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肥料使用技术手册(第二版)

新编肥料使用技术手册(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迪轩,何永梅,李建国 编
图书标签:
  • 肥料
  • 施肥技术
  • 农业技术
  • 作物营养
  • 土壤改良
  • 第二版
  • 新编
  • 实用手册
  • 农业生产
  • 植物营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81739
版次:2
商品编码:1202604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0
字数:63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农民、基层农技人员与农业管理人员、农资经销商学习使用,可作为肥料有关资讯查询的工具书,供肥料生产企业参考。
1.本书作为肥料使用技术的实用手册,内容全面,权wei,新颖,具有很高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2.本书从国家、行业、部门颁布的新的标准入手,结合生产实践,力求使本书具有新颖性和先进性。

内容简介

本书在版的基础上,根据农业实际生产需要,详细介绍了当前常用肥料品种及新型肥料,包括肥料的特点、分子式、分子量、反应式、理化性质、质量标准、施用方法、简易识别要点、定性鉴定及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重点介绍了相关肥料品种的施用技术。本书为农民购买合格肥料、掌握其施用要点及企业生产合格肥料提供参考。
本书适合农民、基层农技人员与农业管理人员、农资经销商学习使用,可作为肥料有关资讯查询的工具书,供肥料生产企业参考。

作者简介

王迪轩,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蔬菜局,副局长,研究员,1989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益阳市赫山区蔬菜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蔬菜栽培技术专家。在蔬菜栽培、植保、贮藏加工、土肥、食用菌生产等方面具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和推介了大量蔬菜生产、加工、销售大户。在国内专业刊物《中国蔬菜》《蔬菜》等发表蔬菜文章300余篇,在《农民日报》等报刊发表蔬菜科普文章及图片新闻达2000余篇幅。有11个市以上项目获科技进步奖,3个项目获市农业丰收奖,16个项目获区科技进步奖。先后获湖南省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湖南省注册科技咨询师资格,益阳市专家联合委员会会员,多次获《湖南农业》《湖南科技报》《益阳科普》《农药市场信息》通讯员,《蔬菜》杂志技术顾问,全国科普日先进个人。经常下乡讲课或现场指导蔬菜生产,先后引进蔬菜新品种100余个,新农药120多种,新肥料12种,推广蔬菜配套栽培技术30多套,主要参与益阳市20种蔬菜栽培技术规程的制定。参与编写湖南省蔬菜办主编的《蔬菜实用技术》一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大量元素肥料/1
第一节氮肥1
1.碳酸氢铵7
2.改性碳酸氢铵颗粒肥11
3.氯化铵12
4.硫酸铵15
5.氨水18
6.液体氨19
7.氮溶液21
8.尿素21
9.硝酸铵27
10.农业用含磷型防爆硝酸铵30
11.农业用改性硝酸铵31
12.硝酸钠33
13.农业用硝酸钙35
14.氰氨化钙38
第二节磷肥44
1.肥料级商品磷酸50
2.过磷酸钙52
3.重过磷酸钙56
4.钙镁磷肥59
5.肥料级磷酸氢钙62
6.钙镁磷钾肥64
7.钢渣磷肥65
8.脱氟磷肥66
9.偏磷酸钙67
10.磷矿粉67
11.骨粉69
12.鸟粪磷肥70
13.节酸磷肥70
14.钙钠磷肥71
第三节钾肥71
1.氯化钾77
2.硫酸钾79
3.碳酸钾82
4.钾镁肥84
5.硫酸钾镁肥84
6.钾钙肥87
7.窑灰钾肥87
第二章中量元素肥料/89
第一节钙肥89
石灰94
第二节镁肥97
1.农业用硫酸镁101
2.硝酸镁103
第三节硫肥104
1.石膏108
2.硫黄109
第三章微量元素肥料/112
第一节锌肥112
1.硫酸锌116
2.氧化锌119
3.氯化锌122
第二节硼肥124
1.硼砂128
2.硼酸131
3.硼泥133
4.速乐硼133
5.多聚硼134
6.持力硼135
7.活力硼137
8.稼加硼138
9.埃施得无水硼砂139
10.黄金硼140
第三节钼肥141
1.钼酸铵144
2.钼酸钠147
3.三氧化钼148
第四节锰肥148
硫酸锰152
第五节铁肥154
硫酸亚铁158
第六节铜肥160
硫酸铜164
第七节氯肥166
第四章有益元素肥料/169
第一节硅肥169
第二节稀土175
第五章复合肥料/180
第一节复混肥料(复合肥料)180
1.尿素-过磷酸钙�猜然�钾复混肥187
2.氯化铵-过磷酸钙�猜然�钾复混肥187
3.尿素-磷酸铵�擦蛩峒馗椿旆�188
4.含锰复混肥料188
5.含硼复混肥料189
6.含钼复混肥料189
7.含铜复混肥料190
8.含锌复混肥料190
第二节掺混肥料191
第三节复合肥料194
1.磷酸一铵195
2.磷酸二铵198
3.硝酸磷肥200
4.硝酸磷钾肥203
5.多磷酸铵204
6.农业用硝酸钾205
7.农业用硝酸铵钙208
8.氨化硝酸钙210
9.氨化过磷酸钙211
10.磷酸二氢钾212
11.氮磷钾三元复合肥216
12.高氮复合肥217
第四节有机-无机复混肥料217
第六章微生物肥料/224
1.农用微生物菌剂233
2.根瘤菌肥237
3.固氮菌肥料240
4.抗生菌肥244
5.磷细菌肥料246
6.硅酸盐细菌肥料249
7.光合细菌菌剂252
8.复合微生物肥料255
9.增产菌259
10.有机物料腐熟剂262
11.土壤酵母265
12.生物有机肥266
第七章有机肥料/277
1.人粪尿279
2.厩肥280
3.家畜粪尿282
4.禽粪284
5.沤肥286
6.沼气发酵池肥286
7.堆肥293
8.秸秆肥295
9.饼肥298
10.绿肥300
11.草木灰302
12.土杂肥305
13.泥炭306
14.商品有机肥309
第八章叶面肥料及水溶性肥料/316
第一节叶面肥料316
第二节水溶性肥料330
第三节大量元素水溶肥料337
第四节中量元素水溶肥料342
第五节微量元素水溶肥料344
第六节含腐植酸水溶肥料345
第七节含氨基酸水溶肥料348
第八节含氨基酸叶面肥料350
第九节微量元素叶面肥料352
第九章缓控释肥料/355
第一节缓控释肥料355
第二节缓释肥料360
1.脲醛缓释肥料365
2.草酰胺369
3.硫包衣尿素370
4.长效碳酸氢铵373
5.长效尿素375
6.长效复合肥376
7.无机包裹型复混肥料(复合肥料)377
第三节控释肥料380
第四节稳定性肥料384
第十章新型肥料/388
第一节海藻肥388
第二节甲壳素肥料393
第三节腐植酸肥料396
1.腐植酸铵400
2.硝基腐植酸铵401
3.腐植酸钠、腐植酸钾402
4.腐植酸复混肥404
第四节土壤调理剂405
1.免深耕土壤调理剂408
2.水稻苗床调理剂411
3.壮秧肥414
4.水稻壮秧剂415
5.农林保水剂416
6.花卉苗木农林保水剂420
7.磷石膏土壤调理剂422
第五节配方肥料423
第六节液体肥料432
1.尿素硝酸铵溶液(UAN)439
2.冲施肥料441
第七节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446
第八节药肥450
1.阿维菌素有机肥451
2.具有除草功能的肥料453
3.“枯黄萎克星”多功能肥料454
4.氨基酸无公害药肥455
第九节种子包衣剂457
附录/462
一、本书所涉及的标准一览表462
二、肥料标识·内容和要求465
三、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470
四、固体化学肥料包装474
参考文献/479

