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第4版)

中国现代史(第4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桧林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现代史
  • 历史
  • 中国历史
  • 近代史
  • 现代史
  • 第四版
  • 教材
  • 史学
  • 政治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183388
版次:4
商品编码:1202579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历史学系列教材 ,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9
字数:50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840年至1949年的中国史,都属于中国近代史的范围,而以五四运动为标志,又可把近代史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949年以后,中国历史才进入现代的行程。《中国现代史(第4版)》论述1919年至1949年的历史而称作“中国现代史”,是沿袭近几年习用的名称,也是高等学校课程表上一直还在使用的名称。
  实事求是,是历史研究和编写的一条基本原则。这也是我国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我国古代有见识的史学家,虽然有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但还是大多崇尚“直书”,反对“曲笔”,即主张写信史。有人甚至为此牺牲了生命。他们对写信史的意义也是相当了解的。任何一个阶级的政治家、思想家,都要总结历史经验,用以指导本阶级、阶层或集团的行动。但也只有从真实的历史资料中,才能总结出较正确的历史经验,从而吸取有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者是*有远见和大公无私的,没有剥削阶级的偏见。历史工作者只有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才能真正把实事求是的原则贯彻到底。《中国现代史(第4版)》是力求贯彻这一原则的。当然做到实事求是需要有各种充分的条件。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写信史,这是本书的一个优点。

目录

第一章 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1919年5月至1923年12月)
第一节 从中华民国建立到五四运动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及其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二、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及政治设施
三、军阀割据纷争局面的出现
四、民国初年的经济状况及社会结构的变动
五、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六、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节 五四运动 新思潮的竞起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五四运动
二、“五四”后新思潮的竞起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四、工人农民等群众运动的初步开展
五、“五四”后爱国反军阀斗争的继续
第三节 各个军事政治集团之间的政争、战争和南北政局的演变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共产国际体系的对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二、军事政治集团之间的政争、战争和南北政局的演变
第四节 社会各界改造中国的主张和国共合作的酝酿
一、国民经济发展的迟滞与民众的痛苦生活
二、资产阶级的政治改造主张
三、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
四、孙中山关于政治出路的寻求和国共合作的酝酿

第二章 国民革命 北洋军阀的末路(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
第一节 北洋军阀势力的演变国民革命的兴起
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国民党政治制度的确立
二、孙中山系统阐述三民主义
三、革命武装的建立 革命势力统一广东
四、第二次直奉战争 北京政变
五、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 国民会议运动 善后会议
六、五卅运动 全国群众运动高潮
七、张冯吴孙各派军阀势力的演变 反奉倒段斗争
第二节 革命阵营内部斗争的加剧和公开分化
一、国民党内部的分化 廖仲恺被刺事件
二、戴季陶主义与反戴季陶主义 国共两党政治理论斗争的激化
三、西山会议派的出现和反西山会议派的斗争
四、三二〇事件 整理党务案
第三节 北伐战争 国民革命从高涨到失败
一、北伐前的政治军事形势北伐的胜利进军
二、迁都之争和国民政府的北迁
三、群众革命斗争的大发展 上海工人的武装起义
四、蒋介石与帝国主义的勾结 “四一二”政变和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安国军政府的成立
五、武汉国民政府的转向 中共的应急对策 徐州会议和七一五“分共” 国民革命的失败

