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保护学(第二版) [Wood Protection]

木材保护学(第二版) [Wood Protec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坚 编
图书标签:
  • 木材保护
  • 木材防腐
  • 木材耐久性
  • 木材化学
  • 木材病虫害
  • 木材加工
  • 林产工业
  • 生物降解
  • 木材材料
  • 建筑材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68515
版次:2
商品编码:1203422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外文名称:Wood Protec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7
字数:44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木材保护学(第二版)》论述了我国的林木资源及其合理、高效的利用,木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木材保护中的环境污染与净化;重点阐述了木材的生物学特性、木材漂白与染色、木材防腐、木材防虫、木材阻燃、木材强化、木材尺寸稳定性和耐候性的基本概念、作用原理、处理方法及现代波谱分析技术。
  《木材保护学(第二版)》适于普通高等院校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绪论
1.1 我国的森林资源
1.1.1 稀有和名贵树种多
1.1.2 竹林资源广阔分布
1.1.3 经济林木非常丰富
1.1.4 红树林资源独特
1.1.5 森林资源尚有不足
1.2 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1.2.1 资源保护与发展
1.2.2 资源的合理利用
1.3 木材、人类与环境
1.3.1 木材的视觉特性
1.3.2 木材的触觉特性
1.3.3 木材的听觉特性
1.3.4 木材的嗅觉特性
1.3.5 木材的调节特性
1.3.6 木材的生态学属性

2 木材的保护学特性
2.1 木材的生物分解
2.1.1 分解木材的微生物
2.1.2 木材组分的生物分解
2.2 木材的各向异性和变异性
2.2.1 木材的各向异性
2.2.2 木材的变异性
2.3 木材的可湿性
2.3.1 木材的润湿性
2.3.2 木材的吸湿性
2.4 木材的酸碱性
2.4.1 木材中的酸性成分
2.4.2 木材的pH
2.4.3 木材酸碱性质与木材保护的关系
2.5 木材的加工性
2.5.1 机械加工
2.5.2 连接性能
2.5.3 化学加工

3 木材变色、漂白与染色
3.1 木材的变色与防治
3.1.1 木材的变色因素
3.1.2 木材变色的类型
3.1.3 木材脱色方法的确定
3.1.4 木材变色的防治
3.1.5 泡桐木材的变色与防治
3.2 木材漂白
3.2.1 木材漂白基本原理
3.2.2 木材漂白常用的化学药剂
3.2.3 木材漂白的影响因素
3.3 木材染色
3.3.1 木材染色原理和木材染色评价方法
3.3.2 木材染色用染料
3.3.3 木材染色的影响因素
3.3.4 单板的染色技术
3.3.5 薄木的染色技术
3.3.6 实木的染色技术
3.3.7 立木染色技术
3.3.8 木材的表面着色技术

4 木材防腐
4.1 真菌对木材的危害
4.1.1 形成真菌危害木材的必要条件
4.1.2 木材腐朽的类型
4.2 木材防腐处理
4.2.1 木材防腐机理
4.2.2 木材防腐剂
4.2.3 防腐处理工艺
4.2.4 防腐木材的使用分类及质量要求
4.2.5 防腐处理对木材性质的影响
4.3 木材防腐的新途径
4.3.1 破坏和断绝微生物的生存之本
4.3.2 采用微生物和树木提取物防治木材腐朽
4.3.3 使用驱散剂排斥“高一级”生物危害木材
4.3.4 通过化学改性提高木材防腐性能
4.3.5 探索新型木材防腐剂

5 木材虫害与防治
5.1 留粉甲虫对木材的危害与防治
5.1.1 粉蠹科
5.1.2 窃蠹科
5.1.3 天牛科
5.1.4 木材的防虫处理
5.2 海生蛀木动物对木材的危害与防治
5.2.1 主要的海生蛀木动物
5.2.2 海生蛀木动物的防治
5.3 白蚁对木材的危害与防治
5.3.1 白蚁的种类与分布
5.3.2 白蚁的危害与防治
5.4 火烧原木的防护
5.4.1 水存法
5.4.2 湿存法
5.4.3 熏蒸法