前言/序言

前言
近几年来,我国农业种植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肥料新品种不断涌现,肥料品种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农民熟悉的传统的氮、磷、钾、钙、镁、硫等单质肥和复混(合)肥外,近年来,一些新型的肥料品种,如缓释肥、控释肥、水溶性肥、大量元素肥、中量元素肥、微量元素肥、微生物菌肥、液体肥料、清液肥、悬浮液肥、配方肥、冲施肥、土壤调理剂、药肥、海藻肥、甲壳素肥等令人目不暇接。
肥料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部门标准不断更新,市场上也时常出现假冒伪劣肥料,给农民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为了帮助农民较为全方位地正确认识肥料品种,了解其特性,掌握其正确的施用方法,笔者从国家、行业、部门颁布的新的标准入手,结合生产实践,于2010年编写了《新编肥料使用技术手册》一书。
近几年来,本书涉及肥料品种的一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又有了较大的变化,其中29个标准尚未过期,有17个已经进行了更新,增加了9个新的标准,淘汰了2个肥料品种及标准。
肥料应用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政策和变化。2015年,农业部制订的《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的技术路线中提到要“调整化肥使用结构,优化氮、磷、钾配比,促进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配合。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引导肥料产品优化升级,大力推广高效新型肥料”。还要“通过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实现有机无机相结合。提升耕地基础地力,用耕地内在养分替代外来化肥养分投入”。其技术措施包括“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推广配方肥、增施有机肥,恢复发展冬闲田绿肥,推广果茶园绿肥;利用钙镁磷肥、石灰、硅钙等碱性调理剂改良酸化土壤,高效经济园艺作物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要求加快新产品推广,如示范推广缓释肥料、水溶性肥料、液体肥料、叶面肥、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高效新型肥料,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动肥料产业转型升级。
有机肥料的推广应用重新得到重视。国家正大力推进化肥的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水溶性肥料、液体肥料等新型肥料受到市场的大力推介,由于这些新的政策和变化,原书需要进行较大的修订。
本次修订在版的基础上,一是增加了有机肥料章节和内容;二是对原书中涉及的国家或行业标准以现行标准进行修订和补充;三是增加了一些肥料品种的定性鉴定方法;四是由于本书是工具书,故对原书各章节中的肥料种类尽量补充完整,特别是对近几年出现的一些新肥料做一些介绍。
由于编写人员水平有限,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6年10月