第三章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工农武装革命的开展(1927年8月至1931年9月)
第一节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一、第二次北伐和东北“易帜”
二、国民党“训政”的开始和中央政权机构的完备
三、国民党统治初期的内政
四、国民党统治初期的外交
……
第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 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
第五章 全民族抗战的展开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战格局的形成(1937年7月至1941年12月)
第六章 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 抗日战争的胜利(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
第七章 国民党统治的崩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5年9月至1949年10月)
第八章 哲学 科学 文化思潮
第2版后记
修订版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现代史(第4版)》:
  七、张冯吴孙各派军阀势力的演变 反奉倒段斗争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冯、吴各派大军阀和其他次等军阀的军事实力和统治地盘不断发生变化,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发生变化。1924年11月初,吴佩孚兵败南下。11月中到达汉口后,他以直系各省军事首领的名义发表通电,宣布组织护宪军政府,由这个政府代表中华民国执行对内对外一切政务。但直系各将领并不赞成吴的这个主张,因此所谓护宪军政府并未组织起来。1925年内,吴佩孚逐渐控制了湖北,并于10月21日在汉口宣布成立14省讨贼联军总司令部,自封为总司令。他在武汉搜刮财富,招兵买马,并取得若干军阀的支持,又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之一。
  在吴佩孚组织14省讨贼联军的同时,孙传芳控制了东南五省。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军源源开往上海,这引起浙江军务督办孙传芳和直系其他军阀的恐慌和反对,并且促成了孙传芳与冯玉祥的联合。1925年10月15日,孙传芳以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的名义通电讨奉。16日孙军占领上海,19日占领南京,23日占领蚌埠,11月8日占领徐州。奉军退至山东境内。孙传芳任命了苏、浙、闽、皖、赣五省的文武官员。这五省本列名于吴佩孚14省联军之内,至此已为孙传芳所控制,孙传芳也成了当时最大的军阀之一。
  这时奉系军阀内部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即郭松龄倒戈事件。奉军内部原存在新老两派的对立,新派中又分土洋两派。出身于陆军大学和保定军官学校的郭松龄、李景林(土派)与出身子日本士官学校的杨宇霆、姜登选(洋派)矛盾甚深。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杨宇霆、姜登选等皆得一省地盘,而在战争中出力甚大的郭松龄,却一无所得。于是郭决心推倒张作霖,清除杨宇霆。郭与冯玉祥秘密勾结,1925年11月订立了郭冯密约。又联络李景林,形成反对张作霖的“三角同盟”。
  11月23日,郭松龄在滦州宣布倡导和平,班师回奉,要求张作霖下野,查办杨字霆,拥护张学良为总司令。25日,郭率所部7万余人由滦州向山海关进发。27日占领山海关。12月6日攻占锦州。奉军全线溃败。12月20日郭军占领新民,距沈阳100余华里。这时张作霖在东北的统治岌岌可危。但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李景林的中途变卦重新归张,郭军遭到了失败。12月下旬经巨流河一战,郭军大败。郭松龄被杀。
  郭松龄事件后,冯玉祥、张作霖、吴佩孚三者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冯玉祥国民军在郭松龄举兵后进占热河,同时向李景林提出假道出关援郭的要求,李不允。冯军继续进兵,1925年12月下旬攻占天津。李军退往山东,与张宗昌结成直鲁联军。冯玉祥有意联吴制奉,但吴佩孚不忘旧仇,拒绝联合。郭松龄失败后,吴打电报给张作霖,表示愿与张联合讨冯。1926年1月初,张复电表示谅解。于是形成奉直两系联合进攻国民军的形势。冯玉祥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宣布下野,随后把军队和地盘交给下属,自己准备到苏联去考察。吴张共同决定:吴军由京汉线北上;直鲁联军由津浦线北上;奉军负责关外(指西北);奉张助吴军饷200万元;北京政局将来由吴主持。接着,奉军、直军、直鲁联军向国民军发动了进攻。
  1月中旬,奉军入关进攻国民军,国民军退守滦州。2月,直鲁军由山东攻入直隶,直军与国民军大战于河南。月底,直军占开封,3月间占郑州、洛阳、信阳等地。河南的国民军一部溃散,一部为吴佩孚收编,一部退人陕西。同时,陕西刘镇华、山西阎锡山配合吴佩孚的攻势,分别出兵占领潼关、石家庄。形势对国民军十分不利。
  ……