6 木材阻燃
6.1 木材燃烧过程
6.2 木材阻燃处理
6.2.1 阻燃处理方法
6.2.2 常用的木材阻燃剂
6.2.3 无机阻燃剂
6.2.4 有机阻燃剂
6.2.5 木材及木质材料的阻燃处理
6.2.6 木质人造板的阻燃处理
6.3 阻燃机理
6.3.1 控制热降解、热分解过程
6.3.2 控制着火过程
6.3.3 控制有焰燃烧
6.3.4 控制无焰燃烧和表面燃烧
6.3.5 木材阻燃机理研究新进展
6.4 阻燃处理对材性及加工性的影响
6.4.1 强度
6.4.2 吸湿性
6.4.3 胶合性
6.4.4 涂饰性
6.5 阻燃处理木材的阻燃性能评价
6.5.1 FRW阻燃木材的难燃性和发烟性能评价
6.5.2 燃烧和阻燃性能的综合评价——锥形量热仪法

7 木质材料的耐候性
7.1 影响木质材料耐候性的因素
7.1.1 实木耐候性的影响因素
7.1.2 人造板耐候性的影响因素
……
8 木材的尺寸稳定化
9 木材的强化
10 木材与保护剂作用机理和波谱分析
11 木材保护中的环境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前言/序言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林业院校农林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林业工程分委员会推荐、专家评审和教育部批准,现将原“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木材保护学》按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要求进行修订再版,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出版。
  本书的立意如下:
  (1)顺应“开发新型工程材料资源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这一国际性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主题,运用科学技术的力量,保护木材、改良木材,使木材这种可再生循环、永续利用的资源,在经济建设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总结了作者长期从事木材保护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经验与体会,并将国内外有关木材保护学方面的先进研究方法、现代测试手段及国际前沿研究的最新成果纳入书中。
  (3)进入21世纪,森林被认为是保障地球环境、维护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人类认识到以破坏环境和资源为代价谋取发展是一条危险的道路,因此需要木材科学与工程工作者站在新的高度、用新的眼光展望和规划21世纪木材工业的发展。本书注重培养学生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资源和维护环境的意识,珍重和发展木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进而实现木材资源的合理利用、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以及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4)有关木材的生物学特性及木材保护方法和原理等内容也适用于其他生物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因此对21世纪世界瞩目的“生物质工程”的实施具有科学价值。
  本书在修订过程中,在主要章节更新了一些内容:①加入了一些近年来编者和我国学者相关的研究成果;②考虑到作为教材的简明性,对原版中的部分章节予以凝练。
  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也适用于木材保护与改性、家具、室内装饰和其他相关专业。
木材保护学(第二版) 一、 绪论 木材,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可再生资源,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远古的栖身之所到现代的建筑骨架,从精美的家具到承载历史的古迹,木材的广泛应用无不彰显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然而,木材作为一种有机材料,其天然属性决定了它极易受到生物侵蚀(如腐朽菌、霉菌、昆虫等)和环境因素(如潮湿、干燥、紫外线辐射等)的影响,导致其性能劣化、寿命缩短,甚至最终被破坏。因此,如何有效地保护木材,延长其使用寿命,充分发挥其价值,一直是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 《木材保护学(第二版)》旨在系统、深入地阐述木材保护的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应用实践以及发展趋势。本书力求全面涵盖木材保护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行业发展动态,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师、技术人员以及木材加工、使用行业的从业者提供一本权威、实用的参考书籍。