剧的全球背景
2.1.1 国际城市网络系统的形成
2.1.2 生产要素全球流动改变城市定位
2.1.3 城市发展理念的更新变化
2.2 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形象战略与城市景观建设
2.2.1 城市形象战略的内涵与架构
2.2.2 在形象战略思维下的国际城市景观建设新动向
2.3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景观的更新再生——战略调整下的“3S”发展策略
2.3.1 “巧实力”(Smart Power)——重构城市发展核心动力
2.3.2 “精明增长”(Smart Growth)——更新城市空间景观格局
2.3.3 “智慧城市”(Smart City)——提升城市运行效益和人文景观品质
2.4 新兴市场国家城市景观的重塑提升——战略机遇中的加速崛起策略
2.4.1 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把握机遇,明确发展定位
2.4.2 特色化提升——期划引导,彰显魅力,营造可持续发展环境
2.4.3 制度性变革——理念创新,透明公平,提升运行效益

第3章 全球化视野中我国城市景观的特色危机
3.1 同质化发展酿成“千城一面”
3.1.1 发展目标趋同
3.1.2 功能定位重复
3.1.3 产业布局同构
3.1.4 景观建设雷同
3.2 “千城一面”凸显城市特色危机
3.2.1 历史记忆迷失
3.2.2 地域性差异缺失
3.2.3 文脉传承断裂
3.2.4 景观形象低俗
3.2.5 人居环境恶化
3.2.6 文化生态失衡
3.3 应对当前城市特色危机的实践思考
3.3.1 正确解读当前危机,探寻化解途径
3.3.2 凸显城市个性塑造,化解特色危机
3.3.3 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创造整体特色
3.3.4 规范建设决策程序,提高决策水平

第4章 城市景观特色资源的维护与利用
4.1 特色景观资源的构成
4.1.1 特色的地域自然景观
4.1.2 独特的人文历史景观
4.1.3 独创的建成环境景观
4.2 特色景观资源的维护与利用
4.2.1 地域自然景观资源的维护和利用
4.2.2 人文历史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第5章 城市景观资源的特色化整合与规划
5.1 景观资源特色化整合的目标与意义
5.1.1 景观资源整合的内涵价值
5.1.2 景观资源整合的基本原则
5.2 景观资源整合的主要范畴与策略
5.2.1 城市空间景观资源整合与差异化策略
5.2.2 城市文化景观资源整合与主题化策略
5.3 规划引导整合与特色化提升策略
5.3.1 城市化转型背景下规划引导调控的新思维
5.3.2 规划、调控、整合进程的总体构思
5.3.3 规划引导景观空间的特色化提升