前言/序言

  1840年至1949年的中国史,都属于中国近代史的范围,而以五四运动为标志,又可把近代史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949年以后,中国历史才进入现代的行程。本书论述1919年至1949年的历史而称作“中国现代史”,是沿袭近几年习用的名称,也是高等学校课程表上一直还在使用的名称。
  实事求是,是历史研究和编写的一条基本原则。这也是我国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我国古代有见识的史学家,虽然有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但还是大多崇尚“直书”,反对“曲笔”,即主张写信史。有人甚至为此牺牲了生命。他们对写信史的意义也是相当了解的。任何一个阶级的政治家、思想家,都要总结历史经验,用以指导本阶级、阶层或集团的行动。但也只有从真实的历史资料中,才能总结出较正确的历史经验,从而吸取有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者是最有远见和大公无私的,没有剥削阶级的偏见。历史工作者只有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才能真正把实事求是的原则贯彻到底。本书是力求贯彻这一原则的。当然做到实事求是需要有各种充分的条件。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写信史,这是本书的一个优点。
  科学的生命在创新。如果科学工作者总是穿新鞋走老路,科学的生命也就停止了。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也如此,但历史科学有它的特点和难处。史学工作者面对的是过去的资料,整天跟故纸堆打交道,怎能创新呢?这就需要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见识和功夫。所谓“化腐朽为神奇”,并不是神秘的魔法,也不是主观主义的“自由创造”,只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充分占有材料,并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就可以逐步做到。人们的认识是无止境的,社会现实要求史学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和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无止境的。因此历史研究的创新是无穷无尽的。当然,对历史资料,史学工作者只能给以新的解释,而不能加以抹杀或歪曲。并且这种解释只能是历史资料中所含有的,而不是史学工作者硬加的。史学研究上的创新只能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不能如瓦特发明蒸汽机。本书的作者注意到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创新,在全书的体系上,在具体史实的分析和结论上,都有不少新的处理和看法。
  1919年至1949年的历史是一门年轻的学科。高等学校开设这门课是全国解放以后的事。到今天为止,大多数学校在“中国现代史”名称之下讲的是中共党史或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并没有综合论述这一时期历史的全貌。史学界对这段历史的研究还很不够。资料虽多,但非常杂乱而未加整理。本书能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前进一步,这对大中学校的历史教学和历史教育,会有一定的好处。当然缺点和错误是难免的,相信细心的读者是会指出来,给作者以帮助的。
  我对这段历史是没有什么研究的,只是看见同志们的辛勤劳动和成就,很高兴,所以愿意说说我对本书的感受。
《风雨激荡:回望中国百年沧桑》 本书并非一本传统的历史教科书,而是一次深入肌理的时代漫游。它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那段在中国大地上激荡出无数风云变幻、塑造了今日中国的关键时期。我们不在此细数王朝更迭或政治版图的细微变动,而是试图捕捉时代洪流中人物的命运轨迹,民族精神的觉醒,以及那些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走向的观念碰撞与文化熔铸。 故事的开端,并非从一个固定的起点出发,而是从历史的缝隙中拾取那些被宏大叙事常常忽略的细节。我们将目光投向被时代洪流裹挟下的普通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抉择,构成了历史最鲜活的肌理。那些在乡村土地上耕耘的农民,在城市场景中谋生的手工业者,以及那些在学堂中汲取新知的青年学子,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思想变化,是理解那个时代社会结构与民众心态的基石。 本书的叙事将穿越辛亥革命的惊雷,感受共和初立的希望与迷茫。我们将深入探究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他们如何在东西方思想的交汇点上进行艰难的探索,如何试图为积贫积弱的中国寻找出路。无论是提倡白话文的文学革命,还是对科学与民主的狂热追求,都折射出民族在自我革新中的阵痛与求索。 随后,我们将步入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那个在内战的泥沼中挣扎的政权,在外部帝国主义的阴影下飘摇的国度,人民的生存状况如何?我们并非侧重于战役的指挥与布局,而是关注战争如何撕裂了家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轨迹,又如何催生出新的社会力量。那些在烽火硝烟中坚持信念的人,那些在苦难中孕育希望的火种,都将被赋予细致的笔触。 民族救亡的呐喊,将是本书叙事中不可或缺的一章。