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海海洋 海洋化学

中国近海海洋 海洋化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暨卫东 编
图书标签:
  • 海洋化学
  • 中国近海
  • 海洋环境
  • 海水化学
  •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
  • 海洋污染
  • 海洋酸化
  • 沿海海域
  • 海洋生态系统
  • 环境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0278259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164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1
字数:8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近海海洋 海洋化学》对我国近海海洋大气化学方面分析研究,研究了大气气溶中国近海海域陆源和海源成分的富集程度和污染特征,研究了海洋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和二氧化碳的海气通量,为我国海陆统筹、海洋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目录

第1篇 近海海洋化学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第1章 调查研究概况
1.1 20世纪80年代以前
1.2 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
1.3 21世纪初海洋环境调查研究
第2章 近海海水化学
2.1 海水中常规水化学要素分布变化特征
2.2 海水中生源要素分布变化特征
2.3 海水中重金属和石油类分布变化特征
2.4 近海海水化学时空变化特征
第3章 近海大气化学
3.1 气溶胶中总悬浮颗粒物、营养物质和重金属分布变化特征
3.2 大气温室气体分布变化特征
3.3 近海大气化学时空变化特征
第4章 近海沉积化学
4.1 沉积物中硫化物和氧化还原电位分布变化特征
4.2 沉积物中有机碳、总氮和总磷分布变化特征
4.3 沉积物中石油类和重金属分布变化特征
4.4 近海沉积化学时空变化特征
第5章 河口港湾生物质量
5.1 生物体中重金属和石油烃分布特征
5.2 生物体中有机污染物分布特征
5.3 近海生物质量时空变化特征
参考文献