第二版的修订与更新,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原有基础上,对许多关键技术和应用进行了更细致的阐述和更深入的探讨,并加入了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兴保护技术和环保理念。 二、 木材的自然劣化与损害 木材的自然劣化是导致其使用性能下降、寿命缩短的根本原因。了解这些劣化机制,是进行有效保护的前提。 1. 生物性损害: 腐朽: 这是木材最主要的生物性损害之一,主要由腐朽菌(如白腐菌、褐腐菌、软腐菌)引起。腐朽菌通过分泌酶类分解木材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导致木材颜色、强度和结构发生变化,最终变得疏松、易碎。不同种类的腐朽菌对木材组分的分解能力不同,产生的损害特征也各异。例如,褐腐菌主要分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使木材失去强度而保留木质素,呈现褐变;白腐菌则能分解木质素,使木材呈现白化、疏松。 霉变与变色: 由霉菌、藻类、细菌等引起。这些微生物主要侵染木材表面,虽然通常不深入木材内部,也不严重降低木材强度,但会引起木材表面颜色变化(如变黑、变绿、变蓝等),影响美观。在潮湿环境下,霉变尤其普遍。 昆虫损害: 蛀木昆虫: 如白蚁、粉蠹、天牛、象鼻虫等。白蚁是破坏性极强的昆虫,其群体生活习性使其能在短时间内对木材造成严重破坏,尤其威胁建筑结构木材。粉蠹(俗称“家具虫”)主要蛀食干燥木材,其幼虫在木材内部钻蛀隧道,成虫羽化时会蛀出圆孔,严重影响家具、木制品的质量。天牛和象鼻虫的幼虫也对木材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其他昆虫: 如一些甲虫的幼虫,可能对木材造成表面损伤或浅层蛀蚀。 2. 非生物性损害: 物理性损害: 吸湿与干燥: 木材是一种亲水性材料,其含水率会随着环境湿度的变化而变化。水分的吸湿与干燥循环会导致木材发生尺寸变化(膨胀与收缩),产生内应力,进而引起开裂、翘曲、变形等现象,尤其是在木材的端部和表面。 摩擦与磨损: 在频繁接触和使用环境中,木材表面会因摩擦而产生磨损,影响其外观和使用寿命。 机械应力: 过度的载荷或冲击会导致木材发生断裂、压溃等。 化学性损害: 紫外线辐射: 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会分解木材表面成分,特别是木质素,导致木材表面颜色变灰、变暗,并可能引起表面粗糙化。 化学腐蚀: 木材在某些化学介质(如酸、碱、盐溶液)中可能发生化学分解或变色。例如,在土壤或水中,木材可能与其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 氧化: 木材中的一些成分在氧气作用下可能发生氧化反应,导致性能下降。 三、 木材保护的原理与方法 木材保护的核心在于阻止或延缓上述各种损害的发生。现代木材保护技术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物理保护: 干燥处理: 合理的干燥是木材使用前的首要步骤。通过控制干燥过程,降低木材含水率至使用环境的平衡含水率以下,可以显著抑制腐朽菌和霉菌的生长。常用的干燥方法包括窑干、烘干、气干等,并需要根据木材种类和用途选择合适的干燥工艺。 尺寸稳定处理: 旨在减少木材的吸湿性或限制其吸湿膨胀。常见的方法包括: 热处理: 如热改性(例如,使用高温蒸汽或惰性气体处理),改变木材细胞壁结构,降低其吸湿性。 化学改性: 如醋酐处理、木材渗透改性(加入亲水性聚合物)等,改变木材的化学组成,提高其尺寸稳定性。 表面处理: 涂覆防护涂料(如油漆、清漆、木蜡油等)可以在木材表面形成保护层,阻隔水分、紫外线和部分生物侵蚀。选择合适的涂料种类和施工工艺至关重要。 2. 化学保护(防腐处理): 防腐剂处理: 这是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木材保护方法之一。防腐剂能够毒杀或抑制木材中的腐朽菌、昆虫等有害生物。防腐剂的种类繁多,根据其化学性质、作用机理、环保性等可分为: 水溶性防腐剂: 如铜铬砷(CCA)、四烷基季铵化合物(ACQ)、铜唑(CA)、烷基胺铜(AA)等。这些防腐剂通常通过加压浸注的方式(如真空加压法)深层渗透到木材内部,提供长效保护。 油溶性防腐剂: 如煤焦油(Creosote)、五氯酚(PCP)等。这些防腐剂主要用于要求较高耐久性的场合,如铁路枕木、电线杆等,但其环保性受到限制。 有机防腐剂: 如异噻唑啉酮类、吡啶类等。近年来,许多新型有机防腐剂被开发出来,更加环保且高效。 防腐剂的渗透与固定: 防腐剂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毒性,还取决于其在木材中的渗透深度和固定性。加压浸注技术是确保防腐剂有效渗透的关键。对于水溶性防腐剂,其在木材中的固定性(即不易流失)也十分重要,以保证长期保护效果。 3. 综合保护: 设计与选材: 在木材构件的设计阶段,就应考虑其使用环境和可能面临的威胁。例如,避免设计容易积水、通风不良的结构。选择耐候性好、不易腐蚀的木材种类也是重要的防护手段。 结合保护: 将物理保护、化学保护以及结构设计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形成综合性的保护体系,以达到最佳的保护效果。例如,对户外使用的木结构,可以先进行防腐处理,再涂覆保护涂料。 