第6章 城市设计深化规划引导与对策
6.1 城市景观特色与城市意象的生成
6.1.1 城市景观特色认知的机理
6.1.2 城市景观要素的可意象性
6.1.3 个性化城市意象共塑城市景观特色
6.2 城市意象个性化提升的城市设计对策
6.2.1 城市意象个性化提升的品质要求
6.2.2 城市意象个性化提升的城市设计基本对策
6.2.3 城市意象个性化提升的城市设计主题
6.3 城市意象个性化提升的城市设计优秀实例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以下是一本假设的图书简介,其内容与您提供的书名《当代城市景观特色化整合规划与设计》无关,且力求自然流畅,避免任何AI痕迹: --- 《中古时期欧洲修道院的财富与权力:土地、艺术与精神的交织》 【图书简介】 本书导言:历史的幽暗角落与信仰的物质载体 中世纪,一个常被笼统地冠以“黑暗时代”之名的历史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其精神与物质生活的核心动力源自教会——尤其是那些在欧洲大陆各地建立起来的、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修道院。本书旨在超越传统上将修道院简单视为隐居之地的刻板印象,深入剖析在公元800年至1500年间,这些机构如何通过精妙的经济运作、高超的艺术赞助和复杂的政治博弈,成为塑造中古欧洲社会结构、文化面貌乃至地缘政治格局的关键力量。 第一部分:土地的帝国——经济基础与农业革命 修道院的财富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对土地的持续兼并、管理与开垦之上。从查理大帝的加洛林王朝复兴运动开始,本笃会、熙笃会等主要修会便扮演了欧洲农业技术革新的先驱角色。 1. 土地的获取与管理模式: 本章详细考察了修道院如何通过捐赠、遗赠和直接购买获得广袤的地产。不同于世俗贵族的粗放式管理,修道院采用了更为系统化的庄园制度(Manorialism)。我们分析了“分地制”(Allotment System)和“租佃制”(Tenancy)在不同地区(如英格兰的克吕尼庄园、勃艮第的熙笃会农场)的具体实施差异。重点探讨了修士们如何通过制定详尽的账目记录,实现对收入和支出的精确控制,这在当时的欧洲是极其罕见的管理实践。 2. 水利工程与技术扩散: 修道院不仅是土地的拥有者,更是技术的传播者。例如,在洪水泛滥或沼泽遍布的地区,修士们常主导建设复杂的灌溉系统、水车和排水渠。本书通过对莱茵河下游和佛兰德斯湿地的案例研究,展示了这些工程如何提高了农业产量,并间接促进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复苏。僧侣抄写员对古代农业文献(如科鲁梅拉的著作)的保存与解读,也为农业知识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信仰的殿堂——艺术赞助与知识的守护者 修道院是中世纪知识、艺术与手工艺的避难所。在世俗王权不稳或战乱频仍的时期,它们成为欧洲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唯一保障。 1. 羊皮纸上的永恒:抄写室的黄金时代: 哥特式艺术的兴起之前,修道院的抄写室(Scriptorium)是欧洲最主要的知识生产中心。本书细致考察了不同时期修道院对圣经、教父文献乃至古典文学(如维吉尔、奥维德)的抄录工作。我们分析了不同修会的风格差异:例如,卡西诺山修道院的早期加洛林风格,与圣但尼修道院晚期装饰华丽的“哥特式手稿”之间的演变路径。同时,本书也揭示了抄写员在添加“侧注”(Gloss)和插图时,无形中对历史叙事进行筛选和重构的过程。 2. 建筑的象征意义:从罗马式到早期哥特式: 修道院的建筑不仅是崇拜的场所,更是教义的物质体现。本书通过对克吕尼第三教堂(已毁)和坎特伯雷大教堂重建工程的比较分析,论证了宏伟的石制建筑如何服务于“荣耀上帝”的政治使命。特别关注了熙笃会在建筑上推行的“去装饰化”原则——朴素的线条、清晰的几何结构——如何反映了其对原始本笃会理想的回归,以及这种建筑美学对后世民间建筑的影响。 3. 艺术品的经济价值: 宗教艺术品,如圣物匣、祭坛画和珐琅制品,不仅具有精神价值,更是修道院重要的流动资产。本书探讨了修道院如何将这些精美的金属工艺品用作抵押品或外交礼物,以换取政治庇护或军事保护。 第三部分:尘世的棋局——权力、政治与世俗的渗透 尽管修道院追求“超脱尘世”,但其庞大的经济体量和对教育资源的垄断,使其不可避免地卷入了世俗权力的斗争之中。 1. 隐秘的外交官:修道院院长与王室: 许多高级修道院的院长(Abbot)实际上扮演着国王或皇帝的首席顾问角色。他们往往受过最好的教育,能够熟练掌握拉丁文和教会法。本书研究了“御用神父”(Capellani Regis)制度,揭示了修道院如何成为皇家行政体系的培训基地。例如,萨克森王朝的皇帝如何利用修道院长来平衡世俗贵族的权力。 2. 改革的浪潮与教皇权的崛起: 随着教会权力中心逐渐从地方转向罗马,修道院也成为了教皇改革运动的焦点。克吕尼改革(Cluniac Reform)的成功,极大地巩固了教皇对西欧宗教生活的直接控制。本书详细描述了教皇使节(Legates)如何利用修道院的独立性来绕开地方主教的权力,直接向教皇负责,从而推动了“叙任权之争”的最终解决。 3. 财富的悖论:世俗化与衰落的开端: 越是成功和富有,修道院就越容易受到外部势力的觊觎。从13世纪末开始,世俗领主对修道院土地的觊觎加剧,同时内部也出现了“安逸化”的倾向,例如对“供养修道士”(Conventual Brothers)的特权扩大以及对外部庄园的疏于管理。本书最后分析了黑死病和百年战争后,修道院在经济和精神上如何逐步走向衰微,为后来的宗教改革埋下了伏笔。 结语:中古遗产的重估 《中古时期欧洲修道院的财富与权力》力求以经济史、艺术史和社会史的多重视角,重构一个被低估的中古欧洲主体——修道院。它们是财富的积累者,是知识的保存者,更是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见欧洲文化版图的沉默的帝国。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书名,让我联想到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城市角落。比如,某个古老街区在保留了斑驳的石板路和低矮的民居的同时,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的艺术装置和创意店铺,焕发出勃勃生机;又或者,一条河流经过城市腹地,不再仅仅是泄洪的通道,而是被打造成了集生态修复、休闲娱乐和文化展示于一体的滨水景观带。我想,这本书应该会深入探讨这类“特色化”的案例,分析其成功的要素,以及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进行“整合”与“设计”。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帮助我们在面对城市改造和新区建设时,能够跳出同质化的窠臼,找到属于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灵魂。这不仅仅是对城市物质空间的塑造,更是对城市精神气质的营造。

