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传统体育(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护理学等专业用)》特点: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中医经典地位
针对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正本清源,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和“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特点,突出中医理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与执业中医(药)师资格考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工作对接,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2.精选编写队伍,汇集专家智慧
主编遴选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经过院校推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评审、编审专家组认可后确定,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编委优先吸纳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一线教师,集中了全国范围内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专家,确保了编写队伍的水平,体现了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的整体优势。
3.突出精品意识,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结合教学实践环节的反馈意见,精心组织编写队伍进行编写大纲和样稿的讨论,要求每门教材立足专业需求,在保持内容稳定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基础上,根据其在整个中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开设时间,突出本学科的教学重点,努力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的关系。
4.尝试形式创新,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为提升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配合高等中医药院校数字化教学的发展,很好地服务于中医药教学改革,本套教材在传承历版教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主体框架的基础上,将数字化作为重点建设目标,在中医药行业教育云平台的总体构架下,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互动空间。
内页插图
目录
理论篇
第一章 传统体育概述
第一节 传统体育的概念与内容
一、传统体育的概念
二、传统体育的内容
第二节 传统保健体育的概念与内容
一、传统保健体育的概念
二、传统保健体育的内容和分类
第三节 传统保健体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传统保健体育的起源与萌芽(远古至周)
二、传统保健体育的形成期(春秋战国至三国)
三、传统保健体育的发展期(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
四、传统保健体育的兴盛期(宋至清)
五、传统保健体育的继承与规范期(鸦片战争至今)
第四节 传统保健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传统保健体育与儒家思想
二、传统保健体育与佛家思想
三、传统保健体育与道家思想
第五节 传统保健体育的特点和功能
一、传统保健体育的特点
二、传统保健体育的功能
第六节 传统保健体育的发展方向
一、保持传统保健体育独特的民族性和传统性特色
二、创新开发传统保健体育项目的内容和形式
三、传统保健体育需坚持走与现代体育相融合的道路
四、学校教育是拓展传统保健体育发展空间的有效手段
五、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是传统保健体育发展的机遇
第二章 传统保健体育与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节 传统保健体育与中医基础理论的关系
一、传统保健体育与中医理论思想
二、传统保健体育在中医理论基础上的功效与价值
第二节 中医基础理论在传统保健体育中的应用
一、整体观念与传统保健体育
二、精气学说与传统保健体育
三、阴阳学说与传统保健体育
四、五行学说与传统保健体育
五、藏象学说与传统保健体育
六、经络学说与传统保健体育
第三节 传统保健体育与中医养生文化
一、养生的概念及其发展
二、传统保健体育养生
第三章 传统保健体育与现代科学
第一节 传统保健体育与社会学
一、传统保健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二、传统保健体育的社会价值
第二节 传统保健体育与心理学
一、心理学与体育
二、传统保健体育对心理的影响作用
第三节 传统保健体育与生理学
一、传统保健体育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二、传统保健体育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第四节 传统保健体育与疾病
一、传统保健体育与心身疾病
二、传统保健体育与骨伤科疾病
三、传统保健体育与内科疾病
四、传统保健体育与亚健康
第四章 传统保健体育的教与学
第一节 传统保健体育在高校中的开展
一、传统保健体育在高校中开展的意义和作用
二、传统保健体育在高校中开展的具体情况
第二节 传统保健体育的教学特点与方法
一、传统保健体育的教学特点
二、传统保健体育的教学方法
第三节 传统保健体育学习方法与锻炼方法
一、传统保健体育的学习方法
二、传统保健体育的学习步骤
三、传统保健体育的练习方法
技能篇
第五章 传统保健体育基本功
第一节 武术基本功
一、武术基本功概述
二、动作说明
第二节 导引养生基本功
一、导引养生基本功概述
二、动作说明
第六章 武术
第一节 武术概述
一、武术的形成与历代发展概况
二、武术的分类
三、武术的特点
四、武术的作用
第二节 二十四式太极拳
一、太极拳概述
二、动作说明
第三节 武术拳操
一、武术拳操概述
二、动作说明
第四节 功夫扇
一、功夫扇概述
二、动作说明
第五节 咏春拳
一、咏春拳概述
二、动作说明
第六节 三十二式太极剑
一、三十二式太极剑概述
二、动作说明
第七章 传统导引养生功法
第一节 传统导引养生功法概述
一、传统导引养生功法的内含
二、传统导引养生功法的特点
三、传统导引养生功法的作用
四、传统导引养生功法锻炼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易筋经
一、易筋经概述
二、动作说明
第三节 五禽戏
一、五禽戏概述
二、手形介绍
三、动作说明
第四节 八段锦
一、八段锦概述
二、动作说明
第五节 七星功
一、七星功概述
二、动作说明
第八章 现代导引养生功法
第一节 现代导引养生功法概述
一、现代导引养生功法的发展
二、现代导引养生功法的特点
第二节 舒心平血功
一、舒心平血功概述
二、动作说明
第三节 导引保健功
一、导引保健功概述
二、动作说明
第四节 练功十八法
一、练功十八法概述
二、动作说明
附录 中国传统保健功法竞赛规则
主要参考书目
前言/序言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教材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总结全国中医药行业历版教材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建设的经验,制定了“‘十三五’中医药教材改革工作方案”和“‘十三五’中医药行业本科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总体方案”,全面组织和规划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鉴于由全国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主持编写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目前已出版九版,为体现其系统性和传承性,本套教材在中国中医药教育史上称为第十版。