第2篇 近海区域性海洋化学若干问题研究
第6章 聚类分析闽浙沿岸流的季节变化和环境特征
6.1 闽浙沿岸流聚类分析方法
6.2 闽浙沿岸流水团特征
6.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闽南沿岸上升流区环境特征与物质输运、通量评估
7.1 闽南沿岸上升流范围
7.2 闽南沿岸上升流区环境化学要素环境特征
7.3 闽南沿岸上升流区营养盐限制特征及老化指标
7.4 闽南沿岸上升流物质输运特征
7.5 闽南沿岸上升流区海-气CO2通量的变化
7.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长江口溶解氧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及底层缺氧成因分析
8.1 长江口溶解氧平面、断面分布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8.2 长江口夏季底层缺氧形成机制
8.3 海洋低氧的沉积记录研究
8.4 近几十年来长江口缺氧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章 长江口外低氧区长期变化研究
9.1 长江口外低氧区的早期记录
9.2 长江口外低氧区的地理位置
9.3 长江口外低氧区面积和最低氧含量的变化
9.4 长江口外低氧区的形成机制
9.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 黄海冷水团中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现象
10.1 黄海冷水团中溶解氧的垂直分布特征
10.2 黄海冷水团中溶解氧浓度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
10.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1章 长江河口营养盐的混合过程研究
11.1 端元的确定
11.2 保守行为与加入、转移机制
11.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2章 黄海冷水团的营养盐储库作用
12.1 冷水团体积估算方法与冷水团营养盐储量估算方法
12.2 黄海冷水团营养盐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特征
12.3 黄海冷水团营养盐储量估算
1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3章 长江口夏季水体磷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13.1 长江口夏季水体各种形态磷的含量及平面分布
13.2 长江口夏季水体各种形态磷的结构组成
13.3 长江口夏季水体磷的循环及分布影响因素
1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4章 渤海、黄海营养盐结构及其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
14.1 渤海、黄海营养盐结构
14.2 营养盐结构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
14.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5章 黄河口的生态化学特征及环境效应
15.1 黄河口附近海域营养盐来源、结构分析与历史变化
15.2 黄河口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析与历史变化
15.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6章 东海颗粒有机质来源及其影响因素
16.1 东海颗粒有机碳含量与平面分布特征
16.2 东海颗粒有机氮含量与平面分布特征
16.3 东海颗粒有机碳的来源及其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第17章 中国近海CO2源汇分布格局与季节变化
17.1 海-气CO2分压的测量、校正与通量估算方法
17.2 中国近海pCO2时空分布变化
17.3 中国近海pCO2主要调控因子分析
17.4 中国近海各海区海-气交换通量
17.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8章 渤海、黄海沉积物重金属的基线研究
18.1 渤海、黄海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离散特性
18.2 沉积物基线值的估算方法
18.3 渤海、黄海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基线值估算
18.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篇 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状况分析研究
第19章 我国近岸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9.1 评价方法
19.2 近海海洋环境质量现状与评价
19.3 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现状与评价
19.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0章 我国近海海洋环境质量与污染问题评价
20.1 近海河口港湾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估
20.2 近海主要河口港湾富营养化程度评价
20.3 近海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及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0.4 近海气溶胶金属元素分布及其污染特征
20.5 台湾海峡西部海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20.6 九龙江河口区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影响评价
参考文献
第21章 我国近海海洋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
21.1 建立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21.2 加强我国近海水体底层缺氧区的监控与管理
21.3 加强我国河口港湾富营养化监控与管理
21.4 加强陆源污染物输入对沉积物影响评估与对污染物输入的管理
21.5 应对气候变化,加强近海温室气体的监控
21.6 加强持久性有机物的监测与污染源控制
21.7 强化对海上石油污染、石油开采、油库监控和规范管理
21.8 加强重金属污染总量控制、规范产业布局与整治管理
21.9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常态化调查与污染治理措施
21.10 统筹海洋经济建设与海洋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1.11 完善和健全海洋保护法规体系,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引导与管理
21.12 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
远古回响:宇宙深处的星尘与生命的起源 图书名称:远古回响:宇宙深处的星尘与生命的起源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关注我们脚下的蓝色星球及其近岸水域的化学组成,而是将读者的视野彻底拉升至宇宙尺度,深入探索物质与能量的终极源头——从宇宙大爆炸的最初瞬间,到构成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原子如何在恒星的熔炉中锻造而成,并最终探讨这些宇宙尘埃如何在地球上组织成第一个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生命体。 我们以时间为轴,从宇宙诞生之初的普朗克时期开始叙事。这不是一本枯燥的物理学教科书,而是对宇宙演化史诗般的描绘。我们将追溯宇宙膨胀的初期,描述暴胀理论如何解释宇宙的均匀性和结构形成的初始条件。重点将放在早期宇宙的等离子体状态,以及随后冷却过程中基本粒子如何结合,形成氢和氦——宇宙中最古老的元素。这些“原初核合成”的产物,构成了未来一切复杂结构的基石。 随后,叙事转向恒星的诞生与死亡,这是理解重元素化学的关键。我们将详细剖析星际尘埃云(分子云)在引力作用下坍缩,点燃核心聚变的过程。从质量较小的红矮星的漫长燃烧,到像太阳这样的G型主序星的生命周期,直至最为壮观的阶段:大质量恒星的终结。本书将深入解释核聚变过程,包括碳、氧、硅等轻元素如何依次生成。更引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超新星爆发”(Supernova)——宇宙的终极炼金术炉。正是这些爆炸性的事件,将铁、镍,乃至更重的元素,如金、铀、铂,抛洒回星际空间。这些元素,是构成岩石行星、乃至生命体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我们详细描绘了“化学演化”的漫长旅程。被抛洒出的星际物质,在新的分子云中重新聚集,在极端低温和高能辐射下,形成了复杂的有机分子。这不是科幻,而是基于射电望远镜观测的现实。书中将呈现我们在彗星、小行星和星际介质中检测到的甘氨酸、乙醇、乃至更复杂的氨基酸前体分子。这部分内容旨在建立一个坚实的桥梁:从无机宇宙物质到有机化学。 故事的焦点随后转移到太阳系的形成。我们重建了太阳星云的吸积盘模型,解释了为什么行星会分化出岩石内核(如地球、火星)和气态巨行星(如木星、土星)。对于地球的形成,我们着重分析了早期地球所处的环境:缺乏自由氧气的大气层,频繁的陨石撞击,以及火山活动释放的原始气体。这里的化学环境与现代海洋环境截然不同,是理解生命起源的必要背景。 本书的核心章节将探讨“无生命物质如何产生生命”(Abiogenesis)。这不是对生命化学的微观剖析,而是对宏观理论框架的严谨梳理。我们将对比和评估几种主流的生命起源假说: 1. “原始汤”理论的现代修正: 探讨米勒-尤里实验的局限性,并引入深海热液喷口(Hydrothermal Vents)作为潜在的生命摇篮,分析其提供的化学梯度和能量来源。 2. RNA世界假说: 重点阐述核糖核酸(RNA)在早期生命中可能同时承担遗传信息存储和催化反应(核酶)的双重角色,这是从非生命化学向信息生命过渡的关键一步。 3. 脂质膜的自发形成: 解释简单的脂肪酸分子如何在水溶液中自发形成囊泡结构,为早期代谢单元的“细胞化”提供了物理基础。 我们探讨了地球早期生命形态的证据,聚焦于化学自养生物和早期光合作用的出现,这标志着生命开始深刻地改造其行星环境。我们会讨论,构成我们身体的碳、氢、氧、氮等元素,其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其轨迹可以一直追溯到数十亿年前的某个遥远恒星的爆炸。我们,是宇宙历史的直接产物,是星尘汇聚的奇迹。 本书的结尾部分将进行哲学性的反思:基于对宇宙化学和生命起源的理解,我们如何定位地球生命在宇宙中的独特性和普遍性?我们通过对宇宙物质循环的追溯,揭示了一个宏大而统一的自然规律:复杂性并非偶然的奇迹,而是物质在特定能量和时间约束下必然演化的结果。 读者将离开对近海化学的关注,转而思考构成“近海”乃至“生命”本身的,那份来自遥远星空的深沉遗产。 本书特色: 跨学科整合: 融合了天体物理学、行星科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叙事驱动: 采用时间旅行的叙事手法,将枯燥的科学概念融入波澜壮阔的宇宙演化史中。 强调元素起源: 明确了地球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原材料皆源于恒星演化,建立起“我即星辰”的深刻联系。 聚焦“起源”而非“现状”: 完全侧重于宇宙诞生、元素生成和生命起始的宏大背景,与现代海洋化学的局部研究领域无直接关联。 本书适合对宇宙学、科学史、以及生命起源问题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和跨学科研究人员。它提供了一个自上而下的视角,解释了构成我们一切事物的最基本要素的来龙去脉。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海洋物理化学过程在中国近海的响应,我一直有浓厚的兴趣。我期望找到一本能够详细解读海水中各种化学物质的来源、分布、化学形态及其相互作用的书。例如,海水中溶解氧的来源和消耗过程,它如何受温度、盐度、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浮游生物的代谢活动对海水中营养盐(如硝酸盐、磷酸盐、硅酸盐)浓度的季节性变化有什么样的规律?书中能否深入探讨碳酸盐体系在海洋pH值调控中的作用,以及海水pH值的变化对海洋生物(特别是钙化生物)的影响?我还在寻找关于氧化还原过程在中国近海海水中的化学行为,以及它们如何影响重金属的溶解度和迁移性的研究。如果书中能结合具体的观测数据和实验研究,来解释这些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那就非常有说服力。