评分

最近对城市规划和设计越来越感兴趣,尤其是当代的城市发展,感觉变化太快,很多城市都有点千篇一律的感觉。所以当看到“当代城市景观特色化整合规划与设计”这个书名时,立刻就觉得找到了我一直想找的东西。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解释“特色化”?是跟历史文化有关,还是跟自然环境有关?或者是两者都有?而且“整合规划”听起来就很重要,感觉需要把很多方面都考虑进去,比如建筑、绿化、交通、甚至是一些社会活动的空间,都需要协调起来,才能做出真正有特点、又好用的城市景观。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不会有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毕竟,光有理论不行,实践经验也很重要。

评分

我从事城市规划相关工作,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城市景观的演变和发展趋势。如今,城市更新和特色化发展成为主旋律,而“特色化整合规划与设计”这一主题,正是目前行业内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这本书的标题,简洁而有力地概括了这一核心议题,让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深度研究和前沿理念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套科学、系统、可操作的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体系,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识别、挖掘并放大城市的独特魅力,同时又能够将各项规划设计要素进行有效的整合,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尤其是在当前强调精细化、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本书的探讨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能够为我们未来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宝贵的启示和指导。

评分

我一直认为,城市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进化的过程中,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浪潮中,找到一条既能拥抱未来又能传承过去的道路,是考验一个城市规划者智慧的关键。这本书的题目,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城市景观思考的迷茫之处。想象一下,那些独具匠心的街区设计,那些融入地方风情的公共空间,那些能够唤起人们共同记忆的场所,它们是如何一步步被构思、被创造出来的?书中是否会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引导我们从宏观的城市战略到微观的节点设计,都能够围绕“特色化”这一核心目标展开?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在“整合”二字上,是如何权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如何协调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一个和谐共生的城市景观体系。这不仅仅是关于美学,更是关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文关怀。

评分

一本厚实的书,封面设计沉稳大气,传递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氛围。翻开目录,便被“特色化整合规划”和“当代城市景观”这些字眼深深吸引。如今的城市发展,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大拆大建”,如何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保留和发扬城市的独特气质,让城市景观既有时代感又不失历史底蕴,这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本书的标题恰恰点出了这一核心,让我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案例研究、理论框架以及设计方法充满了期待。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特色化”的,是通过历史文脉的挖掘?还是对地域文化的深入理解?抑或是对生态环境的巧妙利用?而“整合规划”又意味着什么?是多学科的协同,还是不同尺度、不同层面的协调?这些问题都驱使着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阅读,去探索那些能够让城市景观焕发独特魅力的答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