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用于农业肥料科技推广部门、肥料生产企业、设备制造及相关营销企业负责人、大专院校学生、科研技术人员及农资经销商及农业生产者等阅读。 1.本书系统介绍了当前新型肥料如缓控释肥料、尿素改性类肥料、水溶性肥料、微生物肥料、功能性肥料和其他新型肥料的概念、特点、分类及科学的施用技术。
2.本书详细介绍了新型肥料使用技术,昭显新型肥料应用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安全性。
3.本书紧紧把握新型肥料“新”的特点和与传统肥料相比的优势,力争使读者能将相应技术学得会、用得上、推得好。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介绍了缓控释肥料、尿素改性类肥料、水溶性肥料、微生物肥料、功能性肥料和其他新型肥料的概念、特点、分类及科学的施用技术,使读者在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学会运用科学原理指导新型肥料的应用,以增强新型肥料应用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安全性。同时,抓住新型肥料“新”的特点和与传统肥料相比的优势及其在应用过程中注意的问题这一难点来总结其应用技术,力争使读者能将相应技术学得会、用得上、推得好,终实现新型肥料应用技术领域的节本增效、高效环保、安全优质。本书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与可操作性。
本书适用于农业肥料科技推广部门、肥料生产企业、设备制造及相关营销企业负责人、大专院校学生、科研技术人员及农资经销商及农业生产者等阅读。
作者简介
崔德杰,青岛农业大学,副院长、教授,1986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土壤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土壤化学系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土壤环境质量调控、土壤污染治理和土壤培肥研究工作。现任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青岛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土壤与肥料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和山东省旱作技术学会理事,《高教研究》编委,《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编审。
主讲《高级土壤学》、《土壤学》、《土壤肥料学》、《微量元素营养与施肥技术》、《土壤农化分析》等课程。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十几项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科技攻关2项、山东省教育厅课题3项。
现主持和参加研究项目11项,其中主持山东省科技攻关“花生连作障碍的风险评估模型建立与生物修复措施探讨”、山东省高等学校基础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建设课程《土壤肥料学》、山东省教育厅“蔬菜氯氰菊酯农药微生物降解研究”1项, 主持横向合作项目4项;参加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果园酸化土壤改良技术研究”、山东省科技攻关“县域土壤养分管理和施肥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和农业部“青岛市保护性耕作试验于示范”、青岛市科技局“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集成示范”各1项。
获山东省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委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在《Pedosphere》、《土壤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缓/控释肥料/001
第一节缓/控释肥料概述002
一、缓/控释肥料概念007
二、缓/控释肥料类型 008
三、施用缓/控释肥料的好处010
四、施用缓/控释肥料的原则010
五、施用缓/控释肥料的注意事项011
六、缓释型氮肥安全施用方法011
七、缓释肥料的鉴别及购买013
第二节聚合物包膜肥料014
一、聚合物包膜肥料简介014
二、聚合物包膜材料014
三、聚合物包膜肥料的特征018
四、聚合物包膜肥料核芯的选择021
五、聚合物包膜肥料包膜材料的筛选021
六、聚合物包膜材料的可降解技术022
七、聚合物包膜肥料的养分释放类型022
八、聚合物包膜肥料的应用特点024
九、聚合物包膜肥料的应用实例025
第三节硫包衣肥料027
一、物理包被法肥料简介027
二、硫包衣核芯肥料选择029
三、硫包衣肥料的优缺点030
四、硫包衣肥料的选购与施用030
第四节包裹型肥料032
一、包裹型肥料简介032
二、包裹材料的选择033
三、包裹肥料的优缺点035
四、包裹肥料的选购与施用035
第五节缓释肥料产品趋势分析037
一、缓释肥料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037
二、缓释肥料产品技术的发展趋势040
第二章尿素改性类肥料/043
第一节概述044
一、新型肥料的概念与分类044
二、我国增效肥料的分类 046
三、新型尿素的种类与特点046
四、新型尿素的施用方法047
五、目前我国尿素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048
六、发展尿素改性类肥料的意义049
七、我国传统上提高肥料利用率的主要方法050
第二节尿素改性类肥料051
一、改性尿素的概念与突出特点051
二、尿素改性类肥料的增效原理及其效益053
三、尿素改性类肥料的主要类型054
四、改性尿素在不同作物上的应用效果056
五、我国尿素改性技术开展的研究057
第三节脲醛类肥料058
一、脲醛类肥料的概念058