本套教材规划过程中,教材办认真听取了教育部中医学、中药学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意见,结合中医药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在新世纪以来三版优秀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正本清源,突出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优势,优化知识结构,做好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衔接”的建设目标,旨在适应新时期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学手段变革的需要,彰显现代中医药教育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提高,打造符合中医药教育教学规律的经典教材。
本套教材建设过程中,教材办还聘请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三个专业德高望重的专家组成编审专家组,请他们参与主编确定,列席编写会议和定稿会议,对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参加教材间内容统筹、审读稿件等。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中医经典地位
针对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正本清源,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和“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特点,突出中医理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与执业中医(药)师资格考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工作对接,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2.精选编写队伍,汇集权威专家智慧
主编遴选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经过院校推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评审、编审专家组认可后确定,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编委优先吸纳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一线优秀教师,集中了全国范围内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权威专家,确保了编写队伍的水平,体现了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的整体优势。
3.突出精品意识,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结合教学实践环节的反馈意见,精心组织编写队伍进行编写大纲和样稿的讨论,要求每门教材立足专业需求,在保持内容稳定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基础上,根据其在整个中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开设时间,突出本学科的教学重点,努力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的关系。
4.尝试形式创新,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为提升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配合高等中医药院校数字化教学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教学改革,本套教材在传承历版教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主体框架的基础上,将数字化作为重点建设目标,在中医药行业教育云平台的总体构架下,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互动空间。
本套教材的建设,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指导与大力支持,凝聚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齐心协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代表了全国中医药行业为“十三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所做的共同努力,谨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感谢!希望本套教材的出版,能够对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所有组织者与编写者竭尽心智,精益求精,本套教材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敬请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修订和提高。
传统体育:健康身心,延年益寿的古老智慧 在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与此同时,亚健康状态、慢性疾病的年轻化以及精神压力过大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禁将目光投向了古老的东方智慧,探寻那些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闪耀着生命光辉的传统体育。 本书《传统体育》正是这样一部旨在深度挖掘和系统梳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著作。它不仅是一部关于运动的书籍,更是一部关于生活方式、健康理念和文化传承的百科全书。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重拾那些曾经辉煌的传统体育项目,理解其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并从中汲取宝贵的健康养生之道。 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体育文化瑰宝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医疗养生、军事国防等领域紧密相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育体系。 从古代的“六艺”到现代的“民族传统体育”: 早在先秦时期,射、御、书、数、礼、乐就被视为贵族子弟必备的“六艺”,其中射和御便是重要的体育技能。随着历史的演进,这些古代的体育形式逐渐演变为更为多样化的民间体育活动。到了近现代,随着对民族文化的重视,“民族传统体育”这一概念逐渐被确立,并得到了系统的整理和发展。 武术:中华文化的瑰宝与技击艺术的巅峰: 中国武术,作为传统体育中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搏斗技术。经过历代武术家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琳琅满目、风格各异的拳种和套路。