版前言
中国目前年化肥用量过1.5亿吨,居全世界位,是世界的化肥进口国和氮肥生产国。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粮食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在人增地减的情况下,粮食的增加必须通过提高单产来解决。我国化肥的生产与消费多年位居世界首位,肥料对作物增产贡献率达到40%以上,这使得化肥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近几年来,中国化肥工业通过技术更新、产品开发,高效、节能、复合型肥料如缓释肥料、有机�参藁�复合肥、叶面肥料等肥料新品种不断涌现,肥料品种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肥料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部门标准不断更新,市场上也时常出现假冒伪劣肥料,给农民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近段时间,从不少报刊上看到识别肥料真伪的文章,其中提到复混肥料(复合肥料)的国家标准为GB 15063—2001,有机�参藁�复混肥料的国家标准为GB 18877—2002,事实上这两个标准均已过时,新的标准分别为GB 15063—2009和 GB 18877—2009,或许编辑也未注意到这个细节问题,农民在购买肥料的时候更很少关注这方面,但正是这些细节成为规范市场肥料质量的重点,帮助农民打假识真的关键点。当然,这仅仅与编者编写本书的初衷相巧合而已。
基肥可不可以用碳酸氢铵?莲藕田用硫酸钾肥好,还是氯化钾肥好?复混肥可不可以自己随便混?复合肥亩施150千克有没有问题?购买什么复合肥好些?哪些叶面肥好些?等等,编者经常遇到农民在使用肥料品种方面的困惑。为了帮助农民较为全方位地正确认识肥料品种,了解其特性、标准,掌握其正确的施用方法,笔者从国家、行业、部门颁布的新的标准入手,结合生产实践,编写了《新编肥料使用技术手册》一书。
本书根据目前生产上的需要,从肥料的特点、分子式、相对分子质量、结构式、反应式、理化性质、质量标准、施用方法、识别要点及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常用的几十种肥料品种。为农民购买合格肥料、掌握其施用要点及企业生产合格肥料提供依据。
参与本书编写工作的作者还有何永梅、徐一鸣、李金娟等同志。由于时间仓促和编写人员的水平有限,书中错漏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1年9月
农作物生长背后的科学:土壤健康与作物营养的深度解析 每一株作物的茁壮成长,都离不开一个健康、肥沃的土壤环境,以及精确、科学的营养供给。本书并非市面上常见的肥料使用指南,而是深入探究作物生长原理、土壤科学以及营养元素对植物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我们将从微观的细胞层面,宏观的农田生态系统,全面解析影响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引导读者理解并应用科学的农作方法,实现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双重提升。 第一章:作物生长的奥秘——细胞、组织与生理过程 万物生长皆有其法。本章将带领读者走进植物的微观世界,解构作物生长的基础——细胞。我们将详细介绍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探讨细胞如何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与运输。从细胞壁的构成到细胞核的遗传信息传递,从叶绿体的能量转化到液泡的渗透压调节,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关乎着作物的生命力。 进一步,我们将聚焦于作物的组织层面。根、茎、叶、花、果、种子的形态与功能差异,以及它们之间如何协同工作,共同支撑起作物的生长发育。我们将解析根系的吸水吸肥机制,茎的支撑与输导作用,叶片的能量捕获与转化,以及花、果、种子在生命周期中的关键角色。读者将了解到,作物并非被动接受外界环境,而是拥有着一套精密的生理调控系统,能够对光照、温度、水分、养分等环境因素做出响应,并进行相应的生长调整。 本章的重头戏将是作物生长发育中的关键生理过程。光合作用,作为植物获取能量的根本途径,我们将深入探讨其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机理,以及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呼吸作用,则是作物进行生命活动、消耗能量的过程,其与光合作用的平衡关系直接决定了作物有机物的积累。蒸腾作用,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散失,对作物的水分平衡和养分运输至关重要。生殖生长,从开花到结果,再到种子成熟,这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是作物实现繁衍的关键。通过对这些生理过程的深入理解,读者将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为何肥料的使用需要与作物的生长周期和生理需求紧密结合。 第二章:土壤的生命——结构、肥力与生态环境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载体,也是养分的宝库。本章将从土壤学的基础出发,系统阐述土壤的组成、结构以及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我们将解析土壤的物理性质,如土壤质地(砂、粉、黏的比例)、土壤结构(团粒结构)、土壤孔隙度、土壤密度等,如何影响土壤的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一个良好的土壤结构,是作物根系健康生长、充分吸收养分的前提。 土壤的化学性质是影响土壤肥力的核心。我们将深入探讨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CEC)、酸碱度(pH值)、有机质含量、以及各种营养元素的有效性。土壤pH值,作为影响许多营养元素在土壤中溶解度和植物吸收效率的关键指标,我们将分析不同pH值对土壤中养分形态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改良土壤pH值来提高养分利用率。