二、生产脲醛类肥料的主要原料059
三、脲醛类肥料的优点与缺点059
四、脲醛类肥料的选择和施用方法061
五、脲醛缓释肥的主要特点061
六、生产脲甲醛复合肥料的方法062
七、脲甲醛复合肥在生产上的施用效果063
第四节稳定性尿素064
一、稳定性尿素的概念064
二、尿素中添加脲酶抑制剂的作用064
三、主要原料及抑制机理065
四、稳定性尿素的优点与缺点067
五、稳定性尿素的选择和施用方法068
六、稳定性肥料田间试验示范069
七、稳定性尿素在生产上的施用效果071
八、含抑制剂新型复合肥料带来的效益072
九、稳定性肥料及其特点073
十、我国稳定性肥料主要生产厂家及行业标准074
十一、稳定性肥料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076
十二、稳定性肥料产业及技术发展趋势与自律合作077
十三、稳定性肥料使肥料产业发展更健康080
十四、“零增长”对稳定性肥料的促进作用082
第五节增值尿素084
一、增值尿素的概念085
二、尿素增值技术及其迫切性085
三、尿素增值的主要技术086
四、生产增值尿素的主要原料089
五、增值尿素的增效机理及其特点090
六、增值尿素主要类型与施用问题091
七、增值尿素增产效果与发展现状093
八、发展增值尿素需进一步做好的工作094
九、聚合氨基酸增效肥料的类型与发展状况096
十、肥料增效剂的作用与增值肥料的发展097
十一、不同种类氮肥的施用方法099
十二、新型肥料的发展方向100
十三、提高肥料利用率需要进一步做好的工作101
第三章水溶性肥料/103
第一节水溶性肥料概述104
一、水溶性肥料定义104
二、水溶性肥料的特征108
三、水溶性肥料的类型110
四、水溶性肥料品种的选择120
五、水溶性肥料的鉴别121
六、水溶性肥料的贮存122
第二节叶面肥料122
一、叶面肥料定义122
二、叶面肥料的优点与缺点125
三、叶面肥料的选择和施用127
第三节灌溉肥料132
一、灌溉肥料定义132
二、灌溉肥料的优点与缺点133
三、灌溉肥料的选择和施用135
四、灌溉施肥或水肥一体化系统的组成139
五、注肥施肥方法141
六、灌溉施肥或水肥一体化系统的维护146
第四节液体肥料149
一、液体肥料定义149
二、液体肥料的优点与缺点156
三、液体肥料的选择和施用157
第四章微生物肥料/159
第一节微生物肥料概述160
一、微生物肥料的定义161
二、微生物肥料的主要作用161
三、微生物肥料的种类162
第二节复合微生物菌肥167
一、复合微生物菌肥定义和类型167
二、复合微生物菌肥的优点168
三、复合微生物菌肥的选择和施用169
第三节功能微生物菌肥170
一、功能微生物菌肥定义170
二、功能微生物菌肥类型170
第四节生物有机肥料176
一、生物有机肥料的定义176
二、生物有机肥料的优点176
三、生物有机肥料的施用177
第五节微生物肥料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177
一、选购微生物肥料的注意事项178
二、使用微生物肥料的注意事项178
第五章功能性肥料/183
第一节功能性肥料概述184
一、什么是功能性肥料184
二、功能性肥料的优点184
三、功能性肥料的类型185
第二节保水型肥料188
一、什么是保水型肥料188
二、保水型肥料的优缺点188
三、保水型肥料的选择和施用188
第三节有益元素肥料189
一、什么是有益元素肥料189
二、有益元素肥料的优缺点189
三、有益元素肥料选择和施用195
第四节药肥200
一、什么是药肥200
二、药肥的优点与缺点200
三、药肥选择和施用201
第五节改善土壤结构的肥料201
一、改善土壤结构201
二、改善土壤结构肥料的优点202
三、如何施用土壤结构肥料202
第六节促生型肥料203
一、促生型肥料203
二、促生型肥料特点204
第七节腐植酸肥料205
一、什么是腐植酸和腐植酸肥料205
二、腐植酸类肥料资源及其特性205
三、腐植酸肥料应用效果207
四、施用说明及注意事项207
第六章其他新型肥料/209
第一节氨基酸类肥料210
一、氨基酸原料资源210
二、复合氨基酸的生产方法210
三、氨基酸在作物生长中的作用210
四、氨基酸肥料及功能210
第二节腐植酸类肥料211
一、腐植酸的元素组成212
二、腐植酸的理化性质212
三、腐植酸在农业上的应用213
四、腐植酸肥料的生产技术215
五、常用的腐植酸肥料217
第三节海藻肥224
一、海藻肥概述224
二、海藻肥应用情况224
三、海藻肥主要特点224
四、海藻肥主要功效225
第四节甲壳素肥料226
一、概述226
二、作用机理226
三、产品特点227
四、简易识别要点229
五、注意事项230
第五节微生物复合缓释肥230
一、概述230
二、分类231
第六节纳米碳肥233
第七节黄腐酸生物肥234
第八节二氧化碳气肥234
一、研究与应用概况234
二、CO2气肥的生产原理及技术240
三、CO2气肥的施用技术243
第七章新型肥料应用中的问题/247
一、液体肥料如何鉴别与选购248
二、几种新型肥料的施用方法248
三、肥料施用应该避免的问题249
四、肥料相克的防治措施249
五、施用沼气肥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250
六、腐植酸肥料与土壤病害251
七、如何合理保管肥料252
八、购买肥料要注意广告陷阱252
九、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选择肥料254
十、肥料能否防治农作物病虫害254
十一、远离肥害,肥料施用“禁忌”255
十二、果园施用新型肥料的问与答259
十三、新型肥料推广应用应注意的问题260
参考文献/263
前言/序言