我们将看到,在国家危难之际,各阶层、各群体是如何回应的。并非只有政治家的宏图伟略,更有无数平凡人的抗争与牺牲。那些在街头巷尾传播进步思想的声音,那些在暗中组织的救亡图存的活动,都将在此被唤醒。 同时,本书也关注那个时代思想领域的百花齐放与激烈交锋。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进程中,涌现出怎样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尝试?不同政治派别之间的论战,不同社会思潮的碰撞,是如何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体系,又如何为未来的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我们并非直接解读政治宣言,而是试图还原那些思想火花在时代土壤中生根发芽的过程。 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变迁,也将是本书描绘的时代画卷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兴的文学流派到电影、戏剧的萌芽,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到吸收外来艺术的创新,那个时代的文化土壤孕育了多少璀璨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又如何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风貌,又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将在字里行间,感受那个时代艺术家的激情与创造力。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关注点,是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城市的面貌如何随着工业化的起步而改变?新的社会阶层是如何形成的?妇女解放的呼声又是如何逐渐高涨并影响着社会结构?我们试图通过具体的社会现象,展现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内部的活力与张力。 最后,本书将带领读者回望那些塑造了二十世纪中国命运的关键性事件。这些事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最终将中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努力揭示其背后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动因,以及它们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风雨激荡:回望中国百年沧桑》不是要提供一个僵化的结论,而是邀请读者一同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用一颗敏感的心去体会时代的脉搏,用一双洞察的眼去审视历史的细节,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当下中国之所以是今日中国的深层原因。它是一次对话,一次对往昔的回响,一次对未来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中国现代史(第4版)》的。当时我正在寻找一本能够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近现代史的书籍,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简略,要么过于偏颇。这本书的出版日期吸引了我,而且“第4版”的字样也暗示了其内容的不断更新和完善。拿到书后,我立刻被其严谨的学术框架和清晰的逻辑结构所吸引。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时,非常注重因果关系的分析,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的内在联系。他并没有将历史割裂开来,而是将它们置于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中,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从晚清到改革开放的漫长而曲折的现代化进程。书中的一些章节,例如关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都进行了非常详实的论述,让我对这些重要的历史阶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真的太让我惊喜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刚开始拿到《中国现代史(第4版)》的时候,我以为会是一本按时间顺序堆砌史实的教科书,毕竟“现代史”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规范性。但实际翻阅下来,才发现它远不止如此。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非常有意识地融入了多维度的视角。比如,在讲述某个关键历史事件时,不仅仅是罗列官方的叙述,还会穿插进社会各阶层,甚至是普通民众的反应和感受,这让历史的肌理变得更加丰富和真实。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一些被边缘化群体的关注,例如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变迁,这些内容在很多同类书籍中常常被一带而过,但在这本书里却得到了相当细致的描绘,让我对中国现代史的理解有了全新的维度。