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活源泉”,我们将揭示其在改善土壤结构、提供养分、促进微生物活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探讨如何通过增施有机物来提升土壤的整体肥力。 除了物理和化学性质,土壤的生物学特性同样不容忽视。土壤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放线菌以及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将介绍这些微生物在养分循环、有机物分解、病害抑制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与作物建立共生关系。了解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规律,将有助于我们采取更可持续的耕作方式,促进土壤健康,减少对化肥的依赖。 此外,本章还将探讨农田生态系统的概念。作物与土壤、微生物、其他植物、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农业生态网络。我们将分析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构建一个稳定、健康的农田生态系统,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并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第三章:作物营养的化学——元素、形态与吸收机制 作物生长所需的所有养分,都可以归结为一系列的化学元素。本章将系统梳理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并深入探讨它们的化学形态、在土壤中的存在形式以及在植物体内的吸收与转运机制。 我们将首先区分常量营养元素(氮、磷、钾、钙、镁、硫)和微量营养元素(铁、锰、锌、铜、硼、钼、氯)。对于每一种必需元素,我们将详细介绍其在作物生长发育中的具体功能,例如氮在蛋白质、核酸合成中的作用,磷在能量代谢和遗传物质中的作用,钾在调节气孔开度和酶活化中的作用,以及微量元素在参与酶系统和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关键角色。 深入了解这些元素的化学形态至关重要。例如,氮元素在土壤中可以以硝态氮、铵态氮、有机氮等多种形态存在,而植物主要吸收的是硝态氮和铵态氮。了解不同形态的化学性质和植物吸收的偏好,将直接影响肥料的选择和施用方式。类似地,磷在土壤中容易与钙、铁、铝等形成不溶性化合物,从而降低其有效性。因此,理解磷的化学形态,是解决磷素营养问题的关键。 本章还将详细讲解植物如何从土壤中吸收这些元素。我们将介绍根系吸收养分的主要方式,包括主动吸收、被动吸收、离子交换、质外体运输和体内转运等。作物根系表面积的大小、根毛的分布、根系分泌物的成分,都会影响养分吸收的效率。同时,土壤溶液中养分的浓度、养分在土壤中的扩散速率、以及养分与土壤胶体的吸附状态,也直接影响着植物的营养供给。 理解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转运和代谢过程同样重要。一旦被吸收,这些养分将如何在植物的维管束中运输,如何被分配到不同的器官和组织,以及如何参与到细胞的各种生化反应中,都将是本章的探讨内容。例如,钙主要在木质部中运输,而镁则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中均有运输。这些细节的了解,将帮助我们理解为何在作物生长不同时期,对某些养分的需求会有差异,以及为何某些营养元素的缺乏会导致特定的生理病害。 第四章:营养诊断与肥效评价——量化作物需求与肥料作用 科学施肥,离不开对作物营养状况的准确诊断和对肥料效果的客观评价。本章将介绍一系列定量化的工具和方法,帮助读者科学地评估作物的营养需求,并评价肥料的使用效果。 首先,我们将介绍作物营养诊断的常用方法。这包括: 作物外部形态诊断: 通过观察作物的叶色、生长势、植株形态等外部表现,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营养缺乏或过剩的迹象。例如,叶片发黄可能意味着缺氮或缺铁,生长矮小可能与磷、钾不足有关。我们将提供图文并茂的案例,帮助读者识别不同营养缺乏症的典型症状。 土壤养分测定: 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化学分析,了解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及其有效性。我们将介绍土壤养分检测的基本原理、采样方法以及结果解读,帮助读者了解土壤的“家底”,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施肥计划。 作物组织养分测定: 通过检测作物叶片、茎、根等不同组织中的养分含量,更直接地反映作物体内的营养状况。我们将介绍叶片养分诊断的标准,以及不同营养元素在作物不同生长时期、不同组织中的临界值和适宜范围。 其次,我们将探讨肥效评价的方法。肥料的使用并非一劳永逸,对其效果进行科学评价,是优化施肥方案、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关键。我们将介绍: 田间试验设计与实施: 如何科学地设计肥料试验,设置对照组和处理组,以及如何进行施肥、记录数据和统计分析,以获得可靠的肥效评价结果。 肥料利用率的计算: 介绍不同肥料利用率的计算方法,例如表观利用率、同位素示踪法等,从而量化肥料被作物吸收利用的程度。 养分归还与环境影响评价: 评估肥料使用后,有多少养分残留在土壤中,以及肥料的使用对土壤肥力、地下水、大气环境可能产生的长期影响。 通过掌握这些营养诊断与肥效评价的方法,读者将能够从“经验型”施肥转向“科学型”施肥,真正做到“看菜下饭”,按需供给,最大化肥料的效益,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第五章:可持续农业的营养策略——绿色肥料与环境友好型耕作 在追求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同时,我们更应关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章将聚焦于绿色肥料和环境友好型耕作策略,旨在构建一个既高效又环保的农业生产体系。 我们将首先介绍绿色肥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绿色肥料,是指通过种植特定的绿肥作物,然后将其翻入土壤中腐解,从而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并为作物提供养分。