四、 木材保护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 木材保护技术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1. 建筑行业: 无论是传统建筑的木构件,还是现代建筑的木屋、木梁、木地板、门窗等,都需要进行防腐、防虫、防火、防潮和尺寸稳定处理,以保证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承重结构,其防护尤为关键。 2. 交通运输: 铁路枕木、桥梁木材、码头桩木等,长期暴露在潮湿、腐蚀环境中,需要进行高等级的防腐防虫处理,以延长其使用寿命,保障交通安全。 3. 园林景观: 户外家具、凉亭、栈道、围栏、景观小品等,需要承受风吹日晒雨淋,必须进行有效的防腐、防紫外线和尺寸稳定处理,以保持其美观和实用性。 4. 家具与室内装饰: 虽然室内环境相对温和,但家具、地板、装饰板等木制品也需要考虑防虫(如蛀虫)、防潮和提高表面耐磨性。一些高端的木材保护处理还能赋予木材特殊的质感和光泽。 5. 工业包装: 用于运输和储存货物的木质包装箱、托盘等,虽然其使用寿命相对较短,但仍需进行基本的防腐防虫处理,以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损坏,影响货物安全。 6. 文化遗产保护: 对于古建筑、古家具、木质文物等,其保护需要更加谨慎和精细。通常采用无损或微创的保护技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历史价值和原始风貌。这可能涉及到特殊的防腐剂、加固材料和环境控制技术。 五、 新兴木材保护技术与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木材保护领域也在不断涌现新的技术和发展趋势: 1. 环境友好型防腐剂: 传统防腐剂(如CCA)因其潜在的毒性和环境风险,正逐渐被更环保的替代品所取代。目前,以铜为基础的新型防腐剂(如ACQ、CA)以及各种低毒、易降解的有机防腐剂成为研发和应用的热点。 2. 生物基保护剂: 利用天然的抗菌、防虫物质(如植物提取物、生物酶等)开发生物基保护剂,是未来木材保护的重要方向,具有良好的环境兼容性。 3. 纳米技术在木材保护中的应用: 纳米材料(如纳米氧化物、纳米纤维素)具有独特的性能,可以通过渗透和涂覆等方式,提升木材的防腐、防虫、阻燃、防水、尺寸稳定等性能。 4. 改性木材技术: 除了传统的防腐处理,对木材进行物理或化学改性,从根本上改变木材的内在性能,以提高其耐久性和稳定性。例如,醋酐改性、热改性、氨基甲酸酯改性等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木材的尺寸稳定性,并一定程度上增强其抗生物侵蚀能力。 5. 智能监测与预警技术: 结合传感器技术和物联网,对木材构件的温湿度、腐蚀程度等进行实时监测,并建立预警系统,实现主动式、精细化的木材保护管理。 6. 生命周期评估(LCA): 在木材保护材料和技术的选择上,越来越注重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从原材料的获取到最终的废弃,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评估,以推广可持续的木材保护方案。 7. 防火性能提升: 随着对木结构建筑防火要求的提高,木材的防火处理技术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包括使用阻燃剂、防火涂料以及结构设计等方法,提高木材的防火等级。 六、 结论 木材作为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其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木材保护学(第二版)》系统地梳理了木材保护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深入理解木材的劣化机制,掌握先进的保护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各个领域,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木材的使用寿命,减少资源浪费,同时确保木材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本书的出版,旨在为木材保护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来看,这本《木材保护学(第二版)》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扎实和耐用的,这本身也契合了“保护”的主题。纸张的质感很好,即便是频繁查阅和在油墨环境下翻阅,也不会轻易损坏。不过,我发现少数几个涉及到微观结构解析的插图,分辨率略显不足,在放大观察时,木材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相互作用细节看得不够清晰。在这样一本注重细节和精度的专业著作中,图像质量的把控至关重要,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正是通过视觉信息来辅助理解复杂的内部结构。如果能在下一版中统一提高所有显微图像和截面图的清晰度,特别是那些用来解释渗透深度和防腐剂分布的图示,我相信这本书的整体专业水准和阅读体验将得到质的飞跃,毕竟,对于研究者而言,一张清晰的图胜过千言万语的描述。