本书将深入探讨不同武术流派的特点,如少林的刚猛、武当的柔韧、太极的阴阳相济、八极的刚烈等等,并分析其技击原理、养生功效以及哲学内涵。我们不仅仅是学习招式,更是理解一套完整的身心修炼体系。 健身气功:调身、调息、调心的和谐统一: 健身气功,是以中国传统导引、吐纳、太极等养生理念为基础,结合现代运动科学发展而成的体育项目。它强调“三调合一”:调身(形体)、调息(呼吸)、调心(意念),通过柔和的肢体运动、深长的呼吸配合以及意念的引导,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强健脏腑、宁心安神的目的。本书将详细介绍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易筋经等经典健身气功功法,并阐述其运动规律、练习方法以及对人体健康的益处。 传统游戏与民间体育:人民群众的智慧与活力: 除了武术和健身气功,中国的传统体育还包括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和体育活动。例如,踢毽子、打陀螺、滚铁环、跳绳、推铁环、舞龙舞狮、划旱船、踩高跷等等。这些活动不仅是娱乐,更蕴含着身体协调性、力量、耐力、敏捷性等多种运动能力的锻炼。本书将尽可能地展现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传统体育项目,带领读者感受它们所带来的纯粹的快乐和健康的活力。 二、深层哲学与健康理念的融合 中国传统体育并非单纯的肢体运动,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健康理念,这些理念与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等学科有着天然的契合。 道家思想与天人合一: 许多传统体育项目,尤其是健身气功和太极拳,深受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追求顺应自然规律,通过运动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达到身心和谐。本书将探讨这些哲学思想如何体现在运动的原理和方法中,以及如何通过练习来体悟“道”的精髓。 阴阳五行学说与脏腑平衡: 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深刻地影响着传统体育的理论体系。例如,八段锦中的某些动作被认为对应着特定的脏腑,通过运动来调和阴阳,平衡五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本书将解读这些运动与脏腑、经络之间的联系,揭示其内在的养生机理。 气血经络理论与运动养生: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传统体育注重通过肢体运动和呼吸调理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进全身的循环和新陈代谢。本书将从经络学说的角度,深入剖析不同传统体育项目对气血运行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练习来达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健康状态。 形神合一与整体观念: 传统体育强调“形神合一”,认为身体的运动与精神的状态是密不可分的。通过调身、调息、调心,达到身心统一的境界。这种整体观念与中医学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理念高度一致。本书将阐述如何通过传统体育来培养良好的精神状态,缓解压力,提升生命质量。 三、多角度的实践指导与应用价值 本书不仅是理论的梳理,更注重实践指导,并探索传统体育在当代的应用价值。 详细的动作讲解与图文示範: 对于主要的传统体育项目,本书将提供详尽的动作讲解,辅以精美的图文示範,力求让读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每个动作的要领。从站桩、起势到具体的招式变化,都将细致入微地进行阐述。 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与注意事项: 针对不同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的读者,本书将提供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并强调练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例如呼吸的配合、意念的引导、节奏的掌握以及禁忌症等。 与现代健康的联动: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升,传统体育与现代健康理念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本书将探讨如何将传统体育的养生智慧融入现代生活,例如如何通过简便易行的功法来缓解久坐带来的颈肩腰背疼痛,如何通过调息来改善睡眠质量,如何通过运动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跨学科的视野与应用: 尤其对于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护理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和从业者而言,本书将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理解传统体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将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预防和康复。例如,针灸推拿的很多手法和穴位,在传统体育的运动过程中也会得到自然而然的刺激和调理。而中药的很多药理作用,也可以通过气血的调和得到更好的发挥。护理学中的康复指导,也可以从传统体育中汲取丰富的手段。 四、传承与创新,面向未来的生命活力 在中国传统体育的长河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痕迹,更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这些古老的运动形式,历经千年的考验,依然在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传统体育的时代价值: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也日益增长。传统体育以其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的特质,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回归内心、寻求宁静的途径。它不仅锻炼身体,更修养心性,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传承与创新并重: 传承不等于墨守成规,创新也不等于全盘否定。本书在介绍传统体育精髓的同时,也会适当地探讨其在现代语境下的创新与发展,例如如何让传统体育更好地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如何将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以更有效的方式服务于人类健康。 全民健身的坚实基础: 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并参与到传统体育中来,让这些古老而充满活力的运动,在当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传统体育》是一本集知识性、实践性、文化性于一体的著作。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学习和实践传统体育的宝贵资源,更引导读者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健康哲学和生活智慧,从而更好地关爱自身,提升生命品质,最终实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美好愿景。它是一份献给所有追求健康生活者的厚礼,一份承载着古老智慧、面向未来的生命邀请。