我们将详细介绍各类绿肥作物的特点,如豆科绿肥(如苜蓿、三叶草)能够固氮,菊科绿肥(如油菜、黑麦草)能有效改良土壤结构,以及它们的种植、管理和翻压时间。 其次,我们将深入探讨有机肥料的科学应用。有机肥,包括堆肥、厩肥、沼渣沼液等,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们将分析不同有机肥的养分含量、分解速度和对土壤的影响,并指导读者如何科学地制作、贮藏和施用有机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养分供给、土壤改良和生态效益。 生物肥料,作为一种利用微生物改善作物营养的新兴技术,也将是本章的重点。我们将介绍固氮菌、解磷菌、解钾菌、菌根真菌等生物肥料的作用机理,以及它们在提高养分利用率、促进作物生长、增强抗逆性方面的潜力。 此外,本章还将推广环境友好型耕作模式。这包括: 测土配方施肥: 强调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精确计算施肥量和肥料种类,避免过量施肥和养分流失。 精细耕作与免耕/少耕: 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结构、水分保持、减少水土流失的影响,以及如何选择适合的耕作措施。 水肥一体化技术: 介绍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与肥料施用的结合,如何实现养分的高效利用,减少养分淋溶和挥发。 秸秆还田与保护性耕作: 鼓励将作物秸秆进行粉碎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化肥使用,并保护土壤结构。 通过践行这些绿色肥料和环境友好型耕作策略,我们不仅能够生产出安全、健康的农产品,更能够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 本书的目标,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作物生长、土壤健康和营养科学的全面视角。我们鼓励读者将书中的知识融会贯通,结合实际的生产情况,灵活运用所学,最终实现作物产量、品质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科学的农业实践,源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过程的尊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凝练,每一个句子似乎都经过了精心的锤炼,充满了信息密度,没有一句废话,这对于追求效率的专业人士来说是极大的优点。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复杂化学概念时的清晰度。比如,它在讲解氮素在土壤中的转化路径时,使用了非常精确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条件描述,但同时又配有清晰的流程图,有效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我感觉作者对农业化学的掌握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能够轻松地在学术严谨性和应用普及性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书中提到的一些新型肥料技术,比如纳米肥料的应用前景和挑战,也展示了编写者紧跟科技前沿的视野。这不像是一本固守陈旧知识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个活的知识库,不断地在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自己的种植记录和土壤测试报告反复研读,因为它提供的每一个数据点和建议背后,都有深厚的理论支撑,让人不得不信服。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素,那种感觉就像是直接从某个专业领域的内部资料室里拿出来的,没有任何花里胡哨的装饰,纯粹是为了实用性而存在的。我翻开目录的时候,第一印象是内容的广度令人吃惊。它似乎涵盖了从最基础的土壤科学原理,到各种宏量和微量元素的具体识别与调配,甚至还有专门章节讨论了不同气候带和不同作物对肥料需求的细微差别。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详细对比了有机肥与化肥在长期土壤健康维护上的优劣,引用了大量的田间试验数据来支撑观点,这对于我这种既想追求产量又注重生态平衡的种植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书中对“平衡施肥”的定义非常深入,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该用多少氮磷钾,而是教会你如何通过测土化验数据,结合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像搭积木一样精确地构建营养谱系。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编排方式,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专业农化知识的新手,也能逐步建立起系统的认知框架,而不是停留在零散的经验主义层面。它更像是一份严谨的学术参考资料,而不是一本快餐式的操作指南,阅读起来需要时间和精力,但回报是实实在在的专业素养提升。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在解决实际操作层面的疑难杂症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实战能力。我之前在处理一种特定果树的黄化病时,尝试了市面上所有推荐的“速效”叶面肥,效果都不理想。后来偶然翻到书中关于“微量元素拮抗作用”的那一页,茅塞顿开。作者用非常直白的图表和案例分析,解释了我的土壤中高磷环境如何抑制了锌和铁的吸收,从而导致了生理性缺素。书里提供的解决方案不是简单地补锌补铁,而是建议我调整施肥顺序和使用螯合剂来打破这种拮抗链条。这种深挖病因的分析角度,让我感到自己过去几年在田里做的很多工作,其实都是在治标不治本。书中对不同类型肥料的物理化学特性讲解得尤为透彻,比如缓释肥的包膜材料特性如何影响养分释放速率,水溶肥在不同pH值水质中的稳定性等等。这不仅仅是告诉我们“用什么”,更是教会我们“为什么用这种”以及“如何最大化它的效用”,从根本上提升了肥料利用率,避免了盲目投入。