评分

这本《木材保护学(第二版)》的理论深度和广度简直让人惊叹,我原本以为自己对木材防腐的一些基础知识已经很扎实了,但读完之后才发现之前了解的不过是冰山一角。书中对各种防腐剂的作用机理,尤其是化学机制的阐述,非常细致入微,读起来就像是在研读高深的化学文献,而不是一本应用性的技术手册。比如,关于铜基和硼基防腐剂在木材细胞壁内迁移和固定的动力学模型,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复杂的数学公式进行推导,让人不得不佩服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木材保护科学的科研人员或高级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它不仅仅告诉我们“怎么做”,更深入地解释了“为什么会这样”。不过,对于初学者或者仅仅是现场操作人员,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消化这些硬核的理论部分,初读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需要反复琢磨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精髓。

评分

关于木材保护中的环境与法规议题,本书的探讨无疑是站在前沿的。它没有回避当前行业面临的环保压力和法规日益严格的现实,反而对此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细致的分析。书中详细列举了国际上主要的环保认证体系对防腐剂使用的限制,以及如何在新材料、新型生物基保护剂方面寻求突破,这部分内容非常及时和重要。我特别关注了“无毒化保护”这一章节,作者对于采用热改性、天然提取物等非化学手段的潜力评估,虽然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初步的实验数据支持。这种前瞻性和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指导,上升到了行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层面。它促使我们不仅仅要考虑木材的耐久性,更要兼顾整个生命周期的生态影响。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偏向于学术的冷静与克制,这对于专业书籍来说是优点,但对于追求轻松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可能就显得有些枯燥了。大量的图表和数据罗列,虽然提供了无可辩驳的科学依据,但偶尔会让人感觉缺乏一些生动的案例或行业轶事来调剂一下氛围。我期待在某些关键技术的介绍部分,能多一些“实战经验”的分享,比如某个经典防腐处理失败的案例分析,从中总结出来的教训,往往比纯粹的理论推导来得更深刻。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在保持科学深度的同时,适当地增加一些叙事性的元素,让那些复杂的化学反应和物理过程,能在读者的脑海中构建出更加立体和鲜活的画面。目前的版本更像是一份教科书式的纲领,而非一本能让人沉浸其中的“故事集”。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极其清晰,逻辑性强到让人几乎可以把它当作一部技术字典来使用。每一章节都像是精心打磨的模块,从木材的结构特性、生物降解机理开始,逐步深入到不同的保护方法,最后落脚于实际应用和标准规范。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不同处理工艺时的对比分析,比如热压法、真空加压法与浸渍法的优劣势、设备要求以及对不同木材种类的适用性,都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比较,使得读者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快速做出最优选择。这种“工具书”式的严谨风格,使得我在实际项目中遇到技术难题时,总能迅速翻到相关章节,找到最贴合实际的解决方案。它不像一些教材那样空泛地谈概念,而是紧密结合工程实践,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在生产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来说,实用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