评分

这本书的“案例分析”做得非常到位。作者在讲述重要的历史时期或事件时,常常会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小故事”或者“微观视角”,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事例,来折射出整个历史的宏大图景。比如,在讲述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进程时,书中会详细介绍某个工厂的发展历程,或者某位工程师的创新故事。这些生动的个体叙事,不仅让历史变得更加具象化,也让我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奋斗和梦想。而且,作者在叙述这些案例时,也始终将它们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分析其特殊性和普遍性,使得这些“小故事”具有了更深刻的解读意义。这本书真的让我明白了,历史不仅仅是宏大的叙事,更是由无数个普通人的生活和选择构成的。

评分

《中国现代史(第4版)》在思想的深度和启发性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梳理历史事实的同时,更注重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和时代精神。他不仅仅是讲述“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阐释“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意味着什么”。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如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的论述。作者没有简单地将这一过程神化,而是展现了其中的艰辛、曲折,以及领导者们的智慧和担当。这种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深沉思考,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充满启示的智慧之书。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酣畅淋漓”。作者的文笔功底非常扎实,语言流畅而富有感染力。他善于通过生动的细节描绘,将历史人物和事件“复活”,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重要历史转折点,例如五四运动、中共成立、改革开放等,进行的详细解读。作者不仅仅是描述了事件的发生,更深入地分析了事件发生的背景,参与者的动机,以及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他并没有回避历史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而是以一种客观、审慎的态度进行探讨,这让我对中国现代史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对中国现代史产生新的思考和感悟,这本书真的激发了我对历史研究的极大兴趣。

评分

拿到《中国现代史(第4版)》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叙事非常有“温度”。不像有些历史书读起来像冷冰冰的报告,这本书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仿佛把读者带回了那个时代的现场。作者在描述历史人物时,不仅仅是介绍他们的功过是非,更注重挖掘他们内心的挣扎、决策背后的考量,甚至是一些生动的生活细节,这让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下子变得立体而鲜活起来。比如,在讲述某个革命领袖的生活片段时,他会穿插描述其家庭生活,或是阅读的爱好,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历史人物的距离,让我们更能理解他们的选择和命运。而且,作者在分析一些复杂历史现象时,也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使得原本枯燥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非常适合非专业读者来阅读。

评分

作为一个对历史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中国现代史(第4版)》带给我的感受是“清晰”和“豁然开朗”。在阅读之前,我对中国近现代的一些历史事件,比如辛亥革命、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等,总是感觉有些模糊不清,概念混杂。这本书的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为读者“引路”。他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分解成一个个逻辑清晰的单元,并且在每个单元内部,都给予了足够的背景介绍和细节阐释。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些时间轴和图表,它们直观地展示了事件的发展脉络,让我能够快速地抓住关键信息。而且,作者在解释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时,也用非常接地气的语言,避免了过多晦涩的学术术语,这使得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并且能够深入其中,体会历史的波澜壮阔。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中国现代史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片段和一些刻板的印象中。《中国现代史(第4版)》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将中国现代史的发展置于世界历史的背景下进行考察,这让我看到了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和作用。书中的一些章节,例如关于中国与世界列强的互动,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演变,都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没有回避中国在历史进程中的某些失误和挑战,而是以一种反思性的眼光进行审视,这正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通过这本书,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现代史是一部充满斗争、变革和进步的宏大史诗,而理解这部史诗,对于理解当今的中国至关重要。

评分

《中国现代史(第4版)》的学术深度和广度是我非常看重的,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通史,而是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包括官方文献、个人回忆录、以及一些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并在行文中给出了清晰的注释和参考文献,这对于想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争议性历史问题的处理方式,作者并没有简单地采取站队的方式,而是呈现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和解读,并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比较,鼓励读者独立思考。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这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更能经受住时间的检验。

评分

《中国现代史(第4版)》在结构设计上非常有匠心。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往前推进,而是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设置了几个关键的切入点,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这个时期。比如,在讲述抗日战争时期,除了常规的军事和政治史,书中还专门辟出章节来讨论抗战时期的经济、社会生活、以及文化思潮的变化。这种“纵深”式的研究方法,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那个动荡的年代。而且,作者在行文中,非常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同一历史事件在不同时期的演变,或者不同事件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生动的对比,这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动态感和说服力。我通过这本书,才真正理解了中国现代史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至今的,各种力量的博弈,以及历史发展的偶然与必然。

评分

书是正品,质量不错。快递给力!

评分

很实惠 希望京东多搞一些力度大的活动

评分

还行,质量还可以,直接可以,还行吧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京东自营非常好物流快货源有保证还有发票每次购物都非常满意全五分。书不错还没看。

评分

书很好,内容详细,喜欢,考研成功吧

评分

好,留作资料翻阅。

评分

不好

评分

一本非常好看的历史书,值得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