评分

作为一本“手册”,它的可操作性达到了极致。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空谈的书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个关于“测土配方施肥”的实践指南章节,它详细列出了从取土样点的均匀分布、送检流程、到如何解读化验报告上“有效磷”和“交换性钾”的数值,每一步都配有详细的步骤说明和注意事项。它甚至还考虑到了一些常见误区,比如“过度依赖有机质含量”的陷阱,提醒读者在特定土壤类型下,有机质高并不意味着养分易于被吸收。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作者对实际生产中“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深刻理解。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有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农艺师在你身边,耐心地、一步一步地指导你完成从实验室分析到田间精准施肥的全过程,让人感到踏实和可靠,完全没有那种纸上谈兵的虚浮感。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说实话,初看起来可能不太“吸引眼球”,但它体现了极强的功能性导向。大量的表格、图示和关键术语的加粗处理,使得查阅特定信息变得异常高效。我经常在农忙时节,需要快速确认某个病害症状对应的营养失调情况,这本书的索引系统和章节划分做得非常人性化。例如,它将“作物营养诊断”部分放在了前半部,并且用颜色编码区分了不同主要作物的营养问题,这极大地节省了翻找时间。我发现它对不同地域施肥习惯的探讨也很有意思,比如它对比了东北地区与华南地区在水肥一体化管理上的技术差异,这表明编写者具有广阔的地域视野,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个局部的经验总结。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给你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可复制的分析和决策框架,让你在面对任何新的作物或环境挑战时,都能找到系统性的解决路径。

评分

正版,通俗易懂,知识很全面

评分

不错。

评分

还好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正版,通俗易懂,知识很全面

评分

不错。

评分

正版,通俗易懂,知识很全面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