肥料投入约占农业生产全部物资投入的一半。综观国内外研究发现,20世纪粮食单产的1/2、总产的1/3来自化肥的贡献。但是由于化肥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以及不合理施用,给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世界上每年氮肥消费量约为9000万吨,中国约为2000万吨,通过气态、淋洗和径流等各种途径离开农田损失的数量分别达3500万吨和900万吨。地下水和饮用水硝酸盐含量标,江河湖泊富营养化,温室气体的增加,农产品硝酸盐污染等都与施用化肥不当有关。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对粮食和农产品需求量增多,对农产品安全和生态环境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新型肥料产业发展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不仅是肥料产业升级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生产沿着高产、优质、低耗和高效的方向发展及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新型肥料并不一定“新”,也不一定具有“高科技”的特征,而是在新形势下对传统肥料的提升。凡是克服或弥补了传统肥料的不足,具有更高肥效、更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肥料都统称为新型肥料。新型肥料有别于传统的、常规的肥料,表现在功能拓展或功效提高、肥料形态更新、新型材料的应用、肥料运用方式的转变或更新等方面,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为作物提供必需的营养成分;调节土壤酸碱度、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生物化学性质;调节或改善作物的生长机制;改善肥料品质和性质或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近十年来,随着控制化肥用量的环境立法在世界各国越来越受重视,世界普通化肥用量出现负增长,但是新型缓/控释肥料消费量每年以高于5%的速度增长。近二十年来,日、美等国聚合物包膜控制释放肥料的消费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常规肥料的10倍以上。世界各国都在投巨资发展新型肥料,抢占新型肥料研究的制高点。新型肥料研究一直是国际农业高技术领域竞争的重要领域,作为新开发的产品,它的发展态势迅速,应用前景相当广泛。目前,市场上存着多种新型肥料,主要有缓/控释肥料、尿素改性类肥料、水溶性肥料、微生物肥料、功能性肥料和其他新型肥料。纵观世界各国肥料使用现状,当前仍以常规肥料占绝大多数。新型肥料只是在某些特殊作物、特殊土壤上或者在其他的具体条件下进行应用。今后肥料工作的重点仍然在提高科学施肥水平、完善施肥技术、推广平衡施肥理念上,常规肥料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肥料应用的主流,新型肥料的研制、生产与推广需要稳步发展,不断完善。
本书将尽可能地从生产实际入手,针对生产实践中出现的肥料应用问题,尤其是新型肥料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描述,重点和特色在于剖析新型肥料应用中问题的实质,以及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建议和措施。将新型肥料的概念、分类、特点等基础知识与植物营养和科学施肥的基本原理相结合,使读者在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学会运用科学原理指导新型肥料的应用,以增强新型肥料应用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安全性。
本书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由杜志勇编写,第二章由曾路生编写,第三章由金圣爱编写,第四章由刘庆花编写,第五章由宋祥云编写,代庆海、马秀珍、赵伟杰也参加了其中部分章节编写工作。全书由崔德杰、杜志勇统稿。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6年6月
《土壤健康与可持续农业:现代农耕的基石》 序言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农业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食物的来源,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食物需求的不断攀升,传统的农业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过度依赖化学投入,导致土壤退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威胁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乃至人类的长远福祉。 本书《土壤健康与可持续农业:现代农耕的基石》正是诞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它并非聚焦于某个单一的增产技术,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农业的根本——土壤。土壤,作为生命之源,是植物生长的载体,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土壤,意味着肥沃的土地,稳定的生态,最终才能实现可持续的食物生产。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土壤健康的关键要素,系统阐述与之相关的可持续农业技术体系,为广大农业从业者、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关心农业未来的人们,提供一套全面、系统、前沿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本书内容丰富,论述深入,力求跳出传统农学框架,融合了土壤学、生态学、农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知识,旨在构建一个 holistic 的视角来理解和实践可持续农业。我们相信,唯有回归土壤本质,守护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的绿色、高效和永续发展。 第一部分:理解土壤的生命脉络——土壤健康的核心要素 土壤并非简单的泥土,它是一个复杂而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理解其健康状况,是实施任何农业策略的基础。