评分

我对中国近海的生态毒理学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交叉领域非常着迷。我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深入探讨海洋污染物如何影响近海生态系统的健康,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如何响应这些污染物输入的书籍。书中是否能详细介绍不同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石油类物质)的毒性机制,它们对不同海洋生物(如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类)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效应?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分析污染物如何通过食物链进行累积和放大,最终威胁到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此外,我还想了解书中是否会阐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如氮循环、磷循环、碳循环)在中国近海是如何被污染物干扰的,例如,过量的营养盐输入如何改变氮循环,导致缺氧区的形成?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生物修复和生态工程的案例,来探讨如何减轻污染物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那就太有价值了。

评分

一直对海岸带的生态系统颇感兴趣,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变化更是牵动人心。我翻阅了不少相关的科普读物,希望能对中国的近海生态有更深入的了解。我特别希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介绍中国近海不同区域的海洋生物多样性、沉积物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书籍。例如,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各自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特点是什么?它们各自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比如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塑料垃圾等等,是如何形成的?书中能否通过生动的案例,比如某个海湾的生态修复历程,或是某个物种的生存困境,来展现这些复杂的海洋环境问题?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能提供一些关于海洋酸化对近海生态系统影响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对于未来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些前瞻性建议。如果这本书能够做到图文并茂,配以高质量的图片和数据图表,那就更完美了,能够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

评分

我是一名对海洋地质和沉积物化学充满好奇的读者。中国近海的沉积环境非常复杂,不同区域的沉积物成分和分布都存在显著差异。我希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阐述中国近海沉积物的来源、类型、分布特征以及形成过程的书籍。书中是否能深入介绍不同区域(例如,大陆架、陆坡、河口三角洲)的沉积物组成,比如黏土矿物、碳酸盐、有机质等?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包含有关沉积物中污染物(如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布、迁移和转化机制的研究。例如,沉积物是如何充当污染物的“汇”或“源”的?在什么条件下,沉积物中的污染物会重新释放到水体中,造成二次污染?此外,我还想了解书中是否会探讨沉积物在海洋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古海洋学的研究如何通过分析沉积物剖面来重建过去的海洋环境?

评分

最近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剖析中国近海陆源输入的海洋化学过程的书。我们知道,河流是陆地污染物进入海洋的主要通道,而这些污染物对近海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不同河流(如长江、黄河、珠江等)携带的物质组成,包括氮、磷等营养盐,以及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书中能否对这些物质在近海的迁移、转化和累积过程进行定量分析?比如,氮磷营养盐是如何驱动近海的浮游植物生长,进而引发赤潮?重金属又是如何通过食物链进行生物放大,威胁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的?我还在寻找关于海陆相互作用对近海化学环境影响的研究,比如泥沙输运、海岸侵蚀等对水体透明度、溶解氧等参数的影响。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模型模拟的案例,来预测不同输入情景下近海化学环境的变化趋势,那就更具有参考价值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