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构成土壤健康的关键要素: 第一章:土壤的物理性状——结构、孔隙与水肥调控 土壤结构的重要性: 讲解土壤团粒结构对作物生长、水分渗透、气体交换的决定性影响。分析不同土壤类型(砂土、粘土、壤土)的物理特性差异,以及如何通过管理改善土壤结构。 孔隙度与通气性: 阐述土壤孔隙(大孔隙、微孔隙)在储水、保肥、通气方面的功能。探讨耕作、施肥、覆盖等农事操作对孔隙度的影响,以及如何优化以利于根系呼吸和养分吸收。 水分调控策略: 深入分析土壤水分的来源、去向与有效利用。介绍不同灌溉方式(滴灌、喷灌、淹灌)与土壤水分管理技术的配合,以及如何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和有机质含量来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应对干旱或涝灾。 养分释放与保持: 解释土壤本身作为养分库的作用,以及物理性状如何影响养分的释放速率和流失。探讨土壤容重、质地等因素对养分储存的影响。 第二章:土壤的化学活性——养分循环与pH调控 宏量与微量营养元素: 详细介绍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包括氮、磷、钾等宏量元素,以及铁、锌、锰等微量元素。阐述它们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迁移转化规律以及作物吸收机制。 土壤有机质: 强调土壤有机质是土壤活力的核心。分析有机质对土壤结构、阳离子交换量(CEC)、水分保持、养分供应以及微生物活性的多重贡献。介绍有机质的来源、分解过程以及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途径。 土壤pH值的影响: 深入解析土壤pH值对养分有效性、微生物活动以及重金属毒性的关键作用。指导读者如何通过测定土壤pH值,并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特性,选择合适的改良措施(如施用石灰或硫磺)。 阳离子交换量(CEC)与阴离子交换量(AEC): 解释CEC和AEC作为土壤养分“储蓄所”的功能。探讨影响CEC/AEC的因素(如有机质、粘土矿物),以及如何通过管理来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 第三章:土壤的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群落与生态功能 土壤微生物的角色: 揭示土壤中数量庞大的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原生动物)在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养分可给性、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有益微生物群落: 重点介绍固氮菌、解磷菌、解钾菌、菌根真菌、促生菌等有益微生物。阐述它们如何直接或间接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养分利用率,增强作物抗逆性。 土壤健康与病虫害: 探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作物抗病性的关系。分析土壤退化如何导致病原菌优势化,而健康的土壤生态系统则能抑制病原菌的发生。 生物防治与土壤健康: 介绍利用有益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的原理与方法,如施用微生物菌剂,推广生物多样性友好的耕作方式。 第四章:土壤退化的诊断与修复——识别与逆转的挑战 土壤退化的表现: 详细列举土壤退化的各种形式,包括土壤侵蚀(水蚀、风蚀)、土壤板结、土壤盐渍化、土壤酸化、土壤养分贫瘠化、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污染(重金属、农药残留)等。 退化原因分析: 追溯导致土壤退化的根本原因,包括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过度化学化、不当的水资源利用、植被破坏、工业污染等。 土壤健康评价指标: 介绍科学的土壤健康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维度的关键参数。 修复技术概览: 概述针对不同土壤退化问题的修复技术,为后续章节的具体技术提供铺垫。 第二部分:构建可持续的农业模式——实践与创新 在深刻理解土壤健康的基础上,本部分将聚焦于如何构建一个集约、高效、环保且可持续的农业生产体系。 第五章:有机农业的理念与实践——回归自然的力量 有机农业的核心原则: 阐述有机农业不使用合成化学品、基因工程技术,强调生态平衡、资源循环和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有机投入物管理: 详细介绍堆肥、绿肥、动物粪便、生物菌肥等有机投入物的制作、施用技术和效果。 轮作、间作与套种: 阐述这些种植模式在改善土壤结构、控制病虫害、提高养分利用率、丰富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 有机病虫害防治: 介绍物理、生物、天敌等有机病虫害防治方法,以及如何构建生态平衡的农业系统来预防病虫害。 第六章:保护性耕作与少免耕技术——呵护土壤的物理结构 保护性耕作的定义与目标: 解释保护性耕作(包括少耕、免耕、覆盖种植)旨在减少对土壤的扰动,保护土壤结构,维持土壤水分,减少侵蚀。 免耕技术应用: 详细介绍免耕播种技术,包括专用播种机的选择、播种深度、行距的调整,以及在不同作物上的应用案例。 秸秆覆盖与还田: 探讨秸秆覆盖在保持土壤水分、抑制杂草、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侵蚀方面的多重效益。介绍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 生物覆盖技术: 介绍利用绿肥、地被植物等进行土壤覆盖,以改善土壤肥力、控制杂草、增加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第七章:精准农业与智能化管理——科技赋能可持续农业 精准施肥与灌溉: 介绍基于土壤养分检测、作物生长信息(如遥感、无人机)和气象数据的精准施肥与灌溉技术。讨论变量施肥、变量灌溉的原理与实施。 环境监测与预警: 探讨利用传感器网络、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养分含量、pH值等关键指标,以及病虫害发生风险,实现早期预警。 智能化农机具: 介绍自动化、智能化的农机具在精准作业、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应用。 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 探讨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农场生产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优化种植方案,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第八章:农林复合系统与生态农业——构建多层次的生物多样性 农林复合系统(Agroforestry): 介绍将树木、灌木与农作物、牧草或畜牧业结合的模式。分析其在固碳、改善土壤肥力、提供生物栖息地、增加经济收入等方面的优势。 生态农业模式: 探讨将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等环节有机结合,形成物质循环、能量高效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农田生态系统: 强调在农业生产中保护和恢复农田及周边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如引入蜜蜂授粉、保护益鸟、设置生态廊道等。 景观生态学在农业中的应用: 探讨如何从景观尺度出发,设计和管理农业生产区域,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可持续农业的挑战与机遇 本书最后部分将放眼未来,探讨可持续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并展望其广阔的前景。 第九章:气候变化与农业适应性——韧性农业的构建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分析极端天气事件(干旱、洪涝、高温)、病虫害风险增加、作物生长季变化等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影响。 适应性农业策略: 提出耐旱、耐涝、耐高温的作物品种选育,优化灌溉策略,发展节水农业,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等适应性措施。 减缓气候变化的农业实践: 探讨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发展生物能源、减少化肥使用等方式,降低农业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 韧性农业系统的构建: 强调构建能够抵御和快速恢复气候变化影响的农业系统的重要性。 第十章: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可持续灌溉——生命线的守护 全球水资源现状与农业用水挑战: 分析日益紧张的水资源形势,以及农业作为主要用水部门面临的压力。 节水灌溉技术: 详细介绍喷灌、滴灌、微灌、地下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原理、设备、效益与应用。 水肥一体化技术: 阐述将灌溉与施肥结合,实现水分、养分精准供给,提高利用效率,减少养分流失。 雨水收集与再利用: 探讨雨水收集、地表径流管理与农田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策略。 第十一章:政策引导与社会参与——推动可持续农业的协同力量 政府政策的作用: 分析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推广可持续农业、提供补贴、制定法规、支持研发等方面可以发挥的关键作用。 市场激励与认证体系: 探讨有机认证、绿色产品认证、碳信用交易等市场化机制如何促进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农民培训与知识传播: 强调通过培训、示范、交流等方式,提高农民对可持续农业技术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消费者意识与可持续消费: 分析消费者对健康、环保食品的需求如何驱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第十二章:展望未来——可持续农业的创新方向与发展趋势 生物技术与基因编辑在可持续农业中的作用: 审慎探讨生物技术在提高作物抗逆性、养分利用效率等方面的潜力,以及伦理与安全考量。 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 展望生物技术在开发新型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能源等方面的可能性。 垂直农业与城市农业: 探讨在城市环境中发展垂直农业,减少运输成本,节约土地和水资源的前景。 循环经济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强调将农业废弃物(秸秆、畜禽粪便、食品加工残渣)进行资源化利用,实现农业生产的闭环。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终回归到农业的本质——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土壤健康与可持续农业:现代农耕的基石》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它是一份对未来的承诺,对土地的敬畏,更是对智慧农业的探索。本书的内容紧密围绕土壤健康这一核心,从理论到实践,从个体农户到宏观政策,全方位地展现了可持续农业的图景。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唤醒更多人对土壤健康的关注,激发更多人投身于可持续农业的实践,共同为建设一个更健康、更绿色、更繁荣的农业未来贡献力量。守护好我们脚下的土地,就是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